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
- 格式:docx
- 大小:29.63 KB
- 文档页数: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伟大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重要性及不可替代性。
一、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追求客观事物的真实性和客观规律的客观性,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
唯物论首先强调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它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表现。
唯物论认为,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等上层建筑的变革都是在经济基础的变革推动下发生的。
其次,唯物论强调人的实践活动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理论必须联系实际,才能指导实践;而实践则是对理论的验证和完善。
唯物论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活动,人们才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最后,唯物论强调发展是相对的、不平衡的。
唯物论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发展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唯物论指出社会发展的律动是不平衡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在不同的时期是不一样的。
二、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从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出发,研究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论首先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物质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的社会活动必须有物质生产和物质交流作为基础,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所引起的。
其次,历史唯物论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各种意识形态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经济基础的存在。
当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中的各种观念和制度也会随之变化,从而引发社会的变革。
最后,历史唯物论强调社会的革命性质。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社会的革命来实现的。
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表现,通过革命,推翻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建立起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及其历史形态在哲学的世界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就像是两位老朋友,时不时在街头巷尾争论个不可开交。
嘿,想象一下吧,唯物主义是个特别讲究实实在在的人,跟你聊起事情来,准是把每个细节都摆得明明白白。
他坚信,眼见为实,手摸为真,生活中那些肉眼可见的东西,才是他心目中的真理。
无论你怎么说,能触摸到的、能感受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
他可不在乎那些高大上的抽象理论,毕竟“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他偏爱的是那种真实、可触碰的生活。
就像是你走在街上,看到一棵大树,啊,树就是树,没啥好争论的。
另一方面,唯心主义就像是个满脑子梦幻的人,时不时拿出一堆哲学家的话来跟你唠叨。
他信奉的是心灵和思想的力量,认为世界的本质其实是由我们的意识所构建的,哇,这可就牛了!想象一下吧,脑子里有了想法,整个世界都跟着变化。
就像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你脑袋里闪过的每一个念头,都是影响现实的关键。
可唯心主义的家伙有时候让人觉得有点“天方夜谭”,你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偏偏要相信是存在的,这让很多人无奈又无奈。
历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争论可是有一段“老故事”了。
古希腊时期,老子和庄子就开始掰扯这些问题。
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有德谟克利特,他提到的原子理论在当时简直是“石破天惊”。
而唯心主义的老大哥,像是柏拉图,他那“理念世界”论调听起来就像是在说梦话。
两派各自引经据典,斗得不可开交。
说实话,这就像是你和朋友讨论哪个运动员更牛,完全没有结果,最后大家都是“各有各的看法”。
进入近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继续激烈对峙。
马克思可就成了唯物主义的代表,带着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影响,嘿,这下可把许多人给震撼到了。
他告诉我们,物质的变化才是社会进步的关键,仿佛一根“导火索”点燃了整个社会的火焰。
反观唯心主义,像是黑格尔,他认为意识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角,听着就觉得有些高深莫测。
你说,这争论真是没有个完啊。
要是你问我,这俩到底哪个更重要,我就想说这就像是喝茶,清茶和花茶各有千秋。
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性研究与争论作者:李健来源:《桂海论丛》2020年第05期摘要: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理路,近年来我国学者主要针对三个关键性问题展开争论,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立场的学术定位是否已经达到政治自觉;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50至60年代“终结”或“转场”后的多元研究格局与理论构建;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方位下该往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和未来展望。
这三次争论启示我们,在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应该着力把握好两个核心问题,一是自卢卡奇以来所强调的方法,即如何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和把握马克思的真精神;二是打通唯物史观与未来社会形态的内在关联,即如何从历史科学的视角阐述共产主义从产生到实现的在场问题。
关键词: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0)05-0035-05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理解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全球化时代下批判资本主义的理论和政治资源。
客观全面呈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将其内部争论以辩证的张力关系表达出来,从思想史和学术史,从叙述方式和研究方式,从具体和综合等不同角度评判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成果与未来研究需要加强的地方,这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理论任务,将对我们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大众化以及国际化产生积极效应。
一、政治立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定位针对“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原初性问题,我国曾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产生过两次争论。
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的“徐杜论战”①,一次是21世纪初的“徐王论战②。
这两次论战激发了国内学者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兴趣,在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范围、特征,尤其是政治立场方面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直至今天,国内学者依然将研究立场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性问题。
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及其主要观点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古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和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主要观点。
古代唯物主义将物质视为世界的本原和基础,认为一切存在都是物质的。
古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论:唯物主义者认为存在的基础是物质,而精神只是物质的产物。
意识和思维现象都是物质活动的结果,没有超越物质的独立实体。
2. 内在必然性:古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的发展和变化都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切现象和事物的变化都是由于物质本身的运动和规律性引起的。
3. 辩证法:古代唯物主义者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理解世界。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由矛盾的斗争和统一引起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近代唯物主义在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形成,并与启蒙时代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相联系。
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实证主义:近代唯物主义者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得知识。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才能真正了解世界,而超越经验的东西是无法验证的。
2. 自然法则:近代唯物主义者相信自然界运行的法则是可以被发现和解释的。
他们关注自然规律,试图通过科学方法来揭示它们。
3. 机械决定论:近代唯物主义者认为自然界和人类行为都受到机械决定论的支配。
一切现象和行为都是由于物质力量的作用引起的,没有超越物质的自由意志。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是在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基础上形成的。
现代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包括:1. 唯物史观: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是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制度的演进过程。
他们关注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斗争对于社会变革的影响。
2. 阶级斗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社会的进步是通过阶级斗争和革命的方式实现的。
3.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和思维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
意识和思维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将唯物主义区分成三种历史形态。
为大家提供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一起来看看吧!事业单位公共基础政治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根据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把哲学党性划分成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
其中唯物主义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主义则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先于物质,意识决定物质。
同时在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根据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可将唯物主义区分成三种历史形态。
这三种历史形态在事业单位考试中是常见的哲学考点。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只是它把“物质”归结于具体的实物,如金、木、水、火、土、阴阳、气等。
例如:①“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界而变化起”。
这句话认为万事万物的变是因为阴阳,阴阳是物质,所以认为物质第一性属于唯物主义,同时阴阳又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所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②“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这句话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火,“活火”是物质,所以坚持唯物主义,再者“活火”是具体的物质,所以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对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而言,依然坚持物质第一性,物质决定意识,只是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例如:①“原子是宇宙之砖”。
这句话认为宇宙的基础是“原子”,“原子”是物质,所以坚持的唯物主义,再者认为物质是“原子”,所以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②“自然界是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这句话认为世界是由“元素”构成,“元素”是物质,所以坚持唯物主义,再者把物质归结为某种“元素”,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再者,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具有三个缺陷:①机械性。
它企图将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用机械运动来解释,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脱离人的社会性,只看人们的行为,不考虑产生这种行为的原因。
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度主义的辨析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度主义是两种关于历史观的不同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社会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状况决定的。
而历史唯度主义则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的。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因素。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思想文化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的变化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经济制度的变迁会影响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变化。
因此,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的。
相比之下,历史唯度主义强调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在历史中的作用。
历史唯度主义认为人们的观念、信仰、意识对历史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意识形态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推动历史的进程。
在历史唯度主义看来,人类的信仰、理想对历史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仅仅是经济条件的变化。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度主义在对待历史问题时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社会的物质基础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历史唯度主义则更注重对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等非物质因素的研究,认为这些因素对历史的演变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历史唯物主义更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历史唯度主义更注重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作用。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度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历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历史唯度主义认为历史是由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因素决定的。
两种观点各有其道理,但在现实社会中,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历史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对待历史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相对立的理论观点。
它们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变革有着不同的解释和认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辨述与辩证。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意识形态则是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反映。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而上层建筑主要指的是政治制度、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而这种斗争的本质是为了争夺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和经济利益的分配。
历史唯物主义还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的,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一种必然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对立,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识决定的,经济基础并不起决定作用。
历史唯心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思想和观念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历史的发展是由人们的意愿和选择决定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力,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意识和行动来改变社会的现状。
历史唯心主义还强调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道德和伦理观念的指导下实现的。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对于社会发展原因和动力的不同解释,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对立的。
然而,在实际的社会历史发展中,二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强调人的意识和行动对于社会变革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社会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所构建的理论框架。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核心观点,它们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历史进程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进行辨析,并探讨它们的不同观点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和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是决定其他社会领域(如政治、法律、文化等)发展的基础。
在这种理论观点下,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而不是来自于政治家、战争或其他个别人或事件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追求对历史的客观性认识,通过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分析,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观点有助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
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则相信,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是由于人类精神和意识的变革所导致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的意识、信仰和心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物质生活则是次要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的观念、信仰和道德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认为社会变革和进步是受到个体和群体意识的引导和影响的。
历史唯心主义强调人类创造、思维和意志的力量,并认为这些精神活动主导着社会的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辨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观点的差异和争论:1. 对社会发展的解释: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将社会发展主要归因于人类意识和精神的进步。
两种观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社会变革和进化的动力。
2. 对阶级斗争的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性,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导致了阶级对抗。
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哲学是指一种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观点。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唯物主义: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他的学派是古代唯物主义的代表,他们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由微小不可分割的物质构成的,物质是永恒的、无限的,思维和感觉只是物质的运动。
2.近代唯物主义:近代唯物主义是在欧洲的自然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培根、霍布斯和法国的笛卡尔、伏尔泰等。
他们强调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世界,提倡对客观事物进行严谨的科学研究,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实体,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现代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发展,物质决定意识和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现代唯物主义强调实践和革命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实践才能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面貌。
1/ 1。
公共基础知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者们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是由物质决定的意识。
那么物质是什么呢?不同的理论就对于物质有不同的理解。
所以,根据对于物质理解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就有了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
一、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质是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里面的实物指的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如西方哲学家泰勒斯所说的“水是万物之源”,他认为万物以湿的东西作为养料,靠湿气维持,万物的种子都是潮湿的,所以万物的本原是水,水就是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还有赫拉克利特所说的“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他认为万物在火中灭亡,在火中重生。
所以世界的本原是火,火也是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在我国古代也有很多哲学家有相关的理论: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在这种理论中,气是物质实体,是影响事物的极为精细的物质。
荀子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他认为万物都是由天地、阴阳变化相作用的。
天地,阴阳二气都是实物。
范缜的“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认为人有身体才会有精神,身体也是实物。
所以,把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元素、形、气、阴阳等实物当做世界本原的,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对于各种实物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很多实物其实都是由微粒组成的,哲学家们也采纳了这个观点,认为各种实物其实都是由微粒组成,这种微粒在那个时候是精确到了原子,就有了新的哲学观点叫做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
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比起来,近代形而上学对于物质的理解就更深刻了。
那么什么叫形而上学呢?这其实是看待问题的一种观点,即孤立、片面、静止的去看问题。
所谓孤立,指的是事物之间都是不联系的,每个事物都是一座孤岛。
所谓片面,其实也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没有全面的看问题。
所以静止,即认为世界是不运动的,处在静止的状态,如“天不变,道亦不变”。
:实物、结构、系统(1)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作为一般的世界观,唯物主义坚持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唯物主义与科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它是无神论的哲学基础。
(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并力图从某种具体的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如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古罗马关于水、火、气是世界本原的学说。
在方法论上我们称之为实物观。
(4)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但背离了古代哲学把世界看成是相互联系的整体的辩证法观点。
方法论上以结构主义为代表。
(5)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为依据,把世界看成是一个运动、变化、发展的整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整体观的否定之否定。
方法论上以系统观为代表。
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世界万物是我的精神(感觉、观念、情感、意志等)的产物,没有我就没有世界。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当作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或精神原则确定为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这个“客观精神”的表现和产物。
唯物主义的分类??不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指不成熟的唯物主义,总是把某种或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
它是唯物主义的最初形态,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意识反作用与物质,有其局限性。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以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解释自然界和认识论问题的哲学学派,它在历史领域仍然是唯心主义观点,并且把原子作为物质的本源,是错误的,但它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深化,有其进步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它看到物质的原因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基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简述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形态唯心主义观点
和基本形式
唯物主义观点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物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客观存在都是物质运动的产物,物质是客观实在的,意识、思维等精神现象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主要有三种: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自然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发展是历史的动力,社会的进步和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物质和精神的统一性,认为物质和精神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它们是辩证发展的。
唯心主义观点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精神等是世界的基本实体,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只是对意识的感知和表象。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神秘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神秘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的存在是超自然的、无法解释的。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和精神是个体的主观体验,它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主观的。
总之,唯物主义观点强调物质是基本实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而唯心主义观点则强调意识是基本实在,物质是意识的表象。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包括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包括神秘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种历史形态一、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种历史形态唯物主义物质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是经验的、感性的存在,是客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唯物主义物质观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即唯物主义的朴素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唯物主义的朴素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最早形态。
朴素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的存在,一切现象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这种观点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感性认识,没有深入对物质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分析。
朴素物质观的代表人物是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无限微小的原子组成,原子之间的运动和组合产生了世界上的一切现象。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第二个历史形态。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物质的辩证性和发展性。
它认为物质是永恒存在的,但又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主张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相互作用和斗争推动的,物质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奠基人,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第三个历史形态。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强调社会实践对人类认识的决定作用,认为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他们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研究,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三种历史形态分别是朴素物质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它们在对物质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上有所不同,但都强调了物质的客观存在和发展性。
这些历史形态的出现和发展,不仅反映了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也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唯物主义的历史与历史的唯物主义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理论体系,深刻影响了人们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张 奎 良长期以来,我国学界一直把唯物史观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混淆并用:几乎所有的哲学辞典或哲学教科书都无例外地宣称: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或 历史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 。
但事实上,无论是提出的时间、背景、初衷、内涵还是实际的运用,二者都不尽相同,因而有必要做一定的分辨。
一、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沿革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 中最先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未直接提出唯物史观概念,他们只是说 这种历史观与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第92页)。
按照通常理解, 这种历史观 当然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简称唯物史观。
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
在1859年的 卡尔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分册 中,恩格斯直接说德国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 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第38页)在1870年 德国农民战争 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 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 。
(同上,第623页)1877年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引论中说: 一种唯物主义的历史观被提出来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第365页)1888年恩格斯还在致考茨基的信中说: 摩尔根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内独立地重新发现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
(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4卷,第661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 施米特的信中突然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术语,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而只是把历史唯物主义当作套语,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
(参见同上,第692页)接着,恩格斯在1892年的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英文版导言中,再次提出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内容提要】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内部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二者有不同的理论来源、理论特征和理论归宿。
从研究主题的历史性转换这一视角看,唯物主义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真正批判的世界观",它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由于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着"否定性的辩证法",所以它又是辩证唯物主义。
法国唯物主义一开始就反对"形而上学",但又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形而上学"。
真正终结"形而上学",并高扬人的主体性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法国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人本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正文】历史常常出现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一个伟大思想家的某部著作以至全部著作,往往在其身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历史运动之后,才真正显示出它的内在价值,重新引起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的《神圣家族》的历史命运就是如此。
出版于1845年的《神圣家族》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
20世纪的哲学运动及其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及其自我反思,使《神圣家族》的内在价值凸现出来了。
人们不由自主地把目光转向《神圣家族》,重读这一历史性的著作,并重估它的理论价值。
在重读《神圣家族》的过程中,马克思关于法国唯物主义两个派别、近代唯物主义发展史以及唯物主义与"形而上学"关系的论述,引起我们极大的理论兴趣。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新的思想地平线,它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一、重新审视法国唯物主义及其派别在西方哲学史研究中,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以下简称"法国唯物主义")一直被称作机械唯物主义或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实际上,在法国唯物主义中存在着两个派别,即机械唯物主义和人本唯物主义,而且二者具有不同的理论特征、理论来源和理论归宿。
正如《神圣家族》所说:"法国唯物主义有两个派别:一派起源于笛卡尔,一派起源于洛克。
后一派主要是法国有教养的分子,它直接导向社会主义。
前一派是机械唯物主义,它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0页。
)机械唯物主义派的代表人物是拉美特利,其哲学来源是本土的笛卡尔哲学。
在笛卡尔哲学中,物质的本性是广延,运动的特征是位移。
笛卡尔正是依靠这种抽象的物质和抽象的运动"构造出整个物理世界",并一直主张用机械论的术语去解释自然现象。
实际上,笛卡尔是以力学运动规律为基础,把由地上获得的力学原则应用于天体现象以至整个世界,从而把自然科学中的机械论观念移植到哲学中并造就了机械论的时代精神。
拉美特利极为崇拜笛卡尔,认为"如果哲学的领域里没有笛卡尔,那就和科学领域里没有牛顿一样,也许还是一片荒原。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
)《神圣家族》由此认为,"拉美特利利用了笛卡尔的物理学,甚至利用了它的每一个细节。
他的《人是机器》一书是模仿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写成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页。
)的确,笛卡尔的"世界是机器"、"动物是机器"观念引导着拉美特利走进了一个唯物的同时又是机械论的世界图景之中。
拉美特利沿着笛卡尔的"动物是机器"的思路提出了"人是机器"的思想,同时又深化了笛卡尔的观点。
拉美特利认为,物质也在感觉能力,并把感觉同广延和运动相提并论,一并作为物质的基本属性。
由此出发,拉美特利指出,人和动物的基本单位都是原子,二者结构和发生作用的方式相仿,只有量的差异,没有质的区别。
在《论幸福》一书中,拉美特利明确指出:"原子的结构组成了人,原子的运动推动人前进,不依赖于人的条件决定他的性质并指引他的命运。
"因此,"人是机器"。
拉美特利实际上是把笛卡尔的动物结构学运用到人体上,并完全是从机械论的观点来考察人和人的本质的。
这激起了新康德主义者朗格的异常愤怒,一度恶语相加,指责拉美特利是法国唯物主义者中最恶劣的一个。
实际上,朗格缺乏历史主义意识,未能领会拉美特利观点的全部内涵。
在我看来,"人是机器"的观点具有双重内涵:其背后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思想,同时具有反宗教神学的意义。
从根本上说,"人是机器"这一观点强调的是自然的人,这是对人的一种自然科学的研究,同时又是一种意识形态,它要求承认人的尊严、价值和天赋权力。
借助自然的人,拉美特利把人从宗教神学的纠缠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了自然的独立性;同时,由于机械论束缚了拉美特利的视野,刚从神权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的人,在此又变成了一架机器,人和人的主体性都不见了。
当然,我注意到,起源于笛卡尔的机械唯物主义派对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却起到了促进作用,其理论归宿是自然科学。
这是因为,笛卡尔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清楚明白的概念"来研究自然,发现了一些自然规律,"为后来的发明和校正奠定了基础",(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卷,第202页。
)并"提供了自然科学的骨架和基础"。
(注:《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3卷,第123页。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神圣家族》认为,笛卡尔的唯物主义以及以此为基础形成的机械唯物主义"成为真正的法国自然科学的财产"。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6和160页。
)法国唯物主义的另一派是"现实的人道主义",(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168页。
)即人本唯物主义。
从理论上看,人本唯物主义起源于英国的洛克哲学,其代表人物是爱尔维修。
如前所述,机械唯物主义派起源于本土的笛卡尔哲学。
笛卡尔哲学有明显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体现在二元论的体系中,更重要的,是表现为笛卡尔把反封建的斗争限制在思想范围内。
笛卡尔明确指出:他"始终只求克服自己,不求克服命运,只求改变自己的欲望,不求改变世界的秩序。
"(注:北京大学哲学系编译《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第146页。
)显然,这种观点和作为法国政治变革先导的唯物主义哲学是很难相容的。
因此,另一部分法国哲学家希望找到一个能够作为法国革命哲学依据的学说。
于是,他们便把视线转向海峡彼岸的英国。
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资本主义走在欧洲大陆的前面,新的时代精神总是首先在英国抛头露面。
而此时,英国的哲学微风也飘过英吉利海峡吹到了法国上空,洛克哲学被引进到法国。
法国资产阶级像迎接一位"久盼的客人"一样热烈欢迎洛克哲学这一舶来品。
在法国哲学家看来,从洛克哲学出发可以得出改造环境、变革社会的结论,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因此可以作为法国革命的哲学基础。
按照洛克的观点,社会不是天然的,而是人们自己创造的;人的趋乐避苦的自然倾向指向人的利益,而人的利益的实现需要社会以及作为维系社会纽带的道德原则。
所以,人是根据利益需要创造社会和道德原则的。
可以看出,反宗教神学,肯定人的感性,这是洛克对"天赋观念论"批判的意义所在。
它表明,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具有双重含义:既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又有重要的政治内涵。
洛克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双重含义深深触动了爱尔维修的心灵,直接成为爱尔维修唯物主义的出发点和先导。
正如《神圣家族》所说:"爱尔维修也是以洛克的学说为出发点的",并把"唯物主义运用到社会生活方面"。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5页。
)(超级强兵/)爱尔维修以洛克哲学为出发点,首先是从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中提取"感觉"这一概念,并把感觉看作是人的存在方式,即"我感觉,所以我存在。
"依据洛克的观点,爱尔维修认为,感觉是连接意识与客观外界的桥梁,通过感觉,人一方面不断地认识外在世界,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另一方面把存在于内心的关于自由的欲望和要求变为外在的争取自由的活动。
根据第一方面,爱尔维修得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的结论;根据第二方面,爱尔维修又提出了"意见支配环境"的命题。
爱尔维修提出这两个命题的宗旨在于证明这样一个道理,即人的智力天然平等,人的性格受制于外在环境,所以,要改造人,首先必须改造外在的社会环境。
正如《神圣家族》所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7页。
)这样,经过爱尔维修的改造,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这个从英国吹来的哲学微风又夹杂着政治雨丝,而爱尔维修的人本唯物主义本身简直是风雨交织,在法国引起了巨大风暴,因为它为法国革命找到了哲学依据。
通常认为,爱尔维修同时提出这两个命题,即"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环境"是一种逻辑矛盾、循环论证,陷入"二律背反"之中。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人和环境的确处在一种相互作用之中,"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爱尔维修同时提出"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世界"这两个命题,实际上揭示了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种朴素的相互作用观点。
相互作用存在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
"只有从这种普遍的相互作用出发,我们才能达到现实的因果关系"。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8页。
)历史唯物主义决不排除相互作用,而是要求对相互作用作出合理的解释;决不取消相互作用,而是要求寻找相互作用的基础。
在我看来,爱尔维修的失误并不在于同时提出了"人是环境的产物"和"意见支配环境"这两个命题,而是仅仅停留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没有去进一步探寻既决定社会环境发展又决定意见发展,引起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现实基础。
这个现实基础就是人的实践活动。
就理论归宿而言,以爱尔维修为代表的"现实的人道主义""直接导向社会主义","直接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