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3单元《听:苗岭的早晨 》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苗族的音乐文化,体验多声部合唱的魅力。
2. 学会用苗族的歌舞步伐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苗岭的早晨》,了解苗族音乐文化。
2. 教学难点: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多声部合唱的协调。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苗岭的早晨》曲谱、教学视频、图片等。
2. 学生准备:带上自己的音乐课本,穿着轻松舒适的服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1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片段,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苗族音乐的特色。
1.2 教师展示苗族图片,介绍苗族的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歌曲(10分钟)2.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苗岭的早晨》,注意教授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2.2 学生跟唱,教师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3. 实践舞蹈(5分钟)3.1 教师教授苗族歌舞步伐,引导学生用动作感受三拍子的强弱规律。
3.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舞蹈,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4. 分组练习(10分钟)4.1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负责组织练习。
4.2 各小组按照教师的要求,练习歌曲和舞蹈。
5. 展示环节(5分钟)5.1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进行歌曲和舞蹈的展示。
5.2 教师对各组的表演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6.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6.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欣赏苗族音乐文化。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复习歌曲《苗岭的早晨》,加强三拍子的节奏感。
2. 观察身边的苗族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的音乐文化,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感受到了苗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课后,学生可通过复习歌曲和观察身边的苗族文化,进一步了解苗族音乐,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音乐《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体验苗族的音乐风格,感受《苗岭的早晨》的美妙旋律。
2. 通过学习歌曲,提高学生的音准、节奏和合唱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歌曲《苗岭的早晨》的歌词及旋律。
2. 苗族的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歌曲《苗岭的早晨》。
2. 了解苗族的音乐特点。
四、教学难点:1. 音准、节奏的掌握。
2. 合唱部分的协调。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视频。
2. 乐器(如吉他、电子琴等)。
3. 合唱用具(如乐谱、耳机等)。
4. 苗族文化相关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1.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苗族音乐的美感。
2.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特色,如旋律、节奏等。
二、新歌教学:1. 教师讲解歌曲《苗岭的早晨》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苗族的文化特点。
2. 教唱歌曲,重点讲解音准、节奏。
3. 分组练习,加强合唱部分的协调。
三、课堂练习:1. 学生跟随伴奏练习歌曲,教师及时指导。
2. 针对难点,进行针对性练习。
四、课堂展示:1. 学生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学生评委进行评价。
2. 教师总结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五、拓展学习:1.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苗族音乐作品,进行对比学习。
2. 邀请苗族音乐专家进行讲座,加深学生对苗族音乐文化的了解。
3. 组织苗族音乐实践活动,如苗族歌曲演唱比赛、苗族舞蹈表演等。
六、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自行练习歌曲《苗岭的早晨》。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下周课堂检查,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苗岭的早晨》音频,引导学生进入音乐课堂。
2. 歌曲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苗岭的早晨》,注意指导学生的音准、节奏。
3. 苗族音乐文化介绍:教师讲解苗族的音乐特点,引导学生了解苗族音乐文化。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飞歌,培养对于民族音乐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苗岭的早晨》的欣赏,并配以讨论、分析苗族飞歌的旋律特点,学生能够了解苗族音乐的风格,提高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
【知识与技能】了解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能够简单哼唱乐曲。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简单哼唱乐曲。
【难点】了解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播放山间日出的景象,提问同学们山中的早晨可能会出现哪些声音?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看来同学们的想象力都非常的丰富,有的同学说有鸟鸣,有的同学说有风声,还有的同学说有小溪流水的声音。
那么今天就跟老师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山间早晨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由此顺势揭示课题《苗岭的早晨》。
(二)初步感知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并提问这首乐曲带给同学们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同学们都听的非常认真,很多同学说这首歌曲带给同学们的感受是比较自由的、欢快的。
2.教师再次播放歌曲,并提出问题:乐曲从速度、情绪两方面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几部分?速度分别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刚才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首乐曲大致可以分为3部分,速度分别是慢-快-慢。
(三)分段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频并哼唱乐曲的第一部分,并提问学生:乐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认真聆听和踊跃的发言可知,该乐曲第一部分的旋律多以柔美的旋律为主,在速度方面多以缓慢的旋律为主,通过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呼应来表现“红日初升,绵延山地里清脆绵长的鸟鸣声表现晨曦渐开,鸟鸣嘤嘤。
深树中鸟儿睁开惺忪睡眼慵懒而活泼的歌唱。
日高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呈现出苗岭自然风光的无限秀丽,大家出工了,苗岭渐渐沸腾起来”。
2.教师播放乐曲的第二部分,并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聆听,乐曲的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之处?聆听完成后,给出同学们两分钟的时间,将学生以同桌两人分为一小组讨论,讨论完成后请同学回答。
音乐课《苗岭的早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苗族的音乐特点,感受苗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学会演唱歌曲《苗岭的早晨》,提高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特色。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
三、教学准备1.课件:介绍苗族风情、音乐特点、歌曲《苗岭的早晨》背景。
2.录音机、音响设备。
3.教学道具:苗族服饰、苗族乐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老师穿着苗族服饰进入教室,引起学生兴趣。
2.介绍苗族风情,让学生初步了解苗族文化。
二、歌曲欣赏1.播放歌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感受歌曲的美感。
三、歌曲学唱1.老师教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民族特色旋律和节奏。
2.学生分组练习,老师巡回指导。
四、课堂小结1.学生演唱歌曲,展示学习成果。
2.老师点评,鼓励学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歌曲《苗岭的早晨》,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唱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音乐知识讲解1.讲解苗族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演唱方式等。
2.学生跟随老师学习苗族音乐知识。
三、音乐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苗族乐器,进行演奏练习。
2.各组展示演奏成果,老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歌曲《苗岭的早晨》和苗族音乐知识。
2.学生分享学唱和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音乐创作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首具有苗族特色的歌曲。
2.各组展示创作成果,老师点评。
三、音乐欣赏1.欣赏其他班级学生创作的苗族音乐作品。
四、课堂小结2.老师强调传承民族音乐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歌曲《苗岭的早晨》和苗族音乐知识。
2.学生分享学唱和演奏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二、音乐舞台剧1.学生分组,每组编排一部音乐舞台剧,展示苗族音乐的魅力。
2.各组展示舞台剧,老师点评。
2.老师展望未来,鼓励学生继续学习民族音乐,传承民族文化。
听: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苗岭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
2.学习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教材中的歌曲《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和情感。
3.学习歌曲的歌词,能够正确地吟唱歌曲。
4.通过学习和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歌曲介绍《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是苏少版三年级音乐下册中的一首歌曲,讲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情感。
2. 歌曲欣赏在开始教唱歌曲前,先让学生观看《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MV,了解苗岭的自然风光和苗族的文化特色,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和情感。
3. 歌曲教唱1.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月光如瀑奏起了美妙的竹笛歌唱翠色的笑颜废墟中的钟声天边飞过的鹰回荡在这幽深的谷民族的乐声跳动在这广阔的山绿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歌唱翠色的笑颜2.逐句、逐节教唱。
3.整首歌曲合唱。
4. 歌曲表演学生们分组,自由发挥,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搭配动作、小合唱等形式表达出来。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歌曲旋律和歌词的教学。
2.歌曲表演的指导和演练。
2. 教学难点1.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记忆能力。
2.歌曲表演的协调和团队合作。
四、教学方法1. 情境化教学法先让学生欣赏歌曲MV,了解苗岭的自然风光和苗族的文化特色,感受歌曲中的音乐和情感。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自由发挥,根据歌曲的主题和情感,搭配动作、小合唱等形式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3. 解释教学法对于学生不懂的歌词或歌曲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解释和介绍。
五、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学习笔记、个人作品和团队表演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
六、教学延伸1.了解更多中国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2.学习其他苏少版音乐教材中的歌曲,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和情感。
3.参观音乐厅、音乐学校等音乐场所,了解更多的音乐文化。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作曲家陈钢于1975年根据同名口笛曲改变的。
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乐曲分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的“飞歌”旋律,一下子就把人们带进了山峦起伏的苗家山寨。
接着,小提琴以二胡的滑音、颤音和笛子的花舌音等演奏手法,表现布谷鸟婉转清脆的歌唱和百鸟呼应的意境。
第二段,以明快、活泼的节奏,热烈欢快的旋律,巧妙的调性转换,与第一段音乐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三段是第一段音乐的紧缩再现,小提琴再次奏出“飞歌”的第一乐句,接着模拟鸟儿鸣叫的声响,乐句越来越短,与第一段遥相互应,再次重现苗寨的秀丽景色。
二、教学目标1.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2.唱唱《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模唱《苗岭的早晨》的主题旋律,了解苗族飞歌的色彩。
3.初步认识西洋乐器中的弓弦乐器——小提琴。
三、教学重点:《苗岭的早晨》A部、B部主题旋律的音乐分析四、教学难点:苗族飞歌旋律特点的把握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欣赏歌曲《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提问:大家觉得这首歌曲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演唱?像是哪个民族的民歌?2.出示谱例,带学生唱唱歌词。
3.从雷公山引入贵州苗岭,感受苗岭风光。
﹝设计意图:以苗族民歌《你见过雷公山的山顶吗?》导入,学生通过聆听,感受浓郁的民族色彩。
通过唱唱歌词,感受苗族飞歌韵味,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新课学习1.不告知学生作品标题,请学生聆听全曲,思考问题:A、音乐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B、音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认识小提琴)C、全区分为几个部分?2.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3.明示作品标题——《苗岭的早晨》,介绍作者陈刚。
﹝设计意图:学生在不知作品标题的情况下,从音乐独特的飞歌旋律和音乐意境中,大致可判断出作品描绘的地点和时间,也是对前一环节中飞歌学习的巩固和检验。
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三单元苗岭的早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苗岭的早晨》是苏少版音乐三下第三单元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我国苗族民歌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描绘了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苗族的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二. 学情分析考虑到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他们在学习这首歌曲时可能存在以下情况:1.学生对苗族文化有一定了解,但对苗族民歌可能较为陌生。
2.学生可能对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有所掌握,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3.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合作能力有待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生能了解苗族民歌的特点,理解《苗岭的早晨》歌曲的意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学会演唱《苗岭的早晨》,掌握基本的音乐技巧。
3.情感目标:学生能体验到苗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对音乐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准确地演唱《苗岭的早晨》,表现出歌曲的民族特色。
2.教学难点:学生能理解苗族民歌的节奏和旋律特点,以及在演唱过程中对这些特点的把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讲授法,向学生介绍苗族民歌的特点和《苗岭的早晨》歌曲的意义。
2.采用示范法,教师先行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模仿。
3.采用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4.采用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其他苗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苗族音乐的特色,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教师介绍《苗岭的早晨》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引导学生了解苗族文化。
3.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苗岭的早晨》,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4.练习演唱: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反馈。
5.课堂展示:学生分组进行合唱展示,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评价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歌曲名称:《苗岭的早晨》2.苗族民歌特点:旋律优美,节奏独特3.教学重点:准确演唱,表现民族特色4.教学难点:理解节奏和旋律,把握特点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学生演唱技巧的掌握程度: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苗岭的早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乐曲,能够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比较,感受乐曲各段落音乐要素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音乐形象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苗族飞歌的特点,能初步听辨苗族的风格特点,激发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音乐要素表达的不同的情绪教学难点:通过欣赏乐曲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教学过程:全体起立,请同学们随着音乐跟老师一起动起来吧你们跳的真好,今天,老师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你们听~好听吗?跟老师一起学唱好吗?歌词很简单:登高山,望远方,田里谷米黄。
请你们学一学,唱一唱。
仔细听,乐曲中出现最多的音是哪一个?SOL旋律在骨干音o的上下飞来飞去,仔细听,两句旋律是从哪里开始不一样的?彩音降mi,是这首歌曲的特,让我们用耳朵感受他们的区别 1 3 1 b3我们再来唱一唱我们刚才学唱的这首歌曲是一首苗族民歌,苗族的人们都住在山间河谷地带,如果有好消息要让人们都知道,就要把声音传的很远,让这边的声音飞到那边去。
所以他们的民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做飞歌。
你们了解苗族吗?现在请几位同学来介绍你们认识的苗族由学生介绍苗族的服饰苗族的村寨苗族的乐器苗族男装的彩和装饰较单调,不及女装鲜艳与丰富。
女装彩花样及装饰彩夺目、装饰繁复。
由于苗族村民多在依山傍水的山间河谷地带安家落户,其住房也多是背山面水面立,所以苗族村寨的典型标志是吊脚楼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有芦笙。
在贵州各地少数民族居住的村寨,素有"芦笙之乡"的称誉。
芦笙,是少数民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逢年过节,他们都要举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芦笙会,吹起芦笙跳起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
陈钢根据这首民歌改编了一首好听的乐曲《苗岭的早晨》,让我们听一听,想一想,乐曲中的哪些地方听到了刚才我们演唱的飞歌的旋律在乐曲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了刚才的飞歌旋律,中间是一段不一样的旋律,结尾的旋律和开头的旋律是完全一样的还是有所不同呢?乐曲的曲式结构是ABA还是ABA`呢让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寻找答案。
欣赏课《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思考问题大多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很少的接触少数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文化不了解。
所以教师的教学应尽量直观、生动、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观上喜欢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文化。
乐曲中出现的音乐知识,如临时降音记号、下滑音、前依音是学生还未认知的音乐知识,在教学中将装饰音这一知识只作为体验性知识,感知其表现作用,不作为认知内容。
降记号是单元中需要认知的心的音乐知识,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进行认知。
教学目标:1.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了解苗族飞歌这一音乐文化;2.通过聆听、演唱活动,熟记苗族飞歌的旋律,感知其音乐风格特点;3.感知音乐要素:音色、速度、节奏的音乐表现作用;认知降记号,感受其音乐表现作用;教学重难点:感知苗族飞歌的音乐风格特点教学年级:三年级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钢琴、课件、粘贴卡片、口笛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活动:听一听,猜一猜。
师:同学们,想玩游戏吗?我们先来玩一个听一听,猜一猜游戏。
(贴粘贴板)这里有三段音乐,安静听一听,它们演奏乐器分别是什么?教学行为:播放三段分别由小提琴、小号、古筝演奏的《苗岭的早晨》音乐片段。
师:谁来说说三段音乐的演奏乐器分别是什么。
生答教学行为: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预设回答:1:同意 2:不同意师追问:不同意请发表你的意见。
4 师:你们想知道正确答案吗?(出示PPT正确答案)第一段音乐:第二段音乐:第三段音乐:看来很多孩子都听出了乐器的音色。
师:这三段音乐有什么相同点?生答:旋律一样。
节奏一样。
(师追问音高呢?)师:哦,原来这三段音乐旋律是相同的。
2、唱飞歌旋律,找出音乐特点师:瞧!这就是我们刚才听到的那段旋律。
教学行为:师马上跟琴弹一遍,边弹边看学生师:我们一起来唱一唱。
教学行为:师单手弹奏旋律,生视唱歌谱。
师:谁来指一指哪些地方唱起来比较困难?教学行为:学生指哪儿,师唱哪儿(单手弹),再带领学生跟唱。
《苗岭的早晨》教案《苗岭的早晨》教案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苗岭的早晨》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苗岭的早晨》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2.了解口笛的形状与音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教学导入: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歌中唱的很好“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今天这节课,钟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进其中的一个民族,它就是历史悠久的苗族,同学们对这个民族有哪些了解呢?谁来说一说三、欣赏口笛曲《苗岭的早晨》(一)初听全曲:你觉得苗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你还仿佛听到了什么声?生:清脆的鸟叫声师:如此清脆的鸟叫声是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清晨)(二)出示课题:刚才我们听到这首乐曲,就叫《苗岭的早晨》接下来让我们分段来聆听。
(三)分段聆听:1、初听第一部分:请你边听边思考两个问题(1)这么动听的鸟叫声是用什么乐器来演奏的?(口笛)(2)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2、介绍口笛的形状与音色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可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它既能吹奏悠扬的旋律,又具有模仿鸟类鸣叫的造型功能,因而赋予乐曲以生动的趣味。
3、复听第一部分:(1)速度、节奏是怎样的?(2)边听边划图形谱,分析旋律的走向4、认识“飞歌”:介绍“飞歌”的特点,结合旋律的走向,并引入宋祖英《小背篓》进行拓展,进一步了解“飞歌”的特点。
5、再听:用你丰富的肢体语言来表现苗岭的早晨。
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 可编辑1 / 1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苏教版)三年级音乐教案 下册苗岭的早晨一、教学内容⒈听《苗岭的早晨》 ⒉听《金扁担》 ⒊唱、奏《铃铛舞》 二、教学目标⒈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
⒉欣赏《金扁担》,让学生感受乐曲所描绘的意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民族乐器和民族器乐曲。
⒊指导学生用明快活泼的声音学唱《铃铛舞》,抒发苗家儿童对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⒈感受《苗岭的早晨》、《金扁担》的音乐风格 ⒉多种乐器奏《铃铛舞》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钢琴弹奏《金孔雀轻轻跳》,生律动进教室。
(二)音乐欣赏《苗岭的早晨》 ⒈口笛 ⒉介绍乐曲乐曲描绘了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丽图景,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苗岭的早晨》:独奏曲,乐曲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绘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美丽风光,又以明快、热烈的劳动节奏,表现苗族人民的愉悦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⒊分乐段听口笛《苗岭的早晨》乐曲分为三段。
曲首以富有苗族音乐特色的“飞歌”旋律,描述了优美的苗家山寨风光,笛子运用花舌音等演奏手法,模拟百鸟在晨曦中清脆婉转的鸣唱。
第二段,在活跃跳动的乐队伴奏下,口笛奏出了欢快热烈的旋律;速度由慢渐快,此起彼伏,互相呼应,表现了青年男女热烈欢舞的场面。
第三段是短小的结尾,与第一段遥相呼应,再次重现苗族山寨的秀丽景色。
后陈钢将此曲改编为小提琴协奏曲。
⒋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⒌关于音色听音乐辨音色,用直线连一连 ⒍吹一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人们,喜欢用树叶吹出动听的声音。
请你也在身边找一找能吹响的东西,试着吹一吹。
(三)音乐欣赏《金扁担》 ⒈听A 、感受音乐表现的意境。
B 、感受民族乐器的音色。
C 、感受苗族音乐风格。
《苗岭的早晨》一、目标:1、通过聆听《苗岭的早晨》,感受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2、完整欣赏乐曲,通过不同方式感受乐曲。
3、认识“飞歌”,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图片。
请问你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呢?(服装、乐器)2、你觉得图片中的这个民族和我们汉族一样吗?(不一样)3、它是哪个民族呢?(蒙、维)4、你对苗族了解多少呢?(美丽的服装、喜欢唱歌、跳舞)苗族人的服装彩非常鲜艳,他们勤劳勇敢、能歌善舞,经常用音乐和舞蹈来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
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苗族的民歌,请同学们想一想,歌曲的音调有什么特点?(尖、高)3、由于苗族人主要生活在云南的山寨里,山峰绵延不断、层层叠叠,如果有了好消息要告诉大家,就要把声音的音调提高、提尖,才能传得很远。
所以他们的民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叫做飞歌。
我国作曲家陈钢,也以刚刚我们听到的这首飞歌为素材,改编了一首苗族乐曲。
4、苗族人要开始一天的生活了。
让我们一起踏着苗族的飞歌,走进苗家的山寨,去感受他们别样的风情!二、新课教学1、在欣赏陈钢创作的乐曲之前,老师先不告诉大家这首乐曲名字叫什么,我们先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情绪是怎样的?听到乐曲,你能联想到什么?好,一段非常引人入胜的乐曲我们听完了,听到了音乐,你能联想到什么画面呢?(小鸟的叫声、舞蹈,劳动)2、什么时候的鸟叫最清晰?(清晨),这首乐曲的名字叫做《苗岭的早晨》。
A段1、温暖的阳光、祥和的早晨。
首先,请同学们听一小段音乐。
想一想乐曲的速度怎样?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词?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让我们静静的闭上眼睛,来听一听,用心灵去感受。
(慢)(优美、宁静、抒情)(人们起床,小鸟叫醒人们、小鸟抖了抖身子)2、这段优美的音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晨曦微雾、美丽怡静的苗岭早晨,这样的景,着实让我们陶醉。
小学音乐苏少版(简谱)三年级下册《金孔雀轻轻跳听:苗岭的早晨阿细跳月》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
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苗岭的早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美丽的村寨。
那里有秀丽的风光,和热情好客的村民。
(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苗岭)这里住着我国的一个少数民族——苗族。
他们能歌善舞,被称为“歌舞的民族。
”
看,远处峰峦起伏的树林中,就藏着我们今天要去探访的村寨——苗岭
1、学唱“飞歌”
师:在走进山寨前,我们一起来向他们用特殊的方式找个招呼吧
①请你们听听老师是怎么和他们打招呼的!(师清唱飞歌第一句)
②歌声有什么特点?(悠扬、音拉得很长、声音很高)
③简介飞歌
师:这就是我们苗族的“飞歌”,它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有很强烈的感染力。
④(出示歌谱)生学一学
师:请你们也来学一学这动听的飞歌吧!(师指导声音)生演唱完直接初听乐曲开头
【设计意图】通过听赏苗族歌曲,苗族风景人物图片,感受苗族山寨的秀丽风光,把学生带进如诗如画的苗族生活中,为下面欣赏歌曲做铺垫。
二、欣赏《苗岭的早晨》(口笛版)
1、初听乐曲开头
师:听,是谁在回应我们?(小鸟)(播放音乐)
(1)提问:小鸟用什么方式回应我们的?原来小鸟也在唱着飞歌和我们招呼呢!(2)师:小鸟的歌声是怎么样的?(清脆的)。
《苗岭的早晨》教学设计珠池小学郑映凌教学内容:欣赏《苗岭的早晨》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听赏《苗岭的早晨》使学生充分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区分乐曲段落的能力和音乐的记忆力。
情感目标:聆听《苗岭的早晨》这首口笛独奏曲,体验音乐作品的音乐情感,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想象力。
欣赏歌曲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一、区分乐段。
二、感受音乐所表现的意境和情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口笛、画笔、白纸和打击乐器等。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歌二、欣赏教学1、导入:播放《爱我中华》同学们,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它流传着几千年的文化,其中民族音乐是我国的瑰宝之一。
民族音乐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歌曲《爱我中华》。
我们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它的民族特色,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有关苗族音乐。
2、揭开课题《苗岭的早晨》3、初听乐曲《苗岭的早晨》感受乐曲带来的意境。
提问:乐曲中有什么乐器演奏?(口笛)4、出示口笛乐器,简单介绍口笛的构造、音色和表现力。
(这首乐曲是笛子演奏家于孙发创作的一首口笛独奏曲,以苗族“飞歌“的音调为素材,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口笛是一种小巧玲珑、含在口中吹奏的笛子,能吹奏出悠扬起伏、自由舒展的旋律,富有苗族音乐特点。
)5、(出示民间笛子)请一名学生用口笛试吹。
试吹后提问:它能模仿出什么声音?6、复听乐曲,乐曲可分为几个乐段?(三个乐段)聆听乐曲感受速度的变化。
请学生边听音乐边用手势随着音乐速度的变化进行。
7、分段欣赏(仔细听听第一乐段的速度、力度、节奏、气氛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和画面。
)第一乐段:从缓慢自由的速度中感受乐曲舒展轻柔的情绪,从中想象到苗岭早晨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气氛。
(用“口笛”把我们引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群山叠翠、美丽恬静的苗岭晨景春色之中。
布谷鸟在欢鸣,百鸟在呼应,宁静的气氛中充满了勃勃生气。
)第二乐段:乐曲的主体部分节奏活泼、旋律欢快,描绘了苗族人民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热烈场面。
欣赏《苗岭的早晨》教案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绪为音乐分段。
2.了解小提琴和口笛的音色。
3.激发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感受乐曲各段落不同的速度、旋律与表达的不同的情绪。
2、学生感受民族音乐,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
教学方法:听赏法、引导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设计:一、组织教学播放《爱我中华》的歌曲,学生走进教室。
二、引入1.知道我们刚才听的歌曲吗?师:对是“爱我中华”(唱)“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那么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我们中国有那么多的民族,你知道哪些呢?2现在老师给大家表现几段舞蹈同学说说是哪个民族的?(维吾尔族傣族蒙古族)三、欣赏一段《苗岭的早晨》1.老师跳了几段舞蹈呢?舞蹈大家都知道是哪个民族的,那我们欣赏段乐曲,大家听听这是哪个民族的。
师:这首乐曲是苗族舞曲,2.介绍苗族欣赏图片师:苗族是我们祖国56个民族组成大家庭中的一员。
苗族聚居在我国的贵州、广西、云南、湖南等地。
从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出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过节时,男女老少都会身着色彩缤纷的民族服装,带上昂贵的而又美丽的银器聚在一起。
唱起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
师:我们现在来看这张图片(苗岭的早上)这张图片的景色是早晨?中午?晚上?这个早晨在苗岭之中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刚刚听到的音乐就是描写苗岭早晨以及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名字就叫《苗岭的早晨》。
3.介绍乐曲的演奏乐器师:刚才这首曲子是什么乐器演奏的?(笛子)笛子有很多种包括竹笛、竖笛。
那这么小的笛子你见过吗?(口笛图片)它的名字叫口笛。
刚才这首曲子就是有口笛演奏的。
《苗岭的早晨》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俞逊发老师根据苗族民歌改编的口笛歌曲。
四聆听乐曲《苗岭的早晨》1. 欣赏《苗岭的早晨》第一乐章师:今天们就来欣赏下期中的两段旋律,大家听听节情绪和速度是怎样的?各种表现了怎样的景色?听生:(很美……鸟叫……仿佛来到……)鼓励多种见解。
苗岭的早晨一、导入1.教师出示图片(口笛、小提琴),指导学生认识乐器的名称及听辨音色。
2.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性?生:(根据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师:它们的音色很相似。
3.教师简要介绍:口笛的创始人俞逊发创编了一首表现苗族人民生活,赞美家乡的音乐──《苗岭的早晨》。
1975年,小提琴演奏家陈钢根据他的创作编成了小提琴独奏曲。
他发挥了小提琴音色的特点,使得这首充满浓郁民族风格的音乐大放异彩。
二、简要介绍苗族风土人情教师介绍苗族的居住环境(文本)及、服饰(文本)、乐器(图片)并出示相关图片。
三、初步欣赏1.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由小提琴演奏的表现苗族人民生活的乐曲《苗岭的早晨》。
2.师:你们听到音乐中出现过几种情绪?生:有两种。
欢快的和抒情的。
3.师:根据音乐的情绪我们可以给音乐分段,下面我们再来听,听到欢快的情绪时,你用一种颜色或图形表示,听到抒情的情绪时,你用另一种颜色和图形表示。
(学生自带画笔老师发纸。
)完整播放《苗岭的早晨》。
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
学生听后展示结果,并为音乐区分三段。
(用色彩区分乐段,这种方式很受学生喜欢,适用于低年级,符合他们年龄特点。
)四、分段欣赏1.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一乐段。
师: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表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师:音乐的开始,旋律优美、节奏自由是音乐的引子,其中,最具有苗族音调特征的是降3,请同学们看谱例听老师哼唱一下旋律。
学生随琴哼唱曲调,感受苗族音调。
师:这样的音乐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 晨曦初露、山峦起伏、松柏苍翠的苗岭晨景。
师: 接着音乐有什么变化?生:好像还有小鸟叫。
师:音乐表现了什么?生:竹楼、山寨,山林晨曦中的百鸟在尽情地欢唱。
教师播放《苗岭的早晨》第二乐段。
师:与第一乐段有什么关联?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回答。
师:音乐速度快了,情绪欢快、旋律跳跃与前面形成对比。
师: 使你联想到什么?生:人们欢歌曼舞、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苗族舞蹈视频,并指导学生学几个动作。
《苗岭的早晨》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1、指导学生用愉快的情绪,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2、准确掌握三拍的强弱规律及三拍舞蹈韵味。
3、聆听《苗岭的早晨》,初步了解乐曲的段落。
能力目标:1、通过打击乐器伴奏、唱歌、舞蹈各种形式来表现歌曲,培养学生良好的表现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能力。
2、能专注地聆听《苗岭的早晨》,体验小提琴与口笛不同的音色,
感受体验苗族民俗风情,培养学生音乐感受力和思维想象力。
情感目标:通过歌曲地学习、乐曲地欣赏,引导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产生兴趣,教育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热爱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学会歌曲,能用欢快自然的声音演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自信地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有关苗族风情的图画,多媒体课件,钢琴,打击乐器(碰铃串铃铃鼓双响筒绸带),节奏卡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欣赏乐曲
师:今天,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神奇的地方,大家闭上眼睛,咱们听着音乐出发!
1、欣赏口笛独奏《苗岭的早晨》
播放音乐
在不同的段落出示不同图画(有关苗族风情的画面)
师:你有什么感受?
介绍乐曲《苗岭的早晨》和苗族乐器——口笛。
2、欣赏小提琴独奏《苗岭的早晨》
师:我们再来欣赏这首乐曲,不过,这是由另一种乐器演奏的,你能听出是哪种乐器演奏的吗?可以用动作表现出来。
3、比较两种乐器音色
师:这首《苗岭的早晨》你喜欢哪种乐器演奏的?
引子部分。
睁开眼睛,边听音乐边欣赏画面。
学生说出真实地感受。
聆听乐曲,听出乐器用动作表现。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回答教师的问题。
小朋友闭着眼睛,静心聆听音乐。
四、歌曲教学
师:刚才我们来到苗岭,这里风光非常优美。
下面,我们到苗族村寨去逛一逛吧。
(出示苗族芦笙节、人们边歌边舞画面)
师:苗族人民能歌善舞。
特别是节日或欢庆丰收的时候,人们聚集在山坡上、广场上吹起了芦笙,唱出了欢乐的歌,跳起了苗族舞蹈。
(出示苗族服饰图)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服装上是用什么做装饰的?她们在舞蹈的时候这些装饰品挥发出怎样的声音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问题)
金属,银子,铃铛…
师:我们来学一学她们跳舞时身上铃铛发出的声音好吗?
1、节奏练习:(出示卡片)
XX X X│XX X X│X.X XX│X――‖
XX X X│XX Xо│XX X X│ XX X о‖
⑴学生用串铃进行节奏练习。
⑵在“о”处加上“嗨”练习。
2、感受旋律:
师:姑娘们身上的铃铛声真好听。
听!那边又传来了美妙的歌声。
⑴播放歌曲《铃铛舞》范唱
⑵再次播放歌曲范唱。
学做吹芦笙动作,用“LU”跟录音哼唱歌曲。
⑶第三次播放范唱。
用串铃或动作来表现歌曲欢快的情绪,继续用“lu”哼唱。
3、朗读歌词:
(出示歌曲)
⑴请个别学生朗读
⑵换一种方式朗读(按节奏朗读歌词)教师用双响筒伴奏。
4、学唱歌曲:
(1)跟钢琴学唱。
(2)师分句教唱
(3)师:你还有哪些不会的或者你觉得难学的部分请提出来,让同学或老师帮助你。
(4)引导学生用欢快地情绪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教学用碰铃和手摇铃打节奏。
(2)请生单独上台表演。
(3)全体同学分组练习:打击乐伴奏、唱歌。
(4)请学生相互评价。
(5)跟音乐教师与全班学生合作表现歌曲。
六、师小结,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