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规范学习的条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共29页
- 格式:ppt
- 大小:3.41 MB
- 文档页数:29
教育心理学备考知识点: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二、社会规范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社会规范的遵从表现为从众现象和服从现象。
社会规范学习是逐步积累交往经验的过程。
教育是用来传递一种特殊的经验传的系统,具有传递社会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动作经验与交往经验的职能,形成个体的知识、技能和品德,使之学会做人。
社会交往是个体社会生活的基础。
个体要在群体中生存、发展,就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所确立的交往规则。
个体学习社会规范的过程,也是构建社会规范的遵从经验结构,完成个体的交往适应的过程。
特点:依从的盲目性;依从的被动性;依从的工具性;依从的情境性;依从是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的初级阶段;依从在个体社会规范接受及品德形成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规范的认同一般指行为主体在认识、情感上与行为上对规范趋于一致,从而产生自愿对规范的遵从现象。
人的社会生活体现的是与人交往的生活内容,这种交往生活不是个体的随意行为,而是以社会规范为指导的社会交往。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对交往情境的一种适应性行为,是主体对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自身的人际交往情境的社会性适应。
因此,个体的社会适应是通过学习与认同社会规范来实现的。
认同类型:偶像认同(出于对某人或团体的崇拜);价值认同(出于对规范本身的意义及必要性的认识)特点:认同的自觉性;认同的主动性;认同的稳定性作用:它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及品德形成的一个关键阶段;认同不是社会规范接受和品德形成的最高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
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
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
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社会规范学习
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规范是指在
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所制定的一系列行为
准则和规则。
遵守社会规范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也可以提高
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首先,社会规范学习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地与
他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比如,在公共场所保持良好的秩
序和礼仪,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都是社会规范的表现。
只有遵
守这些规范,才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社会规范学习可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在现代社会,人们需要不断适应各种环境和情境,只有具备良好的社会规范
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
比如,在工作中遵守职业道德
和规范,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家庭中尊重长辈和
关爱家人,能够维系家庭和睦和谐。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更好
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社会规范学习也可以提高个人的生活质量。
遵守社会规
范可以让人们更加自律和自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比如,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遵守环保规范可以
保护环境和资源,提高生活质量。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让人们
过上更加健康和幸福的生活。
总之,社会规范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遵守社会规范,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高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希望每个人都能够重视社会规范学习,做一个遵纪守法、守规矩的好公民。
【字数:500】。
青少年对于道德社会规范认知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启示
青少年对道德社会规范的认知在不断变化和发展,这对教育教学提供了一些启示:
1. 促进情感教育: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更加注重情感表达和交流。
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导青少年发展积极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同理心、责任感和合作意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2. 培养公民意识:青少年应当理解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教育者可以通过引导讨论社会问题、参与社区服务等方式,帮助青少年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和影响力,提高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遵守意识。
3. 强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通过正面榜样的展示和道德冲突的讨论,帮助青少年思考和认知到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其与个人幸福、社会和谐的关系。
4. 提供实践机会:教育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些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身经历和感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实际应用。
例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志愿者工作等,让青少年直接参与并体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单纯灌输道德规范,而是尊重青少年的个体差异,在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情感表达的基础上,灵活地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家庭和社会也应承担起培养青少年道德意识的责任,形成多方合力,共同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第一节社会规范学习概述一、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用以调节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或准则,是社会对于其他成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的一种规定。
法律、道德、习俗、风尚、团体规约、组织章程、学习纪律、操作规范、游戏规则、家庭生活规范等,都是社会规范的不同形式。
这些社会规范可以按其涉及的价值标准、使用范围的广狭、适用的活动领域、对个体行为约束力的大小、维持规范实施的手段……方面的不同,分为许多类别。
如:大群体规范与小群体规范、强制性规范与非强制性规范、成文的规范与不成文的规范、禁止性规范与倡导性规范等。
按规范的内容来说,分为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
二、社会规范的功能(一)个体行为控制功能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社会规范的秩序基础是日益分化的个体价值和权利,社会规范则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价值体系。
个体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
在一个既定的人群中,这些秩序要得到维持,则依赖各种社会规范来保证。
社会规范常用来禁止不可预见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同时也倡导和奖赏合乎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体现出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选择与控制功能。
(二)个体行为引导功能在社会中生活,意味着个体必须选择和实施规范所肯定和倡导的行为,同时放弃规范所禁止和排斥的行为,这就是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功能。
(三)社会秩序维护功能依据约束力的大小、使用范围等属性的不同,社会规范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功能存在差异。
如法律、道德、宪法、学校的规矩、医院的规矩……三、社会规范的一般学习过程(一)、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二)、社会规范学习是个体在价值观影响下规范行为的形成过程(三)、社会规范学习是规范行为的内化过程个体对规范的接受过程使一种内化的过程,是个体将外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部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一般来说,内化被认为是将外在的准则、信念,纳入个体自身价值体系的过程,或者从社会或一个参照组,接受行为的标准或准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