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凝集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4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五凝集反应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文章介绍】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
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
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1.原理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
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概述:本实验对凝集反应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测量和数据分析,对凝集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规律,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实验目的:1. 研究不同溶液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2. 探索凝集反应的机理,并分析实验数据确定趋势。
实验装置和材料:1. 反应皿;2. 铁离子溶液;3. 溴离子溶液;4. 过滤纸;5. 热水浴。
实验步骤:1. 使用取样棒在反应皿中加入适量的铁离子溶液;2. 向其中滴加一定量的溴离子溶液,记录颜色变化和观察是否发生凝集;3. 将实验装置置于热水浴中,调整水温后重复步骤2;4. 分别使用不同浓度的溴离子溶液,重复步骤2;5. 记录实验数据。
实验结果:1. 浓度变化实验:随着溴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加,凝集反应发生速度加快,并且凝结颗粒数量增多;2. 温度变化实验:加热反应体系后,凝集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凝结颗粒更大。
数据分析:通过实验观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凝集反应的速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浓度越高,反应速度越快;2. 温度对凝集反应的影响较大,加热可以提高反应速度;3. 凝集反应的机理可能与颗粒间的相互吸引力和碰撞速度有关。
结论:凝集反应是一种涉及颗粒间相互作用和吸附现象的物理和化学过程。
本实验中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测量数据并进行分析,得出了浓度和温度对凝集反应速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提高溶液浓度和加热反应能够加快凝集反应的速度。
这些发现对于进一步探索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进一步展望:本实验只是对凝集反应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其他影响凝集反应的因素,如pH值、溶液表面张力等。
同时,可以使用不同颗粒和溶液组合进行进一步的实验,以深入了解凝聚力和粘附性的机制。
此外,将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进行比较和验证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总结: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物理和化学现象,通过深入研究其机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对颗粒间相互作用、凝聚力和粘附性的理解。
临床免疫学检验技术考试题库及答案1. 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A.自身免疫病B.超敏反应C.肿瘤D.免疫缺陷病E.移植排斥反应答案C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偶尔产生的有癌变倾向的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肿瘤。
2. 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
A.病毒持续感染B.肿瘤C.超敏反应D.自身免疫病E.免疫缺陷病答案D解析免疫系统的功能之一是对自身衰老的组织细胞进行清除,此即免疫自稳功能,免疫自稳功能异常可发生自身免疫病。
3. 既具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又具有杀菌作用的细胞是()。
A.树突状细胞B.巨噬细胞C.中性粒细胞D. B细胞E. T细胞答案B解析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都有抗原加工提呈作用,但只有巨噬细胞兼有吞噬杀菌作用。
4. 免疫应答过程不包括()。
A. 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B. B细胞对抗原的特异性识别C.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D. 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E.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答案A解析免疫应答过程指免疫系统针对抗原的反应过程,不包括免疫细胞的发育过程。
5. 关于外周免疫器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B.发生发育的时间晚于中枢免疫器官C.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D.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E.是所有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答案D解析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在中枢免疫器官,故D项不正确。
5. 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
A. C1B. C3C. C4D. C5E. C4Bp答案B解析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最高的补体成分是C3。
7. 细胞因子不包括()。
A.单核因子B.淋巴因子C.生长因子D.抗体E.集落刺激因子答案D解析细胞因子是生物活性的小分子多肽,抗体不是。
8. 体内抗病毒、抗毒素、抗细菌最重要的抗体为()。
A. IgMB. IgAC. IgGD. IgEE. IgD答案C解析IgG是体内抗感染的最主要的抗体。
实验一凝集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实验目的]1.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玻片法和试管法凝集实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2.了解凝集反应基本类型及血型鉴定的各种方法包括正、反定型,血型板鉴定法和血型卡鉴定法。
[实验原理]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中,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称为凝集反应。
人类ABO血型抗原主要有A和B两种,根据红细胞表面这两种抗原的有无可把血型分为四种。
据此,将抗A和抗B抗体分别与待测红细胞混合,抗A或(和)抗B抗体与红细胞表面上的相应抗原结合而引起红细胞凝集,据其凝集情况便可判定出受试者的血型。
[实验器材]1.器材:光学学显微镜,消毒缸2.材料:消毒干棉球,一次性采血针,载玻片,玻璃试管,一次性带刻度朔料吸管,医用黄色垃圾袋3.试剂:75%医用酒精,0.9%NaCl注射液,抗血清试剂抗A、抗B[内容与方法](一)玻片法凝集实验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
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1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
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载玻片1块,在中间用蜡笔画一条竖线,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载玻片两端。
3. 用毛细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白瓷板的两个圆孔内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4.肉眼观察红细胞有无凝集发生。
如有凝集,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块;无凝集,红细胞呈均匀分散。
若肉眼观察不明显,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存在微小凝集5.记录凝集情况,判定受检者的血型。
(二)试管法凝集实验1.用酒精棉签消毒被检者手指尖端,以采血针刺破皮肤,稍加挤压,使血液流出。
滴1至2滴血液于含有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匀,制成约0.5%血球悬液。
用干棉球止血。
2.取洁净试管2支,分别标记上A、B字样,将抗A、B分型试剂分别加1滴于相应标记的试管中3.用一次性吸管吸取血球悬液,在2支标记试管中各加一滴,并充分混匀,放置5-10分钟。
凝集反应实验报告凝集反应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学习和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和方法;2.通过实验观察和比较不同试剂对凝集反应的影响,了解其机理;3.为其他相关实验提供基础。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在液相中两种相互斥的被测物质发生反应后聚集在一起的反应,其中一种物质是不溶于水的,通常用细胞、凝集素、血清球蛋白等代表。
凝集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相对化学反应速度较慢的胶体颗粒偶联,如奶与醋的反应;另一种是相对生物体速度较快的免疫凝集反应,如抗原与抗体的反应。
三、实验过程:1.准备6个试管,分别标注为A、B、C、D、E、F;2.取相同量的胶体悬液分别加入到试管A、B、C;3.向试管A中加入适量的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4.向试管B中加入适量的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5.向试管C中加入适量的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6.在试管D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7.在试管E中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8.在试管F中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轻轻摇匀并观察结果;9.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四、实验结果:1.试管A中加入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成块;2.试管B中加入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保持原样,并无明显变化;3.试管C中加入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4.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凝结,但形成的块状较小;5.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6.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
五、实验讨论:1.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盐溶液能够引起胶体悬液凝结,而碱溶液则几乎不产生明显作用,酸溶液则能够使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2.在试管D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盐溶液后,观察到凝结的块状较小,可能是因为盐溶液的存在使凝结速度变慢,导致形成的凝结块较小;3.在试管E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碱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碱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减少,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4.在试管F中同时加入胶体悬液和酸溶液后,观察到胶体悬液分散更加均匀,可能是因为酸溶液的存在使胶体颗粒电荷增加,从而增加了排斥力,使胶体悬液更加分散。
凝集反应原理
凝集反应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中形成或聚集更大分子或物质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小分子或物质通过化学键的重组,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分子或物质。
这种过程通常涉及到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共享。
凝集反应在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凝集反应通常需要特定条件下的加热或提供适当的催化剂。
在加热的过程中,分子或物质之间的能量增加,使得它们更容易发生结合和聚集。
催化剂则可以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使得反应更加迅速和高效。
凝集反应在有机化学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酸催化的酯化反应就是一种凝集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酸催化剂将醇和酸酐反应,生成酯这个较大的分子。
另一个例子是烯烃的聚合反应,其中烯烃单体分子通过共享电子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生物学中的凝集反应常常涉及蛋白质或多肽之间的结合。
例如,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就是一种凝集反应。
在相应的条件下,抗原和抗体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或共享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
材料科学中的凝集反应可以用于制备纳米颗粒、薄膜或其他复杂结构。
例如,溶胶-凝胶法可以通过控制溶胶粒子的凝结过
程来制备高质量的纳米颗粒或薄膜。
总而言之,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过程,通过将小分子或
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分子或物质。
这种反应在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凝集反应原理
凝集反应是一种动力学过程,涉及到液滴或颗粒之间的聚集和结合。
在凝集反应中,有两种主要的力驱动着颗粒或液滴的聚集:卡宾强度和键合强度。
卡宾强度是一种负向力量,它使得颗粒或液滴在聚集中受到排斥,而键合强度则是一种正向力量,它使得颗粒或液滴聚集在一起。
凝集反应通常在溶液中发生,其中溶质的浓度超过饱和点,从而形成溶解物的聚集体。
这些聚集体可以是液滴、颗粒或胶体。
溶解物的聚集体在溶液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因此它们能够参与凝集反应。
在凝集反应中,聚集体之间的结合是通过吸附作用、共價键和非共價键等强力发生的。
这些强力可以使聚集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的聚集体。
凝集反应的程度和速率取决于溶液中溶解物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pH值等因素。
凝集反应的应用广泛,包括颗粒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通过控制凝集反应,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形状、大小和性质的纳米颗粒,用于药物传递、光学传感和催化反应等应用。
另外,凝集反应还可以用于水处理、废物处理和污染物去除等环境工程中。
总之,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学过程,涉及到颗粒或液滴之间的聚集和结合。
通过控制凝集反应,可以制备具有特定性质的颗粒,并在各种应用中发挥作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及类型。
2. 掌握凝集反应实验的操作方法。
3. 学会观察和分析凝集反应现象。
二、实验原理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如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特异性抗体结合,在适量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例如,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等。
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形成致敏红细胞,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现象。
例如,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等。
三、实验材料与用品1. 试剂:生理盐水、抗血清、抗原、致敏红细胞等。
2. 仪器:试管、试管架、吸管、滴管、显微镜等。
四、实验步骤1. 玻片凝集试验(1)取两片洁净的玻片,分别标上“抗原”和“对照”。
(2)在“抗原”玻片上滴加生理盐水1滴,在“对照”玻片上滴加抗血清1滴。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和抗血清,涂于相应的玻片上。
(4)轻摇玻片,静置数分钟,观察结果。
2. 试管凝集试验(1)取两支试管,分别标上“抗原”和“对照”。
(2)在“抗原”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在“对照”试管中加入抗血清1ml。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和抗血清,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4)用试管架固定试管,轻轻摇匀,观察结果。
3. 间接血球凝集试验(1)取三支试管,分别标上“抗原”、“抗体”和“对照”。
(2)在“抗原”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在“抗体”试管中加入抗血清1ml,在“对照”试管中加入生理盐水1ml。
(3)用滴管分别吸取抗原、抗体和生理盐水,加入相应的试管中。
(4)用试管架固定试管,轻轻摇匀,观察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玻片凝集试验观察玻片上的凝集现象,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则为阳性反应;若无凝集现象,则为阴性反应。
2. 试管凝集试验观察试管中的凝集现象,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则为阳性反应;若无凝集现象,则为阴性反应。
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一、什么是凝集反应?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reaction)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聚集物的形成。
这种反应是生物学和免疫学中常见的现象,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血型鉴定、病原微生物检测等领域。
凝集反应可以用于检测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与分布,它是诊断和监测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凝集反应的机制凝集反应的机制与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在凝集反应中,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稳定的复合物,进而导致聚集物的形成。
凝集反应主要有两种类型: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2.1 直接凝集反应直接凝集反应是指抗体与抗原直接结合形成聚集物。
这种反应通常发生在两种抗原-抗体结合的情况下,抗原通常是微生物表面的分子,而抗体则是由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
2.2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是指通过一个中介物质来连接抗体和抗原,从而引导聚集物的形成。
通常,这个中介物质是一种被称为载体的物质,它可以与抗体和抗原同时结合。
间接凝集反应常用于血型鉴定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等领域。
三、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凝集反应可产生一系列特征性反应现象,包括可视的凝固、结团或沉淀等。
这些反应现象常常被用作鉴定特定抗体或抗原的存在与分布的依据。
3.1 直接凝集反应的反应现象直接凝集反应产生的反应现象通常是能够肉眼可见的。
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会发生以下反应现象:1.凝固: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凝固物,即聚集物。
聚集物的大小和形状与抗体与抗原的性质有关,可能呈现线性、球状、颗粒状等形态。
2.结团: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会形成较大的结团,这些结团可以观察到并被用于判断反应的阳性与否。
3.沉淀:抗体与抗原结合后,聚集物会沉淀到底部,形成沉淀线或沉淀环。
这种反应现象可用来判断抗体与抗原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2 间接凝集反应的反应现象间接凝集反应的反应现象由于中介物质的加入而产生,具有以下特点:1.载体沉淀:中介物质与抗体和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会沉淀到底部。
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一、引言凝集反应是指在溶液中加入一种特定的试剂后,原本分散在溶液中的细小颗粒会凝聚成较大的团块或沉淀物的现象。
凝集反应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化学、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本文将从凝集反应的定义、机制以及形成的反应现象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凝集反应的定义与机制凝集反应是一种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溶液中颗粒聚集成较大团块或沉淀物的现象。
这些颗粒可以是悬浮在溶液中的固体颗粒、胶体颗粒,也可以是悬浮在溶液中的细胞等生物体。
凝集反应通常是由于两个或多个颗粒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力而引起的。
凝集反应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机制进行解释:电解质效应和非电解质效应。
1.电解质效应:当一个电解质被加入到溶液中时,它会与溶液中的其他电解质发生反应,形成离子对或离子复合物。
这些离子对或离子复合物可以与溶液中的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使颗粒之间的相互斥力减小,从而促进颗粒的聚集。
2.非电解质效应:非电解质通常是指分子量较大、不带电荷的化合物。
当非电解质加入到溶液中时,它们可以通过溶剂分子与颗粒表面发生吸附作用,从而改变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这种改变可以使颗粒之间的斥力减小,促进颗粒的聚集。
三、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凝集反应形成的反应现象主要包括沉淀形成、胶体稳定性改变和细胞凝集等。
1.沉淀形成:当两种或多种溶液中的离子在一定条件下结合形成不溶性盐时,会发生沉淀反应。
这些沉淀物通常呈现出比原始溶液中颗粒更大、更明显的团块状。
常见的沉淀反应有氯化银与硝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硝酸银沉淀。
2.胶体稳定性改变:胶体是由微小颗粒或分子悬浮在介质中形成的分散系统。
当溶液中的胶体颗粒发生凝聚时,胶体的稳定性会发生改变。
凝聚会使胶体颗粒更大、更容易沉积,从而导致胶体系统的失稳。
3.细胞凝集:在生物学研究中,细胞凝集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细胞表面通常存在一些特异性受体或配体,当这些受体与配体结合时,会引发细胞间的凝聚反应。
细胞凝集可以用于细胞分离、免疫学研究等领域。
凝集反应
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
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2、玻片凝集试验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
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
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
A.菌种鉴定B.血清学分型C.人类ABO血型鉴定
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
A.+ B.+或++ C.++
D.+++ E.++++
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
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
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
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
D.聚苯乙稀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
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
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
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
8、检测颗粒性抗原的血清学试验是
A.直接凝集反应
B.协同凝集反应
C.琼脂扩散试验
D.火箭免疫电泳
E.对流免疫电泳
9、妊娠试验乳胶凝集法属于
A.直接凝集反应
B.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C.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E.协同凝集试验
10、关于直接Coombs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
B.可用试管法作半定量分析
C.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阴性
D.多用于检测母体Rh抗体
E.可对因红细胞不相容性输血产生的血型
抗体进行检测
11、关于间接Coombs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检测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
B.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
C.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阳性
D.常用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检测
E.常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12、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能用于
A.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疾病的诊断
B.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
C.输血配型
D.细菌或立克次体的可抗原检查
E.溶血性贫血的研究
13、对间接凝集反应叙述正确的是
A.为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凝集
B.分为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
C.需将可溶性抗原致敏于颗粒载体表面
D.只能检测抗原
E.只能检测抗体
14、正向间接凝集试验
A.抗体致敏载体,以检验标本中相应抗原
B.用于检测标本中抗原
C.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者为阴性
D.临床用于检测HBsAg.AFP等
E.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
体
15、反向间接凝集试验为
A.可溶性抗原与载体结合
B.检测待测抗体
C.出现凝集颗粒或凝集块者为阴性
D.常用乳胶、明胶颗粒等作为载体
E.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
16、对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叙述正确的是
A.已知抗原致敏颗粒载体
B.检测标本中抗体
C.以相应抗体作为诊断试剂
D.出现凝集现象为阴性
E.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
17、关于协调凝集实验叙述错误的是
A.致敏颗粒为与IgG相连的金黄色葡萄球
菌
B.桥连物为SPA
C.抗体为IgM类
D.是一种反向间接凝集试验
E.可用于检查微量的可溶性抗原
18、试管法凝集试验,错误说法是( )
A.需适当电解质参与才出现可见凝集现象
B.在一定温度范围,温度升高,反应加快
C.水浴箱水面稍高于试管内液面有利于反
应进行
D.PH以6~8为宜
E.PH过低,接近细菌抗原等点,可引起
酸凝集
19、玻片凝集试验( )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
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
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
D.为半定量实验
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
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 )
A.菌种鉴定
B.血清学分型
C.人类ABO血型鉴定
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21、关于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红
细胞
B.试剂为抗人O型红细胞单克隆抗体
C.只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
D.受检标本为全血,不需分离血清
E.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22、免疫电泳最常用的载体是( )
A.醋酸纤维薄膜
B.琼脂糖凝胶
C.淀粉凝胶
D.果胶
E.葡聚糖
23、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何类抗体( )
A.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
B.游离的IgG
C.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
D.游离的IgM
E.以上都不是
24、关于胶乳凝集试验的载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颗粒为聚苯乙烯胶乳
B.是一种惰性载体
C.是一种直径为0.8μm的圆形颗粒
D.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吸附蛋白质
E.抗原或抗体以非共价键交联在胶乳表面25、直接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根本区别是( )
A.前者采用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将可溶性
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上
B.参与反应介质中电解质的浓度不同
C.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敏
感性高
D.判断结果是在抗原抗体反应的不同阶段
E.参与反应介质中的电解质不同
26、关于凝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参与反应的抗原可以是红细胞.细菌或
致敏颗粒
B.溶液中负离子强度愈大,抗原颗粒表面
Z电位愈大
C.降低溶液的粘滞度可促使凝集现象出现
D.增加电解质可促使凝集现象出现
E.IgM类抗体出现的凝集比IgG类抗体强27、凝集反应是( )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B.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
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pH存在
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E.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
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28、关于协同凝集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原理与间接凝集反应类似
B.所用载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C.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SPA
D.SPA具有与所有特异性抗体IgGFc段结
合的特性
E.可用于细菌.病毒.毒素及各种可溶性
抗原的检测
29.关于凝集反应说法正确的是
A.IgG类抗体的作用强度比IgM类抗体要
大
B.IgM类抗体的作用强度比IgG类抗体要
大
C.IgG类抗体常出现完全反应
D.IgM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
E.可进行定量检测
30、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的措施是
A.降低电解质
B.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
C.降低试验溶液的黏滞度
D.增加抗原量
E.增加抗体量
31、玻片凝集试验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
B.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
C.能检测抗原,也能检测抗体
D.为半定量试验
E.常用于Widal反应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三、名词解释
1、滴度(效价):血清标本进行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明显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滴度(效应)。
2、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细菌或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适当条例上结合形成凝集的现象。
现也指颗粒抗原或与相应抗体或抗原的反应。
3、直接凝集反应:细菌、螺旋体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适当电解质参与下可直接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凝集,称为直接凝集反应。
4、凝集原:指凝集反就中的抗原。
5、凝集素:指凝集反应中的抗体。
6、试管凝集试验:是在试管内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肉眼可
见的凝集现象。
7、间接凝集反应: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适当大上的颗粒性载体表面,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在适宜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出现特异性凝集现象称间接凝集反应或被动凝集反应(passive agglutination test)。
四、问答题
1、简述间接血凝试验的基本原理。
间接血凝试验是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人的O型红细胞或绵羊、家兔的红细胞制成抗原致敏的红细胞,与相应抗休(或抗原)作用,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红细胞凝集现象,又称被动血凝试验。
2、简述抗人球蛋白试验的原理(又称Coombs试验)、类型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Coombs试验又称抗入球蛋白试验,其原理是不完全抗体多半是7S的IgG类抗体,能与相应的抗原牢固结合,但在一般条件下不出现可见反应,利用抗球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的特异抗体,可使红细胞凝集。
Coombs试验有二种类型:(1)直接Coombs试验:用于检测红细胞结合的不完全抗体。
(2)间接Coombs 试验:用于检测血清中游的不完全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