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凝集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2.33 MB
- 文档页数:51
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实验五凝集反应由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整理【文章介绍】实验是映证理论,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培养科学研究能力的手段。
BioRike博瑞克根据《医学免疫学实验指导》一书系统整理了14个实验项目,每个实验说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方法,实验要求及注意事项,希望广大师生能够从中有所收获。
BioRike简介:BioRike(中文简称“博瑞克”)是长沙达尔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产品品牌,由旗下专业的生命科学实验室BioRike博瑞克研发和生产。
BioRike是一家致力于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高科技实验室,专门从事以Elisa试剂盒、抗体、细胞因子、免疫检测试剂盒、血清等免疫学产品为主的生物试剂的研发与销售。
【实验目的】1.了解凝集反应的原理、基本类型及其用途。
2.熟悉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实验方法和结果分析。
【实验用品】1. 材料试剂:伤寒杆菌、大肠杆菌18~24小时琼脂斜面培养物、伤寒杆菌H血清、伤寒杆菌H菌液、待测孕妇尿液、HCG阳性孕妇尿液、1:10稀释伤寒杆菌诊断血清、ABO血型标准血清、类风湿免疫诊断试验(用变性IgG致敏的乳胶颗粒)、HCG致敏乳胶试剂、兔抗HCG诊断血清、待测血清、生理盐水。
2.器材:洁净载玻片、巴氏吸管、乳胶皮头、接种环、酒精灯、特种铅笔(或记号笔)、小试管、牙签、采血针、75%酒精棉球、无菌干棉球、试管架;1ml、5ml刻度吸管、37℃恒温箱(或37℃/56℃水浴箱)、显微镜。
【内容和方法】一、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1.原理玻片凝集试验(slide agglutination)是将已知的抗体直接与未知的颗粒性抗原物质(如细菌、立克次体、钩端螺旋体等)混合,在有适当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如两者对应便发生特异性结合而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即为阳性;如两者不对应便无凝集物出现,即为阴性。
此法属定性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抗原,如ABO血型鉴定、细菌鉴定和分型等。
凝集反应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2、玻片凝集试验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A.菌种鉴定B.血清学分型C.人类ABO血型鉴定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A.+ B.+或++ C.++D.+++ E.++++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稀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8、检测颗粒性抗原的血清学试验是A.直接凝集反应B.协同凝集反应C.琼脂扩散试验D.火箭免疫电泳E.对流免疫电泳9、妊娠试验乳胶凝集法属于A.直接凝集反应B.正向间接凝集试验C.反向间接凝集试验D.间接凝集抑制试验E.协同凝集试验10、关于直接Coombs试验,叙述正确的是A.检测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B.可用试管法作半定量分析C.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阴性D.多用于检测母体Rh抗体E.可对因红细胞不相容性输血产生的血型抗体进行检测11、关于间接Coombs试验,叙述正确的是A.检测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B.检测红细胞上的不完全抗体C.出现红细胞凝集为阳性D.常用于新生儿溶血症的检测E.常用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检测12、抗人球蛋白试验不能用于A.新生儿溶血性贫血疾病的诊断B.血型抗原抗体的检查C.输血配型D.细菌或立克次体的可抗原检查E.溶血性贫血的研究13、对间接凝集反应叙述正确的是A.为颗粒性抗原与抗体结合出现凝集B.分为有玻片法和试管法两类C.需将可溶性抗原致敏于颗粒载体表面D.只能检测抗原E.只能检测抗体14、正向间接凝集试验A.抗体致敏载体,以检验标本中相应抗原B.用于检测标本中抗原C.形成肉眼可见凝集块者为阴性D.临床用于检测HBsAg.AFP等E.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体15、反向间接凝集试验为A.可溶性抗原与载体结合B.检测待测抗体C.出现凝集颗粒或凝集块者为阴性D.常用乳胶、明胶颗粒等作为载体E.可用于细菌血清学分型16、对反向间接凝集抑制试验叙述正确的是A.已知抗原致敏颗粒载体B.检测标本中抗体C.以相应抗体作为诊断试剂D.出现凝集现象为阴性E.出现凝集现象为阳性17、关于协调凝集实验叙述错误的是A.致敏颗粒为与IgG相连的金黄色葡萄球菌B.桥连物为SPAC.抗体为IgM类D.是一种反向间接凝集试验E.可用于检查微量的可溶性抗原18、试管法凝集试验,错误说法是( )A.需适当电解质参与才出现可见凝集现象B.在一定温度范围,温度升高,反应加快C.水浴箱水面稍高于试管内液面有利于反应进行D.PH以6~8为宜E.PH过低,接近细菌抗原等点,可引起酸凝集19、玻片凝集试验( )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20、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 )A.菌种鉴定B.血清学分型C.人类ABO血型鉴定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E.血清抗体效价测定21、关于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反应中的红细胞是未经致敏的受检者红细胞B.试剂为抗人O型红细胞单克隆抗体C.只用于检测标本中的抗体D.受检标本为全血,不需分离血清E.出现凝集者为阳性22、免疫电泳最常用的载体是( )A.醋酸纤维薄膜B.琼脂糖凝胶C.淀粉凝胶D.果胶E.葡聚糖23、间接抗球蛋白试验检测何类抗体( )A.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GB.游离的IgGC.结合在红细胞表面的IgMD.游离的IgME.以上都不是24、关于胶乳凝集试验的载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载体颗粒为聚苯乙烯胶乳B.是一种惰性载体C.是一种直径为0.8μm的圆形颗粒D.颗粒表面带有负电荷,能吸附蛋白质E.抗原或抗体以非共价键交联在胶乳表面25、直接凝集反应与间接凝集反应的根本区别是( )A.前者采用颗粒性抗原,后者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载体颗粒上B.参与反应介质中电解质的浓度不同C.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比直接凝集反应敏感性高D.判断结果是在抗原抗体反应的不同阶段E.参与反应介质中的电解质不同26、关于凝集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参与反应的抗原可以是红细胞.细菌或致敏颗粒B.溶液中负离子强度愈大,抗原颗粒表面Z电位愈大C.降低溶液的粘滞度可促使凝集现象出现D.增加电解质可促使凝集现象出现E.IgM类抗体出现的凝集比IgG类抗体强27、凝集反应是( )A.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B.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不可见的凝集现象C.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pH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D.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E.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形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28、关于协同凝集试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原理与间接凝集反应类似B.所用载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含有SPAD.SPA具有与所有特异性抗体IgGFc段结合的特性E.可用于细菌.病毒.毒素及各种可溶性抗原的检测29.关于凝集反应说法正确的是A.IgG类抗体的作用强度比IgM类抗体要大B.IgM类抗体的作用强度比IgG类抗体要大C.IgG类抗体常出现完全反应D.IgM类抗体常出现不完全反应E.可进行定量检测30、为促使凝集现象的出现可采取的措施是A.降低电解质B.用胰酶或神经氨酸酶处理C.降低试验溶液的黏滞度D.增加抗原量E.增加抗体量31、玻片凝集试验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C.能检测抗原,也能检测抗体D.为半定量试验E.常用于Widal反应(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三、名词解释1、滴度(效价):血清标本进行一系列倍比稀释后进行反应,以出现明显凝集反应的血清最高稀释度、即滴度(效应)。
凝集反应的原理及应用引言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学实验技术,它通常用于检测血清中的特定抗原或抗体。
凝集反应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专一性相互作用,以可见的凝集成型来指示它们的相互结合。
本文将探讨凝集反应的原理及其在医学诊断和生物科研中的应用。
凝集反应的原理凝集反应的核心原理是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当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时,它们会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
这种复合物的形成通常是由于抗原-抗体结合部位特异性相互吸引力的结果。
凝集反应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维持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凝集反应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敏感化和凝集。
敏感化阶段在敏感化阶段,抗原首先与抗体结合形成可溶复合物。
这个过程可以理解为抗原与抗体之间的互相识别和结合。
抗原通常是一种生物标志分子,例如细菌的表面抗原、病毒的外壳蛋白等。
抗体则是由机体产生的专一性蛋白质,能够识别和结合抗原。
凝集阶段在凝集阶段,敏感化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以可见的聚集形式存在。
这种聚集可以是线状的、颗粒状的或网状的。
凝集的形态与抗原和抗体之间的作用、复合物的浓度和环境条件有关。
凝集反应的结果可以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到,因此凝集反应是一种简单而可靠的实验技术。
它可以用来检测疾病标记物、识别细菌和病毒、测定血型和检测免疫反应等。
凝集反应的应用凝集反应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以下列举了其中一些常见的应用:1.医学诊断:凝集反应常用于诊断感染性疾病,如肺炎、流感和细菌感染等。
它可以快速、简便地检测血清中的抗原或抗体,并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类型和病情。
2.免疫学研究:凝集反应可以用来研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特性。
它可以用来检测特定抗原对应的抗体水平,评估免疫反应的强度和效果。
3.血型鉴定:凝集反应常用于血型鉴定,确定血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类型。
这对于输血和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至关重要。
4.病原体检测:凝集反应可用于识别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病原体。
它可以快速检测标本中是否含有特定的病原体,并帮助确定感染的种类和严重程度。
凝集反应的操作方法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它能够将分散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聚集体。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和条件来完成凝集反应。
下面将介绍凝集反应的操作方法。
1. 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在进行凝集反应之前,首先需要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
一般来说,我们需要玻璃容器、搅拌棒、移液管等基本的实验器材,以及所需的化学试剂。
2. 调节溶液的pH值pH值是影响凝集反应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进行凝集反应之前,需要调节溶液的pH值,使其处于适宜的范围。
通常情况下,pH值的调节可以通过加入酸或碱来实现。
3. 加入凝集剂凝集剂是促使物质发生凝集反应的关键。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将凝集剂逐渐加入溶液中,并进行充分的搅拌,以确保凝集剂均匀分散在溶液中。
4. 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搅拌速度和时间的控制对凝集反应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来说,适当增加搅拌速度和延长搅拌时间可以增加凝集的程度,但过高的搅拌速度和过长的搅拌时间可能会导致溶液的不稳定性。
5. 控制温度温度是影响凝集反应速率的因素之一。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反应条件来控制反应体系的温度。
一般来说,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凝集反应的进行,但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导致反应失控或产生副反应。
6. 观察和记录反应结果在进行凝集反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反应的结果。
这包括观察凝集物的形态、颜色和大小等方面的变化,并记录下来以备后续分析和研究。
7. 分离和纯化凝集物在凝集反应完成后,我们需要对凝集物进行分离和纯化。
这可以通过离心、过滤、洗涤等方法来实现。
分离和纯化的目的是获取纯净的凝集物,并进一步进行后续的分析和应用。
总结: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它能够将分散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较大的聚集体。
在进行凝集反应的操作过程中,我们需要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调节溶液的pH值,加入凝集剂,控制搅拌速度和时间,控制温度,观察和记录反应结果,以及分离和纯化凝集物。
凝集反应的操作方法凝集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通过凝结剂将分散的物质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胶或固体的过程。
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制备材料、制药、环境保护等。
本文将介绍凝集反应的操作方法。
凝集反应的操作方法可以分为溶液法和凝胶法两种。
溶液法是最常见的凝集反应方法之一。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需要将反应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然后,加入凝集剂,通过凝集剂的作用使溶液中的分散物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胶或固体。
溶液法中,选择合适的溶剂对于凝集反应的成功至关重要。
溶剂的选择应考虑溶剂与反应物的相容性、反应速率以及后续处理的便利性等因素。
常用的溶剂有水、有机溶剂(如乙醇、二甲基亚砜等)以及混合溶剂。
根据反应物的特性,可以选择单一溶剂或混合溶剂进行反应。
凝胶法是另一种常用的凝集反应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需要将反应物悬浮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悬浮液。
然后,加入凝胶剂,通过凝胶剂的作用使悬浮液中的颗粒聚集在一起,形成凝胶或固体。
凝胶法中,选择合适的凝胶剂对于凝集反应的成功同样很重要。
凝胶剂的选择应考虑凝胶剂与反应物的相容性、凝胶速率以及后续处理的便利性等因素。
常用的凝胶剂有硅酸盐、聚合物凝胶剂等。
根据反应物的特性,可以选择适合的凝胶剂进行反应。
在凝集反应中,温度、pH值、反应时间等因素也会对反应结果产生影响。
合理调控这些因素,可以控制凝集反应的速率和产物的性质。
温度的选择应根据反应物的热稳定性和反应速率来确定。
pH值的调节可以通过加入酸碱或缓冲溶液来实现。
反应时间的控制可以通过调整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条件来实现。
为了提高凝集反应的效率和产物的纯度,常常会采取一些辅助措施。
例如,可以采用搅拌、超声波处理等方法来促进反应物的混合和凝集过程。
还可以通过过滤、离心、干燥等方法对产物进行后处理,得到所需的固体产物。
总结起来,凝集反应是一种将分散物聚集成固体的化学反应。
在操作上,可以采用溶液法或凝胶法进行。
溶液法是将反应物溶解在溶剂中,加入凝集剂使其凝结。
实验一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性抗原或表面包被可溶性抗原(或抗体)的颗粒性载体与相应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后,在适当电解质存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分为两类:直接凝集反应和间接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凝集现象。
间接凝集反应是小分子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颗粒载体(红细胞、药用炭和乳胶等)表面,再与相应抗体结合,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凝集反应常用的实验方法:玻片法和试管法。
(一)试管凝集试验-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实验目的:了解试管凝集反应方法;掌握凝集效价的判定及其意义。
实验原理:试管凝集试验为半定量试验方法,常用已知红细胞(微生物中常用细菌)作为抗原液与一系列稀释的受检血清混合,保温后观察每管内抗原凝集程度,通常以产生明显凝集现象的最高稀释度作为血清中抗体的效价,亦称为滴度。
在试验中,由于电解质浓度和pH不适当等原因,可引起抗原的非特异性凝集,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必须设不加抗体的稀释液作对照组。
临床上常用的直接试管凝集试验为肥达试验(Widal test)和外斐试验(Weil-Felix test)。
在输血时也常用于受体和供体两者的红细胞和血清的交互配血试验。
实验材料:试管、吸管、试管架、记号笔;生理盐水、鸡红细胞、待检血清、温箱等。
37℃恒温培养箱等。
实验方法:①取洁净试管七支,依次编号;②用玻璃吸管在每管内都加NS0.5ml;③将第1试管内加入1:10待检血清0.5ml,液体吸注混匀3次以上,从中取出0.5ml加入第2个试管内,然后再吸注混匀3次取出0.5ml加入第3个试管内,依此类推,直到第6个试管取出0.5ml弃掉,不加入第7个试管,将第7个试管设为阴性对照管;④每管内都加鸡红细胞0.5ml;⑤混匀后放入37°C恒温箱内1.5h,观察结果表1-1 试管凝集实验方法试管号 1 2 3 4 5 6 7 (对照)生理盐水(ml)0.9 0.5 0.5 0.5 0.5 0.5 0.5待检血清(ml)0.1 0.5 0.5 0.5 0.5 (弃0.5) -红细胞(ml)0.5 0.5 0.5 0.5 0.5 0.5 0.5血清稀释度1:20 1:40 1:80 1:160 1:320 1:640 -37℃30 分钟结果判定++++ ++++ +++ ++ + - -实验结果:先观察生理盐水对照管(第7管),应不发生凝集,液体混浊,管底沉淀呈圆形,边缘整齐。
第五章(2)凝集反应Chapter 15 Agglutination Test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一、目的要求·掌握:凝集反应的原理、类型及临床应用;熟悉:凝集反应的技术要点、实验影响因素、方法评价、间接凝集常用的载体;了解:凝集反应各阶段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
凝集反应的特点与类型。
2。
直接凝集反应:玻片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
3。
间接凝集反应:间接凝集反应的类型,间接血凝试验,胶乳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的临床应用。
4.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5.抗球蛋白试验。
第二部分测试题一、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1.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2.玻片凝集实验A.只能检测抗原,不能检测抗体B.既能检测抗原,又能检测抗体C.只能检测抗体,不能检测抗原D.为半定量实验E.不能用于ABO血型鉴定3。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玻片凝集试验A。
菌种鉴定 B。
血清学分型 C。
人类ABO血型鉴定D.定量检测前筛选试验 E。
血清抗体效价测定4.试管凝集试验的效价判断标准是依据出现肉眼可见的如下凝集现象A.“+”B.“+或++”C.“++”D.“+++”E.“++++”5.间接抗球蛋白实验用于检测A.血清中结合的抗体B.血清中游离的不完全抗体C.红细胞表面结合的不完全抗体D.红细胞表面结合的完全抗体E.血清中游离的完全抗体6.协同凝集试验所用的载体是A.新鲜红细胞B.洗涤红细胞C.醛化红细胞D.聚苯乙烯颗粒E.金黄色葡萄球菌7.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红细胞是A.标准新鲜红细胞B.标准洗涤红细胞C.标准醛化红细胞D.受检者未致敏红细胞E.受检者致敏红细胞(二)多项选择题(X型题)1.实验中,促进凝集现象的措施有A.低温离心 B.增加电解质或蛋白质 C.加入右旋糖酐或葡聚糖D.用胰酶处理 E.加入抗原2。
凝集反应原理
凝集反应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中形成或聚集更大分子或物质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小分子或物质通过化学键的重组,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的分子或物质。
这种过程通常涉及到原子或分子之间的电子转移或共享。
凝集反应在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凝集反应通常需要特定条件下的加热或提供适当的催化剂。
在加热的过程中,分子或物质之间的能量增加,使得它们更容易发生结合和聚集。
催化剂则可以提供一个合适的环境,使得反应更加迅速和高效。
凝集反应在有机化学中被广泛应用。
例如,酸催化的酯化反应就是一种凝集反应。
在这个反应中,酸催化剂将醇和酸酐反应,生成酯这个较大的分子。
另一个例子是烯烃的聚合反应,其中烯烃单体分子通过共享电子键连接在一起形成高分子聚合物。
生物学中的凝集反应常常涉及蛋白质或多肽之间的结合。
例如,抗体和抗原之间的结合就是一种凝集反应。
在相应的条件下,抗原和抗体可以通过电子转移或共享来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物。
材料科学中的凝集反应可以用于制备纳米颗粒、薄膜或其他复杂结构。
例如,溶胶-凝胶法可以通过控制溶胶粒子的凝结过
程来制备高质量的纳米颗粒或薄膜。
总而言之,凝集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过程,通过将小分子或
物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较大分子或物质。
这种反应在化学合成、生物学和材料科学中具有广泛应用。
凝集反应原理
凝集反应是一种动力学过程,涉及到液滴或颗粒之间的聚集和结合。
在凝集反应中,有两种主要的力驱动着颗粒或液滴的聚集:卡宾强度和键合强度。
卡宾强度是一种负向力量,它使得颗粒或液滴在聚集中受到排斥,而键合强度则是一种正向力量,它使得颗粒或液滴聚集在一起。
凝集反应通常在溶液中发生,其中溶质的浓度超过饱和点,从而形成溶解物的聚集体。
这些聚集体可以是液滴、颗粒或胶体。
溶解物的聚集体在溶液中往往具有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因此它们能够参与凝集反应。
在凝集反应中,聚集体之间的结合是通过吸附作用、共價键和非共價键等强力发生的。
这些强力可以使聚集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更大的聚集体。
凝集反应的程度和速率取决于溶液中溶解物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和pH值等因素。
凝集反应的应用广泛,包括颗粒物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化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通过控制凝集反应,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形状、大小和性质的纳米颗粒,用于药物传递、光学传感和催化反应等应用。
另外,凝集反应还可以用于水处理、废物处理和污染物去除等环境工程中。
总之,凝集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学过程,涉及到颗粒或液滴之间的聚集和结合。
通过控制凝集反应,可以制备具有特定性质的颗粒,并在各种应用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