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 格式:ppt
- 大小:471.00 KB
- 文档页数:11
第4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课程学习标准:1、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重要功能。
2、掌握维生素C的结构和性质。
3、了解如何补充维生素以及如何补充碘、铁等微量元素。
知识回顾:1、维生素的种类、性质和生理作用2、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中学生每天需补充约60mg维生素C。
⑴结构:课本P21⑵物理性质:无色晶体,易溶于水,溶液显酸性。
⑶化学性质:易失电子,有较强还原性,受热时更易被氧化。
(生吃蔬菜维生素C损失小)⑷重要生理功能:3、维生素C、I、Fe对人体的重要功能、缺乏的危害与补治措施比较。
复习练习:1、P25 T2,52、下列关于维生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根据维生素的溶解性可以将维生素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
B、人体需要的维生素都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C、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能力,容易被氧化。
D、维生素的作用是维持细胞的正常功能、调节人体新陈代谢。
3、坏血病患者应该多吃的食物是A、水果和蔬菜B、鱼肉和猪肉C、鸡蛋和鸭蛋D、糙米和肝脏4、人体血红蛋中含有Fe2+离子,如果误食亚硝酸盐,会使人中毒,因为亚硝酸盐会使Fe2+转变成Fe3+离子,生成高铁血红蛋白而丧失与氧气结合的能力。
服用维生素C可缓解亚硝酸盐的中毒,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酸性B、碱性C、氧化性D、还原性5、苹果汁是人们喜爱的饮料。
由于饮料中含有Fe2+,现榨的苹果汁在空气中会由淡绿色变成棕黄色。
若榨汁时加入维生素C,可有效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这说明维生素C具有A、酸性B、碱性C、氧化性D、还原性6、关于加碘食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密封,防潮和避光保存B、加碘食盐即加入了少量单质碘的食盐C、菜炒熟出锅时,再加碘盐D、多加点醋,可以提高碘的利用率7、近年来,加“碘”食盐较少使用碘化钾,因其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目前代之加入的是A、I2B、KIOC、NaIOD、KIO38、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增铁酱油”“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名词,这里的碘、铁、钙、硒、氟应理解为A、元素B、单质C、分子D、氧化物9、医学上常给病人口服NaI溶液来诊断甲状腺疾病。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途径和食物来源。
二、教学内容1.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概念维生素:有机化合物,对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微量元素:人体必需的元素,含量少,但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维生素A:维持视觉、促进生长发育、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B族:参与新陈代谢、维持神经系统功能。
维生素C:抗氧化、增强免疫力、促进铁吸收。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维持骨骼健康。
维生素E:抗氧化、保护细胞膜。
3. 微量元素的分类和作用铁:参与血红蛋白合成、输送氧气。
锌:参与蛋白质合成、促进生长发育。
钙:维持骨骼健康、参与神经传导。
镁:参与能量代谢、维护心脏功能。
硒:抗氧化、提高免疫力。
4. 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途径和食物来源维生素:水果、蔬菜、肉类、奶制品等。
微量元素:动物性食物、豆类、坚果、全谷类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导致的疾病和症状。
3. 小组讨论法:探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途径和食物来源。
4. 实践活动:设计一份合理的膳食计划,确保每天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基本概念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探讨摄入途径和食物来源方面的表现。
3. 膳食计划:评估学生设计膳食计划的能力,确保合理摄入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营养学基础》2. 课件: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
3. 食物模型:展示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来源。
4. 网络资源:查找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导致的疾病和症状的案例。
六、教学活动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食物模型,引导学生关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食物中的存在。
2. 讲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基本概念、分类和作用,结合教材和课件进行讲解。
第四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第一课时)——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一、教材内容分析《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教版选修1《化学与生活》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内容讲了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关于营养物质维生素,维生素的分类和维生素C的性质,重点介绍维生素C在人体中的变化及生理功能,突出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二是讲述了微量元素,碘和铁元素在人体中的重要功能及如何在生活中补充这两种重要的微量元素。
这一节内容知识与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密切相关,侧重从生活实际出发,从食物构成和饮食习惯等熟悉的生活素材出发,以关注营养平衡为基本点,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营养物质维生素的性质及维生素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和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突出化学与生活、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是本节内容的最大特点。
本节内容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介绍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有关知识。
二、学情分析(1)知识储备: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对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在实际生活和食物构成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学生也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对常见的氧化剂如高锰酸钾、碘水、三价铁盐都有一定的了解,对于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有了认知基础。
(2)学生能力:现阶段的学生对于实验探究有浓厚的兴趣,且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对于实验现象以及实验结论的证据推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但是在实验操作的严谨性、规范性方面有所不足。
基于学生现阶段的知识储备和实验技能,无法自主进行探究,所以教师在指导探究实验的同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以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探究反应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重新审视了教材内容,发现该部分内容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的很好素材。
经过查阅有关资料,挖掘其可科学探究的素材,结合教学实践,设计了更能激发学生理性思维、便于操作、现象明显的几个科学探究实验,以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达到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