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疾病诊疗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1.43 MB
- 文档页数:763
中医骨伤科临床诊疗指南·股骨颈骨折(修订)(草案)1 范围本指南提出股骨颈骨折的诊断、辨证、治疗和功能康复。
本指南适用于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
本指南适合中医骨伤科、中西医结合骨科、中医科、康复科等相关临床医师使用。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股骨颈骨折fracture of the femoral neck凡发生于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的骨折均称为股骨颈骨折。
3 诊断[1]中医病名:股骨颈骨折西医病名:股骨颈骨折3.1病史有明确的外伤史。
3.2症状体征3.2.1症状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青紫肿胀。
3.2.2体征无移位、嵌插型骨折腹股沟中点下方附近有压痛,纵轴叩击患肢足跟或大转子部时髋部有疼痛;移位的骨折可见短缩、外旋、外展及轻度屈髋屈膝畸形,并可扪及股骨大粗隆上移等。
3.3影像检查X线片可确定骨折类型及移位情况,如早期X线片征像不明显而临床怀疑骨折,需进一步行 CT或MRI检查。
3.4 分型3.4.1 按骨折部位分型头下型;经颈型;股骨颈基底型。
3.4.2 按骨折线分型( Pauwels 角分型)Ⅰ型:Pauwels 角为 0 °~ 30 ° ;Ⅱ型:Pauwels 角为30°~ 50°;Ⅲ型:Pauwels 角为大于 50°。
3.4.3 按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 分类)[2]Ⅰ型:不完全骨折或外展嵌插型骨折;Ⅱ型:股骨颈完全骨折不过没有移位;Ⅲ型:股骨颈完全骨折,出现移位不过保持接触;Ⅳ型:完全移位,股骨头以及股骨颈间无连续性。
3.5 鉴别诊断股骨颈骨折结合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往往诊断较为明确,但有时需注意与病理骨折相鉴别。
3.5.1 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受伤姿势、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两者容易混淆,应注意鉴别诊断。
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年龄较股骨颈骨折大,平均70岁;粗隆间骨折属关节外骨折,没有关节囊束缚,外旋短缩畸形更明显,外旋可达90度;粗隆间骨折因局部血运丰富,肿胀和瘀斑大都明显,疼痛也较股骨颈骨折更剧烈;粗隆间骨折压痛点在粗隆部,股骨颈骨折压痛点在腹股沟韧带中点的外下方。
骨外科诊疗常规为了规范治疗操作规则,防范医疗纠纷和治疗差错出现,特定制骨外科诊疗常规。
凡违及者除了经济处罚外,一切后果自负。
1 凡年龄60岁以上,或小于60岁既往有高血压者,入院后一律监测血压一天两次或一天三次。
2 凡急诊入院患者,或老年患者,一律急诊测血常规、电解质、随机血糖、肾功能、二氧化碳结合率、心电图、胸片,需急诊手术者查凝血功能、输血前常规。
3 凡入院病人检查发现心电图、胸片、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腹部立位腹平片、ASO、类风湿因子、血尿酸异常者,一律要请相关科室会诊。
4 凡需急诊手术病人,最基本检查包括心电图、凝血功能、血常规、血型、胸片、血糖、肾功能,非急诊病人包括全身检查肝功能、肺功能、心功能。
5 凡老年患者需手术者,包括局麻PVP手术,即使心电图正常,也要请心内科会诊,排除冠心病,以防心脏猝死。
6 凡腰腿痛入院患者,必查腰椎间盘(L3~S1)CT,腰椎MRI,还需查AFP、CEA、尿本周氏蛋白以排除多发性骨髓瘤,还需查ASO、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排除风湿、类风湿、痛风等疾病。
查HLA-B27排除强直性脊髓炎。
7 择期手术患者,必须全面检查心、肝、肺、肾、脑、内分泌、胃肠道、血液系统功能是否良好,必须查腹部立位腹平片,老年患者必查心脏彩超、肺功能、血气分析。
8 凡入院病人诊断为下肢静脉血栓、动脉闭塞硬化症患者,必须给病人家属签病危通知书,告知随时有可能血栓行走造成心、肺、脑等栓塞,出现心脑血管意外而猝死。
9 凡行髋、膝关节置换患者,必须行下肢髂、股动静脉至腘窝动静脉等下肢血管彩超检查,以排除血管栓塞和动脉闭塞硬化症。
10 凡老年患者大于60岁及以上需手术者,特别是高龄患者需手术者要告知家属随时有可能出现心脏血管意外,如心梗、心脏猝死、脑梗、脑溢血等危及生命。
若手术后病情需要,必须跟病人家属讲转ICU之事。
11 凡病人诉某处疼痛需镇痛处理,必须亲自查看病人,落实疼痛部位,根据病人整体情况,予以止痛处理,严禁未检查病人,口头给予杜冷丁、强痛定注射。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中医骨伤科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制度。
第二条本科室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骨伤科特色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全面、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第三条本科室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和本工作制度,确保医疗安全,提高患者满意度。
第二章组织结构与职责第四条中医骨伤科设科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负责科室全面工作。
第五条科主任职责:1. 主持科室全面工作,制定科室发展规划;2. 组织实施科室各项规章制度;3. 负责科室人员培训、考核、晋升;4. 协调与医院其他科室的关系;5. 负责科室财务管理;6.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六条副主任职责:1. 协助科主任工作,负责科室日常工作;2. 组织科室业务学习,提高医疗技术水平;3. 负责科室人员管理;4. 参与科室发展规划制定;5. 协调科室与其他科室的关系。
第七条主治医师职责:1. 负责患者诊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2. 参与科室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3. 负责科室患者管理;4. 参与科室科研工作;5.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八条住院医师职责:1. 在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患者诊疗;2. 参与科室业务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3. 负责患者病情观察和护理;4. 参与科室科研工作;5.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九条护士职责:1. 负责患者入院、出院手续办理;2. 负责患者病情观察和护理;3. 负责患者生活照料;4. 参与科室业务学习,提高护理水平;5.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十条技师职责:1. 负责科室医疗器械、药品的管理;2. 负责患者治疗仪器的使用和维护;3. 参与科室科研工作;4. 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第三章工作流程与规范第十一条患者就诊流程:1. 患者挂号;2. 接诊医师询问病史、查体;3. 制定诊疗方案;4. 患者接受治疗;5. 患者病情观察和护理;6. 患者出院。
骨科常见病诊疗规范股骨骨折【病史采集】1. 24小时内必须完成病史采集。
2.内容必须包括外伤发生的时间、致伤因素、创伤机制、有无合并症、疼痛性质及程度、功能活动障碍情况、曾经经历的治疗经过及效果,过去有无类似病史。
【检查】1.必须及时完成体格检查(按照望、触、动、量程序)。
2.辅助检查:(1)摄伤侧X线片。
(2)血常规、血型及凝血四项检查。
老年病人查心电图、血糖。
【诊断】1.具有外伤史。
2.肢体疼痛,功能障碍。
3.骨折专有体征: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4.合并症体征。
5. X线片骨折征象。
【治疗原则】1.手法复位、外固定:选择石膏,滑动型骨牵引。
适应证:(1)儿童。
(2)病人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
(3)骨折可疑,复查X线片前宜外固定。
2.急症手术适应证:(1)开放性骨折。
(2)伴有紧张神经、血管、肌肉损伤。
(3)合并其它重要脏器损伤,病人一般情况尚可,手术后有利于搬动。
3.择期手术适应证:(1)合并失代偿休克等极度衰竭的病人。
(2)没有急症手术客观条件。
(3)手法复位不克不及达到功能性复位或不克不及保持功能性复位。
(4)关节内骨折。
(5)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6)对儿童慎重考虑。
4.手术办法选择:(1)股骨粗隆间骨折:可选用DHS、“γ”钉、锁定板等。
(2)股骨干中段以上骨折:选用髓内针、钢板等。
(3)股骨干中段以下骨折:可选用钢板、交锁钉、锁定板等器械。
(4)股骨髁及髁上骨折:可选用“L”型钢板、“T”型钢板、DCS等。
5.辅助性治疗:(1)抗生素。
(2)抗休克:止痛、输血、补液。
(3)预防、防止并发症,老年患者术后及时应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4)针对其它器官、组织损伤应用药物。
(5)物理治疗。
(6)功能锻炼可用辅助设备、器械。
【疗效标准】1.治愈:不扶拐行走三分钟、且不少于三十步。
2.未愈:未达到上述标准。
【出院标准】骨折功能复位,固定可靠,无近期并发症,可出院,门诊随访。
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一、概述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以提高医疗质量和病患安全。
以下是骨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
二、常规诊疗流程1. 病史采集: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疼痛部位、症状、伴随疾病等。
2. 体格检查:全面检查患者的病情,包括观察疼痛部位、活动受限情况等。
3. 影像检查: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影像学检查,如X光、CT、MRI等。
4. 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结果,进行诊断,并综合考虑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三、技术操作规程1. 手术准备:对手术室、手术器械进行严格消毒和检查。
2. 麻醉管理: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并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麻醉安全。
3. 手术操作:按照手术方案进行手术操作,操作时注意细节,并随时与团队成员做好沟通配合。
4. 术后护理: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必要的术后护理,包括伤口处理、引流管理、镇痛等。
5. 康复计划: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并定期跟踪患者的康复情况。
四、安全措施1. 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手术操作的无菌环境。
2. 事前确认患者身份,并进行必要的标识,避免手术患者混淆。
3. 确保手术器械的正确选择和使用,以减少手术操作风险。
4. 注重团队协作和沟通,确保手术过程的顺利进行。
5. 预防术后感染,包括严格控制伤口的护理、使用适当的抗生素等。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与技术操作规程的要点,具体操作应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标准进行调整。
在执行过程中,请始终关注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要求。
临床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关节骨科分册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二、肩关节周围炎三、肩袖损伤四、弹响肩五、股骨头骨软骨炎六、弹响髋七、股骨头坏死八、股骨颈骨折九、关节内游离体十、色素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十一、Baker囊肿十二、膝滑膜软骨瘤病十三、髌骨软化症十四、骨性关节炎十五、内侧副韧带损伤十六、外侧副韧带损伤十七、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十八、半月板损伤十九、半月板囊肿二十、盘状半月板二十一、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二十二、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二十三、膝内翻二十四、膝外翻二十五、化脓性骨髓炎二十六、化脓性关节炎二十七、骨与关节结核二十八、单纯滑膜结核二十九、单纯骨结核三十、全关节结核三十一、骨样骨瘤三十二、骨瘤三十三、成骨细胞瘤三十四、良性软骨母细胞瘤三十五、内生软骨瘤三十六、骨皮质旁软骨瘤三十七、Ollier病三十八 Maffucci综合征三十九单发性骨软骨瘤四十遗传性多发性骨软骨瘤四十一软骨黏液样纤维瘤四十二非骨化性纤维瘤四十三骨化性纤维瘤四十四骨韧带样纤维瘤四十五淋巴管瘤四十六血管瘤四十七血管球瘤四十八脂肪瘤四十九骨巨细胞瘤五十骨囊肿五十一嗜酸性肉芽肿五十二动脉瘤样骨囊肿五十三骨纤维异常增生症五十四畸形性骨炎五十五滑膜软骨瘤病五十六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五十七骨肉瘤五十八骨旁骨肉瘤五十九软骨肉瘤六十间胚叶性软骨瘤六十一骨外软骨瘤六十二骨纤维肉瘤六十三尤因肉瘤六十四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六十五脂肪肉瘤六十六恶性淋巴瘤六十七血管肉瘤六十八滑膜肉瘤六十九多发性骨髓瘤七十骨转移瘤七十一骨质疏松症七十二痛风七十三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四儿童型类风湿性关节炎七十五骨关节炎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第一节髋关节穿刺术第二节膝关节穿刺术第三节踝关节穿刺术第四节肩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五节肘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六节腕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七节髋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八节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九节踝关节穿刺吸引术第十节肩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一节肘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二节腕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三节髋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四节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第十五节踝关节穿刺闭式冲洗和负压吸引疗法第十六节肩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七节肘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八节髋关节切开引流术第十九节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节踝关节切开引流术第二十一节膝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二节钢板固定关节融合术第二十三节踝关节融合术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肩部撞击症BGL-GJG-1306-001B 1【制定规范的依据】《临床诊疗规范—关节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2【概述】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构成肩袖,其联合腱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在三角肌外展肩关节的运动中协同下压固定肱骨头。
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介绍本文档旨在规范骨科诊疗的常规流程和技术操作,以提高骨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2. 诊疗常规- 2.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疾病发作时间、症状表现、既往治疗情况等。
- 2.2 体格检查:仔细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相关部位,包括肿胀、疼痛、畸形等情况。
- 2.3 辅助检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辅助检查方法,如X射线、CT、MRI等,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 2.4 诊断判断: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确立准确的诊断。
3. 技术操作规程- 3.1 骨折复位:采用手法或手术的方式将骨折的骨片重新复位,恢复骨骼正常形态。
- 3.2 骨折固定:选用合适的固定方法,如石膏固定、内固定或外固定等,稳定骨折断端,促进骨折愈合。
- 3.3 关节镜检查:通过关节镜检查术,观察和诊断关节疾病,如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
- 3.4 手术操作:对于一些严重的骨科疾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操作时需遵循操作规程和消毒防护措施,确保手术安全。
- 3.5 康复护理:对于手术或创伤后的患者,要进行康复护理,包括恢复锻炼、功能训练等,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4. 注意事项- 4.1 患者安全第一,操作时需谨慎,避免操作失误和意外发生。
- 4.2 严格按照卫生要求进行消毒和隔离,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 4.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当使用。
- 4.4 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培训,更新骨科诊疗技术和知识。
以上是骨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骨科医生们在日常工作中有所帮助。
实际操作中,应结合具体疾病和患者情况,以医生的专业判断为准。
骨科医疗质量管理方案一、背景及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骨科疾病患者数量逐年增加,骨科医疗质量管理成为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
本方案旨在通过建立健全骨科医疗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确保患者安全,提升患者满意度。
二、组织架构1.成立骨科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由骨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住院医师、护士等组成,负责制定和实施骨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设立质量管理小组,负责对骨科医疗质量进行监测、分析和改进。
三、管理制度1.诊疗规范:制定骨科疾病诊疗规范,明确诊疗流程、检查项目、治疗方案等,确保诊疗行为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2.病历管理:加强病历质量管理,确保病历内容完整、准确、规范,提高病历书写质量。
3.患者安全:建立健全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加强患者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意识。
4.感染控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感染监测,预防医院感染。
5.护理管理:加强护理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服务水平,确保患者得到优质护理。
6.设备管理:加强医疗设备维护和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提高设备使用效率。
四、质量改进1.成立质量改进小组,针对骨科医疗质量问题进行专项改进。
2.开展质量管理培训,提高医护人员质量管理意识。
3.定期进行质量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4.开展质量改进项目,如优化诊疗流程、提高病历质量等。
5.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参与质量改进工作。
五、质量监测与评价1.建立骨科医疗质量指标体系,定期收集、分析和评价医疗质量数据。
2.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3.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政策动态,确保医疗质量符合法规要求。
六、持续改进1.根据质量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2.加强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3.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医护人员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4.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共同推进医疗质量改进。
注意事项:1.注意更新诊疗规范,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要及时更新规范,保证治疗的前沿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