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名言警句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名言警句(摘录)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既已三复言之矣。
*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
实则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
*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
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就是要用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故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 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
*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 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
*中国教育的三条出路是:一、教人少生小孩子;二、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三、教人建立平等互助的世界。
这三条出路是一套连环的出路。
少生几个孩子,便可以多做一些创造工作;多做一些创造工作,便可以多得一点平等的地位与人互助;而这种平等的互助,又可以叫你放心大胆去少生几个孩子。
*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今日中国农人居多,我们苟能努力研究,农村教育的种种切要问题;可以逐渐解决,并推广至一省一国。
浅论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中的教育思想作者:张达乾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09期摘要:乡村教育思潮是五四运动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想潮流,以梁漱溟为代表的乡村建设派是其中的一派。
他所提出的乡村建设理论主要是根治文化失调,恢复固有精神文明之理论,这在当时是一种标新立异的构思。
近几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教育问题又一次引起世人关注,重温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梁漱溟;乡村教育;教育思想;乡农学校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9-0111-02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社会兴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造运动,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形成,并在改造中国农村社会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得到充分体现。
梁漱溟先生关于传统文化的思索和在这种思索之下形成的乡村教育理论及其实践,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梁漱溟乡村教育思想的出现是顺应当时社会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结果。
那时的中国内有匪霸军阀的连年混战,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瓜分,加上自然灾害不断发生,造成农村经济破败不堪。
在严峻的社会现实背景下,乡村教育思想被一些教育团体和教育家积极倡导,其中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最具有代表性。
(一)社会危机的加深近代中国动荡不安的社会危机,使救亡图存成为当时社会的主题。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并未因辛亥革命而发生改变,存在于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虽被推翻,但封建的思想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许多有识之士为改变中国社会的悲惨命运,努力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
一些民间团体和教育家主张从教育入手,并将教育普及化,将教育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乡村建设派就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梁漱溟认为乡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大力发展乡村教育,通过文化复兴农村。
(二)农村经济的萧条破败我国自古就是以农为本的国家,农村及农业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
陶行知教育名篇(全集)陶行知,1891年生,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
安徽歙县人。
毕业于金陵大学文学系。
后留学美国,曾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
回国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推动平民教育运动,最早注意到乡村教育问题。
陶行知原籍浙江绍兴府会稽县陶家堰,后迁居安徽古溪地方,不久又移居古城徽州(歙县)城西黄潭源村。
陶行知的父亲名位朝,字槐卿。
接管了祖上的一片酱园,后因社会经济萧条而破产倒闭。
母曹翠(Lè)。
陶行知生活的年代,是祖国的危难之际,多事之秋。
自鸦片战争爆发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到被帝国主义列强们用枪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的陶行知,亲眼见到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占中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们过着贫穷、愚昧、落后,受压迫、受欺凌的悲惨生活,,出过洋,亲眼见到了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中的先进的东西。
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强烈反差,重重地刺激着陶行知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陶行知自小十分聪敏好学。
六岁时,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便坐在地上临摹起来,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以为神童,免费为其开蒙。
后入家乡蒙童馆吴尔宽处就读。
十五岁时,其母在歙县一所教会中学"崇一学堂"帮佣,陶行知经常到那儿帮母亲做些事,被学校校长英国人唐敬贤看中,免费让他入学读书。
他在睡觉的宿舍墙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抒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并激励自己为祖国早日走向现代化而发奋学习。
他三年的课程两年学完,并以优异成绩毕业。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
想通过学医来解除广大劳动人民的病痛,实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
但是,因这所教会学校歧视非入教的学生,他不愿意自己思想受外国人的随意摆布,入学仅三天,他即愤而退学。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陶行知教育名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①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它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它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它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它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
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它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它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它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它要教农民自立、自治、自卫。
它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村中荒地都开垦了吗?荒山都造了林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吗?这种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功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才能希望成功。
那应当联合中之最应当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
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
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
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
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
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
﹡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
﹡教育为立国之命脉,吾人既已三复言之矣。
* 中小学教育为国家根本大计,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分析研究,实地实验,方能免入歧路。
* 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力的表现,力的变化。
实则整个宇宙,也就是一个力的表现,力的变化的过程。
* 虽然,教育之功能,就其大者而言,为立国之大本;就其小者而言,亦为如何导引国民精神生活与实际生活臻于健全与畅遂之关键。
* 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
我一提及教育便含了改造的意义。
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
*新的学理、新的方法,来改造学生的经验。
*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故人变好的是好教育。
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
活教育教人变活。
死教育教人变死。
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 教育是民族解放的武器,人类解放的武器。
*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 吾人认为教育青年,应着重于养成其创造之精神,与开天辟地推进时代之生命力,而不应养成书痴,或旧时代之继承者。
*中国教育的三条出路是:多做一些创造工作,便可以多得一点平等的地位与人互助;而这种平等的互助,又可以叫你放心大胆去少生几个孩子。
* 我们中国的根本问题,便是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 今日中国农人居多,我们苟能努力研究,农村教育的种种切要问题;可以逐渐解决,并推广至一省一国。
*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新生命。
﹡古人说:“民为邦本。
”一个共和国的基础稳固不稳固,全看国民有知识没有。
国民如果受过相当的教育,能够和衷共济,努力为国家负责,国基一定稳固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
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
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读后感陶行知先生的这篇文章,就像一把犀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中国乡村教育的病症,又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乡村教育改造的道路。
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啊,我就感觉自己像是在跟一位充满激情的老教育家聊天。
他开篇就把乡村教育的现状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那感觉就像是有人揭开了一个被捂着的、散发着腐臭味儿的烂疮。
当时的乡村教育啊,完全是在走歪路,就像一辆陷在泥沼里还拼命往错误方向开的破车。
先生说教育是为了造就“人中人”,可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人上人”,这一点真的是太酷了。
就像在一个满是虚荣攀比的世界里,突然有人大喊一声:“咱得实实在在做人啊!”乡村教育在以前为什么那么糟糕呢?我感觉就像是一场混乱的闹剧。
教育和乡村的实际生活完全脱节了,那些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内容,就像是空中楼阁,看着漂亮,但是和乡村孩子的生活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孩子们在教室里学的东西,到了田地里、到了家里就全用不上。
这就好比给一个要去种地的人天天教怎么开飞机,完全不搭调嘛。
但是陶行知先生可不是光来吐槽的,他是带着解决方案来的。
他提出的改造方法,就像是给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开了一副猛药。
他强调乡村教育要与乡村生活相结合,这一点简直是神来之笔。
你想啊,乡村的孩子每天看到的是庄稼、是牛羊,他们的生活就是和大自然打交道。
那教育就应该围绕这些来啊。
比如教他们怎么科学种地,怎么让牛羊长得更壮,这多实际啊。
孩子们学到了这些知识,立马就能用到生活里,就像给他们的生活注入了魔法一样。
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地上,茁壮成长。
我觉得先生的这个想法,就像是给乡村教育重新绘制了一幅蓝图。
按照这个蓝图去建,那建出来的就是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教育大厦。
乡村教育不再是城市教育的可怜跟班,而是有着自己独特魅力和价值的教育模式。
读完这篇文章,我就像被打了一针强心剂。
现在的乡村教育虽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呢。
我们可不能忘记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伟大思想。
中国教育改造陶行知编写的《中国教育改造》中所研究和实验的问题,直至七十年后的今天,仍感到很中肯,很新鲜,仍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这一方面说明陶行知视野的宽广,研究问题的深入,另一方面也说明教育界旧习惯势力之大,老教育观念改变之难。
陶行知是“五四”前后中国教育改造的棋手,他既反对“老八股”教育,又反对“洋八股”教育,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1927年他在南京创办的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开辟了一条改造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使教育贴近人民大众,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和科学水平,立志做第一流的人物,“不能舍身实验室,亦当埋骨边疆尘”。
“生活教育”学说是从中国土地上生长起来的,富有时代特色,受到进步教师和劳苦群众的欢迎,引起了世界教育家的注目。
“生活教育”是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一说中改变而来的。
陶行知认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后死!先死和后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
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比喻,个人觉得很贴切,也很形象。
他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蟠桃,只是蟠桃园已由玉皇大帝交给专好“升官”的猴王看管了。
玉皇大帝之所以叫他看管,只是怕他闲中生事,谁知他不当一件事做,往往在园里“耍了一会,吃了几个桃子”。
再抬头看看,只有小桃、中桃,熟的都被猴王吃了。
我们要想彻底改变蟠桃园,不但要请出如来法掌去收服猴王,还要“瑶池王母自栽培”才能使它“夭夭灼灼花盈树,颗颗株株果压枝”拒绝纸上谈教育,需要的是有心改造教育。
读完此书后,对陶行知提出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深受启迪。
陶行知开门见山的提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进而指出生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提出解决之法。
教育首先应农业相携手,而后与科学机关、银行、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
读《陶行之教育文集》之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有感读罢陶行知老先生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我不禁产生许多以前并没有想到的问题。
中国乡村教育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它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不造林;它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它教人分利不生利;……陶行知先生首先指出这是一条错误的道路。
但是可悲的是:就算是现在的一些家长甚至我们教师还是以这种思想在教导他们的孩子。
读不好书就要呆在乡下,种地务农,摆脱不了贫困等等。
因此要找到正确的出路,需先转变孩子家长及我们一部分人的思想。
我觉得这篇文章,对我们而言,是很有用处的。
虽然我们并不是身处在乡村,但我们也进行过乡村教育。
而陶行知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指出了乡村教育中的不足与失败,更指出了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是真正的把乡村教育搞好。
文章中提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
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大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他在文章中提到了要用“活的环境”。
乡村与城市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乡村缺少城市的那种大社会,大知识,但是拥有的又是城市里完全没有的那种自然,淳朴,农村的孩子离大自然是最近的,也就是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教育活动中,乡村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让大自然成为老师,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感受美,掌握知识,我相信离孩子最近的,孩子最容易学会。
当然最主要陶先生指名了乡村教育的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我想,这里的关键字就是这个活字,它寓意深刻。
它的基础是活的国民,活的教师和活的教育。
然后因地因时制宜,根据实际情况来培养人,培养出能够改造乡村生活的人才出来。
虽然当今的农村日新月异,已不同往日,但仍然相对落后,所以这个乡村教育改造的思路仍然适用。
浅谈《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乡村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改造》是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著作之一,其中对乡村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乡村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议题,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许多关于乡村教育的思想和观点。
本文将从《中国教育改造》中的乡村教育思想展开讨论,探究陶行知对乡村教育的理解和设想。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强调了对乡村教育的重视和重要性。
他认为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因为乡村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陶行知在书中指出,农村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的根本。
乡村教育的发展对于培养和造就农村人才至关重要。
他提出要优先发展乡村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这种重视和关注乡村教育的态度,体现了陶行知对于农村教育的重要性的深刻思考和认识。
在《中国教育改造》中,陶行知也深入分析了乡村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他指出,当前乡村教育存在着种种问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条件艰苦、教学管理薄弱等。
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贫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们的学习需求。
陶行知认为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缺乏有效的改革和创新。
对此,陶行知提出了改善乡村教育的一些思路和建议,如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
这些改革思路和建议,体现了他对于乡村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和积极探索。
陶行知在《中国教育改造》中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他指出,乡村教育应当服务于农民群众的多元化需求,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文化素质提高,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他认为,农村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陶行知还认为,农村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农村的发展需求。
这种对乡村教育发展方向的设想,反映了陶行知的深刻理解和思考,也为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乡村振兴学校改造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而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因此,对乡村学校进行改造,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完善教育设施,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方案旨在对乡村学校进行改造,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积极贡献。
二、项目概况1. 项目名称:乡村振兴学校改造工程2. 项目地点:各地乡村学校3. 项目目标:提高乡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乡村振兴4. 项目内容:对乡村学校进行综合改造,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三、项目实施步骤1. 调研分析在项目实施前,需要对各地乡村学校进行深入的调研分析,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教学条件、设施设备、教师队伍等情况,为后续的改造工作提供依据。
2. 制定规划根据调研结果,制定乡村学校改造规划,包括改造内容、建设标准、预算等方面的规划,为后续的工程实施提供指导。
3. 落实资金通过政府投资、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改造资金,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4. 开展工程根据规划,逐步开展乡村学校改造工程,包括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等设施的改造和建设。
5. 管理监督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建立健全的管理监督机制,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6. 完工验收工程设施完工后,进行验收,确保改造工程达到预期效果。
七、项目经费预算乡村学校改造工程所需资金较大,需要充分确保资金的安全使用和有效利用。
八、项目效益1. 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3. 为农村地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
九、项目进度安排乡村学校改造工程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合理安排工程进度,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项目风险及对策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资金不到位、工程质量不符合等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和应对。
行知光辉照耀中国民族教育吴明海(中央民族大学)编者按: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
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
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摘要:行知教育学说及行知教育精神对中国民族教育有恒久的启示力,这就是:民族教育是全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教育、中国国家主义教育、各民族平等共和的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民族教育是爱的教育;要国策高度重视民族地区乡村教育与乡村建设,总之,中国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必须走中国道路。
关键词:陶行知;中国;民族教育毛泽东同志说:陶行知先生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徐特立同志说:“行知教育学说几乎和我们的教育事业全部一致。
”宋庆龄先生说:陶行知先生是“万世师表”。
我们认为,行知教育学说及行知教育精神是中国学说、中国精神,对中国民族教育有恒久的启示力。
一、“五族共和教育学说”的启示陶行知先生是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他的思想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影响,陶行知的民族主义就是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就是对外求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内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1924年3月17日,陶行知先生在《申报》的《教育与人生》栏目中发表《五族共和与教育者之责任》一文。
研究该文以及所有陶先生论述“民族”与“教育”关系的言论,我们可以将陶先生民族教育思想概括为“五族共和教育学说”(可泛指中国各民族共和的教育)学说。
该学说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尤其是民族主义为理论基础,其目的是培养国家合格公民,求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
作者:陶行知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
生路是什么?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我们要从乡村实际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从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乡村师范;从活的乡村师范产生活的教师,从活的教师产生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乡村教师。
活的乡村教师要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
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他要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他其实要叫学生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上去运用环境的活势力,以培植他自己的活本领。
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
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
他要叫农民自立、自治、自卫。
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圆,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以后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
村中荒地都开垦了吗?荒山都造了林吗?村道已四通八达了吗?村中人人都能自食其力吗?村政已经成了村民自有、自治、自享的活动吗?这种活的教育,不是教育界或任何团体单独办得成的,我们要有一个大规模联合的,就是教育与农业携手。
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
教育没有农业,便成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
农业没有教育,就失了促进的媒介。
倘有好的乡村学校深知选种调肥、预防虫害之种种科学农业,做个中心机关,农业推广就有了根据地、大本营。
一切进行,必有一日千里之势。
所以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
那最应当携手的虽是教育与农业,但要求其充分有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
教育与银行充分联络,就可推翻重利,教育与科学机关充分联络,就可破除迷信;教育与卫生充分联络,就可预防疾病;教育与道路工程机关充分联络,就可改良路政。
总之,乡村学校是今日中国改造乡村生活之唯一可能的中心!他对于改造乡村生活力量大小,要看他对于各方面势力联络的范围多少而定。
乡村教育关系三万万四千人民之幸福!办得好,能叫农民上天堂;办得不好,能叫农民下地狱。
我们教育界同志,应当有一个总反省,总忏悔,总自新。
我们的新使命,是要征集一百万个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我们以至诚之意,欢迎全国同胞一齐出来,加入这个运动,赞助他发展,督促他进行,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
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一九二六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