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备课
- 格式:ppt
- 大小:249.00 KB
- 文档页数:40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第一章:诗歌鉴赏1.1 教学目标理解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诗歌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培养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1.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分析: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方式练习:学生自主欣赏和分析一首诗歌总结:总结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1.4 教学评价学生对诗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学生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和欣赏的能力第二章:散文阅读2.1 教学目标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散文的主题、结构和表达技巧培养对散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2.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分析:分析一篇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篇散文总结:总结散文阅读的方法和技巧2.4 教学评价学生对散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散文的主题和结构特点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散文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的欣赏能力第三章:小说欣赏3.1 教学目标理解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小说的情节、人物和环境培养对小说的兴趣和审美能力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3.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小说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小说总结:总结小说欣赏的方法和技巧3.4 教学评价学生对小说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小说的环境描写和艺术特色的欣赏能力第四章:古文翻译4.1 教学目标理解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翻译和解读古文培养对古文的兴趣和阅读能力4.2 教学内容古文的定义和分类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4.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翻译:翻译一段古文并解读其含义练习:学生自主翻译和解读一段古文总结:总结古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4.4 教学评价学生对古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古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方法的掌握程度学生对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词句解读的能力第五章:作文写作5.1 教学目标学会运用正确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和思维能力5.2 教学内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写作的思维过程和修改技巧5.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讲解:讲解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练习:学生自主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学生互相修改作文,提高写作质量总结:总结写作的方法和技巧5.4 教学评价学生对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不同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要求的掌握程度学生作文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情况第六章:戏剧欣赏6.1 教学目标理解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学会欣赏和分析戏剧的情节、人物和对话培养对戏剧的兴趣和审美能力6.2 教学内容戏剧的定义和分类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6.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讲解:讲解戏剧的情节结构和人物塑造分析:分析一部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练习: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一部戏剧总结:总结戏剧欣赏的方法和技巧6.4 教学评价学生对戏剧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对戏剧的情节和人物塑造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戏剧的对白和舞台说明的欣赏能力第七章:语法知识7.1 教学目标理解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学会正确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和理解能力7.2 教学内容汉语的句子结构词类和词性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的用法7.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讲解:讲解汉语的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练习:学生自主进行语法练习应用:学生运用语法知识进行句子表达总结:总结汉语语法的重要规则和用法7.4 教学评价学生对汉语句子结构和词类词性的理解程度学生对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用法的掌握程度学生运用汉语语法进行表达的能力第八章:修辞手法8.1 教学目标理解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学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修辞思维和审美能力8.2 教学内容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修辞手法的效果和作用修辞手法的创意运用8.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讲解:讲解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用法练习:学生自主进行修辞练习创作: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创意表达总结:总结修辞手法的重要性和运用技巧8.4 教学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定义和用法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表达的熟练程度学生创意运用修辞手法的创新能力第九章:课外阅读9.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文化素养9.2 教学内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不同类型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分析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9.3 教学步骤引入:介绍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方法讲解:讲解如何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和分析方法阅读: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总结和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学生进行阅读交流和批判性思维训练总结:总结课外阅读的收获和提高9.4 教学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学生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程度学生知识面和文化素养的扩展情况第十章:综合练习与复习10.1 教学目标巩固本学期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应对考试的能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不足之处10.2 教学内容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复习重点知识和技巧考试应对策略和时间管理10.3 教学步骤引入:总结本学期所学内容和目标讲解:讲解综合练习题目的设计和解析练习:学生自主进行综合练习和复习讲解:讲解练习中的重点和难点复习:学生进行复习和巩固总结:总结复习的收获和应对考试的策略10.4 教学评价学生综合练习的正确率和掌握程度学生复习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学生应对考试的能力和信心。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全部教案目录《赤壁赋》教案 (1)《六月我们看海去》教案 (3)《奥德赛》(节选)教学设计 (5)贵在一个“新”字 (11)获得教养的途径 (16)《寂寞》教案 (20)江南的冬景 (21)今生今世的证据 (24)《前方》课堂教学实录 (27)《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32)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34)劝学 (35)师说 (37)我的四季 (49)我的五样 (51)《我心归去》教案 (52)西地平线上 (56)《乡土情结》教案 (57)《相信未来》教案 (60)想北平 (63)像山那样思考 (65)《致青年公民》教案 (68)本站资源汇总[优秀资源,值得收藏] (70)《赤壁赋》教案[定位]体会苏轼豁达乐观的情怀,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和鉴赏写景、抒情、议论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本单元的四篇文章都是文学性很强的散文,抒情色彩浓烈。
这需要学生从语言入手,品味语言,理解文意,欣赏玩味作品的语言特色。
[切入]1.怎样了解苏轼,读懂苏轼?课前布置问题“你所了解的苏轼”。
本文意蕴深远,哲理与诗情高度融合,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的处境,就很难感受到他那种正直、傲岸的人格,也很难理解他矛盾痛苦、听任自然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的思想情感。
2.我们刚学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和本文有何一致之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本文是作者的同时期作品,都展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赤壁赋》所反映的有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同《念奴娇》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思相近;二是抓住时机欣赏江山风月,这亦同《念奴娇》的“一樽还酹江月”。
在写法上,两篇文章都注意了景、情、理的交融。
因此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有利于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深层次地把握作者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3.读了《赤壁赋》后,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文中作者的心绪有没有变化?作者的心绪变化在文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是引起主客问答的内在原因,也是全文的线索,直贯全篇以此切入,容易指导学生整体感知在学生初步感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何在?作者想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怀?”[探究]1.了解苏轼A.学生陈述搜集的材料。
专题一: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4篇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片段训练,学生能对一件事情做到具体叙述。
2、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练习,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营造浓郁的文学氛围,激发学习文学热情,陶冶生心情。
教学重点:片段练习教学难点:通过片段练习,掌握如何使作文具体化的技巧方法教学设想:演示实验—练习—分析—片段练习—方法总结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课堂导入:同学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到最可怕的是写作文,感到最难的也是写作文,胶尽脑汁而无处下笔,搜肠刮肚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
不由的发出感叹:“作文难啊,难于上青天”。
其实作文难写吗?答案是肯定的!真那么难写吗?亦不然!二、活动一:(一)、教师演示:教师手拿一枚硬币,硬币从手中滑落,掉到讲桌上后又掉到地上。
1、要求:(1)、每一个同学仔细观察这种现象,然后用一句话描写这种现象。
摘录例句:(1)、有一枚硬币从老师手中滑落,掉到了地上。
(2)、有一枚硬币从老师胖乎乎的手中滑落,掉到了讲桌上,然后又像一个小精灵叮叮当当的掉到了地上,在地上画了一个优美的圆弧后平静地躺在哪儿。
2、分析:在同学们写的句子中你认为哪一句写的?原因是?第二句比第一句增加了一些内容,说说增加了哪些内容?通过讨论分析得出结论:都认为第二句好。
第二句不仅写出了硬币从哪儿掉下来,更写出了老师的手,硬币掉到地上的响声,还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硬币的姿态,写出了情感。
3、教师点拨:我们在课堂上要会听课:伸开耳朵去细心的听,睁大眼睛去仔细的看,张开嘴巴去详细的说,用心去细细的想,让后用笔去写写、记记——你看看你变的“聪”明了。
在前面的学习讨论中,逐步扩充,最终使句子完整、生动、形象,我们不妨给它取名“步步追问”。
用这个方法可以把内容写的具体一些。
但是同学们想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事情,能不能每件事情都要去演示,都要去追问,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我们不能去演示,只能通过联想和想象去解决,使情节更合理,我们不妨叫它“想象延伸”。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一、第一章:诗歌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意象、节奏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1. 教学目标:了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提高学生对小说的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小说的基本特点和欣赏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篇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第四章:古文阅读1. 教学目标:了解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
2. 教学内容: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包括作者背景、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
3. 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古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步骤二:分析本章节所学的古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步骤三: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步骤四: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高中语文课有些内容比拟生动好玩,有些内容的确比拟枯燥。
对语文缺乏爱好,其中重要缘由是要选择对的学习方法。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局部。
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特点。
一起看看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欢送查阅!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11、重点:⑴领悟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无所畏惧的革命气概;⑴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2、难点:深刻领悟结尾“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
3、导析:⑴上阕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颜色绚丽的秋景画图。
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富有典型性的意象: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来描写,其中既有静景,又有动景,既有远景,又有近景。
充分显示了宽敞的视野。
尤为贵重的是,一扫秋景中的肃杀之气,用“尽染〞“争流〞“击〞“翔〞这些动词把眼前的景象写得布满生气,使人感觉到了春意。
最终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那么从眼前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活泼,发奋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
这样描写秋景,是由于他内心布满了革命豪情。
特殊是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和革命的凌云壮志。
下阕“恰〞领起后文,以“同学少年〞的意象,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特殊是往事回忆中跟少年同学们在大风浪中游泳的片段。
“中流〞是江中水流最急的地方;“浪〞是“击水〞所为;以“浪〞去遏阻“飞舟〞,这是何等英雄的气概!而且此句是对“谁主沉浮〞的奇妙答复。
⑴“浪遏飞舟〞的象征意义,从整体上看,这是对敢于斗争,敢于成功的革命精神的赞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教案2一、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地位高中语文新课程教材必修五本书,共有2个单元中外小说单元。
一个必修3的第一单元,一个是必修5的第一单元,共六篇文章。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艺术风格。
3. 探讨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及其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隐喻和象征手法,以及诗人的情感世界。
教学准备- 教材:《古诗两首》原文及注释。
- 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作者介绍、诗歌赏析文章等。
-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包含诗歌朗读、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 通过展示月夜的图片或播放古琴曲,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简要介绍唐代诗人李白和王之涣,以及他们的创作背景。
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静夜思》和《登鹳雀楼》,标注不懂的词汇和句子。
2. 分组讨论,互相解答疑惑,并尝试初步分析诗歌内容。
教师讲解1. 逐句讲解诗歌的字词含义,解释生僻字词。
2. 分析两首诗的结构、韵律和意象,指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
3. 深入讲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思乡之情和哲理思考。
互动探究1. 小组合作,每组选取一首诗,进行深入的意象和情感分析。
2. 每组选派代表分享分析结果,其他组提出补充或不同见解。
3. 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表达思乡或抒情的小诗。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作业布置1. 背诵《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2. 完成一篇关于两首诗中任意一首的赏析文章。
3. 阅读更多唐诗,了解不同诗人的风格特点。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完成情况,反思教学方法和效果。
- 调整教学策略,以便在未来的课程中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我的四季》教案【最新3篇】篇一:.教学重点难点篇一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篇二:《我的四季》教案篇二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通过活动体验,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学生能够结合自我体验,说出《我的四季》蕴含的人生含义。
3.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文中一些富有哲理的句子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人生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关于一些富有哲理性的句子的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新课:有人说,生命是夕阳落霞,青松立峭崖,万里平沙落秋雁,三月阳春和白雪。
有人说,生命是初生时的幼稚,少年时的纯真,青年时的朝气,中年人的稳健,老年人的睿智。
生命是什么,千百个人有千百种不同的答案。
著名女作家张洁说,四季犹如生命,生命便是四季。
确实,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要经历一个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这就像一年的四个季节一样,但是,自然界的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不止,人生的四季属于我们却只有一次。
在仅有的一次人生四季中,我们又如何度过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抒情散文《我的四季》,想一想,女作家张洁对人生的种种感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设计思想:以散文化的语言深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2、作者简介张洁,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当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著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
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
(设计思想: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适时向学生推荐作者的有关作品,拓展课堂容量。
)3、本节课分四个环节:、走进四季:(温故知新)A、文章开始说“生命如四季”,那么春、夏、秋、冬各用来比喻人生的那些时期?有什么特点?明确:少年时期、青年时期、中年时期、老年时期;概括作者所说的人生四季的特点?明确:春——少年时期;播种,劳作夏——青年时期;耕耘,浇灌秋——中年时期;付出,收获冬——老年时期。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备课记录一、整体分析:《向青春举杯》为活动体验课,本专题分为三个板块与一个写作活动。
“吟诵青春”萃集了一组不同时代歌唱青春的诗作,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的激情,明确青春的使命。
(2课时)“体悟人生”选择高中学生感兴趣的人生话题作为学习材料,引导学生面对现实情景,结合自己的经历与体验感悟青春话题。
(1课时)“设计未来”从未来层面设计了一组活动,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人生道路的思考,尝试在多梦的季节规划人生。
青春成长中,需要有陪伴自己的心灵挚友和精神家园,(2课时)“积累与运用”与“写作”安排“寻觅青春经典”的课外阅读活动,希望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尽早拥有一本或一组“青春经典”,从而为自己的青春生命增添“智慧软件”。
(2课时)二、各板块篇目连接点:查考教参。
三、课时安排与参考教案向青春举杯:吟诵青春(板块一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
2.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这组诗的主要意象和思想感情。
3.选择这组诗中对自己最有启发的诗句,能够对内容或表达技巧加以点评。
4.尝试总结诗歌朗诵的基本要求,能用流畅的普通话和恰当的语气、语调,表达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理解、感受。
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写一首诗抒发自己的青春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2.让学生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对诗歌的理解,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三、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六月,我们看海去》(读本)四、教学方式:活动体验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都听过韩红的歌吧,声音纯正,但大家有没有印象她唱的一首《小花》?这首歌是翻唱四、五十年代战争为题材,八十年代拍的电影《小花》,小花一直在寻找她当兵的哥哥,表现了一种军民之情。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套4明确:1.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和煦温润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
3.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五、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
读完这部分,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3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
明确:1.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
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
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
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全集苏版高中苏文必修一案教教向春苏杯青板苏一:吟苏春青教学目苏1, 苏有感情地苏苏苏歌。
学2, 能准地表作品情感自己的苏苏感受。
确达与3, 能准地苏悟苏歌所苏的特定苏代的年的精神苏貌。
确体青教学苏苏三苏苏第一苏苏,苏苏《沁春园?苏沙》、《相信未》来第二苏苏,比苏苏苏《致年公民》、《六月~我苏看海去》、《雨巷》青第三苏苏,小苏推苏代表~苏歌朗苏教学苏程,第一苏苏一, 苏苏《沁春园?苏沙》;一, 由《沁春园?雪》苏入如果苏《沁春园?雪》表苏了革命苏袖高屋建的宏大的政治魄~那苏~苏首《沁春瓴气园?苏沙》苏展苏出年毛苏苏“自信人青生二百年~苏水三千里”的志豪情。
会当壮;二,背景苏介苏首苏于革命形苏日苏高苏的写1925年~苏工苏苏蓬勃苏起。
一方面~“五”苏和省港大苏工~苏示出了中工人的苏当运卅运国大力量~一方面~苏民苏的怒火也苏始点燃~湖南、苏、江西、湖北等省的苏民苏苏人日益苏展。
同苏共的另运广运国两党革命苏一苏苏已苏立~民革命政府已在州正式成立。
确国广1925年2月~毛苏苏上海回到韶山事革命活苏~在湖南苏从从展了苏苏烈烈的苏民苏。
运1925年10月~毛苏苏到州~苏建全苏民苏苏苏所苏途苏苏沙~重游汀江橘子洲苏~面苏苏苏的秋景广国运~回苏往昔苏月~苏作了苏首苏磅的苏。
“沁春”是苏牌~古苏苏的一苏形式~和苏苏。
苏~气礴园属双114字~上苏13句~四平苏~下苏12句~五平。
苏格,苏疏放~豪苏悲。
“苏沙”是苏目。
韵达壮;三,容苏析内上片重在景,苏苏点明苏苏、地点、特定苏境;生苏苏回答,写中苏七句,眼前所苏湘江秋景苏——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苏出感慨,表苏苏人博大胸苏特点,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写;景,万山苏遍一派苏秋景壮小苏,看湘江秋景苏苏苏下片重在抒情,由地重游引出苏往昔生活的回苏旧“同少年”早期革命者的苏斗苏貌和豪苏;苏句,学——气概苏苏作苏,含蓄回答“苏主浮”沉写人中苏含豪苏之情~抒情中苏露凌云之志;情,苏苏正茂一段苏苏苏月下片小苏,苏少年英姿抒豪情;四,苏苏要点情景交苏的崇高美,雄奇苏富有立感的湘江秋景~苏苏的苏野~苏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案一、第一章:诗歌欣赏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不同风格的诗歌作品。
1.2 教学内容诗歌的定义和分类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作品的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和分析。
1.4 教学步骤诗歌的定义和分类:介绍诗歌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诗歌。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讲解诗歌的音节、韵脚等,分析具体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讲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各种表达技巧,让学生能够欣赏诗歌的美。
二、第二章:散文阅读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不同风格的散文作品。
2.2 教学内容散文的定义和分类散文的主题和结构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散文的情感和审美价值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散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散文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散文的欣赏和分析。
2.4 教学步骤散文的定义和分类:介绍散文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散文。
散文的主题和结构:讲解散文的主题选择、组织结构等,分析具体散文的作品主题和结构特点。
散文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讲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各种表达技巧,让学生能够欣赏散文的美。
散文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分析散文中的情感表达和审美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第三章:小说欣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使学生能够分析和欣赏不同风格的小说作品。
3.2 教学内容小说的定义和分类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小说的主题和审美价值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小说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向青春举杯板块一:吟诵青春教学目标1.学习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能准确地表达作品情感与自己的阅读感受。
3.能准确地领悟诗歌所体现的特定时代的青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设计三课时第一课时:赏读《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第二课时:比较阅读《致青年公民》、《六月,我们看海去》、《雨巷》第三课时:小组推选代表,诗歌朗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赏读《沁园春·长沙》(一)由《沁园春·雪》导入如果说《沁园春·雪》表现了革命领袖高屋建瓴的宏大的政治气魄,那么,这首《沁园春·长沙》则展现出青年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壮志豪情。
(二)背景简介这首词写于革命形势日趋高涨的1925年,当时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一方面,“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显示出了中国工人的伟大力量;另一方面,农民运动的怒火也开始点燃,湖南、广东、江西、湖北等省的农民运动诗人日益发展。
同时国共两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1925年2月,毛泽东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在湖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
1925年10月,毛泽东到广州,创建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时途经长沙,重游汀江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岁月,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沁园春”是词牌,古诗词的一种形式,属和长调。
双调,114字,上阕13句,四平调;下阕12句,五平韵。
风格:旷达疏放,豪迈悲壮。
“长沙”是题目。
(三)内容简析上片重在写景:开头点明时间、地点、特定环境(生讨论回答)中间七句:眼前所见——湘江秋景图特点: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发出感慨:表现诗人博大胸怀特点:写景中融入抒情,景中寓情(景: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小结:看湘江秋景发诘问下片重在抒情:由旧地重游引出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同学少年”——早期革命者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诗句)设问作结:含蓄回答“谁主沉浮”写人中蕴含豪迈之情,抒情中显露凌云之志(情:风华正茂一段峥嵘岁月下片小结:忆少年英姿抒豪情(四)鉴赏要点情景交织的崇高美:雄奇壮丽富有立体感的湘江秋景,辽阔的视野,浓重的色彩,富有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