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文化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5
北魏首都――大同北魏国都——大同大同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 ,距今 200 万至 100 万年的“泥河湾期”就有人类居住 ,境内旧址众多 ,内涵丰富 ,序列清楚 ,种类多样 ,可谓史前文明“博物馆”。
大同古多称呼 ,名称改正多达 33 次,有平顺、司州、万年、恒州、北都、北京、恒安、太平、云中、云内、云州、西京等等。
沿用时间最长的是现名大同 , 从辽重熙十三年 (公元 1044 年)到现在达 965 年。
其次是平城 ,也有 756 年。
在大同历史上“平城”和“大同”这两个名称沿用时间最长 ,也是当地最为绚烂期间 ,即谓 :“北魏帝都 ,xx 陪都”期间。
大同拥有人类学和人文学意义 ,是人类迁移的必定。
人类就像“大雁南飞”,半途需要歇脚同样 ,大同则是北方少量民族南进的“歇脚地”。
大同以前为都 475 年,占到整个建城史的五分之一。
在北魏期间平城是一座堪与君士坦丁堡比肩的世界级大城市。
平城城制恢宏 ,影响及于明清之北京并对东亚诸城产生影响。
古时 ,平城作为国际城市 ,建成了世界各国物质的集散地和各族人民的聚居地。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灭佛运动就是发生在平城。
这里还孕育了绚烂的文化成就,拓跋珪在这里尊儒重教大兴汉学。
《水经注》成就了郦道元 ,也给平城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好的印记。
北魏期间 ,这里文坛更是气象万千 ,孕育了《洛阳伽蓝记》、《木兰辞》、《敕勒歌》等瑰丽篇章。
这里更有可谓一流的书法、绘画、乐舞、雕琢艺术。
分析平城文化及其形成 ,主假如地理环境、生物环境和历史背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而真实形成平城文化框架内质和骨血主流的 ,还在于传统的游牧文化、初期农耕文化、自然宗教文化、北魏皇室文化、战争文化以及中原移民带来的汉文化的并融和整合。
1 / 11 / 1。
中国古都天下大同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久远的历史,瑰丽的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大同被誉为“塞外名城”的大同市位于山西省的最北端,处在内外长城之间,是山西第二大城市。
这里三面环山,桑干河的支流御河纵贯南北。
长期以来,人们对大同的认识止于煤都的富饶、云冈的瑰丽、华严寺的雄浑,其实,早在1982年,大同市就与北京、承德等24个城市一起首批入列“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为山西唯一一座首批入列的城市。
那么,大同这座城市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历史和文化,使它得以获此殊荣呢?第一点,大同的历史确实悠久,准确的说两千多年,大同的历史是有了,而且在这个历史长河中,它建过一次都—首都,做过两次陪都。
第二项就是文化,一个句注山(雁门关)一隔,我们的太原、晋南属于黄河流域文化,句注山以北,如果勉强说的话,就是桑干河流域文化,那么这两个文化大不相同,这两个文化的差异点在什么地方呢?我觉得这么来看,句注山以南是中原的农业经济文化,句注山以北是游牧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的文化,那么这地方的文化特点就出来了,它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正是由于少数民族文化给大同的文化带来了特色,高不能算高,但是它有特色,特色就可贵呀!第三条就是都城,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里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建过都的,比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这都是几朝的都城,而且时间也很古,特别西安、洛阳这是古都嘛,那么大同作为都城,仅仅是一朝,北魏,而且是南北朝分割的时期,它是北方的一个都城,但是准确的说,有九十七八年的历史,在这个地方建都,在这九十七八年中,这个都城有过一段辉煌,这个辉煌的状况,那还是文献记载不多,通过近年的研究,那还是可观的,都城加上遗址加上它的历史,加上它的文化,使大同成为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当之无愧。
大同古称平城、云中,辽代改称大同。
历史上这里是中原的汉民族和塞外的游牧民族争夺天下的古战场,特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大同绵延数千年的战争史和民族交融史。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就是在这里摈弃汉人笨重的战车长袍,推广轻便的胡服骑射,从而成就了一代霸业。
目录1.地理位置2.简介3.历史沿革4.特色景点(恒山悬空寺云冈石窟)5.特产美食6.能源转型(从“煤都”到“太阳能之城” 的华丽转身)他在哪儿他的范围中国大古都之一;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区域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国际较有影响力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和“中国煤都”之称。
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有山西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云“人北天柱”北岳恒山,全市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9.1%。
总人口约335.71万(2012年),人口密度226人/平方千米。
大同城北有大同川,传说在周时人人安乐工作享受生活乐趣,是外界想往-礼运》大同社会理想。
大同市为大雁南来北往的中部通道是大雁飞行一字和人字的结合。
作为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具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特点,特别是以云冈石窟、北魏悬空寺为代表的北魏文化;以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觉山寺塔、圆觉寺塔为代表的辽金文化;以边塞长城、兵堡、龙壁、明代大同府城为代表的明清文化,构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可以概括为平城文化、边塞文化和佛教文化.历史沿革有关大同的历史,最早见于《尚书·禹贡》中。
根据记载,夏、商之际即有居民在此定居。
春秋初期,为我国北方少数民族“楼烦”占据(《史记·匈奴传》)。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的战国七雄争霸期间,三晋之一的赵国逐渐强大起来。
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
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此时的大同已成为赵国的“边陲要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分封,立郡县,在全国设置三十六郡。
在北部防线上,大同地区是守备重点之一。
西汉初,大同称平城县,隶属于雁门郡。
东汉献帝建安未年,平城县被废。
三国曹魏时复置,属冀州新兴郡。
两晋南北朝之际(公元265至589年),是我国北方各民族大动乱、大迁移的年代。
此时的大同,却因此而繁荣昌盛起来。
其间北魏定都于此,前后计九十六年之久。
从历史地理角度看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作者:王春红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2期摘要:大同是我们山西省的第二大城市,处在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被称之为山西之屏障、北方之门户,这个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文中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历史文化研究的经验,根据大同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参照与大同相关的历史典籍资料,以历史地理的视角,从军事、地理、政治文化三个维度来审视古代大同的战略地位。
关键词:历史地理角度;古代大同;战略地位大同被称之为北方锁钥,古往今来,大同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能源储备,成了兵家眼中的宝地。
早在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大同的主要居民为北狄人,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民族之间相互征战讨伐,之后大同在战国、秦、汉历史时期被称之为雁门郡。
两晋历史时期,被称之为雁门郡的大同北部大部分地区又被鲜卑民族所占据。
之后的漫长历史时期,随着朝代的兴衰更迭,大同几经变化。
接下来笔者就从军事、地理、政治文化三个方面来对大同的战略地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一、军事地位:边关重地,用武之地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我国北方的塞北草原地区活跃着大大小小的民族,他们在生息繁衍中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民族文化。
这些优秀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突厥、回纥、匈奴、鲜卑、女真、契丹、门股、乌桓、林胡等等民族。
我国的历史上民族间的相互讨伐征战时有发生,这些生杀讨伐在居于晋冀蒙三省区交界处的大同也是时有发生,甚至有时候这些强悍的少数民族会直接危及中原封建王朝的统治。
从整体上看,虽然大同地区的少数民族和中原封建王朝有时候也会和平共处,但这些和平并不是稳定的绝对和平状态,而是充斥着试探性的侵略骚扰。
正因如此,我国古代历朝历代的统治王朝都会不自觉地重视如何加固边防,抵挡和监视外族侵略的问题。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古代所修筑的长城。
长城的修筑本意主要是针对北方少数民族强大的铁骑力量。
铁骑运行速度较快而且破坏力较大,往往令中原统治者们寝食难安。
山西大同恒山简介恒山,是太行山脉中的一座名山,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部。
恒山南北长约67公里,东西宽约26公里,总面积约1085平方公里。
恒山最高峰南天门海拔2078.3米,是太行山脉第一高峰。
恒山素有“北岳”之称,与陕西的华山齐名,是五岳之外的著名名山。
在古代,恒山曾经是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上清派真源”、“太清圣山”。
现在恒山是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恒山的崖壁险峻,奇峰林立,景色秀丽优美,中原文化和道教文化的瑰宝琳琅满目。
游客可以在恒山上体验不同寻常的旅游之旅,留下难忘的回忆。
以下是恒山的介绍:一、地理环境恒山位于太行山东段的北部,紧邻浑源县和左云县,大同市区到恒山的距离约为80公里。
恒山地处北纬39.5度至40度之间,东经113.5度至114.25度之间。
二、主要景点1.南天门南天门是恒山的最高峰,海拔2078.3米。
南天门是恒山的标志性景点,也是登山爱好者必去之处。
2.恒山大观恒山大观是恒山的核心景区,包含了诸多著名景点,如水长城、下坠石、跌龙坪、玉皇殿等,其壮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深深地吸引着游客。
3.神泉峡神泉峡地处恒山南麓,是恒山最重要的风景区之一。
峡内清流潺潺,溪水流瀑环绕,奇峰异石、森林浓荫、野趣横生,自然景观别开生面。
4.长生桥长生桥是恒山的一处独特景观,位于神泉峡内。
它是由青石制成的一座跨越泉流的桥梁,石拱洞高耸,潭水清澈,形成了壮观的自然景观。
5.玉皇顶玉皇顶是恒山道教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玉皇顶海拔2025米,在恒山主峰以东约3公里处,是太行山区最早发展的道教和中医药文化中心之一。
三、文化历史恒山作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名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自古以来,恒山就被誉为“上清派真源”、“太清圣山”。
四、旅游设施1.交通从大同市区有公交车直接可以到达恒山,Tourist Bus Center也有游览巴士可以直接抵达恒山。
恒山距大同机场约90公里,距火车站约70公里。
从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和主要旅游资源等方面对自己的家乡(指县、)市、区)进行较全面的介绍,重点说明当地旅游资源有什么特点,并对当地发展旅游业进行SWOT分析。
山西大同旅游资源简介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东经112 ° 15′-114 ° 15′ ,北纬39 ° 00′-40 ° 30′ ,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
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
总人口约331万(2011年)人口密度226人/平方千米,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九大古都之一。
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化工能源基地,国际较有影响力城市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大同市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46处。
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
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
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20余处。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古建筑188处,古墓葬38处,古遗址66处,石窟寺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处(其中革命文物18处),石刻及其他22处。
另外有北岳恒山等知名的自然旅游区。
自然地理环境大同市面积为2080平方公里,南北长约52公里,东西宽约55公里,略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境内山川纵横,沟壑交错,西部为山地和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带,东南部略为起伏的平川区。
山区半山区占总面积的76.35%。
平川占总面积的23.65%。
海拔在一千至二干一百余米之间。
全境山脉均属阴山余支。
主要是:东北有采凉山,主峰高2144.6米。
为境内最高山峰;还有马铺山,又名小白登山;北有西寺儿梁山、孤山,为大同城北的屏障;西北有雷公山;正西有武周山、马武山和大钟山;西南有七峰山,主峰高1714.1米;还有鸡爪山、塔山。
云冈石窟的地理知识点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山西省大同市,是一处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
它位于悬崖壁上,由许多雕刻精美的石窟组成,被誉为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之一。
下面将介绍云冈石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以及特点等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城区以西约16千米的悬崖峭壁上,地理坐标为北纬40°02′,东经113°07′,距离大同市区约30分钟车程。
这个地理位置对于石窟的建造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历史背景云冈石窟始建于晋朝的东晋时期,约始建于公元460年,历经了北朝、隋朝、唐朝、五代十国、辽朝、金朝、元朝、明朝、清朝等多个朝代的兴衰。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云冈石窟经历了多次的修建和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和格局。
三、艺术特点云冈石窟以其精湛的艺术技艺和丰富的内容而闻名于世。
主要特点如下:1.雕刻工艺精美:云冈石窟的雕刻工艺非常精湛,尤其是造像的雕刻,栩栩如生,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工匠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工具和技法来雕刻石窟中的佛像和壁画。
2.壁画内容丰富:云冈石窟的壁画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以佛教故事和经文为主题,描绘了佛教的教义和传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
3.布局合理:云冈石窟的布局非常合理,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是大型石窟,主要是用于供奉和礼拜;而西部则是小型石窟,主要用于修行和禅宗活动。
四、保护与开发为了保护云冈石窟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石窟的监控和安全措施,确保不受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影响。
其次,进行了修复和保养工作,使石窟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
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开发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这一瑰宝。
总结: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石窟艺术的杰作之一,它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都使得它成为了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在保护和开发方面,中国政府对云冈石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希望它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为后代子孙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大同城市区域资源环境分析-----闫凯华(2013516191)摘要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个城市的在如今社会上竞相发展。
大同作为山西的主流城市在不同方面比较其他城市有哪些的不足,而大同城市的要想在现有的条件发展自己,需要从各个方面去纠正自己缺点,发展自己长处。
利用自身条件发展新一代的主流产业,发展成为国家一流城市。
关键字位置;资源;人口;经济一、大同城市地理位置(一)大同天文位置大同市位于山西省最北端,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之间。
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阳原、涞源、蔚县相接。
城市位于内地地区。
大同市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1949年5月解放后,大同城区建为大同市,属察哈尔省。
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
1993年7月雁北行署撤销,与大同市合并,并将雁北行署下辖的部分县划归大同市。
现辖有开发区、城区、矿区、南郊区、新荣区等5个区和阳高县、天镇县、广灵县、灵丘县、浑源县、左云县、大同县等7个县。
(二)大同古军事位置大同最早为代京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
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
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
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
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
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中国的中心城市,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
虽然在当今社会战争中地理位置已经不再重要了,但是古代战争留下来一代代传承的文化和建筑,为后人创下一个浓厚的文化气息。
(三)大同自然地理位置大同市地处晋、冀、蒙交界处,是闻名全国的"煤都"。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交通通信较为便利,矿产资源颇为丰富,旅游资源声誉中外,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山西大同的人文地理
山西大同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人文地理特征十分独特。
首先,大同是中国的煤城之一,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煤炭文化,这也成为了大同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其次,大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着众多的古建筑和文化遗址,如云冈石窟、大同古城、崇文塔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大同还有多样的民俗文化和美食文化,如皮球、油糕、大同面等,让许多人流连忘返。
总之,大同的人文地理是一个博大精深的话题,它展示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呈现出了大同城市的独特魅力。
- 1 -。
大同自然经济社会综合概况
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东经112 ° 15′~114 ° 15′ ,北纬39 ° 00′~40 ° 30′ ,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
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
全市常住总人口 331 8057人(2010),市辖区常住总人口 173.75万人(2010),全市平均人口密度234人/平方千米(2010)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较有影响力城市之一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
自然条件
大同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漫长且寒冷干燥,夏季短暂且温热多雨,春秋凉爽,温差较大。
年均气温5.5℃,极端最高气温37.7℃,极端最低气温-29.1℃;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无霜期100~156天。
大同市地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季风影响,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70小时。
大同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北边缘。
地理坐标为东经112°34′~114°33′,北纬39°03′~40°44′之间。
北以外长城为界,与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凉城县毗邻,西、南与本省朔州市、忻州地区相连,东与河北省阳原、涞源、蔚县相接。
大同最高峰是阳高县六棱山主峰黄羊尖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冉庄河558米,市区海拔1000 米。
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盆地、平
川兼备。
土石山区、丘陵区占总面积的79%。
西北部山脉属阴山山脉和吕梁山脉,主要有双山、二朗山、云门山、采凉山等;东南部山脉属太行山脉,主要有恒山、太白山、六棱山等。
全市一般海拔在1000~1500米之间,最高处为阳高县境内六棱山黄羊尖(海拔2420米),最低处为灵丘县境内花塔村冉河出口处(海拔558米)。
桑干河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市,形成了周围高、中间低、两山夹一川的槽型盆地。
除桑干河外,境内主要河流还有属海河水系的御河、南洋河、壶流河、唐河和属黄河水系的苍头河。
大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煤炭资源
大同市境内占有含煤面积632平方公里,累计探明储量376亿吨。
大同市坐落在大同煤田的东北部,其煤炭资源属于地质概念的“大同煤田”的一部分。
大同市含煤地层为侏罗纪大同组,石炭系太原组、山西组。
侏罗纪大同组含煤面积全市达540平方公里,保有储量58.7亿吨,累计探明储量65.5亿吨,现在大规模开采的产要是这一部分。
石炭系煤累计探明储量为117亿吨。
该煤种灰分较高,质量远不如侏罗纪系煤,属气煤类。
石墨
该矿产埋藏于前古生代的集宁群地层中,属沉积变质型,全省唯此,分布在市区北部的宏赐堡、六亩地两处。
它们属于同一成矿带,总探明储量石墨矿石5162.3万吨,内含石墨224.7万吨。
其中,宏赐堡表内保有储量石墨矿石3913.3万吨,内含石墨163
万吨,平均含碳量3%-4%,高则超过10%。
六亩地表内保有储量石墨矿石1248.4万吨,内含石墨61.7万吨,平均含碳量4.9%。
它们均为富矿型。
水泥石灰岩
主要产于上寒武系的海相地层中,总储量为21517.6万吨,主要分布于七峰山矿区与狼儿沟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现已大规模开采。
熔剂石灰岩
储存于中、上寒武统地层中,属层状海相沉积矿床,累计探明储量7019.2万吨,分布于口泉西部地区。
熔剂白云岩
主要产于下奥陶统地层中,层位稳定,规模大,质量好,多为二级品。
埋藏浅,地质条件简单,极利于露天开采。
累计探明储量5353万吨。
高岭岩
储存于石炭二迭纪的煤系地层之中,与煤共生。
本市的高岭岩储量大、层位稳定、杂质少,是陶瓷生产的优质添加原料。
目前,勘探程度很低,只作为煤矿的伴生矿来开采。
玄武岩产于晚第三系地层之中,探明储量为17424.35万立方米,其中孤山区有644.3万立方米,寺儿梁区有16780万立方米。
森林
到解放前,全市森林覆盖率仅有2.5%。
解放后,经积极的人工营造,林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目前,大同市共有森林42万亩,主要集中在东北部的采凉山区,其它地区也有零散分布,均为人工森林,但大同市仍是一个少林地区。
草地
全市牧坡草地的面积共有480331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5.3%,约为耕地面积的一半。
其中,面积在300亩以上的大片牧坡草地约269875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6%;面积在300亩以下的零星小块草地(指在农耕区村边、地边、水边、路边的四边草地)共有210456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6.7%。
大片草地主要分布在山区及部分河滩处,是发展畜牧业生产的重要基地。
大同道士口的羊名气较大,因它所吃的草中含有许多药材,所以羊肉肥嫩且无膻味。
野生植物
大同市属于干草原的植被类型,因此植物种类比较少,但是野生植物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大量的禾本科、豆科草类是发展畜牧业的优质牧草,麻黄、甘草等野生药材植物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山区还生长着许多可供观赏的野生花卉植物,如石竹、山丹、飞燕草、野菊、紫菀、唐松草、黄刺玫等。
大量分布着的胡颓子科野生灌木枣沙棘,不仅是沙荒造林的先锋灌木,而且在其桔黄色小珍珠似的果实中含有250种天然化合物。
野生动物
由于城市发展、人口密集和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野生动物或迁徙或减少,特别是珍稀动物越来越少了。
据调查,大同市陆栖脊椎动物约有一百多种,其中鸟类约70种,兽类约24种。
数量较多、经济价值较大的有黄鼬、草兔等;数量较少、经济价值较大的有石貂、狼、狐狸、狗獾等;数量较多但个体经济价值不大的有石鸡、野鸽、麻雀和各种野鼠;具有开发利用前途而尚未被重视的动物有鼢鼠及多种鸡禽、鸟类等。
水资源
大同市的本地水资源总量为1.42亿平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仅为111立方米,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9%左右,水资源十分贫乏。
用水状况为:工业与生活用水占80%,农业用水占20%。
虽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67.5%,但年缺水量仍为2000多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