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地理的基本概念
- 格式:ppt
- 大小:16.11 MB
- 文档页数:95
中国文化生息繁衍的地理环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人文地理和历史地理五种。
自然地理只有有了人类的活动之后,才会开始自然的人化。
本节四个内容:一、中国文化产生的自然和历史地理环境1、中国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华民族生息的地理环境十分独特,由此也孕育了独特的中国文化。
首先来看一看华夏祖先的发祥地黄河中下游(即通常所说的古代中原)一带和海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图片中国中原地形图):这里六面环山,地势险峻(图片秦岭和华山全景、华山1、华山2、华山苍龙岭、华山长空栈道、华山下棋亭),唯一的一个缺口河西走廊被人为的长城所阻隔。
在晋代以前,“中国”指的就是这一地区。
在古代,这一带湿润多雨,肥沃的泾渭冲积平原地带正好可以关起门来搞农业生产。
具有千余年帝都史的古代长安城就坐落在这个天然包围圈里的泾渭冲积平原上。
秦始皇统一六国,又征服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南至今越南北部和两广,西至陇山、川西和云贵高原,东到大海,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本规模。
西汉时期,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标志着控制漠北广大领域的匈奴已成为汉朝藩属。
张骞通使西域,设西域都护府,西部疆域扩展到今天新疆的大部分地区;又争取乌桓(今天辽宁一带)归汉,设立乌桓校尉;还开发西南夷,闽、粤、黔、滇都设置了郡县。
此后,中国历代王朝的疆域虽然时有盈缩(唐宋元明清的版图比现在要大得多,图片唐朝前期形势图),但基本趋势是逐渐扩大,不断巩固。
元代时,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版图。
明代时,经郑成功收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至清朝时,除了鸦片战争后被俄帝国攫取的北部和西北部大片领土外,今天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经确定。
2、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图片中国地形图)中国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是:地域辽阔,地势地形复杂,古今地貌稳中有变,气候南北差异明显,四周天然障碍大,环境恶劣。
(1)四周环境:周边四至,东面是浩瀚大洋,北面是漫漫戈壁沙漠,西面是雪山高原,南面是崇山峻岭。
文化地理学文化地理学概述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是人类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旨在探讨各地区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人们对景观的开发利用和影响,人类文化在改变生态环境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该地区区域特性的文化继承性,也就是研究人类文化活动的空间变化。
它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化地理学发展简史1822年,李特尔便对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兴趣。
几十年后,拉采尔倡议研究人类文化地理,提出了“人类地理学”一词,论述了历史景观,认为文化地理区是一个独特集团的、各种文化特征的复合体,而且很重视对文化传布的研究。
与此同时,维达尔·白兰士在19世纪末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和人类文化及其地理影响的思想。
20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认为地理因素替代时间居于突出地位。
在他的这一思想和早期的文化地理学思想影响下,索尔提出了关于文化地理的重要论点,主张用文化景观来表达人类文化对景观的冲击。
他认为文化地理学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要素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特性,文化景观既有自然景观的物质基础,又有社会、经济和精神的作用,他还强调人文地理学是与文化景现有关的文化历史研究。
受索尔影响的美国文化地理学者们被称为文化地理的伯克利学派。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文化地理的研究除了对文化景观、区域文化的历史的探讨之外,瑞典地理学家哈格斯特朗将空间扩散分析法应用到文化传播的研究中,形成了文化地理的瑞典学派。
中国文化地理的思想起源很早,历代各类著作、方志中有大量文化地理资料记载,但很少有人专门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目前,中国历史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等只从本学科研究的需要出发考虑文化的地区差异和文化起源的地理背景,历史地理学、聚落地理学、地名学等地理学研究中亦有所涉及,但文化地理学尚未成为独立研究的学科。
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一)文化与文化地理学的基本概念文化(culture)或文明: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E.B.Tylor文化地理学:研究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组合,以及各种文化的差异、变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二)文化的结构和特征1、文化的层次大多数学者认为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有形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非物质文化无形的)物质文化–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
–如人类衣、食、住、行所形成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交通文化等都属于物质文化。
不仅包括具体的器物,还包括这些器物生产、工艺及技术,甚至体现在器物中人们的精神、欲望、智慧、趣味等。
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感、审美情趣、民族性格、宗教情感……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
–精神文化包括范围很广,有人将其分为书面文化、行为文化、艺术文化和心理文化。
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也称社会文化,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为各种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等。
按照流行的人群,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在知识分子和上层统治集团中流行,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系统性、理论性,通过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传播•俗文化: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具有较强的感性色彩,贴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
2、文化的几个特征(1)、文化结构的多层次性(2)、文化主体的抽象性和敏感性(3)、文化内涵的区域多样性(4)、文化主要载体的可移动性和文化区界限的模糊性(三)、文化资源的价值观(1)文化资源价值的潜在性(2)文化资源价值的滞后性(3)文化资源价值的整体性第二节文化地理学基本理论 一、文化源地文化起源地:文化现象与文化事物最初产生的地点。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产文化包括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和商业文化三种。
文化地理学关注的生活文化包括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居住文化:婚嫁文化:丧葬文化:岁时文化等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语言地理宗教地理艺术地理三种。
物质文化主要包括生产文化生活文化建筑文化三种。
中国的七大方言区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主要表现为南米北面和南细北粗中国的八大菜系有鲁菜、川菜、粤菜、闽菜、苏菜、浙菜、湘菜、徽菜。
文化的定义:文化“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人类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我们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景观,它反映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
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
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1.1群体性和伦理性•封建社会中给传统建筑打下伦理性的烙印。
•京城: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在省、州、县等行政中心,衙门处在全城中心区位。
•传统民居有中轴线,祖辈、父辈、子辈住房依次排列,尊卑有序。
•如四合院。
地理学报ACTA GEOGRAPHICA SINICA 第69卷第10期2014年10月V ol.69,No.10October,2014收稿日期:2014-04-08;修订日期:2014-08-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52)[Foundation: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o.41271152]作者简介:周尚意(1960-),女,广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S110001105M)。
研究方向为文化地理学。
E-mail:twizsy@①在人文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段义孚在《空间与地方》著作中提到现象学大师梅洛-庞蒂的原话,地理学研究对象应是以人为中心的“现象”[3]。
1521-1532页文化地理学概念、理论的逻辑关系之分析——以“学科树”分析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周尚意,戴俊骋(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
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
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
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
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
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
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
《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中国⽂化地理》讲义整理第⼀讲⽂化地理研究:理论、⽅法与实作⼀、⽂化与地理的关联⼆、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三、⽂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法四、⼏组重要的概念⼀、⽂化与地理的关联(⼀)⽂化:作为⼈类的⽣活⽅式1、形形⾊⾊的⽂化定义2、⽂化是⼈类的⽣活⽅式3、⽂化赋予⼈类⽣活的价值与意义4、⽂化与⽂明的联系及区别(⼆)各式各样的⽂化从⽂化的基本特质来讲,⽂化可分为技术⽂化、社会⽂化和意识形态⽂化三个层次。
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计⽂化(⽣产、⽣活⽂化)、制度⽂化和精神⽂化。
(三)⽂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1、位置(机会和挑战)2、地表形态(⼭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江河湖泊)4、⽓候(风向、⽇照、温度、降⽔、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类的起源(4个冰期与3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类种族的演化(⾝⾼、肤⾊、头型、⿐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类⽂化的形成与发展(⾷、⾐、住、⾏、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活等)(七)⽂化变成最后的环境⼆、从⼈地关系论到⽂化地理学(⼀)⼈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凡是⼈类⽣活的地⽅,⽆论何处,他们的⽣活⽅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种必然的关系。
”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类集团的⼼理学⽅⾯,忘掉⼈和⼟地的联系”,⽽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所居住的⼟地来研究⼈,确认⼟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地理学问题》,北京,商务,1999,第9-10页)事实上,⾃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类就⼀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活⽅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1、古典时期的⼈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多德)A、《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约成书于公元前第⼋⾄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个模糊的、半神话的地理世界。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教学内容】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及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难点: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讲授提纲】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包括两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又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
在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将它们放在当时的地理环境条件下,注意研究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才能了解中国文化发展的原因。
第一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疆域、政区(一)疆域夏朝尚无考古发现证实。
殷商不断发展。
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乾隆奠定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
1840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肆攫取中国的大片领土。
今天中国陆地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
(二)政区(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的政区基本上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调整变动)商和西周实行分封制。
秦汉郡县制州-郡-县三级制。
隋将州改为郡,重新实行郡县三级制。
唐先是二级制,安史之乱后,为加强地方的抵抗实力,普遍设置方镇,形成方镇(道)-州-县三级制。
宋宋太宗废止了方镇辖州的制度,不久后又改变,形成路-州(府、军、监)-县三级制,但管辖权力交错,是一种不完整的三级制。
金灭北宋后,实行的政区制度基本与北宋相同。
宋朝还将一些重要的州改称为府,以后府越来越普遍。
元将省作为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省以下一般有路(或府)、州(或县)二级,少数也有路、府、州、县四级。
明洪武九年废除行省制,原来的省改称布政使司,分别任命三名官员负责民政、司法监察和军务。
1427年后,全国划分为两京(南北直录)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两京十三省或十五省。
省以下废除了路,但设有若干分守道、分巡道作为省的派出机构。
以后,朝廷为了地方治安或边防,陆续向各地派驻总督或巡抚,成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文化地理期末复习提纲文化地理学复习提要第一章绪论1-1 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与作用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三、文化地理学的作用思考题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的科学。
是大学地理系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近年来被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养课程。
文化地理学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
它研究人们在空间和环境中如何组织自身,从而更好地利用和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文化地理学将一切人文事象视为人类的文化创造。
1、关于文化(1)“文化”名称的来源“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规律。
(2)“文化”的广、狭义1)广义的“文化”——是以人类与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
2)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常用的文化概念1)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例如原始的巫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宫廷服饰以颜色和样式代表等级、古代的科举和现代的高考、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
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它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单位。
2)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捕鱼的方法、网捕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的场合、人数、动作、道具等等,现代城市交通拥挤、改革开放出现的民工潮等等。
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在诗歌题材问题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
3)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即事物的人文性的一面,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例如,汉文化的食具用筷子,西方文明的食具用刀叉勺;同时,有关它们的传说故事以及它们命名的由来均属于它们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也就是它们的文化内涵。
《中国文化地理》讲授纲要《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它将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面综合研究它在中国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中国文化是一个富有东方特色和独特个性的整体。
《中国文化地理》将通过对中国文明起源、中国文化特征、中国文化的扩散、中国文化区域差异等与中国地理环境结构特征的相互关系的辩证唯物主义分析,正确认识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规律和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规律,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的全方位开放提供科学依据,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献计献策。
第一章绪论一、文化与地理环境1、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定义,文明与文化,文化类型。
2、地理环境与文化形成发展的关系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客观性。
地理环境对文化形成发展影响的正确观点。
从宏观和长期视角看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从局部和短期看人地之间的或然关系。
二、文化地理与中国文化地理1、文化地理学及其研究领域文化地理学。
文化源地,文化扩散,文化景观,文化生态,文化区域是其研究领域。
2、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化地理研究中国文化与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把中国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综合研究中国文化在中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运动和区域分异的过程及其规律性。
3、中国文化地理学研究的目的为我国实施经济-文化对外开放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为各地区经济-文化繁荣发展献计献策。
第二章中国文明的起源及其地理背景一、春光明媚的大好时机人类经历了漫长的第四纪冰期的苦难历程后,在距今1万年前迎来了温暖的全新世,人类社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由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掀起了人类文明史上第一次“农业革命”,我们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的古文化,屹立于世界古典文明之林。
尤其是距今5000-4000年前后,是我国1万年来气候最好的时期,多姿的古文化盛开在以中原为核心的辽阔土地上。
新石器时代遗址遍布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即是证明。
中国的基本常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全球第三大国土面积的国家。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中国拥有多样的地理景观和众多的民族群体。
中国处于东亚的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东临大海,南濒热带,北界寒带,地理环境多样且独特。
中国人口众多,截至目前,已经超过了13亿人。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具人口规模的国家,也给中国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密集,而西部地区人口较少。
同时,中国还存在城乡差距和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其中包括了诸多灿烂的文明和贡献给世界的发明创造。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等,这些价值观对中国人民的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社会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例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中国基本常识的概述包括中国的地理位置、人口情况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
了解中国的基本常识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都十分重要,它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了解中国的基本常识也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升自身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每个部分的内容概要,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逻辑和组织。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包括概述、文章结构、目的和总结四个小节。
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中国的基本常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则在本小节进行了详细说明。
目的部分解释了本文撰写的目的和意义,即为读者提供关于中国的基本常识的综合性掌握。
总结部分则概括了全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分为三个小节。
第二节将介绍中国的地理位置,包括中国的地理边界、陆地面积以及扼要概述中国的地理特点。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水田小学韩平会第一节中国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地理条件1.识记中国地势及地形特点。
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
(1)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
(2)从青藏高原往北往东,是第二阶梯,最南端的云贵高原,它的北部是四川盆地,再往北赵趆过秦岭是黄土高原。
(3)黄土高原的北邻是蒙古高原。
黄河在东西方向横穿黄土高原。
黄河的东侧是山西高原。
(4)山西高原的北部与蒙古高原相接,这个地区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太行山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
(5)太行山北端是东西向的燕山山脉,再向北趆过蒙古高原东侧一段多山地区,就是东北平原,东北平原的西侧是大兴安岭,东侧是长白山脉。
(6)东北平原与华北平原接壤,华北平原直接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连。
2.识记气候变化大势。
(1)中国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气候,广大的东部地区又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洪涝,以及与此相关的蝗灾病虫害等。
(2)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指出五千年来中国气候的大势是由暖变冷,具体表现是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
竺可桢将五千年的气候变化分为四个大的时期,第一个时期约从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属温暖期,这个时期的下限正好是商朝末年。
第二个时期从公元前1100年到公元1400年,为寒暧交错期,这个时期是西周到明朝的初期。
第三个时期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这个时期为寒冷时期,竺可桢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第四时期从1900年开始,竺可桢称这为“仪器观测期”。
3.领会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首先,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连系在一起,长江黄河贯穿于中国三大阶梯之中,沟通着中国大陆的东西。
而汉水、淮河更是把这两条大河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