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1500字]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6
民间文学复习民间文学特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文学是指代表普通人民的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流传于人民之间的口头和书面作品。
它是人民创作的深刻反映和体现文化精髓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特征。
本文将从民间文学的特征、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等方面进行复习。
一、民间文学的特征1.口头传承:民间文学以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流传,通过口述、歌唱、咏诵、表演等形式传唱下来,因此具有浓厚的民间风味和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
2.集体创作:民间文学是由无数普通人民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同于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它融汇了人民智慧和创造力,反映了人民的普遍需求和情感。
3.富有感染力:民间文学通过直观形象的语言和具体形象的描绘,能够深入人心,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同感受,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4.内容多样:民间文学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间诗歌、通俗曲艺等,丰富多样。
二、神话神话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人们对自然界、人类起源、宇宙演化等问题的传说和解释。
神话具有以下特点:1.富有想象力:神话以超自然的方式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些人物和事件在神话中被赋予了夸张和神秘的特征。
2.独立的世界观:神话构建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观,包含了人物、景物、事件等各个方面的描绘和描述,给人一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象征意义:神话中的人物和事件往往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其中一种道德准则、人类智慧或社会价值观念。
三、传说传说是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类型,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事物的传承和演绎。
传说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和虚构性的结合:传说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下,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些神奇的事件和人物,既有真实性,又有富有想象力的虚构成分。
2.流传广泛:传说往往通过口头传承的方式广泛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讨论和传颂的对象。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描绘,反映了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念。
民间故事具有以下特征:1.简单明快:民间故事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情节进行叙述,通俗易懂,寓意深刻。
《百喻经》故事含白话文你们是不是在找关于《百喻经》里面的故事呢?下面小编整理了几篇《百喻经》故事,还有含白话文的,供大家参考,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昔有愚人,其妇端正,情甚爱重。
妇封锁直贞信,后于中间共他交往,邪淫心盛,欲逐旁夫,舍离已婿。
是密语一老母言:“我去之后,汝可赍一死妇女尸,安著屋中。
语我夫言,云我巳死。
”老母于后伺其夫主不在之时,以一死尸置其家中。
及其夫还,老母语言:“汝妇巳死。
”夫即往视,信是已妇。
哀哭懊恼。
大积薪油,烧取其骨,以囊盛之,昼夜怀挟。
妇于后时,心厌傍夫,便还归家,语其夫言:“我是汝妻。
”夫答之言:“我妇已死,汝是阿谁?妄言我妇。
”乃至二三,犹故不信。
如彼外道,闻他邪说,心生惑著,谓是真实,永不可改。
虽闻正教,不信受持。
白话译文:妇人诈死的故事从前有一个十分愚蠢的人,而他娶得的妻子却是有张很是漂亮的相貌,虽是如此,两个人也是很相亲相爱,感情极为融洽。
后来便开始因为他的妻子不满足于这种俩个人的婚姻生活,悄悄在与其他的男人交往,产生了极厉害的淫邪之心;沉迷在这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之中,于是便开始迷失心智,打算舍掉自己的丈夫与情夫私奔。
于是她秘密的托付一个老太婆,吩咐她秘密离家后,替她去弄一具女死尸,安放在她家里,等其丈夫回来,就告诉气丈夫她已经死了。
老太婆听后便趁着她丈夫不在家的时候,弄来一具女死尸停放在他的家里。
并在他丈夫回来后告知他其妻已死。
计划很成功,她丈夫立即跑回屋去看那具尸体,相信自己的妻子真的死了。
于是他极伤心地痛哭,心里很是难过。
他堆积了很多的木柴和油料,把尸体烧成骨灰,并捡取了骨灰,用一个口袋盛着,白天黑夜都带在身边。
过了一段时间,这跑掉的女人,对情夫厌烦起来,就又回到家里,对她的丈夫说:“我是你的老婆。
”丈夫回答说:“我的老婆已经死了很久了,你是什么人?竟胡说是我的老婆!”这女人两次三番的解说,他还是不相信。
这正像那些听不到佛正确教义的外教徒一样,听到他人一些邪说,就动摇起来,反认为是真理,坚信不疑,且永远都不能放弃这种成见。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民间文学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包括传说、神话、民间故事、谜语、歌谣、童谣、顺口溜、谚语、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
它广泛传播于民众之间,代表了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民间性质:民间文学是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感、价值观等。
它与官方文学相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具有浓厚的民间特色。
2. 口头传承:民间文学多以口头形式流传,通过口头讲述、歌唱、传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的方式使得民间文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民间传统习俗、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紧密相连。
通过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当地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特点,是研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4. 多样性:民间文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题材特点。
通过研究不同地方的民间文学,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和多样性。
5. 价值观倾向:民间文学往往体现了民众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分析民间文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可以了解到民众对于善恶、美丑、道德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评判标准。
综上所述,对民间文学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民间文化,以及了解民众的生活和价值观。
同时,民间文学也是
研究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地域特色的重要资源。
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主题——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我们的历史记忆、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
它如同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一、民间文学的内涵与价值民间文学,顾名思义,是民间口头创作和流传的文学形式。
它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民间戏曲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大多产生于民间,由人民群众口头创作,并在民间流传。
民间文学具有以下特点:1. 口头性:民间文学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代代相传。
2. 民族性:民间文学反映了各民族的独特文化特色。
3. 民间性:民间文学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
4. 通俗性:民间文学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传播。
民间文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价值:民间文学是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2. 文化价值:民间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的精神风貌和文化传统。
3. 教育价值: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对人们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4. 艺术价值:民间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二、民间文学的魅力民间文学的魅力无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独特的艺术形式:民间文学以口头创作和流传为主,形式多样,如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深厚的文化底蕴:民间文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和审美价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3. 生动的故事情节:民间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普及性:民间文学通俗易懂,易于传播,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三、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学的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学呢?1. 加强民间文学的保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加大对民间文学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民间文学的保护机制。
相关读物《百喻经》六则1.了解《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概括能力。
对应学生用书P43天竺高僧——伽斯那、求那毗地伽斯那,又称伽斯、伽先,是公元5世纪印度的大乘法师,一生研究佛学。
早年出家学道,游化诸邦,聪明绝世,多有述作,撰有《修行经》《大道地经》《僧伽罗刹所集经》等。
其中,《僧伽罗刹所集经》叙述佛陀自成道后至涅槃间之诸种事迹,特以载有佛陀游化坐夏之年次而著称于世。
他也参与《华严经》《贤愚经》的撰写,佛学成就非常大。
求那毗地,中天竺人。
南齐译经僧。
幼年出家,师事僧伽斯那。
聪慧强记,勤于讽习,所诵大小乘经二十余万言,兼学外典。
齐建元初(479-482)到京师,居止于毗耶离寺,执锡从徒,威仪端肃,王公贵族迭相供请。
伽斯那于天竺国抄集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切要的譬喻,撰为一部,凡有百事,以教授新学。
求那毗地悉皆通诵,兼明义旨,以永明十年(492)秋译为齐文,凡有十卷(今为四卷),称为《百句譬喻经》,或《百喻经》。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
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
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
《百喻经》是突出体现佛经这一特色的著作。
《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写,是用寓言以申教诫的一部著作。
南朝萧齐时天竺僧人求那毗地译。
《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一百篇譬喻故事。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
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
《百喻经》的第一个故事《愚人食盐》。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指民间文学在创作和流传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殊标志。
与作家文学比较,一般归纳为:集体性、口头性、变异性和传承性四个特征。
(一)集体性:1、集体性的含义:民众的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它反映的是集体的愿望、集体的智慧。
融会集体的艺术才能,为集体所享用的特殊文学。
2、集体性的表现:(1)集体场合中的集体创作歌无长曲,因景因事而唱,如高山族捕到鹿后挽手合围,歌唱跳舞。
再如《打夯歌》等都是集体场合的集体创作。
(2)由个人创作出作品的雏形,再由其他人添枝加叶,逐渐完善。
如《孟姜女》的传说,据《左传》记载,春秋时仅仅是齐国战将杞梁的妻子,杞梁在与莒国的战争中战死,其妻迎灵柩于郊外,齐侯要实行吊丧礼,被她拒绝。
还说它“哭之哀”。
西汉时说她哭倒了长城(感动了天地),唐朝时杞梁妻有了专有的名子——孟姜女,并且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这一传说故事就是先有雏形,后有他人加工完善的。
(3)个人创作集体流传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并不排除有的作品是个人创作,个人创作的作品经认可后,很快就由集体流传开去。
你传他添枝加叶,他再传他又添枝加叶,从这个角度看,千千万万个传播者也就是作品的作者。
明间文学作品流传的时间越长,受到加工修饰的机会就越多,集体意识的积淀就越厚重。
正如一首民歌所唱:唱歌不是人发颤,也是前朝古人传,一人传三,三传九,河水淘沙渐渐深。
因此民间文学很难找到作者。
民间文学的集体性有歌谣为证:瞎话瞎话,无根无把,一个传俩,俩个传三。
我嘴生叶,他嘴开花,传到末尾,忘了老家。
总之,民间文学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千百人的口,不断完善,它代表了群体意识,融会了大众化的生活内容,使之彰显出集体性特征。
(二)口头性1、口头性的含义: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
如讲故事、讲笑话、唱山歌、破谜语等,无一不是“口耳相传”、“口传心授”。
《百喻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百喻经》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旧名《百句譬喻经》、《百句譬喻集经》、《百喻经》、《百喻集》等。
《百喻經》故事的文學特質(下)洪梅珍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博士生前言前文已談過《百喻經》以寓言作為載體,以及在形式結構與故事取材上的特色,接下來我們繼續就《百喻經》的寓言形象、故事風格與故事的哲理思想三方面來探討。
肆‧寓言形象之特色「寓言和其他文學樣式一樣,是以其形象來表達主題思想的」[註33]。
透過生動活潑的寓言形象,優秀的寓言得以立刻活躍於人們的腦海之中。
茲將《百喻經》在寓言形象上具備的特質陳述如下:一、以人物類形象為主「寓言形象雖然數不勝數、姿態萬千,但大致可以歸為生物形象、非生物形象、人物形象等幾類」[註34]。
生物形象包括動物與植物形象,非生物形象則包括自然非生物形象、器物形象與觀念形象,人物形象則分為歷史人物形象、虛擬人物形象、愚者形象和智者形象。
[註35]我們若以此分類來看《百喻經》,將九十八篇的寓言形象分為人物類形象和非人物類形象兩類,再依其身分、關係、職業進行詳細的整理與分類,我們將可從下表中歸納出其寓言形象所具有的特色:表一:(一)人物類形象人物形象篇次人13、19、25、26、33、38、40、43、44、51、56、59、64、68、73、89、94,共17則愚人、痴人、無智常人1、2、3、5、7、12、24、27、39、57、75、84、97,共13則富愚人 10,共1則貧困之人:王之貧奴役、工人、欠債18、29、35、90、91,共5則之人丈夫、貧窮丈夫4、28、47、65、67、69、71、72,共8則婦女、女人、老母 21、85、93,共3則父6、81、86,共3則兒子、長者子、兄弟、小兒9、22、58、60、66、78、92、98,共8則國王 15、20、52,共3則王之親信、愚臣 36、55、79,共3則村主、村人 34,共1則奴僕、工匠 45、70、96,共3則賈客、商人、估客的弟子 14、17、32、42,共4則牧羊人、牛主人 30、37,共2則蔗農、田夫、野人(農夫) 16、76、82,共3則伎兒 63,共1則醫生、病人 50、62、80,共3則婆羅門、婆羅門弟子、大師弟子 11、31、53、61、74,共5則賊人、偷牛村人 23、46、87,共3則仙人 49,共1則山羌8,共1則邊國人 77,共1則總計共92則表二:(二)非人物類形象非人物形象篇次鬼 41,共1則動物48(野干)、54(蛇)、83(獼猴)、88(獼猴)、95(鴿子),共5則總計共6則就以上的統計資料略作分析可見,經中的寓言形象顯然以人物類形象為主,非人物類形象僅佔少數;而且在人物形象中又以愚者形象佔絕大多數,非人物類形象僅少數幾篇。
百喻经的寓言智慧
《百喻经》融合了东方哲学思考,乃为中国历史文化典范之一。
一百篇中寓言智慧,在每
个历代仍然流传,无数讠言多具指导意义,凝结了东方智慧。
以“脖子硬,不见天日”为例,这是对于骄躁自大官员的厉训,凡能屈能伸,虚心与他人学习,脱胎换骨,不断优化自己,才能承担责任,以实现更大的服务社会之路。
“惹兔子怒,坐牢受罚”,寓意是尊敬他人,凡仗着权威私闯,上下蹈踖,无视法纪,最终
只会自讨苦吃,受处罚自然也恰如其分。
“折腰看鹰,以学高人”,指出低头,以谦卑之心虚心学习,藉此观看别人的高傲与自负,
吸取教训,完善自己,把握大局,屈能伸,不断提升,才能走上承担责任之路。
还有“饥人不藏,病人不医”,是对于贪污滥用职权,不擅社会主义精神之惩训,少贪多勤,把利益主义思想驱赶出自身,以公正可靠之态度服务社会,有效支持社会治理。
《百喻经》真正包含了智慧的内涵,这些精辟的寓言智慧在历史的长河里潜流不息,不断
激励着我们今日每一份责任与社会服务的初衷,时时刻刻提醒我们:立正心态向前看,奋
勇前行!。
读《百喻经》有感-随笔读《百喻经》有感-随笔《百喻经》原名《痴华鬘》,全称《百喻譬喻经》,由印度高僧僧伽斯那汇集而成。
“华鬘”就是花环,古印度人以此象征讲故事的体裁,就是像以花接环一样,将小故事汇集成篇。
《痴华鬘》就是关于愚人的寓言故事的汇集。
此经编入98篇故事,百是指慨数。
故事多以生活事件为题材,阐述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寓庄严隆重于幽默谐趣之中,是一部借譬喻故事以申教诫的佛经。
每一篇都是先讲故事,然后再打比方,进而阐述佛学义理,是佛法与譬喻故事的'完美结合。
其故事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治烦恼。
如“愚人食盐”喻治戒禁取;“叹父德行”喻治痴;“牧羊人”喻治以我为中心的身见;“尝庵婆罗果”喻治疑;“灌甘蔗”喻治贪;“人喜嗔”喻治嗔;“妇贸鼻”喻治慢;“两子分财”喻治邪见等等。
二,治恶行。
如“愚人集牛乳”治吝啬;“死欲停置家中”喻治犯戒等等。
三,开示法义。
如“小儿争分别毛”喻开示空义;“海取沉水”喻开示一乘等等。
通过这些寓言,经书阐明了佛法的要义。
正如此经跋颂所言:“如阿伽陀药,树叶而裹之。
取药涂毒竟,树叶还弃之。
戏笑如叶裹,实义在其中。
智者取正义,戏笑便应弃。
”用苦药和石蜜治病,虽然石蜜好吃,但关键在治病的苦药。
众生应取佛法之药,而抛弃戏笑的树叶。
鲁迅曾为《痴华鬘》作题记云: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唯《百喻经》最有条贯。
可见他对此经评价之高。
作为一部佛教经典,《百喻经》的目的仍是宣扬佛法,教诫众人不要贪著世间的物相与欲乐,但从文学角度而言,《百喻经》的文字通俗流畅,不失为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经中提到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
在古印度的宗教理论中,万物和人都是由这四种元素组成。
地,本质为坚性,有保持作用;水,本质为湿性,有摄集作用;火,本质为暖性,有成熟作用;风,本质为动性,有生长作用。
此经所用故事,诙谐风趣,通俗易懂,哲理性强,因而流传极广。
百喻经解读与感悟
哎呀,说起这《百喻经》,那可真是妙趣横生,又富含深意的老书一本。
咱们四川人讲究个实在,今儿个我就用咱地道的川话,来摆摆这书里的门道跟我的些个感悟。
你看啊,书里头讲了一百多个小故事,每个都像是一碗麻辣鲜香的串串,一串一串,串起人生百态。
比如那个“见水不饮”,说的就是有个人渴得要死,走到河边却不喝,非要跑回家拿杯子来舀,结果到家就渴死了。
这故事,笑中带泪,讲的不就是“死脑筋”,不懂得变通嘛!咱们四川人讲究的是“随机应变”,遇到事儿得灵活点,别跟那人一样傻乎乎的。
再讲个“磨大石作牛”,说有人想把大石头磨成牛,磨了一辈子也没成。
这哪是磨牛啊,简直是磨人!这故事告诉我们,做事得量力而行,别异想天开,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咱们四川人做事讲究个“实在”,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
读完《百喻经》,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人生就像一场戏,各种角色都要演。
但最重要的是,得演好自己,别被那些个虚名浮利迷了眼,更别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
咱们得学会在笑声中找道理,在故事中悟人生,这样活着才带劲儿,才有味儿!。
作者: 丁侠
作者机构: NULL
出版物刊名: 文史知识
页码: 82-85页
主题词: 寓言故事;百喻经;喻依;佛教经典;南亚次大陆;譬喻经;汉译佛经;僧伽斯那;大林;宣传家
摘要:南亚次大陆古代的寓言故事很多,'如大林深泉',那儿的宗教宣传家,常利用这些寓言故事为'喻体',附会上自己的一些教义为'喻依',以解释宣传自己的教义。
佛教也是如此。
汉译佛经中,这类作品也特别多。
佛教经典中以'譬喻'为名的,不下五六种,散在大部头经典中的故事尤多,互相钞来钞去,不免重复。
单行本中,以《百喻经》最有条理。
这部书全称《百句譬喻经》,《百喻经》或《百譬经》是它的简。
《百喻经》中寓言故事的民间文学的特性
黄晓静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陕西汉中 722300)
摘要:《百喻经》有很多的寓言故事,这些寓言故事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间故事口头流传,集体特性,体现普通平民社会生活的特点。
关键词:百喻经;民间文学;愚人文学
中图分类号:i27 文献标识码:a
《百喻经》是永明十年中(493年)中天竺法师求那毗地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录出譬喻,将这些比喻合成一部经书。
共有一百件故事。
天竺僧伽斯那集此故事,宣扬大乘佛法教义,专为教
[1] 导人们学习佛理。
“??为新学者撰写此经。
”
全书应有故事100则,但实际只有98则。
是亡佚与否目前很难考证。
现存《百喻经》共有两种不同的分卷,一种是四卷本,如《高丽藏》三十卷所收,一种是二卷本即民国三年(1914)金陵刻经处由鲁迅先生施资刻印的。
总体上看来,《百喻经》的每则故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喻义和故事,喻的部分主要讲从故事中得到的佛理和修行方法等。
故事部分主要是一些有情节的事例。
从叙述方式,叙述内容等多方面看,这些故事具有很强的民间文学的特点。
[2]
民间文学是广大民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
是具有特色的文艺现象。
“民”在“五四”时期指的是与贵族,圣贤相对的“平民”、“民众”重点指的是下层平民。
民间文学的重要特性是口头流传,集体创作。
一、口头流传的特性。
古时候的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不能写字,因此在民间流传的故事都具有短小、简单、口语化的特点。
因为口头流传,太长会记了前边忘掉后边。
《百喻经》共98则故事,最长的是第65则《五百欢喜丸喻》,这则故事长达800字左右,故事情节较为复杂一些,起因是妇人荒淫,设计谋害其夫,但久久不能如愿,恰好遇到丈夫出使邻国,妇人就造500个有毒的面团,叫欢喜丸,给丈夫做干粮,想要丈夫路上吃,好毒死他。
可是,这500个欢喜丸在路上被盗贼吃掉了,群贼都死掉了。
国王知道后赞叹他有本事,认为他很勇健,就厚加赏赐。
国中的大臣对他生出妒忌之情,唆使国王让他打狮子。
这个男子不会打狮子,只能爬上树躲避凶险,碰巧刀掉在狮子张开的大口中,狮子死掉了。
国王更加钦佩他的本领。
“时彼国人卒而敬服,咸皆赞叹。
”这则故事情节较曲折生动,主人公的命运有起有落,结局也出人意料。
这个寓言故事是百喻经中最长的了,看过一遍就能记住情节。
其余的故事都在100字左右。
除去喻的部分,故事内容更短,平均60字左右,故事叙述注重关键性情节的交代。
情节就更加的简单如第1则《愚人食盐喻》,讲一个愚蠢的人觉得菜中放盐是美味,于是就空口吃盐,以至于口干舌苦。
又如第43则《磨大石喻》“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经历日月,作小戏牛。
”这则故事只有20字,是短小篇章。
情节复杂会记不住人物的关系,口头流传就容易带一些要讲故事的口头禅。
如“昔有愚人”“昔有一人”“昔时有人”“昔时有一女人”,这就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民间文学用这种故事开头。
口头流传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一些富有特征的语言。
二、集体性,又叫群体性,是民间文学相对于作家文学而言最具有区别性的特征,是民间文学最重要的本质特征,所谓群体性,指的是民间文学群体创作,群体流传的并具有群体性的思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