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3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 298-2008)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垂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甲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A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HAV)引起的以肝脏病变为主的急性传染病。
3缩略语HAV:甲型肝炎病毒。
AL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HRP:辣根过氧化物酶。
TBIL:血清总胆红素。
TMB:四甲基联苯胺。
抗-HAV:甲型肝炎病毒总抗体,主要为IgG抗体。
抗-HAV IgM: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
4诊断依据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清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4. 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化道症状。
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 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V IgM阳性或抗-HAV IgG 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疽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6.1.1甲型肝炎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6.1.1.1 4.1和4.2和4.3.1;6.1.1.2 4.1和4.2和4.3.1和4.3.2;6.1.1.3 4.2和4.3.1;6.1.1.4 4.2和4.3.1和4.3.2。
甲肝诊断标准甲肝,即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甲肝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病情恶化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甲肝的诊断标准,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过程。
1. 临床表现。
甲肝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
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发热、腹痛、肝肿大等症状。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实验室检查。
甲肝的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生化检查和血清病毒学检查。
血清生化检查可发现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血清病毒学检查则可检测甲型肝炎病毒抗体和病毒核酸,帮助确认诊断。
3. 影像学检查。
在一些情况下,医生还会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 等,以评估肝脏的病变情况。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疾病,并对甲肝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评估。
4.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医生可以最终确定甲肝的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以诊断为甲肝:(1)有明显的甲肝临床表现;(2)血清生化检查提示肝功能异常;(3)血清病毒学检查阳性;(4)排除其他肝病和黄疸性疾病。
5. 注意事项。
在诊断甲肝时,医生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对于高危人群,如医务人员、卫生工作者等,要及时进行甲肝的筛查和诊断;(2)在诊断甲肝时,要与其他病毒性肝炎进行鉴别诊断,如乙肝、丙肝等;(3)对于怀疑甲肝的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以防止疫情的扩散。
总之,甲肝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医生需要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疾病,最终确定诊断。
对于患者来说,及时就医,配合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甲肝的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治疗甲肝,减少疾病的危害。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及时的诊断对于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治疗患者至关重要。
因此,制定明确的诊断标准对于临床医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表现。
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黄疸症状。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对于怀疑患者,应该进行血清HAV-IgM抗体检测。
阳性结果可以作为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确诊依据。
在急性感染的早期,HAV-IgM抗体呈阳性,而HAV-IgG抗体呈阴性。
因此,该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血清HAV-RNA检测。
血清HAV-RNA检测是一种特异性较高的检测方法,对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该检测方法可以在症状出现后的数天内检测到病毒RNA,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于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并不是必需的,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出现严重的黄疸、肝功能异常等情况,可以进行腹部B超或CT检查,以排除其他肝脏疾病。
四、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在诊断甲型病毒性肝炎时,医生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和流行病学史。
包括患者的生活、饮食史,接触史,旅行史等。
此外,对于疫情流行地区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以及时发现和诊断患者。
五、其他辅助检查。
除了上述常规的检查方法外,医生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其他辅助检查,如肝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等,以全面评估患者的肝脏功能和全身情况。
总之,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需要综合运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等多种方法。
通过全面的评估和分析,医生可以准确判断患者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保障患者的健康。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7010—1997前言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 V)引起的常见消化道传染病。
本病主要经粪口传染,不但终年散发,同时还常出现季节性或食物源性的暴发性流行,从而危害人民健康。
是我国乙类法定传染病之一。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都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提出。
本标准由上海市传染病医院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巫善明、骆成榆、蒋伟伦。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技术归口单位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甲肝的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作为甲肝的诊断及防治依据。
2 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手段,综合分析,动态观察,予以诊断。
3 诊断标准3.1 急性肝炎3.1.1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1.1.1 流行病学:发病前45天内有吃不洁食物史或饮不洁生水或与甲肝急性病人有密切接触史。
3.1.1.2 症状:近1周左右出现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1.1.3 体征:肝脏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3.1.1.4 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
3.1.1.5 HA V标志检测:血清抗HA V-IgM阳性或抗HA V-IgG双份血清呈4倍升高者(详见附录A)。
疑似病例:3.1.1.2+3.1.1.4。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1.5。
3.1.2 急性黄疸型肝炎凡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诊断条件,且血清胆红素大于17μmO1/L,尿胆红素阳性,或临床上有巩膜、皮肤黄疸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可确诊。
3.2 淤胆型肝炎3.2.1 起病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但自觉症状常较轻。
3.2.2 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以直接胆红素为主,同时伴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胆固醇等明显增高,ALT中度增高。
3.2.3 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并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肝内外梗阻性黄疸。
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与临床治疗指南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甲型肝炎通常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可以自愈,但在某些情况下,特别是儿童和老年人,也可能出现严重的病情。
一、诊断标准甲型肝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1.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的潜伏期通常为2-6周,随后出现症状,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右上腹痛、黄疸等。
黄疸是甲型肝炎的典型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会出现。
2. 实验室检测:甲型肝炎的实验室检测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的测定。
在甲型肝炎患者中,这两个酶的水平通常升高,反映了肝脏受损程度。
此外,血清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也会升高。
3. 流行病学调查:甲型肝炎的确诊还需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旅行史、接触史、饮食史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HAV抗体检测来确定是否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
二、临床治疗指南对于甲型肝炎的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包括休息、饮食调理和药物治疗。
以下是甲型肝炎的临床治疗指南:1. 休息:患者应尽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休息有助于减轻症状,促进康复。
2. 饮食调理: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鱼类和豆类。
同时,要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刺激性食物,如油炸食品、辛辣食物等。
3. 药物治疗:目前没有特效治疗甲型肝炎的药物,但可以使用一些支持性药物来缓解症状。
例如,可以使用抗恶心药物缓解恶心和呕吐,使用解热药物缓解发热等。
此外,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如儿童、孕妇和免疫功能受损者,还可以考虑使用甲型肝炎疫苗进行预防。
甲型肝炎疫苗是预防甲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可以通过注射来提高人体对甲型肝炎的免疫力,减少感染的风险。
总之,甲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病毒性肝炎相关项目检验结果解读1.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M)【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M是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早期出现的抗体,是公认的早期诊断甲型肝炎的指标。
人感染HAV后,抗HAV-IgM首先出现并于2~3周达到高峰,1~2个月后迅速下降,3个月后基本消失。
(2)甲型肝炎的急性期和感染早期,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前或黄疸前一周,抗HAV-IgM即可检出,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
2.甲型肝炎病毒IgG抗体(英文缩写抗HAV-IgG)【参考值】阴性。
【解读要点】(1)抗HAV-IgG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对HAV感染有免疫力。
在发病后1个月出现,3~4个月达高峰,可持续几年、几十年或终生存在。
若抗HAV-IgG阳性,则提示受检者既往感染HAV或接种过甲肝疫苗。
(2)甲型肝炎有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临床表现,成人感染后多表现为显性感染,而儿童或老人感染后易表现为隐性感染。
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病毒抗体亦呈阳性。
(3)甲型肝炎预后良好,通常在2~4个月内恢复,少数病程可延长或有反复,转为慢性肝炎。
3.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英文缩写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及抗HBc-IgM)乙型肝炎病毒5项标志物通俗的叫法是两对半。
【参考值】HBsAg阴性;抗HBS阴性或阳性;HBeAg阴性;抗HBe阴性;抗HBc阴性;抗HBc-IgM阴性。
【解读要点】(1)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是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后血清中最早出现的抗原,阳性结果提示现症感染。
(2)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蛋白质所产生的一种免疫反应性抗体,或接种过乙肝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果。
阳性说明机体对乙型肝炎病毒具备了一定的免疫力。
注射乙肝疫苗后抗-HBs的量达到100mU/mL,对HBV感染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所以接种疫苗后应检测是否产生抗HBs及其含量。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
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
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
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
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
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
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
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
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
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
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
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
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
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
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
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
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Viral hepatitis A)【WS298--2008】(2008-12-11发布,2009-06-15实施)
4 诊断依据
4.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C的C.2)
发病前2周~7周内有不洁饮食史或不洁饮水史;或与甲型肝炎急性患者有密切接触史;或当地出现甲型肝炎暴发或流行;或有甲型肝炎流行区旅行史。
4.2临床表现(详见附录C的C.3)
4.2.1发热、乏力和纳差、恶心、呕吐或者腹胀、便秘等消
化道症状。
肝脾肿大,伴有触痛或叩痛。
4.2.2有巩膜、皮肤黄染并排除其他疾病所致黄疸者。
4.3实验室检查(见附录A、附录B)
4.3.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明显升高。
4.3.2血清总胆红素(TBIL)大于正常上限数值一倍以上和
(或)尿胆红素阳性。
4.3.3血清学检测:抗-HA V IgM阳性或抗-HA V IgG双份血
清呈4倍升高。
5诊断原则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因为甲型肝炎的临床表现与其他急性病毒性肝炎极其相似,确诊依赖于特异性的血清学检查。
6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分为急性无黄疸型和急性黄疸型。
6.1临床诊断病例
6.1.1甲型肝炎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1.1 4.1和4.2和4.3.1;
6.1.1.2 4.1和4.2和4.3.1和4.3.2;
6.1.1.3 4.2和4.3.1;
6.1.1.4 4.2和4.3.1和4.3.2。
6.1.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2.1 4.1和4.2.1;
6.1.2.2 4.1和4.3.1;
6.1.2.3 4.2.1和4.3.1。
6.1.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符合下列一条即可诊断:
6.1.3.1 4.1和4.2.1和4.2.2和4.3.2;
6.1.3.2 4.1和4.2.2和4.3.1和4.3.2;
6.1.3.3 4.2.1和4.2.2和4.3.1和4.3.2。
6.2确诊病例
6.2.1甲型肝炎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2急性甲型肝炎(无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6.2.3急性甲型肝炎(黄疸型)
临床诊断病例和4.3.3。
7鉴别诊断
发病早期与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和关节炎等区别,同时需与其他型别的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中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钩端螺旋体病、巨细胞病毒性肝炎和阻塞性黄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