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加索生平
- 格式:docx
- 大小:76.34 KB
- 文档页数:4
毕加索1881—1900年童年时期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1900—1903年蓝色时期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1904—1906年玫瑰时期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
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1905年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1906年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1907—1916年立体主义时期1907年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1909年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1917—1924年古典时期1917年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1918年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1920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1925—1932年超现实主义时期1927年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
并生下女儿马姬;1929年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成。
作系列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1932—1945年蜕变时期1932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1934年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
认识多拉。
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1942年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1943年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45年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1946—1973年田园时期1947年儿子克洛德降生。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1973),他是20世纪视觉艺术方面最有独创性、最全面、最强有力的人物。
他的一生画风多变,从忧郁的蓝色到多情的玫瑰色,再变回新古典主义,接着又变成超现实主义,他的每一次风格变化都引起画坛一片惊奇,他也都取得成功。
他的作品对西方的艺术流派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1881年10月25日,西班牙马拉加一位图画教师的妻子产下一个浑身青紫的男婴,助产士以为这是个死胎,便撂在桌子上忙着照料产妇去了。
幸亏他的叔叔,当地有名的布拉斯科医生及时赶到,他经验丰富,判定婴儿并没死去,便立即着手抢救。
过了好一阵子,婴儿才脱离窒息状态,“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开始呼吸人世间的气息。
这个被宣判为死婴的孩子便是后来举世闻名的艺术家——毕加索。
毕加索来到世界上不久,便显露出他与绘画艺术的天然渊源。
据说小毕加索学会的第一个音节就是“匹兹”,毕加索好像是在向母亲索要一支铅笔,以便用它涂涂画画,小毕加索的确很早就喜欢用笔在纸上画一些纠缠不清的螺旋形。
毕加索常在父亲的画室找乐趣,一次他父亲嫌他太吵闹,给了他一张纸和一支笔,任由他胡乱涂画,可不一会,他竟完成了一幅“作品”,递给父亲,等待夸奖。
他父亲看着纸上潦乱的线条,不知是何物,小毕加索居然发音含混地告诉父亲这是一块小甜饼。
自然,小时候对毕加索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父亲。
他看到儿子对画画很有兴趣,就对他进行训练,先教他观察和思考的能力,接下来让毕加索学会吃苦,练习基本功。
毕加索常常坐在父亲的画室,一边认真观察一边认真画画,画坏了从头再来。
他的画在父亲的指导下和靠着自己的勤奋进步很大。
毕加索6岁那年,他被父亲送进马拉加最好的一所公立学校读书。
毕加索此时对绘画艺术的兴趣与日俱增,同时他对普通教育的反感和抵制情绪也在与日俱增。
他对学校安排的课程总是打不起精神去学,作业马马虎虎,能逃则逃,考试能躲则躲。
关于毕加索的故事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艺术成就是举世瞩目的,尤其是他的立体主义画风,开创了整个艺术界的先河。
他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变幻无穷的想象力贯彻了他的一生。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毕加索成就故事,欢迎大家前来观看!毕加索成就故事毕加索(1881—1973),杰出的西班牙画家、艺术家。
他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市。
1881年10月25日黄昏,马拉加市中心的马尔塞德广场和往常一样,聚集着三三两两的人群。
一群群鸽子飞起又落下,引得市民和旅游者们纷纷赞美。
忽然,一位医生急匆匆地从广场穿过,惊得正在觅食的鸽子“轰”地一声飞上天空。
医生是急着去接生的。
显然这是个不愿意顺顺当当地来到人间的小生命。
经过几个小时的折腾,孩子终于安全降生,发出了洪亮的哭声。
这是当晚的11点15分。
婴儿的父亲是一所艺术学校的美术教师,名叫唐?若塞?路易斯?柏拉斯哥,当年31岁;母亲叫多妮亚?玛丽亚?毕加索?瑜?洛佩兹,26岁。
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他们爱情的结晶。
孩子出生第三天,父母给儿子取了名字——巴柏罗?路易斯?毕加索。
让儿子姓母姓是父亲的主意,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姓在西班牙太普通了,所以在孩子的姓中又加上了母亲的姓:毕加索。
这就是响彻世界的画坛巨子毕加索名字的由来。
毕加索在母亲的辛勤抚育下幸福成长。
母亲是犹太血统的意大利人,生于美丽的热那亚,后随其父母迁移到西班牙南部,一直居住在安达卢西亚山区。
母亲不但供给他乳汁,也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地传给了他,例如,那炯炯发光的黑眼睛和始终充满活力、精神饱满的良好心态。
相反,父亲却像大多数艺术家那样,多愁善感,甚至还有点儿神经质。
小的时候,毕加索觉得父亲挺怪的,似乎是个谜一样的人物。
直到长大后,他才渐渐体会到父亲那威严目光后面的关怀和温暖,也开始崇拜父亲的尊严和才气。
如果说母亲传给了毕加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那么,父亲则在潜移默化中传给了他艺术细胞。
毕加索在成为画家后,曾深情地说:“每当我画一个男人,我就想到父亲。
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革命性的艺术方式而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涵盖了各种风格和主题,使他成为现代艺术的先驱和领导者。
毕加索于1881年10月25日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市。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兴趣,是他的父亲和艺术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使他得以进一步发展和探索自己的艺术才华。
在早期阶段,毕加索的绘画风格受到了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的影响。
然而,他很快开始追求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并在不同的艺术运动中寻找灵感。
他的风格逐渐演变为立体派,这是一种以几何形状和多重视角的方式来描绘物体的风格。
这种创新的方式使毕加索的作品独具个性,并引起了当时艺术界的轰动。
毕加索的作品涵盖了各种主题,包括人物肖像、风景、静物和历史场景等。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现实的再现,更是对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他善于捕捉人物的情感和特征,通过艺术形式传达出来,使观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他所描绘的主题。
尽管毕加索的创作风格多变且经历了许多不同的阶段,但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独特的风格和标志性的特征。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抽象的几何形状、鲜明的色彩对比和错位的空间感,这些元素成为了他艺术语言的一部分。
毕加索的创作不仅仅局限于绘画,他还涉足雕塑、陶瓷、版画等领域。
他对艺术的探索和创新精神使他成为了现代艺术的先驱者,并对后来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使他成为世界艺术史上最有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作品被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并被广泛地研究和欣赏。
他的故事激励着许多年轻的艺术家,鼓舞他们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并勇敢地探索新的艺术领域。
毕加索逝世于1973年,但他的艺术遗产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一种表达。
他的故事将继续激励和启发着后代艺术家,让他们敢于突破传统,追求真理和美的追求。
毕加索的故事毕加索,全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出生于西班牙马拉加,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
毕加索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9岁时就已经能够制作出令人惊叹的逼真绘画作品。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被西班牙皇家美术学院录取,展现出了他在绘画领域的天才。
后来,他移居到巴黎,并开始接触到当时的现代艺术潮流,受到了印象派和立体派等不同艺术流派的影响,这对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经历了多次转变,他曾经尝试过各种不同的绘画技巧和风格,包括立体派、超现实主义等。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对形式的革新而闻名,他擅长将不同的视角和表现形式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毕加索的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版画、陶瓷等多个领域,他的创作产量极其丰富,作品数量众多。
他的代表作品包括《盛宴》、《牛头》、《吉尔康的少女》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他对形式和色彩的独特理解,以及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毕加索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的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艺术界的深远影响。
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艺术潮流,对后世的艺术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被广泛收藏于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艺术机构。
毕加索的一生都在追求艺术的完美和创新,他不断挑战传统的艺术观念,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为后人树立了艺术的典范。
他的故事激励着无数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也成为了世界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毕加索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作品和艺术理念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更是一位对艺术充满激情和执着追求的先驱者。
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成为艺术界的永恒传奇。
巴勃罗·毕加索——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巴勃罗·毕加索介绍中文名:巴勃罗·毕加索外文名:Pablo Picasso国籍:西班牙出生地:西班牙马拉加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雕塑家毕业院校: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信仰:共产主义主要成就:立体主义运动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代表作品:《斗牛士》,《格尔尼卡》,《和平鸽》,《梦》,《亚威农少女》领域:绘画、雕塑、版画、陶瓷、舞美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
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人物生平童年时期1881年,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安达鲁西亚自治区的马拉加市,是唐·何塞·路伊兹·伊·布拉斯可(Don José Ruiz y Blasco)和玛莉亚·毕加索·伊·洛佩兹(María Picasso y López)的第一个孩子。
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高产画家,毕加索帕勃洛·毕加索(1881-1973)1881年10月25日,毕加索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虽然他一生的四分之三的岁月是在法国度过的,但他却一直保留着西班牙人的气质和传统生活习惯毕加索是长寿而多产的画家,他一生创作了近2万件油画、版画、素描、雕塑、壁画、拼集式作品和拼贴画。
他的画法和风格不断变化,时而采用古典主义手法,时而进行革新,他把历史和个人的经验体现在作品中,并广泛借鉴别国的艺术遗产。
毕加索之所以伟大非凡,还在于他对所处时代的风云变幻的政治形势、战争与和平局面所作出的强烈反应。
画画先于说话毕加索7岁时就被公认为神童。
他说过:“我会画画,比我会说话还早,但我不像孩子那样作画。
我不用语言,我用绘画来表达一切。
”毕加索14岁时以一天的时间通过了巴塞罗那艺术学院的入学考试。
16岁时,他又以非凡的天才和快速画法得到圣·费尔南多皇家学院主考们的赏识。
不久,一场猩红热使他离开皇家学院,退居乡间疗养。
农民的悲惨生活震撼了他,对他们的理解和同情使他进入绘画创作的“蓝色时期”。
“蓝色时期”和“红玫瑰时期”18岁时,毕加索首次来到巴黎。
他开始研究高更、维拉德等人的作品。
这是他深入探索的一年,他临摹名作,极富技巧。
“蓝色时期”始于1901年。
1900年8月,他第二次来到巴黎。
这一年是世界博览会年,在巴黎聚集了许多外国人士,毕加索时常和他们聚会、讨论和切磋问题,同时用忧郁的色调作画,画出许多憔悴的人物。
毕加索的画引起批评家古斯塔夫·科奇奥的兴趣,他和青年诗人马科斯·雅各也从此结下了友谊。
展出的画在风格上与作者过去的任何作品都相去甚远,这些画里表现的是一个沉默无声的孤独世界,那里有被社会遗弃的病人、贫民、残废者和老人,蓝色成为绘画的主调。
蓝色代表着灾难与不幸,代表着冻僵的手指、苍白的嘴唇、折磨人的饥饿。
毕加索怀着对社会的独立见解,在画里表现了那些被社会的浊浪所吞没、在贫病交加中挣扎的人。
毕加索简介
巴勃罗・毕加索(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天才。
毕加索的艺术生涯几乎贯穿其一生,作品风格丰富多样,后人用“毕加索永远是年轻的”的说法形容毕加索多变的艺术形式。
史学上不得不把他浩繁的作品分为不同的时期――早年的“蓝色时期”、“粉红色时期”、盛年的“黑人时期”、“分析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又称“立体主义时期”)、后来的“超现实主义时期”等等。
扩展资料:毕加索的艺术手法毕加索一生中画法和风格几经变化。
也许是对人世无常的敏感与早熟,加上家境不佳,毕加索早期的作品风格充满了早熟的忧郁,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
在求学期间,毕加索努力地研习学院派的技巧和传统的主题。
而产生了象《第一次圣餐式》这样以宗教题材为描绘对象的作品。
德加的柔和的色调,与罗特列克所追逐的上流社会的题材,也是毕加索早年学习的对象。
在《嘉列特磨坊》、《喝苦艾酒的女人》等画作中,总看到用罗特列克手法经营着浮动的声光魅影,暧昧地流动着款款哀伤。
毕加索十四岁那年与父母移居巴塞罗那,见识了当地的新艺术与思想。
然而正当他跃跃欲试之际,却碰上当时西班牙殖民地战争失利。
政治激烈的变动导致人民一幕幕悲惨的景象,身为重镇的巴塞罗那更是首当其冲。
也许是这种兴奋与绝望的双重刺激,使得毕加索潜意识里孕育着蓝色时
期的忧郁动力。
毕加索的生平及艺术特色毕加索(Picasso Picasso1881-1973) 毕加索,1881 年10月25日生于西班牙南部马拉加,1973年4月8日卒于法国穆然城。
自幼喜好艺术。
当时流行的各种艺术流派,诸如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唯美主义等对他都有吸引力。
自画像创作1900~1905年是他创作的早期阶段。
作品初用蓝色调,后又用粉红色调,描绘充满孤寂、悲怆的贫困者、残疾人、江湖艺人等。
代表作《熨衣服的妇女》、《喝苦艾酒者》、《杂技演员之家》等,均属批判现实主义范畴,含有浓重的悲剧成分和民族特色。
1907年的《亚威农少女》表明其创作已转入立体主义阶段。
他抛弃了西方传统绘画的造型法则,公开向文艺复兴以来确立的审美法则进行挑战。
画中没有任何情节,没有具体环境描写,只有几个面的结构。
这类作品在不模仿客观物象的表面情况下,同时绘出一个物象的几个方面,并将拼贴 ... 引进绘画。
代表作有《小女孩和曼多林、《卡恩韦勒像》、《静物与藤椅》等。
1915年以后,他的画风由立体主义转向新古典主义。
1922年的《竞跑》、《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肖像》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宏伟的气势,是这种转变的代表作。
《坐着的女人》创作于西班牙内战时期,反对佛朗哥政权。
壁画《格尔尼卡》,表达了他不满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的格尔尼卡镇滥杀无辜平民的悲愤之情。
在德国纳粹占领法国后,他坚持爱国主义气节,在巴黎闭门作画,拒绝法西斯利诱。
1944年他参加了法国 ... ,表示要把绘画当做武器,用以抵抗和打击敌人。
大型油画《尸骨存放所》就是通过对纳粹集中营的描绘,表示了对法西斯兽行的愤怒谴责。
20世纪50年代初,他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运动,他的一幅《鸽子》版画,被选为巴黎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会标。
这期间他的重要作品还有《朝鲜的屠杀》和《战争》、《和平》等,不仅揭露了美帝国主义对朝鲜的侵略,而且用象征性的语言描绘了好战者对人类文明的践踏及人类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毕加索的简介毕加索是西班牙当代最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列为最伟大的十个画家之首。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毕加索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毕加索的简介巴伯罗·鲁伊斯·毕加索(西班牙语:Pablo Ruiz Picasso,1881年10月25日-1973年4月8日),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法国共产党党员,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于1907年创作的《亚威农少女》是第一张被认为有立体主义倾向的作品,是一幅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名杰作。
它不仅标志着毕加索个人艺术历程中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西方现代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突破,引发了立体主义运动的诞生。
《亚威农少女》开创了法国立体主义的新局面,毕加索与勃拉克也成了这一画派的风云人物。
毕加索是20世纪现代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遗世的作品达二万多件,包括油画、素描、雕塑、拼贴、陶瓷等作品。
毕加索是少数能在生前“名利双收”的画家之一。
毕加索的生平是怎样在毕加索3岁的时候,他失去了母爱加上接踵而来的地震,使小毕加索的心灵受到了创伤。
那个时期的毕加索极其敏感,脆弱,害怕与孤独,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一生,也影响着他的艺术创作。
毕加索自幼聪颖,对艺术有着非凡的见解,经常有一些使大人们吃惊的“创作”。
那些奇思妙想的构图,搭配均匀的色彩展现了他超常的天赋。
毕加索的父亲在结婚以前是放荡不羁的青年,总是喜欢尝试各种极限运动,由于各种因素后来决定画画,并成为一名美术教师,毕加索也许是继承了父亲放荡不羁的性格和画画的基因。
在父亲的引导下,13岁的时候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部作品《赤脚的女孩》,16岁参加画展,当年又考进了马德里皇家美术学院。
但是毕加索不喜欢学院里那种沉闷的气氛,因此一年后自己退学了,这实际上是毕加索初次叛逆的表现。
19岁的时候毕加索回到巴黎,深受梵高、高更等艺术家的影响,同时也学习西班牙的一些著名画家的画风。
在1900年到1904年,毕加索一直在寻找适合自己创作的环境,开始他的艺术生涯。
毕加索成名的秘密的名人故事导语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的里程碑。
然而,他的成名之路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本文将揭示毕加索成名的秘密,以及背后的名人故事。
童年与早期生活毕加索于1881年出生在西班牙的马拉加,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艺术天赋,喜欢画画并表现出了卓越的创造力。
在接受了传统艺术教育后,毕加索决心要成为一名艺术家。
破坏传统的艺术风格毕加索在青年时期前往巴黎,在这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城市里,他接触到了印象派和立体主义等新兴的艺术潮流。
这些艺术风格的冲击让毕加索开始质疑传统艺术的局限性,他渴望用新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蓝色和粉红时期的突破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毕加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蓝色和粉红时期,他的作品以冷静和忧郁的色调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的关注。
这些作品展现了毕加索的情感和人道主义的一面,引起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
立体主义与新看法的突破随着时间的推移,毕加索开始与传统的艺术形式彻底决裂,转向立体主义。
他开始使用多个视角和碎片化的构图,打破了传统的透视和比例概念。
这种全新的艺术语言引起了轰动,让毕加索成为当时最受争议的艺术家之一。
毕加索的艺术革命在艺术界的运动中,毕加索逐渐成为一个艺术革命的象征。
他大胆地挑战传统的观念,将艺术视为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
他通过不断创新和实验,突破了艺术的边界,开拓了新的可能性。
成名的契机毕加索的成名并非一蹴而就,但有一个特定的时刻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1911年,他的作品《我与达尔梅尼》在巴黎的一次展览中引起了轰动。
这幅作品充满了创新和挑战,成为了毕加索艺术风格的象征。
此时,毕加索开始逐渐被公认为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名字开始传遍艺术界。
成名后的生活与成就成名后,毕加索的生活开始变得富足而多姿多彩。
他与许多知名艺术家和政治家交往,包括巴勃罗·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和莱昂·托尔斯基。
浅析毕加索的蓝色时期毕加索(Pablo Picasso)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以其多样性和创新性而闻名于世。
他的艺术创作分为不同的时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他的“蓝色时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悲情和孤独,因此被称为蓝色时期。
本文将从毕加索的生平背景、蓝色时期的特点和其影响等方面对蓝色时期进行浅析。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毕加索的生平背景。
毕加索出生于1881年的西班牙,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
他早年的作品风格浓厚,受到伊比利亚、希腊和古埃及艺术的影响,且他的绘画技巧非常熟练。
1901年,毕加索搬到了巴黎,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
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充满了悲情和孤独,主题更多的是关于贫困、病痛和死亡等。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毕加索蓝色时期的特点。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大致可以分为1901年到1904年,当时他深受厄尔·格热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蓝色为主色调,画面中的形象多为贫困者、流浪汉、失意者、孤独的妇女和无家可归者等。
这些人物形象的表现方式更多是冷静、深沉和悲伤的。
在画面中,毕加索运用大片的蓝色来表现出孤独和悲情,画面中的人物常常是瘦弱的,他们的身体轮廓线条清晰,显得苍白而消瘦。
这些作品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孤独和绝望,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毕加索在蓝色时期的作品中表现了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对贫困、不幸的描绘。
他的作品《贫民窟的飞鸟》描绘了一群孩子在贫困的环境中生活的场景,画面充满了悲情和绝望。
他的作品《阿隆索卡斯特里奥》也表现了对于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的关怀和同情。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实的描绘,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思考,他通过对贫困、孤独、死亡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生命的哲学探索。
毕加索的蓝色时期作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人们赞赏其对贫困、孤独、失落的深刻揭示,也有人对其作品中所展现的消极情绪产生质疑。
不可否认的是,毕加索在蓝色时期展现了出对人性的深刻关怀和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这一精神内核深深地触动着观众的内心。
毕加索简介:西班牙画家、雕塑家。
法国共产党党员。
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
他是西班牙人,自幼有非凡的艺术才能,他的父
亲是个美术教师,又曾在美术学院接受过比较严格的绘画训练,具有坚实的造
型能力。
毕加索全名:
中文名: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
外文名:Pablo Picasso
国籍:西班牙
出生日期:1881年10月25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8日
职业:画家剧作家诗人
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马拉加(Malaga),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
据了不朽的地位。
毕加索也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 37000 件,包括:油画 1885 幅,素描 7089 幅,版画 20000 幅,平版画 6121幅,毕加
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是二十世纪西方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他一生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风格丰富多变,充满非凡的创造性。
代表作品有:《亚维农的少女》,《卡思维勒像》,《瓶子、玻璃杯和小提琴》,《格尔尼卡》。
毕加索简介:
1881—1900年童年时期
1881年 10月25日毕加索出生于西班牙南部的马拉加;
1889年完成第一件油画作品《斗牛士》;
1894年首度展出作品;
1895年进入巴塞罗那的隆哈美术学校;
1897年进入马德里的皇家圣费南多美术学院就读,油画作品《科学与慈善》获马德里全国美展荣誉奖,后来又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
1900—1903年蓝色时期(人生的低潮)
1902年完成“蓝色自画像”;
1903年完成《人生》,以浓郁的蓝色调表示贫老与孤独的苦难; 1904—1906年玫瑰时期(粉红色时期,遇见自己的爱情)
1904年开始定居巴黎的“洗衣船”,玫瑰时期开始。
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同居;
1905年创作《拿烟斗的男孩》并被慈善家约翰·海惠特尼女士以3万美元重金购得;1906年结识野兽派大师马蒂斯,为美国作家兼收藏家菖楚·斯坦因画像,《斯坦因画像》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
1907—1916年立体主义时期
1907年结识布拉克,开始立体派风格创作,创作《亚威农少女》; 1909年解析立体派开始;创作《费尔南德头像》;
1912年把上胶的纸贴到画上,进一步发展立体主义;
1917—1924年古典时期
1917年在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科克洛娃,创作《欧嘉的肖像》;
1918年与欧嘉结婚,与马蒂斯举行联展;
毕加索精力充沛的作品(13张)
1920年手工彩绘珂罗版《三角帽》;
1922年创作《海边奔跑的两个女人》;
1925—1932年超现实主义时期
1927年邂逅年仅17岁的玛丽·德蕾莎·沃尔持,成为毕加索的模特。
并生下女儿马姬;
1929年与雕塑家贡萨列斯一起创作雕塑和铁线结构。
作以女人头像为题的攻击性系列画作,显现婚姻危机,结识达利;
1932—1945年蜕变时期
1932年创作《红色扶手椅中的女人》;《读书》(La Lecture)展示了毕加索(Pablo Pieasso)的金发情人瓦尔特(Marie-Therese Walter)胸口半露地搭着披肩、膝上搁着一本书,坐在椅子上头倚着红色椅背打瞌睡的模样。
该画在2011年2月8日于英国伦敦再次成交,以九百万英镑为底价,六分钟内有至少7宁来自世界各地的买家投标,最后由俄罗斯客户通过电话买下,成交价为两千五百二十万镑。
1933年以雕塑家工作室为题,创作蚀版画
1934年创作以斗牛为题的作品;
1936年西班牙内战暴发。
认识多拉。
玛尔,并创作《多拉·玛尔的肖像》;
毕加索的黑白作品(2张)
1937年创作完成《格尔尼卡》;
1938年创作《女孩与小船》(《girl with a boat》)
1942年创作版画《大自然的故事》
1943年邂逅22岁的弗朗索娃·吉洛;
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
1945年开始尝试石版画创作;
1946—1973年田园时期
1947年儿子克洛德降生。
在陶艺家哈米耶工作室制陶,至1948年共作了2000件陶艺术品;
1948 年为世界和平会议作“和平之鸽“海报和《贡戈拉的二十首诗》;
1949年创作《卡门》系列;
1950年获列宁和平奖章;
1953年在玛都拉陶艺工作坊邂逅杰奎琳·洛克;
1954年开始创作德拉克罗瓦的“阿尔及利亚女人”变奏系列;
1956年与克罗鲁佐共同拍摄电影《神秘的毕加索》公映;
1957年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毕加索75岁纪念展”,创作版画《斗牛系列》;1958年毕加索为设在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大厦创作了壁画《伊卡洛斯的坠落》;1959年创作仿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变奏系列;
1961年与35岁的杰奎琳·洛克结婚,并庆祝毕加索80大寿;
1963年绘制《画家与模特儿》;
1966年巴黎大皇宫及小皇宫举办大型《毕加索回顾展》。
创作《流沙系列》;
1968年创作《塞莱斯蒂纳》和《可笑的男人》系列版画;
1970年把西班牙家中保存的近2000件早期作品捐赠结巴塞罗纳毕加索美术馆:
1971年巴黎国立现代艺术馆举办了《毕加索诞生90周年回顾展》;
1973年 92岁,4月8日逝世于坎城附近的幕瞻市。
4月10日葬于佛文纳菊别墅花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