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学第二章概念1
- 格式:wps
- 大小:56.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二章概念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
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
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
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
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
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
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
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对象,即概念的适用范围。
2.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确定性与灵活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的质的方面;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的量的方面。
确定某一概念的内涵,也就相应地确定了这个概念的外延。
从这方面来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总是确定的、不变的。
逻辑学题型一、填空题(约10分)二、名词解释(或定义题)(约10分)三、简答题(约10分)四、分析题(约50分)(要根据题目要求从概念、推理、基本规律等角度对某句话或某段话进行分析。
)五、证明题(约10分)六、推理运用题(约10分)逻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1、明确概念的定义2明确概念和语词的关系3熟练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4区分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5会识别概念之间的关系,能用欧拉图解表示6熟练掌握实质定义的方法和定义的规则7会分析概念表述方面出现错误(1)属种关系概念并列使用(2)交叉关系概念并列使用(3)定义错误(4)划分错误(5)误用集合概念(仅内招生掌握)第三章简单判断及其推理1、了解判断的定义及其逻辑特征2、掌握推理的定义和分类3、熟练掌握直言判断的对当关系4、熟练掌握直言判断项的周延性(仅内招生掌握)5、掌握换质法的公式(4个)6、熟练掌握换位法的规则和公式(3个)第四章复合判断及其推理1、掌握以下几个概念(1)联言判断和联言推理(2)选言判断和选言推理(3)假言判断和假言推理(4)充分条件(5)必要条件(6)充要条件2、熟练掌握6个真值表3、熟练掌握相容选言推理、不相容选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3个公式)4、熟练掌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公式和规则(4个公式)5、掌握二难推理的特征和破斥方法(仅内招生掌握)第五章语用逻辑初步1、能指出一个话语的预设和话涵能2给出一个问句的回避和回绝3掌握预设的种类(仅内招生掌握)4熟练掌握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5熟练掌握话涵的产生机制掌握话涵的运用第六章基本规律1、熟练掌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基本内容2会识别和分析违反三条规律的逻辑错误第七章论证1、掌握论证(论辩)的规则2、熟练掌握反证法和归谬法反证法: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命题的虚假来确定原论题的真实性。
证明:p思路:假定p不成立,即¬p¬p q ( q为明显的错误)¬q¬¬p( 即p)根据排中律,¬ p为假,则p不能为假,即p为真归谬法:通过确定被反驳论题的荒谬性来反驳对方。
逻辑学基础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引论1、普通逻辑是研究思维的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以及简单逻辑方法的科学。
2、任何一种逻辑形式都是由逻辑常项和逻辑变项两部分构成的。
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主要看他们的逻辑常项。
第二章概念1、概念: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或者说概念是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
2、概念与语词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维形式。
(2)区别:第一,概念是思维形式,语词是语言形式;第二,概念借助语词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第三,同一概念可用不同的语词表达;第四,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概念。
3、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
内涵就是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外延是对思维对象范围的反映。
4、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单独概念是反映一个单独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只有一个;普遍概念是反映两个以上对象的概念,外延数量是两个以上。
5、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集合概念是反映集合体的概念,集合体所具有的属性,个体不必然具有;非集合体是反映非集合体的概念,类不是集合体,所以,反映类的概念是非集合概念。
6、正概念与负概念:正概念又称肯定概念,是反映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又称否定概念,是反映不具有某种属性事物的概念,负概念都有否定词,但是具有否定词的概念不都是负概念。
7、概念间的关系(1)同一关系(全同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b都是a,则a、b之间为同一关系(全同关系);(2)真包关系(属种关系):若所有的b都是a,但有的a不是b,则a、b之间为真包关系(属种关系);(3)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若所有的a都是b,但有的b不是a,则a、b之间为真包含于关系(种属关系);(4)交叉关系:若有的a 是b ,有的a 不是b ,有的b 是a ,有的b 不是a ,则a 、b 之间为交叉关系;(5)全异关系(不相容关系):若所有的a 都不是b ,所有的b 都不是a ,则a 、b 之间为全异关系,包含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矛盾关系: 反对关系:8、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依据——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内涵与外延之间的反变关系9、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来缩小概念的外延,即由属概念过渡到它的种概念的方法。
第二章概念[学习提示]这一章介绍有关概念的知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概念间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等有关明确概念、运用概念的逻辑方法,以提高在思维过程中正确理解概念、准确使用概念的能力,防止进行判断、推理时出现混淆概念或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第一节概念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1、思维对象及其特有属性一切客观事物都可以是人类认识和思维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思维对象。
概念可以反映一切思维对象。
概念是通过反映思维对象的特有属性来反映思维对象的。
事物的属性包括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两方面。
如事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动作、美丑、善恶、优劣、用途等都是事物的性质。
大于、小于、压迫、反抗、朋友、热爱、同盟、矛盾等是事物的关系。
事物的性质及事物的关系,在逻辑学中统称为事物的属性,任何事物都具有某种属性,而任何属性又都是属于某种事物的。
事物的属性有的是特有属性,有的是共有属性。
事物的特有属性是指为一类事物所独有而别类事物所不具有的属性。
人们就是通过事物的特有属性来区别和认识事物的。
如两足、无毛、直立行走、能思维、会说话、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等是“人”的特有属性,从而将“人”与其他高等动物区分开。
而有五官、四肢,我们称为共有属性。
共有属性没有区别性。
在特有属性中,有些是本质属性,有些是非本质属性。
本质属性是决定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
某事物固有的规定性和它与其他事物的区别性是本质属性的两个特点。
本质属性一定是特有属性,而特有属性不一定是本质属性。
人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把握是在认识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概念对对象本质属性的反映也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到深刻的过程。
如:人——“无羽毛而会直立行走的动物”→“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
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
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
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
第二章概念1、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什么是概念及其概念的两个基本逻辑特征;掌握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明确概念的种类和概念间的关系;掌握下定义和划分的方法并能依据定义或划分的规则分析定义或划分是否正确;掌握概念的限制和概括的方法。
从而对概念这种思维形式的逻辑问题有所了解,2、教学重点:概念的性质;概念的两个逻辑基本特征;概念和语词的关系;概念的种类;概念间的关系定义的规则;划分的规则;概念的限制和概括3、教学难点: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欧拉图表达概念间的关系4、计划学时:9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概念的含义概念是反映思维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本质属性:特有属性中根本性的、基础性的,决定其他特有属性的那些特有属性。
本质属性反映为深刻的概念即科学概念,它把握的是对象的必然的性质,如科学的“人” 的概念、“金”的概概念的形成和存在必须依赖于语词,每一概念都是同与它相应的语词一起形成,并用语词把它确定下来、巩固起来和表达出来的。
但是,概念和语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这表现在:第一,任何概念都必须通过语词来表达,但不是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在汉语中,语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都是表达概念的,而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语词来表达。
例如“马铃薯” 、“土豆”和“洋芋” ,“宇宙观”和“世界观” ,“诉讼”和“打官司” ,其中每一组语词所表达的都是同一概念。
第三,同一语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例如“逻辑” 一词,既可以用来表达“客观规律”这个概念,还可以用来表达“逻辑学”这个概念。
二、概念的逻辑特征概念有两个基本的逻辑特征,即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
例如,“商品” 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其外延是“一切投入市场交换的各种类型的劳动产品” 。
“法律”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经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行为规范” ,其外延是“一切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
普通逻辑学教案(二)第二章-概念第二章概念[目的和要求]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基本特征(内涵和外延)、概念的种类及其语言达形式,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掌握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培养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准确地理解和使用概念,以便正确地进行判断和推理。
[课时] 6课时[要点] 一、什么是概念二、概念的基本特征三、概念的种类与相互间的关系四、概念的限制和概括五、定义和划分第一节概念的概述一、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
概念是对象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形式,属于意识的范畴,并非客观对象本身,因而它具有主观性。
由于概念是主观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不能脱离客观。
如果没有客观事物,那就根本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见,概念又不是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东西。
所以,概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二、概念与语词(1)概念与语词的联系语词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
有的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有些概念则用词组来表达。
(2)概念与语词的区别第一,所有的概念都要用词语来表达,但并非所有的语词都表达概念。
一般来说,汉语中的实词是表达概念的。
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
第二,不同的语词可以表达同一个概念。
第三,同一个语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
由于语境不同,同一个语词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概念。
举例:“阎锡山登报征求下联”1937年,阎锡山经过无锡,游览了锡山,写了上联:阎锡山过无锡登锡山锡山无锡登报征求下联,当时无人能对。
你能对吗?请能对者在纸上写出下联交给我。
8年后,范长江随陈毅同志到天长县采访。
范对陈毅说:“阎锡山的绝句我对上了,是‘范长江到天长望长江长江天长’。
”陈毅连声赞道:“妙!妙!长江,才子也。
”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1.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特征概念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对象,因而概念有客观的内容和确定的范围,这两方面分别构成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的内涵就是指反映在概念中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或特有属性。
第二章概念一、指出下列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语言答:“语言”的内涵是指: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是人们表达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的外延是指:世界上古往今来存在的各种有声语言,如汉语、日语、法语、英语、德语等。
广义的“语言”还包括人工语言。
2.戏剧答:“戏剧”的内涵是指: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的结合体,是综合艺术。
它的外延是指:在舞台上上演的各种形式的戏剧。
按内容分有悲剧、喜剧、正剧;按表演方式分有话剧、歌剧、歌舞剧;按结构和容量分有独幕剧和多幕剧;按中外形式的不同分有戏曲、话剧、现代歌舞剧。
3.偶数答:“偶数”的内涵是指:自然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
“偶数”的外延是指:2、4、6、8、10、12……。
二、指出下面这些话中哪些是从内涵方面,哪些是从外延方面明确概念的(黑体字所表达的概念)(为了简洁,内涵可用“下划线”标明,外延可用“着重号”标明)。
1.什么是信息?英文里“信息”和“情报”实际都是一个字叫“information”,就是知识。
它是指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
我们谈信息,或者说知识,人类的精神财富,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现代科学体系;还有一部分叫前科学,即进入科学体系以前的人类的实践经验。
答:“人们通过实践获得的对于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不是物质的”是“信息”的内涵;“现代科学体系”和“前科学”是“信息”的外延。
2.智力是指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
它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因素构成,以思维力为核心。
答:“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并作出适当反应的一种心理能力”是“智力”的内涵。
“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是“智力”的组成要素,与“智力”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不是“智力”的外延。
3.能力是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
人应培养的能力主要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答:“在智力基础上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本领”是“能力”的内涵;“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是“能力”的外延。
4.诗歌是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的文学体裁。
诗歌的品种很多,从内容上看,有抒情诗和叙事诗;从形式上看,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
答:“最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强烈地抒发思想感情,想象丰富、节奏鲜明的文学体裁”是“诗歌”的内涵;“抒情诗和叙事诗”、“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是“诗歌”的外延。
5.“经”,是我国古籍的通称;凡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皆可称作“经”。
现在所指的“十三经”,即《尔雅》、《公羊传》、《谷梁传》、《左传》、《周礼》、《仪礼》、《礼记》、《诗经》、《书经》、《易经》、《孝经》、《论语》、《孟子》。
答:“带有原理、原则性的著述”是“经”的内涵;“十三经”是“经”的部分外延,确切地说是儒家“经”的外延。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时间之中,这就是宇宙。
宇宙中的物质有分散的,有集中的。
分散的称为星际物质,集中的日月星辰则称为天体,所有的天体可分为六类: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
答:“无比众多的运动着的物质,存在于无限的空间、时间之中”是“宇宙”的内涵;“星际物质”和“天体”是“宇宙中的物质”的外延;“集中的”宇宙中的物质是“天体”的内涵;“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云”是“天体”的外延。
三、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横线的概念是单独概念还是普遍概念。
1.雄伟、壮丽的泰山是世界自然遗产。
答:“泰山”是单独概念;“世界自然遗产”是普遍概念。
2.在哲学上正确区分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在政治上正确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并对这两类矛盾采取不同政策的理论基础。
答:“对抗性矛盾”、“非对抗性矛盾”、“敌我矛盾”、“人民内部矛盾”都是普遍概念。
3.零是大于正数、小于负数的数。
答:“零”是单独概念;“负数”、“正数”、“数”都是普遍概念。
4.《狂人日记》是文学革命的第一声春雷。
答:“狂人日记”是单独概念;“文学革命”和“春雷”都是普遍概念。
在特定语境里,“文学革命”可以是单独概念、专指我国“五四”时期的文学革命。
四、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横线的概念是肯定概念还是否定概念。
1.失败是成功之母。
答:“失败”和“成功”都是肯定概念。
2.单句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答:“单句”和“主谓句”都是肯定概念;“非主谓句”是否定概念。
3.这次选举的选票有赞成票、反对票、弃权票。
答:“赞成票”、“反对票”和“弃权票”都是肯定概念。
、4.这次升学,无论考上还是考不上,都要先作好思想准备。
答:“考上”是肯定概念,“考不上”是否定概念。
五、指出下列语句中标横线的语词表达集合概念还是非集合概念。
1.人是由猿进化来的;廉耻之心,人皆有之。
答:第一个“人”表达集合概念;第二个“人”表达非集合概念。
2.青年代表祖国的未来;每个青年都要努力学习。
答:第一个“青年”表达集合概念;第二个“青年”表达非集合概念。
3.他逛了一趟花卉市场,买了几盆菊花。
答:“花卉”表达集合概念;“菊花”表达非集合概念。
4.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享受着广泛的民主自由。
答:第一个“人民”表达集合概念;第二个“人民”表达非集合概念。
六、用图解法表示下列概念间的关系。
1.A船B轮船C货船答:这几个概念间的关系可用图表示为:2.A泰山B山东C中国D联合国答:可用图表示为:3.A词B褒义词C贬义词D合成词答:可用图表示为:4.A现代化B社会主义现代化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答:可用图表示为:5.A石拱桥B卢沟桥C拱形桥洞答:可用图表示为:6.A小说家B戏剧家C诗人D文学家答:可以用图表示为:七、将具有下图所示关系的概念分别填入图中。
1.答:A.工人 B. 共产党员 C. 青年工人 D. 党员教师2.答:A.大学生 B.三好学生 C.小学生3.答:A. 优质商品 B. 廉价商品 C. 物美价廉的商品八、如果可能,将下列概念各进行一次限制和概括。
1.日光灯答:可限制为“20瓦日光灯”;可概括为“电灯”。
2.月亮答:“月亮”是单独概念,不能限制;可概括为“地球卫星”。
3.命题答:可限制为“虚假命题”;可概括为“思维形态”。
4.猿人答:可限制为“中国猿人”;可概括为“人”。
九、下列语句作为定义是否正确?为什么?1.货币是商品,但不是一般商品。
答:不正确。
第一个分句犯了“定义过宽”的错误;第二个分句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2.战争就是战争,战争是残酷无情的。
答:不正确。
第一句“同语反复”;第二个分句“定义过宽”。
3.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答:不正确。
用了比喻。
4.商品是用货币作交换手段的劳动产品。
答:不正确。
“定义过窄”。
5.语素是最小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正确。
符合定义规则。
6.句子是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7.正方形是四边相等的平面几何图形。
答:不正确。
“定义过宽”。
8.健康就是没有疾病。
答:不正确。
犯了“否定式定义”的错误。
十、下列语句作为划分是否正确?为什么?1.把句子分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
答:这是个分解,不是划分。
2.民主革命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答:这是个正确的划分,符合规则。
3.商品可分为优质商品、劣质商品、畅销商品、滞销商品等。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
同时还犯有“子项相容”、“子项未尽”等错误。
4.这次公审的罪犯有工人、农民、干部、学生和高干子弟。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子项相容”。
5.一望无际的田野上长满了棉花、花生和粮食作物。
答:不正确。
“越级划分”,“棉花”、“花生”是“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并列的应是“经济作物”,而不是“棉花”、“花生”。
6.所有学校,包括大学和中学,都要开展素质教育。
答:不正确。
“子项未尽”,缺少子项“小学”。
7.市场分为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和超级市场。
答:不正确。
“划分根据不同一”:“国际市场、国内市场”与“农贸市场”、“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分别用了三个不同根据。
而且“农贸市场”的并列子项没出现、犯了“子项不全”的错误。
8.划分由三要素组成:划分的母项、划分的子项和划分的根据。
按划分的不同层次,划分可分为一次划分和连续划分。
答:第一句话是个分解不是划分。
第二句话是个正确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