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态变化简答题专题
- 格式:ppt
- 大小:281.50 KB
- 文档页数:31
中考物理物态变化:解答简答题
[答案] 冬天,户外的温度低(①介绍题中的情况),口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成小液滴而形成"白气";夏天的温度高,水蒸气不能液化成小液滴(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所以,在冬天可以看到呼出的"白气",而在夏天却看不到(③回归到本题上来)。
例2、观察新买的白炽灯和日光灯与用久了的白炽灯和日光灯在颜色上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颜色上的不同? [分析] 白炽灯和日光灯丝是金属钨,它在发光时温度会达到2500℃左右,在这么高的温度下,钨丝会升华,遇冷后,这些钨蒸汽又会在玻璃壁上凝华,而呈现黑色。
[答案] 白炽灯和日光灯用久后会发黑。
因为使用较长时间的白炽灯和日光灯(①介绍题中的情况),其中部分钨丝升华后又会凝华为固体钨而附着在玻璃壁上(②应用物理原理进行解释),所以玻璃壁会发黑(③回归到本题上来)。
下面我们练习一下
1、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2、使用体温计前为什么要用力甩几下?
参考解答:
1、答:下雪后(①),雪要熔化,熔化是吸热过程(②),所以会感到冷(③)。
2、答:使用体温计前(①),水银柱中的水银如果没有回到玻璃泡内,再次测量时,有可能使测量结果不准确(②),所
以测量前要将体温计的示数甩到35℃以下(③)。
名科教育物理学案八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简答题1.冰箱里拿出的饮料为什么会“出汗”?答:外界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饮料瓶外壁,遇冷液化,变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壁。
2.冰糕拿出来后上面为什么冒白汽?答:冰糕熔化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周围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汽。
3.水烧开后为什么会冒白雾?答:水壶中的水受热后汽化形成热的水蒸气,到空气中后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
4.夏天从空调屋走到室外或者冬天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片上都会出现一层水雾,原因是什么?答:空气中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眼镜片上。
5.冬天室外说话会出现白色雾气,原因?答:嘴中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
6.冬天向窗上哈气,窗上会出现水雾,原因?答:嘴中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附着在玻璃上。
7.霜形成的原因?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粒,附着在物体表面,形成霜。
8.冬天窗上冰花是怎么形成的?答: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窗户,凝华形成小冰粒,附着在窗上,形成冰花。
9.灯泡用久后会变黑,原因是?答:开灯后,钨丝(即灯丝)受热,升华为气体,关灯后,热的气体遇冷凝华,附着在灯泡内壁,所以看到灯泡变黑。
10.用干冰来制造具有舞台效果的白雾,原因是?答:干冰在空气中汽化,吸收大量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产生白色雾气。
11.游泳后上岸风一吹会感觉冷,原因是?答:身上的小水珠在风吹时汽化加快,在身上吸收大量热,使人感觉冷。
12.被100℃的水或者100℃的水蒸气烫伤,哪个更严重?原因是?答:100℃的水蒸气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碰到皮肤后会液化放出大量热,然后变成100℃的水继续烫伤人体。
- 1 -。
物态变化简答题及答案1、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或者0 ℃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答:0 ℃冰好一些;因为0 ℃的水和0 ℃的冰的温度相同,冷却的效果相同,但0 ℃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答: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把正在熔化0 ℃的冰放在0 ℃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4、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答:吃冰棒是熔化吸热,而扇扇子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来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来吸收人体的热量。
5、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答: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舞台上喷撒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7、灯泡用久了以后为什么会发黑?答:因为灯发光时温度很高,钨丝因受热升华变成气态钨,当气态钨遇到冷的灯泡壁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在灯内壁上,长时间灯泡变黑。
8、为什么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交汇处会下雨?答:南方的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与北方的冷气流相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熔化变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9、我国南方的夏天,每当烈日当空,导致地表温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当:有时会下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以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湿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
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1、炎热的夏天,要将汽水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 ℃的水或者0 ℃的冰,哪一种效果好,为什么?答:0 ℃冰好一些;因为0 ℃的水和0 ℃的冰的温度相同,冷却的效果相同,但0 ℃的冰熔化时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冰的冷却效果好一些。
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答:冰不能继续熔化;因为熔化的条件是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把正在熔化0 ℃的冰放在0 ℃的房间里,冰不能吸收热量,所以不能够继续熔化4、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答:吃冰棒是熔化吸热,而扇扇子是通过加快空气流动来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来吸收人体的热量。
5、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答:由于铁丝温度较高,插入水中后发生局部的沸腾现象,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6、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舞台上喷撒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7、灯泡用久了以后为什么会发黑?答:因为灯发光时温度很高,钨丝因受热升华变成气态钨,当气态钨遇到冷的灯泡壁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在灯内壁上,长时间灯泡变黑。
8、为什么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交汇处会下雨?答:南方的暖湿气流中的水蒸气与北方的冷气流相遇,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冰晶熔化变成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9、我国南方的夏天,每当烈日当空,导致地表温急剧上升,人们普遍感到酷热难当:有时会下一场不小的阵雨,下雨时以及雨停后的一段时间,人们感觉空气湿热;但过一阵子,特别是一阵风刮过之后,大地和空气便清凉了,人们也感到凉爽了。
根据你学过的物理知识指出其中包含的物理现象和原理。
简答题简答题题库物态变化 1、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水汽化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杯子上壁液化成的小水滴。
所以模糊不清。
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因为壶嘴附近温度过高,水蒸气无法液化,所以不会出现白气。
3、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呈针状有什么作用?答:针状叶子与空气接触面积小,使水蒸发减慢,起到保水的作用4、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因为水沸腾特点是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沸腾后,用小火就可以使其保持沸腾状态,并且小火还可节省燃料。
5、医生给病人检查时,常把一把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为什么?答:烧完之后,镜子温度升高,口腔中的水蒸气遇到镜子不会液化,使得镜子不会模糊不清方便观察。
6、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答: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
即为“白雾”。
7、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答:霜是水蒸气遇到极冷的温度放热凝华才能形成的,所以霜前冷。
雪熔化和升华要吸热,所以雪后寒。
8、水稻是喜温作物,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育秧时,为了防止霜冻,傍晚常常在秧田里灌一些水过夜,第二天太阳升起后,再把秧田里的水放掉,为什么?答:这是利用水凝固时要放热,使温度下降的缓慢些,不至于把秧苗冻死。
9、夏天游泳后从游泳池中走出,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答:因为身上有水,风吹过加速了水的蒸发,水蒸发吸热,所以会很冷。
10、病人发高烧时,有时医生会用湿毛巾盖在病人的头上,这样就会使得病人的体温降低一些,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水蒸发要从人体吸热,所以会使人体体温降低。
11.“炖“菜是东北人喜欢的一道美食,最好的”炖“菜是应用煮食法,即把汤料和水置于炖盅内,而炖盅则浸在大煲的水中,并用蒸架把盅和煲底隔离,当煲中的水沸腾后,盅内的汤水是否能沸腾?为什么?(设汤水的沸点和水的沸点相同)答:不会,因为当水沸腾过程中,通过热传递使汤水温度升高也达到水的沸点,当二者温度相同后,不能发生热传递了,汤水无法吸收到热量,所以不会沸腾。
一、简答题1、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2、现在给你一杯很烫的开水和一只空杯子,你能尽快将水冷却下来吗?为什么要这样做?3、小明暑假在家休息时觉得十分炎热,请你用学过的物理知识想出二种消暑降温的好办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4、请你解释一下俗语“下雪不冷,化雪冷”。
5、请你仔细观察,从生活中找出4个生成“白气”的例子,分析它们的成因。
6、你知道云、雨、雾、露、霜、雪都是怎样形成的吗?7、冬天手冷时,用嘴向手上“哈气”,即缓慢地吹气,手感到暖和,而用劲向手上吹气,手不但不会暖和,反而会更冷.这是什么原因? 8、去年冬天以来,广东出现历史上少见的大旱,一些地区采用人工降雨的方法缓解旱情.一种人工降雨的方法是把干冰撒播到云中使其降雨.请你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上述人工降雨过程.小资料: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容易升华.9、开启啤酒瓶盖瞬间伴有“嘭”的一声,瓶口有股“白烟”,对此有两种说法:(1)“白烟”是瓶内CO2液化形成的;(2)“白烟”是瓶口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你赞成哪种说法?10、电冰箱是利用氟利昂作为工作物质把冰箱的“热”“搬运”到外部。
电动压缩机把冰箱内的氟利昂压缩到冰箱外部(有些藏在外壳内)的冷凝器中放热,冷凝器由金属管制成,如图所示。
请问高温氟利昂应该从冷凝器的A、B哪个口流入,哪个口流出,才能起到较好的散热效果?根据你掌握的知识分析为什么?11、平时我们经常听人们说“开水不响,响水不开”,你明白其中的道理吗?12、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大的装置。
如图所示,热管是由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它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量很快会传到另一端,这是什么道理?13、煮熟后滚烫的鸡蛋为了容易剥皮,需要把它放在冷水中浸一会儿。
这是为什么?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舞台上喷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雾”.2、正确答案:只要将水在两个杯子中来回倒就可以了。
物态变化简答题专题班级姓名1、北方建筑工人在秋冬季节和泥时,常用食盐水代替自来水,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时候这样做?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3、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扇扇子也感到凉快,试分析这两种凉快的原因。
4、取一根较粗的铁丝,把它的一端放在炉火上烧一段时间(烧红),然后把烧红的部位插入水盆中,你会看到铁丝周围出现大量的气泡,并有白气产生,这是什么现象?5、冬天在室外,气温很低,手冻得难受,这时往手上呵气,会使手感到暖和些,从锅里取刚出笼的馒头,手烫得难受,这时在手上吹气,又觉得不太烫了。
为什么呵气时感到暖和,而吹气又会减轻烫的感觉呢?6、霜前冷,雪后寒?”7、(1)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
(2)天热时,狗常把舌头伸出来。
为什么?8火箭点火发射时,在它的底部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发射架就不被高温烧坏?底部喷出的庞大的白色气团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怎样形成的?9.人们常将新鲜蔬菜装在塑料袋内并密封,放在冰箱冷藏室中保存为什么?在夏天,当把装有蔬菜的塑料袋从冰箱中取出后,看到塑料袋内、外都有水珠。
请解释这个现象。
10.不同季节的清晨,有时会看到卧室窗玻璃内侧表面有时是小水珠,有时是小冰花请解释这两种现象?11、寒冬时节的早晨,汽车司机上车后常发现在前风挡车窗上出现白色的“哈气”,于是他打风,很快就能除掉“哈气”夏天,在下大雨后,风挡车窗上也出现“哈气”影响安全驶,于是司机打开空调制冷,很快“哈气”也被除掉。
为什么同样的现象,司机采取不同的方法却收到了相同的效果?请你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加以解释。
12.一天下午,天气突然变得阴沉,九年一班的同学们正在教室上课,窗户的玻璃上出现了许多雾水,但是隔壁无人上课的物理实验室玻璃上的雾水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13、电冰箱制冷系统简化示意图,请说明电冰箱制冷的工作过程。
14常见的打火机,可以看见里面装有液体,阿强同学一天玩打火机时,把阀门松动了,一会儿工夫,虽然没有把液体倒出来,却发现液体不见了,但阀门周围却结了一层白色的东西,用手摸一摸打火机,发现打火机非常冰冷试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的相关知识解释上述发生的现象。
物态变化知识总结第一节温度和温度计一、物质的三态1.水的三态:固态(冰);液态(通常指的水);气态(水蒸气:水蒸气看不见)。
其他物质一般也有三态。
物质的三态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
2.酒精灯的使用:(1)用外焰加热;(2)禁止用一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个酒精灯;(3)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4)出现意外时不要惊慌,用湿抹布铺盖。
3.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和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温度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2.摄氏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2)摄氏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C;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C;然后把0°C和100°C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C。
三、常用温度计1.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工作。
(注意根据不同的测温需要选择液体;2.种类:常见的有实验室用温度计、体温计、家庭用的寒暑表温度计。
它们的量程(即测量范围)不同,分度值(每小格代表的数值)也不同;3.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4.使用: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能接触容器壁和容器底部;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四、体温计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测量范围:35°C~42°C;分度值为0.1°C;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第二节汽化和液化一、汽化和液化的概念1.汽化定义: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1.相机、摄像机都是比较精密的设备,把它们从寒冷的室外带到温暖的室内时,从物理学中的热学角度考虑一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为什么?答:把相机、摄像机从寒冷的室外带到温暖的室内时,应将它们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以避免产生液化现象。
等它们和室内温度相同后再将它们从塑料袋中取出。
原因是相机、摄像机在寒冷的室外使用时,温度很低,带到温暖的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会影响它们的正常使用。
2.舞台上经常用喷撒干冰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答:舞台上喷撒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气”。
3.灯泡用久了以后为什么会发黑?答:因为灯发光时温度很高,钨丝因受热升华变成气态钨,当气态钨遇到冷的灯泡壁又凝华成固态的小钨粒,附在灯内壁上,长时间灯泡变黑。
4.对着你的手背吹气,呵气,说出你的感觉,并解释其中的道理。
答:吹气时感觉凉爽。
因为吹气加快了手背表面空气流动,使手背上水分蒸发加快,蒸发吸热,所以感到凉爽。
呵气时感觉湿热,因为呵出的热气高于手背的温度,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液化放热,所以感到湿热。
5.炎热夏季,小明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几块冰块放到了饮料中,一会发现饮料里的冰块“粘”到一起了,你能帮小明解释这一现象吗?答: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冰块温度低于O℃,放到水中后水放热降温,冰吸热升温;当冰块附近的水的温度降到O℃时,冰的温度还低于O℃;冰块继续吸热,冰块附近O‘C的水继续放热,凝固成冰。
所以冰块会“粘”到一起。
6.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你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请你用初中物理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当往玻璃杯中倒入半杯开水时,玻璃杯下半部分的开水释放出水蒸气,杯子的上半部分温度比较低,水蒸气遇到较冷上半部分液化为水滴,所以会发现杯子的上半部模糊不清.7.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因为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内水汽化后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不会液化,所以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8.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1、医生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着一把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防止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2、为了研究影响蔬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明同学在室内把新鲜蔬菜分成两份,一份用保鲜袋装好,一份放在转动的电风扇下,小明同学是想研究蔬菜水份散发与什么因素的关系?这两份蔬菜哪一份水份散失的更快?答:小明同学研究的是蔬菜水份散失与空气流速的关系。
放在电风扇下的蔬菜水份散发的快。
3、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因为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壶内水汽化后的水蒸气在壶嘴附近不会液化,所以在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4、.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呈针状有什么作用?答: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状叶子减小了表面积,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过快,有利于仙人掌在沙漠中的生存.5、.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试说明其中的道理.答:因为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只是加快了水的汽化,使锅内的水干的快而已,白白浪费了燃料.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大火把水烧开后,就改用小伙,保持锅内的水一直沸腾.6、.酒精灯的火焰能点燃纸,但是却能用纸做的小锅在酒精灯上烧开水,讲出其中的道理.(纸的着火点是183°C,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是800°C).答:在纸做的小锅内,用酒精灯加热只能将水加热到沸腾的温度,即100°C.水沸腾时需吸收大量的热量,同时也吸收了纸的多余热量,使纸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183°C,所以用纸锅烧水,纸并不会燃烧.7、.舞台上经常用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方法制造白雾以渲染气氛,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答:舞台上喷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雾”.8、.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你认为这一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答:这说法有道理.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成,所以会有”霜前冷”;而”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从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9、将一个鸡蛋从冰箱里拿出来,我们会看到蛋壳先变湿后变干,为什么?答:此现象反映物理学上的液化和蒸发,先湿是因为刚出冰箱的蛋壳表面温度较低,外界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蛋壳而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后干是因为一段时间后蛋壳表面温度上升到环境温度,蛋壳表面的的水分又蒸发了。
1.相机、摄像机都是比较精密的设备,把它们从寒冷的室外带到温暖的室内时,从物理学中的热学角度考虑一下,应该注意什么事项?为什么?答:把相机、摄像机从寒冷的室外带到温暖的室内时,应将它们放入密闭的塑料袋中以避免产生液化现象。
等它们和室内温度相同后再将它们从塑料袋中取出。
原因是相机、摄像机在寒冷的室外使用时,温度很低,带到温暖的室内时,室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成小水滴,会影响它们的正常使用。
2.舞台上喷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雾”。
答:舞台上喷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的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量,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我们看到的“白雾”。
3.夏天游泳后从游泳池中走出,风一吹感到很凉,为什么?答:从游泳池出来时身体上有残留水分,夏天温度高,加上身体表面空气流动,加速了水分的蒸发,而水的蒸发需要吸热,便从人体表面吸收热量,于是人的体表温度降低,人就会觉得凉.4.多年来,南宁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种植花草树木,提高绿地覆盖率,修建人工湖,扩大水域面积,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住环境,让全市民享受到了“绿城”带来的实惠。
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说明绿化城市、修建人工湖对改善居住环境所带来的好处(至少说两点)。
答:(1)植树造林可以减弱噪声的影响;(2)绿化、扩大水域面积,可以利用水的蒸发吸热来降低气温;(3)绿化、扩大水域面积,还可以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在吸收相同的太阳辐射热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升高较少,来降低气温.5.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那是因为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高,从壶嘴出来的是水蒸气,而水蒸气是肉眼看不到的。
而那些看得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而液化了,成了液态的小水珠,所以看得见。
6.在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子呈针状有什么作用?答:沙漠中的仙人掌的针状叶子减小了表面积,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过快,有利于仙人掌在沙漠中的生存.7.煨炖食物时,有经验的人总是先用大火将食物烧开,然后改用小火,试说明其中的道理。
物态变化简答题一、液化简答题(标准流程:①物体温度相对较低→②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③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④回应题目)1、医生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着一把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使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口腔内有大量的水蒸汽,防止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白气”是液化现象。
烧开水时壶内有大量高温的水蒸汽,而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水蒸汽无法遇冷液化,所以靠近壶嘴的地方不出现“白气”。
3、开水冒“白气”冰棒也冒“白气”,试解释两种“白气”的形成?答:“白气”都是液化现象。
开水冒“白气”这是因为高温开水水面上方存在大量水蒸汽且温度相对较高,外围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汽遇到空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冰棒温度相对较低,外围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水蒸汽遇到冰棒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
4、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答:“白气”是液化现象。
冰棒温度相对较低,外围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
这些“白气”是向下飘,“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密度比空气大。
5、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答:这是液化现象。
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温度相对较低,暖和的室内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当戴眼镜的人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室内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6、在广州的春季,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课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1)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
物态变化试题及答案
1.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什么?
答案:升华
2.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什么?
答案:凝华
3. 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液化
4. 冰变成水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熔化
5. 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汽化
6. 物质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凝固
7. 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熔化
8. 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液化
9. 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什么?
答案:汽化
10. 物质在发生物态变化时,会吸收或放出热量吗?
答案:是的,物态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11. 描述一下水的三态变化过程。
答案:水的三态变化包括:液态水(水)在温度降低时可以凝固成固态冰;固态冰在温度升高时可以熔化成液态水;液态水在温度继续升高时可以汽化成水蒸气。
12. 为什么冬天的窗户上会有冰花?
答案:冬天窗户上出现冰花是因为室内的水蒸气遇到较冷的窗户表面时,发生凝华现象,水蒸气直接变成小冰晶附着在窗户上。
13. 为什么夏天的冰棍会冒烟?
答案:夏天冰棍冒烟是因为冰棍周围的水蒸气遇到冰棍的低温表面时,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看起来像是冒烟。
14. 为什么冬天的湖面会结冰?
答案:冬天湖面结冰是因为湖水在低温下发生凝固现象,液态水变成固态冰。
15. 为什么夏天的路面会湿漉漉的?
答案:夏天路面湿漉漉的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遇到较冷的路面时,发生液化现象,形成小水滴附着在路面上。
物态变化简答题一、液化简答题(标准流程:①物体温度相对较低→②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③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④回应题目)1、医生这病人检查牙齿时,拿着一把带把的金属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小平面镜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烤一烤,使平面镜的温度高于口腔内的温度,口腔内有大量的水蒸汽,防止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附在镜子表面上,影响医生诊疗。
2、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开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想一想,为什么?答:“白气”是液化现象。
烧开水时壶内有大量高温的水蒸汽,而靠近壶嘴的地方温度较高,水蒸汽无法遇冷液化,所以靠近壶嘴的地方不出现“白气”。
3、开水冒“白气”冰棒也冒“白气”,试解释两种“白气”的形成?答:“白气”都是液化现象。
开水冒“白气”这是因为高温开水水面上方存在大量水蒸汽且温度相对较高,外围的空气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汽遇到空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冰棒温度相对较低,外围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水蒸汽遇到冰棒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
4、冰棍冒出的“白气”是怎么形成的?“白气”是向上飘还是向下飘?为什么?答:“白气”是液化现象。
冰棒温度相对较低,外围空气中的水蒸汽温度相对较高,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出现“白气”。
这些“白气”是向下飘,“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密度比空气大。
5、在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为什么?答:这是液化现象。
冬天,眼镜片在室外温度相对较低,暖和的室内水蒸气温度相对较高,当戴眼镜的人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室内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水蒸汽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而附着在镜片上,所以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
6、在广州的春季,每当“回南天气”到来时,课室的墙壁、黑板和地板都非常潮湿,甚至会“出水”.(1)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些“水”是如何形成的。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简答题专题练习附答案一、读谚语,解释物态变化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2、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3、开水不响,响水不开4、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5、下雪不冷,化雪冷6、霜前冷雪后寒二、厨房中的热现象1、水壶中的水烧开后,在壶嘴处看到的“白气”是怎么样形成的?2、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为什么在壶嘴一定距离处才能看到“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却看不到“白气”?3、用锡焊的铁壶烧水为什么壶烧不坏,而不装水时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变烧坏了?4、手沾点凉水拿刚出笼的熟馒头时,为什么不觉得怎么烫手?5、饺子放在水中无论怎么煮也不会变黄变焦,为什么放在油中炸会变黄变焦?6、水落在热油锅里会爆炸,而油落到热水锅里却不会爆炸,为什么?7、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烫得厉害,为什么?8、烫伤后,用0℃水还是用0℃的冰冷敷效果更好,为什么?9、炸食物时烧开的油溅到身上往往比烧开的水溅到身上对身体伤害得更严重,为什么?10、同样大小的一滴水,滴入发热的锅里和滴入热得发红的锅里,结果发现滴入温度较低的发热的锅里,水反而先干,为什么?11、“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烧开了的汤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
请利用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
三、诗词中的物态变化1、上联“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降”;下联:“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其中包含了哪些物态变化,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2、庐山以秀美的风景闻名于世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一诗中写道“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请你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解释“烟”的形成。
四、自然界中的物态变化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是怎么样形成的,并说明是吸热还是放热。
雨露雾雹冰雪霜窗花(发生在窗户的表面)雾淞五、请利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中的“白气”的形成原因。
天冷时人嘴里呼出的“白气”水壶嘴上冒出的“白气”打开啤酒瓶时,酒瓶口部出现的“白气”打开冰箱门时,冰箱门附近出现的“白气”刚从冰箱里拿出的冰糕周围的“白气”六、你身边的热现象1、冰冻的衣服放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能变干2、有风的天气,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格外冷3、冬天,戴眼睛的同学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镜片上会出现小水珠4、夏天游泳时,在水里并不觉得凉,而上岸后觉得冷5、用久了的灯泡内壁变黑6、用久了的灯泡灯丝变细7、从冰箱里拿出的鸡蛋先湿后干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9、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会越来越小10、酒精擦在皮肤上感觉到凉快11、牙科医生用来观察病人牙齿的小镜子,要放在火上烤一下才放进病人的口腔中,医生这样做是为了什么12、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有哪些13、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味儿,常把饭菜放入脸盆,再把脸盆浮在水缸中。
一、物态变化1.北方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暖和的室内后,感觉镜片变得模糊,从而看不清东西,为什么?答:北方冬天,眼镜片在室外,因此温度与室外温度一样很低(1分),当进入暖和的屋子里后,屋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后温度降低液化成小水珠(1分),附着在镜片上,所以看不清东西(1分)2.病人发高烧时,有时医生会用湿毛巾盖在病人的头上,这样就会使得病人的体温降低一些,这是为什么?答:因为液体蒸发要吸收热量,(1分)用湿毛巾盖在病人的头上,利用水蒸发吸收人体的热量,(1分)所以病人的体温会降低一些。
(1分)3.夏天小明从游泳池上来,一阵风吹过,他觉得有点冷,为什么?答:风吹过,皮肤表面空气流动速度加快,使水蒸发加快,从皮肤吸收更多的热量,使皮肤温度骤然下降,所以感到冷。
4北方冬天贮菜,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防止地窖的菜被冻坏,为什么?因为当气温下降至0℃以下时,桶里的水会凝固成冰,水会放出热量,该热量可使地窖的温度不至于降得太低,从而避免蔬菜被冻坏。
二、比热容5.沙漠地区昼夜温差较大,而沿海地区昼夜温差不大,什么原因?根据公式Q=cmΔt得Δt=Q/cm,在质量,吸收热量相同时,比热容大,温差小。
沿海地区水比热容大,温差小。
所以温差不大。
6.在骄阳似火的夏天,露天泳池边的水泥砂石地热得烫脚,而泳池里的水却凉凉的。
为什么?答:根据公式Q=cmΔt得Δt=Q/cm,在相同时间、吸收相同热量下,砂石的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大,末温高,觉得烫。
而水比热容大,末温小,觉得凉。
(注:5、6两题比较的是温差,最好能写出比较量的变形式)7.人们培育秧苗时,为了保护秧苗在夜间不被冷空气冻坏,常常在傍晚往农田灌水,白天再将水放出。
请你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答:根据公式Q=cmΔt,在相同质量,温度下降相同时,水的比热容较大,放出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保护秧苗的目的8.汽车发动机为什么用水做冷却剂?答:根据公式Q=cmΔt,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水的比热容较大,水从汽缸中吸收的热量比较多,不至于使气缸温度升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