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坡防治一
- 格式:doc
- 大小:321.50 KB
- 文档页数:3
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发现趋势一、背景介绍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它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密度的增加,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频率也在逐渐增加。
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和控制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二、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特点1. 不稳定性强:不稳定斜坡是指由于各种外力作用或内部结构破坏,导致岩土体失去平衡而引起滑动或崩塌等现象。
这种岩土体通常具有较高的倾角和较弱的结构强度,因此其不稳定性非常强。
2. 影响范围广:由于不稳定斜坡往往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其周围环境复杂多变,因此其影响范围也非常广泛。
一旦发生滑动或崩塌等现象,将会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严重影响。
3. 预测难度大:由于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形、气候、地质构造等,因此其预测难度非常大。
需要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才能准确判断其发生概率和规模。
三、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1. 地质勘察:在建设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和分析,确定不稳定斜坡的位置和规模,并评估其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工程控制:采取各种工程措施,如加固支护、排水降温等方法来控制不稳定斜坡的滑动或崩塌。
其中较为常用的方法包括加固支撑、钢筋混凝土桩加固、喷射混凝土加固等。
3. 监测预警:对已经发生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监测预警,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急措施。
常用监测手段包括地面位移监测、水位监测、地下水压力监测等。
4. 管理规划:在城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的风险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规划措施。
例如,禁止在不稳定斜坡区域进行开发建设,或者限制建设高度和密度等。
四、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防治的发展趋势1. 技术手段的不断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型材料和技术手段被引入到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防治中。
例如,纤维增强土工材料、无人机等技术将为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防治带来新的突破。
浅述斜坡变形破坏的主要类型及其防治措施斜坡在各种内、外地质营力作用下,不断地改变着坡高和坡角,使坡体内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当组成坡体的岩土体强度不能适应此应力分布时,就产生了斜坡的变形破坏作用。
尤其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使自然斜坡发生急剧变化。
斜坡的稳定程度也变化极大,往往酿成灾害。
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实质上是由斜坡岩土体内应力与其强度这一对矛盾的发展演化所决定的。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了解斜坡变形破坏产生的原因和主要类型以及其防治措施对于我们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显得尤其重要。
1斜坡变形破坏的类型(The type of slop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斜坡的变形与破坏,可以说是斜坡发展演化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变形属量变阶段,而破坏则是质变阶段,它们是一个累进破坏过程。
这个过程对天然斜坡来说时间往往较长,而对人工边坡来说时间则较短暂。
1.1斜坡变形(Slope deformation)斜坡变形按其机制可分为拉裂、蠕滑和弯折倾倒三种型式。
1.1.1拉裂(Tensile crack)在斜坡岩土体内拉应力集中部位或张力带内,形成的张裂隙变形型式称拉裂。
这种现象在由坚硬岩土体组成的高陡斜坡坡肩部位最常见,它往往与坡面近乎平行(见图一),尤其当岩体中陡倾构造节理较发育时,拉裂将沿之发生、发展。
拉裂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上宽下窄,以至尖灭;由坡面向坡里逐渐减少。
拉裂还有因岩体初始应力释放而发生的卸荷回弹所致,这种拉裂通常称为卸荷裂隙。
拉裂的危害性是: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为风化营力深入到坡体内部以及地表水、雨水下渗提供了通道。
它们对斜坡稳定均是不利的。
图一斜坡拉裂示意图1.1.2蠕滑(Creep slip)斜坡岩土体沿局部滑移面向临空方向的缓慢剪切变形称蠕滑。
蠕滑发生的部位,在均质岩士体中一般受最大剪应力迹线(见图二)控制,而当存在软弱结构面时,往往受缓倾坡外的弱面所控制。
滑坡的形成机理与防治措施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破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活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跨山”、“地滑”、“土溜”等。
Key words:landslide;formation mechanism;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1.产生滑坡的基本条件1.1斜坡体前有滑动空间,两侧有切割面。
广泛存在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滑坡灾害相当频繁。
从斜坡的物质组成来看,具体松散土层。
碎石土,风化壳和半成岩石土层的抗剪强度低,容易产生变形面下滑;坚硬岩石中由于岩石的抗剪强度较大,能够经受较大的剪切力而不易产生变形滑动。
但是,如果岩体中存在着滑动面,特别是在暴雨之后,由于水在滑动面上的浸泡,使其抗剪强度大幅度下降而易滑动。
1.2降雨对滑坡的影响。
降雨对滑坡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雨水的大量下渗,导致斜坡上的土石层饱和,甚至在斜坡下部的隔水层上积水,从而增加了滑坡体的重量,降低土石层的抗剪强度,导致滑坡产生。
不少滑坡具有“大雨大滑,小雨小滑”的特点。
1.3地震对滑坡的影响。
地震的强烈作用使滑坡的土石的内部结构发生破坏和变化,原有的结构面,张裂松弛,加上地下水也有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地下水位的突然升高或降低对斜坡稳定很不利。
另外,一次强烈地震的发生往往伴随着许多余震,在地震力的反复震动冲击下,斜坡土石体就更容易变形,最后就发展成滑坡。
2.滑坡的防治措施整治滑坡的措施大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针对病因采取的措施,以制止滑动或控制滑坡发展为主;二是针对危害采取的措施.要避开滑坡危害,两者均须明确滑坡变形产生的基本条主要原因和变形过程,然后才能针对病因采取整治措施。
对大型崩堤性滑坡集中地段,在选线中以绕避为主。
对一般的滑坡,应迅速查清其性质和原因,一次性根治不留后患。
对大型复杂的滑坡群,短期内不易彻底查清其性质的,应分期连续整治,先采取稳定坡体的临时措施。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斜坡是指地面倾斜形成的地质体,直接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易于发生变形和破坏。
斜坡地质灾害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一、加固支护
在斜坡的上部和下部设置适当的支护措施可以有效地增加斜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实际中可以采取植被、混凝土、石材等材料进行斜坡的加固与支护,加强对斜坡的固护,提高斜坡的抗震、抗风、抗滑能力。
二、排水疏导
斜坡的水分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之一。
因此,在斜坡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设置排水设施,及时疏导雨水,减少水利条件带来的破坏风险,降低土的饱和度,使斜坡保持稳定状态。
三、合理开挖
斜坡挖掘是斜坡变形和破坏的致命原因之一。
因此,合理开挖是确保斜坡变形不产生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际应用中要尽可能减少开挖量,避免向下挖,采取适当的缓坡设施,避免斜坡土体的过度位移和破坏。
四、监测预警
对于已经出现变形且建设或者人类活动不可避免地与之产生联系的斜坡,需要建立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对变形量,速率,位置等数据进行即时监测,以提早预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灾害事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为保障斜坡的稳定,合理设计和选取一套完整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设计要考虑全面和周密,依照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逐步实施措施,不断提高防治效果,达到最佳的预防效果。
边坡塌方的防治方法
悬崖斜坡的防治方法有很多种,以下是比较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植物覆盖法
1. 进行植物种植,植株宜采用耐盐碱、耐寒、耐旱等特性的植物;
2. 适当搭设植物栽培设施或架设草皮移动障;
3. 选择适应多样环境的多种植物组层种植,形成植被群落;
4. 定期对植物进行施肥、修剪,并小心管理。
二、石素坡防护法
1. 坡面开垦必要时可依据悬崖坡体特点斜坡设置岩石防护物以自锚稳定;
2. 防护物的位置和形状,应选择最为有效的形状进行设置;
3. 充分发挥自然石体的抗坡性能,选择体形稳定的岩石;
4. 将防护物安置在正确的位置,并经常进行维护和修整,以及观察其是否有松动现象。
三、工程护坡法
1. 护坡、稳岩与护栏结构设计应符合工程安全和结构抗震要求;
2. 护坡应高于斜坡坡面防止坡体下滑;
3. 护坡体形简单、高低差不大,土石方护坡体充分满足整体稳定性要求;
4. 根据气温变化,采取隔热、通风排水及避免直接冻结土石方护坡体
的措施。
四、其他防治方法
1. 坡面进行原位汲取法进行控制;
2. 增加坡体稳定性,可进行地层加固法;
3. 利用灌渠、管线等扩大边坡水流消能边带;
4. 开垦时适当砌制爬梯、看台,依据坡地特点可配合安装排水系统;
5. 妥善规划围岩支点,坚持安全作业,在施工前提前把边沟清理干净,以防止滚石碾碎、土壤流失。
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由于斜坡变形破坏,给人类和工程建设带来的危害在国内外不乏其例。
在我国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地质条件所制约,斜坡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强烈,危害严重。
因此,必须对斜坡的变形破坏采取防治措施。
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2消除、削弱或改变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各种因素;3防御和绕避措施。
以下将重点介绍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包括刷方减载和抗滑工程。
1刷方减载降低下滑力主要通过刷方减载,在刷方时必须正确设计刷方断面遵循“砍头压脚”的原则(如图1)。
特别注意不要在滑移—弯曲变形体隆起部位刷方,否则可能加速深部变形的发展。
图1 边坡“砍头压脚”2抗滑工程抗滑工程是提高斜坡抗滑力最常用措施,主要有挡墙、抗滑桩、锚杆(索)和支撑工程。
2.1挡墙挡墙也称挡土墙,是防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与排水等措施联合使用(如图2)。
它借助于自身的重力以支挡滑体的下滑力。
挡墙是目前整治中小斜坡滑动应用最广泛的措施之一。
根据斜坡滑动性质、类型和挡墙的受力特点、材料和结构的不同,挡墙可分为重力式抗滑挡墙、锚杆式抗滑挡墙、加筋土抗滑挡墙、板桩式抗滑挡墙。
图2 挡墙2.2抗滑桩抗滑桩是穿过滑坡体深入于滑床的桩柱,用以支挡滑体的滑动力,起稳定边坡的作用,适用于浅层和中厚层的滑坡,是一种抗滑处理的主要措施(如图3)。
抗滑桩通过桩身将上部承受的坡体推力传递给桩下部的侧向土体或岩体,依靠桩下部的侧向阻力来承担边坡的下推力,从而使边坡保持平衡或稳定的工程结构。
抗滑桩按材质分为木桩、钢筋混凝土桩、钢桩;按结构形式分普通桩、单锚点桩(即目前通常称的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按截面形式分圆形桩、矩形桩等。
通常所说的抗滑桩为钢筋混凝土桩,抗滑桩是我国铁路部门20世纪60年代开发、研究的一种抗滑支挡结构。
抗滑桩的出现是抗滑结构工程的一大发展,由于抗滑桩有施工量小,施工安全可靠,布置灵活便利,适应性强,可抵抗较大的滑坡推力等优点,很快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滑坡防治原则与工程措施滑坡(俗称走山),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多发生在坡度小于50度的斜坡上。
按照构成滑坡的地层岩性特征,滑坡分为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两大类。
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与岩(土)层面的相对位置,土质滑坡可分为均质滑坡、顺层滑坡和切层滑坡。
按照滑坡的构造特征、滑动面的出露位置,岩质滑坡可分为坡上滑坡、坡脚滑坡和坡底滑坡。
一、滑坡防治原则为了保证斜坡具有足够的稳定性,防治斜坡稳定性降低,以避免导致斜坡发生危害性变形与破坏,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滑坡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包括预防滑坡发生和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两大领域。
一般说来,“预防”是针对尚未严重变形与破坏的斜坡,或者是针对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治理”是针对已经严重变形与破坏、有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或者是针对已经发生滑坡的斜坡。
也就是说,一方面要加强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预防滑坡的发生;一方面要加强前期勘察和研究,妥善治理已经发生的滑坡,使其不再发生。
可见,预防与治理是不能截然分开的;“防”中有“治”,“治”中有“防”。
同时,滑坡防治应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以及宣传教育措施、经济措施、政策法规措施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取得最佳防治效果。
因此,滑坡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的原则。
㈠、滑坡防治应“以防为主”“以防为主”,是滑坡防治的首要原则。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弄清斜坡的演变规律,在查明导致斜坡稳定性降低的主导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消除和改变这些因素的措施,对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进行预防性治理,以防止滑坡的发生。
二是在建设工程选址和布局时,应尽量避开滑坡体规模较大、严重不稳定和治理极为复杂的斜坡地段。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预防性治理的重要性和经济合理性。
例如,1982年,长江鸡扒子滑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日达10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而且滑坡治理工程费用高达8000万元。
滑坡的常见防治措施滑坡是由于地表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造成大量岩土体沿着斜坡向下移动的地质现象。
滑坡具有发生突然、速度快、破坏力大等特点,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滑坡灾害的风险,人们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滑坡的常见防治措施。
1. 巩固土体巩固土体是防治滑坡的一种常见方法。
巩固土体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概率。
常见的土体巩固方法包括:•挡墙技术:在滑坡前缘建设混凝土挡墙或钢筋混凝土挡墙,起到抵抗滑坡力的作用,阻止进一步滑动。
•注浆技术:通过注入水泥浆、砂浆或聚合物浆料,增加土体的粘结力和强度,提高土体的抗滑性能。
•灰填技术:将石灰、水泥等材料加入到土体中,并进行混合,提高土体的抗剪强度和稳定性。
•钻孔排水技术:通过钻孔排水,降低土体内的水压,减小滑坡的压力和危险性。
2. 排水措施水分是滑坡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土体中的水分含量增加时,土体的抗剪强度会降低,滑坡的发生概率会增加。
因此,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是防治滑坡的关键。
常见的排水措施包括:•排水沟:挖掘排水沟,以便快速将降雨水排出,降低土体的含水量。
•排水管:安装排水管,将地下水排出,减小土体受水分影响的风险。
•排水井:建设排水井,加快土体内水分的排除,保持土体的稳定性。
3. 植被恢复植被对于滑坡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植被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增加土体的抗剪强度,防止滑坡的发生。
植被还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减小滑坡的风险。
常见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草皮覆盖:在滑坡区域播种草籽,形成草皮覆盖层,增加土壤的稳定性,阻止土壤的侵蚀。
•植树造林:在滑坡区域种植乔木或灌木,通过根系增加土壤的粘结力,减少土壤的松动。
•草帘:在滑坡区域悬挂草帘,利用草帘的根系形成土壤网状结构,增加土体的稳定性。
4. 坡面防护滑坡的发生往往由于坡面的剥蚀和侵蚀。
为了有效防治滑坡,需要采取坡面防护措施。
常见的坡面防护措施包括:•混凝土面层:在滑坡面上铺设混凝土面层,增加坡面的硬度和稳定性,防止坡面的剥蚀。
139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不稳定斜坡的勘查要点及边坡防治分析姜德民,邢 鹏,李林之(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三地质大队,江苏 镇江 212001)摘 要:自我国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不仅国家综合实力有了稳步提升,亦带动了各行各业的飞速发展与全面升级。
然而在经济腾飞的同时,也隐藏了许多不为人知的环境危害,人类各类工程活动日益频繁,再加上大气、地质应力、生物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都加剧了山体表层的损坏速度,导致不稳定斜坡的形成。
此类问题如若不及时加强勘查,很有可能在未来酿成巨大灾害,包括泥石流、崩塌等,造成难以预估的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
鉴于此,本文就不稳定斜坡的勘查要点以及边坡防治展开深入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不稳定斜坡;勘查要点;边坡防治;方案建议中图分类号:TU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0)19-0139-2收稿日期:2020-10作者简介:姜德民,男,生于1986年,山东泰安人,研究生,中级,研究方向:地灾勘查设计、水工环、矿山治理。
所谓不稳定斜坡,其实就是指地质上易发生滑动的各类斜坡,或者具潜在滑动几率的斜坡,与滑坡有一定区别。
当前学术界对于不稳定斜坡还不存在权威性释义,通常可以将其理解为处于临界状态(即将失去稳定性)的斜坡。
与滑坡相比,不稳定斜坡不一定有明显滑动面。
为了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事业的发展,相关技术研究人员必须立足长远,不断充实自身,用更加多元化、创新化的角度来加强边坡防治。
如下,笔者将结合自身多年来相关的地质工作实践,以某地段不稳定斜坡勘查为案例,首先就不稳定斜坡的地质环境展开综合论述,将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与边坡稳定性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不稳定斜坡的边坡防治方案。
1 地质环境条件1.1 地形地貌客观而言,勘查区西南侧较高,发育山体斜坡,整体高差大约260m,属于剥蚀低中山地貌单元。
残坡积物及植被发育,河溪、沟谷纵横交错,山势偏高,坡陡较多,而且河溪、山脉连绵起伏。
斜坡的治理方法1.1锚索锚固方法a.灌浆式锚固。
锚索孔钻成后,将锚索下到孔里至设计位置,对锚固段灌水泥砂浆,待强度达到要求时张拉锚索。
这种锚固形式适用于各种地层。
其不足之处是上部应力集中,并有预应力损失过程。
b.胀壳式锚头锚固。
该锚固形式是利用胀壳式机械锚头的锥形环和活动外夹片,与坚硬的岩石孔壁挤紧产生摩阻力,即形成锚固力。
它只适用于较坚硬的岩质地层。
c.澎扩孔式锚固。
对锚固段锚索顶端局部扩孔,使端头周围孔壁面积增大,以提高锚固力。
该种锚固型式对各种地层都行之有效,但需要新型扩孔钻头,且成孔增加了难度。
d.综合式锚固。
将上述3种或两种锚固型式混合使用,可较大地提高锚索的锚固力。
另外,在砂浆中掺入添加剂,或二次高压灌浆,均可有效地提高砂浆与岩土之间的抗剪强。
1.2 抗滑挡墙a.施工之前应对坡面按设计断面进行削坡减载处理,清除坡面松散岩土体和腐殖土。
刷方减载应按自上而下的原则进行,即实行“逆作法”法施工b.施工时挡墙基础开挖应分段、跳槽、马口开挖,最好以挡墙沉降缝(10 m 伪单位进行,保证边坡的稳定性。
施工时基坑开挖后,应对基底持力层进行鉴别,确定为粉质粘土夹碎块石后,方可进行基底的垫层铺设。
抗滑挡墙墙底应做成0.05 : 1的逆坡,增加边坡支护挡墙的自稳能力。
c.砌挡墙的施工必须采用座浆法,所用砂浆宜用机械拌合。
砂浆填塞应饱满,严禁干砌,砂浆强度应符合设计要求,保证墙体的整体性和其刚度。
应分层错缝砌筑。
d.施工前要做好地面排水系统工作,保持基坑和边坡坡面干燥。
挡墙应设置泄水孔,按上下左右每隔2~3m交错布置。
泄水孔的坡度为40%,向墙外为下坡,其进水侧应设置反滤层,厚度节≮0.3m在最低一排泄水孔的进水口下部应设置隔水层。
墙后填土必须分层夯实,选料及其密实度均应满足设计要求。
注意事项:抗滑挡墙在不稳定斜坡防治工程中应用十分广泛,也存在一定的安全质量隐患。
在不稳定斜坡的工程地质分析后进行结构设计,同时进行抗滑挡墙的稳定性验算。
斜坡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课件 (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道路、工厂、建筑等设
施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上建造,同时,斜坡地质灾害也随之而来。
为了
全面了解、精准评估、有效防治斜坡地质灾害,专门制作斜坡地质灾
害调查、评价与防治课件至关重要。
一、调查
调查是斜坡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的基础,主要包括搜集研究区域地形、地质、水文水资源、气象等信息资料;野外实际观测、测量;勘验斜
坡现状、钻探取样等工作。
调查成果是灾害评价、预报和防治工程设
计及施工的重要依据。
二、评价
评价是对斜坡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程度、危害等进行综合评估的
过程。
主要从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水资源和气象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用于灾害预警、预报及灾后复原和抢救施工等方面,为斜
坡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三、防治
防治是对斜坡地质灾害采取措施的过程。
对于现有的斜坡地质灾害,
应采取灾后抢险、治理等措施;对于潜在的斜坡地质灾害,应采取治
理或迁移居民等方式来减少灾害危害。
防治措施的选择应基于评价结
果结合现场实际情况来制定合适的施工方案。
四、课件
制作斜坡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与防治课件,不仅有利于对相关人员开展灾害防治培训,也方便斜坡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给予实际指导。
课件设计应准确、简单明了,且包含多种多样的案例,以更好地展现实际应用。
总之,斜坡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价和防治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中调查和评价是制定防治措施的基础,而防治措施的实施则能够有效减少灾害的危害。
制作课件则更利于知识的普及和实操技能的培养。
公路工程斜坡病害防治理论与实践
1 公路工程斜坡病害
公路工程斜坡是指行道斜率较大的那一道路边,如果斜坡病害发生,将对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在设计、施工、日常维护等过程中,公路工程斜坡病害的防治理论与实践至关重要。
2 斜坡病害预防
首先,在公路施工过程中要采用合理的工艺技术,如采用正确的
土工夯实技术,在均匀夯实土层的条件下,利用运行器具轧制,使土
体达到要求的密实度,保证斜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其次,可以适当
改善斜坡的地质分析,尽量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斜坡坡度设计,防止
滑坡。
另外,配合斜坡的完善要做到适当的防护措施,强化斜坡护坡,避免灾害发生。
3 斜坡病害维护
防止斜坡病害发生的关键是在公路施工安装过程中进行正确操作,但施工完成后,斜坡病害可能也会随时发生,因此需要定期对斜坡进
行维护和管理,以监测斜坡的耐久性和结构情况;通过合理的施工方式,进行护坡的加固,防止滑坡;应检查斜坡边缘的材料,如果遇到
断裂,及时更换。
4 总结
公路工程斜坡病害是影响安全的重要因素,要想防止斜坡病害的发生,就必须在设计、施工、日常维护等过程中采用正确的技术和方法,让斜坡工程能够达到安全要求,避免斜坡病害发生,保障道路安全畅通。
斜坡治理方案一、斜坡治理的背景在中国,约有60%的国土面积属于山地和丘陵地区,这些地区大部分都是斜坡地形。
斜坡地形不仅地势险峻,地形复杂,而且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等。
同时,斜坡地形也是资源开发的重要区域,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植被资源。
因此,对斜坡地区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理,对于地质灾害的防治和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斜坡治理的目的1. 保护生态环境。
斜坡地区通常是植被脆弱的地带,受到较大程度的人为破坏和自然影响。
对斜坡地区进行治理可以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地方生物多样性。
2. 防治地质灾害。
斜坡地形易发生地质灾害,如滑坡、塌陷、泥石流等。
对斜坡地区进行治理,可以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 资源开发利用。
斜坡地区虽然地形险峻,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和植被资源。
对斜坡地区进行治理,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三、斜坡治理的原则1. 综合斜坡治理。
在斜坡治理工作中,应综合考虑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多个方面,形成综合斜坡治理方案。
2. 科学规划。
在斜坡治理工作中,应根据斜坡地区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资源分布等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治理方案。
3. 可持续发展。
在斜坡治理工作中,应注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斜坡治理的具体方案1. 生态恢复与保护。
对于生态环境较差的斜坡地区,应采取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健康。
2. 土地整治和开发。
对于斜坡地区中存在的荒地和荒山,可进行土地整治和开发,进行农田建设或者林地建设,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3. 地质灾害防治。
对于易发生地质灾害的斜坡地区,应采取加固坡体、植被覆盖、排水设施等措施,降低地质灾害的风险。
4. 产业结构调整。
对于斜坡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应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适宜斜坡地区的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斜坡防治的措施一
改变斜坡几何形态主要通过削方减载达到增大斜坡稳定性的目的,削方时必须正确设计削方断面遵循“砍头压脚”的原则。
大型深埋滑坡往往滑面后缘倾角陡而接近前缘倾角缓甚至反倾坡滑动力主要来源于滑坡近后缘段即头部,而接近前缘段即滑坡的足部则为抗滑段或抗力段。
消减产生滑动力的物质、增加抗力体的物质即可大大提高滑坡的稳定性。
1、削方减重和填土压脚
“削方"一般指放缓边坡坡率使得边坡坡率适应于岩土的工程性质而保持稳定。
“减重"是斜坡的滑坡体上部主滑段和牵引段挖去部分滑体岩土以减小滑体重量和滑坡推力的工程措施。
两者是有明显的区别的。
削方减重受滑动面形态直接控制,且受排水等因素影响。
在具有较长的前缘缓坡段的滑坡较适用此法。
一般削方量占滑体20%以下,这是经济合理的。
另外一种常用的治理方法就是填土压脚法,“填土压脚”则是指在滑坡前缘抗滑段及其以外回填土石增加抗滑力的工程措施。
有条件将滑坡上部减重的土石方移填于其前缘压脚是最经济而有效的治理措施(图1)。
但是实际上,如山区铁路和公路路基开挖引起的斜坡路基边坡滑坡,有减重条件的,却无反压的场地,除非局部改移线路的平面位置和纵坡。
所以由于各种条件限制,往往难以同时实现。
图1 减重反压示意图
(1)减重
减重是经常应用的治理斜坡滑坡的措施之一。
对于蠕动挤压阶段的斜坡,上部减重可减小下滑力,使斜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对于正在滑动或已经滑动的斜反压区 减重区
抗滑段
主滑段
坡,减重可减小下滑力,可减小支挡工程的数量、节省投资,也为施工安全创造了条件。
对于主滑面倾角较陡(大于20°)的斜坡和错落型斜坡,减重的效果更为明显。
减重的数量要根据滑坡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欲达到的目的来确定,一般应通过稳定性计算或斜坡推力计算来确定,使未大滑动的斜坡的整体稳定系数达到设计要求,或设置支挡工程位置的斜坡推力控制在预定数值之内。
稳定性计算采用圆弧法或不平衡推力法,来确定滑坡的整体稳定系数值。
一般要经过几次试算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减重设计的方量和坡形,应以不影响上方边坡的稳定为原则。
当多层存在时,应注意减重挖方不应引起新的滑动。
减重形成的坡面也应该有排水设施和必要的防护及绿化措施。
使用该方法时值得注意的是,斜坡上部的减重不同于斜坡前缘的削方或清方,前者减少下滑力减缓滑坡的滑动,而后者却是进一步削弱了滑坡的抗滑力,常常促使滑坡的扩大发展,应该慎重处理。
但是,实践证明对于已经滑动的滑坡,仅仅采用减重而不用地下排水和支挡工程,是不能长久稳定滑坡的,几年后或几十年后滑坡仍会产生滑动。
所以采用减重措施时还应同时辅以相应的支挡工程才能够保证其永久稳定。
(2)填土压脚
填土压脚的作用原理比较简单而明确,就是增加抗滑力而稳定斜坡,实际上是一种支挡工程。
它有以下要求:
1)填土的基底软弱土层必须挖除或换填,陡坡地段应采用挖台阶法处理,以防填土本身的不稳定;
2)填土底部应采用碎石或砂卵石等渗水材料填筑,或者作成盲沟以利于地下水排出;
3)填土必须压实,用以增加密实程度和抗滑能力;
4)当填土在沟岸或河岸时,填土坡脚应该有防冲刷设施,如防冲挡土墙或护坡以保证填土的稳定性;
5)填土的高度应经过检验,以斜坡不能从其顶部剪出为原则。
对于斜坡路基边坡当填方边坡坡度较陡时,可通过减缓边坡来增加其稳定性,主要采用直接削坡或者挖台阶法。
直接削坡法当然最简单,但需要当地地形条件允许,否则需拓宽坡脚使占地面积和土方量增大。
挖台阶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减载措施,但需要校核挖成台阶各段局部坡面的稳定性。
一般滑坡体顶部的重量起不利的作用,而
在底部的重量则起稳定的作用。
因此可以通过挖填平衡提高坡体的稳定性。
挖填平衡减缓坡度不必增加土方量,但必须保证填到坡脚处的土料质量良好,必要时可在坡脚处设置排水垫层以减小土体内部渗水对坡面的影响。
其中挖台阶法主要适合于半填半挖路基边坡处理(图2)。
图2 挖台阶法处理半填半挖路基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