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微生物的营养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4.01 KB
- 文档页数:5
课目:微生物生物学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2学时)目的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营养类型及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
要求掌握:1、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微生物的四种营养类型。
3、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
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的几种方式。
难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各种方式。
课堂组织:本章花2个学时讲完第一学时讲授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第二学时讲微生物靠渗透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的几种方式,并介绍培养基的基本概念。
板书加CAI讲授。
第五章微生物的营养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物质,并加以利用,以获得能量和合成细胞物质,这个过程称为微生物的营养。
可以被微生物吸收和利用的物质,称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物质自然界中许多物质可以被不同的微生物利用。
根据其性质和作用可将生物的营养物质分为:碳素营养物质氮素营养物质矿质营养物质生长因素水份一、碳素营养物质(碳源):微生物细胞中含C量约占细胞干重的50%。
无机碳化物:CO2(或碳酸盐)单糖:葡萄糖糖类双糖:蔗糖寡糖:棉子糖多糖:纤维素有机碳化物:醇类:乙醇有机酸:甲酸、乙酸脂类:油变哈各种农副产品:饴糖、玉米粉、米糠、马铃薯甚至有些微生物可以利用石蜡、酚、氰及塑料等高度不活跃的碳氢化合物和有毒物质。
这些在环境保护上有重要意义。
霉菌例如:氰化物分解诺卡氏菌假丝酵母塑料分解假单胞菌酚分解目前在微生物分类中已利用了148种碳素化合物进行菌种鉴定。
C素的功能:1、组成有机分子的C架。
2、为细胞提供能量。
二、氮素营养物质:细菌,酵母细胞中的含N量约占干重的7—13%。
霉菌细胞中的含N量约占干重的5%左右。
分子氮:N2固N微生物N源无机氮化物铵盐:NH3+硝酸盐:NO3+有机氮化物:牛肉膏、蛋白胨、尿素、酪素、玉米浆、豆饼等。
N素的功能:组成有机分子。
三、矿质营养物质:矿质营养的功能:1、构成微生物细胞的各种组分。
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课程教案授课时间见教学日历授课地点新阶-202 教学对象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化学学院药学系章节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学时分配 2学时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六大生长要素,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从而认识到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多样性。
根据不同微生物的营养要求,配制相应的、适于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为今后进行研究和利用微生物打下理论基础。
重点、难点营养类型的分类依据,微生物的营养类型特有的营养类型,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培养基类型,营养物质运输的四种方式及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一、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1、碳源2、氮源3、能源4、无机盐5、生长因子6、水三、微生物的营养类型1、光能无机自养型2、光能有机异养型3 、化能无机自养型4、化能有机异养型5、营养缺陷型第二节微生物培养基一、制备培养基的原则二、培养基类型第三节微生物营养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一、扩散2、光能有机异养型(photoorganoheterotrophy)不能以CO2为主要或唯一的碳源;以有机物作为供氢体,利用光能将CO2还原为细胞物质;在生长时大多数需要外源的生长因子;紫色非硫细菌:光能(ATP)4CH30H+2 CO26[CH2O] + 2H2O(碳源与供H体)细菌叶绿素光能无机自养型和光能有机异养型微生物可利用光能生长,在地球早期生态环境的演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3 、化能无机自养型(chemolithoautotrophy)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无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以CO2或碳酸盐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进行生长时,利用H2、H2S、Fe2+、NH3或NO2-等作为电子供体使CO2还原成细胞物质。
无机物氧化(ATP)CO2+还原态无机物[CH2O]能源、供H、供电子体皆是无机物氢氧化细菌:H2+O2 H2O+ATP铁氧化细菌:Fe2++O2 Fe3++ATP亚硝化细菌:NH3+O2 NO2-+ATP硝化细菌:NO2-+O2NO3-+ATP硫化细菌:H2S (S)+O2 SO42-+ATP 还原态有机能源物质氧化释放的高能电子进入生物呼吸链,顺电子传递链传递产生ATP,逆电子传递链传递形成NAD(P)H24、化能有机异养型(chemoorganoheterotrophy)生长所需要的能量均来自有机物氧化过程中放出的化学能;生长所需要的碳源主要是一些有机化合物,如淀粉、糖类、纤维素、有机酸等。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营养教案二旧人教选修第2课时●教学过程[导课]教师讲述:我们已经学习了培养基的配制方法,理解了配制培养基的基本原则,知道需要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征与实际需求来配制不同的培养基。
那么,微生物的培养基有哪些种类呢?三、培养基的种类1.固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以及液体培养基教师讲述:培养基的种类有很多。
按照物理性质来分,可以分为液体、半固体、固体培养基。
那么,固体与液体培养基在成分上有何区别呢?主要的用途是什么?教师出示以下投影并引导学生分析:师生共同总结:①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添加凝固剂(如2%左右琼脂或明胶)而成;主要应用于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计数以及菌落特征的观察,也可用于工业生产,如酿造工业。
②半固体培养基是在培养液中添加少量凝固剂(如0.2%~0.5%左右琼脂)而成;主要应用于观察微生物的运动、菌种保藏等;③液体培养基主要成分是培养液,无需加入凝固剂,由于其具有营养物质分布均匀、与菌体表面接触充分,并且能大量溶解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的优点,所以一般用于工业生产中。
2.合成培养基与天然培养基教师讲述:若按照培养基的化学成分,则可以把培养基分为合成培养基与天然培养基。
那么,这两种培养基在主要成分上有何异同?其优点是什么?缺点有哪些?在生产上的主要应用是什么?学生自主分析,教师总结如下:3.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教师讲述:按照培养基的用途,我们可以将培养基分为选择培养基与鉴别培养基。
1.选择培养基教师打开多媒体课件,以动画模拟的形式呈示以下信息:把等量的酵母菌、霉菌以及细菌放线菌分成均等的二组,一组放入加入某种物质后的培养基,对照组放入除了这种物质外其他成分与实验组均等同的培养基;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发现只有酵母菌、霉菌能在这种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细菌、放线菌却不能在这种培养基上正常生长。
请问这是为什么?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前一节中抗生素的相关知识分析,最后推导出实验组的培养基中可能含有一定浓度的青霉素。
高中生物微生物的营养教案一旧人教选修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应用:1.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功能。
2.微生物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3.微生物培养基的种类。
能力目标1.通过“检查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观察能力、数据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微生物培养中培养基配制的一般方法与无菌操作技术。
2.通过对小组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地分析,培养学生利用科学的生物学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
3.通过四种培养技术中培养基(培养液)成分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对比分析能力与归纳能力。
4.小组学习中的合作与交往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社会——技术相统一的观点(STS)。
2.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通过病毒等微生物特殊培养方法的学习,掌握生物界中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3.培养学生树立科学实验态度,引导学生逐步确立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实事求是地收集实验数据的科学精神。
●重点·落实方案重点1.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和功能。
2.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落实方案1.使用不同微生物培养基的投影片、录像等直观教具,以及多媒体课件,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
2.列表比较微生物培养基、植物组织培养培养基、动物细胞培养液(液体培养基)、植物无土栽培培养液在成分上的异同,形成知识网络。
●难点·突破策略难点培养基的配制原则。
突破策略1.利用课件中的图片、文字、动画等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征、实际工作的需要等具体情况来合理配制培养基。
2.以动画模拟结合列表比较的方式,分析为何培养基的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与比例要协调的原因;结合实例分析,采用问题解决策略,培养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3.结合题例分析,知道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归纳,进行思维迁移,从而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教具准备自制微生物培养基的投影片,自制实验室微生物培养基配制的录像,以及多媒体课件,课外实验准备(“检查自来水中的大肠杆菌是否超标”实验)。
微生物的营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营养需求2.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3.微生物的培养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2.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展示微生物的多样性,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生活需要什么营养物质。
2.讲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1)微生物的分类(2)微生物的营养需求3.讲解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1)碳源(2)氮源(3)无机盐(4)生长因子4.讲解微生物的培养方法(1)液体培养(2)固体培养(3)选择培养(4)富集培养5.实验操作演示(1)制备培养基(2)接种微生物(3)培养微生物(4)观察实验结果6.学生分组实验(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2)教师巡回指导(3)学生记录实验结果7.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学生分享实验结果(2)教师点评与总结(3)讨论微生物营养对生长的影响8.课后作业(1)复习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2)撰写实验报告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能力。
4.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生物营养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微生物的营养需求和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需要。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
重点关注的细节:微生物的生长因子微生物的生长因子是微生物营养教案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微生物生长和繁殖所必需的,但微生物自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足以满足其生长需要的有机物。
微生物营养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微生物的基本营养需求,掌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碳源、氮源、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作用及种类。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及其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学生能够解释微生物的营养代谢过程,包括厌氧代谢和好氧代谢的特点。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配制适合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并正确运用无菌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培养。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微生物生长缓慢或停滞的原因,并设计相应的解决策略。
3.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索微生物对不同营养物质的利用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微生物营养知识,能够认识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领域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过程中学会尊重事实、注重证据。
本课程针对中学生设计,旨在帮助他们掌握微生物营养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同时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兴趣。
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教材,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围绕微生物营养的基础知识,结合教材相关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微生物营养需求概述:介绍微生物的基本营养需求,包括碳源、氮源、矿物质、水和生长因子等,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一节。
2. 培养基的制备与应用: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培养基成分、配制方法及用途,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二节。
3. 微生物的特殊营养需求:探讨微生物对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如厌氧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及培养方法,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三节。
4. 微生物的营养代谢过程:分析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包括厌氧代谢、好氧代谢等,对应教材第二章第四节。
5. 微生物营养与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的关系:阐述微生物在环境保护、疾病防治等方面的应用,强调微生物营养的重要性,对应教材第二章第五节。
课题微生物的营养日期年月日课时1教法指导,发现学法比拟教具微课件1、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和功能。
教重点2、培养基配制的原那么以及培养基的类型(按用途分类)。
材1、培养基配制的原那么。
分难点2、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方式。
析考点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及功能,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
1、掌握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功能〔应知识用〕。
目标2、掌握培养基的种类和培养基配制的原那么〔应用〕。
教3、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及吸收方式。
学能力目让学生初步学会微生物培养中培养基配置的一般方法。
目标标1、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情感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标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及功能1.碳源1〕概念:但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2〕种类:教学内容〔3〕功能:①主要用于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
②有些碳源同时还是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说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差异很大,可从微生物的代谢角度来考虑。
见下表:代谢类型代表能源碳源光能自养型蓝细菌,藻类光CO2光能异养型红螺菌光CO2和简单有机物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无机物(氧化)CO2化能异养型全部真菌和绝大多数细菌有机物(氧化)有机物注:甲烷氧化菌只能用甲烷和甲醇作碳源,而洋葱假单胞菌却能利用90多种含碳化合物。
2.氮源1〕概念:但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2〕种类:3〕功能: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说明:①对于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还是能源。
②大多数的微生物主要利用无机氮化合物作为氮源,也可利用有机氮化合物作为氮源。
③只有少数固氮微生物可以利用N2作为氮源,如:根瘤菌,固氮菌,蓝藻。
④对于硝化细菌而言,铵盐和硝酸盐既是氮源又是能源。
3.生长因子1〕概念: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3.组成微生物的化学元素分别来自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营养物质按照它们在机体中的生理作用,将它们区分为碳源、氮源、生长因子、水和无机盐。
4.碳源和氮源。
〔1〕阅读教材第85~86页相关内容。
〔2〕教师提供研究课题,学生交流讨论,深化知识理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研究课题一:关于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徽生物碳源的利用和能量的来源。
归纳:①自养徽生物以二氧化碳或碳酸盐为惟一碳源进行代谢生长;异养微生物必须以有机物作为碳源进行代谢生长。
②自养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一种类型是利用光能,如蓝细菌等着色细菌;一种类型是依靠物质氧化过程释放能量,如硝化细菌。
异养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能源主要依靠物质氧化分解放能,碳源是异养微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即碳源对于异养微生物来说,不仅可为机体提供构成细胞的物质,而且为机体提供完成整个生理活动所需的能量;某些异养微生物也可以光能作为能源,例如红螺菌,它不能以二氧化碳作为主要或惟一碳源,而需要有机物参与,才能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还原成细胞物质,这种营养类型称为光能异养型。
③依据微生物生长所需碳源物质的性质以及生长所需能源,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进行归纳,以此作为碳源知识的归纳、巩固、深化。
研究课题二:利用某些微生物碳源的特殊性解决环境污染、粮食危机等问题。
归纳:①利用某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以石油作为碳源的原理,消除石油污染;②运用某些细菌可以分解、利用氰化物、酚等有毒物质的原理处理有害物质;③研究开发以纤维索、石油、二氧化碳等作为碳源和能源的工业微生物,解决工业发酵用粮与人们日常用粮的矛盾。
研究课题三:关于氮源物质的来源和作用。
归纳:①对许多微生物来说,既可利用无机含氮化合物作为氮源,也可利用有机合氮化合物作为氮源。
②固氮微生物可以利用氮气作为氮源进行生长。
③铵盐、硝酸盐等既可作为微生物最常用的氮源,也可作为某些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④自养微生物与异养微生物类型的划分主要是依靠能否以二氧化碳作为生长的主要或惟一碳源,而不决定于氮源,例如,异养微生物最常用的氮源是无机氮源中的铵盐和硝酸盐。
课题微生物的营养日期年月日课时1教法指导,发现学法比较教具微课件
教材分析重点
1、微生物所需要的碳源、氮源和生长因子的来源和功能。
2、培养基配制的原则以及培养基的类型(按用途分类)。
难点
1、培养基配制的原则。
2、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方式。
考点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及功能,培养基的种类及应用。
教学目标知识
目标
1、掌握微生物所需的碳源、氮源、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和功能(应
用)。
2、掌握培养基的种类和培养基配制的原则(应用)。
3、了解微生物营养类型及吸收方式。
能力
目标
让学生初步学会微生物培养中培养基配置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1、增强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教学内容(一)微生物需要的营养及功能
1.碳源
(1)概念: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2)种类:
(3)功能:
①主要用于合成微生物的细胞物质和一些代谢产物。
②有些碳源同时还是异养型微生物的主要能源物质。
说明: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碳源的需求差别很大,可从微生物的代谢角度来考虑。
见下表:代谢类型代表能源碳源
光能自养型蓝细菌,藻类光CO2
光能异养型红螺菌光CO2和简单有机物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无机物(氧化) CO2
化能异养型全部真菌和绝大多数细菌有机物(氧化) 有机物
注:甲烷氧化菌只能用甲烷和甲醇作碳源,而洋葱假单胞菌却能利用90多种含碳化合物。
2.氮源
(1)概念:凡是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2)种类:
(3)功能: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说明:①对于异养微生物来说,含C,H,O,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还是能源。
②大多数的微生物主要利用无机氮化合物作为氮源,也可利用有机氮化合物作为氮
源。
③只有少数固氮微生物可以利用N2作为氮源,如:根瘤菌,固氮菌,蓝藻。
④对于硝化细菌而言,铵盐和硝酸盐既是氮源又是能源。
3.生长因子
(1)概念: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2)种类:维生素,氨基酸,碱基等。
(3)功能:一般是酶和核酸的组成成分。
4.无机盐
(1)无机盐对微生物正常生命活动的意义:
①构成细胞的各种重要的化学成分。
②参与构成微生物的各种细胞结构。
③一些无机盐是构成酶的重要成分,起到调节微生物代谢的作用。
④调节微生物细胞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2)NH4+,Fe2+,S可分别作为硝化细菌,铁细菌和硫细菌的能源,也可作为硝化细菌的氮源。
3.根据用途划分:
(1)选择培养基:是在某种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
如:培养基+青霉素(抑制细菌和放线菌生长)→酵母菌和霉菌
培养基+高浓度食盐(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金黄色葡萄球菌
培养基—氮源→固氮菌
(2)鉴别培养基:是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特点,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指示剂或化学药品配置而成的,用以鉴别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
(四)微生物对营养的吸收方式
吸收方式特点代表物质
单纯扩散
营养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
需要能量和载体。
水、某些气体(O2、CO2)、某些无机离子、水溶性的小分子物质。
促进扩散
营养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不
需要能量,需要载体。
酵母菌对糖类的吸收主动运输
营养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需
要载体和能量。
大肠杆菌对乳糖的吸收
集团转移
除主动运输的特点外,被运输的物质
改变其本身性质。
葡萄糖、甘露糖、果糖、β-半乳糖苷及嘌呤、嘧啶、乙酸等。
典型例题1.不同的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各不相同。
下列有关一种以CO2为唯一碳源的自养微生物营养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氮源物质为该微生物提供必要的氮素
B.碳源物质也是该微生物的能源物质
C.无机盐是该微生物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D.水是该微生物的营养要素之一
2.下列所述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能正常生长繁殖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