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解析
- 格式:ppt
- 大小:1.36 MB
- 文档页数:7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慈幼局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洗儿会”。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实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宫廷内的保傅制度和“备三母”制、西周时期胎教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及其广泛施行以及胎教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情况。
2、掌握保傅制度、“备三母”制。
3、明确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4、掌握古代胎教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学前教育史单元综合测试(一)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提出者是()A.勾践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答案】C(P30)【考点】慈幼之政的了解【解析】连年战乱人口骤减,为鼓励生育国家推行慈幼之政,也被当时的政治思想家看作是“仁政”的标志。
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王道的实质。
2.不属于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著作是()A.《千字文》B.《百家姓》C.《三字经》D.《学校系统令》2.【答案】D【考点】对课本的熟悉【解析】对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了解,以及所属朝代的兴盛。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是()A.邸舍B.慈幼局C.及幼堂D.京师育婴堂3.【答案】C(P31)【考点】对慈幼机构的了解【解析】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4.在小儿一岁生日时,摆上弓矢纸笔等物品供其抓取,古代称这种慈幼礼仪为A.试儿B.洗儿会C.命名D.接子4.【答案】A(P32)【考点】对慈幼礼俗的了解【解析】试儿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在小儿一岁时,摆上各类器物让小儿自己抓取,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愚智。
5..提出胎教理论,为我国古代胎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A.贾谊B.孙思邈C.王明清D.魏源5..【答案】B(P33)【考点】对胎教理论的了解【解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原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蒙养教材的是()A.《千字文》B.《三字经》C.《百家姓》D.《兔园册府》6.【答案】D(P42)【考点】对古代蒙养教育的了解【解析】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入《高厚蒙求》《名物蒙求》《史学提要》《龙文鞭影》《兔园册府》等。
7.宋代问世的经典蒙学读物是()A.《千字文》B.《三字经》C。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第一章第一节古代的学前教育(一)识记:1.教育起源的三大理论(1)生物起源说:托尔洛和沛·西能为代表。
该理论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把教育的动物的本能行为混合一谈。
(2)心理起源说:孟禄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的无意识的模仿大人。
(3)劳动起源说:恩格斯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教育由劳动产生。
2.保傅制度:西周时期建立,在朝廷内设专门师、保、傅、官员对王太子进行教育。
3.《颜氏家训》由颜之推撰写,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4.性恶论:是基督教中世纪宣传的儿童观。
基督教神学理论家奥古斯丁激励宣传《圣经》中的“创世说”和“赎罪说”,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
新生婴儿生下来就怀有嫉妒、贪婪之心,因此必须经历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
5.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另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
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是小大人。
(二)领会:1.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需要。
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了解劳动的目的,掌握劳动工具的运用,认识劳动对象等。
同时需要相互合作,存在协作和利益分配等一系列的规范。
为了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教育传递将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和技术传递给年轻一代。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肌体进化和大脑的发育,使人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在劳动中还产生了语言,使人的意识最终形成,有了积累和传递经验的可能。
积累的劳动经验,成为了教育内容。
2.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小家庭,教育是在由血缘纽带建立的大家庭中进行的,实行公养公育。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划分,生产资料公有。
教育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儿童教育具有民主、平等的性质,没有阶级的差别,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绪论(一)学前教育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对0-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
2.领会:学前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2.领会: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学类学前教育原理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子学科,教育学则是12学科门类之一。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这时候的学前教育思想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③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提出未来的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婴儿期开始。
④《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朝统治者注重胎教。
⑤《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便进行教育的记载。
⑥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⑦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应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为婴幼儿选择品行良好的乳母。
(2)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这时候学前教育理论组建丰富起来,更加系统、完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学说;《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
一、名词解释:(10选6)1、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P52、幼稚园行为课程:即“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P1053、恩物:“恩物”意为:“上帝的恩赐”,是福禄倍儿对其创作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玩具或教学用品的称谓。
P2484、保傅教育制度: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P255、童谣: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只扣的歌谣,古籍中还有孺子歌、儿童谣、小儿语、儿歌等称呼。
P276、性格形成学说:7、泛智:所谓“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P1928、《童蒙须知》: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涉及穿衣戴帽、言谈举止、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行为训练的细致规定。
P419、艺友制:艺友制便是学生(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P8910、《爱弥儿》:二、简答:(8选5)1、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理论依据:1、“母子同体”说它是指母子同处一体,母亲的视、听、言、动,乃至所思所想,便是胎儿的。
“外向内感”说是指孕妇接触的外部各种物象,会直接被体内胎儿所感应。
3、“生长发育”说它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上,主要根据医学获得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认识,要求孕妇注意自己的饮食和情绪调节等。
P82、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及早施教2、慈严结合3、均爱无偏4、风华陶然5、博习致用 P353、简述柏拉图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的思想:第一阶段:出生——3岁。
儿童从一出生就交给国家特设的育儿院养育,由母亲喂奶。
要给孩子以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走路过早而伤害自己。
柏拉图主张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
这一时期还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 第二阶段:3——7 岁。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洗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
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
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