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41.50 KB
- 文档页数:15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著名教育家是蔡元培2、蔡元培在1916年12月至1927年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二、论教育方针1、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2、军国民主教育,即体育3、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4、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三、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属个性”的主张1、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革传统教育的起点的教育家是蔡元培2、《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的讲话中,提出了“尚自然、展个性”儿童教育主张的教育家是蔡元培四、论学前美育1、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2、论学前美育的实施(1)蔡元培设想通过育胎教院、婴堂、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五、简答题1、简述预算拨款的原则(1)按预算和计划拨款(2)按事业进度和资金使用情况拨款(3)按用途拨款(4)按预算级次领拨经费2、试述蔡元培学前美育实施的途径(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堂的美育,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2)学校美育,主张儿童三岁入幼稚园(3)社会美育,接受社会美育的影响,注重观察和引导3、蔡元培的教育方针及其意义(1)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德育主义教育、世界观教育、美育教育(2)意义: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六、名词解释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陶行知怀着“爱满天下”的大爱之心,将毕生献给了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运动二、生活教育理论1、生平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确立(1)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根据杜威的理论形成的2、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1)陶行知强调“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为中心(2)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论普及幼儿教育1、改变漠视小孩教育的态度,认识幼儿教育的意义(1)陶行知认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2)陶行知指出“认为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点,晚点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成见是要不得,必须根本化除这种漠视小孩子的态度(3)“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
南京师范大学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学前教育思想史》是江苏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自学考试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中的必修课、必考课,也是该专业自学考生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本课程是以历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为主线,研究古今中外学前教育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的学科。
其特点是:具有教育学科和历史学科的双重性质,着重于理论视野的拓宽和学科历史感的养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外、古今学前教育思想发展的基本过程及一般规律,能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继承发扬本国与外国学前教育思想的精华,为深入学习学前教育基本理论打好基础。
Ⅱ、课程内容(注)与考核目标上编中国学前教育思想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掌握各自的主要教育主张。
[学习内容]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儿童教育思想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二、论“早谕教”(一)胎教(二)学前教育三、论师保博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一)及早施教(二)严慈结合(三)均受勿偏(四)熏渍陶染四、《颜氏家训》述评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第四节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和批判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三、顺应性情,激发兴趣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考核知识点](一)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二)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理论及《颜氏家训》(三)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四)王守仁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改革儿童教育的主张[考核要求](一)识记1、贾谊、早喻教、选左右、师保傅。
2、颜之推、《颜氏家训》。
3、朱熹、《小学》、《童蒙须知》。
4、王守仁、顺应性情、量力施教。
(二)理解分析1、贾谊论太子獐教育的目的和实施。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一、单项选择题1.提出“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的近代教育家是()A.蔡元培B.张雪门C.陶行知D.陈鹤琴【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
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他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2.将美育第一次列入国家教育方针的是()A.张宗麟B.陶行知C.熊希龄D.蔡元培【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他任教育总长时,将美育第一次列入国家教育方针,将其视为与德、智、体三育并重的部分。
3.下列不属于美育实施途径的是()A.家庭美育B.学校美育C.课堂美育D.社会美育【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学前美育的实施。
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4.“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的提出者是()A.陈鹤琴B.闻一多C.陶行知D.宋庆龄【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陶行知是有名的大众诗人,他的诗歌集多次出版。
其中有很多儿童诗,如《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
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
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
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牌地的大好佬。
”5.五四运动期间,以身家作保,到警厅保释学生的是()A.李大钊B.鲁迅C.陈独秀D.蔡元培【解析】D本题考查的是蔡元培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1916年12月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同情和支持学生,以身家作保,到警厅保释学生。
6.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的教育家是()A.李公朴B.张雪门C.陶行知D.闻一多【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陶行知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
[学前教育史课件]学前教育史第五章第六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学前教育史》教材的第五章和第六章。
第五章主要介绍了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等阶段。
第六章则重点阐述了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包括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2. 掌握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国际视野。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重点: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阶段特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国内外学前教育发展对比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结合教材和多媒体课件,分析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等。
3.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国内外学前教育案例,分析其优缺点。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给出典型例题,进行讲解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国内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六、板书设计1. 第五章: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发展历程清末民初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2. 第六章:国外学前教育发展概况欧美国家的学前教育日本的学前教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我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分析欧美国家学前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
(3)谈谈你对我国学前教育未来发展的看法。
2. 答案:(3)学生可结合自身观点进行回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前教育史
目录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3)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4)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4)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5)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6)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8)
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10)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11)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11)
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14)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学前教育
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第五章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实践活动考点1:张雪门【单选】(1)张雪门,浙江宁波人,生于1891年3月10日,是将毕生献给学前教育事业的著名教育家。
(2)在他耋耄之年,眼睛几近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还以坚强的意志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实习三年》、《幼教论丛》等十余部专著。
(3)他在《芙蓉》诗中说“年来心似秋光浅,却忆西山一片红”。
真题实战【单选题】在耄耋之年,眼睛几近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还以坚强的意志撰写幼儿教育专著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B.陶行知C.张雪门D.陈鹤琴真题实战【单选题】在耄耋之年,眼睛几近失明、手脚失灵、耳朵失聪,还以坚强的意志撰写幼儿教育专著的教育家是( )A.蔡元培B.陶行知C.张雪门D.陈鹤琴【答案】C真题实战【单选题】诗句“年来心似秋光浅,却忆西山一片红”的作者是( )A.张宗麟B.陶行知C.陈鹤琴D.张雪门真题实战【单选题】诗句“年来心似秋光浅,却忆西山一片红”的作者是( )A.张宗麟B.陶行知C.陈鹤琴D.张雪门【答案】D二、论幼儿教育的目的考点1:张雪门论幼儿教育的目的【单选、简答】(1)20世纪30年代初以前,他认为幼儿教育的目标是发展儿童个性;(2)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了“以改革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3)张雪门认为幼稚教育工作就是要实验寻求出“社会的需要和儿童身心衔接”的方法,满足和实现这两方面的要求。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考点1:幼稚园课程【单选】(1)幼稚生看宇宙的一切,是整个的,编制课程不能把自然界的和人事界的内容分得太清楚;(2)对幼稚生,满足其个体的需要,要甚于社会的希求;(3)课程要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来设置。
三、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考点2:幼稚园行为课程【单选、名词解释】张雪门在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行为课程”理论,成为他的课程理论的核心和特点。
(1)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2)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3)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
第五章现代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
不久建立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展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故事、读法以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试验研究。
创立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1929年,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陈鹤琴被选任为主席。
1928年任华人教育处处长。
1940年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试验幼稚师范学校。
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的教育事业。
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
陈鹤琴无愧于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幼儿教育专家。
二、活教育理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1.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
做现代中国人”。
这样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抗战胜利后,他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2.课程论。
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3.方法论。
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教学原则。
陈鹤琴的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主题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
5.训育原则。
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法治到心理;从对立到一体;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分家到合一;从隔阂到网络;从消极到积极;从“空口说到”到“以身作则”13条训育原则。
三、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1.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他认为:“儿童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活谓可教性。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这是毛泽东同志对蔡元培先生光辉一生的高度评价。
论教育方针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2、实利主义教育,也就是智育3、德育主义教育,即公民道德教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4、世界观教育,是“超轶乎政治的教育”5、美育教育,可以“陶冶吾人之感情啊,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蔡元培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否定了中国封建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教育宗旨,是历史的进步,成为民国初年国家颁行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培养儿童成为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人才也从此起步。
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批判和“尚自然”“展个性”的主张蔡元培把批判传统的儿童教育、发展儿童个性,作为民国教育改造传统教育的起点。
蔡元培说:“知教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蔡元培列举了托尔斯泰的的自由学校、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等,说明这种小教育的特点。
他还指出,要做到尊重儿童个性、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必须进行儿童心理研究与儿童心理实验,教师还必须有充分的知识,才能足以适应这种新的儿童教育。
三、论学前美育(一)、论美育与德、智、体各育并重美育:蔡元培在《美育》一文中指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蔡元培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
(二)、论学前美育的实施蔡元培将美育实施的途径归为三类: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
1、家庭美育或胎教院、育婴院的美育首先是接受家庭美育,但蔡元培因怀疑家庭教育的功能,主张儿童出生后最好是实行公育,他的理想是以儿童公育代替家庭教育。
胎教院的美育,蔡元培将之视为对儿童实施美育的起点。
胎教院要处处包含美育的因素,院址选择、建筑、环境、布置、设施、人员等都要适合孕妇生活和胎儿成长。
2、幼稚园的美育蔡元培主张,儿童满三岁入幼稚园。
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
就是教他计算、说话,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适合他们的美感,不可用枯燥的算法与语法。
3、社会的美育诸如美术馆、美术展览、音乐会、剧院、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甚至街道、房舍、店铺的美化等,都包含着丰富的美感教育因素,只要注重观察和引导,对陶冶儿童美的兴趣、美的感觉、美的表达都起着良好的作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宋庆龄称他是“万世师表”。
毛泽东亲笔题词:“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一、生活教育理论(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于确立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
(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生活即教育包含的含义:(1)、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
(2)、是生活就是教育。
(3)、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2、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杜威的“学校及社会,是把社会生活组织到学校中来,使学生在学校里受到“大社会”所需要的“训练”。
他认为这种做法,仍然是鸟笼式的教育,就像为了让鸟儿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把一两根树枝或捉几只生物,放进囚鸟中的笼中。
但鸟笼毕竟不是鸟的世界,必须把鸟笼打开,把受教育者放到真正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叫他们自由翱翔。
3、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说:“教学做合一,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
”实际的学问,只有通过“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获得。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对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吸取与改造,是适合中国当时国情的,是他苦心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穷办法”,因为大众无钱、无闲受学校教育,因为不能叫他们丢掉饭碗受教育,他们只能在生活中受教育,在大社会中,向一切有专长的人学习。
二、论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用专文《如何使优质教育普及》,指出优质教育普及,要有三个步骤:一要改变我们的态度;二要改变幼稚园的办法;三要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
(一)、改变漠视小孩教育的态度,认识幼儿教育的意义陶行知指出,一般人认为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点、晚点没有多大关系。
他认为这种成见是要不得的,必须根本化除这种漠视小孩子的态度。
幼儿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必须早打基础,人生的一些重要的习惯、倾向、态度,多半是在6岁以前形成的,这个时期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二)、开辟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与农村陶行知认为,普及幼稚教育的方向是工厂与农村,并号召开辟幼稚园教育新大陆。
陶行知向社会呼吁,发起幼稚园下厂下乡运动,对工人、农民的孩子,用他在上海办公学团的办法:来者不拒,不能来者送上门去。
在托幼机构、设备、内容、方法等都要按省钱的方针,以适应工人、农民的实际。
(三)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采用艺友制开展师范教育艺友制是指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
学做教师两种途径,一是从师,二是访友艺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论创造的儿童教育(一)、认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说:“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子有创造力,才可以不被成见所蒙蔽。
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创造的能力。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曾提出对儿童要有六大解放:第一,解放儿童的头脑第二,解放儿童的双手第三,解放儿童的眼睛第四,解放儿童的嘴巴第五,解放儿童的空间第六,解放儿童的时间这六大解放,是新儿童观的体现,是对中国传统而通关的否定,至今也不失其现实意义。
(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对于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措施,陶行知指出:第一,需要充分的营养第二,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第三,发扬民主民主应用在教育上有三点(1)、教育机会均等(2)、宽容和了解(3)、在民主生活中学民主第三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论幼儿教育的目的张雪门的教育中心是:幼稚教育一方面要满足儿童个性心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要联系社会的需要。
张学门提出的幼稚园教育目的: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是把社会的需要组织在儿童的生活里,而在另一方面又正合儿童的能力,容易引起他们动作的反应。
二、论幼稚园的行为课程(一)、幼稚园课程幼稚园课程:就是给三足岁到六足岁的孩子所能够做而且喜欢做的经验的预备。
课程包括两类:一是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二是满足社会的需要。
关于组织幼稚园课程,张雪门提出要注意的三点:第一,幼稚生看宇宙的一切,都是整个的,编制幼稚园课程不能把自然界的和人事界的内容分得太清楚;第二,对幼稚生,满足其个体的需要,要甚于社会的需求;第三,课程要根据儿童自己的直接经验来设置。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在课程理论的基础上,又经过反复实验、研究、总结,张雪门越益认为,儿童的一切知识、能力都源于个体与环境的接触,从而得到直接经验,儿童成长的第一步是“接触环境的行为”,但这并不为人所认识。
张雪门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这份课程包括了工作、游戏、音乐、故事等材料,也和一般的课程一样,然而这份课程,完全根据于生活:它从生活而来,从生活而开展,也从生活而结束。
不像一般的完全限于教材的活动。
”(三)、行为课程的教材与教法教材:教材的功能在满足儿童的需要,自应在儿童生活里取材。
教材在他方面,又是社会群体遗传下来的经验;如果抛弃了这一种经验,便不能适应社会的生活。
张雪门说:“幼稚园教学法所根据的重要原则,只有一条,便是‘行动’。
儿童怎样做,就是怎样学,就该怎样教。
教学的过程,就是依着正确的行动过程。
”这种行为不是随随便便的瞎干,必须有行动的正道,有教育的价值,否则就失掉了教学的意义。
正确的“行动”,或叫“做”,是“有目的,有计划,能实践,能有结果;结果虽有成败,但都足以改进经验。
三、论幼稚师范教育(一)、幼稚师范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意义:张雪门说:“幼教的良窳,由于主持幼教者的师资;而师资的由来,实由于师范教育的培植。
如果我们研究幼教仅限于幼稚园的教育,抛弃了师范教育,这无异于清溪流者不清水源,整枝叶者不整树本,决不是彻底的办法。
”目的:在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
(二)、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师范生的实习要安排在三年全部学习过程中,共分四大段:第一是参观,时间为一学期。
第二是见习,时间为一学期。
第三是试教,时间是一学年,二年级的师范生要学习从幼稚园招生、课程、管理等所有事项。
第四是辅导,时间也是一个学年,毕业班的三年级师范生主要是扩大实习范围和空间,把实习从幼稚园延伸至婴儿园、托儿所和小学低年级。
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一、论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一)、儿童观及儿童教育观陈鹤琴说:“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样,儿童的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准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我们应当尊敬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烂漫天真。
”陈鹤琴认为幼稚时期,是一生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人生可塑性最大的时期。
(二)、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儿童心理特点:1、好动心2、模仿心3、儿童是易受暗示的4、好奇心5、游戏心6、喜欢成功7、喜欢野外生活8、喜欢合群9、喜欢称赞(三)、儿童年龄分期与教育陈鹤琴将学龄前细分四个阶段:第一,新生婴儿期——新生第二,乳儿时期——1个月至12个月左右第三,步儿时期——12个月至3.5岁左右第四,幼儿时期——3.5岁至6岁左右了解了该时期心理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应怎样进行教育,针对四个年龄阶段的不同,从不同的方面,阐述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
二、论学前家庭教育(一)、幼儿家庭教育的意义陈鹤琴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
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
他认为,父母能教育好小孩子,中国美好的前景即在其中了。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科学基础从陈鹤琴幼儿家庭教育论看,这个科学基础有二个:一是懂得儿童的生理与心理特点;二是明了儿童学习理论。
1、要研究儿童的生理与心理2、儿童学习的性质与原则(三)、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劳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1、幼儿的身心保健身心健康,是儿童成长的基础。
2、儿童家庭品德教育3、儿童家庭智育4、儿童家庭美育5、儿童家庭劳动教育(四)、更新观念,民主施教陈鹤琴一贯主张,要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父母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孩子,极力反对“父为子纲”“养儿防老”“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等错误观念和家长作风。
四、论幼稚园教育(一)、轮幼稚园教育要适合国情陈鹤琴反对“完全模仿”,但并不反对借鉴那些具有“世界的教材与教法”,但“总以不违反国情为唯一的条件”。
(二)、论幼稚园保教内容幼儿在幼稚园的活动,都在保教内容之内,课程可以视为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