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8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散文化小说【考情分析】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题中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文体融合了散文的抒情与小说的叙事,既有散文的优美意境,又有小说的生动情节,因此深受考生和阅卷老师的喜爱。
在2024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中,散文化小说无疑是一个重点复习内容。
考生需要深入理解这种文体的特点,掌握其阅读技巧和答题方法。
首先,要关注小说的情节发展,理解作者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
其次,要注意散文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最后,要综合运用所学的文学知识,对作品进行深入的鉴赏和评价。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考中的散文化小说阅读题,考生可以多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多做一些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答题要求。
相信通过认真复习和不断练习,考生一定能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此外,教师在备考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散文化小说的阅读方法和答题技巧。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散文化小说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的一个重要考点,需要考生和教师共同努力,通过有效的复习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为高考做好充分的准备。
【文体特点】散文化小说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首先,在叙事手法上,散文化小说往往采用自由灵活的叙述方式,不受传统小说严格的结构限制。
作者可以随意切换时空背景,通过跳跃式的叙述,将不同的事件和场景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幅幅生动而富有张力的画面。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故事更加富有张力和吸引力,同时也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其次,在人物塑造上,散文化小说注重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
作者往往通过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这种描写方式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高考小说和散文阅读知识梳理【小说备考】(一)情节结构安排模式:(1) 摇摆式。
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使小说读起来引人入胜。
《清兵卫的葫芦》(2) 结构上延迟——(《牲畜林》)“延迟”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与“三打白骨精”)(3) 欧·亨利式。
结尾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产生戏剧性效果。
(4) 蒙太奇式。
或叫“镜头组合式”。
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
(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5) 独白式。
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
(6) 倒叙式。
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
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7) 留白式。
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8) 抑扬式。
“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
或者相反。
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9) 误会法,巧合法(10) 双线结构。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11) 设悬念: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
(12) 埋伏笔,做铺垫: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做好铺垫,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题材02 散文化小说专题精练【考点讲解】1、什么叫散文化小说?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淡化人物形象,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以及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2、“散文化小说”的主要特征(1).淡化情节,稍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2).虚化人物,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3).散文化或诗话小说营造的意境主要是表现气氛,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4).主旨较多反映人物自然、人与生存状态,突出人与人的感情纠葛,人性的复杂多变等主旨。
回答此题要从以上各方面分析。
3、答题角度(1)意境的诗化(2).情节的诗化(3).人物形象的诗化(4).语言的诗化(5).环境的诗化【对点精炼】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到都市里去萧红临走时妈妈把自己耳上的银环摘下,并且说:“你把这个带去吧!放在包袱里,别叫人给你抢去,娘一个钱也没有。
若饿肚时,你就去卖掉,买个干粮吃吧!”走出门去还听母亲说:“遇见日本子,你快伏在蒿子下。
”金枝走得很远,走下斜坡,但是娘的话仍是那样在耳边反复:“买个干粮吃。
”她心中乱乱地幻想,她不知走了多远,她像从家向外逃跑一般,速步而不回头。
小道也尽是生着短草,即便是短草也障碍金枝赶路的脚。
日本兵坐着马车,口里吸烟,从大道跑过。
金枝有点颤抖了!她想起母亲的话,很快躺在小道旁的蒿子里。
日本兵走过,她心跳着站起,她四面惶惶在望:母亲在哪里?家乡离开她很远,前面又来到一个生疏的村子,使她感觉到走过无数人间。
红日快要落过天边去,人影横倒地面杆子一般瘦长。
踏过去一条小河桥,再没有多少路途了!哈尔滨城渺茫中有工厂的烟囱插入云天。
金枝在河边喝水,她回头望向家乡,家乡遥远而不可见。
高三解答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特点的思路高三做题中不断遇到散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特点的问题,解答此类问题,需要充分了解这两类小说的文体特征。
一、文体特征知识(一)“散文化小说”主要特征1.淡化情节。
稍有冲突,缺少悬念,小说呈现日常生活的自然形态,展示生活的本色。
2.虚化人物。
作者故意淡化人物的脸谱化,呈现人物的本真原貌。
3.注重意境营造。
散文化或诗化小说营造的意境主要是表现气氛,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人间百态、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也包括作者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
4.散文特征凸显。
①语言美。
运用多种修辞,形象生动;综合使用多种表达方式,使故事的讲述更加灵活多变等。
②意境美意境主要表现在气氛之中,既包括作者的情感、情绪的自然流露,也包括自然风光、民情风俗、生存状态的客观再现。
③情调美富有审美意蕴,主旨往往比较含蓄,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抗争)、人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思考人的命运),突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爱与恨、情与欲)、人性的复杂多变(鲜活的、动态的)等主旨。
(二)诗化小说1.没有完整的情节以及矛盾冲突;2.淡化人物形象;3.注重意境的营造(场景描写的诗情画意);4.语言表达上的抒情意味;5.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和特有情绪的展示。
二、典型例题仲尼之将丧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
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
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
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
高考小说散文阅读知识最全梳理一、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塑造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
所谓典型的艺术形象,指既具有独特而鲜明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的某些本质,具有某种共性的人物形象。
刻画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以及对比烘托,欲扬先抑等等(详细鉴赏方法稍后)情节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也就是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内的行动过程。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部分,有的作品兼有序幕和尾声。
我们要透过情节来剖析人物的性格及小说的主题。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逆来顾受、委曲求全的性格和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主题就是随着情节的发展展现出来的。
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
1自然环境:是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
自然环境的描写,常常是为制造气氛,衬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而安排的,往往带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比如鲁迅《故乡》《药》开头的景物描写。
温习:景物描写的一般的作用(见本资料最后的总结)2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
如《祝福》中,鲁四老爷那阴冷的书房,对地狱的迷信、对寡妇的鄙视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构成了祥林嫂生活和一步步走向生命尽头的社会环境。
二、小说要素鉴赏如何鉴赏形象1.从行动、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独特而鲜明的个性。
例如,《守财奴》描写葛朗台想撬梳妆匣的金板与欧也妮展开争夺时手一摆一推的动作,读者会从这一连串的下意识行为中,感受到葛朗台占有金子的疯狂;《祝福》中,祥林嫂重复叙说“狼吃阿毛”的故事,读者会从中感受到祥林嫂失去爱子的悲痛;祥林嫂的眼神变化更让人感受到她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2.从典型细节的描写中感受人物形象的真实性、生动性。
2025年高考语文小说考题分类探究:散文化(诗化)小说一、文体介绍1.文体概念散文化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文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和《社戏》。
诗化小说,是散文化小说的更进一步。
其特征主要有三:一是诗化小说的环境特点:独立审美,诗化意境。
二是诗化小说的情节特点:淡化因果,减少冲突。
三是诗化小说的人物形象:单纯写意,褒奖人性。
四是诗化小说的主旨倾向:表层诗性,内蕴丰厚。
2.教材链接二、考题探究除常规知识点考题外,散文化(诗化)小说的一个重要考题是:探究小说的散文化或诗化特征。
三、直击高考(2023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社戏(节选)沈从文萝卜溪邀约的浦市戏班子,赶到了吕家坪,是九月二十二。
一行十四个人,八个笨大衣箱,坐了只辰溪县装石灰的空船,到地时,便把船靠泊在码头边。
掌班依照老规矩,带了个八寸大的朱红拜帖,来拜会本村首事滕长顺,商量看是在什么地方搭台,哪一天起始开锣。
半月来省里向上调兵开拔的事,已传遍了吕家坪。
不过商会会长却拿定了主意:照原来计划装了五船货物向下游放去。
长顺因为儿子三黑子的船已到地卸货,听会长亲家出主意,也预备装一船橘子下常德府。
空船停泊在河边,随时有人把黄澄澄的橘子挑上船,倒进舱里去。
戏班子乘坐那只大空船,就停靠在橘子园边不多远。
两个做丑角的浦市人,扳着船篷和三黑子说笑话,以为古来仙人坐在斗大橘子中下棋,如今仙人坐在碗口大橘子堆上吸烟,世界既变了,什么都得变。
可是三黑子却想起保安队队长向家中讹诈事情,因此只向那个做丑角的戏子苦笑。
长顺约集本村人在伏波宫开会,商量看这戏演不演出。
高考小说阅读·备考知识清单一、小说结局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出人意料的结局作用: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作用: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作用: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作用:二、小说开头常见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1.设疑法(悬念法)作用:2.写景法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自然环境(景物描写)描写四、小说标题的作用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4.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
5.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
6.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五、表现手法的作用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2.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五)写作技巧的考查⑴表达方式第一人称好处:第二人称好处:第三人称好处:④不同顺序的作用插叙作用:补叙作用:倒叙的作用:4.线索的作用四、小说标题的作用五、表现手法的作用1.各种描写手法的作用(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作用:(2)语言描写作用: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2、社会环境作用:(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四、小说的情节13、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①抓肖像;②抓语言;③抓动作(所做的事);④抓神情;⑤抓心理;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5、人物形象描写的方法。
①直接表现:肖像、语言(对话/独白)、动作、心理、细节。
②间接表现(侧面描写):如正衬、反衬等(以人衬人、以景衬人、以场面衬人)小说的语言(有表现力、感染力)①描写要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即显示性格。
③叙述语言要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一、散文化小说溯源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二、普通小说与散文化小说对比1、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小说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散文化小说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2、情节结构:普通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散文化小说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3、主题:普通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散文化小说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4、环境氛围:普通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化小说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
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5、语言特色:普通小说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散文化小说呈现出语言散文化特点。
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高考真题链接(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三语文小说散文知识点小说是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情节的展开、环境的描写和对人物内心的揭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发读者的共鸣。
在高三语文考试中,小说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理解和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对于学生成绩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三语文小说散文知识点。
一、小说的定义与分类小说是一种以虚构的故事情节为主体,以描绘人物性格和生活环境为特点的艺术形式。
根据题材和表现手法的不同,小说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武侠小说等。
二、小说的基本结构与元素小说通常由情节、人物、时间和空间构成。
情节是小说的骨架,它包括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人物是小说中最重要的元素,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描写,读者能够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时间和空间是小说中发生事件的背景,它们为情节和人物提供了具体的环境。
三、小说的语言与风格小说中的语言和风格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也是表现作品风格的重要方面。
小说可以运用多种语言风格,如平实、夸张、诗化等,不同的语言风格能够给读者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四、小说的思想与艺术小说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小说,作者可以表达对社会现象、人性困境等问题的思考和反思,呈现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同时,小说还能通过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提升读者的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
五、经典小说赏析在高三语文考试中,经典小说的阅读与分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经典小说包括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通过对这些经典作品的赏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小说的特点,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通过学习小说的基本知识和赏析经典著作,高三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同时也为自己的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高三语文小说散文知识点能对广大学生有所帮助。
小说文体之散文化小说(抒情小说)
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
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
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题型一散文语言与结构解题梳理
题型二分析散文形象与概括散文要点解题梳理
题型三鉴赏散文表达技巧题解题梳理
鉴赏语言。
高考备考——散文化小说知识点总结一、知识点散文化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带有创新性的小说样式,是小说与散文、诗歌等文体融合的产物,也是一种独特的跨文体现象。
到了20世纪80年代,汪曾祺在《小说的散文化》与《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等文章中正式将其命名为“散文化小说”。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小说创作始终有“散”的一脉存在,以小说的“散文化”特征闻名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他们的探索实验虽然未构成现代小说的“主流”,但仍然是推进中国小说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小说史上,散文化小说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鲁迅先生的《故乡》《社戏》,然后是郁达夫、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等人的作品。
散文化小说再次走向前台,是在20世纪80年代。
当时,思想解放的风潮和开放变革的时代语境推动着文学观念的刷新和写作规范的改变,以汪曾祺、钟阿城、何立伟、贾平凹等为代表的一批作家创作了不少带有散文化特征的中短篇小说,为小说界带来新鲜的气息。
如汪曾祺的《幽冥钟》《茶干》近似随笔,《受戒》《大淖记事》则重“氛围”的营造而不刻意追求情节故事;贾平凹的短篇小说集《商州初录》在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中,以散文化的形式叙写商州的景致风光、风俗人情、历史沿革;钟阿城的系列短篇《遍地风流》以干净冷峻的文字、短小的篇幅、散文化的倾向为突出特色;何立伟的《小城无故事》《白色鸟》则是“用写诗的方法写小说”的代表范例,等等。
简言之,散文化小说(也称抒情小说),是介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一种小说文体,是中国现当代小说的新样式。
这类小说情节散文化(或淡化情节),结构散化,不以曲折的故事情节取胜,也少有冲突,缺乏悬念,呈现给读者的多是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主张“不装假,事实都恢复原状,展示生活的本色”,叙述者的情致,自然地融注、浸洒在色调平淡的描写中。
对此类小说的阅读,既要立足文体(小说),又要对其特质(散文化)有所关照。
★小结:小说中的散文化特点:思考角度: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具体答题思路:①虚化人物。
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
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
与传统小说相比,本文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
本文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
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关考题:1、汪曾祺《捡烂纸的老头》6. 汪曾祺的很多小说接近散文,是散文化了的小说,《捡烂纸的老头》便是其中之一,请简析这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
答:①虚化人物。
作者对捡烂纸的老头的描写刻画着色浅淡,只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写了一个片段,人物并不立体、典型,很像散文作品中的人物。
②淡化情节。
这篇小说故事性不强,几乎没有冲突,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并不明显。
③散化结构。
本文突破常规的写法,没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开头节奏舒缓,结尾收笔急促,中间部分转折自然。
结构安排自由灵活。
④语言质朴而又散文化,接近口语。
文中少有冗长而累赘的文学性描写,多是简简单单的生活化语言。
⑤营造散文化的意境。
小说开头对烤肉刘的饭馆及顾客的描写,营造了一个充溢着浓郁地域风情色彩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的抒情韵味。
2、“散文化小说”是一种独特的小说形式,请简要概括《边城》的散文化特点。
答:①淡化情节和结构,致力于表达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表现出浓郁的“形散而神不散”的乡土情结。
②强化环境,营造意境。
《边城》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如“吊脚楼、竹篁、端午节”等景致精心建构,,以一种浓烈的“散文化”意境倾诉作者的生命体验,建构出一个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田园牧歌式”湘西风情画卷。
③蕴含音乐美和意象美的散文化语言。
如“翠翠同黄狗躺在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白云。
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将动态意象与生命情感体验“情景交融”,朴实本色一如湘西生活本身,营造出了典雅、清新的诗意美。
④虚化人物。
《边城》中的人物在散文化小说中被弱化,不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边城》中的翠翠与《三三》中三三的人物性格近乎相同,都是自然纯朴的湘西民风哺育出的健康善良之化身。
翠翠与老船夫身后,还有一个虚化人物翠翠的母亲,这一人物从侧面强化了湘西“爱”的天然之美,强化了小说意境。
二、典例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茶干汪曾祺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是个石库门。
麻石门框,两扇大门包着铁皮,用铁钉钉出如意云头。
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铺闼子门”,十ニ块、十六块门板,晚上上在门槛的槽里,白天卸开。
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
城北只有那么几家。
一家恒泰当,一家豫丰南货店。
恒泰当倒闭了,豫丰失火烧掉了。
现在只剩下北市口老正大棉席店和东街连万顺酱园了。
这样的店面是很神气的。
尤其显眼的是两边白粉墙的两个大字。
黑漆漆出来的。
字高一丈,顶天立地,笔画很粗。
一边是“酱”,一边是“醋”。
这样大的两个字!全城再也找不出来了。
白墙黑字,非常干净。
店堂也异常宽大。
西边是柜台。
东边靠墙摆了一溜豆绿色的大酒缸。
酒缸高四尺,莹润光洁。
这些酒缸都是密封着的。
有时打开一缸,由一个徒弟用白铁唧筒把酒汲在酒坛里,酒香四溢,飘得很远。
往后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青砖铺地,整整齐齐排列着百十ロ大酱缸。
酱缸都有个帽子一样的白铁盖子。
下雨天盖上。
好太阳时揭下盖子晒酱。
有的酱缸当中掏出一个深洞,如一小井。
原汁的酱油从井壁渗出,这就是所谓“抽油”。
西边有一溜走廊,走廊尽头是一个小磨坊。
一头驴子在里面磨芝麻或豆腐。
靠北是三间瓦屋,是做酱菜、切萝ト干的作坊。
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从外往里,到处一看,就知道这家酱园的底子是很厚实的。
——单是那百十缸酱就值不少钱!连万顺的东家姓连。
人们当面叫他连老板,背后叫他连老大。
都说他善于经营,会做生意。
连老大做生意,无非是那么几条:信用好,为人和气,勤快。
茶干是连万顺特制的一种豆腐干。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抽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
要煮很长时间。
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麻包里倒出来。
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每一块当中还带着三个字“连万顺”——在扎包时每一包里都放进一个小小的长方形的木牌,木牌上刻着字,木牌压在豆腐干上,字就出来了。
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黑色的,掰开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作“茶干”。
连老大监制茶干,是很认真的。
每一道工序都不许马虎。
连万顺茶干的牌子闯出来了。
车站、码头、茶馆、酒店都有卖的。
后来竟有人专门买了到外地送人的。
双黄鸭蛋、醉蟹、董糖、连万顺的茶干,凑成四色礼品,馈赠亲友,极为相宜。
连老大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开酱园的老板,一个普普通通、正正派派的生意人,没有什么特别处。
这样的人是很难写成小说的。
要说他有特别处,也有。
有两点。
一是他的酒量奇大。
他以酒代茶。
他极少喝茶。
他坐在账桌上算账的时候,面前总放一个豆绿茶碗。
碗里不是茶,是酒,——一般的白酒,不是什么好酒。
他算几笔,喝一口,什么也不“就”。
一天老这么喝着,喝完了,就自己去打一碗。
他从来没有醉的时候。
二是他说话有个口头语:“的时候”。
什么话都要加一个“的时候”。
“我的时候”“他的时候”“麦子的时候”“豆子的时候”“猫的时候”“狗的时候”……他说话本来就慢,加了许多“的时候”,就更慢了。
如果把他说的“的时候”都删去,他每天至少要少说四分之一的字。
连万顺已经没有了。
连老板也故去多年了。
五六十岁的人还记得连万顺的样子,记得门口的两个大字,记得酱园内外的气味,记得连老大的声音笑貌,自然也记得连万顺的茶干。
连老大的儿子也四十多了。
他在县里的副食品总店工作。
有人问他:“你们家的茶干,为什么不恢复起来?”他说:“这得下十几种药料,现在,谁做这个!”一个人监制的一种食品,成了一地方具有代表性的生产,真也不容易。
不过,这种东西没有了,也就没有了。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后记近来有人写文章,说我的小说开始了对传统文化的怀恋,我看后哑然。
当代小说寻觅旧文化的根源,我以为这不是坏事。
但我当初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
我写旧题材,只是因为我对旧社会的生活比较熟悉,对我旧时邻里有较真切的了解和较深的感情。
我也愿意写写新的生活,新的人物。
但我以为小说是回忆。
必须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像童年往事一样,生活和作者的感情都经过反复沉淀,除净火气特别是除净感伤主义,这样才能形成小说。
但是我现在还不能。
对于现实生活,我的感情是相当浮躁的。
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简直近似随笔。
结构尤其随便,想到什么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我这样做是有意的(也是经过苦心经营的)。
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
小说当然要讲技巧,但是:修辞立其诚。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夜(有删改)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一台锅灶,是煮茶干用的。
”小说在介绍酱园时写茶干只此一句,后文又具体写了茶干的制作工艺,巧用伏笔,详略得当,可见作者匠心。
B.小说写连老大酒量奇大和惯用的口头语,与其做茶干无关,但能体现出老舍先生的观点:“一篇好的小说,人物形象是立在读者面前的。
”C.酱园的底子很厚实,但最终消失了,连老大的儿子不愿将其恢复,作者表面上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深层上则是借以展现社会变迁。
D.“后记”部分体现出了作者关于小说创作的理念,他认为小说的创作需要沉淀情感,去除浮躁,与技法相比,创作者的真诚态度更加重要。
8.小说开头部分详细介绍酱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9.后记中说“这样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结合正文对此加以分析。
(6分)参考答案:7.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对他的不作为有着抱怨和无奈”错,“抱怨”应是“惋惜”,故选C。
8.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②突出了连万顺酱园的历史悠久、财力雄厚;③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形象,从侧面展现出连老大精明能干、经营有方;④开头详写酱园与小说结尾酱园的消失形成呼应,突出了呼吁抢救保护传统工艺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