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标记和QTL定位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671.50 KB
- 文档页数:31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禽基因组研究计划相继开展,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准确地评价畜禽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机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也越来越受到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目前已用于生产实践,对提高经济效益和育种效率起到了大的推动作用。
而对鸡的染色体上QTL定位工作也有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动物基因定位工作中一个异常活跃的领域。
对鸡数量性状的研究也已发展为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借助各种遗传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本文主要综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QTL定位1.引言鸡的许多经济性状属数量性状,该类性状的发生受到2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每对等位基因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而是共显性的。
这些等位基因对该数量遗传性状形成的作用微小,所以也称为微效基因(minor gene),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目前随着QTL 研究的深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数量遗传学的内容,成为新兴的分子数量遗传学的主体,也必将对畜禽的育种改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开创动物育种的新纪元。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2.1 相关概念Stam(1986)提出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对生物有机体的基因组进行标记,利用标记基因型能非常准确地估计数量性状的育种值,以该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称为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
Lander 和Thompson(1990)定义标记辅助选择,为把分子遗传学方法和人工选择相结合达到性状(traits)最大的遗传改进,人们进一步将MAS定义为以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为手段,在连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育种原理和方法,实现性状最大的遗传改进。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应用摘要:近年来,随着畜禽基因组研究计划相继开展,分子标记的研究与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为准确地评价畜禽群体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新的机遇。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也越来越受到育种学家的广泛关注,并且目前已用于生产实践,对提高经济效益和育种效率起到了大的推动作用。
而对鸡的染色体上QTL定位工作也有了迅猛的发展,成为动物基因定位工作中一个异常活跃的领域。
对鸡数量性状的研究也已发展为直接将研究目标指向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借助各种遗传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通过一定的统计分析方法,从而将影响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定位于特定的染色体区域。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之间具有紧密联系。
本文主要综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与QTL定位在鸡遗传育种中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鸡;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QTL定位1.引言鸡的许多经济性状属数量性状,该类性状的发生受到2对或更多对等位基因的控制,每对等位基因没有显性与隐性的区别,而是共显性的。
这些等位基因对该数量遗传性状形成的作用微小,所以也称为微效基因(minor gene),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
目前随着QTL 研究的深入,不仅丰富和发展了数量遗传学的内容,成为新兴的分子数量遗传学的主体,也必将对畜禽的育种改良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开创动物育种的新纪元。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2.1 相关概念Stam(1986)提出通过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可对生物有机体的基因组进行标记,利用标记基因型能非常准确地估计数量性状的育种值,以该育种值为基础的选择,称为标记辅助选择(marker assisted selection,MAS)。
Lander 和Thompson(1990)定义标记辅助选择,为把分子遗传学方法和人工选择相结合达到性状(traits)最大的遗传改进,人们进一步将MAS定义为以分子遗传学和遗传工程为手段,在连锁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育种原理和方法,实现性状最大的遗传改进。
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QTL定位(定位关联分析)是一种现代分子遗传学研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之一,用于检测性状与基因位点之间的关联。
它采用大量的DNA样本进行分析,以定位具有显著影响的基因位点,以便将某个性状与其遗传控制位点联系起来。
下面将对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一、QTL定位的原理1、遗传距离QTL定位所使用的原理是双亲亲代遗传距离(PBT),即从一只父母中继承的遗传信息离该代性状之间的距离。
因此,在发现基因位点与性状间存在关联关系时,这些基因位点应该处于控制该性状的PBT之内。
2、显著的统计功能PBT表明,当两个或多个位点之间存在最大的相互影响时,它们应该被认为是具有可能共同控制某一性状的位点。
计算这些位点之间的关联关系时,QTL定位使用了高度灵活的统计功能来确定可能控制性状的位点。
3、方差分析QTL定位采用了ANOVA(方差分析)的方法对样本位点的遗传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分析。
这将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定位具有良好关联关系的基因位点。
二、QTL定位的方法1、映射表首先,根据QTL定位要求,会有一张明确的映射表,用于建立基因位点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关系。
该映射表由DNA分子标记(如微卫星)、RNA分子标记和细胞表面标记组成,用于确定基因位点的具体位置。
2、细胞表型接下来,需要拿出相关的细胞表型数据,如果是杂交的环境下,样本的性状可以用已知的表型数据及其位点来与受检样本进行比较。
3、统计分析最后,使用统计分析来研究基因位点与性状之间的关联关系,以确定突变可能使性状发生变化的基因位点。
总之,QTL定位是一种利用映射表、细胞表型和统计分析来定位可能与某个性状紧密关联的基因位点的重要方法。
它可用来帮助我们发现形态性状与遗传物质之间的关联,从而更好地了解遗传分析和分子基因组学。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即定位()。
借助与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年,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的效应。
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和。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
用初级群体进行的定位的精度通常不会很高,因此只是初级定位。
由于数量性状是连续变异的,无法明确分组,因此定位不能完全套用孟德尔遗传学的连锁分析方法,而必须发展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
年代末以来,这方面的研究十分活跃,已经发展了不少定位方法。
一、定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QTL 定位方法分子标记技术和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分子遗传学与数量遗传学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分子数量遗传学(Molecular Quantitative Genetics)。
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就是借助分子标记,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明确QTL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效应。
而QTL 定位的原理是:利用适当的分离群体,构建较高密度的、分布较均匀的、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根据遗传连锁的基本遗传学原理,对分离群体中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和性状的表型值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将决定数量性状的QTL 定位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中。
目前,QTL 定位的方法主要有单标记分析法(Edwards et al, 1987),区间作图法(Lander and Botstein, 1989)和复合区间作图法(Zeng, 1994)等。
单标记法(Single marker analysis)是最简单的分析标记与性状关联的方法,包括以标记为基础的分析方法(Marker-based analysis, MBA)和以性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Trait-based analysis, TBA,Lebowitz et al., 1987)。
前者利用每个标记位点不同基因型间的性状均值差异,以传统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测验被研究的数量性状在标记基因型间的差异显著性。
对于一个作图群体而言,任意标记位点具有三种基因型(F2群体)或两种基因型(回交群体、重组自交系、双单倍体系),分析每一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性状均值的差异,并进行F 测验,当F 测验显著时,则表明该标记位点可能与一个或多个QTL 连锁。
利用这种方法进行的数量性状分析,既简单又符合QTL 定位的基本统计原理,且不需要完整的分子标记连锁图,是定位QTL 的最为有效方法。
但不足之处是不能准确估计QTL 的位置,且往往会低估其遗传效应。
以性状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的原理是假定因选择而使数量性状的高表型个体中的QTL 增效等位基因和低表型个体中的QTL 减效等位基因的频率增加,当QTL 的等位基因与某一标记基因连锁时,会因相互关联而导致高、低表型个体间标记基因频率的差异。
植物分子生物技术—QTL定位的研究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和数量遗传学的发展,使得分子遗传学与数量遗传学相互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分子数量遗传学(Molecular Quantitative Genetics)。
分子数量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就是借助分子标记,采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明确QTL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其效应。
而QTL 定位的原理是:利用适当的分离群体,构建较高密度的、分布较均匀的、覆盖全基因组的分子标记连锁图。
根据遗传连锁的基本遗传学原理,对分离群体中单株的标记基因型和性状的表型值进行一定的统计分析,将决定数量性状的QTL 定位在分子标记连锁图中。
目前,QTL 定位的方法主要有单标记分析法(Edwards et al, 1987),区间作图法(Lander and Botstein, 1989)和复合区间作图法(Zeng, 1994)等。
关键词: QTL 植物分子生物技术QTL 定位就是采用类似单基因定位的方法将QTL定位在遗传图谱上,确定QTL与遗传标记间的距离( 重组率表示)。
根据标记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单标记、双标记和多标记几种方法。
根据统计分析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方差与均值分析法、回归及相关分析法、矩估计及最大似然法等根据标记区问数可分为零区间作图、单区间作图和多区间作图。
此外,还有将不同方法结合起来的缘音分析方法,如QTL复合区间作图(CIM)、多区问作图(MM)、多QTL作图、多性状作图(MTM)等等。
建立在标记与数量性状之间相互关联基础上的关联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类:1)以标记为基础(MarkerBased)的平均值差异法(简称MB法);2)以性状为基础(Trait—Based method)的方法(简称TB法) 许多学者根据不同群体的遗传特性,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标记座位与QTL 相互关联的检测方法,所涉及到的群体包括;近交系闸分离群体,异交系间分离群体,加倍单倍体(DH)群体,两个近交系间的重组近变系(RIL),一粒传群体(SSD),单倍体群体等。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及方法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分子标记技术的成熟,已经可以构建各种作物的分子标记连锁图谱.基于作物的分子的标记连锁图谱,采用近年来发展的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的定位分析方法,可以估算数量性状的基因位点树目、位置和遗传效应。
本文介绍了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以及分析方法。
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但也存在相应的缺陷。
1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原理孟德尔遗传学分析非等位基因间连锁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首先根据个体表现型进行分组,然后根据各组间的比例,检验非等位基因间是否存在连锁,并估计重组率。
QTL定位实质上就是分析分子标记与QTL之间的连锁关系,其基本原理仍然是对个体进行分组,但这种分组是不完全的。
2 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的方法自然界存在生物个体的性状、品质等多为数量性状,它们受多基因的控制,也易受环境影响。
多基因及环境的共同作用结果使得数量性状表现为连续变异,基因型与表现型间的对应关系也难以确定。
因此,长期以来,科学工作者只是借助数理统计方法,将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用平均值和方差来表示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而对单个基因的效应及位置、基因间的相互作用等无法深入了解, 从而限制了育种中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能力。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操作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植物育种中目标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可能性、准确性及预见性。
下面主要介绍了几种定位方法。
2.1 QTL 定位方法连锁是QTL定位的遗传基础。
QTL 定位是通过数量性状观察值与标记间的关联分析,即当标记与特定性状连锁时,不同标记基因型个体的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来确定各个数量性状位点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效应, 甚至各个QTL 间的相关作用。
因此, QTL 定位实质上也就是基于一个特定模型的遗传假设, 是统计学上的一个概念, 有可信度(如99% , 95%等) ,与数量性状基因有本质区别( 图1)。
分子标记辅助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与抗(感)赤霉病QTL的定位小麦赤霉病是世界温暖暖湿润地区的重要灾害性病害,其抗性是数量性状的遗传。
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措施。
本研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和回交育种方法,以苏麦3号和望水白为赤霉病抗性基因Fhbl和Fhb2的供体亲本,对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两个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和扬麦15进行赤霉病抗性改良。
在2007-2010年度采用田间自然发病和单花滴注接种赤霉病鉴定方法,以望水白×安农8455和苏麦3号×安农2号两个重组自交系群体为试验材料,进行抗(感)赤霉病侵染和扩展QTL的定位与作图;研究发现与赤霉病抗性相关的表型性状。
试验结果表明:1.应用Fhbl和Fhb2基因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对扬麦13和扬麦15的赤霉病抗性进行回交改良是有效的。
在同一组合中,同一回交次数的不同世代间抗性选择效率随着自交世代增加而提高,即在F4代选择高于F3代,F3代高于F2代;F3、F4代的病小穗率随着回交次数增加有上升趋势,抗病性比轮回亲本的降幅减小,赤霉病抗性降低。
育成了携带Fhb1和Fhb2基因的扬麦13和扬麦15抗赤霉病品系,与轮回亲本相比较,病小穗率降低了87.51%-91.82%和产量提高了17.24%-26.72%的R扬麦13-2、13-7、13-8,以及病小穗率降低了69.69%-90.36%和产量提高了11.34%-23.08%的R扬麦15-2、15-3、15-5、15-6、15-7,试验认为可以替代大面积生产上不抗赤霉病的扬麦13和扬麦15。
试验证实了3BS染色体上Fhb1是赤霉病抗性主要效应QTL,且Fhb1、Fhb2基因对赤霉病抗性具有加性效应。
在扬麦13和扬麦15的背景中导入Fhb1基因,病小穗率降幅达44.66%以上;导入Fhb1和Fhb2基因,病小穗率比含Fhb1基因的又降低了14.86%-55.06%,抗性基因聚合可进一步提高赤霉病抗性水平。
高粱耐涝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开发一、高粱耐涝性状研究背景与意义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和能源作物,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种植面积。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农作物经常面临涝害的威胁。
高粱作为一种耐旱作物,其耐涝性相对较弱,这限制了其在涝害频发地区的种植和产量。
因此,研究高粱的耐涝性状,发掘和利用耐涝性状的遗传基础,对于提高高粱的适应性和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1.1 高梁耐涝性状研究的必要性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水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
高粱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和能源作物,其耐涝性的研究对于保障粮食安全和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高粱的耐涝性状,可以为高粱的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高粱的抗涝能力,从而减少因涝害造成的损失。
1.2 高梁耐涝性状的遗传基础高粱的耐涝性状是一个复杂的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
通过QTL(数量性状位点)定位和分子标记的开发,可以揭示控制高粱耐涝性状的遗传基础,为高粱的分子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资源。
二、高粱耐涝性状的QTL定位研究方法QTL定位是研究数量性状遗传基础的重要手段,通过定位耐涝性状相关的QTL,可以为进一步的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基础。
本部分将介绍高粱耐涝性状QTL定位的研究方法。
2.1 材料选择与群体构建选择具有明显耐涝性状差异的高粱亲本,通过杂交构建F2群体或回交群体,为QTL定位提供遗传多样性。
同时,对群体进行耐涝性评价,获取耐涝性状的表现型数据。
2.2 分子标记的开发与筛选利用现有的高粱基因组信息,开发SSR(简单序列重复)标记、SNP(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等分子标记。
通过连锁分析,筛选与耐涝性状关联的分子标记。
2.3 QTL定位分析利用分子标记对群体进行基因型分析,结合耐涝性状的表现型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QTL定位分析。
通过复合区间作图、条件作图等方法,提高QTL定位的精度。
2.4 QTL效应评估对定位到的QTL进行效应评估,分析其对耐涝性状的贡献度,为后续的基因克隆和功能验证提供依据。
数量性状的分子标记(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讲义)作物中大多数重要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如产量、品质、生育期、抗逆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与质量性状不同,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遗传基础复杂,且易受环境影响,表现为连续变异,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没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因此,对数量性状的遗传研究十分困难。
长期以来,只能借助于数理统计的手段,将控制数量性状的多基因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用平均值和方差来反映数量性状的遗传特征,无法了解单个基因的位置和效应。
这种状况制约了人们在育种中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
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提供了可能。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TL)。
利用分子标记进行遗传连锁分析,可以检测出QTL,即QTL定位(QTL mapping)。
借助与QTL连锁的分子标记,就能够在育种中对有关的QTL的遗传动态进行跟踪,从而大大增强人们对数量性状的遗传操纵能力,提高育种中对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准确性和预见性。
因此,QTL定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工作。
1988年,Paterson等发表了第一篇应用RFLP连锁图在番茄中定位QTL的论文。
之后,随着分子标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许多物种中分子连锁图谱的相继建成,全世界出现了研究QTL的热潮,每年发表有关QTL研究的论文数量几乎呈指数增长(图5.1),显示了该研究领域的勃勃生机。
目前,QTL定位研究已在许多重要作物中展开,并且进展迅速。
本章主要介绍QTL定位的原理和方法。
图5.11986~1998年期间国际上每年发表有关QTL研究的论文的数量. 数据从英国BIDS信息系统检索得到第一节数量性状基因的初级定位QTL定位就是检测分子标记(下面将简称为标记)与QTL间的连锁关系,同时还可估计QTL的效应。
QTL定位研究常用的群体有F2、BC、RI和DH。
这些群体可称为初级群体(primary population)。
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第一篇: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大豆重要农艺性状大多数是数量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其表现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
利用分子标记构建饱和的大豆分子连锁图谱,可用来研究大豆基因组的排列和特征,标记和追踪有经济意义的基因,分析复杂的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并且发现和克隆控制农艺性状的基因。
本研究利用黄淮夏大豆科新3号为父本、中黄20为母本杂交得到192个F2:3家系,利用F2分离群体构建的含122个SSR标记、覆盖1719.6cM、由33个连锁群组成的连锁遗传图谱。
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F2:3家系的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和油份含量等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QTL分析,共检测到三个与株高相关的QTL,贡献率均为6%;一个与主茎节数相关的QTL,贡献率为6%;一个与有效分枝数相关的QTL,贡献率为6%;一个与单粒重相关的QTL,贡献率为5%;三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0%、9%和7%;两个与蛋白质含量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5%和6%;一个与油分含量相关的QTL,贡献率为8%。
同时,利用东北春大豆绥农14为父本、绥农20为母本杂交得到580个F2分离群体。
利用单标记分析方法对90个单株的株高、节数、荚数、蛋白质含量和油分含量等农艺性状的调查数据进行了QTL分析,检测到两个与株高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42%和23%;三个与节数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35%、17%和11%;两个与荚数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3%和14%;两个与秕粒数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30%和17%;两个与生物重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2%和11%;一个与百粒重相关的QTL,贡献率为16%;三个与虫食率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1%、12%和13%;三个与病粒率相关的QTL,贡献率分别为10%和13%。
SSR分子标记技术与作物QTL定位摘要:本文介绍了SSR分子标记技术及QTL定位的基本情况,探讨了SSR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数量性状基因座定位中的应用和分析方法,为分子辅助育种提供基础。
关键词:SSR标记;QTL定位作物的许多重要农艺性状如产量、品质和抗性等都是数量性状, 由多个基因控制, 表现为连续变异, 且易受环境影响, 相对于由单基因控制的质量性状而言,其遗传基础更为复杂。
鉴定和发掘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及其优异的等位变异,并使之快速应用于育种实践是新时期作物科学家和育种学家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经典的数量遗传学理论把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认为数量性状是由许多作用相等的微效基因共同影响, 通过建立遗传模型和估算遗传方差、遗传力和选择响应等统计参数来描述和预测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许多经典的数量遗传学模型已经在育种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微效多基因”理论中, 影响数量性状的具体基因永远不会被发现,数量性状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机理更不会被阐明(Mauricio, 200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的改进, 尤其是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人们对于数量性状的认识从“多基因”发展到了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QTL)分析,从而对数量性状遗传机理的认识上升到了分子水平。
开展全面系统的QTL 定位,必须具备高密度的遗传连锁图和相应的统计分析方法、实验群体。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发展的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将控制某一数量性状的多个基因剖分开来, 将它们一一定位于染色体上,并进行各基因的单个效应及互作效应的估计。
这为深入研究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及其操作创造了条件, 提高了植物育种中目标数量性状优良基因型选择的可能性、准确性及预见性。
作物的重要数量性状基因的发掘、定位及其在遗传育种中应用的流程如下图1所示。
1QTLs的初级定位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
qtl原理QTL原理。
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i)是指定位于染色体上的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或基因组区域。
数量性状是指受多个基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性状,如生长速率、产量等。
QTL分析是一种通过遗传连锁和相关分析,来确定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的方法。
QTL的发现对于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育种改良和基因定位都具有重要意义。
QTL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确定数量性状与分子标记之间的遗传关系。
首先,需要构建一个包含足够密度的分子标记的遗传图谱,这些分子标记可以是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简单重复序列(SSR)等。
然后,通过测定不同个体的数量性状表型值,结合分子标记的基因型数据,利用统计方法来分析数量性状与分子标记之间的遗传关系。
最终确定数量性状的QTL位置和效应大小。
QTL分析的关键是构建遗传图谱和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构建遗传图谱需要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保证标记的分布均匀和密度足够。
同时,统计方法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常用的方法包括单因素方差分析、双因素方差分析、QTL定位等。
QTL分析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到农业、医学、动植物育种等多个领域。
在农业领域,QTL分析可以帮助育种者快速筛选出具有优良数量性状的种质资源,加速育种进程。
在医学领域,QTL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与疾病相关的基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在动植物育种领域,QTL分析可以帮助育种者理解数量性状的遗传机制,指导育种方向。
总之,QTL分析是一种重要的遗传分析方法,通过构建遗传图谱和统计分析,可以确定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为育种改良和基因定位提供重要依据。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和统计方法的不断发展,QTL分析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遗传学研究和应用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