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爱尔兰问题剖析
- 格式:doc
- 大小:390.00 KB
- 文档页数:13
北爱尔兰冲突宗教与民族的矛盾北爱尔兰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岛国,地处欧洲大陆西北部。
然而,长期以来,该地区都饱受着宗教和民族矛盾所带来的冲突的困扰。
这一冲突的深层次原因即是宗教间的分歧与民族之间的对立。
本文将探讨北爱尔兰冲突中宗教与民族矛盾的根源,以及这些矛盾对北爱尔兰社会所造成的影响。
北爱尔兰冲突的宗教矛盾源于该地区主要两个宗教信仰的分歧:天主教与新教。
天主教信仰在北爱尔兰的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而新教信仰则是由英国殖民者所带来的。
这两大信仰的分野不仅限于宗教仪式和信仰观念方面,更与民族身份密切相关。
天主教信仰往往与爱尔兰的民族主义情感相结合,而新教信仰则与英国联合和社会统一观念息息相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宗教矛盾逐渐演变为民族之间的对立。
在冲突的早期,社会中的宗教差异主导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随着摩擦的不断升级,民族主义的情绪逐渐占据上风。
爱尔兰民族主义者要求北爱尔兰脱离英国并与爱尔兰共和国统一,而亲英派则要求维持北爱尔兰作为英国的一部分。
这种宗教与民族矛盾在北爱尔兰社会中造成了严重的分裂。
冲突导致了大量的暴力行为,包括恐怖袭击和社会动荡。
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更多的人流离失所,使得整个社会陷入了恐慌和不安。
此外,宗教与民族的矛盾还使得北爱尔兰经济和社会发展受阻。
投资者因为冲突而犹豫不决,造成了经济的停滞。
教育、医疗和基础设施建设也因为缺乏资源和政治意愿而受到影响。
社会的分裂和紧张局势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下降,无论是身处其中的人们还是远离冲突区域的人们都倍感困扰。
为解决北爱尔兰的宗教与民族矛盾,许多努力已经在进行中。
历经多次谈判和妥协,双方冲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1998年,《好周末协议》得以签署,旨在实现北爱尔兰的和平与繁荣。
尽管如此,冲突还未能完全消除,民众的分歧和敌对情绪依然存在。
为了实现真正的和解,北爱尔兰社会需要致力于深入的对话和相互理解。
只有通过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共识,才能最终化解宗教与民族的矛盾。
北爱尔兰问题北爱尔兰问题的来由是怎样的?一、英国的殖民统治是造成北爱尔兰问题的根源北爱尔兰问题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
从12世纪起,英格兰人开始入侵爱尔兰。
此后数百年间,整个爱尔兰岛一直处于英国的统治之下。
1801年,英国根据英、爱同盟条约建立“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正式将爱尔兰并入英国版图。
在英国侵占爱尔兰的几百年中,爱尔兰的民族解放斗争从未停止过。
1905年成立的新芬党(意为爱尔兰人的爱尔兰),其斗争目标就是要争取独立。
1913年爱尔兰的爱国志士又建立起爱尔兰义勇军(1919年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军),发动城市游击战,打击英军。
1916年4月在都柏林还爆发了著名的“复活节”起义。
由于爱尔兰人民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1921年12月6日英国被迫与爱尔兰签署了“爱尔兰和平协定”,承认爱尔兰南部26个郡自治,称爱尔兰自由邦。
北方6郡划归英国,称北爱尔兰,英国的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37年爱尔兰宣布独立,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
英国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
英国对北爱尔兰的统治一直遭到当地人民的反对,为长期纷争埋下祸根。
原为爱尔兰新芬党武装组织的爱尔兰共和军为争取北、南爱尔兰的统一,发动了一系列枪杀、爆炸等暴力活动。
由此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变成北爱尔兰问题。
几十年来北爱尔兰也因此处在动荡和暴力的阴影下。
二、新、旧教徒不平等是造成北爱尔兰问题的主要原因历史的积怨、民族的纠纷已使北爱尔兰问题十分棘手,而宗教对立情绪增加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
在北爱尔兰居民中,60%以上是从英伦三岛移居来的英国人后裔,信奉基督教(新教);30%多是爱尔兰族人,信奉罗马天主教(旧教)。
长期以来,两派教徒分开居住,互不往来。
双方不仅在宗教上存在巨大差异和对立,在北爱尔兰归属问题上更具意见相左。
天主教徒强烈要求“英国佬滚回去”,但是,如果“英国佬”包括从英格兰和苏格兰移入北爱尔兰的移民及其后裔,又显然行不通。
北爱尔兰的未来在哪里
未来爱尔兰的国策是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而在这样一个外向型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国家,就意味着它不会像英国那样离开欧盟。
除此之外相比较英国,爱尔兰对法德等欧陆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认同度更高,由于北爱尔兰的存在以及历史上的仇怨,致使爱尔兰与英国很难走在一起,甚至很有可能因北爱问题与英国交恶,而从英国脱欧得罪了整个欧洲这个结果来看,爱尔兰在与英国不和的情况,是不会选择脱欧的。
未来的爱尔兰无疑还会选择走外向型和科技型发展这条路,而爱尔兰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度过了次贷危机等多个艰难时期,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般脆弱。
而且站在爱尔兰背后的还有数千万爱尔兰裔,尤其是美国爱尔兰裔,相比较美国人这个身份,他们丝毫没有忘记爱尔兰人这个身份。
北爱尔兰冲突宗教与民族的纷争北爱尔兰冲突:宗教与民族的纷争北爱尔兰冲突是指20世纪后半叶爆发在北爱尔兰的、以宗教与民族之间的纷争为主要矛盾的暴力冲突。
这场冲突的根源可追溯到17世纪英国殖民时期,当时大量的苏格兰和英格兰新教徒迁至北爱尔兰,并与当地的爱尔兰天主教徒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本文将探讨北爱尔兰冲突的背景、导致冲突升级的因素以及现阶段的和平进程。
背景北爱尔兰地区一直是一个宗教和民族之间矛盾的焦点地带。
16世纪末的英国宗教改革导致了英国国教的建立,而爱尔兰却仍然坚守天主教教义。
17世纪初,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试图将新教徒安置在爱尔兰,并将他们视为英国王权的基石。
这引起了爱尔兰天主教徒的反抗,形成了新教徒与天主教徒之间的深刻分歧。
1900年代初的北爱尔兰,新教徒将地区的国家归属问题提上议程。
他们要求北爱尔兰脱离爱尔兰,成为英国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爱尔兰的新教徒形成了紧密结盟的政治力量,将天主教徒排斥在政治和经济发展之外。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宗教关系进一步紧张。
升级的因素北爱尔兰冲突的升级与多个因素有关。
首先,政治上的歧视使得民族身份和宗教信仰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宗教组织和极端主义团体逐渐崛起,对彼此秘密地进行武器装备和训练,冲突的愈演愈烈。
其次,民族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的要求进一步激化了冲突。
民族主义者渴望北爱尔兰脱离英国,与爱尔兰统一;而分离主义者则主张北爱尔兰独立。
这两股力量之间的冲突使得整个地区更加动荡,民众分裂成支持不同政治目标的阵营,互相之间产生了深深的敌意。
和平进程随着冲突的升级,国际社会和相关利益方开始推动北爱尔兰寻求和平解决途径。
1998年,首个持久和平协议——《贝尔法斯特协议》得以签署。
该协议强调了平等、信任和对话的原则,为解决冲突提供了框架。
在《贝尔法斯特协议》的指导下,北爱尔兰的政治和社会状况有所改善。
新的政治结构得到了建立,政府集会成员的比例要求体现了宗教和民族的平等。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贝尔法斯特,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
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
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
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的领土。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6世纪时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
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
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
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
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
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
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与爱尔兰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新芬党党内也产生分岐。
贝尔法斯特协议贝尔法斯特协议(Belfast Agreement)是1998年4月10日签署的一项关于北爱尔兰和平的重要协议,旨在解决北爱尔兰问题并实现持久和平。
本文旨在介绍贝尔法斯特协议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背景北爱尔兰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由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差异引起的冲突。
由于英国在北爱尔兰的统治方式,导致宗教派别之间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
这场冲突被称为“北爱尔兰问题”,持续了几十年的恐怖袭击和流血冲突造成了大量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多方进行了长期的谈判,最终于1998年达成了贝尔法斯特协议,该协议被认为是推进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内容贝尔法斯特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安全和法律方面的安排,以推动北爱尔兰的和平进程。
政治安排协议中确定了北爱尔兰的政府结构,包括北爱尔兰议会和政府,并确立了政府的权力和责任。
协议还规定了北爱尔兰与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政治事务中各方的参与机制。
安全安排协议中还包括了一系列的安全安排,旨在减少恐怖活动和暴力事件,维护社会稳定。
这些安排包括解除武装、警察改革、监狱制度改革等。
法律安排贝尔法斯特协议还涉及了法律方面的安排,其中包括人权保障、司法体系改革、制定新的法律框架等。
这些安排旨在保障公民权利和法治原则的实施。
影响贝尔法斯特协议的签署对北爱尔兰和平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协议结束了持续几十年的冲突和恐怖袭击,为北爱尔兰带来了持久的和平。
这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其次,协议促进了北爱尔兰的政治稳定和民主发展。
通过建立北爱尔兰议会和政府,各方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政治争端,并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此外,贝尔法斯特协议还改善了北爱尔兰与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关系。
协议中明确规定了英爱两国对北爱尔兰的支持和承诺,为两国关系的改善提供了基础。
最后,贝尔法斯特协议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地区的冲突解决也产生了积极的启示作用。
它为解决其他类似冲突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爱尔兰问题分裂与和解近几个世纪以来,爱尔兰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和关注的议题。
这个问题源于英国与爱尔兰之间的复杂历史纠葛,涉及到政治、民族认同和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讨论爱尔兰问题的分裂原因以及和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一、爱尔兰问题的分裂原因1. 英国统治下的殖民政策爱尔兰问题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6世纪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英国在爱尔兰实行了殖民政策,包括土地剥夺、宗教迫害和文化压制等,导致爱尔兰人民对英国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抵抗情绪。
2. 宗教分歧宗教信仰问题也是爱尔兰问题的重要因素。
近四个世纪以来,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一直存在着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宗教冲突。
天主教徒主要聚集在爱尔兰南部和西部,而新教徒则主要分布在北爱尔兰地区。
宗教分歧对爱尔兰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分裂和对立。
3. 经济不平等英国统治下的爱尔兰一直饱受经济不平等的困扰。
殖民统治使得爱尔兰成为了一个经济较为落后和贫困的地区,而英国本土则享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等引发了爱尔兰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和隔阂。
二、和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1. 关于北爱尔兰的协议为了解决爱尔兰问题,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在1998年达成了《好法协议》。
该协议明确了北爱尔兰的政治地位和地区自治权,同时保证了爱尔兰民族及宗教间的权益平等。
这一协议成为实现和解的重要里程碑,成功地推动了北爱尔兰的和平与稳定。
2. 跨党派合作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爱尔兰各方政治人物及组织一直在寻求和解的途径上展开努力。
不同政党之间的跨党派合作和对话成为促进和解的有效途径。
各方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实现爱尔兰的和平统一。
3. 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也是实现和解的重要因素。
通过促进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爱尔兰各方能够加深相互了解和沟通,减少误解和敌意,为实现和解奠定了基础。
三、未来的挑战与展望尽管爱尔兰问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其中包括解决分裂的民族认同、改善经济发展和减少宗教分歧等问题。
Unit 2 The United Kingdom (知识点剖析)(一)单词·巧记·典句·考点1.consist [kn′sIst]vi.组成;一致【巧记提示】consist(一致)→insist(强调),一致强调。
【经典例句】The United Kingdom consists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联合王国包括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
【考点聚焦】固定搭配:consist of(由……组成),其近义词(组)为include;be made up of,如:His job consists of (is made up of/includes)helping old people who live alone.他的工作包括帮助独居的老人。
2.puzzle [′p zl]n.&vt.难题,谜;使迷惑【巧记提示】谐音为“怕做”,因为是难题所以怕做。
【经典例句】n.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has always been a puzzle.这首诗的意思一直是个谜。
v. This letter puzzles me.这封信使我迷惑不解。
【考点聚焦】1)puzzle可用作名词或动词,作名词时,意为“难题;谜;测验能力的问题(或玩具)”,可喻为“复杂难懂的事物”。
2)同根词:puzzled adj.表示自己感到迷惑,如:There was a puzzled expression on his face.他的脸上露出迷惑不解的表情。
puzzling adj.表示令人感到迷惑,如:His answer is puzzling.他的回答令人迷惑。
3.debate [dI′beIt]vi.&n.辩论;讨论【巧记提示】de-(否定;减少)+be+-ate(做act in a specified way)【经典例句】n. After much debate,we decided to move to Beijing.我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决定迁往北京。
北爱尔兰问题北爱尔兰问题(英语:The Troubles,爱尔兰语:Na Trioblóidí),简称北爱问题,是用来描述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1990年代后期由1998年4月10日签订北爱和平协议中止,在北爱尔兰发生的包括共和派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皇家阿尔斯特警队,英国陆军与其他人员的公众暴力活动,是爱尔兰的周期性暴力冲突中的最新一轮。
北爱问题经常以不同的方式被称作一场多方冲突,一场游击战,一场低烈度冲突,甚至一场内战。
概述北爱问题由30年来在北爱尔兰的民族主义者(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徒)社区和联合主义者(主要是新教徒)社区的成员之间不断重复发生的激烈暴力冲突组成。
冲突是由北爱尔兰在联合王国内的争议性地位与对占少数的民族派社区的统治,以及占多数的联合派对民族派的歧视所导致。
暴力活动的特征是由准军事集团进行的武装战斗,其中多数属于爱尔兰共和军临时派1969-1997年战斗活动,目标旨在终结英国在北爱的统治与建立一个新的,“全爱尔兰的”(all-Ireland),爱尔兰共和国。
为回应这场战役以及感觉北爱尔兰的英国特质和联合派的统治地位被不断侵蚀,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如UVF和UVA对民族派人口发动了他们自己的战役。
政府部队——英国陆军与警察(皇家阿尔斯特警队)也牵涉其中。
英国政府的观点是,它的部队在冲突中是中立的,试图在北爱尔兰维护法律与秩序。
爱尔兰共和派却把政府部队视为冲突当中的“战斗员”,并以政府部队和保皇派相勾结的活动来证明这一点。
警方调查官进行的“彻底”调查表明,英国部队,特别是RUC,与保皇派准军事组织勾结,参与谋杀,并在根据要求调查此事时妨碍司法。
伴随着暴力,北爱主要政党之间,包括那些谴责暴力活动的在内,关于未来北爱尔兰地位与北爱尔兰政府构成问题上陷入了僵局。
北爱问题的终结来之不易,根据《贝尔法斯特协定》(一般被称为“耶稣受难日协定”),北爱和平进程包括多数准军事组织宣布停火并解除武装,警察部门的改革和相应地从街道和敏感界线上比如南阿马与弗马纳撤军。
北爱尔兰和英国的关系
1、北爱尔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属于英国四个不同地区,都是英国的领土。
英国被称为大不列颠和北气联合王国,由大不列颠岛和爱尔兰岛的北爱尔兰组成。
爱尔兰是独立国,和北爱尔兰在主权问题上没有关系。
北爱尔兰是大不列颠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政治实体之一,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州都是贝尔法斯特。
2、北爱尔兰以绿色王国著称,是英国政府管辖的贝尔法斯特首都。
这里自然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广阔的绿色草原和数不清的绿山绿水把北爱尔兰独特的“绿色”描绘出主线的自然景观。
沿着北北爱尔兰的海岸线,忙碌的港口和数百年历史的古城交相辉映,现代的生命力和历史遗产在这里和谐共存。
3、英国是一个高度资本主义国家,欧洲有四个经济体,生活水平很高,社会保障制度很好。
英国联邦元首国、G7加盟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创设成员国,也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
爱尔兰内战的结果是什么爱尔兰内战是一场1921年12月6日签署英爱条约的支持者与反对者之间的冲突,那么你知道爱尔兰内战的结果是怎样的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爱尔兰内战的结果,希望能帮到你。
在1921年的时候因为英爱之间的战争最终签订了英爱条约,也就是说从此之后爱尔兰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了,可是最终仍旧是隶属于英国的一个自治地区,因此国家内部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反对条约的人和同意条约的人之间矛盾越来越大,最终爆发了这次内战,而最终爱尔兰内战结局也是非常惨烈的,所造成的损失甚至比英爱之间的战争还要严重,那么爱尔兰内战结局是怎样的呢?内战虽然非常短暂,但是爱尔兰内战结局是非常血腥和残酷的。
许多重要的领导人物都在战争中去世,而内战的双方也都做出了许多对国家不利的暴行,最后的统计显示国家中支持条约的自由邦伤亡情况在五千人左右,其中大部分都已经在战争中牺牲,只有八百多人是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另外还有一千多名反对战争的人一直被关押着,直到这次内战结束后才恢复了自由。
到战争结束的时候有八千多名共和军因为绝食而被一直监禁。
除此之外爱尔兰内战的结果还在于一些政策让所有的土地都归到了国家之中,这让国内的地主在独立之后更加的为难,因为在这场内战中无政府的情况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目标,而自由邦为了保护他们的资产和地位还特别成立了一直军队,但是尽管如此,那些人还是受到了很多伤害,虽然伤害的程度很难确定,但是这次内战却造成许多人最终无奈的离开了爱尔兰地区。
爱尔兰内战的背景爱尔兰内战指的是发生在1922年的一次国家内部战争,在一年以前国家曾经签订了英爱条约,而支持这件事和反对这件事的人之间发生了很大的矛盾。
这次内战出现了非常严重的伤亡,甚至比英爱战争还要大,并且在国家内部造成了非常大的裂缝,直到如今还对这个国际爱有着重大影响。
而爱尔兰内战背景则是促使这次内战爆发的原因之一,那么爱尔兰内战背景是怎样的呢?爱尔兰内战的背景还要从英爱条约的签订开始说起,之前所发生的英爱战争促使这条条约出现,在条约中爱尔兰国家开始自治,并且可以控制大部分的国内人口和领地,同时也可以设立军队和警察等等,然而条约中也规定了这个国家是属于英国的一部分,英国还是具有最大的统治权和管理权,而并不是一个真正独立的国家,因此爱尔兰国内产生了很大的矛盾。
爱尔兰和北爱尔兰爱尔兰在1922年之前为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组成部分。
1919年,大多数于1918年大选中当选的爱尔兰议员拒绝在英国下议院任职,他们自行组成了爱尔兰众议院(爱尔兰语:Dáil ireann),并于1919年1月以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名义发布了单方独立宣言。
当时,爱尔兰没有得到国际上的承认,但在英爱战争(亦称爱尔兰独立战争)后,英爱双方代表达成英爱条约,给予爱尔兰合法的自治权,即自治领地位。
爱尔兰成立爱尔兰自由邦,领土包括爱尔兰全岛,但条约允许北方六郡(即北爱尔兰)不参加爱尔兰自由邦。
爱尔兰自由邦宪法同时规定,爱尔兰为君主立宪制,爱尔兰国王由英国国王兼任,同时设立总督职位,议会实行两院制,成立“行政委员会”(即内阁),设立行政委员会主席职务。
1937年12月29日,爱尔兰采用了新的爱尔兰宪法(Bunreacht na hireann),将国名正式定为“爱尔兰”(ire),设立爱尔兰总统(Uachtaráin na hireann)职位,但国王继续根据成文法在国际上为爱尔兰国的象征。
1949年4月1日通过的爱尔兰共和国法案最终废除君主制,将国王职权全部交予总统,爱尔兰成为共和国。
根据爱尔兰宪法第4条,“爱尔兰(ire)”为国家名称,同时第2、3条宣称爱尔兰对北爱尔兰也享有主权(此文已于1999年废除),所以爱尔兰共和国在外交领域一般也自称“ire”(如爱尔兰宪法、爱尔兰总统)。
但由于英国对北方六郡实际行使主权,许多国家都避免直接使用“ire”字眼,以照顾北爱尔兰的立场,避免偏袒之嫌。
爱尔兰于1949年4月宣布成立共和国之后,自动退出了英联邦。
(英联邦于1950年才更改规则,允许印度以共和国的身份留在英联邦之内。
)虽然爱尔兰并没有重新申请加入英联邦,但是它保留了许多成员国的权利,如:爱尔兰公民在英国享有所有英国公民权利,包括参选英国国内选举和参加英国军队的权利。
爱尔兰的独立运动与分裂问题爱尔兰,这个美丽的岛国,曾经经历了一段漫长而艰难的独立运动和分裂问题。
这个问题源于英国对爱尔兰的统治,以及爱尔兰人民对自身命运的渴望和追求。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爱尔兰的独立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参与者和影响,以及分裂问题的成因和后果。
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
当时,爱尔兰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但爱尔兰人民对英国的统治感到不满和厌倦。
他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国家,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种渴望在20世纪初达到了高潮,爱尔兰的独立运动开始蓬勃发展。
主要参与独立运动的组织是爱尔兰共和党和爱尔兰革命党。
这两个组织的目标都是实现爱尔兰的独立,但他们的策略和方法略有不同。
爱尔兰共和党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英国的统治,而爱尔兰革命党则主张通过政治手段争取独立。
这两个组织的领导人,如迈克尔·科林斯和伊夫林·德·瓦莱拉,都成为了独立运动的重要人物。
独立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
在运动的推动下,爱尔兰于1922年成立了自己的政府,实现了半独立。
然而,这也引发了分裂问题。
爱尔兰共和党反对签署《爱尔兰自由邦宪法》,他们认为这个宪法没有真正实现爱尔兰的完全独立。
这一分歧最终导致了内战的爆发,独立运动的团结被破裂。
内战的结束并没有解决分裂问题,相反,它使分裂更加深入。
爱尔兰共和党的一部分成员继续反对爱尔兰的半独立地位,他们坚持要求爱尔兰的完全独立。
这些人后来组成了爱尔兰共和军,继续进行武装斗争。
这场斗争持续了数十年,给爱尔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伤痛。
直到1998年,爱尔兰共和军和英国政府签署了《贝尔法斯特协议》,爱尔兰的分裂问题才得到了初步的解决。
根据协议,北爱尔兰可以选择留在英国,也可以选择加入爱尔兰。
这一协议为爱尔兰的统一提供了一种和平和民主的解决途径。
然而,分裂问题仍然存在。
虽然北爱尔兰的大部分人民选择留在英国,但仍有一部分人民支持加入爱尔兰。
这种分裂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上都存在着。
北爱尔兰问题名词解释
北爱尔兰问题是指有关北爱尔兰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民族关系问题。
北爱尔兰
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英国的一部分,但与爱尔兰共和国接壤。
一个核心争议点是北爱尔兰的主权归属问题,即是留在英国还是加入爱尔兰共
和国。
这一争议根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英国与爱尔兰之间发生了一系列
冲突,最终导致岛屿分割成北爱尔兰和爱尔兰共和国两个政治实体。
北爱尔兰问题也涉及到宗教和民族关系。
北爱尔兰的社会分为两个主要的群体:新教徒(多数为英国后裔)和天主教徒(多数为爱尔兰后裔)。
这两个群体之间存在长期的紧张关系和历史遗留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北爱尔兰问题导致了大规模的冲突和暴力事件。
1998年,根据《好周五协议》,英国和爱尔兰政府及北爱尔兰党派达成了一项历史性的和平协议,以结束长达三十年的冲突。
这一协议确立了政治和民权改革、边境安排、警察改革和解决北爱尔兰主权归属问题的原则。
尽管好周五协议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但北爱尔兰问题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和紧张因素。
这包括政治分歧、社区分裂、经济发展等问题。
各方继续致力于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达成长期稳定和持久的解决方案。
总的来说,北爱尔兰问题是一个复杂的政治和社会问题,涉及到主权归属、宗
教和民族关系。
持续的努力和合作是解决北爱尔兰问题的关键,以促进持久和平的发展。
5火车站男人6中的三个隐喻杨金才龚璇内容提要:詹妮弗#约翰斯顿擅长以爱尔兰的政治与文化张力为背景来描写英-爱尔兰人的生存困境。
在其第七部小说5火车站男人6中,她一如既往地表达了强烈的民族关注和深刻的政治洞见。
小说以含蓄的手法演绎了一则隐喻故事,其中女主人公、火车站和男主人公分别代表爱尔兰、北爱尔兰和英国,并通过讲述南北爱尔兰/日常生活0中的悲剧,叙说历史如何以微妙的方式影响甚至入侵个体生活的现象,冷静地审视了/北爱尔兰问题0给人们、尤其是英-爱尔兰人造成的生存困境,委婉地批判了极端民族主义分子的自由观,旨在告诫人们:惟有通过彼此沟通与相互理解才能医治历史给爱尔兰留下的创伤。
关键词:詹妮弗#约翰斯顿5火车站男人6 隐喻民族关注作者简介:杨金才,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文化研究;龚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本文系爱尔兰驻上海总领事馆资助项目5当代爱尔兰文学研究6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T itle:Three M etapho rs in Jenn ifer Johnston.s The Rail w ay S t a tion M anAbst ract:Jennifer Johnston is a fa m ous Irish novelist whose w orks dea lw ith politica l and cu ltural tensions i n Ire land,w ith an e m phasis on the prob le m s of the Anglo-Irish.The Rail w ay S tation M an,Johnston.s seventh nove,l e m bodies her insight into the nove l.s three m etaphors:H e l e n, t h e station and Roger,wh ich are co m pared respective l y to t h e Repub lic of Ireland,No rthern Ire-land and B ritain.Th i s artic le a i m s to explore the i m plicati o ns of the three m etaphors,tr y ing to i n-ter pret Johnston.s d iagnostic read i n g of conte m porary Irish m atters.K ey w ords:Jenn ifer Johnston m etapho r nati o na lis mAut hors:Y ang Ji n cai is pro fessor o f Eng lish at N anji n g Un i v ersity(Nan ji n g210093,Ch i n a), specializi n g in B ritish and Am erican literature and cu ltura l stud ies.E m ai:l jcyang@h j . Gong Xuan is a Ph.D cand i d ate in Eng lish atN anji n g University(Nan ji n g210093,Ch i n a).以小说5我们皮肤上的阴影6(Shado w s on Our Sk i n)入围1977年布克奖最后候选人名单的爱尔兰作家詹妮弗#约翰斯顿(Jenn ifer Johnston,1930-)被英国5星期日快报6誉为当代/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0。
北爱尔兰位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面积为14120平方公里,首府贝尔法斯特,人口约160万,其中60%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土著后裔,信奉天主教。
长期以来,他们分而聚居,互不往来。
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
北爱尔兰原是爱尔兰的领土。
爱尔兰人是凯尔特人的后裔,世代住在爱尔兰岛上,6世纪时接受了罗马的天主教。
12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入侵爱尔兰。
1801年,根据《英爱同盟条约》,爱尔兰正式并入英国版图,成立了“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完成了对爱尔兰的吞并,爱尔兰成为英国的第一块殖民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方面深受压迫。
爱尔兰人多次进行民族独立战争,反抗殖民者,1886年至1893年,在贝尔法斯特不断发生骚乱,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两个民族之间的暴力对抗使百人丧失生命;1916年爆发了都柏林的复活节起义,起义是由激进的新芬党领导的,目的是争取爱尔兰独立,由于英军武装镇压,起义最终失败,几千名起义者牺牲。
因此,爱尔兰问题在英国存在了700年。
1918年,英国举行大选,爱尔兰选出的议员大部分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新芬党人。
他们不去伦敦参加议会,在都柏林成立了自己的爱尔兰议会,并于1919年1月宣布成立爱尔兰共和国,组成临时政府,并组织成2,000人的共和军,到处开展反英斗争,解放大片土地,同时派出代表与英政府谈判,要求承认爱尔兰独立。
被第一次世界大战弄得虚弱不堪的英国,无力再打一场国内战争,被迫于1921年12月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邦”,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
这时英国国名也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1937年,爱尔兰“自由邦”宣布建立共和国,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1948年12月21日,爱尔兰宣布正式脱离英联邦。
1949年4月18日英国承认爱尔兰独立,但拒绝归还北方6郡,由此便产生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留在英国是与爱尔兰大多数人的意愿相违背的,新芬党党内也产生分岐。
部分领袖和共和军战士坚决反对1921年和约。
共和军立即宣布自己不再属于自由邦,成立了独立的单位,选出了自己的领袖,并从1921年1月起展开了争取南北爱统一的斗争。
但是,这时爱尔兰的分割已成定局。
当时在北方6郡,由于英国几个世纪的移民,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后裔已占多数,他们坚决主张北爱留在英国。
英国对北爱尔兰实行地方自治。
北爱在1921年6月召开了第一次议会,成立了自治政府。
地方自治政府有议会、内阁总理,它可选举12名议员参加英国下院。
但它的国防、外交、财政、邮电和部分税收权力均由英国政府直接管理,具体由英国政府的北爱尔兰事务大臣掌管。
英国对爱尔兰的分割,是爱尔兰族人一致反对的。
爱尔兰政府自成立以来,一直提出和平统一南北爱尔兰的要求,但英国政府不予理睬。
英国政府认为,北爱尔兰的归属应由北爱尔兰全体居民决定。
这样,爱尔兰共和军就把武力争取在街头玩耍的北爱尔兰儿童南北爱的统一作为自己行动的唯一目标。
一场为北爱尔兰而战的斗争延续至今,英国的爱尔兰问题演成了北爱尔兰问题。
北爱尔兰旅游胜地——“巨人道”上的通道。
(1990年摄)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外景北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的“五冠酒吧”。
新华社记者赵迎新摄从1968年起,主张北爱脱离英国的天主教徒与愿意继续留在英国的新教徒以及英国当局之间的暴力冲突不断升级。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在游行中与部分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导致了一场持续了一年多的流血事件。
1969年,英国军队进驻北爱尔兰,爱尔兰共和军用暴力驱逐英军。
1972年,英政府宣布暂停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由英国实行直接统治。
1973年6月,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于11月筹组起第一个由英爱两族“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同年北爱尔兰就北爱归属问题举行公民投票,结果大多数人愿意留在英国,但另一部分人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的统一,新芬党便是这些人的代表。
1985年11月,爱尔兰和英国政府就北爱尔兰问题达成一项协议,规定组成两国政府间部长会议,爱尔兰政府有权就北爱事务提出看法和建议。
1992年2月,爱尔兰总理雷若兹赴英国就北爱问题同梅杰首相会晤,并达成协议,同意就北爱问题举行定期会晤。
1993年,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和天主教温和派领袖约贝尔法斯特市政厅翰·休姆联合宣布了一项和平计划。
12月,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关于北爱问题的“联合宣言”,确定了北爱主张搞暴力的各派永远放弃暴力,实现持久和平为第一步目标。
北爱的所有政党,只要停止暴力,都可以参加有关北爱前途的谈判。
双方同意通过协议和合作的方式结束爱尔兰南北的分裂局面。
爱尔兰政府同意修改其宪法中有关北爱领土问题的条款,但表示应将其作为整个政治解决的一部分。
12月15日,英国和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该协议设定了若干框架,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1998年4月12日,两名女学生在北1994年8月31日,在北爱尔兰进行了长达25年的暴力活动后,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午夜起实行“无条件的和不限期的”停火,这为北爱尔兰问题的“公正和永久的解决”提供了机会。
1995年2月22日,英爱两国政府宣布达成“新框架协议”,其内容包括建立一个北爱议会,拥有有限行政和立法权;两国承诺修改关于北爱地位的法建;根据北爱多数人意愿决定北爱的地位;建立跨边界机构,由两国政府授予其咨询、协调和行政权力等。
3月22日至4月21日,英国从北爱尔兰撤出驻军共800人。
爱尔兰政府也多次释放爱尔兰共和军犯人作为对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停火的回报。
1997年7月19日,爱尔兰共和军发表声明,宣布从20日中午起开始正式停火。
20日停火决定正式正效,给长期陷入僵局的北爱尔兰和平进程带来新的契机。
7月28日,新芬党和英国政府举行了共和军停火后的首次会谈。
9月9日,新芬党正式签署了一项关于放弃暴力的宣言。
9月15日,北爱尔问题多方会谈在北爱的斯托蒙特举行,北爱尔兰五个亲英国的政党抵制了这次会谈,新芬党自1921年以来首次应邀同英国直接会谈。
10月7日,多党和平谈判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举行,标志着北爱多党谈判终于进入实质性阶段。
爱尔兰首府贝尔法斯特一座教堂与同学们一起参加复活节儿童礼拜活动,为北爱和平而祈祷。
新华社发1998年10月16日,1998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这是自1921年北爱尔兰6个郡划归英国以来,8个政党参加的首次直接谈判。
12月11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和新芬党领导人亚当斯就北爱尔兰和平问题举行会谈。
这是76年来英国首相与新芬党领导人首次在伦敦举行会谈。
12日,新芬党领袖亚当斯在英国伦敦首相府受到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接见,这是70年来的第一次。
1998年4月10日,北爱尔兰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北爱的贝尔法斯特宣布,北爱冲突各方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
根据该协议,北爱尔兰继续留在英国,但将与爱尔兰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北爱将成立新议会和负责协调同爱尔兰关系的“南北委员会”。
同时,英国和爱尔兰都将修改宪法等。
4月18日,北爱尔兰最大的亲英组织“北爱统一党”的执行委员会以540票赞成,210票反对,投票通过了和平协议,为定于下月举行的全民公决铺平了道路。
5月22日,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和爱尔兰共和国举行历史性全民公决,并分别以71%和94.4%的投票结果通过了4月10日达成的北爱和平协议。
者之一、北爱尔兰社会民主工党领袖约翰·休姆在贝尔法斯特一所大学接受该校学生祝贺。
与休姆同获此殊荣的是另一位北爱政治家、统一党领导人特林布尔。
新华社发(美联社发)2007年5月8日,北爱尔兰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领袖佩斯利、北爱尔兰事务大臣兼威尔士事务大臣彼得·海因、英国首相布莱尔、爱尔兰总理埃亨和新芬党领导人麦吉尼斯(从右至左)在位于贝尔法斯特的议会大楼会晤。
1999年11月29日,北爱议会选举产生权力共享(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北爱地方政府执行机构,正式吸纳新芬党进入北爱地方政府。
30日,英国议会上下两院相继通了北爱事务大臣曼德尔森提交的地方管理权力法案。
12月1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该法案,完成了向北爱地方政府移交管理权力的所有法律程序。
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2002年10月,北爱地方议会新芬党成员办公室曝出“间谍案”,自治政府随即停止运作,此后近5年中英国政府将北爱地方政府的自治权收回中央政府。
2007年3月26日,新教政党民主统一党与天主教政党新芬党领袖达成协议,决定从5月8日开始建立地方自治联合政府,分享政权。
同年5月8日,北爱尔兰民主统一党领袖佩斯利和新芬党领导人麦吉尼斯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同时宣誓就任北爱新政府第一部长和第二部长,这标志北爱正式恢复分权自治政府。
新芬党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由19世纪爱尔兰反英民族运动发展而成,1905年由阿瑟·格里菲斯正式组建。
“新芬”意为“我们自己”。
该党主张爱尔兰脱离当时的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而独立。
1916年参加都柏林复活节起义。
1918年12月参加联合王国议会选举,在105个爱尔兰议席中获73席,在都柏林组成第一届独立的爱尔兰议会。
1922年自由邦成立,该党以埃蒙·德瓦勒拉为首的一派,因不同意南部26郡成为自由邦而北部6郡仍留归英国,与自由邦政府发生对抗,导致内战。
1922年选举中一部分新芬党人以共和派名义参加竞选,在128席中获35席。
同年选举后该党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在议会占58席。
1923年,赞成1921年英爱条约的一派组成统一联盟,后并入统一党。
1926年共和派分裂,德瓦勒拉组成共和党。
此后该党力量大大削弱。
1957年在议会选举中获4席。
1961年以来该党在全国议会中未获得过议席。
1970年又分裂成正式派和临时派两大派。
正式派于1977年组成新芬工人党,即爱尔兰工人党前身;临时派成员大多是主张武力统一的民族主义者。
新芬党主张用武力结束英国对北部的占领和南北分治局面,建立“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统一的”爱尔兰共和国。
1982年,新芬党斗争策略有所改变,参加竞选,但拒绝接受议席,当选的5人没有出席议会会议。
同年10月年会上,确定了“子弹加选票”双管齐下的政策。
该党主要在南爱民族主义组织中活动,为爱尔兰共和军寻求群众支持。
新芬党的主要活动:1968年,新芬党支持过北爱尔兰的武装反英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