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叶圣陶的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课文叶圣陶阅读题及答案语文阅读试题是高考语文考试中重要的题型之一,也是高考语文考试中必考的题型,我们一定要提前做好复习。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叶圣陶》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叶圣陶》阅读原文记得民国十一年,我在天津《新民意报》编文学附刊。
当时常在《小说月报》和《儿童世界》上看见叶先生的小说和童话,非常喜欢,因为我是有孩子心的人。
民国十四年我到上海,才与叶先生晤面。
一直到廿六年为止,这十二年间,接谈的时间并不多,每每是在开会或聚餐的时候见面的。
我们俩很熟,但说到交谊,可真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了。
差不多他所有的创作都曾送给我过,而我的著作也大半都送给他。
我对于他的创作,《四三集》以前的全部看过。
他的短篇小说集《火灾》,我曾写过书评。
他对于我解释其中一篇小说的梦境,认为能够道出他的本意,其余不曾说什么。
其实,最能够了解或批评某一人的,或许还是某一人他自己,别人的见到处终不免有些隔靴搔痒。
而我终于要妄谈了。
我觉得叶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他在甪直的小学里教书,极为认真。
他随便做什么事,总是诚恳地去做,决不敷衍苟且,有一分力便尽一分力。
他喜欢小孩,因为小孩的心是纯洁的,不曾沾染社会的恶习。
因为他从心底里喜欢小孩,因此他能写出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又能写出《一课》《小蚬的回家》《地动劳那样的小说。
我也学着写过童话,总是短短的,写不到他那样的细腻。
以前,我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用他的初中国语教科书作教本,另选一本联络补充教材给学生,将目录寄给他看,他来信颇为称许,说是像我这样热心教学的不多。
他这一句话也说明了他自己也是热心教学的,我们只要看他与夏丏尊合编的几部作文法的书就可以知道。
与这热心教学成为一物两面的便是创作态度的谨慎。
他每写一篇小说,必定经过若干时间的构思,然后下笔。
从来不曾潦草塞责,在商务任编辑的时候,他自己的时间有限,便在公余回家写作,每每一个短篇,断断续续地要写一两个星期方才写完。
叶圣陶课后习题答案叶圣陶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著名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他经常布置课后习题。
下面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叶圣陶课后习题的答案,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叶圣陶课后习题答案:阅读理解题目: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问题。
短文:在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考生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考试,包括乡试、会试和殿试,才有机会成为官员。
这种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问题1:科举制度是什么?答案: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
问题2:考生需要通过哪些考试才有机会成为官员?答案:考生需要通过乡试、会试和殿试这三个考试。
问题3: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什么影响?答案: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叶圣陶课后习题答案:数学题题目:计算下列算式的值:5 + 3 × 2 ÷ 4 - 1答案:首先根据乘除法原则,计算乘除法:3 × 2 ÷ 4 = 6 ÷ 4 = 1.5然后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加减法:5 + 1.5 - 1 = 6.5 - 1 = 5.53. 叶圣陶课后习题答案:英语翻译题目:将以下句子翻译成英语:我喜欢读书并且喜欢旅行。
答案:I like reading books and traveling.4. 叶圣陶课后习题答案:写作题题目:请写一篇关于你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
答案:我最喜欢的季节是春天。
在春天,大自然开始苏醒,一切都变得生机勃勃。
树木抽出新芽,鲜花盛开,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
此外,春天的天气也非常宜人,温暖而不过热,适合户外活动。
总之,春天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我喜欢在春天里享受大自然的美丽。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的课后习题涵盖了不同学科和能力的培养。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一边是辞旧迎新的鞭炮声,一边是不幸的消息传来。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思考探究一、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
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这句评价对应记叙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感到悲伤。
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来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二、作者在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文中还有类似这样含义丰富的语句,再找一些出来做品析。
参考答案:作者得知叶圣陶先生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
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
【示例】语句:“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品析:“宣扬朦胧”与“简明如话”对立,前者是让人看不明白,后者是要让人看得明白,大约“宣扬朦胧”的人认为让别人看明白是不高明的写作,所以才会嘲笑简明如话的佳文;“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
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三、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参考答案:叶圣陶的“写话”主张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比如:“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阅读答案【篇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二课时作业(答案)】课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选段,回答问题。
的大作家。
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糊”字用音序查字法查,用部首查字法查,在字典有三种解释:a、粘b、粥c、不清楚。
在文中的意思应选。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荣幸、幸运)非凡(出众、杰出)楷模(榜样)3、“我”感到庆幸的原因是: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
4、“作家就是这样做的”,“这样”是指;“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这么”是指对文一丝不苟。
5、作者认为“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指重大,“意义非凡”的原因是叶老先生给“我”批改作文,并请“我”到他家做客,并和“我”亲切交谈,“我”感受到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使“我”受益匪浅。
6、“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这句话的含义是:这句话不仅写实,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爬山虎的绿代表着叶老先生高尚的品质,激励着我前进。
7、对于写好作文,你有什么心得体会?写下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写好作文要做到事例加感受,事例做到具体真实,用词要准确、语句要规范,完成后要认真修改。
十、课外阅读。
找海龟“妈妈,我的小海龟跑掉了。
我到处找都没找到它。
”六岁的小伊芙急切地对妈妈说。
她的妈妈,大名鼎鼎的居里夫人正坐在地板上,身边尽是书。
“伊芙,你在哪里跟小海龟玩的?”“院子里,”小女孩说,“小猫要惹它,它藏起来了。
”妈妈站起来,拉住女儿的手:“走,带我到丢失海龟的地方去看看。
”伊芙把妈妈引到一条狭窄的小路上。
“就在这里,”她说,“嗬,可怜的小海龟。
”“你没有见到它有多久了?”“五分钟吧。
”小女孩回答。
“那么,它不会走出五米远的。
你就在离这里半径五米的圆圈里仔细找找看。
”伊芙双膝跪下,翻开厚厚的落叶,拨开密密的草丛,不久就在妈妈指定的范围找到了小海龟。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理解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以下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张中行①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
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
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
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
他说:“不必客气。
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
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
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
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
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
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他说:“好,就这样。
”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②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
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③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说,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
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
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
《文章的修改》阅读题的答案纵观全国各地的中考语文阅读试题,发现阅读试题的命制思想越来越成熟,考查的能力项目越来越容易检验出真正的阅读能力。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一些阅读答案,希望通过分享这篇《文章的修改》阅读答案,能对提高同学们的议论文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文章的修改叶圣陶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浙江之潮》阅读训练及答案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1.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景象B.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骑马C.随波而逝逝:去,往D.珠翠罗绮溢目溢:满,充满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则玉城雪岭迹天而来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D. 以此夸能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作者以精炼的笔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弄潮健儿的英姿以及人们观潮的盛况。
B.文章第一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对钱塘江潮进行描绘,表现了江潮的.雄奇壮观。
C.文章最后一段写江岸十余里间观潮人数众多,热闹非凡,直接表现了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D.文章用词精当,寥寥数笔便能绘形传神,如腾身百变四个字就刻画出弄潮儿上下翻腾、变化多样的骁勇身姿。
答案及解析:1.B. 解析:骑是马的意思,名词,读jì。
乘是骑、坐的意思。
2.D解析:A第一个而表修饰;第二个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
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我所见的叶圣陶》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云南省中考题)(四)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2~25题。
(13分)我所见的叶圣陶①第一次与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
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
”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
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
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娇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
”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
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
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
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
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
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
”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
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的真快呵。
”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
13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记叙文,记述了XXX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并对其进行高度评价。
作者认为XXX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例如,XXX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
作者在文章中用“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来形容得知XXX先生逝世时的心情,这是因为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却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
XXX先生主张“写话”,即强调语言的简明、顺畅、通俗、质朴。
本文也具有这种“写话”风格,例如:“我第一次见到XXX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
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这段话简短明了,用词通俗易懂,给人以亲切感。
XXX先生关于写文章要简洁的观点给我们启示,我们应该在写作过程中注重简洁明了,避免累赘的表达。
我们可以拿出自己最近写过的作文,看看有没有累赘的地方,做些修改。
例如,可以尝试用更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复杂的概念,删减掉一些无关紧要的句子,让文章更加精炼。
五、课外阅读XXX的《怀念圣陶先生》,思考其中叙述的内容和XXX先生所展现的精神品质。
在文章中,描写了XXX先生看稿十分认真,不仅纠正笔误、整理词句,还要仔细处理标点符号的细节。
此外,他为了普及汉语言文字知识和语文教育教学,付出了大量的努力。
他还向XXX先生赠送了自己的书法作品,并为其女儿的文章题诗,展现了他真诚待人的品质。
此外,文章还描述了他与XXX先生一同避暑和视察的情景。
总的来说,XXX先生注重文风的简洁,强调用语的简练。
这启示我们在写作时,不仅要注意句段,还应该注重字的删减,使语言更加简洁。
叶圣陶在四川_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 18题。
(25分)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兼职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哀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知道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叶圣陶《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阅读题关键是掌握解题的正确方法,只要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学生的。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叶圣陶《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的修改》原文: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基础训练2(含答案)
基础训练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他主要选择了哪些材料?
缘由:
选材:
2.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来进行说明?
3.为什么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应该受到高度重视,作者从哪些方面进行了论述?4.课文可以分五部分,请写出每部分的段落起止,并概括层意。
参考答案:
1.缘由: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给他写纪念文。
选材:与作者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
2.待人厚,律己严。
待人厚:(1)第3自然段:修改文章(2)第4自然段:送客(3)第5自然段:复信
律己严:作文、做人,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
3.(1)从历史来看,用白话代替文言,言文一致,是大势所趋,是从理论到实践都已有了答案的,所以说是“不成问题”。
(2)从现实看,叶先生“写话”主张是切中时症的。
4.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和选材。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第三部分(第3-5自然段):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宽厚的一面。
第四部分(第6-8自然段)从语文方面详写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另一面:律己严。
第五部分(第9自然段):谈学习和仿效叶先生品德的思考。
上一页下一页。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8题;共23分)1.给分析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①外面正响着鞭pào________,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________上双层的悲哀。
②他对普通话生shū________,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________,让我帮他(修改润色)________。
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________性的意见。
③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④譬________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 lóng________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A. 丁卯逝世删去除夕晦人不倦B. 朦胧监督修润鞭炮不耻下问C. 拖沓感概放弃费事颠沛流离D. 业绩累赘悲哀告辞以身做则3.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________,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②他很讨厌用一些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来________屋子。
③“他不肯接见你的,”一个女佣站在门槛上________地说,“他谁都不肯接见。
他厌恶别人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A. 写照装饰为难B. 表现装饰难过C. 写照妆饰难过D. 表现妆饰为难4.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 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 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 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 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
它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
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叶圣陶习惯成自然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习惯成自然叶圣陶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
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
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
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
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
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
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
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
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
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叶圣陶先生的待人接物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待人非常厚道的人,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深受感动。
有一次,吕叔湘先生在上海去拜访叶先生,看到他正在修改一篇文章的标点,这让吕叔湘深受教育。
从此,他写文章时一定要标点清楚,不敢草率了事。
我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是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的。
他写文章时坚决使用普通话,虽然他对普通话不熟悉,但他不耻下问,让我帮他润色。
他告诉我,不必客气,有什么不妥都可以改,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再改回来。
即使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他也会亲自来问我是否同意恢复。
他总是非常谦虚而恳切地与我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除了在文字方面的交往,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有时我会去看他,无论是否有事,他都会送我到大门外,鞠躬致谢,直到我离开才回去。
即使在晚年,他已经不能起床,我去问候他,他也会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有一次春天,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
他家里人告诉我,他很少出门,但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
我留了一张纸条给他,其中提到了乡居和来京,末尾写了我的住址。
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的信。
他非常悔恨自己去看花了,因为看到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我住的是旅店,感到很悲伤。
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而是想到现在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
18.可以删去,因为这些小事并没有直接表达出叶圣陶先生的为人处世之道。
19.加点字词强调了送客这个场景的细节,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叶圣陶先生的礼貌和周到。
20.我认为叶圣陶先生的行为并非拘泥于繁琐的形式,而是出于对传统礼节的尊重和对人际关系的重视。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这种细致周到的为人处世之道更应该被珍视和传承。
18.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小幅度改写:在日常交往中,叶圣陶先生注重细枝末节的小事,这体现了他待人宽厚、严于律己的品质。
19.剔除格式错误,小幅度改写:叶圣陶先生的坚持和恭敬体现在他说“一定还是”的话语中。
叶圣陶《一课》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一课叶圣陶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
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
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
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然全归于寂静。
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
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
他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
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
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
”他立时想起了卢元,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
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
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的沉思。
“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
我不知道他现在做什么。
”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
关于叶圣陶的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
考答案
关于叶圣陶的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
文章的修改叶圣陶
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认真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大都有这种好习惯。
那么,修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所写的文字,看看有无不妥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但是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妥当,文字就妥当,因此需要检查的,其实是语言。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呢?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也可叫思想),表达得充分确切了,就是妥当,否则就是不妥当,需要改。
这样寻根究底地一想,就可见需要检查的,认为不妥当需要修改的,其实是意思。
可是有些人不领会。
常听人说:“这篇东西基本上不错,文字上还得好好修改。
”好像文字和意思是两回事,竟可以修改文字而不变更意思似的。
实际上哪有这样的事?凡是修改,都是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
譬如原稿上几层意思是这样排列的,检查后,发觉这样排列不妥当,
须得调动一下,作那样的排列,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有这层意思,没有那层意思,检查过后,发觉这层意思用不着,该删去,那层意思非有不可,必须补上,这不是增减了原来的意思了吗?譬如原稿上的这个词,这样的句式,这样的衔接,检查过后,发觉这个词不贴切,应该用那个词,这样的句式和这样的接榫不顺当,应该改成那样的句式和那样的接榫,这不是变更了原来的词句了吗?词句需要变更,只为意思需要变更。
你觉得“发动”这个词不好,要改“推动”,你觉得某处要加个“的”字,某处要去个“了”字,那是根据意思决定的。
说到这儿,似乎可以认为: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不过变更有大小不同:大的关涉全局,小的仅限于枝节,也就是一词一句。
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的理解很重要。
有了这样的理解,对修改就不肯草率从事。
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就是把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
也可以不出声念,只在心中默默地说。
一路念下去,疏忽的地方自然会发现。
下一句跟上一句不接气啊,后一段跟前一段连得不紧密啊,词跟词的配合照应不对头啊,的成分多点儿或少点儿啊,诸如此类的毛病都可以发现。
同时也很容易发现该怎样说才接气,才紧密,才对头,才不多不少,而这些发现就是修改的办法。
念下去顺当,就因为语言流畅妥贴,意思也就流畅妥贴。
(选自《和老师谈写作》,有删改)
12.文章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3分)
A.写完了一篇文章,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
B.文章的修改,不会变更原文意思;变更有大小,关乎全局和枝节。
C.修改文章一定要看有没有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思想。
D.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还要“念”,这才是正确的修改办法。
13.从上下文来看,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有哪些?(4分)
14.第五段中加点的“这样的理解”指什么?(2分)
15.结合你对本文的理解修改下面一篇日记的内容。
(3分)
①在班上,我相貌平平,成绩平平,很不起眼。
②放学路上,我独自行走,看着别的同学结伴而行,心中难免有些失落。
③今天回到家中,我进门便看到一株茉莉花蜷缩在茶几一角,一小团绿叶,中间只几粒花苞,它那瘦小的花骨朵与盛开的杜鹃花相比,简直是不值一题。
④我突然觉得,它与我一样很不起眼!⑤这时,一阵清香飘来,我嗅香而去,啊,是茉莉花的香气!⑥它开在杜鹃花的边上,没有丝毫自负和胆怯——我忽然懂了:我应该像这茉莉一样,不在乎别人的“花”开得多艳美,认真地生活,活出自己的精彩。
这篇日记中,从“全局”来看,可以删除的一句是▲;从“枝节”看,有错别字的一句是▲,“配合照应”不当的一句是▲。
(填句子序号)
答案:
12.(3分)C
13.(4分)事实论证(举例例证或假设论证)(1分),列出文章修
改中可能出现的三类现象和词语变更的实例(1分),论证了“凡是修改,都由于意思需要修改,一经修改就变更了原来的意思”的论点(1分),从而有力地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严谨而富有说服力(1分)。
14.(2分)“这样的理解”是指修改是就原稿再仔细考虑,顾及到全局和枝节,尽可能做到充分地确切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15.(3分)②③⑥(序号不可紊乱)
【关于叶圣陶的文章的修改的阅读训练和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