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旅游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23
同里古镇主要景点介绍
同里古镇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
这个古老的水乡小镇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传统建筑和文化底蕴而闻名。
以下是同里古镇的一些主要景点介绍:
同里古城墙:
古城墙是同里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代。
这座城墙保留了古老的城垛和城门,漫步在城墙上,可以俯瞰整个古镇风光,感受古老时光的沉淀。
同里古街:
古街是同里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漫步在石板路上,两旁是精美的古建筑、传统的民居,让人仿佛穿越到古代。
同里博物馆:
位于古镇中心的同里博物馆收藏了大量反映同里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物。
馆内陈列展示了同里的发展历程、传统手工艺品和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
沈厅:
沈厅是同里古镇的一座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建于清代。
园内有
精致的亭台楼阁、碧水草坪,是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木渎古镇:
木渎是同里的一个古老水乡,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乘船游览木渎,可以欣赏到古老的运河风光,感受江南水乡的宁静和美丽。
吴山湖:
吴山湖是同里的一片天然湖泊,湖水幽深,周围风景秀丽。
湖边有散步小道,是欣赏自然风光和放松心情的好地方。
望云楼:
望云楼是同里的一座古老建筑,建于明代。
登上望云楼,可以一览同里古镇的全貌,同时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
同里古镇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美丽的风光吸引着无数游客。
游走在古镇的街巷间,仿佛穿越到古老的岁月,领略到江南水乡独特的魅力。
苏州同里古镇旅游区
苏州同里古镇旅游区,江南六大名镇之一。
位于太湖之畔古运河之东的苏州市吴江区。
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距苏州市18公里,距上海80公里,是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面积33公顷,为五个湖泊环抱,由网状河流将镇区分割成七个岛。
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
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1995年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1998年水乡古镇和退思园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目录
1简介
2现状
1。
苏州同里古镇简介
苏州同里古镇是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的一个古镇,位于苏州市西南部,距离苏州市中心约30公里。
同里古镇是苏州市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古镇之一。
同里古镇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水乡风情。
它建立于北宋时期,有着超过1,000年的历史。
古镇内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建筑,如古老的宅院、庙宇、园林等,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致和独特魅力。
同里古镇的建筑风格兼具江南水乡和苏州园林的特色,它的布局是典型的“一条街、一线河、一亩田”,河道蜿蜒穿过古镇,连接了各个景点和建筑。
镇内的街道两旁是精美的石桥、青瓦白墙的民居,整个古镇环境幽静、宜人。
同里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这里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包括诗人陆游和文人邵雍等。
古镇内有多个著名的园林建筑,如同里古民居、同里古建筑艺术博览园等,都展示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和独特之处。
在同里古镇,游客可以欣赏到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剪纸、木雕等,还可以品尝到地道的江南小吃和特色美食。
每年的同里古镇桃花节和水乡民俗会等活动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古镇的独特魅力。
总之,苏州同里古镇是一处充满历史文化底蕴和风景优美的古镇,它的建筑风格、民俗文化和自然风光都深深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是中国江南地区不可错过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同里古镇的简介
摘要:
一、地理位置及历史背景
二、著名景点
1.三桥
2.其他古建筑
三、传统手工艺
四、特色美食
五、旅游业发展
正文:
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古镇内有许多精美的古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三桥”,即太平桥、吉利桥和长庆桥。
这三座桥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而且造型独特,为古镇增色不少。
除了三桥之外,同里古镇还有许多其他古建筑,如退思园、耕乐堂等,这些古建筑都展示了古镇深厚的文化底蕴。
古镇内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竹编等,这些传统手工艺既保留了古老的技艺,也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说到同里古镇的美食,不得不提状元蹄和袜底酥。
状元蹄是用猪蹄炖制而成,口感鲜美,营养丰富;袜底酥则是用面粉、猪油等原料制成,口感酥脆,味道独特。
这些美食都是古镇吸引游客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同里古镇大力发展旅游业,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江苏同里详细介绍同里简介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宋代,又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沿用至今。
同里隶属江苏省吴江市,位于太湖之滨,京杭大运河畔,紧靠市府所在地,紧依上海、苏州、杭州中国南方三大著名城市,全镇总面积为133.15平方公里,人口5.5万。
她建于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水乡古镇。
为江南六大著名水乡之一。
镇区被川字形的15条小河分隔成七个小岛,而49座古桥又将小岛串为一个整体。
镇外四面环水,八湖环抱(同里、九里、澄湖、沐庄、白砚、叶泽、南星、庞山湖),建筑依水而立,以“小桥流水人家”著称,以“醇正水乡,旧时江南”的特色闻名于海内外,著名景点“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她是江苏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将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为完整的水乡古镇,已列为太湖十三大景区之一。
厚重历史同里人世代勤奋苦读,知书达理,教育发达,人文荟萃。
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里先后出状元一人,进士四十二人,文武举人九十三人。
古代著名里人有叶茵、徐纯夫、莫旦、邹益、梁时、何源、计成、王宠、朱鹤龄、沈桂芬、陆廉夫、袁龙、陈沂震、顾我錡、黄增康、黄增禄、任预等。
近世以来,著名里人有陈去病、金松岑、严宝礼、费巩、王绍鏊、蓝公武、冯新德、杨天骥、费以复、刘汝醴、范烟桥、金国宝、沈善炯、冯英子等。
倪瓒、顾瑛、韩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潜等也曾流寓同里。
正有如此之人,才会创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主要景观及特色清丽古朴的同里小镇,水田肥沃,物丰富庶,人杰地灵,素有“东方小威尼斯”之誉。
《同里志》记载,五湖环境于外,一镇包涵于中。
镇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同里镇有“三多”,名人多,明清建筑多,水、桥多。
1、名人多。
自宋代至清末年间,先后出状元1名,进士42名,文武举人93人。
同里镇的著名人物有南宋诗人叶茵、明代画家王宠、清朝军机大臣桂芬、书画家陆廉夫,辛亥革命著名人物陈去病、著名教育家金松芩、文字家范烟桥、中国民主促进会主席王绍鏊、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
吴江市同里古镇简介同里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城区东部,东距上海80公里,北离苏州18公里,行政区总面积102.91平方公里,其中古镇保护区约1平方公里,总人口6.2万人,辖12个行政村,1个水产总场,6个社区居委会。
同里建镇于宋代,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遗存。
从公元十三世纪中期至二十世纪初,同里先后建成私家宅园38处,寺、观、祠、宇47座。
其中明清两代建筑约占古镇区建筑总面积的70%。
同里是国家太湖风景区十三景之一,是江苏省唯一的省级文物保护镇。
退思园是全国唯一一处贴水园建筑,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与北京颐和园等园林一起列为“首批20个国家重点公园”,同里因此成为江南古镇中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近年来,同里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名镇、全国文明镇、中国最佳规划城镇、国家级生态宜居示范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等荣誉,并成为中国十大影视基地、中国人口文化基地、中国围棋天元赛基地、人民文学杂志社同里创作培训基地、江苏省中华文化示范基地。
通过大力发展“古镇游”、“水上游”和“生态游”,目前同里每年接待游客600多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10%,在2011年国家旅游局发布的第一份“中国旅游百强景区”名单中同里位列第十。
2008年初,同里镇被列为苏州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先导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在同里得到大力推进,在镇北的北联、三港两村规划建设了15000多亩的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2009年,同里科技农业示范园成为江苏省级“万顷良田”示范工程,2011年晋升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同时,大力保护和开发肖甸湖森林公园,打造农村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基地,2009年1月,肖甸湖森林公园被增列为江苏省级湿地公园。
2012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0.49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6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198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000元。
文旅融合背景下同里古镇旅游现状与开发对策随着文旅融合战略的提出,旅游业成为了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同里古镇作为苏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也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将从同里古镇旅游现状和开发对策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同里古镇旅游现状同里古镇地处苏州市吴中区,距离苏州市中心仅有20公里,是苏州市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
同里古镇始建于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被誉为“江南小镇第一名镇”。
同里古镇的旅游资源主要包括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
其中,同里古镇的传统建筑是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
同里古镇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包括寺庙、府邸、园林、巷弄等,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同里古镇还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同里古城墙、同里古桥、同里古街等,这些都是同里古镇历史文化的见证。
此外,同里古镇的美食文化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如同里小笼、同里糕团、同里蛋糕等,都是同里古镇的特色美食。
同里古镇的旅游市场主要以国内游客为主,其中以自由行游客和跟团游客为主要形式。
自由行游客以年轻人为主,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平台自主预订酒店和门票,游玩时间一般在1-2天。
跟团游客以中老年人为主,主要是通过旅行社预订旅游线路,游玩时间一般在2-3天。
二、同里古镇旅游开发对策同里古镇旅游开发的目标是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游客满意度和游客消费水平。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同里古镇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如交通、酒店、餐饮、旅游服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需要加强道路、桥梁、公共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的出行和生活条件。
同时,还需要推动酒店、餐饮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2.挖掘旅游资源价值同里古镇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还没有挖掘出其全部价值。
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和开发旅游资源,推出更多具有文化内涵和特色的旅游产品。
同里古镇的简介同里古镇简介同里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是中国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水乡古镇之一。
古镇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古镇面积约为2.6平方公里,镇内保留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被誉为“活化石”。
同里古镇以其独特的水乡风貌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古镇的街道由红砖铺就,两旁是古老的民居和商铺,保留了古代水乡的特色。
在街道的拐角处,可以看到古老的石桥横跨在河道之上,河水悠悠流过。
河道两岸的柳树垂下来,与古镇的建筑相映成趣,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古镇内的建筑风格主要是明清式样,有许多古老的宅院和庙宇。
其中最著名的是同里古民居群,被誉为“江南第一名镇”。
这些古民居建筑保存完好,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风格,是了解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场所。
游客可以在这些古民居中领略到传统的建筑布局、工艺和装饰艺术。
同里古镇还有一些著名的庙宇,如文峰塔和千佛塔。
文峰塔建于明代,高约36米,是古镇的地标之一。
千佛塔建于宋代,高约33米,是古镇内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建筑之一。
这些庙宇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氛围,是游客了解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好去处。
除了建筑和庙宇,同里古镇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作坊和工艺品店。
这里有许多熟练的工匠,他们用双手创造出各种精美的工艺品,如陶瓷、剪纸、刺绣等。
游客可以在这些作坊里亲自体验制作过程,也可以购买到独特的纪念品。
同里古镇还有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如龙船竞渡、灯会和民俗表演等。
龙船竞渡是古镇的传统节日,在端午节期间举行。
参赛的龙船呈现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划动着劲歌热舞的划船手,吸引了众多游客观赛。
灯会则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镇内的街道和建筑被装饰成灯光璀璨的世界,给人一种祥和喜庆的氛围。
同里古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镇。
它的古老建筑、传统手工艺和民俗活动,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领略到江南水乡的风情。
无论是文化爱好者还是旅游者,都可以在同里古镇找到自己的乐趣。
同里旅游发展历程计东生同里的旅游,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已经走过整整三十年,从旅游规划、景点修复、环境保护、宣传推介、旅游发展等方面,凝结了历任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的的智慧及劳动成果,有力地提高了同里的知名度。
同里不仅名扬九州,载誉海外,还将以特有的人文景观、独特的风姿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走向美好的明天。
一、景点修复和环境改造为了加强对同里古镇的历史风貌和自然景观的保护,促进市镇建设和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结合同里的实际,从20世纪80年代起,搞了三次总体规划、三次保护性控制规划,景点修复、环境改造是严格按照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的。
1、退思园该园建于1885至1887年,是原任安徽凤颍六泗兵备道任兰生被参劾罢官后回到同里,由画家袁龙设计,化10万两白银建造的私家宅园。
建成以后,历经沧桑,年久失修,原貌受到严重损坏,日见衰败。
1980年,江苏省太湖风景区建设办公室筹办组、吴江县建设局和同里文化站在风景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为抢救太湖风景区的名胜古迹,确定将退思园列为重点项目予以抢修。
1981年初,由中共同里镇党委、吴江县城建局、同里镇房管所、文化站等单位9人组成了退思园修复领导小组。
由时任中共同里镇党委书记林福才和吴江县城建局局长成国熹任正副组长。
3月,太湖风景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编写《修复退思园的意见》一文,《意见》分为历史、风景组合和建筑处理手法、修复意见三部分,着重指出要“恢复旧貌”。
6月,省太建办邀请了苏州、无锡的园林专家和城建局工作人员共10余人进驻同里,编制整修方案及计划,设置修复办公室,由时任同里镇副镇长蒋鑑清任修复办公室主任,时任吴江县建设局建设股长的张雪康、建设股干部陈荣昌及工程师张域任技术顾问,同时还请陆志明、屠禄斌、凌重光一起参加修复工作。
退思园的修复工程为两期。
第一期工程自1982年2月至1984年5月,修复花园和庭院,共化资40余万元,主要修复了东部庭院和园林部分, 包括退思草堂、眠云亭、揽胜阁、水香榭、菰雨生涼轩、辛台、三曲桥,坐春望月楼、岁寒居等,重建和修建琴房、闹红一舸、桂花厅、曲廊等,并整修池塘、假山,和庭院绿化等工程。
1984年1月,庭院、园林部分对外开放,受到了省内外的普遍好评,尤其是1983年6月,在苏州参加“太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讨论会”的来自全国各省市55名专家、领导,看了施工现场后,对抢修工作的意义和工程质量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第二期修复工程自1985年10月至1989年底,修复了西部住宅部分。
二期修复工程长达4年时间,共化资近50万元,主要修复了走马楼、门厅及下房,重建轿厅、大厅等工程。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式样、建筑布局,乃至漏窗之图案文字,均按资料修复。
竣工后,经验收,评为优质工程。
1984年7月,退思园修复工程荣获吴江县科技成果二等奖,获得有关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
2、二堂三桥即崇本堂、嘉荫堂、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
崇本堂位于富观街,长庆桥北堍,坐北朝南,面水而筑,与嘉荫堂隔河相望。
原主人为富商钱幼琴,于民国元年(1912年)继承顾氏“西宅别业”部分旧宅翻建而成。
宅楼占地不满700平方米,前后5进共25间,包括门厅、正厅、前楼、后楼、下房等。
1991年至1992年对房屋维修,化资 80万元,主要修缮门厅、大厅、前楼、后楼及下房,重建“崇德思本”、“敬侯遗范”2个门楼,天井内叠湖石花坛,种植红枫、天竹等。
嘉荫堂位于尤家弄中段,北门在长庆桥东南堍。
为柳炳南住宅,民国11年(1922年)花白银两万两,购地一亩四分,建起这座四进三十二间宅第。
嘉荫堂环境幽静、安谧,建筑精巧,特别是各种雕刻,细腻精致,富丽典雅,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1993年6月至1996年9月对房屋维修,化资168万元,主要修缮门厅、大厅、衍庆楼、“厚道传家”门楼;重建水秀阁、西大门;新建曲廊、庭院、灶间、走廊;庭院内叠湖石花坛、种植罗汉松、含笑、桂花、广玉兰、红枫、天竹等。
太平桥、吉利桥、长庆桥三桥呈“品”字形,跨于三河交汇处,自然形成环形街道。
吉利桥,20世纪70年代初,丁字河因填没拆除,1988年,同里镇政府重建。
现修葺一新,桥型为拱形石桥,桥之南北桥联,南为:浅渚波光云影,小桥流水江村;北为:吉利桥横形半月,太平梁峙映双虹。
三桥这里已成为古镇一道独特的风景。
3、罗星洲位于同里镇之东0.5公里,为后港流入同里湖口一小岛,浮现在4平方公里的湖面上,以“烟雨景观”见胜,曾列入同里镇二十景之一“罗星听雨”。
始建于元代,明万历戊子(公元1588年)里人捐金修建,一九三八年,农历四月十三日,侵华日军登上罗星洲以有藏匿抗日志士之嫌,纵火焚烧,使五百多年胜迹顿时化为焦土,半个多世纪以来,洲基因风浪搏击日趋陆沉。
1996年,为恢复古镇历史文化遗产再现昔日风采,教育后代勿忘国耻,镇人民政府重建罗星洲。
一期工程即投资1000万元。
罗星洲的西部为寺庙,占地4183平方米,东部为花园。
1998年2月26日,值此罗星洲被毁六十周年之际,吴江市人民政府对西部寺庙部分批复建寺,名为“罗星洲观音寺”,属江苏省宗教局及苏州市宗教局主管,方丈由灵岩山寺明学大和尚兼。
有住寺僧6人。
观音寺面南而建,朝对浩瀚同里湖面。
寺宇共有四进,天王殿,大雄宝殿,念佛堂、方丈室和斋房。
建筑面积920平方米。
罗星洲东部之花园,园以荷花池为中心,池面积约近八亩,池上跨有九曲石桥,楼阁游廊皆环池而筑。
既再现原罗星洲的特色,又体现了江南园林素雅、古朴的艺术风格。
4、耕乐堂位于西柳圩,陆家埭中段,朝东面河,系明代处士朱祥建。
朱祥,字廷瑞,号耕乐。
堂名取其号。
朱祥曾因协助江苏巡抚周文襄公,修建宝带桥有功,授予他官职,朱祥不愿为官,决志归隐,引疾家居。
1998年6月至2002年6月,分2期对房屋维修。
第一期工程至2001年10月结束,对游人开放,第二期工程至2002年6月结束。
共支出302万元,其中110万元是购房费;资金由同里镇旅游发展总公司出资277万元,太湖风景区建委办公室补助25万元。
对房屋大修的有堂楼、绣楼、鸳鸯厅、环秀阁、燕翼楼、下房、大厅等7处1375平方米;重建跨街廊、门厅和3个门楼(乐善家风、耕乐小筑、耕读传家)212平方米;为拓宽游览空间,提升文化品位,动迁10户居民,在后花园新建花厅、墨香阁、古松轩、三友亭、半亭、2座砖雕门楼和双层廊、曲廊、碑廊、西墙门、洗手间、封火墙等432平方米;修复荷花池,扩大了池塘面积,并建三曲桥1座,为改善池内水质,池底挖井1口,直径1.2米,深9米,池边用湖石叠成高低起伏的石岸,池东池南叠湖石花坛,池西立湖石山峰;对原有的白皮松、黄杨、金桂等名木加以保护,新增银桂、石榴、罗汉松、黄杨、广玉兰、白玉兰、紫薇、腊梅、月季、天竹、紫竹、芭蕉、山茶、红枫、杜鹃、铁树等花木20余种。
5、南园茶楼 1999年4月,南园茶楼进行大修。
修缮按照“不折不扣、原样修复、结构不能改变、精雕细作、原有材料利用”的意见进行。
修复过程中,精心注意每一个微细构件的处理,包括木柱下使用的石鼓墩,木窗上使用的老式搭扣,油漆的色调,楼梯栏杆,门外侧砖铺面等,均充分考虑保持原有痕迹。
修好后,还请上海电影制片厂的技术人员,按照三十年代的风格对茶楼进行了布置,于2000年1月31日重新营业,成为古镇同里的又一景观。
6.陈去病故居坐落于同里镇三元街,大门面街临河,照墙高耸,环境幽静。
陈去病(1874-1933年),原名庆林,是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孙中山先生称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故居占地1500平方米(2.25亩),有房屋42间,830.78平方米。
大门面西,宅内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房及家庙等多幢主要建筑和偏屋下房,历经风雨沧桑,几近残垣危房。
第一期工程于1994年由文物部门为保护文物进行整修,支出13万元,主要整修了绿玉青瑶馆。
第二期工程于2001年,房管所出资14万元,主要对百尺楼、半亭、家庙、封火墙修缮,重铺了下水道。
7、珍珠塔景园(陈御史府) 位于后港南岸,石皮弄之北,为明万历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宅第。
2001年4月至2003年4月,同里旅游有限公司与苏州凯达房地产有限公司共同投资2700万元(苏州66%股份、同里34%股份),在原址基础上进行修建。
整个设计按照明清建筑风格,吸收吴地历代园林建筑艺术。
住宅、花园、祠堂三位一体。
重建后的陈王道府占地1.8万平方米(27亩),分东、西、北三大部分。
东部包括牌楼和住宅,中间有备弄相隔,成东西两落五进,东落有茶厅、宏略堂、兰云堂、堂楼,西落有仪门、玉兰堂、闻香读书楼、大小厨房;西部为花园,由菇古斋、碧筠山房、清远堂、绿秋堂、紫薇亭、景明轩(西水榭)、小兰亭、浮翠(翠舫)、溪清、北山深兹、池塘、古戏台、知音斋组成;北为祠堂。
8、松石悟园位于古镇区石皮弄中,东临珍珠塔景园,西临仓场弄。
松石悟园原是金仲禹故居,20世纪70-80年代是同里乡政府所在地,2002年6月至2003年4月初,同里镇人民政府投资150多万元,进行整修,改建此展馆。
松石悟园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是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设计部部长张家忻(苏州人)及其夫人王月军三十多年收集之珍藏。
展馆共分五个部分:“天地篇”、“人文篇”、“禅意篇”、“警世篇”、“小品”,分别陈列于7个展厅之中。
纵观此石,光线与色彩之谐调,兼有国人山水画之秀,泼墨写意画之潇洒雄浑,水彩画之明快亮丽,是中国画界追求“外师造化”之极品。
9、大庙在籍字圩,镇之西北郊,原占地面积7136平方米(10.7亩),现占地面积14000平方米(20余亩),为镇上诸寺庙之冠。
2003年底,由罗星洲观音寺负责重建大庙事务,历时3年,投资1000多万元,重建大庙,建筑面积为2728平方米,整个大庙是“黄墙青瓦滚龙脊,红柱彩绘佛装金”,由山门、弥勒殿、观音殿、地藏殿、念佛堂、僧舍、食堂、放生池等几部分组成。
10、丽则女校在同里镇东溪街,南濠弄东端,与退思园仅一墙之隔。
该校创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1911年,校区规模扩展,任传薪不吝其私囊,相地得刘姓宅基,在退思园东侧,建坐北朝南七开间二层教育楼,占地231.57平方米,于1916年在二层楼基础上,加层为三层教学大楼。
耗银币计八千三百。
11月15日,新教学大楼落成,当时民国政府教育总长傅增湘亲自到校参加庆典,并题训“诚勤朴爱”四字,此匾现镶砌于教学楼墙体正中。
钱基博撰《校宇记》,蓝公武先生也应邀参加庆典。
“五九”国耻纪念碑立于1915年。
当年5月9日,丽则女校全体师生为反对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在陈家牌楼的一座厅堂内召开“誓死反对二十一条大会”。
大会主持人殷同薇在一席义愤填膺的演说后,当场破指血书“誓雪国耻”,以示抗议。
百余名师生悲愤激昂,怒不可遏,纷纷拥向台前,咬破手指在白绢上留下“卧薪尝胆”、“洗雪国耻”等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