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12课——地震相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0.36 MB
- 文档页数:62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1 概述•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4.1.4 地震相单元的分级•地震相:地震反射的面貌,具体表现为各种地震相标志的特征。
•地震相划分:在相应的地震地层单元内部,根据地震相标志划分出不同的地震相单元,•地震相分析:根据地震相特征进行沉积相的解释推断。
陆坡•相:facies4.1.1 地震相分析的有关概念4.1.2 地震信息的类型和地震相标志•(1)常规地震剖面上的定性信息•1)同相轴的视振幅、视频率和连续性(物理地震学信息)•2)同相轴的形态和相互叠置关系(几何地震学信息)•3)地震相单元的外形(几何地震学信息)地震相单元的外形要在三度空间上确定(2)地震资料的定量属性信息•包括波阻抗、速度、振幅、频率、吸收系数等•这些信息需要对常规地震资料进行特殊处理获取波阻抗剖面振幅属性(3)地震相标志•(1)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地震反射同相轴的物理地震学特征,包括其视振幅、视周期(视频率)和连续性三个方面;•(2)地震反射构型(Seismic configuration):指同相轴的形态和叠置关系;•(3)地震反射外形(Seismic form):地震相单元的总体形态。
(1)区域地震相分析:对体系域或层序,利用地震反射构型、结构和地震相单元外形进行定性的地震相分析。
属于定性分析的范畴;通常用二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层速度岩性预测资料进行。
4.1.3 区域地震相与精细地震相的区别(2)精细地震相分析:对准层序或准层序组,利用定量属性信息进行半定量地震相分析。
需要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反演资料在平、剖面上综合分析。
4. 区域地震相分析•4.1 概述•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3 地震相划分与沉积相解释•4.4 典型沉积体的地震相特征•4.5 典型地震相模式4.2 区域地震相标志•4.2.1 地震反射结构•4.2.2 地震反射构型•4.2.3 地震反射外形4.2.1 地震反射结构(Seismic texture )•在沉积相标志中,沉积结构是指沉积岩的基本组分——碎屑颗粒、杂基与胶结物的特征。
地震相通过层序的划分,可以大致确定不同类型的砂岩储集体在纵向上发育的有利层位。
通过对有利层序内地震相的研究,可以确定砂岩储集体的沉积相及横向的分布范围,从而为砂岩储层的综合预测奠定基础。
一、地震相分析(一)地震相概念地震相是沉积相在地震剖面上表现的总和,是由沉积环境(如海相或陆相)所形成的地震特征,是指一定面积内的地震反射单元,该单元内的地震属性参数与相邻的单元不同.它代表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
(二)地震相分析地震相分析就是在划分地震层序的基础上,利用地震参数特征上的差别,将地震层序划分为不同的地震相区,然后作出岩相和沉积环境的推断。
用来限定地震相单位的基本参数是那些涉及层系内部的反射形态和层系本身的几何外形的有关参数,目前在地震相分析中使用的地震反射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下:(1)反射结构:反射结构反映层理类型、沉积作用、剥蚀和古地貌以及流体类型。
(2)地震相单元外形和平面组合: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的岩相组合有特定的层理模式和形态模式,导致反射结构和外形的特定组合,从而反映沉积环境、沉积物源和地质背景。
(3)反射振幅:反射振幅与波阻抗差有关,反映界面速度一密度差、地层间隔及流体成分和岩性变化。
大面积的振幅稳定揭示上覆、下伏地层的良好连续性,反映低能级沉积;振幅快速变化,表示上覆和(或)下伏地层岩性快速变化,是高能环境的反映。
(4)反射频率:反射频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层厚度、流体成分、埋深、岩性组合、资料处理参数等。
视频率的快速变化往往说明岩性的快速变化,因而是高能环境的产物。
(5)同相轴连续性:它直接反映地层本身的连续性,与沉积作用有关。
连续性越好,表明地层越是与相对较低的能量级有关;连续性越差,反映地层横向变化越快,沉积能量越高。
(6)层速度:层速度反映岩性、孔隙度、流体成分和地层压力。
由于同一地震相参数的变化可以由多种地质作用产生,因此地震相分析具有明显的多解性。
但是既然地震相是沉积相的反映,地震相必然能够反映储集体或油气储集相带(刘震,1997)。
设计的内容为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和地震相解释。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剖面上识别断层并标识断层,在平面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组合,并且进行地层对比追踪,最后根据解释的断层和层位做等T0构造图。
地震相解释主要内容是在剖面上识别水道的形状,在平面上识别水道的空间展布情况,利用剖面上的地震反射构型、地震反射结构投影到平面上做出平面地震相图。
实验一、地震构造解释一、实验目的学会Discovery软件的安装、建立工区、三维数据加载、剖面显示地震记录。
进行层位对比追踪和断层解释,利用相干体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以及根据解释的层位和断层做出等时构造图。
结合剖面图会分析地质意义和盆地内生储盖组合。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以Discovery软件为解释平台进行以下实验:1 利用Discovery 中模块建立中国的工区和Seisvision模块加载数据。
2断层的剖面解释并结合相干体切片进行断层的平面组合。
根据断层的识别标志进行断层的识别,并结合相干体提高断层识别准度(期间常见的问题: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方向断层往往不闭合,解决办法是要根据两个方向综合判断断层。
)3 不整一地震反射界面的识别及追踪对比。
4 等T0构造图的绘制。
(断层在地震剖面上的一般标志)(1)同相轴错断、波组波系错断(中小断层);(2)同相轴数目突然增减或消失(同生断层);(3)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特征突变(边界断层);(4)同相轴分叉、合并、扭曲及强相位转换(小断层);(5)断面波、绕射波。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1)单一同相轴的基本追踪对比方法★反射波同相轴具线状廷伸特征,相邻记录道的同一同相轴应为一连续的曲线,相邻界面的同相轴应大体平行。
★相邻记录道同一界面反射波同相轴波形特征相似,即振幅、周期、相位数等相似,它们在空间上是逐渐地变化的。
(2)根据波组或波系进行地震反射界面对比★波组是相邻若干个界面形成的多个强反射同相轴的组合。
波组之间是一些振幅比较弱的同相轴,★多个波组组成一个波系。
地震相分析第二节地震相分析地震相是由地震反射参数(振幅、频率、相位、同相轴以及反射结构等)所限定的三维地震反射单元,它是特定沉积相或地质体的地震响应。
从研究层次上来看,地震相是地震层序或体系域的次一级单元,一个层序可以包含若干种地震相,这些地震相往往是特定沉积相的地震响应,因此对地震相的理解是应用地震相推断和划分沉积相的基础。
地震相的分析和识别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通过肉眼来观测地震反射特征,并与所建立的标准地震相特征进行比较,判别属于何种地震相,俗称“相面法”。
这种方法一般应用于局部的地震资料解释和分析中,解释和识别精度较低。
第二种方法是应用地震数据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一定的数学方法对地震数据体进行分析和计算,提取出能够反映沉积相变化的属性参数,依据地震属性参数的空间变化划分地震相,这种方法被称为定量地震相分析方法。
由于该方法能够对整个地震数据的属性参数进行精确分析和计算,因此是一种高效、先进的分析方法。
在本节主要介绍第一种地震相识别方法,定量地震相识别方法在地震属性分析一节中介绍。
一、地震相划分参数及地质意义(一)地震相分析参数地震相分析就是利用地震反射结构、连续性、振幅、频率、层速度和外部几何形态等参数解释和分析不同参数组合所反映的地质意义,从而推断可能的沉积相。
这些地震参数及其地质解释如表11-1所示。
表11-1 地震相参数及其地质意义(二)内部反射结构反射结构是指层序内部反射同相轴的横向变化情况及同相轴之间的关系。
根据内部反射结构的形态可以分为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发散反射结构,前积反射结构,乱岗状反射结构,杂乱状反射结构和无反射。
1.平行与亚平行反射结构反射层由一组平行和亚平行的地震反射同相轴构成,地震相以中强振幅、中高连续性、近平行反射结构为特征,它往往出现在席状、披盖及充填型单元中。
平行与亚平行反射代表均匀沉降的陆架三角洲台地或稳定的盆地平原背景上的匀速沉积作用(图11-7a, 7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