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 格式:pptx
- 大小:562.59 KB
- 文档页数:20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二、教材内容及分析课文从动态的角度研究了地球的本质属性地球运动。
并且指出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同地球在宇宙中的空间位置,特别是同太阳的空间位置分不开。
充分理解地球自转原理及地理意义,是了解地理环境结构特点,揭示地理规律,解释自然地理现象的关键,也是学好以后各章节的基础。
但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
为了便于学生学习,教材配置了一些插图,便于学生对课文的深入了解及增添学习情趣。
其中空间概念的正确建立是关键。
由于本课知识点多,程度深,而且高一的学生,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处在起步阶段,最好是精讲,设计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动手动脑的活动,使他们对空间充分感知,有利于空间概念的形成。
三、教学过程师:今天我们学习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的关系。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众多星球,但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只有一个,它的名字叫什么?生:地球。
师: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便于熟悉和研究,人们仿照地球制作了一个模型。
(演示地球仪。
)师:这就是地球仪,你们一定知道和这个模型有关的许多知识吧。
今天就请你们以“外星人”的身份利用地球仪来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即从地球仪看世界。
师:地球仪是我们熟悉世界的工具之一。
因为它是模拟地球制造的,所以在使用时就要遵循地球运动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宇宙中运动的特点是什么?生:自转、公转。
师:请你到黑板前将这两个词写下来,可以吗?师:谁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结合文字的理解给同学们解释一下什么是自转、什么是公转?生:自转是地球自身在转动,公转是地球绕着太阳转。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生:同意。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和原理;2. 掌握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3. 理解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地球自转的周期和方向;2. 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图片或动画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
四、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教师可以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者一个地球仪,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有白天和黑夜?是什么造成了四季的变化?”带领学生进入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话题。
Step 2: 地球的自转1. 对“地球的自转”进行简要解释,即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的运动。
强调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
2. 展示一幅自转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自转的方向,即自西向东。
3. 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将一个小球或者一个皮球作为地球,让学生模拟地球自转的运动,并感受地球自转的方向和速度。
Step 3: 地球的公转1. 对“地球的公转”进行简要解释,即地球绕着太阳做椭圆形轨道运动的现象。
强调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5天。
2. 展示一幅公转示意图,向学生解释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和方向,即椭圆形轨道,偏离轨道平面23.5度。
3.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的四季变化有什么关系?4. 进行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利用橘子或者苹果等水果,将一个水果作为太阳,另一个水果作为地球,让学生模拟地球公转的运动,并感受公转的轨道形状和偏斜角度。
Step 4: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1.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自转的意义,即自转造成地球的昼夜交替现象,使地球具有适合生物生活的条件。
2. 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的意义,即公转导致了地球的四季变化,使生物和自然界经历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用来模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光线的角度变化,来感受地球公转的影响,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
六、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有了初步的了解,理解了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和方向。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1 、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好吗?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2、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引导质疑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2)实验。
①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模拟实验。
(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用彩笔涂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的家乡。
用蜡烛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②观察讨论:“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检验猜想。
你怎样转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④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1、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2、太阳静止不动,地球自转;3、地球太阳都在转……)(3)、播放课件(昼夜交替)。
(4 )教师小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一、基础知识1、昼夜交替现象的形成,提出了四种假说:1、地球不动,太阳围绕着地球转,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3、地球自转,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通过实验发现,四种假说都能形成昼夜现象,经过本单元的学习,我知道第四种假说才是正确的。
2、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的“地心说”认为: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所有的日月星辰都绕着地球旋转,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
3、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在运动,并且21小时自转一周。
太阳是不动的,处于宇宙中心。
他的不朽著作叫《天体运行论》。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法国物理学家傅科通过实验发现摆沿顺时针方向发生偏转,证明地球在自鼓。
这个实验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
5、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比西边早。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北京先迎来黎明。
6、坐在车中,车向前行驶,两旁的树木就运动。
坐在转椅上,沿顺时针转动转椅,周围的景物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地球相当于一个“大转椅",太阳、月亮有産升西落(顺时针方向)的现象,地球应该是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动的。
7、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左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径,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也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8、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的,自转一周大约24小时。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9、地球自转形成昼夜现象,却1球公转形成四季变化。
10、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北极星,这就是北极里不动的秘密。
11、极昼和极夜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在自转时,绕太阳公转,地轴倾斜,保持不变,阳光在地球上的直射部分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有规律移动形成的。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地球的运动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是,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地球的运动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需要通过具体的活动和实例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讲解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
2.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
3.PPT。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前一课的内容,如“太阳是什么?”、“太阳对地球有什么影响?”等,以复习和巩固学生对太阳的知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和自制地球运动演示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体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什么?”、“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久?”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实例,如“日出日落的原因是什么?”、“四季变化的原因是什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以巩固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拓展问题,如“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
地球的运动参考资料地球自转运动地球自转指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地轴是地球自转的旋转轴。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旋转。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相同,为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观察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的观测者看到恒星及太阳随着天球在自东向西旋转。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即自转周期,叫做一日。
由于观测周期采用的参照点不同,有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和太阳日(24小时)之分。
地球自转一周3600,所需的时间是23时56分4秒。
这叫做一个恒星日,即天空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天体每天经过观测者所在的子午圈平面两次,离天顶较近的一次叫上中天)的时间间隔,这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一天24小时,是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太阳日。
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一个太阳日,地球要自转360059',比恒星日多出59'。
所以,时间上比恒星日多3分56秒。
地球自转运动是不均匀的,有季节变化、长期变化及不规那么变化。
如地球自转的长期变化使自转速度减慢,但这种变化不大,每100年日长增加1毫秒一2毫秒。
地球自转的季节变化是每年3 ^- 4月速度最慢,8月最快,但季节性日长变化不超过0. 5毫秒一0. 6毫秒。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约为每小时150。
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在南、北两极点等于零。
除南、北两极点外,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和海拔的不同而不同,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赤道海平面处约为1 6'70千米每小时,南、北纬300海平面处约为1 44'7千米每小时,南、北纬600海平面处约为8 3'7千米每小时。
在赤道处高度相差100米,线速度相差26米每小时。
地球自转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
1.它决定了昼夜的更替,并使地表各种过程(如热量、气温、气压、蒸发、水汽凝结及有机界等)具有一昼夜的节奏。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自转和公转的方向、时间; 明白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
3 、通过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使学生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课前准备:1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
2 、课件——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
教学过程:1 、自然界有许许多多的奥秘需要我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索。
这节课,就让我们做个小小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地球的运动,好吗?我们知道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白天和黑夜是交替出现的。
为什么地球上昼夜会不断地交替呢?请大家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
2、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转(1)引导质疑①当你坐在快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看到路旁的树、房子等物体会怎样?(向后移动)②你们坐过船吗?在船上怎样知道船是否在行驶?怎样知道船在向哪个方向行驶?如果看船上的物体能发现吗?为什么?(2)实验。
①在教师指导下设计模拟实验。
(用乒乓球和铁丝制作一个小地球仪,在它上面用彩笔涂一个圆点代表自己的家乡。
用蜡烛的光代替太阳光,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②观察讨论:“地球”的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了?哪个部分没有被照亮?想一想,这两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③检验猜想。
你怎样转才能让自己的家乡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④汇报小组研究结果。
(1、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2、太阳静止不动,地球自转;3、地球太阳都在转……)(3)、播放课件(昼夜交替)。
(4 )教师小结:地球每时每刻都在以地轴为轴转动着,地球的这种运动叫做自转。
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 小时。
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双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知识汇总
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转产生的。
乒乓球转动,手电筒也绕着乒乓球转动
昼夜交替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乒乓球代表地球。
2、托勒密的地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
3、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4、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或(逆时针)。
(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5、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6、公转就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是(一年)。
(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小学五年级地理课堂教案: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转与地球的公转一、引言地理课是孩子们了解世界和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作为小学五年级的地理教师,我们需要给予孩子们清晰而有趣的教学内容。
本文将为您提供一份小学五年级地理课堂教案,着重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1. 定义与特点在开始介绍地球的自转前,我们需先让孩子们了解“自转”这个概念。
告诉他们,“自转”指的是地球绕着一个假想轴心(也叫极轴)旋转。
2. 形成原因请孩子们思考:你们有没有注意到白天和黑夜交替变化?这是因为当地区所处于太阳直射时,我们经历白天;而当远离太阳直射线时,便是晚上了。
然后告知孩子们,这是由于地球进行自转所引起的。
当地球向东自西旋转时,会导致不同区域接收到不同程度的阳光照射。
这种周期性变化导致了昼夜更替。
3. 自然现象利用可视化工具,展示地球自转的过程和结果。
引导孩子们观察月亮、星星和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并解释这是因为地球在不断自转。
三、地球的公转1. 定义与特点接下来,我们将向孩子们介绍地球的公转。
请他们想象:当我们绕太阳旋转时,会发生什么?告知孩子们,“公转”是指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运动。
这个运动造成了四季交替出现以及年之间长度的差异。
2. 形成原因请问孩子们: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年中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而各个季节又对应着不同的气温和气候。
解释给他们听:这一切都归功于地球的公转。
根据地球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区域所接收到的太阳光照量也会有所差别。
3. 自然现象利用图表或模型,向孩子们展示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形成四季交替以及南北半球相反季节的现象。
帮助他们理解不同位置对于太阳光照的接收程度。
四、自转与公转的关系1. 思考问题现在让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之间有没有联系?它们又是如何相互影响的?2. 解释关系告知孩子们两个运动之间的联系和影响:首先,地球的自转决定了昼夜的交替;其次,地球的公转形成了四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