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想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一带一路”:倡议与构想“一带一路”是中国政府于2013年提出的全球性倡议,旨在以互利共赢的精神,构建以中国为中心的贸易、投资、金融、产能、文化等多方面的通道,建立国际合作伙伴关系,深化相互依存,扩大共同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是构建一条覆盖欧亚大陆的繁荣之路,通过建立开放的合作伙伴关系,搭建中国同欧亚大陆一带一路上各国的桥梁,促进双方实现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多方面交流合作,以及提升欧亚地区整体发展实力。
一带一路倡议最终的目标是形成包括沿线国家在内的一个可持续发展与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实现全球繁荣合作。
一带一路倡议的构想包括两个主要内容:首先,以“五通”为目标,即通过促进贸易和投资的放宽和便利,建立产能、金融、文化等各项领域的交流和协作,推动沿线国家的对外开放,加强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其次,以“四个伙伴关系”为着力点,即政府间合作、政府与民间社会合作、政府与企业合作、政府与民间组织合作,增进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信任,推动本地经济、贸易的发展。
除此之外,政府也倡导与沿线国家之间大力建立产能和技术合作伙伴关系,即加强中国企业和本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不仅如此,“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也于2016年出台,联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等,通过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推动跨境投资流通,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资本投向沿线国家,共同投入大量资本,发挥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协同作用,支持国家之间产业投资,实现投资金流和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想将会深远地影响和改变世界的地缘格局与国际关系,特别是沿线国家的发展前景。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构想,中国不仅要倡导国际合作,引领全球发展趋势,还要探索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新模式,为世界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带一路【建设构想】中国提出两个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战略:1、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2、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
两者合称——“一带一路”战略。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整合、涵盖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从海上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框架思路】“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
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
根据“一带一路”走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沿线中心城市为支撑,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等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以重点港口为节点,共同建设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
中巴、孟中印缅两个经济走廊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关联紧密,要进一步推动合作,取得更大进展。
“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各国开放合作的宏大经济愿景,需各国携手努力,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
努力实现区域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陆海空通道网络基本形成,互联互通达到新水平;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基本形成,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广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鉴共荣,各国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第四节“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合作课程标准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素养目标1.结合材料,掌握“一带一路”的概念、路线和由来。
(区域认知)2.结合“一带一路”建设,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意义。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知识导引一、“一带一路”1.概念:“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简称。
2.路线(1)“一带”从我国出发有三个走向:①经中亚、俄罗斯到达________;②经________、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③到东南亚、南亚、________。
(2)“一路”重点方向是两条:①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________;②从我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________。
3.“一带一路”的由来(1)提出。
①2013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共同建设“________________”的倡议;②2013年10月,我国又明确提出共同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目的。
构建____________________,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3)作用。
①是________之路,与相关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增进互信,扩大合作;②是________之路,聚焦发展,大力推动互联互通和产业合作;③是________之路,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商务合作;④是________之路,抓住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机遇,加强创新能力合作;⑤是________之路,建立多层次的人文合作机制,推动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合作。
[思维拓展] 世界经济的“二元结构”和“三元结构”示意过去,世界经济基本呈现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核心—边缘”结果(图a)。
随着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新兴经济体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力量,世界经济转变为“核心(消费国)—中间层(生产国)—边缘(资源国)”三元结构(图b)。
二、“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协作发展1.“一带一路”倡导国家之间的合作要求(1)政策沟通。
丝绸之路规划指导思想总结丝绸之路是古代连接东西方的一条重要商路,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丝绸之路的重要性再次凸显。
对于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是互利共赢。
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众多,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各国之间存在着差异和竞争。
因此,在规划中,要坚持以互利共赢为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寻找合作共赢的路径。
通过各国间的合作和交流,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是开放包容。
丝绸之路是一个跨国交流的平台,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和多样性。
因此,在规划中,要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路径,鼓励各国开放自己的市场,同时也要鼓励各国共同推进市场开放,共同应对全球化面临的挑战。
只有实现开放包容,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发展。
第三,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是绿色可持续。
在现代社会,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在丝绸之路的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例如,在能源方面,要鼓励各国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在交通运输方面,要提倡绿色交通,鼓励发展高铁、轨道交通等环保型交通方式。
只有实现绿色可持续,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地球家园。
第四,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是合作共建。
丝绸之路经过的国家较多,各国之间的合作是推动丝绸之路发展的基础。
因此,在规划中,要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共建精神。
各国可以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加强政策的协调和制度的对接;同时还可以通过民间交流,加强人文交流和文化互鉴。
只有实现合作共建,才能更好地推进丝绸之路的发展。
最后,丝绸之路的规划指导思想是和平发展。
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曾经历了许多战争和冲突,因此,在规划中,要强调和平的理念。
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分歧和争端,共同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只有实现和平的发展,才能为丝绸之路的繁荣做出贡献。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2015年3月目录前言一、时代背景二、共建原则三、框架思路四、合作重点五、合作机制六、中国各地方开放态势七、中国积极行动八、共创美好未来前言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
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
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时代背景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如何巧妙地把“一带一路”战略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作者:罗强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12期笔者在组织(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教学一课时,先分发了有关“一带一路”的资料让学生课余时阅读。
教学时,让学生先读、看《丝绸之路示意图》,然后说,中国访问中亚和东南亚国家的期间,首次提出了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一、“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联系1.《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深化与中亚、南亚、西亚等国家交流合作,形成丝綢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教中心,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
强调各国之间共同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丝绸之路“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标志,“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的延伸和地域及内涵的扩大。
2.出示:古代陆上和海上都有丝绸之路,从丝绸到瓷器与茶叶,形成一股持续吹向全球的东方文明之风。
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大幅提升以及指南针的航海运用,全面提升了商船远航能力,中国同世界60多个国家有着直接的“海上丝路”商贸往来,引发了西方世界一窥东方文明的大航海时代的热潮。
明代郑和远航的成功,标志着海上丝路发展到了极盛时期。
3.出示: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数不清的瓷器、丝绸、茶叶等流向各国带去了文明和美好,也带来了喜爱和赞誉。
今天,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处理国际经济问题上充分展示了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惠及周边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让中国向世界重申和平崛起的伟大理念。
4.我国的四大发明,也是通过这丝绸之路相继传播出去的。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通过设境激趣,笔者是如下展开的:1.不拘一格的情境导入激趣。
①用唱歌导入,②诗词歌赋及文言文导入,③图、画、表导入,及指导阅读等,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题) 50 分1.在资本主义世界化伊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被打上了(a)的烙印。
√A、竞争B、合作C、开发D、发展2.(a)是介于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之间的金融形态。
√A、开发性金融B、发展性金融C、基础性金融D、战略性金融3.“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a)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明积极参与的意愿。
√A、60B、40C、100D、704.(a)构成“一带一路”框架下内外联动的抓手。
√A、自贸区B、开发区C、云南D、上海5.(a),不仅会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的现有格局,也会通过欧亚经济的再整合重塑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
√A、大概念联通B、大概念连通C、联通D、连通6.文明(a)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
√A、多样性B、统一性C、复杂性D、单一性7.中原大地(a),自古是丝绸之路重要省份。
√A、河南B、北京C、辽宁D、吉林8.CHINA就是(a)的谐音,昌南是景德镇的旧称,也指瓷器。
√A、昌南B、南昌C、武昌D、长春9.“一带一路”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d)。
√A、中国智慧B、中国担当C、中国道义D、重大目标10.“一带一路”的战略方向是“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a)。
√A、民心相通B、官民相通C、民俗相通D、习惯相通11.“一带一路”体现了创造战略机遇的(a)。
√A、中国智慧B、中国担当C、中国道义D、重大目标12.要明确“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要义:(a)。
√A、共建B、公共外交C、民间组织D、扩大金融13.习近平同志指出:“(a)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
√A、民心相通通B、政策沟通C、道路连D、货币流通14.“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最早可追溯到(c)年间,一直延续至今。
√A、东汉B、夏商C、西汉D、宋代15.有效的(a)是压缩套利空间和防范外部冲击的必要条件,要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完善基准利率的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的支点,拓展利率市场改革的深度和广度。
浅谈“一带一路”新型经济战略政策什么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
“一带一路”的创意由来当今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当前,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
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
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推进沿线国家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
为推进实施“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新的形式使亚欧非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互利合作迈向新的历史高度,中国政府特制定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2016年第4期 No.4 2016总第167期 Sum No. 167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及其与“一带一路”的关系$宋志辉《蒋真明…张齐美晨**^[内容提要]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 带”,正式推出“一带一路”战略。
根据经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还包括“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
而早在两千 多年前,一条连接中国、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国,覆盖两条“走廊”且早 于北方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即南方丝绸之路便已形成并持续惠及沿线相关国家,实际上早就形成了一个 经济带。
在美国“重返亚太”的背景下,南方丝绸之路所涉及区域的重要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中国有必要 整合“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而完善包括“(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大战 略,实现从“一带一路”到“两带一路”的战略提升。
[关键词]南方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经济带;关系[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 -1508 (2016) 04 -0086 -07[D0I]10.13252/ ki. sasq.2016. 04. Oil2013年,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建设“丝绸 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 议,得到相关国家积极响应。
李克强总理与时任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提出与相关国家共同建设 “孟中印緬经济走廊”,首次把孟中印緬次区域 合作提升到国家层面。
2015年4月,习近平主 席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与巴方正式确定共同建设 “中巴经济走廊”。
根据国务院授权发布的《推 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战略还包括“孟 中印緬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
“一带一路”战略与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构想
作者:林文勋
来源:《新西部》2016年第08期
西南地区经云南腹地很早就有通往东南亚、南亚的交通线。
据《史记》记载: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在出使大夏时见到了从身毒国(古印度)转运出去的蜀布、邛竹杖。
有关专家考证,这条通道起始于成都,“其主干道分东西二路,西路(即古旄牛道)从成都出发,经雅安、西昌,渡金沙江入滇,经大姚到大理;东路亦从成都出发,沿岷江而下,经乐山、宜宾,沿秦修五尺道南行,入滇后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到达大理,东西二线在大理汇合后,经保山、腾冲到达缅甸,再西行至印度”。
联系我国北方的对外通道被称为“丝绸之路”,许多学者将其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南方陆上丝绸之路”。
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相比较,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研究无疑重视不够,这与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极不相符。
事实上,南方丝绸之路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历史特征,有着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重大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也说:“几条丝绸之路里面,最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是西南丝绸之路。
”
对云南的影响
南方丝绸之路的称呼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出现,但这条商道的开通时间却很悠久。
从《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来看,早在西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之前已经开通。
熊永忠甚至认为“早在战国时代,就有印度、缅甸等地的商人,通过‘丝绸南路’把贝带进云南”。
这无疑比汉代开通的北方陆上丝绸之路和唐代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更早。
人们在看待云南历史发展时,总是将云南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甚至将云南视为封闭的代名词。
但是,从丝绸之路来看,应该说,云南历史发展很早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有着很强的开放性。
这种开放性究竟达到何等高度?可以说,云南很早就与东南亚、南亚形成了一个货币流通圈和市场圈。
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就是贝币的流通。
据中国文献记载,唐朝僧人玄奘在7世纪中期到印度时已经看到贝币在当地作为货币使用。
这与《新唐书》记载中天竺(中印度)“以贝齿为货”相吻合。
宋代赵汝括的《诸番志》、
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明代巩珍的《西洋番国志》皆记载了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流通贝币的情形。
西方旅行家和学者的记述也说明了这点。
14世纪摩洛哥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在马尔代夫(Diva)看到了马尔代夫与孟加拉之间的海贝贸易。
而我们所熟悉的马可波罗(Marco Polo)也提到孟加拉和暹罗(Lochac)有贝币流通。
德国汉学家Hans Ulrich Vogel(傅汉思)也发现作为内陆国家的老挝,17世纪时以海贝为钱币。
无独有偶,云南历史上,长期也用海贝作货币流通。
云南所使用的贝币,主要来自南亚东南亚地区。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哈刺章州(云南大理)使用贝币时说:“彼等亦用前述之海贝,然非本地所出,而来自印度。
”这已为诸多文献记载和近代考古发现所证明。
显然,历史上,云南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一个货币圈,还是同一个贸易圈。
从这个意义上讲,南方丝绸之路使云南很早就成为一个开放的体系。
开放是云南历史发展的重要特征,并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因此,今天的云南理应在国家向西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贝币之路
从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流通的丝绸来看,其规模、影响根本无法与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丝绸相提并论。
而与丝绸的流通形成鲜明对比,东南亚、南亚的海贝却很早就沿着这条通道大量流入云南。
这些大批流入的海贝,从春秋战国起,直至明清之际云南“废贝行钱”,一直作为云南主要的法定货币,流通使用两千余年,可谓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甚大。
云南省博物馆的王大道先生曾根据云南考古发现的海贝,绘制了一幅云南出土货币分布图。
该图显示,贝币的分布,除少量分布在滇南的景洪、墨江、绿春等县市外,大多沿滇西向东,沿腾冲—大理—楚雄—禄丰—晋宁—昆明—曲靖—大关一线呈轴状分布。
而这些海贝,经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院所鉴定,“其产地是印度太平洋暖水区域,包括印度、菲律宾以及我国台湾、海南岛、西沙群岛等南海诸岛附近”。
其中,多数来自印度洋的马尔代夫群岛。
这不就是一条“贝币之路”吗?
毫无疑问,云南自战国至清初两千年的贝币流通史,事实上也是云南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间两千年的贸易史。
贝币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最有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商品。
这条“贝币之路”,既见证了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促进了其繁荣,更重要的是,它早在两千年前就将云南的历史发展与南亚、东南亚的历史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因此,“贝币之路”无疑是南方丝绸之路最重要的历史特征,也是这一区域独有的特色。
大走廊建设构思
当前,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体系建设,迫切需要重振南方丝绸之路的历史辉煌。
为此,我们特建议国家依托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建设一条纵贯西
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大走廊,西部开发的大走廊,民族团结的大走廊,从而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机连接起来,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有机对接起来,构筑起内外联通、海陆并进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建设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
南方丝绸之路最早见于《史记》的记载。
这条通道北起四川成都,经云南腹地,通往东南亚、南亚国家和地区。
据考证,这条通道至迟开通于公元前四世纪,远早于我国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
在古代社会,中国正是通过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南方丝绸之路和东南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了与亚、非、欧相关国家的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建立起全方位的开放体系,将古老的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等人类古文明有机地串联起来,构架起一条中国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南亚、非洲之间的经济之路、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
通过丝绸之路,各民族互通有无、互融共进,使得中国既影响了世界,世界也影响了中国。
因此,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为依托,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利于重振中国古代三条丝绸之路的辉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建新时期的全方位开放体系。
建设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对外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尤其是2000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各省区迎来了经济增长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为显著、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发展时期。
然而,受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总体呈现出“东快西慢、海强陆弱”的格局。
因此,建设一条纵贯西安-成都-昆明直至东南亚、南亚的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可以将西部地区陕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区有机连接起来,把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乃至将孟中印缅、中巴经济走廊有机连接起来,把历史时期的两颗经济明珠—成都和关中平原两个天府之国有机联系起来,重振西部两颗经济明珠的辉煌,将昆明打造成新的经济明珠,切实推进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
同时,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所经之地,正是中国古代民族迁徙与融合的“藏彝走廊”,也是今天中国境内重要的民族聚居区。
推进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建设,有利于推动境内藏、彝、羌、傈僳、纳西、白、普米、独龙、怒、哈尼、景颇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边疆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为切实推进这条经济大走廊建设,建议将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一带一路”战略之中统一实施;加强顶层设计,实现经济走廊与“一带一路”战略的对接融合;加强政策沟通和统筹协调,搭建南方丝绸之路经济大走廊相关省区合作平台,健全合作交流机制,统筹对外开放、西部开发和民族团结的关系,统筹陕西、四川、云南等相关省区的发展关系,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整体发展态势,激发整体活力;以道路联通、贸易畅通为抓手,加快推进西安-成都-昆明高速公路及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搭建高效快捷的公路、铁路、航空综合运输体系,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形成跨区域大合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