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化简史中世镰仓文化
- 格式:pptx
- 大小:439.42 KB
- 文档页数:24
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旧石器时代关于日本列岛上被确认过的人类历史,大约可追溯到10万年乃至3万年前[来源请求]。
约3万4千年前,从华北地区传来被称呼为小刀型石器的石器,在列岛全区被广泛的使用,但在约2万年前由西伯利亚过来新的称呼为细石刀片的石器主要在东日本传开。
一段时间里,东日本细石刀片文化与西日本的小刀型石器文化并存,不久细石刀片也在西日本传开,约1万5千年前左右,小刀型石器的踪影急速消失。
约1万2千年前左右,因末次冰期结束而开始急剧温暖化,使得人们的文化与生活产生极大变化,除了琉球群岛以外,全岛进入下个绳文时代。
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左右开始被称为绳文时代。
分为草创期、早期、前期、中期、后期、晩期这6期。
这个时候的人们制作绳文式陶器、早期以后迈向定居化,大部分住在半地穴式房屋(竪穴式住居)。
使用弓箭狩猎、贝塚渔捞、采集植物等经营生活,使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骨角器等等。
也进行栽培,后期到晩期间种植稻。
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左右至公元后3世纪前后的期间被称为弥生时代。
时代划分的名称,是由这个时期被视为代表特征性的弥生式陶器而来。
1884年,在东京都文京区弥生町,这种陶器首次被发现,故名。
在这一时期,以种植稻米为中心成立的农耕社会,由北部九州至日本列岛各地快速蔓延开。
弥生时代,根据陶器的形式,可分为前、中、后三期。
前期从九州扩展到近畿一带(东日本尚处于绳纹时代末期),中期波及到东北地方。
扁平片刃石斧等磨制石器、青铜器和前期北九州的支石墓等类似于大陆文化。
弥生文化从一开始就具有先进的农耕技术,通常认为它受到了来自朝鲜、吴越与中原汉人的移民的影响。
中期以后灌溉技术进步,农业生产渐趋稳定。
后期,铁制农具普及,石器基本消失。
铜铎、铜剑、铜矛、铜戈等青铜祭器发达,出现制铁和制盐等社会分工。
通过交易和战争等,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性的地区集团。
此时北海道尚不能种植水稻,仍处在绳纹文化阶段。
弥生时代中期,日本诸国中的奴国国王曾向汉朝朝贡,并为汉光武帝赐以金印。
日本插图本文化史复习卷一、题型客选择题判断题主填空题简答题考点第一:各个时期的文学背景知识第二:各个时期的文学形态及文学思想第三: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第四:各个重要作家作品的完成年代二、主要内容:日本历史时代的划分:上古(大和·奈良时代)——文学萌芽期~迁都平安(794);中古(平安时期)——迁都平安~镰仓幕府成立(1192);中世(镰仓·室町时代)——镰仓幕府成立~江户幕府成立(1603);近世(江户时代)——江户幕府成立~明治维新(1868);近代(明治·大正·昭和·平安时代)——明治维新~至今第一章:上古文学前言:所谓上古文学是指日本文学的萌芽期至794年迁都平安这一历史阶段产生的文学现象。
从日本的历史年代来算,它横跨“大和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上古文学的特征可归类为“贵族文学”;1、上古文学总体来讲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口承文学时代”,另一个是“记载文学时代”。
所谓“口承文学时代”,是指文字尚未产生时期所出现的文学现象。
公元4~5时期,汉字传入日本。
“记载文学时代”的文学表现形式主要呈多元化的特征,其创作特色可用“まことの精神”来概括。
“まことの精神”,一般是指《万叶集》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淳朴真实、坦率雄浑的和歌精神,即所谓的“清明诚直之心”。
2、史书、地志文学三本书及其时代a、《古记事》成书于奈良时初期的和铜5年(712),也是日本最早的一部传记体书。
作者太安万侣;《古记事》采用了汉字之音训并用的表达方式,使得它称为日本“记载文学”的鼻祖,尤其是神话文学的描写极具文学色彩,因此,它也被看作日本后世文学的源头。
b、《日本书纪》成书于养老4年(720)。
是日本第一部“敕撰编年体”的史书;《日本书纪》亦称《日本纪》,编者以舍人亲王为主,太安万侣等协助编写,且完全以汉字写成。
具有较强的“对外倾向”。
c、《风土记》是一部由元明天皇敕撰的地志书,成书于和铜6年(713)。
日本古代文学简史复习笔记摘要目录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 (1)一、日本历史分期 (1)1.早期历史 (1)2.封建社会 (1)3.近代社会 (1)4.战后社会 (1)二、日本文学史分期 (1)1.上古文学 (1)2.中古文学 (2)3.中世纪文学 (2)4.近世文学 (2)5.近代文学 (2)第一章上古文学 (3)一、散文 (3)1. 神话等 (3)2.祭祀文学 (3)二、韵文 (3)1.记纪歌谣 (3)2.《万叶集》 (3)3.汉诗文 (3)第二章中古文学 (4)一、散文 (4)1.物语文学 (4)2.说话 (4)3.日记文学 (4)4.随笔 (4)二、韵文 (5)1.汉诗 (5)2.和歌 (5)3.歌谣 (5)三、艺能 (5)1.雅乐 (5)2.田乐 (5)3.猿乐 (5)第三章中世纪文学 (6)一、散文 (6)1.物语文学 (6)2.说话 (6)3.随笔 (6)4.日记.纪行(游记) (6)二、韵文 (7)1.和歌 (7)2.连歌 (7)3.歌谣 (7)4.汉诗文 (7)第四章近世文学 (8)一、诗歌 (8)1.俳谐 (8)2.狂歌 (8)3.川柳 (8)4.和歌 (8)5.国学 (8)二、戏曲 (8)1.净琉璃 (8)2.歌舞伎 (8)三、小说 (8)1.假名草子 (8)2.浮世草子 (8)3.读本 (9)4.洒落本 (9)5.人情本 (9)6.滑稽本 (9)序章日本历史与日本文学史一、日本历史分期1.早期历史旧石器时代(——约1万2千年前)绳文时代(约1万2千年前——公元前3世纪)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古坟时代(300——600)2.封建社会飞鸟时代(600——710)奈良时代(710——794)平安时代(794——1190)镰仓时代(1190——1334)南北朝时代(1334——1392)室町时代(1392——1573)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1江户时代(1603——1868)3.近代社会明治时代(1868——1912)大正时代(1912——1926)昭和时代前期(1926——1945)4.战后社会昭和时代后期(1945——1988)平成时代(1988——今)二、日本文学史分期1.上古文学以奈良时代为主,时间跨度主要在8世纪(<日>上代文学)。
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日本古代各时期文化特点奈良文化FU$2#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RZZtX一、佛教的兴盛在迁都奈良之际,有些原来的大寺被迁往新都,如元兴寺、兴福寺、大安寺、药师寺等。
但这还远远无法满足统治者的需求,他们大肆兴办佛教事业。
奈良时代由国家兴办的佛教事业中,最著名的当推东大寺和国分寺的兴建。
ZkJ^wi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RU9>3:东大寺及其卢舍那大佛像是由圣武天皇于740年发愿,于743年开始兴建的。
圣武天皇建东大寺和大佛的目的是为了依赖“三宝之威灵”,祈求天下太平,国家富饶繁盛。
在兴建东大寺和巨大铜佛像的过程中,花费了庞大的人力和物力,动用了举国的财力,又号召民众自愿出力支持。
751年大佛殿建成,翌年4月,由朝廷主持举行盛大的大佛开眼供养法会。
}yr&dw ?铁血论坛-- 铁血军事综合论坛,d;` 所谓国分寺即是设在各国国都的寺院,有比丘住的国分僧寺和比丘尼住的国分尼寺。
它的兴建实际上是效仿中国的。
修建国分寺的步骤,大致分为如下三步:第一步是737年3月,诏令每国造丈六释迦佛金铜像一躯和左右配置的菩萨两躯。
当时虽然还没有国分寺的名称,但因这个释迦像可以认为是国分寺的主佛,所以此举当是修建国分寺的先驱。
第二步是740年6月,令每国抄写《法华经》十部,修建七重塔。
这是以《法华经》第四《法师》第十为依据的,实际上就是国分尼寺的前驱。
第三步是741年2月,诏令各国设置僧尼两寺,僧寺置僧20人,名为“金光明四天王护国寺”;尼寺置尼10人,名为“法华灭罪寺”。
前者是根据《金光明最胜王经? 四天王护国品》第十二所说,为的是消除国家的灾祸,祈求四天王保护;后者主要是为了比丘尼灭罪行善使诵《法华经》而修建的。
国分寺在建造中并不顺利,由于各地政府在饥谨、疫病流行之后,财力不足,民力疲敝,建寺造塔工作进展缓慢。
直到770年,这一造寺工作才基本结束。
实际上,有些地方的国分寺并非新建,只是旧寺的利用或改造。
2历史祖先:一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蒙古人种现代的日本人组成:旧石器时代的人,中国,朝鲜,东南亚等混血形成的人起源:公元4世纪关西天皇家族祖先统一100多个小国。
范围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四国。
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公元前660年建国,2月11日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历史时代:原始_古代中世近世近代现代原始,古代:大概1万年前—公元后11世纪,绳文弥生古坟奈良平安中世:12世纪—16世纪,镰仓室町。
新兴的武士开始掌握政权,建成封建制度近世:16世纪—-19世纪,安土/桃山江户。
将军和大名统治,支撑经济的是农业(幕藩体制)近代:19世纪后半—1945年绳文时代1万年前—公元前3世纪,形成日本人种和日语原型10人为一户竖穴住居,打猎,捕捞为生,无贫富差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公元后3世纪,从朝鲜传入水稻种植,金属器具使用,产生贫富差,形成日本文化的原型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公元6世纪。
①公元4世纪大和政权统一了乱立的小国并进入朝鲜②5世纪朝鲜人带来了铁器制陶、纺织、土木等技术,同时开始使用中国的汉字。
③公元6世纪,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并以前方后圆坟为代表的古坟扩大到各个地方。
奈良时代(七世纪)①公元710年,定都平城京(奈良),律令国家的兴盛时期,重视佛教文化(飞鸟文化),宋朝传来茶道。
②公元7世纪,聖徳太子致力于政治革新大化改新。
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仿效了隋、唐,积极地摄取大陆文化,至9世纪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③文化遗产和歌集:《万葉集》歴史書:《古事记》敕撰历史書:《日本書記》汉诗集:《懐風藻》平安时代(8-11世纪)①8世纪末,定都平安京(京都)②10—11世纪,藤原氏垄断政权,地方混乱,武士强大起来。
③11世纪末,为对抗藤原开始实行院政,武士进入了中央政界。
④和大陆断交后,日本独特文化繁荣:和歌集: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长篇小说:源氏物语、随笔:枕草子。
平安双壁=《源氏物语》+《枕草子》镰仓时代(12-13世纪)①12世纪末,源頼朝在镰仓建立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幕府(武家政权)政权。
镰仓幕府幕府一词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时候,军队出征,将军在营幕中署理军务,故称将军的营幕为幕府。
日本转用这一词称谓武士集团的中央政权。
幕府政治的首脑称“征夷大将军”,其下设各级武士。
名义上将军由天皇任命,实际上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国家的实权,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却形同虚设。
这是世界史上特有的一种双重政府的统治形式。
镰仓幕府,就是12世纪时,日本源赖朝在镰仓建立起来的这样的政府。
它标志着日本历史上“幕府政治”时期的起始。
1167年平清盛以太政大臣秉政,三个月后即拥立其妻妹和后白河院所生之子为天皇,称高仓天皇。
不久又设法使女儿入主高仓天皇中宫。
朝廷、社寺、武士等对平清盛的专权越来越不满。
1180年,源赖朝把不满平氏统治的地方豪族组织起来,在镰仓建立起军事政权,立后河院之子为以仁王,由以仁王下令各国(省)源氏讨伐平氏,但因源氏联军各自为战,力量分散,这次联合行动战败。
源赖朝于是只好集中力量巩固关东地盘。
结果,源义仲乘机于1183年攻入京都。
平氏带领安德天皇逃到西国,后白河法皇在京都迎接源义仲。
因源义仲在京都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控制和威胁着后白河法皇的皇权。
于是他秘令源赖朝带兵来京讨伐源义仲。
源赖朝乘机要价,提出后白河法皇首先承认其在东国的政治军事统治权,然后派其弟源范赖和源义经讨伐源义仲,并服从调遣。
源范赖、源义经军于1184年在近江歼灭源义仲,其势力发展很快,又奉法皇之命次年将平氏集团歼灭。
平氏集团被灭后,源氏集团内部争权的斗争激化起来,源赖朝在与他的兄弟源义仲、源义经的争斗中,技高一筹,屡占上风。
他迫使皇室政府承认其在各国有设置总追捕使(后为守护)和地头的权限,最初是假借以镇压叛乱,肃清平氏余党的名义分派自己的将士和臣属于全国各地执掌兵、刑之权和土地管理、征税之权等。
尽管在法律上并不排除天皇任命的原有国司和庄园领主的权利,而实际上是以军事权力作后盾的镰仓势力,控制了全国的政权以及从上至下的天皇的权力。
日本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日本抹茶道被国人赋予了一种更“传统”的中华茶文化“遗留物”形象。
那么你们知道日本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吗?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日本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一起来看看。
日本抹茶文化的起源发展历史日本的《类聚名物考》中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
”《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说法。
在此之前的镰仓时代,荣西法师把宋代的禅宗和饮茶习俗带入日本。
那时的饮茶方式,正是现代“抹茶”的雏形:将干燥的茶叶磨成极细的粉,加入热水,以茶筅快速搅动起泡沫。
不过这种茶,在宋代被称为“末茶”。
说来有趣,最早使末茶在日本风靡的原因倒不是品茶本身,而是宋代的“斗茶”游戏。
斗茶是宋代风靡的一种游戏,是以竞赛的形式品评茶质优劣的一种风俗,以茶面汤花的色泽和均匀度、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没有水痕来衡量效果。
色、香、味三者俱佳者,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不同于宋代斗茶品鉴茶品质的优劣,日本的“斗茶”是通过饮茶猜出茶的产地是否正宗来评判胜负。
当时所说的正宗茶,都是京都的(木母)尾茶,这是荣西法师赠送给他的友人明惠上人种植的。
在(木母)尾茶最盛行的时代,这个产地的茶才能被称为“本茶”。
今日的抹茶圣地宇治一直到日本战国时代(1467—1615年)才得到认可,在当时只能被称为“非茶”。
开庆元年(1259年)南浦绍明入宋,归国时将一套径山茶台子(制作末茶的茶磨和茶磨盘)与茶道具,以及七部中国茶典一并带回了日本,在寺内推广径山的禅茶。
后来南浦昭明的弟子宗峰妙超开创建了京都的大德寺,茶道器具和禅茶仪式也随宗峰妙超到了大德寺。
日后对日本茶道的创立有很大贡献的一休宗纯和村田珠光都出自大德寺。
茶道初传入日本,并没有立刻形成自己的风格,甚至并没有“茶道”这个词,而是以“茶之汤”为之表述。
早期的茶道并不像今日看到的这般清冷风格,相反,因为当时受到唐宋文化影响太深,要想成为茶道名人,必须拥有唐物(指从中国传来的艺术品和陶器等),茶道用具都是以使用昂贵华丽的唐物为荣,当时茶室的建筑风格与后来的茶室比较起来简直浮夸,多为夸张的中国式、两层建筑的茶亭,或者唐代书院式高大的建筑。
日本文学史考试重点(上代-近世)一、上代文学1、上代文学:平安京迁都(794)以前的文学,发生在“大和地区”,也称为“奈良时代文学”。
2、先土器时代→绳文时代→采集生活→弥生时代→共同体社会3、“祭”→神圣的词章→歌谣和神话→口承文学(咒语、原始歌谣、神话传说)4、大和朝廷+百济→汉字传入:口头传承→文字记载(歌谣定型化、神话散文化)5、圣德太子+苏我马子:“宪法十七条”,大化改新→律令制度6、推古朝→万叶假名7、佛教→飞鸟文化、白凤文化、天平文化8、【古事记(日本最早书籍)】【日本书纪(第一部敕撰正史)】【风土记】【万叶集(最早和歌集)】【怀风藻(最古汉诗集)】(1)古事记A、天武天皇、稗田阿礼、天明天皇、太安万侣B、上中下三卷:上卷→神代(神话、传说),中卷→神武天皇(第1代)~应神天皇(第15代),下卷→仁德天皇(第16代)~推古天皇(第33代)(帝记)a、上卷:高天原神话、出云神话、天孙降临神话、筑紫神话b、伊邪那岐命+伊邪那美命=大八洲c、三贵子=天照大神+月读尊+须佐之男命C、和汉混淆文体:古汉语、变体汉文、假名注音相杂(2)日本书纪A、舍人亲王B、神代卷+帝记(神武天皇~持统天皇)C、正文→唐代风格的古汉文,仿照中国正史编写的编年体史书D、目的:宣扬国威、实现对外宣传(3)记纪歌谣A、形成于“万叶集”之前,不是独立编撰成书的歌谣集,是最早的和歌群B、歌体自由,无固定格律(五、七句为主,四、六句为次)C、长歌、短歌、片歌、旋头歌D、三类:恋歌(最多)、战争歌和事变歌(叙事性强)、酒歌和欢乐歌(4)风土记A、天明天皇、地方志B、五国风土记:常陆风土记、播磨风土记、出云风土记(最完整)、肥前风土记、丰后风土记C、古代汉语或变体汉文写作D、五项内容:郡乡地名、郡内物产、土地情况、山川原野名称由来、旧闻轶事(5)万叶集A、日本最早诗歌总集,抒情诗的源头B、仁德天皇的皇后~淳仁天皇C、万叶:万言叶;万世;万叶D、编者:橘诸兄、大伴家持E、作者: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上忆良、高桥虫麻吕、山部赤人、大伴旅人、大伴家持、大伴坂上郎女、额田王F、歌体:定型歌,大部分是短歌;长歌、反歌、旋头歌、佛足石歌G、万叶假名=男假名=真假名:借汉字的音或义记录日本文字的音H、内容:三大类→杂歌、相闻、挽歌;其他→譬喻歌、东歌、防人歌、问答歌I、四时期a、舒明天皇~壬申之乱* 记纪歌谣从叙事性向抒情性发展;* 定型和歌形成期;* 歌风:雄浑、朴素、明快,感情真挚自然* 代表歌人:舒明天皇(天皇登香具山之时御制歌)、额田王(女歌人)、天智天皇、天武天皇b、壬申之乱~迁都平城京* 和歌逐渐进入文学领域* 代表歌人:柿本人麻吕(与山部赤人并称“歌圣”,擅长长歌)、高市黑人(短歌)、大津皇子、大伯皇女、志贵皇子c、迁都平城京~天平5年* 多元化* 代表歌人:山上忆良(贫穷问答歌、思子等歌一首并序)、大伴旅人、山部赤人(“歌圣”、富士山“千古绝唱”)* 山部赤人之后短歌迎来全盛期d、天平6年~天平宝字3年* 和歌出现明显的游戏文章的倾向,歌风专注于技巧* 代表歌人:大伴家持* 万叶和歌进入衰退期:和歌形式固定,内容走向个人世界,歌风柔美,缺乏独创性(6)怀风藻A、歌→日本诗歌→倭歌→歌人;诗→汉诗→诗人B、淡海三船C、最早的汉诗集(第一部在纯文学领域接受中国文化及汉诗影响的诗集)D、体裁多为五言体,均为题咏作E、大津皇子、藤原不比等F、前后两期:受六朝影响;受初唐影响G、影响平安初期三大敕撰汉诗集【凌云集】【文华秀丽集】【经国集】9、祝词及宣命(“言灵信仰“的产物)(1)宣命:奉天皇敕令向臣民宣布政令时用的语言A、宣命体(汉文记录的成为“诏敕”)B、【续日本书纪】收录宣命最多(2)祝词:祭祀神祗时向神上奏所用的语言A、【延喜式】保存祝词最完全的法典B、结构:序(神话传说,重叙事)+结(祈愿,重抒情)二、中古文学1、中古文学:平安迁都~镰仓幕府建立,中心是平安京(京都),创作核心是藤原氏为主的贵族,也称为“平安时代文学”。
日本汉学史综述关键词: 汉学(sinology) 日本汉学史绳文时代古坟时代江户时代镰仓时代明治时代昭和时代摘要: “汉学”(sinology)指的是国外学者对中国”精神和物质文明认识的一个“概括”,严格地说,它包括了有关最广义的“中国”一切研究成果。
一般认为是指对中国古代语言、思想、历史和文化的研究。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就有很多的交往。
日本文化以其岛国的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又广泛吸收中国文化,并力图通过变异、改造,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日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一种认识、接受、变形、受容的动态进程。
Sinology" (sinology) refers to the foreign scholars on China's "spiritual and material knowledge of a" general ", strictly speaking, it includes the broadest sense" Chinese "all research results.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refer to the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thought, history and culture studies.Seven Japan-China and Japan since ancient times in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other fields there are a lot of contacts. Japanese culture with its island geography and human conditions, form the basis of their own national culture, while absorbing a wide ran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eek through mutation, transformation, forming their own unique cultural system. Japan's attitude toward Chinese culture has experienced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acceptance, deformation, by the capacity of the dynamic processes近几年,随着中国的日益强盛,“汉语热”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其实,早在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国家进行汉语研究。
镰仓时代镰仓时代(鎌仓时代、かまくらじだい,1185年—1333年),是日本历史中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幕府灭亡,经历149年。
关于镰仓幕府建立期,有诸说:一是永寿二年说,即指1183年源赖朝取得东海道、东山道行政权;二是元历元年说,即1184年赖朝在镰仓设置公文所(主掌行政)和问注所(主掌司法)和侍所(主掌军事警察)等行政机关;三是文治元年说,即1185年赖朝在全国各地设守护、地头,掌握地方军、政权;四是建久三年说,指赖朝于1192年就任征夷大将军。
目录一、总述二、镰仓时代的政治三、历代将军四、历代执政五、镰仓时代的经济六、新兴佛教的产生七、镰仓文学八、镰仓艺术九、镰仓时期的中日交往一、总述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
始于1185年(文治元年)镰仓幕府成立,终于1333年(正庆二年,元弘三年)幕府灭亡,历经149年。
始期另有1180年说、1183年说、1192年说(源赖朝出任征夷大将军)。
日本从此诞生了武士政权,由此产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贵族)政治的对立。
13世纪后期,幕府的武士统治开始面临困难,镰仓幕府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
源赖朝在打败平氏以后,在后白河天皇(时为法皇)的挑拨下,与他的弟弟源义经交恶,后来义经转投奥州藤原氏,赖朝迫奥州藤原氏杀死义经,但义经死后两月,奥州藤原氏被镰仓幕府所灭。
源赖朝结束后,幕府的政权开始被他的妻子北条政子与外父北条时政掌握,北条政子又称为尼将军。
北条氏借执权一职架空将军的权力,甚至在第三代将军死去以后,从京都迎接贵族藤原氏甚至皇子出任将军。
此后,幕府的政权被北条氏所世袭的执权所领导。
在北条氏在位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曾两次侵日未果。
后期,幕府的统治日渐衰败,无法维持,终于后醍醐天皇举兵,然后被讨伐大将、上野国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灭亡。
二、镰仓时代的政治镰仓时代是以镰仓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权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