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30.4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研究

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

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

化神经内分泌

一、引言

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

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据统计,每

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世界卫生

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

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

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

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

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

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

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

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

程度的变化。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

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Sheline等[1]认为,抑郁症病人脑室比值扩大、沟

回增宽,小脑蚓部萎缩,提示大脑和小脑均有萎缩。Coffey[2]等对43例抑郁症重症

病人进行核磁共振研究,结果发现,这些病人的额叶体积比正常人约小7%;正电子扫

描研究则显示,抑郁症重症病人的额叶葡萄糖代谢和血流量降低,提示重症抑郁症

的额叶萎缩和功能低下。以上研究表明抑郁症与海马神经元细胞的丢失和海马及

额叶体积的减少相关联。

(二)抑郁症与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和相应受体功能的变化

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紊该假说是抑郁症发病的生物学机理中最重要

的假说,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较早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单胺递质去甲肾

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功能不足,而多数抗抑郁药是通过升高突触部位单胺递质的水平起抗抑郁作用的。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其他一些单胺类神经递质,如多巴

胺(DA)、乙酰胆碱(Ach)、 -氨基丁酸(GABA)等的不足也与抑郁症发病密切相关。候钢等人[3]的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脑脊液5-HT和NE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因此,检测抑郁症患者脑内5-HT等递质水平的变化是研究抑郁症发病机理较为直

接的方法。但是单胺假说很难解释一些抗抑郁药的作用机理以及抗抑郁药起效慢

和对神经递质改变快的矛盾,比如说通常抗抑郁药能在给药数小时后增加神经递质

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但抗抑郁的疗效却在连续治疗2~4周后才开始出现。提示抑郁症的病理机制可能涉及的是神经传递功能的多个环节,例如受体、基因转录、蛋白质合成等。因此从70年代开始又提出了受体假说,认为抑郁症是脑中NE/5-HT受体数量和敏感性发生变化的缘故。Yatham等人[4]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脑中5-HT2受体数与正常人相比明显下降。Whale等人[5]也发现,抑郁症患者突触后5-HT1D受体敏感性明显下降,以上研究均说明抑郁症的发病机理涉及的不单单只是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减少,而是整个神经递质系统功能的改变。

(三)抑郁症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在抑郁症的发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下丘脑(HPA)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轴。HPA轴在人体的应激反应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在正常状态应激信号沿中枢神经到达丘脑下部室旁核时,会引起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称CRH的分泌,CRF可以促进垂体前叶合成,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促进肾上腺皮质的束状带—网状带合成,分泌以皮质醇为中心的糖皮质激素,促使机体各组织发生应激防御反应。Rubin等[6]的研究发现,与正常人相比,抑郁症患者的肾上腺皮质增生约38%,增生的程度与皮质醇的浓度有关;且随着抑郁的恢复,这种增生似乎也随着皮质醇的正常化而逐步消失。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垂体也增大。近来Catalan等[7]发现,抑郁症患者下丘脑及下丘脑外的CRF浓度升高,与轻度或中度抑郁发作相比,重度抑郁组CRF血浓度更高,且CRF与皮质醇血浓度显著相关,而ACTH血浓度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神经内分泌功能这三个方面的改变并不是各自独立发生的,他们在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中彼此影响。如内分泌功能改变不仅影响单胺神经递质的合成,而且还直接作用于参与人类认知功能主要的脑区一海马,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和凋亡。因此抑郁症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既表现为功能性神经递质传递功能下降,也有神经细胞组织形态的改变,长期不愈的抑郁症将逐渐发展为经组织学改变为基础的不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因此对这种以发作性病程为主的情感疾病的生物学改变以及严重后果应给予充分重视。

(四)抑郁症与神经营养物质

这一概念系19世纪末,Forssman为解释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轴突生长定向异性而提出,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由Levi一Mutaleini经实验确定其存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还发现许多不同类型的生长因子对神经细胞的生长与存活有调节作用。现将这些神经营养物质统称为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并根据其分子结构与受体类型将之分为NTs家族与其他NTFs两大类型 6.NTs在抑郁症中可能的作用新近一些临床与实验研究资料支持NTs在抑郁症病因学中的作用。在1980年Jacoby等就报告部分老年情感障碍(多为抑郁)存在CT改变,当时就提出可能有神经元或胶质的丢失或变性。近年来脑影像学技术提供更多抑郁症形态学改变临床依据,Bremner等(1999)发现抑郁症患者海马体积减少;Drevets等(1997)发现额叶体积与脑血流减少;Ongur等(1998)则发现抑郁症部分额区胶质数量减少,而神经元未损;Ra-jkowska等(1999)报告抑郁症患者前额叶神经元大小以及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数量减少;而且Mendlovi等还在抑郁症患者中发现较多凋亡PBIJs,由前述可推测,抑郁症伴随的表达改变可能是这些形态改变的一个原因。

(五)抑郁症与神经生化

五羟色胺(5—HT):

大量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中枢和外周5-HT功能活性降低与抑郁心境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