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骨疾病超声诊断-陈涛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6
资料主要参考Ultrasound Clinics杂志译文,由本人翻译北医三院超声科李志强自从1977年肌肉骨骼超声最初应用于检查肩袖以来,这一成像方法发展迅速,应用的方面越来越广。
这些进步主要与技术的发展有关,使细到独立周围神经束的结构可以精确显示。
在合适的仪器和技术下,基本上肢体所有软组织结构和它们的病理情况都可以看到。
超声设备超声设备有不同大小,从便携的手提仪器到大多数医院或成像中心常规的超声设备。
任何类型的仪器最重要的是探头的频率。
分辨率随着探头频率增加而增加,但这是以损失穿透深度为代价。
检查肩或膝,通常使用10MHz或更高频率探头,肥胖患者可能需要使用7MHz。
检查肢体远端细神经束或指滑车系统,至少12MHz是最理想的。
另外,肌骨成像使用线振探头以避免各向异性伪像,当与超声束不垂直时肌腱显示为低回声伪像。
当检查较大躯体部分时曲振探头用以增加成像区域,如髋和股。
小的机器可能没有许多应用,如能量多普勒成像,但不同的超声仪器有所区别。
图1:探头选择和成像分辨率。
肱二头肌长头腱使用14MHz(A)和9MHz(B)长轴超声成像。
这名患者体型较大,使用低频率探头明显提高高回声肌腱纤维(箭)和扩张二头肌腱鞘的低回声关节渗液(箭头)的分辨率。
缩写:H,肱骨。
正常超声解剖超声波反射产生图像,依赖于组织的声阻抗和入射角度。
组织界面的声阻抗差异反射超声波,如软组织和骨。
同理,声束垂直照射到物体表面会产生明显回声。
超声成像的特征性表现是当结构与超声束垂直时成像最佳。
与周围组织相比超声表现描述为高回声、等回声、低回声和无回声。
另外,声束可能在结构深方增强(称为传导增加)或在结构深方消失(称为声影)。
结构深方的重复回声称为混响伪像。
正常肌腱表现为高回声伴纤维样或纤丝样回声。
正常肌肉组织主要为低回声伴分散的高回声纤维脂肪隔膜或肌束膜。
当肌肉长轴成像时这些隔膜聚集成腱膜或肌腱,当横断时隔膜产生星空表现。
韧带表现为高回声,与肌腱相比回声结构更致密,在两个骨附着点之间延伸。
肌肉骨骼系统的超声扫描
Kapl.,PA;吴桂森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
【年(卷),期】1991(014)003
【摘要】技术的改进和高分辨力换能器的发展,使我们有可能对肌肉骨骼系统的结构进行超声扫描。
有关肌肉骨骼异常的超声扫描价值的报道绝大多数始见于最近10年。
超声扫描有些固有优点:费用较低,可与对侧正常结构对比,无放射线,必要时可于床旁或手术室中检查。
磁共振成象(MRI)
【总页数】4页(P151-154)
【作者】Kapl.,PA;吴桂森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5.04
【相关文献】
1.肌肉骨骼系统用药:英联邦呼吁增加肌肉骨骼方面的研究 [J], 贾永蕊(摘)
2.剪切波弹性成像在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现状 [J], 阮坚
3.化学交换饱和转移成像技术在肌肉骨骼系统的研究进展 [J], 王梅;张晓东
4.核心稳定性及其在肌肉骨骼系统损伤预防与康复中的作用 [J], 李志全;闫鹏宇
5.面向单臂弯举的气动肌肉上肢外骨骼系统设计与实验 [J], 赵智睿;李醒;张航;刘明芳;马天华;郝丽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与软组织疾病超声诊断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涛一、超声诊断在骨骼肌肉软组织疾病中的适应证【适应证】超声影像诊断适用于颈部、躯干及四肢部位的各种良、恶性软组织病变,还可应用于各种良、恶性骨病变,包括四肢长骨、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脊椎、盆骨、手、足等部位的良、恶性病变及肿瘤。
【局限性】但由于超声声束穿透力有限,因此对于部分骨病变超声检查无法显示,如骨皮质厚度正常或增厚,同时骨皮质完整、无缺损时,髓腔内的病变超声影像不能显示。
椎体周边骨皮质完整的椎体内小病灶,椎体前及骶骨前的小病灶,腕、踝关节内小病灶等,因病变深在声束不能透入,超声检查也得不到病灶图像,所以不能做出诊断。
二、肌腱损伤、滑膜炎、腱鞘炎超声诊断【肌腱断裂】●病因肌肉收缩或直接暴力所至创伤可使肌腱断裂,如跟腱、髌腱、股四头肌腱等。
●超声表现肌腱发生不完整断裂:可见肌腱束状强回声变薄,肌腱表面不光滑,部分纤维断裂不连续,其周围可见少量出血、渗液形成的液性暗区。
肌腱完全断裂:可见其连续性中断,断端回缩,距离加大,断端变粗,在两断端之间可见出血暗区。
【滑膜炎】●病理与机制创伤性滑膜炎是指关节损伤后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
创伤性滑膜炎最常见于膝关节,因其滑膜面积广泛,受到损伤后滑膜血管扩张,产生大量渗出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同时滑膜细胞产生大量黏液素。
严重关节液为血性。
●临床表现病人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检查可见浮髌试验阳性,滑囊穿刺可抽出淡红色或棕黄色滑液,培养常无细菌生长。
●超声表现于膝关节周围广泛超声扫查,重点在髌上囊部位,髌上囊内可见液性暗区,包绕膝关节前方及两侧,界限清晰。
病程短者积液清晰,内无杂乱回声。
病程长者或合并感染、出血时,可见滑膜增厚,内壁不光滑,可附着不规则絮状低回声。
【腱鞘炎】●病理与机制腱鞘炎指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
肌腱和腱鞘之间的过度摩擦可使腱鞘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日久之后则发生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变化。
肌骨超声、MRI诊断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价值分析徐敏;刘毅【期刊名称】《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年(卷),期】2024(8)6【摘要】目的:探讨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选用肌骨超声、MRI诊断的价值。
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式,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长江航运总医院收治的疑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76例,均进行肌骨超声、MRI诊断。
以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为金标准,统计肌骨超声、MRI检查的检出结果,比较肌骨超声、MRI 检查的诊断效能;比较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不同软组织损伤类型的检出情况。
结果:患者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类型为腱鞘囊肿最多(15例,19.74%),其次为浅表性滑囊炎(10例,13.16%);手术及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显示,76例疑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确诊69例,采用肌骨超声进行诊断误诊3例,漏诊6例,采用MRI进行诊断误诊0例,漏诊1例;MRI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肌骨超声,其中准确率、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肌骨超声、MRI检查对患者不同软组织损伤类型的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采用肌骨超声、MRI诊断均具有较高的疾病检出率,且能分辨出患者的软组织损伤类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页数】4页(P119-121)【作者】徐敏;刘毅【作者单位】长江航运总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相关文献】1.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诊断价值和安全性分析2.肌骨超声与MRI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效果评价3.肌骨超声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4.肌骨超声检查与CT、MRI用于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比较5.肌骨超声检查对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探讨肌骨超声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摘要】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在周围性面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出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4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观察组)和同期45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肌骨超声检查,比较分析检查结果。
结果观察组比健康组面神经纵切面直径大,血流信号1级占比率高(分别为64.44%和13.33%),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
声像特点方面,观察组内部神经束膜呈线性不均匀回声,神经鞘内回声减弱,附近神经外膜可见高回声。
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肌骨超声检查,能明确面神经血流信号、内部结构以及直径,能为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所以在临床中有着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肌骨超声;周围性面瘫;面神经;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周围性面瘫的产生是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面部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功能丧失,造成面部肌肉运动障碍,让患者呈现出以无法抬眉、无法闭眼、口斜眼歪为主的面部瘫痪症状[1]。
大部分患者单侧患病,极少数患者会两侧同时患病。
在临床中针对疑似患者,主要借助面瘫神经功能评量表进行判断,但是缺乏客观性依据支持,所以准确性不高。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成熟,有研究发现肌骨超声检查能展现面神经结构、形态等,为疾病诊断提供客观数据。
本院为了验证这一说法进行了此次实验研究,详情如下: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90例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和健康组,各45例。
观察组年龄范围34-71岁,中间值(52.43±2.06)岁,病程1-5天,中间值(2.63±0.95)天,均为右侧面瘫。
健康组年龄范围31-72岁,中间值(52.56±2.17)岁。
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经过处理分析,结果显示无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90例研究对象均进行肌骨超声检查,使用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5-12MHz,患者保持平卧姿势,放松身体,头偏向左侧,将右侧颈部、面部充分暴露出来,调整到肌骨超声模式,检查深度调整到3cm,增益调整到80%[2]。
2019年07月12日11时30分首次病程记录患者伍成华,男,56岁,因“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4+年”收入我院外三科病区。
病例特点如下:1、老年男性,慢性起病,病程长。
2、以“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4+年”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主要症状:患者于入院前4+年发现左侧腹股沟出现一约“核桃仁”大小包块,久立后感胀痛不适,无红肿,平躺或用力轻推上述包块可完全回纳。
此后上述包块反复出现,并呈进行性长大,包块坠入阴囊,但能回纳入腹腔,近两日出现包快突出后感疼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泻,无畏寒、发热,无腰背部疼痛。
为求进一步诊治,今日来我院就医,门诊以“左侧腹股沟疝”收入我科。
患者自述有左侧面瘫病史20+年,既往因痔疮行手术治疗,无肝炎、结核、伤寒、疟疾等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青霉素、磺胺等药物过敏史,无输血史,预防接种史不详,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各大系统回顾无特殊。
4、入院时查体:体温36.1℃脉搏67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59/74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表情自如,皮肤巩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气管居中,颈部,胸廓对称,无畸形,双肺叩诊无异常,听诊无干湿啰音。
心率67次/分,心界不大,节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
腹部,腹平坦,腹式呼吸存在,左下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
肝脾未触及,肝区无叩痛,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移动性浊音阴性,无振水音。
脊柱四肢无畸形。
双膝腱反射存在,克尼格征阴性,巴彬斯基征阴性。
5、专科检查:站立位左侧腹股沟区见一大小约5.7X2.7cm的包块,质软,坠入阴囊,边界清楚,无触痛,咳嗽时有膨胀型冲击感,用手轻推能回纳入腹,按压内环口,包块不再出现。
6、辅助检查:彩超:左侧腹股沟可复疝,双侧睾丸未见异常,左肾囊肿。
初步诊断:左侧腹股沟疝诊断依据:1、发现左侧腹股沟包块4+年入院。
2、查体:腹软,左下腹轻微压痛,无反跳痛,肌张力不高,未触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hy征阴性,腹部叩诊呈鼓音,站立位左侧腹股沟区见一大小约5.7X2.7cm的包块,质软,坠入阴囊,边界清楚,无触痛,咳嗽时有膨胀型冲击感,用手轻推能回纳入腹,按压内环口,包块不再出现。
说不清、道不明的疼痛,肌骨超声来帮你
侯佳
【期刊名称】《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年(卷),期】2024()4
【摘要】日常生活中,那些难以名状的疼痛常源于肌肉、肌腱等软组织损伤,虽不是那么难以忍受却足以影响生活质量。
幸运的是,现代医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诊断工具——肌骨超声。
肌骨超声是一种利用超声波技术来检查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疾病的医学影像技术。
它最初主要应用于运动医学领域,帮助医生判断运动员的损伤和康复情况。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肌骨超声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现在已广泛应用于骨科、康复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医学领域。
【总页数】1页(P76-76)
【作者】侯佳
【作者单位】四川省骨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
【相关文献】
1.对比分析不同临床分期单侧冻结肩患者肌骨超声检测及疼痛、功能情况评估
2.肌骨超声引导下小针刀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临床观察
3.基于肌骨超声对循经取穴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及疼痛相关研究
4.肌骨超声对脑卒中后偏瘫侧肩关节疼痛的诊断效果及VAS评分影响分析
5.肌骨超声引导下水分离与高渗疗法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随机对照试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叶泽呈;陈瑞;夏柏;徐韦【期刊名称】《海军医学杂志》【年(卷),期】2024(45)5【摘要】目的分析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就诊的6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收集50例其他类型关节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肌肉骨骼超声进行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关节受累情况和超声表现,并分析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结果2组患者大、小关节病变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痛风石检出率、韧带内高回声点检出率、双轨征检出率、骨化检出率、高回声点检出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骨侵蚀检出率、腱鞘炎检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肌肉骨骼超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灵敏度为87.1%,特异度为90.9%,漏诊率为12.9%,误诊率为9.1%,阳性预测值为92.6%,阴性预测值为84.3%,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90。
结论肌肉骨骼超声对痛风性关节炎诊断的特异度较高,诊断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总页数】5页(P511-515)【作者】叶泽呈;陈瑞;夏柏;徐韦【作者单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超声诊断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9.7【相关文献】1.肌肉骨骼超声影像学表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2.痛风性关节炎肌肉骨骼超声表现及诊断价值研究3.肌肉骨骼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观察及价值体会4.肌肉骨骼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慢性关节炎期和发作期的诊断价值分析5.肌肉骨骼超声诊断痛风性关节炎的价值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科疾病的超声诊断
王牧
【期刊名称】《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年(卷),期】1993(4)1
【摘要】本文介绍超声诊断在骨科的应用,指出在肌肉、肌腱、滑囊、关节积液等软组织病变,可作为首选方法。
对骨皮质有破坏或向骨外生长的骨内病变和肿瘤,超声诊断是可行的,并可准确的引导肿瘤的定位穿刺活检。
文中描述了有关骨科疾病的声像图特征。
【总页数】4页(P5-8)
【作者】王牧
【作者单位】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45.1
【相关文献】
1.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创伤骨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J], 程天鹏
2.创伤骨科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应用超声诊断的临床研究 [J], 班燕华
3.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创伤骨科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 [J], 刘小燕
4.论中医骨科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的特色 [J], 曾南柱
5.全身超声诊断学集近40年临床经验汇全身超声诊断技巧精选各科疾病图像1200余幅北大名医张树基教授倾力推荐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面上项目)(81670777);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LZ19H020001)作者单位:325000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徐茂晟、董雁雁、陈秀、王诗佳、孙谢璐、邹春鹏);310009 杭州,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郑超)通讯作者:邹春鹏,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电子信箱:chpzou@126.com超声技术在骨骼肌病变中的应用及进展徐茂晟 郑 超 董雁雁 陈 秀 王诗佳 孙谢璐 邹春鹏摘 要 近年来,超声技术在骨骼肌中的应用得到了临床工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超声因其实时、动态、无创、简便的特点,在骨骼肌系统中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传统的二维超声可以从肌肉厚度、回声强度、羽状角、肌束长度等具体的参数反映骨骼肌结构的改变。
此外,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分别可以通过评估骨骼肌的弹性和微循环反映骨骼肌的功能改变。
本文旨在对超声技术在骨骼肌系统的研究现状、临床应用价值及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总结。
关键词 骨骼肌 超声 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中图分类号 R445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1969/j.issn.1673 548X.2020.10.038 目前常规超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已十分广泛,伴随超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为代表的新技术在疾病诊治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也为超声技术在临床应用领域中的拓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近年来,应用超声技术对骨骼肌进行检查受到越来越多医务工作者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笔者将近年来超声技术在骨骼肌病变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常规二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和超声造影技术等。
一、常规二维超声应用常规二维超声检查骨骼肌组织时,除了臀部、骨盆等深处的肌肉较难显示,其余浅表的肌肉组织相对易于观察。
由于肌肉内的肌肉组织与结缔组织的比例及肌纤维的走行不同,肌肉组织在超声图像上的表现具有各向异性。
肌骨超声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分析发布时间:2021-09-16T05:14:42.784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14期作者:王金成,高文祥[导读] 目的:此次主要探究肌骨超声应用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价值王金成,高文祥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泰州 225300【摘要】目的:此次主要探究肌骨超声应用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的价值。
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内我院收治的40例疑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患者展开研究,并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进行X线检查,研究组进行肌骨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以手术诊断为标准,统计对比结果。
结果:研究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率均高于参照组,且各个类型浅表软组织损伤检出符合率均高于参照组,P<0.05。
结论:肌骨超声应用在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中具有较高准确率与灵敏度,有助于鉴别各个软组织损伤类型。
【关键词】肌骨超声;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诊断价值创伤性浅表软组织损伤通常包括肌肉损伤、肌腱损伤或者韧带苏珊娜还给你等,一旦发生该损伤,患者会出现浅表包块、局部疼痛等临床症状,从而会给患者生活造成很大程度影响,所以需要及时进行诊断,以早期开展治疗。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肌骨超声应用在肌肉与骨骼检查中能够发挥出独特优势,基于此,此次就肌骨超声检查价值展开探究。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研究对象均是我院收治的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患者,收治例数40例,时间2018年1月-2021年1月,入选标准:①均因表现出浅表包块与疼痛症状初步认为疑似创伤性浅表组织损伤;②知情签署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疾病;②恶性肿瘤疾病;③精神疾病。
利用数字表法分成两组,一组是参照组,20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1:9,年龄介于22-65岁,年龄均值(58.13±2.55)岁;一组是研究组,20例,参照组男女比重10:10,年龄介于23-66岁,年龄均值(58.23±2.56)岁;两组疑似患者资料利用统计学软件计算发现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肌骨超声在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中的应用价值发布时间:2021-02-03T11:21:51.75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32期作者:余航[导读]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在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中的应用价值。
余航安徽六安市中医院安徽六安 237006摘要: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在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0年8月期间医院收治的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患者共185个肩关节,经关节镜诊断为肩袖撕裂或磁共振(MRI)证实为肩袖肌腱病或盂肱关节滑膜增厚的肩关节肌骨超声声像图,比较肌骨超声与MRI在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中的临床价值。
结果肩袖肌腱病111个,MRI诊断肩袖肌腱病114个;肩袖撕裂均为冈上肌腱撕裂,肌骨超声诊断冈上肌腱撕裂13个,其中全层撕裂5个,部分撕裂8个,MRI诊断肩袖撕裂12个,其中全层撕裂5个,部分撕裂7个,关节镜证实肩袖撕裂13个;肌骨超声诊断盂肱关节滑膜增厚58个,MRI诊断盂肱关节滑膜增厚58个。
结论肌骨超声与MRI在诊断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方面具有较高的符合率,相对于MRI更加方便、快捷,并且能够实时动态观察,因此肌骨超声在肩关节训练伤中具有较高地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肌骨超声;肩关节;软组织;训练伤;应用价值引言随着新兵军事训练的不断深入和力量加成,训练伤在入伍新兵训练伤中尤为多见,占新兵训练伤首位。
训练时,多种原因均会导致肩关节损伤,如:场地、环境和器材不规范、训练科目的强度、频率和难度不一致、心理准备不充分、防护保障措施不到位等。
如未得到有效地救治,不仅会影响新兵的训练,还会影响其工作和生活,更有甚者会致新兵肩关节残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
肩关节训练伤属于常见损伤,在医疗设备有限的年代多采用X线检查,虽然诊断率较高,但X线检查对肩关节损伤的位置、损伤的程度及关节的移位情况难以清晰的显示,使得临床漏诊率处于较高的状态。
超声是目前常用的诊断肩关节训练伤的影像学方法,因其三维重建的功能可对图像进行立体和任意平面的观察,能够全面显示训练伤的细节,虽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其对诊断肩关节相关韧带扭伤无优势。
注射性胶原,羟基磷灰石与自体全血复合体修复下颌骨缺损初
步报告
陈涛;黄达明
【期刊名称】《苏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7(017)005
【摘要】采用注射性胶原(ICI),羟基磷灰石(HA)以及自体全血复合体
材料修复下颌骨缺损8例,经临床,X线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等观察,证明这种复合材料临床效果佳,制备简单,价廉。
【总页数】2页(P983-984)
【作者】陈涛;黄达明
【作者单位】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口腔科;苏州医学院附属一院口腔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82.23
【相关文献】
1.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材料复合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修复犬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实验研究 [J], 陈鹏;刘冰;毛天球
2.壳聚糖/β-磷酸三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注射性复合体修复兔下颌骨缺损[J], 赵清桐;赖仁发;汪距;李红
3.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猪下颌骨缺损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J], 李冬梅;刘新晖;李庆星
4.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复合材料修复猪下颌骨缺损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变化 [J],
李冬梅; 刘新晖; 李庆星
5.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聚乳酸复合物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下颌骨缺损(英文) [J], 王程越;王伟;张力;艾红军;崔福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与软组织疾病超声诊断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涛一、超声诊断在骨骼肌肉软组织疾病中的适应证【适应证】超声影像诊断适用于颈部、躯干及四肢部位的各种良、恶性软组织病变,还可应用于各种良、恶性骨病变,包括四肢长骨、胸骨、锁骨、肩胛骨、肋骨、脊椎、盆骨、手、足等部位的良、恶性病变及肿瘤。
【局限性】但由于超声声束穿透力有限,因此对于部分骨病变超声检查无法显示,如骨皮质厚度正常或增厚,同时骨皮质完整、无缺损时,髓腔内的病变超声影像不能显示。
椎体周边骨皮质完整的椎体内小病灶,椎体前及骶骨前的小病灶,腕、踝关节内小病灶等,因病变深在声束不能透入,超声检查也得不到病灶图像,所以不能做出诊断。
二、肌腱损伤、滑膜炎、腱鞘炎超声诊断【肌腱断裂】病因肌肉收缩或直接暴力所至创伤可使肌腱断裂,如跟腱、髌腱、股四头肌腱等。
超声表现肌腱发生不完整断裂:可见肌腱束状强回声变薄,肌腱表面不光滑,部分纤维断裂不连续,其周围可见少量出血、渗液形成的液性暗区。
肌腱完全断裂:可见其连续性中断,断端回缩,距离加大,断端变粗,在两断端之间可见出血暗区。
【滑膜炎】病理与机制创伤性滑膜炎是指关节损伤后引起的滑膜非感染性炎症反应。
创伤性滑膜炎最常见于膝关节,因其滑膜面积广泛,受到损伤后滑膜血管扩张,产生大量渗出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同时滑膜细胞产生大量黏液素。
严重关节液为血性。
临床表现病人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局部疼痛,活动受限。
检查可见浮髌试验阳性,滑囊穿刺可抽出淡红色或棕黄色滑液,培养常无细菌生长。
超声表现于膝关节周围广泛超声扫查,重点在髌上囊部位,髌上囊内可见液性暗区,包绕膝关节前方及两侧,界限清晰。
病程短者积液清晰,内无杂乱回声。
病程长者或合并感染、出血时,可见滑膜增厚,内壁不光滑,可附着不规则絮状低回声。
【腱鞘炎】病理与机制腱鞘炎指腱鞘因机械性摩擦而引起的慢性无菌性炎症改变。
肌腱和腱鞘之间的过度摩擦可使腱鞘发生充血、水肿、渗出等无菌性炎症反应,日久之后则发生慢性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粘连等变化。
临床表现局部疼痛、压痛及关节受限等。
常发生在手指、腕部。
超声表现急性腱鞘炎超声检查可见肌腱明显增厚,回声减低,边缘欠清晰,可有少许液性暗区包绕。
(图23)慢性腱鞘炎可见腱鞘稍厚,边缘不光滑,回声增强而且不均,同时可有小钙化斑附着。
三、常见骨骼肿瘤超声诊断北京积水潭医院陈涛【骨软骨瘤】病理与机制又称外生骨疣,是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由瘤体及其顶端透明软骨帽和外层纤维包膜构成,其外还可有滑膜囊。
临床表现骨软骨瘤多发于10-35岁,病变好发于股骨、肱骨及胫骨等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位于股骨远端多于近端。
骨软骨瘤一般无明显症状,肿瘤长大后压迫临近肌肉、血管、神经等,可有有轻微疼痛等症状,肿瘤在骨发育成熟后可以恶变为软骨肉瘤(小于1%)。
超声表现可见病变部位骨皮质表面呈弧形突起,表面光滑,无破损,后方可见声影;病变周围无软组织肿块,病变内无血流信号。
【孤立性骨囊肿】病理与机制孤立性骨囊肿是一种常见的类肿瘤疾患,为原因不明的骨膨胀性病变,表现为局限性骨囊性改变,为充满浆液的单房性囊肿,囊壁薄如蛋壳,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骨破坏性病变。
临床表现骨囊肿多发于儿童,病变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端,位于股骨近端和肱骨近端者约占75%,其次为胫骨和腓骨,其它部位少见。
骨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少数病例有轻微疼痛及压痛,多因发生病理骨折而就诊。
超声表现可见病变部位骨皮质膨胀变薄呈弧形隆起,表面光滑,髓腔内呈囊性无回声,病变内无血流信号显示。
【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理与机制动脉瘤样骨囊肿为病因不明的骨瘤样病变,多数学者认为是由骨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所引起的骨膨胀性血性囊肿,内由纤维性骨结缔组织和纤维性骨小梁为间隔,形成多房多隔、充满血液的腔隙。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30岁以下青少年,好发生于10~20岁之间,可有外伤史,病程进展较快。
全身骨骼均可发病,多见于长骨干骺端和脊椎。
早期主要表现为局部肿胀和持续性肿痛,病灶表浅者可触及骨性肿块。
超声表现可见病灶部位骨膨胀,骨皮质变薄、光滑、完整,薄如蛋壳,内有骨性分隔,使髓腔内呈不规则的多房多隔状结构,可见红细胞沉积形成“液-液平面”这是动脉瘤样骨囊肿最典型的超声特征。
CDFI 显示肿物边缘及肿物内有少许彩色血流信号。
骨病变周围无软组织肿物。
【恶性骨肿瘤】【成骨肉瘤】病理与机制成骨肉瘤属于骨组织来源性肿瘤,是唯一明显有瘤内成骨特点的、由肉瘤性成骨细胞产生的肿瘤性骨及骨样组织为其主要结构的恶性骨肿瘤。
为最常见的恶性骨肿瘤。
临床表现此病好发青少年,成骨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骨,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最多见于股骨下端、胫骨及腓骨的上端。
病人主要临床表现为固定部位的疼痛、压痛,局部肿胀并出现包块,患处肿胀、皮肤温度升高。
病程进展快。
超声表现早期可见骨皮质粗糙不光滑、连续性中断、骨质缺损,局部有强回声斑块。
并可见骨膜呈线状增厚,回声增强,骨膜逐渐抬高与并与骨皮质分离,看似三角形结构(图4),与放射影像学描述的Codman 三角完全符合。
典型的成骨肉瘤无论在沿骨的长轴或短轴扫查时,均可见与骨皮质表面垂直的针状强回声,呈放射状排列(图5),早期针状瘤骨细小,晚期针状瘤骨粗大而且排列密集。
随病程进展可见骨质破坏的深度和范围增大,肿瘤突破骨屏障侵犯软组织,局部出现以强回声斑块为主的实性肿物。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肿瘤内血流丰富,可清晰地显示肿瘤动脉血流频谱。
【骨巨细胞瘤】病理与机制骨巨细胞瘤是由骨髓间叶组织发生、由间质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为主要成分的溶骨性骨肿瘤,是最常见的骨肿瘤之一。
临床表现骨巨细胞瘤好发于青壮年,20~40岁患者约占70%以上,发病高峰为30岁左右。
骨巨细胞瘤可发生在任何骨,多发生于四肢长骨的骨端,半数以上发生于膝关节,其中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最多,还可发生于脊椎和盆骨。
主要症状为患处疼痛与压疼,局部肿胀,肿瘤穿破骨皮质可形成软组织肿块。
患肢关节活动受限。
位于脊椎和骨盆的肿瘤,体积增大时可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
超声表现发生在长骨干骺端的骨巨细胞瘤可见病变骨膨胀,骨皮质菲薄,可有小破坏,髓腔内显示为实性不均匀低回声。
恶性骨巨细胞瘤则可见肿瘤突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形成肿块,其形态不规则,可为分叶状和结节状。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偏良性骨巨细胞瘤内部及边缘可显示少许血流信号;偏恶性骨巨细胞瘤内部及边缘可显示丰富血流信号【软骨肉瘤】病理与机制软骨肉瘤是来源于软骨组织的恶性肿瘤,特点是由肿瘤细胞产生软骨,而不形成骨,同时肿瘤内可伴有粘液样变、钙化或骨化。
其发病率低于成骨肉瘤、骨巨细胞瘤等。
临床表现软骨肉瘤发病年龄较大,好发30~50岁。
软骨肉瘤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与肿胀,并可出现局部肿块,本病病程较长,进展缓慢,多见于四肢骨和骨盆。
超声表现可见骨质破坏消失,局部出现较大的实性肿瘤,呈团状或分叶状实性低回声,内可见散在分布的斑块状强回声及半环状的强回声,较大的肿瘤内可见粘液样变及坏死、液化形成的不规则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少许血流信号。
【骨转移瘤】病理与机制骨转移瘤是指原发于某器官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癌,少数为肉瘤,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骨骼所产生的继发性肿瘤。
任何器官的恶性肿瘤都可以发生转移,据统计约有1/4的癌瘤病人发生骨转移,其中最常见的是乳腺癌、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及肾癌,其次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肝癌等。
临床表现骨转移瘤多发生于40岁以上的病人,有恶性肿瘤病史,在躯干骨或四肢骨出现固定部位、持续性疼痛、且夜间加剧。
骨转移瘤临床表现还有局部肿块、病理性骨折等。
骨转移瘤可发生在任何骨,但最常见的部位是脊椎,其中腰椎最多,其次为胸椎、颈椎和骶骨;病灶还多见于肋骨、股骨、胫骨、盆骨等部位。
超声表现骨转移瘤超声能显示骨质破坏的情况及周围软组织肿物的形态大小、结构特点,内部回声结构与肿瘤内反应性新生骨成分的多少、肿瘤组织纤维化、脂肪变性、出血坏死程度等有关。
CDFI:多数骨转移瘤内可显示丰富的彩色血流信号及动脉血流频谱四、常见软组织肿瘤超声诊断:【腱鞘囊肿】病理与机制腱鞘囊肿发病原因不明,部分病人有外伤史,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关节囊或腱鞘中的结缔组织发生粘液样变性形成囊肿。
临床表现腱鞘囊肿多见于青年和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腕背及腕部掌侧,少数可发生于足背部。
腱鞘囊肿生长缓慢。
局部肿块为主要症状,部分患者伴轻微疼痛,个别发生于腕管或小鱼际处者可压迫正中神经或尺神经,引起感觉障碍或肌肉麻痹。
超声表现患处囊性肿物,边界清晰,壁薄光滑,多有蒂附着于腱鞘或关节囊,呈椭圆形或扁平形,内为液性无回声。
【腱鞘巨细胞瘤】病理与机制多数学者认为腱鞘巨细胞瘤来源于腱鞘及滑膜,是一种生长缓慢的软组织肿瘤。
最多见于手指、手背、手腕、足背、踝关节等部位。
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女性,多为中青年患者。
主要症状为局部肿块,轻微疼痛及压痛,病变位于关节附近的可伴有功能受限。
超声表现手背、足背及关节、肌腱周围实性低回声肿瘤,呈团块状或分叶状,边界清晰,内为实性低回声,与肌腱关系密切并可包绕肌腱,还可侵犯骨皮质使之粗糙不光滑、破损。
肿瘤内可见呈斑点状或枝状分布彩色血流信号,某些肿瘤血供较丰富,内部并可取到动脉血流频谱。
【血管瘤】病理与机制血管瘤为血管组织来源的良性肿瘤,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
临床表现肢体肌层内血管瘤较常见,患者可表现为肢体局部肿块,患处疼痛,运动后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缓解。
超声表现软组织内的血管瘤可呈团块状、分叶状及不规则状,血管瘤大小差异较大。
瘤体边界大部分清晰,内部可见粗细不等、迂曲扩张的管状结构互相交通,有的血管瘤内可见血窦样囊状结构,其内充满缓慢流动的血液,应用彩色多普勒技术检查时,挤压肢体远端肌肉时,迂曲扩张的血窦中充盈彩色血流信号。
部分血管瘤与动脉有交通支,可见瘤体内出现搏动性充盈的彩色血流信号。
【血管球瘤】来源于动静脉直接吻合处血管球细胞,为体积非常小的良性肿瘤,多体积较小,约绿豆大小,多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常发生在手指甲床下,疼痛、触痛及对温度变化敏感为其特点。
高频超声显示为实性低回声小肿物,边界清晰,内回声均匀,血流丰富,呈“彩球状”。
【脂肪瘤】病理与机制脂肪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由纤细的纤维分隔的黄色脂肪构成。
临床表现多发生于中年人,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但多发生于肩背部及肢体等部位的皮下组织内,肿瘤多质地柔软,无明显症状。
超声表现脂肪瘤形态较规整,包膜完整,呈中等回声或低回声,欠均匀内可见条索样高回声,瘤体内多无彩色血流信号。
【神经鞘瘤】病理与机制神经鞘瘤是神经鞘膜细胞发生的良性肿瘤,神经鞘瘤是以血旺氏细胞为主体的良性肿瘤,沿神经干生长。
临床表现肢体肿块,无明显症状,有时可有压痛或沿肢体放射样麻木感,病程进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