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三章选择题及答案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选题: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

2、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是()

A先进的历史观和落后的历史观 B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C前进论和倒退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3、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这是()

A唯意志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B宿命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C倒退论历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D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4、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是唯物史观对()

A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B哲学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C历史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D世界观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5、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主要的方面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6、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

7、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

C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形态的变更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D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8、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

9、社会意识是()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1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A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B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的总汇

C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D个人意识完全由群体意识决定

11、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的关系表现为()

A社会心理发展为社会意识形式 B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总汇

C社会意识形式以社会心理为基础并指导社会心理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D社会心理以社会意识形式为基础并指导社会意识形式1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

A两者相互并存 B两者相互决定

C两者相互制约 D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

13、社会意识产生的最切近的基础是()

A人们的社会心理 B前人留下的学说

C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D人类的社会实践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

A客观反映 B真实反映 C社会反映 D主观反映

15、“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段话说明社会意识是()

A 人们思维发展的产物 B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C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D人们社会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产物

16、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17、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对社会存在能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它不完全受具体的社会存在和社会实践的制约

B它有相对独立性

C意识形态诸形式之间的相互协调

D它符合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8、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

各种矛盾的精神武器,是()

A人类的智慧 B人类的文化 C人类的思想 D 先进文化

19、生产力是指()

A独立于人之外的自然力量 B人们解决相互之间矛盾的实际力量

C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客观物质力量 D精神力量和物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力量的总和

20、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D一切劳动产品

二、多选题:

1、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

它的主要缺陷是()()()()()

A认为社会历史是精神发展史

B根本否定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C 根本否定精神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D根本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E明确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2、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其中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D生产关系性质 E生产力水平

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提供社会生产和生活资料的物质来源

B影响社会生产部门的分布

C不同地理环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

D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E是社会发展经常的、必要的条件

4、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

A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心理特点和生理变化

B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

C地理环境不能决定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更替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力的制约

E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生产关系的制约

5、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因为()()()()()

A地理环境的优劣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地理环境的变化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地理环境的作用要通过社会的生产才能表现出来

D地理环境不能影响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E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

6、人口的数量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

A两者成正比例 B两者成反比例C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D人口数量适度则促进社会发展

E人口数量不适度则会阻碍社会发展

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

力量。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是人类生活资料谋得的方式

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

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

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8、社会意识形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包括意识

形态性的和非意识形态性的两大类。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有一组是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的,一组是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性的。它们分别是()()()()()

A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 B政治思想、语言学、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艺术

C法律思想、逻辑学、哲学 D技术科学、逻辑学、道德

E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宗教

9、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下列各项

反映两者区别的有()()()()()

A前者错综复杂,后者简单清晰

B前者有鲜明的阶级性,后者阶级性不明显

C前者与实际联系紧密,后者往往脱离实际

D前者不定型、不系统,后者已经系统化、理论化

E前者直接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后者是对社会存在的间接反映。

10、进行某一项社会改革,实施某一项重大方针政策,都要

考虑到“人心向背”和群众心理的承受能力,这说明()()()()()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A社会心理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

B社会心理关系到人们对某一社会改革的积极性问题

C社会心理是影响群众情绪的较高水平的社会意识形式 D社会心理是关系到事情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E社会心理决定群众的感情、习惯和信念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之一是与社会发展变化的不

完全同步性,这是指()()()()()

A社会意识永远落后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能任意超越社会存在而产生

C旧思想意识在其物质基础消灭之后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D新的理论学说能预言未来社会存在的变化

E新的或旧的思想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都是绝对不一致的

12、以下哪些观点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A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产生而产生

B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或迟或早要发生

相应变化

D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E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A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的制约而独立发展

B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E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存在变化的不同步性

14、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是()()()()()

A实体性因素 B主体性因素 C渗透性因素D客体性因素 E社会关系性因素

15、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

A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标志 B生产关系中的决

定因素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C区分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根本标志

D衡量社会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志

E区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志

16、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产品的分配形式取决于()()()()()

A 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归谁所有 B人们对消费的不同需要

C人们创造财富的多少 D国家政权在一定时期发布的政策

E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7、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内容表现为()()()()()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力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能否产生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产生后的发展方向

D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E生产关系的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的

状况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8、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B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C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规律

E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方针、政策的重要客观依据19、上层建筑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包括丰富的内容,可以把

它们归结为两个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是()()()()()

A政治思想和制度 B法律思想和制度 C军事思想和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 E观念上层建筑

20、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前者是后者的保证 B前者在后者的指导下建立

C后者受前者的影响和作用 D前者第一性后者第二性E后者属于观念范畴,前者属于政治范畴

第三章参考答案(选择题)

一、单选题: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1C 2D 3D 4C 5C 6C 7D 8C 9A 10A 11C 12D 13D 14D 15D 16C 17D 18D 19C 20C 73C 74D

二、多选题:

1AD 2ABC 3ABCE 4BCDE 5ABC 6CDE 7ACDE 8AE 9DE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E 14AC 15BC 16AE 17ABCDE 18BCE 19DE 20ABCE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cF35291 89DB 觛24744 60A8 您33951 849F 蒟429040 7170 煰39309 998D 馍32781 800D 耍28231 6E47 湇p23766 5CD6 峖23851 5D2B 崫

AHA12GAGGAGAGGAFFFFAFAF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 第一章总论 1.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三种。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从事统计业务的机关、单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研究数据的内在特征,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称。 (2)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过程的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和它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即过程和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和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和统计理论的关系 2.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哪些? 答: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调查分析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 a)数量性 b)总体性 c)变异性 d)社会性 3.什么是统计总体、统计单位、标志、变异、变量和变量值?并举例说明。答:(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例如,研究某班学生的情况时,该班全体学生就是一个统计总体。 (2)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例如,以我国全部普通高等院校为总体,每一个普通高等院校就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具备性别、工种、文化程度、工会、工资等属性或特征。 (4)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的变异。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的变异。 (5)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量标志,在各个商业企业的具体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是一个变动的量,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作变量。 (6)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人,乙企业职工人数150人,丙企业职工人数200人等等,100人、150人、20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 4.总体好和总体单位有什么关系? 答: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研究目的和范围的变化,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是总体单位,也可以转化为总体

统计学第三章作业及答案

第三章统计学作业作业 一、判断题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4.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 限。() 5.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6.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7.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必须是重叠的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A.60---70分这一组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D.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A.简单分组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D.结构分组 6.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A.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C.组数的多少不同D.组距的大小不同 7.有20 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 2,5,4,4,3,4,3,4,4,2,2,4,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8.在分组时, 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另立一组 9.次数分配数列是() A.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10.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邻组的组限必须()。 A.重叠 B.相近 C.不等 D.间断 11.将某地区国有企业按利润计划完成程度分为以下四组,正确的是()。

统计学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1、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A只有有限总体具有 B只有无限总体具有 C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都具有 D有限总体与无限总体都不具有 2、”统计”得基本含义就是()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B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描述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D统计分组、统计指标、统计分析 3、研究生招生目录中,201为英语、202为俄语、203为日语。这里语种属于()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4、电视观众对收费频道就是否应该插入广告得态度为不应该、应该、无所谓。这里“不应该、应该、无所谓”就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5、学生得智商等级就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6、下列表述正确得就是() A定序数据包含定类数据与定距数据得全部数据 B定类数据包含定序数据得全部信息 C定序数据与定类数据就是平行得 D定比数据包含了定类数据、定序数据与定距数据得全部信息 7、用部分数据去估计总体数据得理论与方法,属于() A理论统计学 B应用统计学 C描述统计学 D推断统计学 8、了解学生得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得学生,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9、了解居民得消费支出情况,则()

A所有居民得消费支出额就是总体单位 B所有居民就是总体 C某个居民得消费支出额就是总体 D所有居民就是总体单位 10、统计学得数量性特点表现在它就是() A一种纯数量得研究 B利用大量得数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C在质与量得联系中来研究现象总体得数量特征 D以数学公式为基础得定量研究 11、统计学得总体性特点就是指() A研究现象各个个体得数量特征 B研究由大量个别事物构成得现象整体得数量特征 C从认识总体入手开始研究现象得数量特征 D从现象量得研究开始来认识现象得性质与规律 12、统计研究中得大量观察法就是指() A一种具体得调查研究方法 B对总体中得所有个体进行观察与研究得方法 C收集大量总体资料得方法 D要认识总体得数量特征就必须对全部或足够多个体进行观察与研究13、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得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就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得职工 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得每一个职业 14、某年全国汽车总产量就是() A随机变量 B连续变量 C离散变量 D任意变量15、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得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就是()

生物统计学考试题及答案

重庆西南大学 2012 至 2013 学年度第 2 期 生物统计学 试题(A ) 试题使用对象: 2011 级 专业(本科) 命题人: 考试用时 120 分钟 答题方式采用: 闭卷 说明:1、答题请使用黑色或蓝色的钢笔、圆珠笔在答题纸上书写工整. 2、考生应在答题纸上答题,在此卷上答题作废. 一: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 1、正确无效假设的错误为统计假设测验的第一类错误。( ) 2、标准差为5,B 群体的标准差为12,B 群体的变异一定大于A 群体。( ) 3、一差异”是指仅允许处理不同,其它非处理因素都应保持不变。( ) 4、30位学生中有男生16位、女生14位,可推断该班男女生比例符合1∶1 (已知84.321,05.0=χ)。 ( ) 5、固定模型中所得的结论仅在于推断关于特定的处理,而随机模型中试验结论则将用于推断处理的总体。( ) 6、率百分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前,应该对资料数据作反正弦转换。( ) 7、比较前,应该先作F 测验。 ( ) 8、验中,测验统计假设H 00:μμ≥ ,对H A :μμ<0 时,显著水平为5%,则测验的αu 值为1.96( ) 9、行回归系数假设测验后,若接受H o :β=0,则表明X 、Y 两变数无相关关系。 ( ) 10、株高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30150±=±s y (厘米),果穗长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为s y ±1030±=(厘米),可认为该玉米的株高性状比果穗性状变异大。 ( )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 1分别从总体方差为4和12的总体中抽取容量为4的样本,样本平均数分别为3和2,在95%置信度下总体平均数差数的置信区间为( )。 A 、[-9.32,11.32] B 、[-4.16,6.16]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一. 判断题部分 1 : 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2: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 × ) 3: 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 均分配次数。 ( × ) 3 : 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 ∨ ) 4: 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 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 ∨ ) 5: 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 6: 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 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 ∨ ) 7: 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 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 ∨ ) 8: 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 或 100%。( × ) 9: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 可称为次数分布。 (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 的差异。( ∨ )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第三章 统计资料整理 ×)

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 小。( × ) .单项选择题部分 2: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 、 必须是重叠的 B 、必须是间断的 C 、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 、必须取整数 3: 下列分组中属于按 品质标志分组 的是( B )。 A 、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 、产品按品种分组 C 、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 、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 : 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 B )。 A 、60---70 分这一组 B 、 70---80 分这一组 C 、60— 70或 70—80两组都可以 D 、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 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 分组属于( B )。 A 、简单分组 B 、复合分组 C 、分析分组 D 、结构分组 6: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A 、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 、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1: 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A 、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C 、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 B 、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D 、编制统计表

统计学第一章练习题19785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 1.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A只有有限总体具有 B只有无限总体具有 C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具有 D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都不具有 2.”统计”的基本含义是() A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 B统计分析、统计推断、统计描述 C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D统计分组、统计指标、统计分析 3.研究生招生目录中,201为英语、202为俄语、203为日语。这里语种属于()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4.电视观众对收费频道是否应该插入广告的态度为不应该、应该、无所谓。这里“不应该、应该、无所谓”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5.学生的智商等级是() A定类数据 B定序数据 C定距数据 D定比数据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定序数据包含定类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数据 B定类数据包含定序数据的全部信息 C定序数据与定类数据是平行的 D定比数据包含了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和定距数据的全部信息 7.用部分数据去估计总体数据的理论和方法,属于() A理论统计学 B应用统计学 C描述统计学 D推断统计学 8.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的学生,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9.了解居民的消费支出情况,则() A所有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单位 B所有居民是总体 C某个居民的消费支出额是总体

D所有居民是总体单位 10.统计学的数量性特点表现在它是() A一种纯数量的研究 B利用大量的数字资料建立数学模型 C在质与量的联系中来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D以数学公式为基础的定量研究 11.统计学的总体性特点是指() A研究现象各个个体的数量特征 B研究由大量个别事物构成的现象整体的数量特征 C从认识总体入手开始研究现象的数量特征 D从现象量的研究开始来认识现象的性质和规律 12.统计研究中的大量观察法是指() A一种具体的调查研究方法 B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C收集大量总体资料的方法 D要认识总体的数量特征就必须对全部或足够多个体进行观察和研究13.对全市工业企业职工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是() A该市全部工业企业 B该市全部工业企业的职工 C该市每一个工业企业 D该市工业企业的每一个职业 14.某年全国汽车总产量是() A随机变量 B连续变量 C离散变量 D任意变量 15.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A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B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16.统计总体的特点是() A同质性、大量性、可比性 B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C数量性、总体性、差异性 D数量性、综合性、同质性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

生物统计学答案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第三章 几种常见的概率分布律 3.1 有4对相互独立的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问有3个显性基因和5个隐性基因的组合有多少种?每种的概率是多少?这一类型总的概率是多少? 答:代入二项分布概率函数,这里φ=1/2。 ()75218.02565621562121!5!3!838 3 5 == ??? ??=??? ????? ??=p 结论:共有56种,每种的概率为0.003 906 25(1/256 ),这一类型总的概率为 0.218 75。 3.2 5对相互独立的等位基因间自由组合,表型共有多少种?它们的比如何? 答:(1) 5 4322345 5 414143541431041431041435434143??? ??+??? ????? ??+??? ????? ??+??? ????? ??+??? ????? ??+??? ??=?? ? ??+ 表型共有1+5+10+10+5+1 = 32种。 (2) ()()()()()()6 976000.0024114165 014.0024 1354143589 087.002419 104143107 263.0024127 104143105 395.0024181 5414353 237.002412434355 43 2 2 3 4 5 541322314==??? ??==?=??? ????? ??==?=??? ????? ??==?=??? ????? ??==?=??? ????? ??===??? ??=隐隐显隐显隐显隐显显P P P P P P 它们的比为:243∶81(×5)∶27(×10)∶9(×10)∶3(×5)∶1 。 3.3 在辐射育种实验中,已知经过处理的单株至少发生一个有利突变的概率是φ,群体中至少出现一株有利突变单株的概率为P a ,问为了至少得到一株有利突变的单株,群体n 应多大? 答: 已知φ为单株至少发生一个有利突变的概率,则1―φ为单株不发生一个有利突变的概率为: ()()() ()()φφφ--= -=--=-1lg 1lg 1lg 1lg 11a a a n P n P n P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答案

统计资料整理第三章 判断题部分一.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 )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2: 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 次数。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 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 定组限。(∨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 ) ∨( 可称为次 数分布。)×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12. 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B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 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2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必须取整数、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C D。的是( B )3:下列 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家庭按年收入分组、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 C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 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A、60---70分这一组 B、70---80分这一组 、作为上限的那一组两组都可以 D8060—70或70—C、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 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 D、结构分组 。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6:、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B、选择的 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A. D、组数的多少不同、组距的大小不同答案:C7:有20 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 料如下: 2,5,4,4,3,4,3,4,4,2,2,4, A )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B.等距分组A.单项式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C.不等距分组8:在分组时, 凡 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 B )将此值归入下限所 在组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另立一组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 C.)次数分配数列是( D 9: 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A. B.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数列 C. 按统计指标分组所形成的数列 D.按数量标志和品质标志分组所形成的数列。划分连

统计学1-3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统计总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属于统计总体的是() A.某县的粮食总产量 B.某地区的全部企业 C.某商店的全部商品销售额 D.某单位的全部职工人数 B 2.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单位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D 3.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是()。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B 4.工业企业的设备台数、产品产值是()。 A.连续变量 B.离散变量 C.前者是连续变量,后者是离散变量 D.前者是离散变量,后者是连续变量 D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B 6.总体的变异性是指()。 A.总体之间有差异B.总体单位之间在某一标志表现上有差异 C.总体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D.总体单位之间有差异 B 7.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96分,“学生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B 8.某年级学生四门功课的最高考分分别是98分、86分、88分和95,这四个数字是() A.指标 B.标志 C.变量 D.标志值

D 9.下列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社会总产值 B.产品合格率 C.产品总成本 D.人口总数 B 10.下列属于质量指标的是() A.产品的产量 B.产品的出口额 C.产品的合格品数量 D.产品的评价 D 11.下列属于离散型变量的是() A.职工的工资 B.商品的价格 C.粮食的亩产量 D.汽车的产量 D 12.标志的具体表现是指() A.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或数值 B.如性别 C.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属性 D.标志名称之后所列示的数值 A 13.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 A.抽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B.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 C.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 D.、社会经济统计认识过程的规律和方法 C 14.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百分数 A 15.以产品的等级来衡量某种产品的质量好坏,则该产品“等级”是() A.数量标注 B. 品质标志 C. 数量指标 D. 质量指标 B 16.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 A.每个工业企业; B.67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全部工业产品 C 17.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D 18.下列哪个是连续型变量() A. 工厂数 B. 人数 C. 净产值 D.设备台数 C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生物统计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主要有两大类:( 因果关系),(平行关系 ) 2.在统计学中,常见平均数主要有(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调和平均数) 3.样本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1)(2--= ∑n X X S ) 4.小概率事件原理是指(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很小,人为的认为不会发生 ) 5.在标准正态分布中,P (-1≤u ≤1)=(0。6826 ) (已知随机变量1的临界值为0.1587) 6.在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一个变量X 确定,Y 是随着X 变化而变化,两变量呈因果关系,则X 称为(自变量),Y 称为(依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下列数值属于参数的是: A 、总体平均数 B 、自变量 C 、依变量 D 、样本平均数 2、 下面一组数据中属于计量资料的是 A 、产品合格数 B 、抽样的样品数 C 、病人的治愈数 D 、产品的合格率 3、在一组数据中,如果一个变数10的离均差是2,那么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A 、12 B 、10 C 、8 D 、2 4、变异系数是衡量样本资料 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A 、变异 B 、同一 C 、集中 D 、分布 5、方差分析适合于, 数据资料的均数假设检验。 A 、两组以上 B 、两组 C 、一组 D 、任何 6、在t 检验时,如果t = t 0、01 ,此差异是: A 、显著水平 B 、极显著水平 C 、无显著差异 D 、没法判断 7、 生物统计中t 检验常用来检验 A 、两均数差异比较 B 、两个数差异比较 C 、两总体差异比较 D 、多组数据差异比较 8、平均数是反映数据资料 性的代表值。 A 、变异性 B 、集中性 C 、差异性 D 、独立性 9、在假设检验中,是以 为前提。 A 、 肯定假设 B 、备择假设 C 、 原假设 D 、有效假设 10、抽取样本的基本首要原则是

《统计学原理》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统计学原理》作业(一) (第一~第三章) 一、判断题 1、社会经济统计工作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 ) 3、全面调查包括普查和统计报表。(× ) 4、统计分组的关键是确定组限和组距(×) 5、在全国工业普查中,全国企业数是统计总体,每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6、我国的人口普查每十年进行一次,因此它是一种连续性调查方法。(×) 7、对全国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的生产情况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属于非全面调查。(√) 8、对某市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普查,该市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是数量标志。(√) 9、对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区进行调查,以掌握全国主要粮食作物生长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是重点调查。(√) 10、我国人口普查的总体单位和调查单位都是每一个人,而填报单位是户。(√) 二、单项选择题 1、设某地区有670家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是(C ) A、每个工业企业;B、670家工业企业;C、每一件产品;D、全部工业产品 2、某市工业企业2003年生产经营成果年报呈报时间规定在2004年1月31日,则调查期限为(B)。 A、一日 B、一个月 C、一年 D、一年零一个月 3、在全国人口普查中(B)。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4、某机床厂要统计该企业的自动机床的产量和产值,上述两个变量是(D)。 A、二者均为离散变量 B、二者均为连续变量 C、前者为连续变量,后者为离散变量 D、前者为离散变量,后者为连续变量 5、下列调查中,调查单位与填报单位一致的是( D ) A、企业设备调查 B、人口普查 C、农村耕地调查 D、工业企业现状调查 6、抽样调查与重点调查的主要区别是(D)。 A、作用不同 B、组织方式不同 C、灵活程度不同 D、选取调查单位的方法不同 7、下列调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的是(A)。 A、每月统计商品库存额 B、每旬统计产品产量 C、每月统计商品销售额 D、每季统计进出口贸易额 8、全面调查与非全面调查的划分是以( C ) A、时间是否连续来划分的 B、最后取得的资料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C、调查对象所包括的单位是否完全来划分的 D、调查组织规模的大小划分的 9、下列分组中哪个是按品质标志分组(B) A、企业按年生产能力分组B、产品按品种分组C、家庭按年收入水平分组D、人口按年龄分组 三、多项选择题 1、总体单位是总体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标志的直接承担者。因此(A、D) A、在国营企业这个总体下,每个国营企业就是总体单位; B、在工业总产值这个总体下,单位总产值就是总体单位; C、在全国总人口这个总体下,一个省的总人口就是总体单位; D、在全部工业产品这个总体下,每一个工业产品就是总体单位; E、在全部固定资产这一总体下,每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就是总体单位。 2、在对工业企业生产设备的调查中(B、C、E) A、全部工业企业是调查对象;B、工业企业的全部生产设备是调查对象; C、每台生产设备是调查单位;D、每台生产设备是填报单位;E、每个工业企业是填报单位 3、对连续变量与离散变量,组限的划分在技术上有不同要求,如果对企业按工人人数分组,正确的方法应是

统计学第三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中心工作是() A.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B.编制统计表 C.统计汇总问题D.汇总资料的再审核 2.统计汇总要求资料具有() A.及时性B.正确性 C.全面性D.系统性 3.某连续变量分为五组:第一组为40—50,第二组为50—60,第三组为60—70,第四组为70—80,第五组为80以上,依习惯上规定() A.50在第一组,70在第四组B.60在第二组,80在第五组 C.70在第四组,80在第五组D.80在第四组,50在第二组 4.若数量标志的取值有限,且是为数不多的等差数值,宜编制() A.等距式分布数列B.单项式分布数列 C.开口式数列D.异距式数列 5.组距式分布数列多适用于() A.随机变量B.确定型变量 C.连续型变量D.离散型变量 6.向上累计次数表示截止到某一组为止() A.上限以下的累计次数B.下限以上的累计次数 C.各组分布的次数D.各组分布的频率 7.次数分布有朝数量大的一边偏尾,曲线高峰偏向数量小的方向,该分布曲线属于()A.正态分布曲线B.J型分布曲线 C.右偏分布曲线D.左偏分布曲线 8.划分连续变量的组限时,相临组的组限一般要() A.交叉B.不等 C.重叠D.间断 二、多项选择题 1.统计整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统计分组B.逻辑检查 C.数据录入D.统计汇总 E.制表打印 2.影响组距数列分布的要素有() A.组类B.组限 C.组距D.组中值 E.组数据 3.常见的频率分布类型主要有() A.钟型分布B.χ型分布 C.U型分布D.J型分布 E.F型分布 4.根据分组标志不同,分组数列可以分为() A.组距数列B.品质数列 C.单项数列D.变量数列 E.开口数列 5.下列变量一般是钟型分布的有()

统计学练习题最新版

第一章 一、判断对错 1、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各个方面。 2、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大量观察法,是指必须对研究对象的所有单位进行调查。 3、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但它在具体研究时也离不开对现象质的认识。 4、总体的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各个单位在所有标志上都相同 5、品质标志表明单位属性方面的特征,其标志表现只能用 文字表现,所以品质标志不能直接转化为统计指标。 6、品质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质量指标反映现象 的相对水平或工作质量,二者都不能用数值表示。 答案?????? 二、单项选择题 1、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 A、调查总体 B、标志值 C、品质标志 D、总体单位 2、对某城市工业企业未安装设备进行普查,总体单位() A、工业企业全部未安装设备 B、工业企业每一台未安装设备 C、每个工业企业的未安装设备 D、每一个工业企业 3、几位学生的某门课成绩分别是67分、78分、88分、89分、 96分,“学生成绩”是() A、品质标志 B、数量标志 C、标志值 D、数量指标 4、统计指标按所反映的数量特点不同可以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 指标两种。其中数量指标的表现形式是() A、绝对数 B、相对数 C、平均数 D、百分数 5、在全国人口普查中() A、男性是品质标志 B、人的年龄是变量 C、人口的平均寿命是数量标志 D、全国人口是统计指标 6、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调查足够多的学生, 这个方法称为() A、大量观察法 B、统计分组法 C、综合指标法 D、相关分析法 答案D B B A B A 三、多项选择题 1、要了解某地区全部成年人口的就业情况()ABD A、全部成年人是研究的总体 B、成年人口总数是统计指标 C、成年人口就业率是统计标志 D、某人职业是教师是标志表现 E、反映每个人特征的职业是数量指标 2、下列各项中,属于统计指标的有()ACD A、201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B、某台机床使用年限 C、某市年供水量 D、某地区原煤生产量 E、某学员平均成绩 3、在工业普查中()BCE A、工业企业总数是统计总体 B、每一个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C、固定资产总额是统计指标 D、机器台数是连续变量 E、职工人数是离散变量 4.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质量指标的有( ) BDE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出勤人数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习题 河南电大贾天骐 一.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 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A、60---70分这一组 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D、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 D、结构分组 6: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A、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C、组数的多少不同 D、组距的大小不同答案: 7:有20 个工人看管机器台数资料如下: 2,5,4,4,3,4,3,4,4,2,2,4, 3,4,6,3,4,5,2,4。如按以上资料编制分配数列,应采用( A ) A.单项式分组 B.等距分组 C.不等距分组 D.以上几种分组均可以 8:在分组时, 凡遇到某单位的标志值刚好等于相邻两组上下限数值时,一般是(B )。 A.将此值归入上限所在组 B.将此值归入下限所在组 C.此值归入两组均可 D.另立一组

统计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思考题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友情提示】请各位同学完成思考题与练习题后再对照参考答案。回答正确,值得肯定;回答错误,请找出原因更正,这样使用参考答案,能力会越来越高,智慧会越来越多。学而不思则罔,如果直接抄答案,对学习无益,危害甚大。想抄答案者,请三思而后行! 第一章绪论 思考题参考答案 1.不能,英军所有战机=英军被击毁的战机+英军返航的战机+英军没有弹孔的战机,因为英军被击毁的战机有的掉入海里、敌军占领区,或因堕毁而无形等,不能找回;没有弹孔的战机也不可能自己拿来射击后进行弹孔位置的调查。即便被击毁的战机找回或没有弹孔的战机自己拿来射击进行实验,也不能从多个弹孔中确认那个弹孔就是危险的。 2.问题:飞机上什么区域应该加强钢板?瓦尔德解决问题的思想:在她的飞机模型上逐个不重不漏地标示返航军机受敌军创伤的弹孔位置,找出几乎布满弹孔的区域;发现:没有弹孔区域就是军机的危险区域。 3.能,拯救与发展自己的参考路径为:①找出自己的优点,②明确自己大学阶段的最佳目标,③拟出一个发扬自己优点,实现自己大学阶段最佳目标的可行计划。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调查。

2.探索、调查、发现。 3、目的。 二、简答题 1.瓦尔德;把剩下少数几个没有弹孔的区域加强钢板。 2.统计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即基本步骤就是:①提出与统计有关的实际问题;②建立有效的指标体系;③收集数据;④选用或创造有效的统计方法整理、显示所收集数据的特征;⑤根据所收集数据的特征、结合定性、定量的知识作出合理推断;⑥根据合理推断给出更好决策的建议。不解决问题时,重复第②-⑥步。 3.在结合实质性学科的过程中,统计学就是能发现客观世界规律,更好决策,改变世界与培养相应领域领袖的一门学科。 三、案例分析题 1.总体:我班所有学生;单位:我班每个学生;样本:我班部分学生;品质标志:姓名;数量标志:每个学生课程的成绩;指标:全班学生课程的平均成绩 ;指标体系:上学期全班同学学习的科目 ;统计量:我班部分同学课程的平均成绩 ;定性数据:姓名 ;定量数据: 课程成绩 ;离散型变量:学习课程数;连续性变量:学生的学习时间;确定性变量:全班学生课程的平均成绩;随机变量:我班部分同学课程的平均成绩,每个同学进入教室的时间;横截面数据:我班学生月门课程的出勤率;时间序列数据:我班学生课程分别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的出勤率;面板数据:我班学生课程分别在第一个月、第二个月、第三个月、第四个月的出勤率;选用描述统计。 2.(1)总体:广州市大学生;单位:广州市的每个大学生。(2)如果调查中了解的就是价格高低,为定序尺度;如果调查中了解的就是商品丰富、价格合适、节约时间,为定类尺度。(3)广州市大学生在网上购物的平均花费。(4)就是用统计量作为参数的估计。(5)推断统计。 3.(1)10。(2)6。(3)定类尺度:汽车名称,燃油类型;定序尺度:车型大小;定距尺度:引擎的汽缸数;定比尺度:市区驾车的油耗,公路驾车的油耗。(4)定性变量:汽车名称,车型大小,燃油类型;定量变量:引擎的汽缸数,市区驾车的油耗,公路驾车的油耗。(5)40%;(6)30%。 第二章收集数据 思考题参考答案

统计学第一章 绪论习题

第一章绪论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政治算术派产生于世纪资本主义的英国,代表人物就是,代表作就是。 2.国势学派产生于世纪的德国,创始人就是。 3.数理统计学派的创始人就是比利时学者。 4.按照统计方法的类型,可将统计学分为与。 5.总体就是由许多具有的个别事物组成的整体;总体单位就是的组成单位。 6.统计总体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即, , 与。 7.标志就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按表现形式不同分为与两种。 8.统计指标按其所说明的总体现象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与。 9、指标与标志的主要区别在于:(1)指标就是说明特征的,而标志则就是说明特征的;(2)标志有不能用表示的与能用表示的 ,而指标都就是能用的。 10、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1、样本就是从中抽出来,作为代表的部分单位组成的集合体。 12、推断统计学研究的就是如何根据去推断的方法。 13、统计学自身的发展,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形成与。 14、数学研究的就是数量规律,而统计学则就是研究、数量规律。 15、统计指标就是说明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与的统一体。 16、理论统计学就是以为中心建立统计方法体系,而应用统计学就是以为中心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 二、单项选择题 1、统计总体的同质性就是指( ) A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B总体各单位具有某一共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 C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 D总体各单位具有若干互不相同的品质标志属性或数量标志值 2、设某地区有800家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要研究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情况,总体单位就是( ) A该全部工业企业 B 这800家工业企业 C每一件产品 D 800家工业企业的全部工业产品生产情况 3、要了解全国的人口情况,总体单位就是( ) A每个省的人 B每一户 C全国总人口 D全国的每一个人 4、有200家公司每位员工的工资资料,如果要调查这200家公司的工资水平情况,则统计总体为( ) A 这200家公司的全部员工 B 这200家公司 C 这200家公司职工的全部工资 D 这200家公司每个职工的工资 5、要了解某班50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则总体单位就是( )

李春喜生物统计学第三版课后作业答案

《生物统计学》第三版课后作业答案(李春喜、姜丽娜、邵云、王文林编着) 第一章概论(P7) 习题1.1 什么是生物统计学?生物统计学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答:(1)生物统计学(biostatistics)是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生物界各种现象和实验调查资料,是研究生命过程中以样本来推断总体的一门学科。 (2)生物统计学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和统计推断两大部分的内容。其基本作用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提 供整理和描述数据资料的科学方法;②确定某些性状和特性的数量特征;③判断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④提供由样本推断总体的方法;⑤提供实验设计的一些重要原则。 习题1.2 解释以下概念: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变量、参数、统计数、效应、互作、随机误差、系统误差、准确性、精确性。 答:(1)总体(populatian)是具有相同性质的个体所组成的集合,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2)个体(individual)是组成总体的基本单元。 (3)样本(sample)是从总体中抽出的若干个个体所构成的集合。 (4)样本容量(sample size)是指样本个体的数目。 (5)变量(variable)是相同性质的事物间表现差异性的某种特征。 (6)参数(parameter)是描述总体特征的数量。 (7)统计数(statistic)是由样本计算所得的数值,是描述样本特征的数量。 (8)效应(effection)试验因素相对独立的作用称为该因素的主效应,简称效应。 (9)互作(interac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处理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效应。 (10)实验误差(experimental error)是指实验中不可控因素所引起的观测值偏离真值的差异,可以分为随 机误差和系统误差。 (11)随机误差(random)也称抽样误差或偶然误差,它是有实验中许多无法控制的偶然因素所造成的实验 结果与真实结果之间产生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随机误差可以通过增加抽样或试验次数降低随机误差,但不能完全消。 (12) 系统误差(systematic)也称为片面误差,是由于实验处理以外的其他条件明显不一致所产生的倾 向性的或定向性的偏差。系统误差主要由一些相对固定的因素引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控制的,只要试验工作做得精细,在试验过程中是可以避免的。 (13) 准确性(accuracy)也称为准确度,指在调查或实验中某一实验指标或性状的观测值与其真值接 近的程度。 (14) 精确性(precision)也称精确度,指调查或实验中同一实验指标或性状的重复观测值彼此接近程 度的大小。 (15)准确性是说明测定值堆真值符合程度的大小,用统计数接近参数真值的程度来衡量。精确性是反映 多次测定值的变异程度,用样本间的各个变量间变异程度的大小来衡量。 习题1.3 误差与错误有何区别? 答:误差是指实验中不可控制因素所引起的观测值偏离真值的差异,其中随机误差只可以设法降低,但不能避免,系统误差在某种程度上可控制、可克服的;而错误是指在实验过程中,人为的作用所引起的差错,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第二章实验资料的整理与特征数的计算(P22、P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