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分析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56例,所有患者采取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3个月,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患者用药前后超声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多数患者服药期间闭经,贫血症状得到控制,血红蛋白提高,内分泌正常。
结论: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效果比较好,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1.092【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2)12-0102-02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主要是指卵巢功能异常引起激素变化导致的子宫出血,表现为月经紊乱,经期延长,经量过多,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
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需要及时治疗。
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治疗方法有激素治疗、刮宫、子宫切除等。
关于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报道越来越多。
现对我院采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如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至2012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56例,年龄46-55岁,平均年龄47.8岁,所有患者均有贫血,贫血程度不同,血红蛋白值平均为72.19g/l。
明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①诊断性刮宫的病理报告提示,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②没有米非司酮禁忌症;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癌患者排除;③血常规白细胞、血小板计数正常;④接受米非司酮治疗前1年内没有服用其他激素;⑤患者知情同意[1]。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Journal Of Practical Gynecologic Endocrinology882016 年11月B 第3卷/第18期Nov.B 2016 Vol.3 No.18甲基睾丸素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刘晓荣(河北省承德县下板城镇中心卫生院,河北 承德 067400)【摘要】目的分析甲基睾丸素、米非司酮联合疗法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0月9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n=49)采用米司非酮进行治疗,实验组给予甲基睾丸素、米非司酮联合疗法,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4%,对照组为7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低于对照组,且治疗后雌激素、孕激素、卵泡刺激素水平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甲基睾丸素、米非司酮联合疗法,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快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
【关键词】甲基睾丸素;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8803.2016.17.088.02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属妇科常见病,多由卵巢功能降低引起,同时内分泌失调及紊乱也是主要因素,可导致月经周期紊乱,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
保守治疗主要依靠药物,正确选择治疗药物,对保证患者治疗安全性意义重大。
本研究选取2014年4月~2016年10月9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析其药物治疗方法及效果,现做详细报道。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98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所选病例均满足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相关诊疗标准[1],且患者本人或陪护家属对临床治疗目的、药物治疗方法及治疗期间相关注意事项知情。
随机数字法分组,实验组(n=49)年龄45~55岁,平均年龄(48.23±3.63)岁,病程3个月~3年,平均病程(2.42±0.52)年。
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25.0mg/d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12.5mg/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发应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实施小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可有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小剂量;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以月经紊乱、阴道不规则出血为主要症状,若没有及时治疗和处理,会加重患者的贫血症状,导致休克甚至死亡[1]。
近年来,米非司酮在该病中的治疗效果已经得到了广泛肯定,但在剂量使用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为此,本文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组给予了她们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具体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6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个小组。
观察组患者30例,年龄35—55岁,平均年龄(44.6±3.1)岁,病程时间2个月—10个月,平均病程时间(6.2±1.1)个月。
对照组患者30例,年龄33—55岁,平均年龄(45.0±3.3)岁,病程时间3个月—12个月,平均病程时间(6.5±1.2)个月。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价值分析【摘要】目的:对应用米非司酮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方法:抽取96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
采用复方炔诺酮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治疗;采用米非司酮对治疗组患者实施治疗。
结果:治疗组患者子宫出血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相关性激素水平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成功止血时间和住院用药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结论:应用米非司酮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米非司酮;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治疗【中图分类号】r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97-0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指的是一种以月经失调为主要特征性表现的异常性子宫出血症状,45-55岁的妇女是该病的高发人群,临床对该病患者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为止血、调整月经周期、降低经量、防子宫内膜病变[1]。
本次研究对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现将研究过程和结果作如下汇报。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0年7月-2012年7月抽取96例患有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中已婚已生育患者45例,已婚未生育患者3例;患者年龄43-58岁,平均年龄(51.7±1.8)岁;患病时间1-18个月,平均时间(4.2±0.9)个月;治疗组中已婚已生育患者46例,已婚未生育患者2例;患者年龄45-57岁,平均年龄(51.5±1.6)岁;患病时间1-17个月,平均时间(4.1±0.7)个月。
抽样研究对象的年龄、患病时间、性别等自然资料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行科学性的比较研究。
1.2 方法1.2.1 对照组用药方案口服复方炔诺酮,每次5mg,每天一次,止血成功后,按照每次1/3的梯度进行减量,将每次服用剂量减至2.5mg。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观察作者:常静龚坤英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15期[摘要]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安宫黄体酮10 mg/d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6.25 mg/d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疗效。
结果两治疗后FSH、E2、LH和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 < 0.05);观察组子宫前、后径及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为4.7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临床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米非司酮;功能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临床观察[中图分类号] R71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5(c)-0031-02功能性子宫出血是妇科临床常见疾病,是由于女性更年期卵巢功能的退化,卵泡对垂体促性腺激素敏感度降低而引起的子宫出血,常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贫血、心肌供血不足及继发乏力等诸多并发症。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部分患者治疗后复发率较高,既往采用的激素治疗方式存在用药期间阴道不规则出血现象;子宫内膜切除及刮宫治疗术后容易复发,部分无效病例往往需行子宫切除术,具有创伤大,并发症多,严重影响妇女的健康和生活质量[1]。
本文旨在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并与安宫黄体酮做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8年3月~2012年10月本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84例,年龄45~56岁,病程4~52个月。
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不规则、经期延长、经量过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等症状,且既往无肝、肾、心脏及内分泌等系统疾病。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以下简称功血)的合适剂量。
方法我院将2007年1月一;2009年1月确诊为围绝经期功血的患者60例,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 米非司酮6.25mg (1/4片),B组: 米非司酮12.5mg (半片),C组: 米非司酮25mg,均为睡前顿服,连服3个月,并随访半年,于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转归;药物的副作用及子宫内膜的病理变化。
结果米非司酮12.5mg/日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少的毒副作用。
【关键词】米非司酮剂量功能性子宫出血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 U486)是一种高效抗孕激素,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抗早孕、紧急避孕、因其有非竞争性的抗雌激素作用而试用于子宫肌瘤和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因其有促子宫内膜萎缩的作用,临床上也有用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报道,但其合适的剂量尚无一致的意见,我院为探讨合适的米非斯酮治疗剂量,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因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过多的患者60例。
年龄40-53岁,中位数为46.7岁;经诊断性刮宫,及阴道B超检查等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临床诊断为功能性子宫出血。
1.2治疗分组:对经临床诊断为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60例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3组,三组之间其年龄;病程;体重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
治疗前病理类型均为增生期子宫内膜,所有病例均无米非斯酮使用的禁忌症。
1.3方法:刮宫止血后第5天,A组: 米非司酮6.25mg (1/4片),B组: 米非司酮12.5mg (半片), C:组: 米非司酮25mg.均为睡前顿服,连服3个月。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90例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
方法:入选的90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均为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的住院患者,给予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用药前后血清fsh、lh、e2、p的变化情况。
结果:全部患者用药前、用药后3个月b超监测子宫内膜厚度分别为(1.2±0.3)cm、(0.5±0.2)cm,子宫内膜厚度治疗后3个月明显较治疗前缩小,经t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用药前后fsh、lh、e2、p变化情况比较:服药后3个月fsh、lh较用药前比较均明显下降,e2、p较用药前比较均明显升高,经t检验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确切,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围绝经期米非司酮子宫内膜mi feisi the alkone treatment encircles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90 example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zhang aijunabstract:objective:searches begs for food non-si tong to treat encircles the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the curative effect.methods:the selected 90 examples encircle the menopause function rheomalaxis uterine hemorrhage patient for my courtyard in january,2008 -june,2010 in hospital patient,gives mi feisi the alkone treatment,around the observation medication blood serum fsh,lh,e2,the p change situation.results:before the complete patient applies drugs,applies drugs the latter 3 month b ultra monitor endometrium thickness respectively be (1.2±0.3)cm,(0.5±0.2)cm before,endometrium thickness treats the latter 3 months to treat obviously reduces,after the t-test analysis,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s significance (p6月22例。
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8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发生明显的呕吐、恶心症状,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实验组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未作任何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
结论:对于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副反应小,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标签:功能性子宫出血;围绝经期;炔诺酮;米非司酮
在临床妇科中,功能性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疾病。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是因卵巢功能退化所致,45~55岁的女性为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多发人群[1]。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阴道不规则流血,在临床上主要采用子宫内膜切除、性激素、刮宫、子宫切除等手术方法进行治疗,由于大部分患者都不容易接受,故其在临床上的应用限制性较大[2]。
为探讨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我院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了米非司酮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74例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43~56岁,平均(48.9±3.6)岁。
经诊刮病理检查,确诊萎缩性子宫内膜12例,腺囊型增生过长6例,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过长29例,子宫内膜增殖27例。
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进行肝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应用B超检查,测量内膜厚度及子宫大小,并行诊刮病理检查。
对照组患者应用炔诺酮,在出血开始后的第18d开始服用,持续给药7~10d,模仿卵巢的正常生理功能,促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进入分泌期,在停药3~4d后,子宫内膜将全部自然脱落,从而到达止血效果。
实验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口服,每次12.5mg,1次/d,持续给药6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
1.3 疗效评价
治愈:月经量、经期恢复正常,或在用药3d内,流血停止;好转:月经量减少30%以上,经期缩短30%以上,或者用药1疗程后,流血量减少30%以上(或停止);无效:用药前后,流血量无减少,经期、月经量都没有显著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疗效对比,详见表1。
从表1可知,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8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期间,对照组有1例发生明显的呕吐、恶心症状,停药后症状自行消失,实验组有2例出现轻度胃肠不适,未作任何特殊处理,不影响治疗。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论
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大部分都为无排卵性的功能性子宫出血,其病理改变主要为孕激素缺乏和卵巢无排卵,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退化,以及雌激素分泌锐减,导致卵泡发育异常,从而引起不规则出血[3]。
临床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主要采用三合激素、孕激素、中药、止血药序贯用药,来达到止血效果,待病人进入绝经期即可完全根治。
若药物保守治疗不能有效止血,则需要应用子宫内膜切除、性激素、刮宫、子宫切除等手术疗法,虽然手术治疗效果确切,但同时也会对病人的生理、心理造成创伤[4]。
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拮抗剂,其在妇产科治疗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
据相关文献显示[5],通过对灵长类动物应用米非司酮,可促使子宫肌瘤内膜萎缩,达到促绝经、止血的效果,这一结果与围绝经期功能性出血的治疗原则相符合。
米非司酮对孕激素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通过与孕激素受体的竞争性结合,以达到抗孕激素效果。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米非司酮不仅能对孕激素产生拮抗作用,还能对雌激素产生非竞争性拮抗作用,从而对子宫内膜增生加以抑制。
在本次研究中,对实验组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4.6%,明显高于对照组(86.5%),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这表明对围绝经期功能性出血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可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并能使经期、月经量得到有效改善,且副反应小,同时,米非司酮还能有效缓解病人的腰骶部不适、减轻盆腔充血,改善病人的贫血症状,使患者获得良好的精神状态,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雪莲,刘鸿雁.归肾丸加味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140-141.
[2]李立峰.去氧孕烯炔雌醇和米非司酮治疗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9,12(2):125-127.
[3]宁鲁英,张宝忠,张月华等.小剂量米非司酮联合功血1号方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2010,32(3):381-382.
[4]杨英,曹宠华.米非司酮诱导围绝经期顽固性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0,33(3):32-33.
[5]王黎.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1,32(4):46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