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上册九年级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04.35 KB
- 文档页数:8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知道一些盐的性质和用途。
2.学会粗盐初步提纯的操作方法。
3.认识复分解反响及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局部内容,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2.通过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实验操作能力。
3.通过比拟碳酸盐的相关化学方程式,能简单的归纳出相同点,为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
4.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增加课外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具体实验,既学会粗盐提纯根本操作,又消除了前面阅读整理知识的单一性,同时增加了学习化学的兴趣。
通过相关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
[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安排在酸碱相关内容之后,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逻辑。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盐开始,介绍两类重要的盐—氯化钠和碳酸盐。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第一局部先从生活常识着手,主要介绍食盐的性质、用途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根据分布情况提出得到粗盐的方法,并要求学生探究粗盐提纯。
第二局部从图片展示开始,介绍碳酸盐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以回忆二氧化碳制法的手法引入正题,以比拟碳酸盐和酸、碱反响寻找规律得出复分解反响,比拟自然。
[ 教学策略分析 ]1.采用体验式和探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从生活常识深入课堂,真正体验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于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如果直接让学生自己探究的话,肯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采用设问讨论、小组统一意见后探究、出现问题、播放正确操作录像、及时交流、解决疑问的效果较好。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材中的演示实验课让学生上台演示,表达学生的主动性。
4.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不一定要求学生知道得透彻,可在今后的学习中逐步完善。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常见的盐的性质用途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响及发生的条件[ 教学准备 ]根据内容提前搜集相关图片、录像〔见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流程创〈第一课时〉从生活常识出发, <设问引入 >为下面的知识学习埋下伏笔,同时把 设同学们在家有没有做过饭烧过菜? 抢答学生的学习热情调情烧菜过程中应加那些调味品?交流做菜经验动起来。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掌握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3)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并能判断常见化学反应是否为复分解反应。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盐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性质和用途。
(2)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的检验。
(3)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检验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准备实验仪器和药品:试管、滴管、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钙溶液、酚酞试液等。
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类物质,如食盐、纯碱、小苏打、大理石等的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生活中常见的盐。
(二)新课讲授1、氯化钠(1)介绍氯化钠的组成、俗称和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如调味、腌制食品、配制生理盐水等。
(2)通过播放氯化钠的制取视频,让学生了解氯化钠的工业制取方法。
2、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1)展示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实物,让学生观察它们的颜色、状态。
(2)分别介绍它们的化学式、俗称、物理性质和在生活中的用途。
碳酸钠:化学式为Na₂CO₃,俗称纯碱、苏打,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等。
碳酸氢钠:化学式为 NaHCO₃,俗称小苏打,用于发酵粉、治疗胃酸过多等。
碳酸钙:化学式为 CaCO₃,是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用于建筑材料、补钙剂等。
课题一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本课时介绍几种生活中常见的盐:氯化钠、几种碳酸盐以及碳酸根离子的鉴定。
从实际应用方面看它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与体会,使其能更好地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事实。
另一方面从知识体系看它在学生学习过中和反响等知识后引入复分解反响的概念,并且让学生初次接触离子鉴定知识,为后续学习和分析推断解题储藏知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知识储藏:本课将学习的食盐是常见的调味品,在自然界有广泛的存在。
碳酸钙、碳酸钠等也在前期学习和生活中有所接触。
学生对粗盐提纯实验中的溶解、过滤操作已有认识,但是对于蒸发操作不熟悉。
另外学生对于复分解反响的机理以及离子鉴定知识也不熟悉,需要通过本课进行加深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结果性目标:了解常见的几种盐类物质的组成和食盐的常见用途;学会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和一些实际应用;体验性目标:通过学习亚硝酸钠和食盐知识体验生产生活实际中对物质性质的合理利用;通过对自制汽水等实验探究和复分解反响原理分析体验碳酸根离子鉴定知识的形成过程。
目标达成预测:对于食盐、亚硝酸钠等物质的用途有一定认识,对于碳酸根离子的鉴定原理有较深入的理解并能简单应用,不过对于一些复杂题型中相关知识的运用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1.食盐和工业盐的使用与相关性质〔和生活联系紧密〕2.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提高学科素养和分析能力〕课时安排:本课时学习氯化钠有关知识和碳酸盐鉴定。
下节课学习碳酸盐的用途、俗名以及复分解反响条件。
三、教法与学法教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
本课通过核心问题“餐馆中的‘毒药’和自制汽水的奥秘〞带动整节课的进行,用小故事串联知识,实行转换。
对于重点知识,以实验探究和课堂练习进行强化。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大量的信息,并主导教学的进程。
学法:合作学习法学生方面,根据教师的引导展现生活中的各种经验,在师生对话,生生讨论中相互启发,合作完成学习过程,通过听讲和交流更新和提高知识与能力,并能在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中表达和运用。
九年级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第一章:盐的定义与分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盐的定义和特点。
2. 使学生掌握盐的分类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盐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盐的定义: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盐的分类:根据组成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不同,盐可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盐。
3. 常见盐的例子:氯化钠(食盐)、硫酸铜、碳酸钙等。
三、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盐的定义和分类。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
2. 讲解盐的定义:解释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3. 讲解盐的分类:介绍无机盐和有机盐的概念,举例说明。
4. 课堂练习:让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盐,并判断它们属于哪一类盐。
五、课后作业1. 总结盐的定义和分类,写在日记本上。
2. 观察家里或学校的厨房中使用的盐,了解其化学成分。
第二章:生活中常见的盐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2. 使学生掌握这些盐的化学性质。
3.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知识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食盐(氯化钠):调味品,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
2. 白糖(蔗糖):甜味剂,提供能量。
3. 纯碱(碳酸钠):面食加工,去污剂。
4. 醋酸钠(醋酸盐):食品添加剂,防腐剂。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盐的用途。
2. 讲解食盐(氯化钠):解释其在烹饪中的作用,维持人体电解质平衡。
3. 讲解白糖(蔗糖):介绍其作为甜味剂和能量来源的用途。
4. 讲解纯碱(碳酸钠):阐述其在面食加工和去污剂中的应用。
5. 讲解醋酸钠(醋酸盐):介绍其在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中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1. 总结生活中常见的盐及其用途,写在日记本上。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盐的定义和性质,知道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2. 让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如氯化钠(食盐)、碳酸氢铵(小苏打)、硫酸铜(无水硫酸铜)、碳酸钙(石灰石)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盐的定义和性质2. 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教学难点:1. 盐的化学式的书写和理解2. 盐的实际应用场景的把握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实物盐样品、实验室用具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记录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盐样品,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是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些都是盐,盐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二、盐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讲解盐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做好笔记。
2. 教师提问:盐的化学式是怎么写的?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三、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常见盐的图片和名称,引导学生了解它们的用途。
2. 学生跟随PPT学习,做好笔记。
四、实验室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布置实验室任务:观察和分析常见盐的物理性质(如颜色、形状、溶解性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盐的定义、性质、种类和用途。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盐的定义、性质、种类和用途的掌握情况。
2. 实验室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室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盐的知识。
六、教学延伸(10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农业(用作化肥)、工业(生产化学品)等。
2. 学生跟随PPT学习,了解盐的广泛应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11.1《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的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掌握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和沟通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实验科学精神和实验规范意识。
2. 教学重点•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3. 教学难点•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
4. 教学准备•实验装置:试管、试管夹、玻璃棒、酒精灯等;•实验材料:氯化铁、硫酸铜、硝酸铜、碳酸钠、氯化钠、硫酸钠等;•PPT课件、教学视频等。
5. 教学过程步骤1:引入•引用日常生活中使用到的盐的例子,如食盐、食醋等,并引发学生对盐的好奇心。
步骤2:展示盐的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展示盐的一些典型性质和反应现象,理解盐的化学本质。
实验1:氯化铁与硫酸钠的反应•将氯化铁溶液与硫酸钠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现象。
解释产生的物质是什么,如何得出结论。
实验2: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将碳酸钠溶液与盐酸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现象。
解释产生的物质是什么,如何得出结论。
实验3:硫酸铜与氯化铵的反应•将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铵溶液混合,观察产生的现象。
解释产生的物质是什么,如何得出结论。
步骤3:讲解盐的种类、性质和用途•介绍常见的盐的种类,如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讲解盐的性质和用途,如氯化钠用于食品加工、硫酸铜用于农业等。
步骤4:讲解盐的命名方法和化学式的写法•介绍盐的命名方法,如一元盐的命名、二元盐的命名等;•讲解盐的化学式的写法,如氯化钠的化学式为NaCl。
步骤5:小结与展望•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展望下节课的内容,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
6. 课堂活动•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记录和实验报告;•学生分组讨论盐的种类和用途,并进行展示。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常见盐的分类、性质和用途。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盐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理解盐在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化学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常见盐的分类:如氯化钠(食盐)、碳酸钠(纯碱)、碳酸氢钠(小苏打)等。
常见盐的性质:如溶解性、与酸或碱的反应、热稳定性等。
常见盐的用途:如食盐用于调味、防腐,碳酸钠用于制玻璃、肥皂,碳酸氢钠用于烘焙、医药等。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物展示。
四、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食盐、纯碱、小苏打等常见盐的照片,引导学生回忆盐在生活中的用途。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盐除了用于调味外,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吗?”新课内容讲授(15分钟)常见盐的分类展示不同盐的图片,引导学生根据阳离子进行分类,如钠盐(氯化钠)、钾盐(氯化钾)等。
实例:食盐(氯化钠)是厨房中最常见的钠盐,用于调味和防腐。
常见盐的性质溶解性:通过实验展示不同盐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如氯化钠易溶于水,而碳酸钙难溶于水。
与酸或碱的反应:演示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说明碳酸盐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气体。
热稳定性:通过加热碳酸氢钠,观察其分解产生气体(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说明碳酸氢钠具有不稳定性。
实例:纯碱(碳酸钠)可用于制玻璃和肥皂,因为它能与酸反应生成气体,同时也能与某些金属离子反应生成沉淀。
常见盐的用途食盐:除了用于调味外,还用于腌制食品、制作咸菜等,具有防腐作用。
碳酸钠:用于制玻璃、肥皂、造纸等工业领域。
碳酸氢钠:用于烘焙(如制作饼干、蛋糕等),能使食品更加蓬松;也用于医药,如治疗胃酸过多。
实验探究(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盐在水中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讨论与交流(10分钟)分组讨论盐在生活中的应用,每组选择一种盐,介绍其性质和用途。
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本课题以探讨生活中常见的盐为基础,介绍检验CO32-的方法,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之一的复分解反应;在实验技能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粗盐提纯的基本操作。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本课题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既有化学反应原理的要求又有对学生实验操作的要求。
把本课题教学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性的东西强一些,介绍生活中常见的盐、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及复分解反应,时间会紧一些;第二部分在实验室中进行,主要是使学生掌握粗盐提纯的操作方法及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用途,时间会宽裕一些,但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查阅资料或老师讲解,能够说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通过分析一些有关复分解反应的实验事实,说出复分解发生反应的条件并能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过程和方法1.通过课本p73【实验11-1】,初步学会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通过课本p71活动与探究:粗盐提纯,学习溶解、过滤、蒸发等实验操作技能,并学会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3.通过对CO32-和HCO3-鉴别方法的学习,增强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阅读课本并回答问题,培养阅读能力、获取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
5.通过探究实验:粗盐提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常见的盐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能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对盐的化学性质的学习,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认识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通过同学间的讨论、聊天,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1.通过查阅资料或老师讲解,能够说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课题生活中常见的盐-人教五四学制版九年级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及制备方法;3.能够分辨不同盐的特点和用途;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探究精神;5.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盐的概念和分类;2.盐的制备方法;3.盐的性质和用途。
三、教学内容1.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盐的定义–盐的分类–与盐有关的化学反应2.常见的盐的名称、化学式及制备方法–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铜–硝酸银–氢氧化钠–碘化钾3.不同盐的特点和用途–氯化钠的性质和用途–碳酸钠的性质和用途–硫酸铜的性质和用途–硝酸银的性质和用途–氢氧化钠的性质和用途–碘化钾的性质和用途4.盐的实验操作–氯化钠的制备–碳酸钠的制备–硝酸银的制备–氢氧化钠的制备四、教学方法和策略1.授课法结合实验法:教师通过讲解理论知识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盐的基本概念和制备方法。
2.实验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实验操作和探究精神。
3.PBL教学法:通过开展情境化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度。
2.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的质量。
3.考试成绩:通过定期组织测试,评价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心得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化合物之一。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不仅了解盐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还掌握了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及制备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不仅提高了实验技能,还培养了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行合一。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盐的概念,知道盐的组成和性质。
2. 使学生掌握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 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盐的概念和组成2. 盐的性质3. 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4. 实验操作技能训练5. 实际问题分析与解决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盐的概念、组成、性质;生活中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
2. 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盐的奥秘。
2. 利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盐的兴趣,导入新课。
2. 知识讲解:讲解盐的概念、组成和性质,介绍生活中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盐的溶解、结晶等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与盐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成果和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盐的理解和记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盐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实验操作评价: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进行评价。
3.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4.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盐的概念、组成、性质以及常见盐的种类和用途的掌握程度。
初中化学盐生活中的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盐的化学定义及性质;
2. 了解生活中盐的应用;
3. 能够举例说明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盐的化学性质及应用;
2. 生活中盐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盐类物质、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盐类物质,引出盐的定义及性质。
2. 讲解:简要介绍盐的化学定义、性质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盐的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盐的性质。
4.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讨论盐在生活中的作用,并举例说明。
5. 拓展: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观察生活中盐的应用并做简单记录。
五、总结: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应该珍惜盐,并正确使用它。
六、作业:观察生活中盐的应用,并写一份关于盐的日记。
七、教学反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讲,提出改进建议。
八、教学延伸:让学生围绕盐的应用,进行小组展示,并交流分享。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盐生活中的盐教案范本,希望能对教师们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初中化学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的教案教学目标:1.熟悉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性质。
2.了解盐的应用和作用。
3.掌握盐的常见实验方法。
教学重点: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性质。
教学难点:盐的应用和作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生活中的盐类、示范实验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大家能想一想,我们平常使用过哪些盐?它们有什么作用呢?2.引导学生思考:拿起周围的物品,看看它们包装上有没有"盐"的字样,它们都是什么盐呢?二、探究(15分钟)1.展示盐的实物:盐水、食盐、石碱等。
2.学生观察盐的物态、颜色、形状等性质,讨论盐的共同特点。
3.引导学生根据盐的成分,将盐分为无机盐和有机盐,无机盐中又包括酸性盐、碱性盐和中性盐,有机盐则是由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相结合而成的盐。
三、巩固(20分钟)1.示范实验:酸性盐、碱性盐、中性盐的区分。
实验1:将酸性盐(如硫酸铜)加入水中搅拌溶解,酸性盐溶液呈酸性。
实验2:将碱性盐(如氯化钠)加入水中搅拌溶解,碱性盐溶液呈碱性。
实验3:将中性盐(如硫酸镁)加入水中搅拌溶解,中性盐溶液呈中性。
2.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物质是否属于盐。
四、拓展(15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盐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应用。
例子:食盐用于调味和杀菌消毒;氯化钠用于腌制食品、制造肥皂等。
2.让学生搜集生活中其他常见盐的用途,并和同学分享。
五、总结(5分钟)1.总结盐的种类、性质和常见应用。
2.引导学生思考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六、作业(5分钟)1.预习下一堂课内容。
2.整理并总结盐的种类和性质。
教学反思: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验证。
通过实验的过程,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盐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通过拓展环节的引导,学生能够了解到盐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盐的认识。
初中化学生活中常见的盐教案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及其性质。
2.技能目标:学会通过实验方法测试盐的性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盐的认识和运用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盐的种类及性质的了解。
2.通过实验方法测试盐的性质。
三、教学步骤:1.导入(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盐,如食盐、石碱等,引导学生回忆盐的特点和用途。
学生回答后,教师表扬其正确回答,并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
2.知识讲解(20分钟)(1)盐的种类(2)盐的性质教师向学生讲解盐的性质,如盐的溶解性、导电性、燃烧性等,通过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3.实验设计(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测试盐的性质。
实验一:盐的溶解性材料:食盐、糖、小瓶子、水步骤:将食盐和糖分别添入两个小瓶子中,加入相同的水量,摇晃均匀。
观察结果: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透明溶液;糖只部分溶解在水中,形成混悬液。
实验二:盐的导电性材料:电池、电线、两个电灯泡、盐水、糖水步骤:先分别将电线连接电池和电灯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然后将电线分别放入盐水和糖水中,再次观察灯泡是否亮起。
观察结果:盐水中的灯泡亮起,糖水中的灯泡不亮。
实验三:盐的燃烧性材料:食盐、酒精灯、火柴步骤:将酒精灯点燃,用火柴夹取少量食盐放入火焰中。
观察结果:食盐在火焰中变成明亮的黄色,同时发出独特的味道。
4.总结(10分钟)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盐的性质。
教师补充一些其他的盐和它们的特点,如硝酸银可以检测氯离子等。
5.拓展延伸(20分钟)学生自由讨论,找出更多生活中常见的盐,并总结其特点和用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了解一种盐的制备工艺和应用领域,并在班级集体展示。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盐的种类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实验方法也对盐的性质有了直观的认识。
同时,通过拓展延伸环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化学九年级《⽣活中常见的盐》优秀教学设计⽣活中常见的盐(两课时)教学⽬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活中的主要⽤途。
(2)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
(3)掌握碳酸根离⼦检验的⽅法。
(4)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2.过程与⽅法(1)会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分析归纳。
(2)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化学在⽣产、⽣活中的作⽤。
(2)进⼀步增强学好化学的信⼼。
(侯德榜事迹)教学重点1.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操作技能。
2.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3.碳酸根离⼦的检验⽅法。
教学难点1.分析粗盐提纯实验的误差。
2.归纳复分解反应及其条件。
教学⽅法联系实际,对⽐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具准备教师⽤具:投影仪、多媒体电视。
学⽣⽤具:仪器: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铁架台(带铁圈)、漏⽃、滤纸、剪⼑、蒸发⽫、酒精灯、⽕柴、纸、试管、带导管的塞⼦、滴管;药品:粗盐、碳酸钠、盐酸、澄清⽯灰⽔、碳酸氢钠。
课时安排2课时第⼀课时:氯化钠。
第⼆课时: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教学过程第⼀课时[复习]什么叫盐?[回答]在⽔溶液中能解离出⾦属离⼦和酸根离⼦的化合物叫做盐。
[追问]⽣活中的盐常指的是哪种物质?[回答]⾷盐(主要成分是NaCl)。
[追问]⾷盐与盐是什么关系?[回答]盐是⼀类物质的总称,⾷盐属于这类物质中的⼀种。
[链接拓展资料:亚硝酸钠中毒或视频:亚硝酸盐中毒事件。
]⽬的:了解科学概念中的盐与⽣活中常说的盐的区别,知道⼯业⽤盐亚硝酸钠的⽤途及毒性。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氯化镁、硝酸钠、亚硝酸钠,我国曾发⽣过多次将⼯业⽤盐(亚硝酸钠)误作⾷盐⽤于烹调⽽引起的中毒事件。
[链接图⽚:加碘盐、钾长⽯、⾷盐晶体、黄铜矿。
初三化学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看出错误比发觉真理要简单得多;因为谬误是在明处,也是可以克服的;而真理则藏在深处,并且不是任何人都能发觉它。
下面是为您推举初三化学教案:《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推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2〕归纳盐的相像化学性质。
〔3〕依据不同标准将物质分类。
2.过程与方法〔1〕会对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
〔2〕会观看试验现象,并能通过商量、归纳整理试验现象。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1〕意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进一步增添学好化学的信念,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而学习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1. 盐的相像化学性质。
2. 物质的分类。
【教学难点】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工具【教具预备】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碳酸钠、碳酸氢钠、试管〔若干〕、澄清石灰水、带橡皮塞的导管、多媒体课件等。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几种常见的盐及C032-〔或HC03-〕离子的检验,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盐的相关学问。
【活动与探究1】请同学们按教材P75"探究'要求进行活动。
1. 归纳出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2. 按要求推断表中物质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
【归纳总结】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1. 溶于水的碱有五种:K0H、Na0H、NH3o H20、Ba〔0H〕2、Ca〔0H〕2。
2.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溶于水。
3.盐酸盐不溶于水的有AgCl。
4. 硫酸盐中不溶于水的有:BaS04;微溶于水的有:CaS04、Ag2S〇4。
5. 碳酸盐大多数不溶于水。
【提出问题】上一单元我们学习酸碱的化学性质时,发觉并归纳出了酸、碱的通性,那么盐是否也有相像的化学性质呢?【沟通商量】学生分组,商量并沟通盐有哪些化学性质。
【归纳总结】师生互动,归纳盐的化学性质1. 盐+金属新盐+新金属如:Fe + CuS04=Cu + FeS04 Cu +2AgN03=2Ag+Cu 〔NO3〕2反应条件:①盐必需为可溶性盐;②"前换后'即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外〕。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目标
通过资料收集和实验探究,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种类和用途。
初步学会粗盐提纯和鉴定碳酸根离子的方法;能判断复分解反应的类型及发生条件。
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了解我国科学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从而激发爱国热情和学习激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粗盐的提纯、对碳酸盐的特性的认识、复分解反应概念的形成。
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判断。
实验准备
①粗盐的提纯:烧杯、漏斗、量筒(10 mL)、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药匙、铁架台(带铁圈)、滤纸、剪刀、托盘天平、粗盐、水。
②[实验11-1]与[实验11-2]: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③增加的演示实验: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④多媒体电脑及投影仪。
课时安排共3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初步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盐
课前准备
学生多渠道收集四方面的资料:
①日常生活中,你所见到的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高锰酸钾、碳酸钙等实物。
②食盐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③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几种常见的盐,在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的用途。
④氯化钠、碳酸钙在自然界的存在情况,我县境内的碳酸钙的含量如何?人们是怎样从自然界中获取氯化钠、碳酸钙的?
创设情境
多媒体投影播放电影《盐》(节选),让学生在轻音乐声中,观赏美丽的风光,了解盐的历史,初知盐的用途等。
学生活动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
(教师作必要的补充,给予恰当的点评)
3.阅读教材P72-73,整理资料,完成下表。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4.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
(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教师指导
1.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
(学生对照此表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表,也可以提出疑问)
2.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学生主持,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同位同学交流与互查。
课后活动
1.p78 1.2
2.家庭小实验:将食盐与细砂混合后,再分离出来。
(提示:仪器代用品,想想制作简易净水器的原理。
为下一课时做准备)
第二课时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创设情境
1.学生交流家庭小实验情况(教师点评)。
2.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3.学生观察:
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
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4.提出问题:“如何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怎样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和可溶性杂质?”今天的学习任务:活动与探究──粗盐的初步提纯。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实验小组,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①通过观察、比较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和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你得出什么结果?
②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你采取什么方法?
③粗盐提纯的基本步骤有哪些,怎样设计?
④每个步骤,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交流讨论结果:
①组内交流,形成方案。
②全班交流,互为补充。
(教师发现典型,及时评价;根据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示范
1.制作过滤器。
2.简要说明过滤操作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分工协作,分步操作,记录现象及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发现典型)
2.交流实验结果:各组代表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的得与失。
(教师适时点评,告诉精盐产率的理论值)
3.学生评议,提出疑问:
①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大于理论值,为什么?
②我们小组得出的精盐产率远低于理论值,为什么?
4.分组讨论:
①造成实验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②根据实验误差的原因,你在操作中,还应该注意什么?怎样改进?
5.交流讨论结果:尽可能多找出造成实验误差可能出现的原因。
(学生可以进行争论,教师给以引导)
教学小结
1.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了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2.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教师激励性评价)
问题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基本会用过滤的方法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原理是什么?怎样操作?
学生讨论
针对拓展问题进行讨论,根据时间,讨论可长可短。
如果讨论不够充分,可让学生课后再查找资料进行探究。
为下一节课做铺垫。
课后活动
按要求写探究实验报告。
第三课时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的探究
创设情境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哪些盐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11-1]、[实验11-2]、[实验11-3],记录实验现象。
2.集体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3.创新尝试:
仿照示例: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
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⑤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
⑥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
4.观察与思考(一):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5.观察与思考(二):
①观察:第④⑤⑥个反应有什么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又有哪些新发现?
③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概念、一般形式与特点。
6.回忆与反思:根据你具有的酸、碱、盐知识,列举几个酸与碱、盐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判断它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为什么?
7.讨论与归纳:
①讨论:你所做实验中的复分解反应与你所列举的反应,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特点?由此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②归纳: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问题拓展
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果要除去粗盐中可能含有的氯化镁、氯化钙、碳酸钠等可溶性杂质:
①你将用什么方法除去?
②原理是什么?
③怎样操作?
④写出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学生活动
1.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倾听意见,发现问题与典型)
2.交流讨论情况(教师根据讨论情况、发现的问题与典型,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整理)
自我反思
1.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桌、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查漏补缺。
2.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又有哪些新发现?你对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是满意?是基本满意?还是不满意呢?
教师小结(重点在于评价、知识归纳、给予学习方法)
课后活动
1.作业:4、5。
2.归纳整理本课题的知识要点
【反馈练习】
1.下列过程的原理,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C)
A.蒸发
B.导电
C.燃烧
D.灭火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B)
A.矿石粉碎
B.纸张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学习内容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讨论交流】
分析蜡烛燃烧过程中有什么变化发生?
【温馨点拨】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相互联系的。
分析蜡烛燃烧的过程:
同时发生
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着熔化,但熔化的过程中却有一部分在燃烧。
【名师归纳】
物理变化不难辨,没有新物质出现;化学变化则不然,物质本身已改变;两种变化有区别,有无新物作判断;两种变化有关联,化变中间有物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