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 格式:ppt
- 大小:7.64 MB
- 文档页数:25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材内容详解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类型,知道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及其景观差异,知道聚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正确认识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片描述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通过联系实际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人类生活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通过读图训练,进一步培养动手、动脑和审美能力。
快乐点击1.乡村和城市(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导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自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以聚落的形式居住。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核心单位。
在聚落中,人们相互依赖、协作,共同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主要探讨人类聚落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口相对集中,以共同居住和共同生活为特征的地区。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城镇和村落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最大的聚落形式,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城镇则相对较小,通常是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而村落则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
二、聚落的类型1. 城市城市是最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通常由高楼大厦、商业区、行政区和居民区等组成。
城市的特点包括:高度的人口密度、繁荣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等。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村落之间的地区。
它们通常人口相对较少,交通、商业等设施也较为简单。
城镇在过去是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城镇提供了工作机会,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口移居到城镇,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3. 村落村落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
村落通常由一些农民家庭组成,大多数人依靠农业和农村产业为生。
村落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传统、社会关系密切等。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一些村落的面貌,但村落仍然是农村社区的核心,承载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传统。
三、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聚落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交往和合作聚落提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场所。
在聚落中,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相互帮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什么是聚居地聚居地是指一定区域内由人类聚集而成的村庄、城市或者其他人类居住区域。
这些地方往往是由多个家庭或者其他组织形成,由人类进行建设和管理,形成了各种类型不同规模的社区。
聚居地的特征聚居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人们生产、居住、交流以及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下的聚居地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是有一些共性特征:水源人类的根本需求是生命的维持,而人体又需以水为基础。
因此,水源是聚居地最为关键的条件之一。
大多数聚居地都建立在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附近,以方便居民的生活和生产。
交通交通也是聚居地的重要特征。
交通条件好的地方,人们可以方便地交流学习,生产活动和物流运输就会更加发达,也能使聚居地更加繁荣。
经济活动聚居地的经济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
以农村聚居地为例,它们以农业为主,因此聚居地内的居民大多与农业相关。
而城市聚居地则以工业、商业和服务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建筑形式由于地理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不同聚居地的建筑形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聚居地的建筑多为木结构,有的则多为石结构。
也有的使用的材料是草、泥土等自然材料。
此外,建筑的高度、形状和规模也不尽相同。
文化活动聚居地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文化活动。
每个聚居地所耸立着的建筑、每种生活方式都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紧密相关。
人们可以通过文化活动来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聚居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聚落的发展历程世界上很多聚居地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出现时期。
从人类聚落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采集时期在古代,人们还未能掌握农业技术,只能依靠采集和打猎为生。
因此,人类首先在水源丰富、栖息动物资源丰富的地方聚集起来,形成最原始的“聚落”。
农业时期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人们掌握了种植、畜牧、捕渔等生产技术,可以在更广阔的区域内进行生产活动。
这也使得聚落的发展趋向了多样化。
工业时期工业时期,人类生产方式更加先进和高效,城市日益发展,各种城市化的建筑和设施也逐渐形成。
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七年级上册地理知识点总结: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居民与聚落》——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知识框架知识点汇总1、乡村和城市聚落:人们的集中居住地,可分为两大类——乡村和城市。
①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
②城市: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注:①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②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③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乡村与城市的差异①景观特征不同:②生产活动不同:乡村居民主要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2、聚落与环境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
聚落分布规律: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聚落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如: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从不同侧面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居民。
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学,美学,考古学,科学,民族学或人类学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某个城市、某个民族、某个国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制度、民俗风情、经济科技等的发展水平以及与环境的关系等。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为我们研究人类各个时期的文化精神、社会制度、民族风情等有着重大的意义,特别为我们人类如何去协调人地关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宝贵的资料。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学习目标:1. 知道聚落的主要类型,从不同聚落(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判断聚落的类型并能描述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差异。
2.知道聚落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交通、人口、商业贸易等),根据聚落分布图说出其分布特点(如沿河、沿铁路线、沿山谷分布等)。
3.联系所居住聚落的一些文物古迹、宗教场所或其他历史文化遗产,分析聚落(城市或乡村)发展变化对文化遗产影响的利与弊,培养保护文物、文化遗产的公民意识,了解和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乡村与城市知识准备: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地球上的人类,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生活在不同的聚落之中。
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
知识应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乡村与城市在景观上有何差异,并判断课本P78图4.16中,A为______,B为______。
生活在图A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生活在图B中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____________。
学习主题二:聚落与环境知识准备:世界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很大,各地的自然环境、各民族的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深深影响到聚落的景观。
知识形成:(一)阅读课本P81“活动”图4.23、4.24、4.25,分析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下表:(二)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较______(发达、不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稀少);在____________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学习主题三: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知识准备: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聚落的发展也使世界文化遗产遭封了严重毁坏。
如果这些文化遗产再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因此,世界各国要共同努力,大力保护世界丈化遗知识应用:思考:生活在广州的你听说过骑楼和西关大屋吗?它们是广州老城的见证。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晓聚落的概念和分类;2.学习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3.熟悉聚落的布局和结构特征,理解聚落的功能和影响。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聚落形成的原因、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2.能够识别出不同类型的聚落;3.能够解释聚落的战略地位、聚落结构和影响。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爱好地理、关注生活环境的意识;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人类居住地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聚落聚落是指人类为了生存需要,通过自愿或被迫的形式,集中在一定地理区域内、互相勾连和相互作用的社会群体,是人类在地球上的主要居住形态。
聚落可以是村庄、城镇、城市或是大都市。
2. 聚落的分类聚落可以按照不同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1.按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程度分类:根据聚落的人口规模和发展程度,可以分为村庄、城镇和城市等不同类型;2.按地理位置分类:根据聚落所处的地理位置,可以分为陆地聚落和海洋聚落两类;3.按功能分类:根据聚落的功能,可以分为居住型、工业型、商业型等不同类型。
3. 聚落的形成原因人类建立聚落有多种原因,主要有:1.生计需要:考虑到生存问题,人类会集中在一起,如集中种植、集中打猎、集中捕鱼等;2.文化需求:考虑到文化需求,人类会在相互交流中建立聚落,如为了宗教信仰或文化交流等;3.保护需求:考虑到自身安全,人类会建立聚落,如为了在固定场所活动和保护自身免受天灾人祸。
4. 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聚落的演变历程和发展模式有如下几种:1.资源利用型聚落:即为了满足需要而集中在一起生活,交换资源和信息;2.交通型聚落:即为了方便交通和交换而集中在一起;3.沿海型聚落:即为了方便海上交通和贸易而集中在沿海地区;4.历史性文化型聚落:即为了宗教、文化和历史等多种因素集中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聚落文化和风貌;5.军事型聚落:即为了军事需要而建立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