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获奖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0
2 《蜀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3.2蜀相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新课导入】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就是——杜甫。
【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之乱,百姓流离。
安史之乱以来就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
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成都,自筑草堂。
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只身前往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武候祠瞻仰凭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
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
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
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
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这是优秀的说课稿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蜀相》群文阅读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蜀相》选自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是一篇自主赏析篇目。
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的第一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字义、词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第一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杜甫的名篇,这首诗歌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指导的很好素材。
二、说学情高二学生此前已学习过不少古代诗歌名篇,初步具有了阅读并鉴赏诗歌的知识和能力,对于诗歌可以自主完成一些简单的赏析,但学生对杜甫诗的认识支离破碎,甚至很少静下心来去思考和理解杜甫。
最主要的是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很薄弱,有待于提升。
三、说教学设计本次课题是“位卑未敢忘忧国---以《蜀相》为主的群文阅读”。
这是旧教材向新教材过渡,也是基于核心素养下新课程模式的一种探索。
群文阅读不仅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能有效地让学生对某一主题的诗歌,或者对某一类型的诗歌有所了解和学习。
它能在对比中非常高效地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个主题很显然是让学生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的过程中体悟杜甫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即语文四大核心素养里面的“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所以本节课我重点选取杜甫后期的几首诗歌,让学生感知杜甫颠沛飘零时还不忘国民的伟大人格。
基于此,我们教学目标是按照语文的四大核心素养设计的。
1、组诗阅读,整体感知杜甫后期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主题思想。
2、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读懂诗歌内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品读重点词句,把握诗歌景和情,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4、理解和传承杜甫位卑却不忘忧国的精神品质。
1、课文《蜀相》的教案一等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所以老师很喜欢唐朝乐队的歌。
唐朝乐队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老师最喜欢他们的成名曲《梦回唐朝》。
喜欢这首歌,不仅仅是因为它好听,更重要的是这首歌总能将我带回大唐盛世。
大唐盛世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
这时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文化发达,对外交流频繁,社会充满自信,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以及气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呈现出活跃的状态。
其国势之强盛,气象之恢宏,确是令人叹为观止,她不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亮点,放到世界历史上也是值得我们骄傲的一片辉煌。
然而,遗憾的是,大唐盛世只维持了短短的五十年。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盛世便像纽约的世贸大楼一样轰然倒塌了,而且,从此就走上了日益衰落的不归路。
因此生活在那时的人们就仿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一般,他们的感受是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他们的感受就更强烈了。
小学语文长春版六年级上册《蜀相》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
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3教学过程
3.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蜀相。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阅读和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蜀相的敬仰和感慨之情认识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和崇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相》的诗意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解读方法的掌握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入诗词主题,展示蜀相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和情感表达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蜀相》诗词,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点学生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3.4 诗歌解析教师对《蜀相》进行详细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评价学生的诗歌解析和表达能力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蜀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表达对诗词的喜爱和收获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出版的《蜀相》诗词版本,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蜀相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背景寻找相关的诗词鉴赏视频和文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5.3 实物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播放相关视频提供纸质版诗词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词,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蜀相的资料,如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蜀相有如此的敬仰之情6.2 课中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进行诗歌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6.3 课后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反思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信息第八章:教学计划8.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每个章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以保证教学效果8.2 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进行教学,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九章:教学评估9.1 学生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9.2 教师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对教师的教学资源使用进行评估,包括教材的选取、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实物资源的使用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10.2 教学展望展望未来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教学目标:此环节需重点关注,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案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 《蜀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新课标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这首诗《蜀相》,诗人杜甫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
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涵咏品味,理解全诗,体悟诗中表达的复杂深婉的情思。
从而帮助学生经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培养审美的内在品质,经过梳理与探究总结出关于鉴赏诗歌的理性认识,充分利用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感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散风格以及杜甫优国优民的情怀并不陌生。
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方式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
此外,高二13、14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1.涵咏字句,理解“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整体领悟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感受杜甫的人文情怀,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涵咏字句,理解“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整体领悟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感受杜甫的人文情怀,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教学重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难点】理解“寻”、“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教学方法】1.教法:本着新课标的精神和诗歌教学的特点,结合我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学情。
主要采用启发式、探讨法、导学法、朗读法和教授法。
其中以朗诵法、探讨法为主,启发式、导学法和讲授法为辅,结合导学案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自主学习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环节】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以杜甫和诸葛亮的画像导入:一位是一代贤相,他用至诚开创了蜀汉三分天下的辉煌;一个是大唐诗人,他用带血的喉咙嘶哑地吼出了盛唐气象破灭的哀伤,忠心也好,至诚也罢。
都抵不过人生长恨水长东,南阳卧龙终成梦,少陵野老泪满襟。
当这两位圣贤相识时,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认真聆听,走入文本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为新课做好准备,学生初步感知杜甫对武侯的崇敬之情。
导以诗话的语言营造课堂文学的氛围。
集体朗读1读百遍,其义自见。
对于诗文的学习尤其是这样,让我们一起把诗歌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诗歌初次诵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学生示范诵读请一个学生评价集体朗读,并示范诵读。
学生评价,并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诵读一次。
学生评价,使得评价机制多元化。
同时让学生懂得如何用欣赏的眼光去寻找他人的长处与优点,并用恰当而巧妙的语言让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议。
思1.如果让你把诗歌的情感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哪个字?用原文回答。
学生自学课文,思考问题培养学生通过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情感的能力,通过讨论前的自学,为小组讨论奠定基础。
集体诵读2如果诗歌情感基调是哀伤的,那么诵读的语调应该是低沉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让我们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再一次感受诗歌的情感。
学生在之前诵读和分析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再一次诵读诗歌。
进一步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感伤之情。
议诗歌通过一个“寻”表达了杜甫拜谒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请问在《蜀相》中,杜甫分别找寻到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结合导学案在小组之内讨论自主学习,重在主动性,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渴望获得知识的个性心理特点,学生可以产生积极的认知倾向和情绪状态。
《蜀相》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知识与技能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杜甫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感情。
难点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导入】请看下面两副对联: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风,贱儿无家别,安得广厦万千,草堂美誉留后世;过潼关,朱门酒肉,夔女负薪行,但闻夷歌数处,诗圣文章著千秋。
第二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yáo)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两幅对联写的分别是谁?第一幅对联写的是杜甫;第二幅对联写的是诸葛亮。
注:杜甫:“三别”,《茅屋被秋风所破》,“杜甫草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负薪行》,杜甫的《阁夜》“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诗圣”杜甫。
诸葛亮:收取东西二川,分别击败刘璋和张鲁,取得天府之国;六出祁山;七擒孟获;诸葛亮在五丈原前禳星一事,如果四十九盏明灯不灭,那么诸葛亮又可增寿一纪。
可惜司马懿偷营,魏延慌乱之中弄灭了灯火。
可惜啊可惜。
而一心只为酬三顾则是说诸葛亮做这么多事情,是为了报答刘皇叔的知遇之恩啊,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东和指结盟孙吴,北拒则是北拒曹魏;诸葛亮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负千里之外。
而水面偏能用火攻则是说的赤壁之战。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想为祖国和人民效力,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当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诸葛亮的祠堂前,会有怎样的感触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蜀相》,感受这位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