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公开课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1.54 KB
- 文档页数:8
《蜀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这首诗;(2)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蜀相》的诗意;(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蜀相》的诗意解读;2. 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句中典故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2. 《蜀相》全文;3. 相关背景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提问:同学们对杜甫的诗歌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蜀相》,理解诗意;(2)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解析《蜀相》的诗意,分析诗句中的典故;(2)讲解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3)举例分析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对比鉴赏。
4. 互动环节(1)提问:同学们认为《蜀相》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邀请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和心得。
5. 总结提升(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蜀相》;(2)选择一首杜甫的诗作进行自主学习,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蜀相》的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和分享精神。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杜甫诗歌风格的理解;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3. 开展杜甫诗歌主题的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蜀相》教学设计《蜀相》教案篇一知识目标学习《登高》了解咏怀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学习《蜀相》了解咏史诗借古伤今的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参照对比,学会鉴赏作品,进而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意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操和对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学设想1.通过比较、涵咏,赏读结合,揣摩诗歌的丰富意蕴,体会诗人的风格特征。
2.点拨、讨论、讲析相互结合,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诗歌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4.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涵咏鉴赏诗歌,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
2.难点:理解杜甫,真正领会诗人博大的胸襟、体会出诗中郁勃的情势。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诵读感知觅得诗趣【投影】课前投影杜甫肖像,配乐。
【提问】知道他是谁?熟悉他的诗吗?请几位同学读一句你最喜爱的杜甫写的诗。
蜀相教学教案篇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2、了解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1、聊聊流行歌曲,带出唐朝乐队,说《梦回唐朝》,介绍大唐盛世和写作背景,明确教学任务。
同学们知道老师刚才给大家放歌曲的原因吗?(缓解紧张情绪)想让大家知道我也曾和你们一样的年轻,不过现在老了;我也很喜欢流行音乐不过老师比较喜欢那些有一定文化底蕴的。
公开课《蜀相》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引入1.1 教学目标:引起学生对《蜀相》一诗的兴趣。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杜甫及其背景。
1.2 教学内容:向学生简单介绍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背后的意义。
1.3 教学步骤:引入杜甫及其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
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程度。
收集学生的讨论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相》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三章:诗歌背景知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2 教学内容: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
3.3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蜀相》一诗的历史背景,如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如对国家的忧虑、对英雄的敬仰等。
3.4 教学评价:观察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收集学生的观点和分析意见,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技巧。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2 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交流。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4.3 教学步骤:将学生分成小组,并提供讨论话题,如:“你觉得《蜀相》一诗中的主题是什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如对英雄的敬仰、对国家的忧虑等。
蜀相教案【优秀7篇】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一一、学情分析和教学设想古诗鉴赏是高考的一个重要考点,也是一个难点。
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经常面临着这样的困惑:在鉴赏古诗时,学生对课文把握透彻,领悟深刻;但是,单独做题时,却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怎样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联系起来,如何指导学生运用课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本课便是笔者在这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和尝试。
教授《蜀相》这首诗时,笔者的设想是让学生通过本诗的学习,掌握单元要求“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设计时,采用“提问法”来授课。
为此,设计了读、问、背、练这几个环节,力图让学生通过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迅速进入诗歌中去,并能从诗歌中读出个人的体会。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的生平,背诵全诗。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作品创作的背景,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关键词语,进而把握诗句意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三、教学重点1、诗中有关诸葛亮的典故;2、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悟作者感情。
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六、教学时间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近杜甫。
韩愈在《调张籍》中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杜甫,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有着心念苍生的博大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坚持着这样的生活信念: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并不如意,他一生颠沛流离。
在他人生的最后时期――“安史之乱”后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诗人来到成都,开始了他“飘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飘泊成都期间所写的作品――《蜀相》。
(二)紧扣文本,知人论世1、诗歌的题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国时期刘备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
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汇总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下面给大家分享蜀相语文教学教案,欢迎阅读!蜀相语文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教学重点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作者生平提示: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也称杜少陵)。
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活。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
759年冬关中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
在国家政局动荡中,杜甫的命运也激烈动荡着。
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诗作。
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院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
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杜工部”)。
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
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的漂泊生涯。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念。
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
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一千四百多首。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蜀相教案(最新11篇)蜀相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注重诵读,体会古诗意境2.通过诵读,加深对古诗的了解3.培养对古诗的喜爱情感【教学设想】以学生诵读为主。
教师适当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主旨,体会意境,并指导背诵。
【教学用时】一课时《蜀相》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教师用散文式的语言描述“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激发学生想象,总结环境特点。
然后教读这三句诗,告诉学生这描绘的是一个人的长眠之地,这个人是蜀相——诸葛亮。
二、朗读并理解这首诗1.教师范读《蜀相》,学生诵读。
2.要学生根据《出师表》,简单谈谈后人眼中的诸葛亮。
读诗,找出“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它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勋。
3.进一步要学生谈谈想象中的诸葛亮墓地。
4.强调“丞相祠堂何处寻”,要学生发现问题。
5.品读“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讨论理解上一问题。
感叹人世沧桑,诗人杜甫表达了对诸葛亮永远的崇敬赞佩及深深的缅怀惋惜。
三、多种形式朗读,指导背诵。
初中语文《蜀相》公开课教案篇二【教学重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诵读、讨论、探究、点拨式教学【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从陆游和杜甫两位诗人的一生经历和爱国情怀导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二、赏析示例:《书愤》1、整体感知、融入体验(1)(看题目,明大意。
)先赏诗题,引导学生明白诗歌大意,弄懂感情基调。
请一生初读,达到读准字音、读懂大意的境界。
(2)(看意象,明意境。
)重点介绍中间两联,颔联六意象连用,创雄壮豪迈之意境;颈联塑造自己壮志未酬、衰鬓先斑的爱国者形象。
(3)(看诗眼,明感情。
)自由讨论,分联探究,融入体验,分析概括。
补充诗眼的作用。
答案可能丰富多彩,让学生课后探讨。
老师概说。
哪一联最能体现作者的抑郁、悲愤之情?让学生用原文词句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第一篇:《蜀相》公开课教案《蜀相》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1. 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2. 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蜀相》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 能够解读古典诗词,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学会如何鉴赏古典诗词,提升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2.1 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蜀相》。
2. 理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意境。
3. 学会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2. 深入解读《蜀相》中的意象和象征。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 通过图片或视频介绍杜甫和《蜀相》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诗词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3.2 新课内容展示1. 逐句解析《蜀相》,解释关键词和短语。
2. 分析杜甫的诗才和创作风格。
3.3 合作探讨1. 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蜀相》的主题和意境。
2.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班级交流。
3.4 课堂小结2. 强调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
第四章:作业布置4.1 熟读并背诵《蜀相》。
4.2 写一篇关于《蜀相》的作文,可以是感悟、鉴赏或分析文章。
4.3 收集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 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5.2 教学方法改进1.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节奏和方式。
2. 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
2. 评估学生对《蜀相》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6.2 作业评价1. 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熟读背诵《蜀相》的情况。
2. 评价学生的作文,看其对《蜀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蜀相》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蜀相》的背景及作者杜甫。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杜甫及唐代诗歌背景。
引导学生朗读《蜀相》全文。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思考。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第二章:诗歌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蜀相》的诗意、诗境和诗歌结构。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蜀相》的意象、意境。
讲解诗歌的结构、韵律。
2.3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
采用案例分析法,深入剖析诗歌特点。
第三章:情感体验3.1 教学目标: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3.3 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
组织小组讨论,分享情感体验。
第四章:创意表达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诗歌中的表达手法。
创作以“蜀相”为主题的诗歌或散文。
4.3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创新思考。
提供创作素材,让学生自由发挥。
第五章:课堂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拓展阅读范围。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要点。
推荐与《蜀相》相关的诗歌作品。
5.3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法,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相关诗歌作品。
第六章:课后作业布置6.1 教学目标: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2 教学内容:布置与《蜀相》相关的作业,如分析其他杜甫诗歌。
6.3 教学方法:提供作业指导,明确作业要求。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作业成果。
第七章:评价与反馈7.1 教学目标: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7.2 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背景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学会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培养阅读和解读古典诗词的能力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蜀相的敬仰和感慨之情认识历史人物的伟大贡献和崇高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蜀相》的诗意和主题思想的把握诗词中的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古典诗词的阅读和解读方法的掌握2.2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入剖析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运用诗词鉴赏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引入诗词主题,展示蜀相的历史图片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关注诗词中的历史人物和情感表达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蜀相》诗词,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点学生总结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点评和指导3.4 诗歌解析教师对《蜀相》进行详细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教师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指导学生进行鉴赏学生跟随教师的解析,深入理解诗的意境和情感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评价学生的诗歌解析和表达能力4.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对《蜀相》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评价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3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出改进措施学生表达对诗词的喜爱和收获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选用权威出版的《蜀相》诗词版本,确保教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相关的文学鉴赏教材和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5.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查找蜀相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背景寻找相关的诗词鉴赏视频和文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5.3 实物资源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展示和播放相关视频提供纸质版诗词和注释,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蜀相》诗词,了解蜀相的历史背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蜀相的资料,如历史故事、人物评价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会对蜀相有如此的敬仰之情6.2 课中活动教师通过讲解和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和主题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学生进行诗歌解析,解读诗意和主题6.3 课后活动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继续阅读其他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评价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反思教学资源的使用是否恰当,是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反思教学方法和策略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2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评价,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使之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考信息第八章:教学计划8.1 课时安排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分配课时,确保每个章节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讲解和讨论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课时安排,以保证教学效果8.2 教学进度制定详细的教学进度计划,明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按照教学进度计划进行教学,确保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第九章:教学评估9.1 学生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包括对诗词的理解、意象分析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包括课堂参与度、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讨能力9.2 教师评估对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包括教学内容的准确性、教学方法的适用性对教师的教学资源使用进行评估,包括教材的选取、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实物资源的使用第十章:教学总结10.1 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反思和改进分析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反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完善10.2 教学展望展望未来的教学,提出改进措施和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培养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 教学目标:此环节需重点关注,明确教学目标对于整个教案至关重要,它决定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2 《蜀相》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蜀相》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深切感受其中所包孕的意蕴美和情感美。
新课标指出“鉴赏文学作品,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这首诗《蜀相》,诗人杜甫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
因此,本课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句涵咏品味,理解全诗,体悟诗中表达的复杂深婉的情思。
从而帮助学生经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培养审美的内在品质,经过梳理与探究总结出关于鉴赏诗歌的理性认识,充分利用语言将自己体验到的美感表达出来。
【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理科实验班的学生来说,学生对杜甫其人及其诗歌风格已经有所了解,因此学生对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散风格以及杜甫优国优民的情怀并不陌生。
高二的学生与高一学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对知识的求知欲望也非常强,那么再次学习杜甫的经典诗歌就不能简单的停留在"诗歌表达了什么”这一层面上,而应积极探讨“诗歌通过什么方式表情达意",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主体地位。
此外,高二13、14班部分学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所以不仅要注意学生成长的大方向,还要留意个别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尽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老师的辅助作用。
【教学目标】1.涵咏字句,理解“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整体领悟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2.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感受杜甫的人文情怀,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教学重点】涵咏字句,理解“自〞和“空"在诗中的情感,整体领悟诗人情感,把握诗歌主旨。
【教学难点】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歌,感受杜甫的人文情怀,培养当代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的诗意和背景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和诗歌创作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忧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培养批判性思维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的生活背景和历史背景讲解《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动机2.2 课文朗读和解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分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解读诗句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2.3 诗歌鉴赏和分析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分析杜甫的诗歌风格和表现手法探讨诗歌中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杜甫的生平介绍引起学生对《蜀相》的兴趣和好奇心3.2 朗读和背诵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背诵,提高语言表达和记忆力3.3 解读和分析学生自主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教师进行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3.4 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主题每组选择代表进行分享和交流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表现4.2 诗歌解读和分析评估学生对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评估学生的创意写作和诗歌创作能力4.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观察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评估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思考问题的深度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蜀相》的全文文本,方便学生朗读和解读5.2 杜甫生平介绍提供杜甫的生平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人的背景和创作动机5.3 相关文学评论和解析提供相关的文学评论和解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义和价值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活动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杜甫的生平背景让学生收集与《蜀相》相关的资料或评论,进行初步解读6.2 课堂活动朗读和背诵:通过集体朗读和个别背诵,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解读和分析:通过小组合作或课堂讨论,深入解读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创意写作:让学生模仿杜甫的诗歌风格,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6.3 课后活动让学生向家长或朋友介绍《蜀相》,传承文化精髓第七章:教学策略7.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批判性思维7.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交流,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7.3 差异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和任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特长和创造力第八章:教学难点与解决策略8.1 诗歌语言的理解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教师可以进行讲解和翻译引导学生查阅词典和参考资料,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8.2 诗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解读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互相启发和补充,深化对诗歌意义和价值的理解第九章:教学反思与改进9.1 教学效果评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估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9.2 教学改进措施根据教学效果评估的结果,教师可以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第十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10.1 教学计划根据课程要求和教学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考虑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实际情况10.2 时间安排合理分配课堂时间,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堂讨论和互动,也要保证学生的休息时间第十一章:教学评估与反馈11.1 学生学习成果评估通过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和期中期末考试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蜀相》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蜀相》。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文学语言表达情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敬仰之情,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了解杜甫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
介绍《蜀相》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情境。
2.2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诗歌的结构,包括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特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对偶等。
2.3 诗句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理解每个句子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探讨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刘备、诸葛亮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对《蜀相》的兴趣。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和背景。
3.2 阅读理解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句的意义和意象。
3.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分享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
3.4 诗歌鉴赏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培养审美能力。
学生尝试背诵诗歌,加强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讨论。
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家庭作业,包括诗歌默写和作文。
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写作能力。
4.3 课堂测试进行一次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进步情况。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蜀相》的全文,包括注解和译文。
提供杜甫的其他诗作,供学生拓展阅读。
5.2 教学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像和相关信息。
使用动画和图片等资源,辅助教学。
5.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和文章,供学生深入研究。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蜀相》。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2)了解历史上的蜀汉政权,认识诸葛亮在其中的重要地位。
(3)激发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热爱,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蜀相》。
2. 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典故。
3. 分析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
2. 诗歌韵律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及相关场景。
(2)简介蜀汉政权及诸葛亮在其中的地位。
(3)提问: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什么了解?他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蜀相》,感受诗歌的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了解典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有哪些?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意义?(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中的典故。
(2)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2)联系现实,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蜀相》。
2. 写一篇关于《蜀相》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历史场景。
3. 利用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韵律特点。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杜甫《蜀相》教案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杜甫《蜀相》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蜀相》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1个一类字,3个二类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3、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重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老臣心”是怎样的一种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对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赞扬。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设计:一、解题1、同学们,请看课题,谁能说一说“蜀相”是什么意思?齐读课题。
2、指名朗读这首诗。
指导朗读,注意把调值读够,把音读饱满。
3、齐读古诗,注意要读标准。
二、解大意1、指名说这首诗的大意。
2、解释“长”、“频烦”诗中的与我们现在所写的“频繁”意思相同。
“自”、“空”。
3、谁知道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介绍写作背景。
4、遥隔526年,作者来到武侯祠又轻轻地呼唤了一声“丞相”,从这一声丞相当中,你体听到了什么?(思念、崇敬、仰慕)三、理解诗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5、看武侯祠的图片,当年诗人来到武侯祠,这里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读诗的前四句,边读边想象,当年的武侯祠是什么样的。
伺机指导学生朗读。
6、作者也许在问丞相“丞相啊,这凄凄的碧草你还看得见吗,这婉转的声音你还听得见吗?”我们带着作者的这种思念再来读读前四句。
四、理解诗文后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7、武侯祠的冷寂,肃穆该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
你看看后四句你读懂了什么,哪些没读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会儿可以把问题提出来。
(学生默读)解读“老臣”,字典中并没有这个词,书下注释也没有,能不能通过读,感受到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老臣。
《蜀相》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蜀相》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文的含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蜀相》,感受诗人对历史上杰出人物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蜀相》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诗中典故和修辞手法的解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资料。
2. 学生预习《蜀相》这首诗,了解诗人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蜀相》这首诗的历史背景。
2. 朗读诗文学生齐读《蜀相》,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翻译诗文学生自主翻译诗句,教师点评并讲解生僻词语的含义。
4. 分析诗文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5. 讨论交流6. 拓展延伸介绍与《蜀相》相关的文学典故和背景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7. 课堂小结8. 布置作业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和讨论交流等方面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蜀相》这首诗的掌握程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蜀相》为例,讲解诗文中的意象、典故和修辞手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4.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蜀相》与其他唐诗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了解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通用6篇)语文公开课蜀相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一提起诗,我们就会想到李白,想到杜甫,李白代表诗歌浪漫主义的高峰,杜甫代表着现实主义的高峰。
大家想想我们曾经学习过杜甫哪些诗篇?记得哪些诗句?(师生共同回顾)今天让我们走进杜甫,学习他的另一篇名作《蜀相》。
二、参读资料,了解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诗歌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的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广阔社会生活,其诗作被誉为“诗史”三、诵读感知,觅得诗心1、学生自读诗歌。
2、纠正字音。
3、教师范读。
4、集体再次齐读。
5、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悲凉、伤感。
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6、请我们班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来读一读。
同学们推荐一位。
7、诗言志。
我们读诗,要学会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学生归纳:“寻”字。
因为作者表达的是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寻”能表达这种感情。
“泪”字。
因为全诗表达得是作者的惋惜之情,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而惋惜,为不得志的英雄而惋惜。
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的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惋惜之情。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
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
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
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
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
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
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
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我就先请一位同学来跟大家说说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请同学回答)(幻灯片2)
明确: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
他身处安史之乱期间,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他有“诗圣”之称。
著有《杜工部集》。
2、了解了作者,现在我们还要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我也先请一位同学来回答一下。
明确: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四、读一读(这首诗写了什么)
杜甫我们已经了解了,写作背景也介绍过了,那接下来就是要来好好地读一读这首诗了。
全班齐读这首诗。
我们刚刚读了一遍这首诗,大家觉得读的好不好?(各抒己见)。
那我们评价诗歌朗读的好不好一般以什么为标准?(感情)所以,我们刚刚没读好的原因是(感情不到位)。
那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诗歌的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了解诗歌的具体内容)。
好,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注意“柏”、“好”这两个字的读音,“bǎi”、“hǎo”。
)边听边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放录音)
译文:①蜀相的祠堂要到哪里寻找?在锦官城外柏树繁茂的地方。
②映着石阶的绿草自成一片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鹂徒有好听的声音。
③三顾茅庐频繁讨论天下大计,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④出师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病死了,常使后世的英雄泪满衣襟。
明确:作者来到武侯祠悼念诸葛亮。
五、品一品(作者怎样写的)
诗文的主要内容同学们都明白了,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品味一下作者的语言写作的艺术手法
1、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1)、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补充:为什么这里不用“蜀相”,要用“丞相”呢?明确:亲切)
(师:所以,本诗的首联该怎么朗读呢?生:读得平缓、读出仰慕之情。
)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
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部到内部,内景
(1)、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
’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自”“空”)比较理解:
①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会有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春意盎然、赏心悦目的景色,欣喜愉悦的情感
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明确: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
”——《杜诗解》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
(诗:这句诗该怎样朗读呢?生:缓慢、伤感。
)
(2)、这里作者应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啊?
明确: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请同学们记住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烦——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1)、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明确:准确。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
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诗人之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师:这两句诗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绩,应读出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
4、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澿
①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②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师:这两句主要表达了诗人对他的惋惜之情。
所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前句读得稍快,带惋
惜的语气,“死”字要读得沉痛;后句要读出感伤的语气,尤其是“泪满襟”三字要一字一顿,有泣而涕下的感觉。
)(1)、诗句里的“英雄”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明确: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
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
却始终没有机会。
老杜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苦痛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再次的朗读这首诗,大家要把诗人的思想情感给读出来)
六、悟一悟:
那整首诗我们都分析品味过了,那我们现在要来感悟一下文章的主旨,主要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感情,同学们现在知道本诗的主旨了吗?思考一分钟等会儿我请个同学来概括一下。
明确:杜甫此诗作于上元元年(760)初到成都之时。
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
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七、作业设计:
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就先讲到这里,请同学们回去完成创新方案上的题目,背诵《蜀相》,并预习下一课《湘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