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实验切片
- 格式:ppt
- 大小:24.58 MB
- 文档页数:35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实验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癌症已经成为全球的头号杀手。
病理学为医学的预防、诊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病理切片观察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可以对病变部位的病理组织学结构进行精细地分析和刻画。
实验目的:熟悉病理学基本概念和病理切片观察技术,通过对组织切片的镜下观察,识别病理组织学结构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步骤:1. 实验材料和仪器:病理切片、显微镜、光源、图像采集设备。
2. 病理切片的准备:在实验室中使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对病变组织进行取材、切片、染色处理后制备出病理切片。
3. 病理切片的观察:将制备好的病理切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观察时应注意镜头的调节和照明等条件,要保证图像清晰并且能够充分呈现病变的细节结构。
同时,对病理学常用术语和病理学分类标准进行了解和掌握。
4. 病理切片的分析:针对所观察的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学结构分析和定量分析。
通过对细胞形态、组织学结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等因素的判定,对疾病的发生机制和临床诊断进行推断和分析。
实验结果:通过对所选病理切片的观察和分析,本次实验的主要结论如下:1.病理变化的类型:实验所涉及的病理切片为结肠切片,根据所观察到的病理改变程度和传统病理学分类标准,可以从病理类型上对结肠疾病进行初步判定。
2.病理变化的特征:通过观察病理切片中的细胞结构、细胞核形态、细胞排列和细胞色素等特征,可以更细致地描述病变的程度和病变部位的影响。
3.病理变化的程度和范围:通过计算组织指标和定量指标,可以更准确地评价病变的程度和范围,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实验结论: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学习和应用的关键环节,通过本次实验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组织结构和病理变化,有效提升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实践操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实验常规操作流程和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为以后的实验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病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和分析,可以帮助医生和研究人员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信息。
本报告将详细介绍我们在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中的研究过程和结果。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探究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材料和方法:我们选择了10例病人的组织标本,包括肺癌、肝炎、乳腺增生等多种疾病。
首先,我们将标本进行固定、脱水和包埋处理,制备成石蜡切片。
然后,使用病理切片染色技术,将切片染色成不同颜色,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
实验结果:1.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在肺癌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肺癌组织呈现出不规则的细胞排列和细胞核的异型性增大。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细胞核分裂的现象,这是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表现。
此外,肺癌组织还存在大量的间质纤维化和血管新生,这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和转移性有关。
2. 肝炎病理切片观察在肝炎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肝组织中存在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润,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等。
同时,肝细胞的排列也出现不规则,部分肝细胞出现变性和坏死现象。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肝细胞核的肿大和染色质的改变,这是肝炎病变的典型表现。
3. 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在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中,我们发现乳腺组织中存在大量的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
乳腺小叶的结构紊乱,上皮细胞增生活跃,出现不同程度的增生和排列异常。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乳腺小叶间的纤维组织增生,这可能与乳腺增生的形成和发展有关。
讨论与结论:通过对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不同疾病的病理变化特征。
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肺癌组织的细胞增殖活跃,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肝炎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肝组织存在炎症细胞浸润和肝细胞损伤;乳腺增生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乳腺组织存在增生乳腺小叶和纤维组织的异常增生。
这些观察结果为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病理切片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是病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技术,通过对组织或细胞进行取样、固定、染色和切片等处理,然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来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
病理切片实验在临床诊断、疾病研究以及药物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实验报告旨在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描述,介绍其原理、步骤和应用。
方法1. 组织取样首先,从患者身上取得需要研究的组织样本,可以是活体组织或死者遗体组织。
取样时需要注意选择代表性的病变组织,尽量避免破坏组织结构。
取样后立即将组织放入含有生理盐水或缓冲液的容器中,并迅速送至病理实验室。
2. 组织固定取得组织样本后,需要将其进行固定处理,以保持组织结构和形态的原始状态。
常用的固定方法包括福尔马林固定和乙酰化固定等。
实验中选择福尔马林固定,将组织样本完全浸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时间通常为24小时。
3. 组织处理在固定后,需要对组织样本进行处理,以便后续的切片工作。
处理包括去水化、透明化和浸渍等步骤。
首先,将固定好的组织样本置于水中进行去水化,去除其中的福尔马林。
接着,使用透明剂(例如醋酸酯类)使组织透明化,以便后续的染色和观察。
最后,使用浸渍剂(例如石蜡)对组织进行浸泡,使其变得坚硬并易于切片。
4. 组织切片在组织处理完成后,需要将组织样本切成薄片,通常为5-10微米厚度。
切片可以使用手工切片刀或者自动化切片机进行。
切片时需要将组织样本固定在切片刀上,并通过微调装置控制切片的厚度和精确度。
5. 组织染色切片完成后,需要对切片进行染色。
染色是为了增强组织结构的对比度,使得细胞和组织的特征更加清晰可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血液学染色、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等。
在本实验中,选择常用的血液学染色方法—苏木精-伊红染色。
6. 组织观察染色完成后,可以使用显微镜对切片进行观察和分析。
显微镜可以放大切片中的细胞和组织结构,以便对其进行病理学评估和研究。
结果与讨论通过对病理切片实验的详细操作,我们成功获得了含有病变组织的切片,并进行了染色和观察。
实验名称:炎症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通过观察炎症病理切片,了解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2. 认识炎症过程中的细胞和血管反应。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
实验材料:1. 炎症病理切片2. 显微镜3. 切片染色液4. 实验记录本实验方法:1. 将炎症病理切片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至适当倍数。
2. 观察切片,记录所见病理变化。
3. 分析炎症的实质和间质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实验结果:一、低倍镜下观察1. 炎症区域: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
2. 实质变化: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
3. 间质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二、高倍镜下观察1. 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中性粒细胞大量浸润,主要分布在血管周围和实质损伤区域。
- 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在炎症中期和晚期,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逐渐增多,主要分布在实质损伤区域和血管周围。
2. 血管反应:- 血管扩张:炎症区域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
-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和炎症细胞渗出。
3. 实质损伤:- 变性:实质细胞肿胀、胞质疏松,出现淡红色颗粒样物。
- 坏死:部分实质细胞出现坏死,细胞核固缩、溶解。
实验分析:1. 炎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炎症区域呈现明显的充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现象,实质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肿胀、变性、坏死等变化,间质呈现水肿、纤维增生等变化。
2. 炎症过程中,细胞浸润是炎症反应的重要特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3. 血管反应是炎症过程中的中心环节,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等。
4. 实质损伤是炎症反应的直接后果,包括变性、坏死等。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包括细胞浸润、血管反应、实质损伤等。
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通过炎症反应,机体可以清除损伤因子、修复损伤组织。
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报告引言病理切片观察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研究方法,通过对组织切片进行显微镜观察,可以帮助医生和科研人员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效果。
本报告将介绍一项关于肺癌病理切片观察的实验,探讨其对肺癌研究和治疗的意义。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对肺癌病理切片的观察,了解肺癌的组织学特征、病理变化以及不同类型肺癌的差异,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准备:选择多个肺癌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包括不同类型的肺癌病变。
将标本切片后,进行石蜡包埋和染色处理。
2. 石蜡切片制备:将标本固定在石蜡块上,使用旋转切片机制备薄片,厚度约为4-5微米。
3. 组织染色:采用常见的染色方法,如血液学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等,对切片进行染色处理。
4. 显微镜观察: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切片,观察肺癌组织的细胞形态、核质比、核分裂等指标。
实验结果通过对肺癌病理切片的观察,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重要的结果:1. 肺癌组织学特征:肺癌组织呈现出细胞增生、异型性增加、核分裂活跃等特征。
与正常肺组织相比,肺癌细胞形态发生明显变化,核质比增加,细胞排列紊乱。
2. 不同类型肺癌的差异:观察不同类型的肺癌病理切片,我们发现各类型肺癌在细胞形态、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鳞状细胞癌细胞呈现鳞状形态,腺癌细胞呈现腺体样结构,小细胞肺癌细胞呈现小圆形或椭圆形。
3. 病理变化与疾病发展关系:通过观察肺癌病理切片,我们可以了解肺癌的病理变化与疾病发展的关系。
例如,肺癌组织中出现的核分裂活跃程度与肿瘤的侵袭性和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实验讨论病理切片观察实验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肺癌病理学特征的机会,对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通过观察肺癌组织的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对肺癌进行分类和分级。
这对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非常重要。
不同类型的肺癌对治疗的敏感性和预后有所不同,因此准确判断肺癌的类型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病理切片实训报告心得总结引言病理切片实训是医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切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各种疾病。
在完成这次实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病理切片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背景介绍、实训过程和感悟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背景介绍病理切片实训是医学生在学习病理学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活动。
通过观察和分析组织切片,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疾病的特征和变化过程,并培养出良好的诊断能力和判断力。
这对于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非常重要。
实训过程在本次实训中,我首先接触到了不同类型的病理切片。
在导师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正确的使用显微镜观察切片,并通过比较正常切片和病理切片的差异来诊断疾病。
在实践过程中,我还学会了如何正确切割组织样本,并使用染色剂来增强对组织结构的观察。
除了观察切片,我还参与了病理切片的制作过程。
我了解到了病理切片的制作需要严格的操作流程和高超的技术。
我们需要将组织样本固定、切割、染色、封片等一系列步骤依次进行。
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对结果产生影响。
在实训过程中,我还参与了与导师和同学的交流。
通过与他们的讨论,我得到了更多有关病理学和临床诊断的知识。
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答方法也使我对所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感悟通过这次病理切片实训,我深刻认识到病理学的重要性。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没有病理学的支持,临床诊断和治疗都将无法进行。
病理切片是病理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观察和分析切片,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疾病的变化过程,从而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此外,病理切片实训也提醒我要谨慎和细致地对待医学实践。
无论是观察切片还是制作切片,我都必须保持高度的专注和准确性。
一丝一毫的差错都可能对结论产生影响,甚至对患者的治疗造成误导。
最后,病理切片实训还使我意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在实验室的工作中,我与导师和同学们紧密合作,互相支持与帮助。
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也对我的学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病理学切片的制作过程及观察方法。
2. 掌握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切片的基本技能。
3. 通过观察不同病理切片,加深对常见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病理学切片是病理诊断的重要依据,通过显微镜观察切片,可以观察到细胞、组织在疾病状态下的形态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本实验主要观察常见疾病的病理切片,包括炎症、肿瘤、变性等。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病理切片、显微镜、切片夹、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擦镜纸、生理盐水等。
2. 仪器:显微镜、切片夹、载玻片、盖玻片、吸水纸、擦镜纸、生理盐水等。
四、实验步骤1. 清洁显微镜及实验材料,确保无污染。
2. 将病理切片放置于切片夹上,用显微镜观察。
3. 依次观察切片的以下内容:(1)炎症切片:观察炎症细胞浸润、组织损伤、修复等情况。
(2)肿瘤切片:观察肿瘤细胞的形态、生长方式、浸润情况等。
(3)变性切片:观察细胞内、间质及血管等病变情况。
4. 对观察到的病理变化进行描述,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5. 清洁显微镜及实验材料,整理实验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炎症切片观察:(1)炎症细胞浸润:观察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炎症细胞在组织间隙、血管周围浸润。
(2)组织损伤:观察到组织细胞肿胀、变性、坏死等损伤表现。
(3)修复:观察到组织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形成等修复表现。
2. 肿瘤切片观察:(1)肿瘤细胞形态:观察到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核浆比增大等特征。
(2)生长方式:观察到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乳头状生长、溃疡性生长等。
(3)浸润情况:观察到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侵犯血管、神经等。
3. 变性切片观察:(1)细胞内病变:观察到细胞肿胀、脂肪变性、水变性等。
(2)间质病变:观察到纤维组织增生、血管扩张等。
(3)血管病变:观察到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血栓形成等。
六、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观察不同病理切片,加深了对常见疾病病理变化的认识。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了解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掌握常见病理切片的观察和病理诊断技巧,提高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理组织切片(如肺癌、乳腺癌、肝癌等)。
2. 实验仪器:显微镜、切片机、染色机、切片架、载玻片等。
3. 实验试剂:HE染色液、苏木精染液、伊红染液、酒精、盐酸等。
三、实验步骤1. 观察正常组织切片(1)首先观察正常组织切片,了解正常组织的形态结构。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基本结构。
(3)注意细胞排列、细胞间质、血管、淋巴管等组织结构。
2. 观察病理组织切片(1)观察病理组织切片,了解病理变化。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3. HE染色(1)取病理组织切片,放入染色机进行HE染色。
(2)染色过程中注意控制染色时间,避免过度染色或染色不足。
(3)染色完成后,用自来水冲洗切片,去除多余的染液。
4. 显微镜观察(1)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显微镜载玻片上,调整焦距。
(2)观察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的异常变化。
(3)注意病变组织的形态、分布、浸润范围等。
5. 病理诊断(1)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
(2)分析病变组织的特点,如细胞异型性、细胞核分裂象、肿瘤标志物等。
(3)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正常组织切片观察正常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排列整齐,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清晰可见。
2. 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病理组织切片显示细胞核增大、深染,细胞质减少,细胞器破坏,细胞排列紊乱,出现浸润现象。
3. HE染色结果HE染色后,细胞核、细胞质、细胞器等结构更加清晰,有利于病理诊断。
4. 病理诊断根据观察结果,结合病理学知识,对病理组织进行诊断,提出可能的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案。
五、实验总结本次实验使我对临床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病理学知识水平和临床病理诊断能力。
病理学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通过本次病理学实验,旨在观察和识别各种疾病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加深对病理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验材料1、病理切片:包括各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肿瘤、变性、坏死等病变切片。
2、显微镜:双目显微镜。
3、绘图工具:铅笔、橡皮、绘图纸等。
三、实验方法1、首先,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领取病理切片后,将其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切片的全貌,找到病变部位。
3、然后转换到高倍镜,仔细观察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染色特点等,注意病变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
4、对于典型的病变区域,进行绘图记录,并标注出病变的特点和名称。
四、实验结果(一)肝细胞脂肪变性1、低倍镜下观察:肝小叶结构尚清晰,肝细胞索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体积增大。
2、高倍镜下观察: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空泡,空泡边界清晰,将细胞核挤向一侧。
这些空泡即为脂肪滴,经苏丹Ⅲ染色后呈橘红色。
(二)慢性肾小球肾炎1、低倍镜下观察:肾小球数量减少,部分肾小球发生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萎缩、消失。
2、高倍镜下观察: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增厚,基底膜增厚、皱缩,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
部分肾小球内可见新月体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水肿、脂肪变性等。
(三)肺结核1、低倍镜下观察:肺组织内可见多个结节状病灶,病灶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区,周围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浸润。
2、高倍镜下观察:干酪样坏死区内细胞结构消失,呈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
在病灶周围,可见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等结核结节的典型细胞。
(四)子宫颈癌1、低倍镜下观察:子宫颈上皮层内可见癌细胞巢,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
2、高倍镜下观察:癌细胞大小、形态不一,核大深染,核分裂象多见。
癌组织内可见角化珠形成。
五、实验讨论(一)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细胞脂肪变性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变化,常见于酗酒、肥胖、糖尿病等情况。
实验名称:组织切片观察及病理诊断实验日期:2023年10月25日实验目的:1. 掌握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
2.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3. 熟悉常见病理变化,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实验原理: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将组织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观察到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形态变化,从而对疾病进行诊断。
实验材料:1. 组织切片:正常组织切片、病变组织切片。
2. 显微镜:光学显微镜。
3. 显微镜附件:切片夹、切片盖、光源、载玻片、盖玻片等。
4. 染色剂:苏木精、伊红、碱性品红等。
实验步骤:1. 切片制备:- 将组织块固定在10%福尔马林溶液中24小时。
- 将组织块进行脱水、透明、浸蜡、包埋等处理。
- 将组织块切成5微米厚的切片。
- 将切片展平,用苏木精染色5分钟,然后用1%盐酸酒精分化,最后用伊红复染。
2. 显微镜观察:- 将染色后的切片放在载玻片上,用切片夹固定。
- 调整显微镜光源,使视野明亮。
- 依次观察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切片。
3. 病理诊断:- 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变化,如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等。
- 分析病变组织的类型,如炎症、肿瘤、坏死等。
实验结果:1. 正常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规则,细胞核大小一致,细胞浆丰富,细胞间连接紧密。
- 组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2. 病变组织切片:- 观察到组织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增大、核仁明显,细胞浆减少。
- 组织结构紊乱,层次不清。
讨论与分析:1.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组织切片的制作技术,学会了使用显微镜观察组织切片。
2. 我们熟悉了常见病理变化,提高了病理诊断能力。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正常组织切片和病变组织切片在细胞形态、结构、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结论:1. 组织切片是病理学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组织切片可以判断疾病类型。
2. 熟练掌握组织切片制作技术和显微镜观察方法是病理学诊断的基础。
病理学实验切片1. 肾小管水样变性(1)低倍镜:在肾小球周围的肾小管,有些细胞体积大,染色淡红,为病变部位。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有的胞浆崩解脱落入管腔,细胞核结构清晰。
(3)诊断要点: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体积大,胞浆淡红,管腔不规则变小。
②水肿细胞的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
2. 肝脂肪变性(116)(1)低倍镜: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空泡边缘清楚。
(2)高倍镜: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诊断要点:①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②细胞核受挤压偏向一侧,胞浆减少。
3. 肾小管细胞内玻璃样变性(1)镜下: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即为病变部位。
(2)诊断要点:肾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
4. 脾动脉硬化(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1)低倍镜:脾被膜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体积缩小,脾窦扩张充血,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
(2)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在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3)诊断要点:①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②内膜下可见环状红染均质物质。
5. 脾梗死(1)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
(2)高倍镜: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脾小体轮廓和小梁的结构尚可辨认,其余部分为慢性脾淤血的改变。
(3)诊断要点:①坏死灶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②坏死后脾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6. 肉芽组织(1)低倍镜:肉芽组织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
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其排列方式与表面平行。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梭形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病理学切片观察,分析病理病例,了解疾病的病理特征,提高病理诊断能力。
二、实验材料1. 病理切片:包括肝细胞脂肪变性、肉芽组织、慢性肺淤血、混合血栓、肾贫血性梗死、纤维素性心包炎等病理切片。
2. 显微镜:用于观察病理切片。
3. 病理学教材、图谱:用于对照学习。
三、实验方法1. 观察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观察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2. 观察肉芽组织切片:观察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表浅部新生毛细血管的方向大致与肉芽的表面垂直;间质疏松水肿,有较多炎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此外可见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及浆细胞;纤维母细胞体积大,形态不规则,常为有突起的星形或梭形,胞浆丰富略呈嗜碱性,细胞核圆形、卵圆形,染色质疏松,染色浅,核仁明显。
3. 观察慢性肺淤血切片:观察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致使肺泡壁增厚。
肺泡腔可见较多巨噬细胞和心力衰竭细胞,后者胞浆内含多量棕色颗粒。
部分肺泡腔内可见红细胞及淡粉色的蛋白质水肿液。
4. 观察混合血栓切片:观察闭塞静脉内可见粉染带状、条索状或块状的血小板梁,有分枝相互连接,其间有粉染丝状纤维素网,网眼内可见大量红细胞及少量白细胞。
血栓周边可见肉芽组织长入。
5. 观察肾贫血性梗死切片:观察梗死区为淡粉色,无细胞核结构,但仍可见肾组织结构轮廓。
梗死区周围可见充血出血带。
6. 观察纤维素性心包炎切片:观察心包表面为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为粉染颗粒状无结构物质,呈网状分布。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肝细胞脂肪变性:切片中可见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圆形空泡,肝小叶的中央带和中间带改变较明显。
病变严重时空泡增大,肝细胞核被挤压向肝细胞一侧。
这表明患者可能患有脂肪肝。
2. 肉芽组织:切片中可见主要由纤维母细胞、新生毛细血管及大量炎细胞组成。
病理切片制作实验报告病理切片制作实验报告病理切片制作是一项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探究病理切片制作的步骤和技术,并评估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病理切片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技术,并探究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取材、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以及如何观察和分析病理切片。
二、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 病理标本- 10% 福尔马林- 蜡块- 切片机- 染色剂(如血液染色剂、组织染色剂等)2. 实验方法:- 取材:将病理标本切割成适当大小的组织块,注意保持组织的完整性。
- 固定:将组织块浸泡在10%福尔马林中,使其固定。
- 包埋:将固定后的组织块置于蜡块中,使其浸泡在熔化的蜡中,蜡块冷却后形成固体蜡块。
- 切片:使用切片机将蜡块切割成薄片,厚度通常为4-6微米。
- 染色:将切片浸泡在染色剂中,使其染色。
- 观察和分析: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切片,分析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三、实验结果通过本实验,我们成功制作了病理切片,并观察到了组织结构和病变情况。
通过染色,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间质的分布情况,以及病变部位的异常变化。
四、实验讨论病理切片制作是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重要工具。
通过观察病理切片,医生可以判断组织的正常与异常情况,从而诊断疾病。
染色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切片的对比度,使细胞和组织结构更加清晰可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取材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取材时应选择代表性的组织块,并保持其完整性,以确保切片的可靠性。
固定和包埋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时间和温度,以避免组织的变性和破坏。
切片时,刀片的锋利度和切割速度也会对切片质量产生影响。
此外,染色选择和染色时间的控制也是关键。
不同的染色剂适用于不同的组织和病变类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染色时间过长或过短都可能导致染色效果不佳,影响切片的观察和分析。
病理切片制作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临床诊断,还可以用于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
病理学切片观察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主要通过对多种组织病理切片的观察,掌握切片的制备及观察技巧,进一步
了解不同组织的病理变化。
实验一:胃粘膜炎切片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胃粘膜炎切片,可以看到胃黏液层变薄,黏膜上皮细胞坏死并有大量
炎性细胞浸润。
此次实验观察到的胃粘膜炎切片病理特点与临床胃炎病变相一致。
实验二:皮肤皮脂腺瘤切片观察
皮脂腺瘤是皮下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皮肤皮脂腺瘤切片呈囊状结构,并由两层细胞组成。
表层细胞扁平,呈现薄膜状,基底层细胞则圆形,胞浆染色较深。
此次实验成功观察到了皮脂腺瘤的特征,对于今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实验三:肾小球硬化症切片观察
肾小球硬化症是一种比较严重的肾病,本次实验观察到的肾小球硬化症切片中,肾小
球内部呈玻璃状变性,毛细血管袢体积明显缩小,基底部分有纤维化。
此次实验的观察结
果与临床上肾小球硬化症的病变特点相一致。
实验四:心肌梗死切片观察
心肌梗死是临床急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本次实验观察到的心肌梗死切片中,心
肌细胞明显坏死,局部血管充血,毛细血管袢体积明显缩小。
此次实验观察结果对于掌握
心肌梗死的病理变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病理学切片的制备及观察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且通
过观察不同种类的切片,了解了不同组织的病理变化特点,对今后的病理诊断、治疗和预
防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