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古文汇总(包含注释及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6.49 KB
- 文档页数:5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
小古文六年级上册通常会包含一些简短的文言文篇章,这些篇章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词汇和表达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能出现在小古文六年级上册的篇章示例:
《郑人买履》: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译文: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好了自己脚的尺寸,用一根绳子记录下来,他随手将绳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门了。
他来到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左挑右选,终于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尺寸的绳子放在座位上了,就说忘了带尺寸。
于是返回家去取。
等他返回集市的时候,太阳已经下山了,大多数店铺已经关门了。
他最终没能买到鞋。
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刻舟求剑》: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立即在船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这些篇章通常会有注释和译文,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汉语的含义和用法。
学习这些篇章,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了解古代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
六年级上必背古诗词文言文《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悯农》(其一)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二)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游子吟》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滕王阁序》(节选)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岳阳楼记》(节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六年级上册古诗文言文1.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 解析。
- “移舟泊烟渚”,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
这里的“烟渚”给人一种很神秘、朦胧的感觉,就像一幅水墨画的开篇,先给你渲染出一种氛围。
- “日暮客愁新”,傍晚的时候,旅客的愁思又涌上心头。
为啥呢?你想啊,日暮时分,本来就是一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人在这个时候就容易多愁善感。
而且他还是个客居他乡的人,看着太阳落山,就会更想家,那种孤独感和思乡之情就像小虫子一样开始在心里爬来爬去了。
- “野旷天低树”,原野空旷,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还低。
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视觉感受,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四周没有什么遮挡,就感觉天空好像压下来了,和树都快挨在一起了。
这一句把那种空旷寂寥的感觉描绘得超级生动。
- “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月亮倒映在水中,好像和人很亲近。
诗人在孤独愁闷的时候,看到水中的月亮,就感觉月亮是来陪伴自己的。
月亮这个意象在古诗里经常和思念、孤独联系在一起,这里也是,虽然它好像近在咫尺,但是又遥不可及,就像诗人的家一样。
3. 赏析。
- 这首诗整体的意境非常清幽孤寂。
从写作手法上看,前两句叙事兼抒情,直接说出自己日暮添愁的心情。
后两句写景,通过对旷野和江水、明月的描写,把那种愁绪进一步烘托出来。
就像是先给你一颗苦药丸,然后再给你一杯苦茶,让你苦上加苦,但是这种苦又有一种独特的美感。
诗中的景色描写简洁却又非常有感染力,用“野旷”“江清”等简单的词语,就勾勒出一幅很有层次感的画面,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孤独的诗人站在船头,望着天边的月亮发愁的样子。
1.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 解析。
- “黑云翻墨未遮山”,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一样,还没有完全遮住山。
这乌云来势汹汹啊,像墨汁一样黑,这个比喻特别形象,一下子就能让我们想象出乌云密布的样子。
-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一样,纷纷跳进船里。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必须认真进行阅读,这样才能提高阅读水平,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凿壁偷光的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参考!原文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奇怪的。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给:资助,供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但是不识字,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拓展阅读:凿壁偷光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六年级上册必背的古文
1、《童趣》。
描写了作者儿时观察虫飞,观察花草树木。
表现了作者好奇心强和充满童趣的特点。
2、《论语十则》。
其记载了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为儒家经典著作。
3、《古代诗歌四首》。
分别为:《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和《钱塘湖春行》。
4、《山市》。
山市指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因出现在山上,所以称为"山市"。
作者在那个时代,还不能理解海市蜃楼的形成原因,故又称此幻象为"鬼市"。
5、《世说新语两则》。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其为我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6、《寓言四则》的塞翁失马。
表达了人生中的事情不一定是福还是祸,应该从多个角度看问题。
六年级必备古代经典文言文原文及解释目录1. 三字经2. 百家姓3. 千字文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相远。
平生易得一知己,难得平生知己父。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呗谐音。
周流四海,皇颂所庸。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费廉岑薛,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郝邬安常。
乐于时丘,傅皮卞齐。
康伍余元,卜顾孟平。
黄和穆萧,尹姚邵湛。
汪祁毛禹,狄米贝明。
臧计伏成,戴谈宋茅。
庞熊纪舒,屈项祝董。
梁杜阮蓝,闵席季麻。
强贾路娄,危江童颜。
郭梅盛林,钟徐邓。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闰余成岁,律呗谐音。
阴阳割昏晓,四时歌辞。
春江花月夜,[开(冖头)]辰(隹头)(皿头)浮婚纱。
(冖头)]辰(隹头)(皿头)浮婚纱。
白马金鞍,[三山]五岳,举世皆称。
三山]五岳,举世皆称。
青萍之末,[黄]菊散黄。
[十(又头)它(它后)聚旁]护(苍头)萨(革后)想: [周吴(十(又头)支旁)聚旁只(斤头)]德如登仙后亲宠其居。
[夭魏毛点气](毛头)眉清目秀,端宏硕。
黄]菊散黄。
[十(又头)它(它后)聚旁]护(苍头)萨(革后)想: [周吴(十(又头)支旁)聚旁只(斤头)]德如登仙后亲宠其居。
[夭魏毛点气](毛头)眉清目秀,端宏硕。
[来冖外]观眉去宇,犹渡由冈。
[来冖(叉头)作]作客内[瓦(亠头)乃](二提)倚窗。
[瓦(亠头)乃](二提、五开、[又头(又头)]),[(革头)牛早角],人兄矣。
[冖头]最教如子。
[瓦头](二提、[又(又头)头又(礻头)])手如柔荑。
[卧朋冖头(金头)冤土](卜头)(南(toe.3U鬃)头)[(它头)尤微開](叉头)其大堂阳,恭彝我徒:[([十头]粅三)]众啊,雷余所言无欺。
作客内[瓦(亠头)乃](二提)倚窗。
六年级必备古文原文及解释一、《诗经》1.《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考解释:这首古文描述了一个美丽而温柔的姑娘。
她与君子相互吸引,君子热衷于追求她。
2.《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参考解释:这首古文表达了对一个女子的思念之情。
作者用蒲草的颜色来比喻女子的美丽,表达了对她的思念和渴望。
二、《论语》1.《学而篇》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参考解释:这篇古文表达了研究和交友的重要性。
通过研究和与朋友交往,我们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
2.《为政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言而无信,不知其终也。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诚信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没有信用,那么他的价值和结果就无法确定。
三、《道德经》1.《道经》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讲述了道的概念。
道是无法被准确描述的,名字也只是对它的一种表达,无法完全涵盖。
2.《德经》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参考解释:这篇古文强调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按照道德的原则来治理,那么国家就会和谐稳定,鬼神也不会伤害人民。
以上是六年级必备的古文原文及简要解释,希望对研究古文有所帮助。
(Note: The content provided above is for reference only and cannot be confirmed for accuracy in terms of specific sources or translations.)。
1、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 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2、望梅止渴魏武行役(yì),失汲(jí)道,军皆(jiē)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ráo)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注释】:①役:打仗②失:丧失,失掉,没③汲:水源④军:喻指全军⑤乃:就⑥饶:富足,多⑦饶子:果实结得多⑧闻:听说⑨乘:利用⑩及:到了⑾源:水源【译文】:魏武帝(曹操)行军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们都渴得厉害,于是他传令道:“前边有一片梅子林,结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听说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利用这个办法部队赶到前方,找到了水源。
【寓意】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3、翠鸟移巢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③,爱之,恐坠④,稍下⑤作巢。
子长羽毛,复⑥益⑦爱之,又更下巢⑧,而人遂⑨得而取之⑩矣。
——冯梦龙《古今谭概》【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
②避患:避免灾祸。
③及生子:等到生了小鸟。
六年级上册小古文12篇
六年级上册的小古文是指中国语文教材中六年级上学期所包含
的古文篇目。
小古文是指古代文学作品中篇幅较短的文章,通常包
含了一定的哲理或者教育意义。
在六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小古
文的选择通常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
古文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以下是一个可能包含的小古文篇目的列表:
1.《童子读书》。
2.《鹦鹉学舌》。
3.《捕鱼》。
4.《马上对》。
5.《刻舟求剑》。
6.《劝学》。
7.《孟母三迁》。
8.《白马非马》。
9.《张良辞》。
10.《韩非子》。
11.《弟子规》。
12.《论语》。
这些小古文涵盖了不同的题材和风格,通过阅读这些古文,学生可以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希望这些古文能够对学生的成长有所帮助。
题目:古诗之美: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大全一、引言在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许多古诗,这些古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功力。
通过注释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魅力,进而受益匪浅。
二、对古诗大全的整体评价在这本语文书中,我们将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古诗,如《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这些古诗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深入的注释和精准的翻译,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三、从简到繁的古诗解读我们将从简单的古诗入手,比如《咏鹅》、《悯农》等。
这些古诗言简意赅,通过深入的注释和翻译,我们可以理解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情感的思索。
我们将深入探讨一些较为复杂和深奥的古诗,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江雪》等。
这些古诗通过其丰富的意象和婉约的语言,传达出古人对生命、时光、情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通过注释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魅力,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四、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大全的注释和翻译,我们深入地理解了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我们领略了古人对自然、生活的感悟,以及对人生、情感的思索,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
通过对古诗的解读,我们得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受益匪浅。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注释和翻译古诗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古诗的美丽与力量。
古诗以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我相信,通过不断地阅读、注释和翻译古诗,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古诗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拓展自己的人生视野。
六、作者结语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通过注释和翻译六年级上册语文书人教版古诗大全,为大家深入解读古诗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优美的古诗,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艺术功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素养。
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1. 原文。
-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 字词解释。
- 鼓:弹奏。
- 志在太山:心里想着高山。
志,心志,情志。
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 善哉:好啊。
- 巍巍:高大的样子。
- 少选:一会儿,不久。
- 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 破琴绝弦:把琴摔破,弄断琴弦。
- 复:再,又。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本文通过讲述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表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伯牙善于弹琴,锺子期善于倾听,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难得的知音。
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 赏析:- 文章篇幅短小精悍,却生动地刻画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深厚情谊。
通过伯牙弹琴时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和锺子期准确的回应“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展现了二人心灵的契合。
- 从语言上看,用词简洁而精准。
如“善哉乎鼓琴”,简单的几个字,就表达出锺子期对伯牙琴艺的高度赞赏。
最后的“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一种决绝的行为,深刻地表现出伯牙失去知音后的悲痛心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4. 背诵要点。
- 可以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来背诵。
先记住伯牙弹琴,锺子期听琴时的互动,即伯牙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与锺子期相应的赞叹。
然后重点记住锺子期死后伯牙的反应“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1. 原文。
2. 字词解释。
-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宝,珍藏。
- 数:清点数目,计算。
- 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 曝:晒。
- 拊掌:拍手。
- 搐:抽缩。
- 股:大腿。
- 乃:却。
- 掉:摆动。
- 谬:错误。
-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3. 主题与赏析。
- 主题:这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的故事,告诉人们要认真观察事物,不能迷信权威。
六年级上册所有古诗和文言文“《诗经・采薇(节选)》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简直太美啦!这说的是啥意思呢?就是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柔随风摇曳。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舞。
哎呀!这就好比你出去旅游的时候,走的时候阳光灿烂,心情超好,回来的时候却遇到了狂风暴雨,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呢。
《春夜喜雨》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 杜甫写得可真好呀!意思是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
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这就像一个默默关心你的好朋友,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悄悄地来帮助你,超暖心呢。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画面感十足。
这说的是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喜鹊。
清凉的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
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哇塞!这不就像夏天的夜晚,你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乘凉,一起聊天,听着周围的各种声音,特别惬意嘛。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 白朴的《天净沙・秋》好美呀!描绘的是太阳渐渐西沉,已衔着西山了,天边的晚霞也逐渐开始消散,只残留有几分黯淡的色彩,映照着远处安静的村庄是多么的孤寂。
轻烟淡淡飘向空中,几只乌鸦栖息在佝偻的老树上,远处的一只大雁飞掠而下,划过天际。
远处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
这就好像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你仿佛置身其中,感受着秋天的宁静与美好。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绝弦》的故事好感人啊!意思是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 这就像你和你的好朋友,一个人说话,另一个人总能懂你的意思,这种感觉是不是超棒呢?“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六年级必备古代文言文原文及解释1. 《白日依山尽》(李白)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李白的这首诗描述了白天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象来表达人们的奋斗和追求。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落山的美景,意味着一天的结束;“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壮丽景象,意味着事物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表达了人们的追求与挑战,在实现一个目标之后,应进一步提升自己追求更大的成功。
2. 《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落山的美景;“黄河入海流”描绘了黄河奔流入海的景象。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达了人们应当不断追求进步,踏上更高的境界,寄托了对追求进步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希冀。
3. 《长恨歌》(白居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解释:这首诗描绘了美好的自然景色以及对春天的赞美。
诗中的“青青园中葵”描述了园中的葵花青翠欲滴;“朝露待日晞”描绘了清晨的草地上洒满的露水;“阳春布德泽”则表达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恩赐和喜悦;“万物生光辉”描绘了万物在春天中焕发出的光彩夺目的景象。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达了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
4. 《滕王阁序》(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解释:这篇序言描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滕王的赞美和思索。
诗中的“豫章故郡”描绘了以豫章故郡为背景的滕王阁;“洪都新府”则形容滕王阁的宏伟与庄严。
而“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比喻滕王阁的高耸,类似于伸展翅膀的飞鸟。
整篇序言通过描绘滕王阁的辉煌和威严,表达了诗人对滕王的敬仰之情。
5. 《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解释:这首词描绘了人生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迁。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词和文言文及译文一、《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翻译:草原上的野草离离,一年一度枯荣交替。
野火无法烧尽它们,春风一吹又焕发出生机。
远处的芬芳侵袭古老的道路,阳光下的翠绿连接着荒凉的城堡。
又送别了一位王孙,那悲伤和离别的情感满溢着心间。
二、《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翻译:千里江南,莺啼绿红相映,水边村庄山麓城郭,酒旗招展。
南朝修建了四百八十座寺庙,多少楼台笼罩在烟雾和细雨之中。
三、《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节降临,在万物萌发生长时便滋润了大地。
它随着春风悄悄地潜入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田野上的小路和云层都是一片漆黑,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明亮。
待到天明时再看那被雨水滋润的花朵,锦官城变得花团锦簇了。
四、《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翻译:在明亮的月光下,鹊儿惊飞离开树枝,清风半夜吹来蝉鸣声。
在稻花的香气中谈论丰收的年景,听着一片蛙声。
天外七八个星星挂在天空,山前两三点雨滴落下。
曾经熟悉的茅店位于社林边,路转溪桥时忽然出现了它。
五、《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翻译:老朋友准备了饭菜和鸡肉,邀请我来到他的农家。
绿树环绕着村庄,青山斜立在城郭之外。
打开窗户面对着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杯谈论着桑麻的事情。
等到重阳节那天,还会再次来到这里欣赏菊花。
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六篇)师说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1【师说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後,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於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於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焉。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子、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闻道有先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於时,学於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学者: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
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传授。
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
惑,疑难问题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识和道理。
《论语·述而》载:“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
乎:相当于“于”,与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闻:听见,引申为知道,懂得。
六年级必背古诗词文言文加翻译《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翻译: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让人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抬头仰望天空中的明月,低下头来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故乡。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翻译:好雨似乎懂得选择时节,在春天适时地降临。
它随着风悄悄地在夜里降临,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翻译: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白练悬挂在山前。
水流从高处直泻而下,仿佛有三千尺之高,让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倾泻下来。
《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译:农民在正午时分锄地,汗水滴落在禾苗下的土壤里。
谁知道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辛苦劳作的结晶。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译:群山中鸟儿已经飞走,所有的小路上都不见人影。
只有一位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垂钓。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翻译:秦朝的明月照耀着汉朝的边关,万里长征的士兵还没有归来。
只要龙城的飞将军还在,就不会让胡人的马匹越过阴山。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翻译:太阳依着山峦渐渐落下,黄河滚滚流向大海。
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翻译:原野上茂盛的草,每年都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轮回。
野火无法将其烧尽,春风一吹,它们又重新生长。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翻译:应该同情那些在青苔上留下足迹的木屐,轻轻地敲击柴门却久久无人应答。
春天的景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从墙外探出头来。
六年级课外古诗和古文一、古诗部分(一)咏鹅——骆宾王1. 原文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2. 注释曲项:弯着脖子。
歌:长鸣。
3. 翻译“鹅鹅鹅”,面向蓝天,一群鹅儿伸着弯曲的脖子在歌唱。
洁白的羽毛,漂浮在碧绿水面。
红红的脚掌,拨动着清清水波。
4. 赏析这首诗简单又生动。
从一开始简单的“鹅鹅鹅”,就像我们看到鹅的时候那种惊喜的呼喊。
然后描绘出鹅的形态,曲项向天歌,把鹅那种高傲又可爱的模样展现出来。
白毛和绿水、红掌和清波,颜色对比鲜明,画面感超强,让我们仿佛能看到一群大白鹅在绿水上欢快游动的场景。
骆宾王写这首诗的时候还很小呢,就能写出这么有趣又形象的诗,真的很厉害。
(二)敕勒歌1. 原文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2. 注释敕勒川:地名,在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一带。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3. 翻译辽阔的敕勒平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空像个巨大的帐篷,笼盖着整个原野。
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当一阵风吹过,草儿低伏下去,显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4. 赏析这首诗超级有画面感。
开头就点明地点,然后把天空比作穹庐,特别形象地写出了草原的广阔。
“天苍苍,野茫茫”这两句,就像把我们带到了那片广阔无垠的大草原上,感受到那种空旷和壮美。
最后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是全诗的精华,风一吹,草低下去,牛羊就出现了,充满了生机和灵动。
二、古文部分(一)两小儿辩日1. 原文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2. 作者介绍这篇文章出自列子·汤问,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
3. 注释东游:向东游历。
《负荆请罪》古文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素贱人,徒以①口舌而居我上,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之,不肯与会;每朝,常称病,汪欲争利。
出而望见,辄引车避匿。
其舍人以为耻。
相如曰:“子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②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注释:
素:平素,向来徒:只是
以:①凭借②因为驽:比喻人没有才能
颈:脖子刎颈之交: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子:古代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
视:认为俱:共同
贱人:身份卑微的人
翻译:
廉颇说:“作为赵国的将军,我有攻占城池作战旷野的大功劳,而蔺相如本来就是身份卑贱之人,只不过靠能说会道立了点功(凭借口舌之功),可是他的地位却在我之上,我感到羞耻,无法容忍在他的下面。
”并扬言说:“我遇见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一番。
”
蔺相如听到这话后,不愿意和廉颇相会。
每到上朝时,蔺相如常常声称有病,不愿和廉颇去争位次的先后。
没过多久,蔺相如外出,远远看到廉颇,蔺相如就掉转车子回避。
蔺相如的门客感到羞耻。
蔺相如说:“诸位认为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众人都说:“廉将军比不上秦王。
”蔺相如说:“以秦王的威势,而我尚敢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群臣,我蔺相如虽然无能,难道会廉将军吗!但是我想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如今我们俩相斗,就如同两猛虎争斗一般,势必不能同时生存。
我所以这样忍让,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前面,而将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罢了!”
廉颇听说了这些话,就脱去上衣,露出上身,背着荆鞭,来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
两人终于相互交欢和好,成了生死与共的好友。
《铁杵成针》古文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白怪而问之,媪曰:“欲做针。
”白曰:“杵成针,得乎?”曰:“但需工深!”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释:
眉州:地名,今四川省眉山一带
成:完成去:离开
逢:遇到媪:年老的妇女
方:正在曰:说
铁杵:铁棍,铁棒
欲:想要但:只,只是
感:被……感动还(huán):回去
卒业:完成学业
翻译: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间相传李太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
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
”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
老婆婆自己说她姓武,现在磨针溪旁有武氏岩。
《牛郎织女》古文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女也,年年机杼(zh ù)劳役,织成云锦天衣。
容貌不暇整,天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
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
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髡(kūn),相传是日河鼓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去。
注释:
机杼:机,织布机;杼,即梭,织布的梭子
劳役:辛苦操作
织衽:织布机上的经线叫衽。
织衽就是拿着纬线而贯经线的意思
涉秋:入秋
髡:古代刑法之一,剃掉头发,使成秃头叫髡
河鼓:星名,即牵牛汉:天汉,即银河
梁:桥皆:都是日:这一天
翻译:
天河的东边住着织女,她是天帝的女儿,年年在织布机上劳苦操作,织出云锦天衣,自己都没有空闲打扮容貌。
天帝可怜她独自生活,允许她嫁给天河西边的牵牛郎,织女出嫁后荒废了纺织的工作。
天帝大怒,责令她回到天河东边,只许他们一年相会一次。
每年入秋的第七天,我们总会看见乌鹊的头顶突然秃去。
相传这天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的东岸相会,役使乌鹊做桥梁从它们头顶走过去,所以乌鹊头上的毛都被踩秃了。
道边李苦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惟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选自《世说新语·雅量》注释:
尝:曾经诸小儿:小伙伴们
游:玩多子折枝:果实很多压弯了树枝
竞走:争着奔过去惟:只有
信然:真是这样
翻译:
王戎七岁时曾和众小孩儿一起玩,看见路旁李树上有许多李子,折断树枝,众小孩儿相继跑着抢走李子。
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答道:“李树在路边生长而且结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
”拿来一个真的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