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695.00 KB
- 文档页数:17
六年级语文两小儿辩日「人教版」《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社九年制义务教育十一册里的一篇讲读课文。
它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表达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持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两小儿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的品质,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两小儿辩日》一课是培养学生的初步感知文言文的好课例,因此我教授本课时训练重点确定为:1.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疑难字词,能根椐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两小儿为认识自然,探索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慎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1.熟读课文大概了解文意。
2.搜索关于孔子的资料(生平、言论)。
3.思考课后练习题。
本堂课因为是孩子们初学古文,所以在本文教学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乐读趣学,自主感悟。
通过借助课后注释理解文章,教师适当点拨,讲解。
重视古文的读,要求学生读出古文的韵味,读懂文章的意思进展语言积累的训练,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主要以教师的导,学生的学习为教学主线,去营造一种教师和学生互动的学习气氛,以承受变探究的演化形式,逐步深入,让学生在学习中解惑,积累。
从而解决出学生学习古文的困难,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学法,快乐轻松地学习古文。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复习旧知引入新课的方法,由“辛”字入手,加部首说“辩”字导入课题,解释“辩”字的字义,从而以“辩”字贯穿全文,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两小儿辩论太阳,此时教师那么引导学生再一次读课题,然后层层深入、质疑,两小儿辩论太阳的什么呢?让孩子深入思考,以此交待了学文的目的,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
由于学生初学古文,所以困惑重重,在此我让学生充分交流初学古文的感受,从而总结出古文不好读,不好懂,明确了学习古文的方向和目标,紧接着老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古文的美,学生通过倾听总结读法。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一、上课内容《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文言课文。
文章讲的是古时候两个小孩凭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
这个故事既渗透了要主动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并大胆质疑的科学态度;也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应该实事求是的道理。
二、学习目标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词句,体会故事蕴含的哲理。
四、教学环节1、以“辩”为眼,初识“辩日”2、读通课文,掌握断句3、理解内容,深解“辩斗”4、多种角度,升华“辩斗”5、拓展延伸,熟练运用五、具体教学环节一、课前两分钟背诵《论语》中的名句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③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友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二、以“辩”为眼,初识“辩日”1、同学们,中国的文字是世界上最美也最有趣的文字,大家看,两个辛之间加上一个部首可以构成几个不同的字?(用日历牌换字)2、我们今天学的课文中有一个“辩”字,《两小儿辩日》,结合预习课题中的辩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辩论的结果怎样呢?谁又参与了这场辩论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课文的学习。
3、这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以前还学过哪些文言文?(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你是怎样学习的?交流文言文学习方法。
师:我们今天就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
谁能介绍一下《两小儿辩日》的作者和出处?生介绍列子和《列子·汤问》。
三、读通课文,掌握断句㈠生自读课文师:把书打开,我们先来试着读一读课文,争取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两小儿辩日》课文原文及赏析《两小儿辩日》课文原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赏析:
《两小儿辩日》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描述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论太阳在早晨和中午距离地球的远近的故事,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同时也揭示了知识的无限性和探索的重要性。
首先,课文中的两个小孩分别从视觉和触觉两个角度对太阳的距离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一个小孩认为早晨太阳看起来比中午大,所以离地球近;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早晨太阳感觉上比中午凉,所以离地球远。
这两种观点都有其观察和感知的基础,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立思考。
其次,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争论无法做出判断,这表明知识的边界和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即使是被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也无法解答所有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虚和探索的精神,不断学习和进步。
最后,两个小孩对孔子的质疑“孰为汝多知乎?”表达了对权威的挑战和对知识的追求。
这不仅展现了古代儿童的聪明才智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启示我们要敢于质疑、勇于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总的来说,《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以其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哲理,向我们传达了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思考、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等重要价值观,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二则两小儿辩日篇1教材分析:《文言文两则》人教版新课标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是学生步入六年级的第一课。
课文共包括《学弈》和《两小儿辩日》两则故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
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教学目标: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是本课的重点。
四、课前准备: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五、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讨论六、教学时间: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
“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
(板书:学弈)(1)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前)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邹国(现山东邹县)人。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