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的政治 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 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 的气势美,是古代论辩文中的杰作。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轲__,字_子__舆_,_邹__国(今山 东邹城)人。战__国__中__期__思想家、教育家,__儒__家__思想代表 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在儒家学派中其地位 仅次于孔子,被尊称为“__亚__圣__”。
安民,养民 宾语前置,莫能御之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宾语前置,由何,从哪里
古代新钟铸成,宰杀
曰:“何由知吾可也?”
牲口,取血涂钟行祭。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
宾语前置,牛之何。之,到,往。 回答 省略句,将以(之)衅钟
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颁(bān)白
2、整体把握
一
开头至“王请度之”
从“以羊易牛”入手,阐明齐宣王未实行 王道,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二 至“孰能御之”
从反面论述“霸道”的危害,敦促齐宣 王彻底改弦易辙,放弃霸道,实行王道。
三 到篇末
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
研读词句
第一部分
能够 使动,使……听到
齐国在东方诸国中实力强大,齐宣王的 父亲齐威王曾经两次大败魏军,并以善于纳 谏著称,有“战胜于朝廷”之美誉。
《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 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当时, 齐宣王想仿效齐桓公、晋文公谋图霸业、 统一天下,并以此询问孟子。但孟子却 围绕“行王道”“弃霸道”的主题与齐 宣王展开了一场论辩。
既然这样,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