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管理经济学 - 温兴琦-第2章 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647.00 KB
- 文档页数:79
第一章导论稀缺性:所有资源都是有限的。
理性人假设是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也可以说,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任何经济活动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是“合乎理性的人”;否则,就是非理性的。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供给定理是说明商品本身价格与其供给量之间的关系的理论。
其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的波动,强调该商品供应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Q s=Q s(P)影响供给的非价格因素:有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的成本。
这些非价格因素的变动将引起整条曲线的移动。
价格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是通过点在供给曲线上的移动来表示的。
需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动的关系,强调该商品需求量和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demand curve)表明,在非价格因素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对应于每一个价格,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数量。
价格与数量的关系可以用方程式表示:Q D=Q D(P)决定需求变动的非价格因素:主要有可支配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和消费者偏好。
需求变动通过整条曲线的移动来表示出来。
价格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动是通过点在曲线上的移动来表示的。
市场机制:在一个自由市场上能使价格一直变化到市场出清为止的趋势——即直到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为止。
均衡:价格等于均衡价格: Q D = Q S;无短缺;无过度供给;无价格变动的压力过剩:价格高于均衡价格:过度供给;生产者将降低价格;需求量增加,而供给量减少。
短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出现短缺;生产者提高价格;需求量减少,而供给量增加。
对于过剩和短缺,市场将持续调整,直至到达新的均衡价格为止。
∙供给与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出清价格或均衡价格。
∙如果处于非均衡状态,市场将自动调整以减少过剩或短缺的数量,并使市场回到均衡点。
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市场调节的基本原理在经济学中,供求关系是市场调节的基本原理之一。
供求关系指的是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市场达到均衡,价格相对稳定。
本文将详细探讨供求关系市场调节的基本原理。
一、供给的基本原理:供给是指市场上企业或个人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量。
供给的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生产成本、技术水平、产能和税收政策等。
供给曲线是价格与供给数量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呈正向斜率。
供给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供给与价格正相关:价格上涨会刺激供给增加,而价格下跌则会导致供给减少。
2. 供给受成本影响:生产成本的变化会导致供给数量的变化。
例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会增加生产成本,从而减少供给数量。
3. 供给受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促使供给增加。
4. 供给受税收政策的影响:税收政策的改变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和利润,进而影响供给数量。
二、需求的基本原理: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量。
需求的数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价格、收入、消费者偏好和相关商品价格等。
需求曲线是价格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曲线,通常呈负向斜率。
需求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需求与价格负相关:价格上涨会导致需求减少,价格下跌则会促使需求增加。
2. 需求受收入影响:收入增加会提高消费者购买力,从而导致需求增加。
反之,收入下降则会导致需求减少。
3. 需求受消费者偏好影响:消费者对商品的偏好和需求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某种商品的偏好提高时,需求量往往也会增加。
4. 需求受相关商品价格影响:相关商品价格的变化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
例如,对于互补商品来说,一个商品价格上涨可能导致另一个商品的需求减少。
三、供需关系的市场调节:供求关系的市场调节是指通过调整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来实现市场的稳定。
当供给不足于满足需求时,价格上涨,进而刺激供给增加,直到市场达到供需平衡;当供给过剩时,价格下跌,进而促使需求增加,直到市场再次达到供需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