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与需求基本原理
- 格式:ppt
- 大小:5.37 MB
- 文档页数:97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
需求向下倾斜原理: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购买者趋向于购买该商品的更少数量,同样地,当价格下降时,当价格下降时,其他调价不变,需求量增加。
不难料到这样一个结局,当你所持有的一切东西,都是白银或黄金做的时候,你会渴望破铜烂铁。
什么是不辨是非的人,他知道一切事物的价格却不理解其价值的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着个人消费越来越多的某种物品,他从中得到额外的货或边际效用量是下降的。
经济依赖于三个重要的经济要素:劳动,资本和土地。
土地和劳动称为“基本生产要素”,资本是一种生存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
牺牲现在的消费而得来的增长。
许多经济活动都涉及到放弃现在的消费,以增加我们的资本,我们每次进行投入——建造一个新工厂或者修筑一条道路,增加受教育的年限或提高教育质量,或者增加有用的技术知识的储存——我们都是在提高我们的未来生产率。
市场如何解决基本经济问题
1,生产什么东西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2,如何生产物品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3,为谁生产物品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上的供给与需求。
“看不见的手原理”:当每个人自私自利地追求他或她的个人利益时,他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公众的最好福利。
完全竞争:指在该市场上任何企业和消费者所占的市场份额都没有大到能影响市场价格的时候。
政府的经济作用:提高效率,增进平等和促进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经济组织的基本问题
制造的每一支枪,下水的每一艘军舰,发射的每一枚火箭,从最终意义上讲,都意味着对忍饥挨饿的人们的盗窃。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教学目的:明确需求与供给的有关基本理论;理解供求规律。
教学要求:阐明均衡价格理论及其在政府政策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影响供给和需求的因素;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
教学难点:均衡价格的形成;供给弹性与需求弹性的计算。
第一节市场与竞争一、市场的参与者市场是某种物品或劳务的一群买者与卖者。
市场的参与者大致划分为四类:消费者、厂商、政府机构和外国人。
市场的每一参与者都有着自己追逐的目标。
在通常情况下,消费者追逐效用最大化;厂商追逐利润最大化;政府追逐公共福利最大化;外国人追逐的目标如同消费者、厂商和政府机构。
所有市场参与者都只能在他们有限的资源限制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
人们决定参与市场交换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1)任何单个个人都不可能生产出他所需要的全部产品和服务;(2)人们所拥有的用于生产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是有限的。
这些约束条件导致了专业化和市场参与者相互作用的产生,而这些相互作用大多数是通过市场发生的。
二、市场的相互作用厂商通过为产品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并在要素市场购买生产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市场活动;单个消费者为市场提供要素(如他们的劳动力),并购买最终消费品和服务;政府机构既是要素市场的参与者,又是产品市场的参与者;外国人一方面为我们的市场供应产品和服务(进口),另一方面从市场购买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出口)。
三、市场与竞争:完全竞争及其他(一)完全竞争市场所谓竞争市场是指有许多买者与卖者,以至于每个人对市场价格的影响都微乎其微的市场。
概括起来完全竞争市场具有以下特征:⑴各行业中都存在着许多小企业;⑵厂商都追求利润最大化;⑶不存在行业进出的障碍,资源自由流动;⑷任何产品都有许多完全替代品,所以价格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唯一决定因素;⑸消费者对价格具有完全信息,同时,供应者根据价格做出各种生产决策。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买者与卖者必须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所以,他们被称为价格接受者。
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描述了商品市场上供应和需求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供需关系的基本原理,以及它在经济中的重要性。
1.供给的基本原理供给是指在市场上某一商品的生产和供应。
供给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a)价格影响供给供给的数量受到商品价格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供给也会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高价格意味着生产者可以更有利可图地生产和提供商品。
b)生产成本影响供给供给的数量还受到生产成本的影响。
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设备成本等。
当生产成本上升时,供给往往会减少,因为生产者将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
c)技术进步影响供给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技术进步往往会促使供给增加,同时也有可能改变市场上的供需关系。
2.需求的基本原理需求是指市场中消费者对某一商品或服务的购买欲望。
需求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a)价格影响需求需求的数量与商品价格成反向关系。
一般来说,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会相应减少;反之,当商品价格下降时,需求量会增加。
这是因为较低的价格会刺激消费者购买更多的商品。
b)收入影响需求需求的数量还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消费者的收入增加时,他们对商品的需求量也会增加。
然而,对于某些商品来说,需求可能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这被称为“经济商品”。
例如,当消费者的收入提高时,他们可能更愿意购买更高级的替代品。
c)个人偏好影响需求个人偏好是指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喜爱程度。
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个人偏好,因此对同一商品的需求量也会有所不同。
对于一些特殊的商品,个人偏好可能会对需求产生显著的影响。
3.供需关系的重要性供需关系是市场经济中的基本机制,它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产量。
以下是供需关系在经济中的重要性:a)价格的确定供需关系决定了市场上商品的价格。
当供需平衡时,市场价格会稳定在一个相对均衡的水平;当供需失衡时,价格会发生变动,以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供需交易原理
供需交易原理是经济学中的基本概念,描述了市场上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是由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
以下是供需交易原理的核心内容:
1. 供给:
- 供给指的是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供给量通常与价格正相关,即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供给受到生产成本、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2. 需求:
- 需求指的是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量通常与价格负相关,即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需求受到消费者收入、个人喜好、替代品的可替代性等因素的影响。
3. 市场均衡:
- 市场均衡发生在供给和需求相遇的地方,即供给和需求相等的点。
在这一点上,市场上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趋向于稳定。
市场均衡点是供给者愿意出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与购买者愿意购买的价格一致的点。
4. 价格调整:
- 如果市场价格高于均衡价格,供给将增加而需求将减少,导致价格下降,直至达到市场均衡。
反之,如果市场价格低于均衡价格,供给将减少而需求将增加,导致价格上升,直至达到市场均衡。
5. 影响因素:
- 供给和需求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产成本、技术变革、政府政策、消费者偏好、人口变化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商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并进而影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供需交易原理是市场经济体系中价格形成的基础,也是经济学分析的重要工具,帮助人们理解市场机制和资源配置。
供给与需求市场的基本原理市场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市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
供给与需求市场的基本原理是经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描述了产品或服务的供给和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从而决定了价格和数量的变化。
一、供给的基本原理在市场经济中,供给是指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利润而愿意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供给的基本原理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 价格与供给的关系:供给与价格呈正相关关系。
当产品价格升高时,企业或个人愿意提供的产品数量也会相应增加;反之,价格降低时,提供的产品数量会减少。
2. 生产成本与供给的关系:供给与生产成本呈负相关关系。
生产成本上升时,企业提供的产品数量会减少;反之,生产成本下降时,产品供给会增加。
3. 技术进步与供给的关系:技术进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加产品供给。
二、需求的基本原理在市场经济中,需求是指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需求的基本原理涉及以下几个要素:1. 价格与需求的关系:需求与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当产品价格升高时,消费者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会减少;反之,价格降低时,需求量会增加。
2. 收入与需求的关系:需求与收入呈正相关关系。
收入增加时,消费者对某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反之,收入减少时,需求量会减少。
3. 替代品与需求的关系: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当替代品价格升高时,消费者对某一产品的需求量会增加;反之,替代品价格降低时,需求量会减少。
三、市场的均衡与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相互作用,形成市场的均衡。
市场均衡是指市场上的供给量与需求量达到最佳匹配状态,从而决定了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和数量。
当市场存在供大于求的现象时,价格会下降,以促使供给减少、需求增加,直至供给与需求相等。
当市场存在供小于求的现象时,价格会上升,以促使供给增加、需求减少,直至供给与需求相等。
市场均衡通过价格的调节来实现,同时也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原理一,需求表和需求曲线1,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保持其他条件不变),购买者便会趋向于购买更少的数量。
同理,当价格下降,其他条件不变时,需求量会增加。
2,替代效应:当一种物品的价格上升时,我会用其他类似的物品来替代它。
收入效应:当价格上升时,人们的实际收入只会明显降低,只能减少消费开支。
3,市场需求:所有个人需求的综合,符合需求向下倾斜规律。
4,需求曲线背后的因素①平均收入:收入增加时,需求增加②人口:人口增加时,总需求增加③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则此物品的需求也将上升或下降。
④爱好或偏好⑤特殊因素:地理因素,气候因素,交通因素,安全因素,未来发展预期等。
5,需求的变化和需求量的变化①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当影响需求曲线的一种因素(五因素之一)发生变化时会发生。
②需求量的变化:表现在价格变化之后,需求量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移动到不同的点;此时只有价格变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1,供给曲线向上倾斜规律: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有关。
2,供给曲线背后的因素①生产成本:投入品价格下降和技术进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供给②相关物品的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上升或下降,此物品的供给也将下降或上升。
③政府政策:技术选择,税收,最低工资法,企业管制,价格管制,关税,贸易开放程度。
④特殊因素:气候,行业差异,市场结构影响下的未来预期。
3,供给的变化和供给量的变化①供给的变化: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当影响供给曲线的一种因素(四因素之一)发生变化时会发生②供给量的变化:表现在价格变化之后,供给量在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移动到不同的点;此时只有价格变化,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三,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市场均衡1,市场出清价格:均衡价格,此时供求力量平衡,价格不会继续波动。
在图中,均衡价格发生在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交点处。
2,供给和需求的移动对均衡的影响①需求上升:价格上升,数量上升;需求下降:价格下降,数量下降②供给上升:价格下降,数量上升;供给下降:价格上升,数量下降3,正确使用供求分析方法:①区分需求或供给的变动与需求量或供给量的变动②保持其他条件相同,区分价格变化和其他因素变化③识别供求平衡,它位于影响价格和数量的各种力量相互平衡的点上。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本章复习了学生在经济学序言中学到的应该比较熟悉的供给需求理论。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反映自行选择适当的时间进行本章的学习。
本章没有象其他中级微观经济学课本中的标准对需求供给理论通过讨论一些世界著名的市场(如小麦、石油和汽车)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供给需求理论工具来分析这些市场。
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应该通过启发来教给学生。
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到对供给和需求分析的理解。
沿着需求曲线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两者对学生的理解可能会产生比较多的困惑。
通过ceteris paribus assumption 的讨论,强调在描述需求函数(无论是通过图形还是通过方程式),其他的可变因素都是固定不变的。
当价格发生变动时,只是沿着需求曲线移动。
当忽略的因素发生变动时,需求曲线整体移动。
举一个需求函数不仅和价格变动有关系,而且和收入以及其他物品价格直接相关联的例子,会对理解该移动有所帮助。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其他可变因素实际存在于需求曲线函数中,而且使他们不会仅认为成是简单的线性需求曲线。
例2.9包含的供给和需求函数就受替代品价格的影响。
学生可能还需要在两个方程式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如何求解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在课上运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比较好。
如果你打算运用代数和微积分的方法是比较好的,那么你要早点对此做出介绍。
对学生强调需求曲线的数量关系,需求量是价格P的函数,Q=f(P),并且价格P是需求量的反函数,P=D-1f(Q).这将改变Q和P在X和Y轴上的位置。
学生可能会问到有关市场如何调节达到一个新的均衡的问题。
一个简单的机制就是部分调整网模型。
学生比较期待对Cobweb模型的讨论(基于传统的谷物贪婪循环,或其他例子)加上一定现实意义的讨论。
如果你决定写出需求函数那么收入和其他价格在此函数中显然是可变的。
你还可以举一些有趣的例子,比如扩大到市场之间,一个市场的价格和数量发生变化对其他市场有什么影响。
虽然这章介绍了需求价格弹性,收入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但是你会发现出了需求价格弹性,其他收入价格弹性和交叉价格弹性更适合于在第4章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