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材料一代飞机_李晓红
- 格式:pdf
- 大小:1.29 MB
- 文档页数:6
航空学报第29卷合材料成为未来飞机的起点,也就是说,飞机机体以复合材料为主的时代从此起步。
继波音787之后,空客A350改进型(A350XWB)的复合材料用量从原来的37%提高至52%,波音737后继机和空客A320后继机的复合材料用量也将高达50%左右,甚至可能逼近60%。
莲嵋旺宴窭北删年代图1大型客机上复合材料用量随年代的变化Fig.1Changeofcompositeapplicationinlargeairlin—ersastimegoeson从表2可知,在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C一17军用运输机和刚推出的A380客机上,铝合金的用量还是排第1位,但在即将投入运营的波音787、A350客机和欧洲A400M军用运输机上,材料用量排第1位的均为复合材料。
表2新一代客机和军用运输机的材料用量Table2Materialapplicationinnewgenerationairlinersandmilitarytransports注:①原设计的用量为34%含铝锂合金;②原设计的复合材料和钛合金的用量分别为37%和9%。
图2表明,大型飞机上钛合金用量与日俱增,波音787上15%钛用量则打破了客机历史最高记录。
波音787上大量用钛的原因有两个:首先,为了减轻结构重量;其次,由于大型飞机复合材料用量猛增,铝合金与复合材料中的碳纤维之间存在显著的电位差,因此与复合材料接触的紧固件等零件通常采用钛合金,以避免电化学腐蚀的发生。
逞窿兰始<=嚣年代图2大型客机和军用运输机上钛合金用量随年代的变化Fig.2Changeoftitaniumapplicationinlargeairlinersandmilitarytransportsastimegoes013直至2006年,波音787仍出现超重问题,波音公司为了实现减重2500kg的目标,决定在2006和2007年度再投入3亿美元研究在飞机一些部位用钛合金取代铝合金制成零部件,并声称不会影响波音787投入运营的进度。
长空铸剑,材料争先打开文本图片集一代材料,一代装备一部人类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使用材料和发展材料的历史。
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能源技术一起,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及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总揽人类全局的技术。
材料技术还是支撑当今人类文明的现代工业关键技术,也是一个国家国防力量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国防工业往往是新材料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者,新材料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国防工业和武器装备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基于此,中央领导在2006年视察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航材院)时指出,“一代材料、一代装备”。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4月17日创建以来,肩负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航空工业领域从来就是先进材料技术展现风采、争奇斗艳的大舞台,100多年来,材料与飞机一直在相互推动不断发展。
伴随我国航空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航空材料正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市场前景广阔。
要想在航空领域抢占先机,必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的研发水平,更进一步加大优秀科研成果的应用力度,提升核心研发能力。
航空发动机为飞机的心脏,而航空发动机关键热端部件的材料为高温合金。
高温合金是为满足先进发动机对材料的苛刻要求而研制,是航空航天动力系统的关键材料。
高温合金在600°C~1200°C高温下能承受复杂应力,并具有抗氧化和抗腐蚀能力,它是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与涡轮盘的不可或缺的材料,是军用和民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
目前,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所占比例已超过50%,可以说,没有高温合金就没有现代航空工业。
技术攻关基地,航空工业尖兵北京西山脚下,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区内,依山傍水,景色怡人,坐落着一处神秘所在,这就是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
钎焊一种古老且具发展潜力的焊接技术——专访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李晓红院长李晓红,1962年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材料学博士。
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常务理事,焊接学会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主任;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分会热加工工艺及表面防护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中国金属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国防科技工业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劳动模范。
主要从事各种材料及结构件钎焊扩散焊方面的研究工作,尤其是在新型结构材料,如金属基复合材料、铝锂合金、金属间化合物、定向凝固高温合金和单晶合金等新材料及其结构的连接方面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研制的多种钎焊料或扩散焊用中间层合金及焊接工艺已成功用于多种重点型号和预研等项目。
获国防和中航总科技进步奖多项,申报国家与国防发明专利14项,其中6项已获授权。
在国际及全国性学术会议和刊物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合作出版论著二部。
记者:首先祝贺您担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钎焊及特种连接专业委员会主任,钎焊及特种连接技术作为焊接专业的一个分支,它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钎焊(包括微连接)、扩散焊以及以此为基础派生的过渡液相扩散焊(TLP 扩散焊)、液相界面扩散焊(LID焊接)等应该是我们Ⅰ专委会研究的主要连接方法,至于特种连接涵盖的范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例如高温自蔓延合成连接,归入Ⅰ专委会或高能束及特种焊接专业委员会(Ⅵ专委会);爆炸焊归入Ⅰ专委会,或压力焊专业委员会(Ⅴ专委会),或Ⅵ专委会,都有其合理性。
在此,我主要想谈谈钎焊扩散焊的特点,间或也可能涉及高温自蔓延合成连接、爆炸焊等。
首先,钎焊与扩散焊加热温度一般远低于母材的熔点,因而对母材的物理化学性能影响较小;焊件整体均匀加热,引起的应力和变形小,容易保证焊件的尺寸精度。
化学在航空航天中的应用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52721应用化学班摘要:灌注氢气的飞艇正是第一种能够真正由人进行操作的飞行器;在航空制造发展的过程中,材料的更新换代呈现出高速的更迭变换,材料和飞机一直在相互推动下不断发展。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正是世界航空发展史的一个真实写照;航空器、航天器往往要承受剧烈的温度变化,并被要求适应一个很宽的温度区间,这便严格要求了材料的使用。
航天工程要求我们对航天器内的能量进行精密的调配,并构建物质循环系统。
关键词:气球飞艇、填充气体、航空航天材料、航空燃料、火箭燃料、电池、隔热、循环系统1. 气球飞艇:氢气到氦气的历程。
不论在哪个时代,在哪个文明中,人类对天空的向往从未停止过。
在1783年,人类制造出了在确切可考的历史中出现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飞行器——热气球之后,紧接着在1784年,罗伯特兄弟便制造并试飞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二种飞行器——飞艇。
而飞艇正是第一种能够真正由人进行操作的飞行器。
而飞艇的出现,则与世界上最轻的气体——氢气的发现与制造收集密不可分。
氢气于1766年被卡文迪许(H.Cavendish)在英国发现。
而在1780年,法国化学家布莱克(J.Black)把氢气灌入猪膀胱中,制得世界上第一个氢气球。
由于氢气球无需外界提供能量,能够近乎无限的进行漂浮,布莱克的氢气球为人所知后,人们马上就开始想方设法地将之扩大规模,推进并驾驶气球。
罗伯特兄弟便是先行者。
1784年,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人力飞艇,它长15.6米,最大直径9. 6米,充氢气后可产生1000多公斤的升力。
罗伯特兄弟认为,飞艇在空中飞行和鱼在水中游动差不多,因此,把它制成鱼形,艇上装上了桨,而桨是用绸子绷在直径2米的框子上制成的。
(齐柏林飞艇)二十世纪初,齐柏林飞艇的出现标志着飞艇的初步成熟,飞艇开始被大量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在20世纪20至30年代,美国建造了86艘,英国建造了72艘,德国建造了188艘,法国建造了100艘,意大利建造了38艘,苏联建造了24艘,日本也建造了12艘。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
李晓红
【期刊名称】《新材料产业》
【年(卷),期】2009(000)011
【摘要】@@ 一部人类文明简史,其实就是一部使用材料和发展材料的历史.对材料的认识、研制材料、发展材料、使用材料的能力是人类社会进步最基础、最原始,最本质的驱动力.
【总页数】1页(P1)
【作者】李晓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代材料、一代装备——浅谈航空新材料与飞机、发动机的发展 [J], 李晓红
2.一代材料一代装备——航空新材料与飞机、发动机的发展 [J], 李晓红
3.新一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是建材行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在建材各产业新一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汇报交流会上的讲话 [J], 乔龙德
4.新一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是建材行业“十四五”的发展目标和时代赋予的共同责任——在建材各产业新一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汇报交流会上的讲话 [J], 乔龙德
5.新一代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是建材行业“十四五”所赋予的共同责任——在建材各产业新一代技术装备创新研发攻关汇报交流会上的讲话 [J], 乔龙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航空报/2010年/7月/8日/第007版专题一代材料一代飞机——浅谈航空先进材料与飞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院长,研究员李晓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简介中航工业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以下简称航材院)建于1956年,是从事航空先进材料应用基础研究、材料研制与应用技术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性国家科研机构,是我国国防科技工业领域高水平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从事飞机、发动机和直升机用先进材料、工艺、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具有高性能材料的小批量生产和高难度重要部件的研制与开发能力。
航材院拥有10个材料、热工艺研究室(包括先进复合材料和先进高温结构材料2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航空工业第一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航空材料检测研究中心,1个生产中心,以及百慕高科、百慕新材、百慕合金、百慕进出口、百慕合力等5个主要控股子公司,是国防科技工业精密铸造技术研究应用中心的技术依托单位,中航工业航空材料及热工艺技术发展中心的理事长单位。
航材院坚持军民结合,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开发出的700余种高新技术产品,在航空、航天、机械、电子、船舶、铁路、汽车、轻工、化工、建材、石油及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培育了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化项目,主要包括钛合金精密铸造生产基地,粘接磁性材料合金锭生产基地,航空用预浸料、蜂窝研究生产基地,宇航用特种橡胶与密封材料研究生产基地等,取得了显著效益。
在发展历程中,航材院与全俄航空材料研究院、美国GE公司、SNECMA公司、德宇航等全球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型研究机构及跨国公司建立了良好的科技与经贸合作关系。
航材院积极吸纳现代先进管理方法,在中国率先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颁发的实验室认可证书,通过了AS9100宇航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Nadcap认证。
航材院全力推行综合平衡计分卡、精益6σ、6S管理,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航材院现有职工2000余名,其中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9名,博士生导师14名,中航工业首席技术专家4名,研究员及高级工程师370余名,博士114余名,硕士近400名,设有研究生部和博士后流动站,具有多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
自飞机诞生来,航空领域从来就是先进材料技术展现风采、争奇斗艳的大舞台。
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的第一架飞机是用木头和布做成的,但是,随着飞机需要承受的载荷越来越重,环境越来越严苛,金属材料开始成为机体航空材料的主流。
典型的就是铝合金的使用,直到现在,铝合金仍然是民用航空器的主要材料。
随着工业技术的快速进步,钛合金、复合材料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航空飞行器上,从军用飞机到民用飞机,从小型直升机到大型固定翼飞机,从小零件到主结构部件无一例外。
钛合金、复合材料俨然已经成为先进飞机的代名词。
材料与飞机在相互推动下不断发展,航空材料一直发挥着先导和基础作用。
按照使用部位的不同,航空材料可分为机体材料和发动机材料。
在现代材料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历程中,机体材料不仅引领飞行器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带动了地面交通工具以及空间飞行器的进步。
而发动机材料的发展则不断促进动力产业和能源行业的推陈出新。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是航空工业发展的生动写照。
机体材料至今已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正在跨入第五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03年到1919年,机体采用木、布结构;第二阶段是1920年到1949年,产生了铝合金和钢的机身材料;第三个阶段是从1956年到1969年,飞机材料中增加了钛;第四个阶段是1970年至今,其特点是增加了复合材料。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其第四章里确定了大型飞机等16个国家级重大专项。
大飞机专项的关键技术包括发动机、材料和电子设备等三项,而事实上,发动机和电子设备的发展基础依然是材料,即高温合金材料和电子、微电子材料等,再次凸显航空材料在飞机、发动机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本文将以现代飞机和发动机中最重要的高温合金、铝合金、钛合金、超高强度钢、复合材料等5大类结构材料为例,浅谈这些材料的发展历程(代别)及其对航空装备的推动和支撑作用。
高温合金高温合金是为了满足喷气发动机对材料的苛刻要求而研制的,至今已成为军用和民用燃气涡轮发动机热端部件不可替代的一类关键材料。
目前,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中,高温合金用量所占比例已高达50%以上。
高温合金的发展与航空发动机的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尤其是发动机热端部件涡轮盘、涡轮叶片材料和制造工艺是发动机发展的重要标志。
由于对材料的耐高温性能和应力承受能力提出很高要求,早期英国研制了Ni3(Al、Ti)强化的Nimonic80合金,用作涡轮喷气发动机涡轮叶片材料,同时,又相继发展了Nimonic系列合金。
美国开发了含铝、钛的弥散强化型镍基合金,如普惠公司、GE公司和特殊金属公司分别开发出的Inconel、Mar-M和Udmit等合金系列。
在高温合金发展过程中,制造工艺对合金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
由于真空熔炼技术的出现,合金中有害杂质和气体的去除,特别是合金成分的精确控制,使高温合金性能不断提高。
随后,定向凝固、单晶生长、粉末冶金、机械合金化、陶瓷型芯、陶瓷过滤、等温锻造等新型工艺的研究成功,推动了高温合金的迅猛发展。
其中定向凝固技术最为突出,采用定向凝固工艺制出的定向、单晶合金,其使用温度接近初熔点的90%。
因此,目前各国先进航空发动机叶片都采用定向、单晶合金制造涡轮叶片。
从国际范围来看,镍基铸造高温合金已形成等轴晶、定向凝固柱晶和单晶合金体系。
粉末高温合金也由第一代650℃发展到750℃、850℃粉末涡轮盘和双性能粉末盘,用于先进高性能发动机。
我国高温合金随航空发动机的发展研制和生产需求而发展。
我国高温合金的创业和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我国第一、二代发动机的需求,我国研制和发展了GH系列的变形高温合金以及K系列的铸造高温合金,同时发展了许多新的制造技术,如真空熔炼和铸造、空心叶片铸造、等温锻造等。
70年代后,在高温合金的研制中,我国引进了欧美技术,按国外的技术标准进行研制和生产,对材料的纯洁度和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研制了高性能变形高温合金、铸造高温合金。
尤其是DZ系列的定向凝固柱晶合金和DD系列的单晶合金的研究与发展,使我国高温合金在生产工艺技术和产品质量控制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几年来,根据新型飞机的研制发展需求,我国高温合金研发又进入新阶段。
通过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和应用,我国研制和生产了一系列高性能新合金。
铝合金铝合金的比强度和比刚度与钢相似,但由于其密度较低,在同样的强度水平下可提供截面更厚的材料,在受压时的抗屈曲能力更佳,因此铝合金成了经典的飞机结构材料。
欧美国家航空铝合金的发展已经历了第一代静强度铝合金、第二代耐腐蚀铝合金和第三代高纯铝合金。
前三代铝合金的特征见表1。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精密热处理技术及合金成分精确控制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第四代耐损伤铝合金2524-T3和7150-T77研制成功,这是航空铝合金研究跨时代的进步。
传统铝合金因此完成了向高性能铝合金的里程碑式大发展。
在第四代铝合金技术发展的同时,铝锂合金也被运用在先进的特大型民用飞机上。
空客A380选用铝锂合金制造地板梁,空客A350选用铝锂合金制造机身蒙皮和地板结构等,其用量预计高达总结构重量的23%。
第四代铝合金技术研制成功之后,国际上正在进行低成本铝合金的研制开发工作。
2003年美铝公司提出了“20-20计划”:20年内使飞机的制造成本降低20%,同时实现减重20%。
国内航空铝合金的发展已走过几个发展阶段(表2)。
总的来说,我国铝合金的研制主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但关键技术的突破以及品种、规格的系列化发展和工程应用水平距离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亟待建立第三、四代铝合金的完善材料体系。
钛合金铝合金所能承受的温度载荷有限,20世纪70年代,航空材料进入钛合金时代。
由于钛合金成形及切削加工非常困难、与某些化学品接触时性能会发生变化等特点,各飞机制造公司为钛合金材料的研制付出巨大努力。
1.飞机结构钛合金材料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耐腐蚀性好和耐高温等一系列优点,能够进行各种方式的零件成形、焊接和机械加工,因而在先进飞机及发动机上获得了广泛应用。
当今,钛合金用量占飞机结构重量的百分比已成为衡量飞机用材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钛合金占F-22战斗机机体结构重量的39%。
钛合金在国外民用飞机上的用量也随飞机设计和性能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加。
高损伤容限性能是新一代战斗机(包括高推比发动机)长寿命、高机动性、低成本和损伤容限设计需要的重要材料性能指标。
美国率先把破损安全设计概念和损伤容限设计准则成功应用在先进战斗机上,F-22战斗机大量采用损伤容限型钛合金及其大型整体构件,以满足高减重和长寿命的设计需求。
Ti-6Al-4V ELI在美国C-17军用运输机上的特大型锻件上得到重要应用,高强度钛合金Ti-6-22-22S也在C-17飞机上的水平尾翼接头(转轴)等关键部位上得到应用。
这两种钛合金的使用,使大型运输机的寿命高达60000飞行小时以上。
在欧洲,空客A380是首架全钛挂架的飞机,未来的A350也将采用全钛挂架。
2.航空发动机用高温钛合金高温钛合金主要用于制造航空发动机压气机叶片、盘和机匣等零件,这些零件要求材料在高温工作条件下(300~600℃)具有较高的比强度、高温蠕变抗力、疲劳强度、持久强度和组织稳定性。
随着航空发动机推重比的提高,高压压气机出口温度升高导致高温钛合金叶片和盘的工作温度不断升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固溶强化型的高温钛合金最高工作温度由350℃提高到了600℃。
我国在航空发动机上使用的工作温度在400℃以下的高温钛合金主要有TC4和TC6,应用于发动机工作温度较低的风扇叶片和压气机第1、2级叶片。
500℃左右工作的高温钛合金有TC11、TA15和TA7合金,其中TC11是我国目前航空发动机上用量最大的钛合金。
单纯采用固溶强化的钛合金难以满足600℃以上温度环境对蠕变抗力和强度的要求。
有序强化的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因其高比强度、比刚度、高蠕变抗力、优异的抗氧化和阻燃性能,而成为600℃以上温度非常有使用潜力的候选材料,其中Ti3Al基合金长期工作温度在650℃左右,而℃℃。
TiAl基合金工作温度可达760~800超高强度钢超高强度钢作为起落架材料应用在飞机上。
第二代飞机采用的起落架材料是30CrMnSiNi2A 钢,抗拉强度为1700MPa,这种起落架的寿命较短,约2000飞行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