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老师教你如何分析电影主题景别光线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16
影评光线分论点色彩与光影的表现,在影片中至关重要,因为电影本身就是光影的艺术,而色彩又是对于客体世界的还原,它与电影的美术构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不仅是展现客体世界及大自然风貌的重要因素,同时又常常与人们的情感表现密切相关,因而影片中色彩与光影的关注程度,直接关系到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影调的问题,所以,以光线的角度来评析并写好一篇影评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电影来说,光线是最重要的摄影造型手段,是画面的灵魂。
照明的焦点何在,用光的强度如何,这都具有选择性。
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根据影片不同的题材、风格、样式采用不同的照明处理,为电影找平艺术创作的准则。
所以说,要写好一篇高质量的影评,在影片如何用光的角度上做好评析,是相当重要的。
根据影片主题和风格的不同,照明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基调。
所谓视觉的基调,就是画面视觉的整体感受,这其中包括影调和色彩的总体效果,光线的整体感觉对于视觉基调有着绝对的意义。
从明暗关系上来划分,视觉基调基本有三种存在形式:亮调(高调),中间调(明暗调),暗调(低调)。
影片一般都有主体基调,尤其表现为光线的整体感觉上的明暗关系效果。
例如,喜剧片和音乐片一般就采用高调,画面明亮,很少阴影;悲剧和情节剧既用中间调,也使用高反差调;神秘片和恐怖片一般采用低调,画面阴暗,有时模糊不清,以阴暗的背景来强调气氛的神秘和恐怖。
“影片中照明用何种基调”,这是一种在影评文中经常出现的说法,有时画面上也会有几种基调混合使用。
比如背景用低调,在前景却用高反差的明暗调。
光线基调实际上构成了视觉基调的主流,它对画面呈现形式与方式都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同时,对人眼视觉和人的心理也有很强的暗示作用和很大的影响力。
电影的照明风格和视觉基调是和影片的叙事主题紧密相联的,它既是影片的内容,也是影片的形式。
在电影中,对人物的用光设计也成为塑造人物的一种重要手段。
对某些人物,摄影师和导演会根据人物的性格或者心理状态设计某种特定的光效。
怎么运用光线摄影构图出电影感人像人像摄影是一门非常大的学问,拍得好可以嫁豪门,拍得不好毁所有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怎么运用光线摄影构图出电影感人像,希望能帮到你。
一、不同光照条件的特点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三张照片,全部是夏季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拍摄的。
体会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画面呈现出的不同氛围。
图一,傍晚五点,顺光角度,夕阳温暖而强烈,将大地涂满一片金黄,光比较大,景物色彩饱和且浓烈,人物皮肤明亮、温暖;拍在强烈的顺光下拍摄,以人物为主调整好曝光即可。
拍摄时注意婚纱与教堂不能过曝,这时天空被压得很暗,呈现一种怀旧的复古味道,较低的色温让人物肤色自然呈现一种金黄的暖色。
如使用大光圈拍摄,需要注意相机的感光度与快门的极限。
图二,傍晚七点,落日快接近地平线,逆光角度,此时光线已经变得很柔美,将麦穗映得闪闪发光,形成一片金色的海洋,环境氛围感很强;夕阳从人物身后穿过头顶,此时无需任何补光,人物面部也能获得较为正常的曝光。
后期压暗了天空,呈现梦幻意境。
顺光拍摄时画质高,色彩还原好,后期无需过多处理,逆光拍摄时,需要适当提亮人物,压暗天空。
图三,日落后,借助天光拍摄,散射光下人物肤色自然、柔和,画面反差小,细节丰富,整体感觉平静温润。
日落后天光未全暗,此时明暗反差已经很不明显,整体呈现出散射光状态,细节丰富,人物肤质还原好,肤色自然。
此时的背景与人物的反差小,为了突出人物,后期对背景环境做了压暗处理。
顺光顺光的优点是色彩还原好、饱和度高、成像清晰;低感光度下画面质感强,更接近其原型;环境细节丰富,特别是云层的细节,人和景物的受光均匀,曝光比较容易把握。
顺光的缺点是缺乏空间表现力,画面相对较平,且光质较硬,人的皮肤若有瑕疵则一览无遗,后期修饰上需要更多技巧。
我在选择顺光拍摄时会利用镜头的景深特点,突出人物,打破平淡。
意大利夏季的傍晚,这时太阳与地平线大约呈45度角,是最适合拍摄顺光人像的时间。
阳光从人物正前方照亮面部,夕阳时段的低色温可以让皮肤呈现一种金黄色的质感。
电影拍摄中的灯光设计如何利用光线营造氛围在电影制作中,灯光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照亮场景,还能通过光线的运用来创造出适合剧情发展的氛围。
合理的灯光设计可以增强电影的观赏性,传达情感,同时也是导演和摄影师表达自己创作意图的重要手段。
1. 基本光线类型在电影拍摄中,常用的基本光线类型包括主光、背光、补光和特殊效果光。
主光是为了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一般来说,主光会设置在相机前方的45度角,以确保照亮面部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一定的阴影效果,突出角色的轮廓。
背光则用于从背后照亮主体角色或物体,使其在画面中与背景产生对比,增强立体感。
补光则用于填补主光和背光之间的阴影区域,减少过于明暗的差异。
特殊效果光则是根据剧情需要设置的一种独特的光线,如闪电光、烛光等,它们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特殊的氛围。
2. 色温和色彩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另一个关键要素是色温和色彩。
色温可以用来表达时间、氛围和情绪。
比如,使用较高的色温可以给人一种明亮、清晨的感觉;而较低的色温则可以营造出黄昏、夜晚的氛围。
利用色温的变化,可以让观众通过视觉来感受时间的流逝。
此外,色彩也是灯光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不同的颜色可以传递不同的情绪和主题,如红色常常代表激情和紧张,蓝色则给人冷静和沉思的感觉。
通过合理选择色温和色彩,可以更好地支持电影的表达。
3. 阴影的运用灯光设计中的阴影是创造氛围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合理设置阴影,可以突出场景中的重要元素,增强观众对画面的关注。
在某些情感表达场景中,适当的阴影可以加深角色的内心矛盾,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适当的阴影可以增加几何构图的美感,让画面更加有层次感。
4. 灯光运动与变换在电影拍摄中,灯光的运动与变换可以为电影场景增加生动感和变化感。
运动灯光可以使画面更加有趣,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同时,灯光的变换也可以通过视觉上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剧情的发展。
例如,在紧张的情节中,灯光可以迅速变暗,营造出紧张压抑的氛围;而在喜剧场景中,灯光可以明亮且多变,增加观众的笑点。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主题结构人物场景景别空间机位光线影调对话一主题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
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
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
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
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
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著)?原著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学观影---视听基础:景别景别是指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呈现出来的范围。
景别是一种最重要、最外在的视觉语言形式。
当我们看到银幕上任何一个镜头画面时,最先识别、感受到的就是景别,辨别这是一个多大范围的画面。
景别的划分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
由于理论的不统一和实践中的个体差异,景别被划分出近lO种之多,具体到每一种景别,其概念和定义也不十分确定。
一般认定的划分景别的标准不外乎以下两种:一种是以被摄主体(人物)在画面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作为标准,画框所截取的人体部位的多少可以直接确定景别;另一种是,当以景物为主要拍摄对象时,以其在面幅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大小为标准。
因为电影、电视以人为主要关注对象,所以,景别的划分多采用前一种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大远景、远景、大全景、全景、中景、中近景、近景和特写、大特写。
1.大远景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可以表现极远处的人和景物,人物只占画面面积的极小比例,只占画幅面积的四分之一,与环境相比微不足道,甚至,由于环境常常在这一景别中占主体,且分布在前后景,在画面中造成强烈的空间距离感,所以,人物有时会被前景的景物遮挡,从属于景物,以景抒情、以景表意,形成某种回味。
由于大远景中的信息量很大,所以不需要再用摄影机的横摇来扩大,基本上是静止的面面。
在史诗风格的影片中,我们常可看到这样的镜头。
《黄土地》大远景镜头2、远景远景中被摄对象在画面中比例关系大约是画幅高度的二分之一这种景别中的人物显得较小,通常会带有与之相关的景物环境,或者以表现自然景色为主和多人物的活动场面。
远景中,摄影机的视野较为开阔,能包括较大的空间,相当于人眼远距离地观察环境景物和人物,对象的细节部分无法看得清楚。
拍摄远景的时候,摄影机放在被摄对象远处,常用以展示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场面的宏大、显示空旷的画面,用来抒发情感、渲染气氛、调节节奏等。
在远景中出现的人物,只是小小的斑点,这类画面以景为主,以景抒情或表意,着重渲染气氛,人物则成为画面中的一个构成元素。
电影镜头分析方法电影镜头分析十大要点(上):一趣味中心画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观众目光之处。
吸引观众眼球很多,但是在电影摄影中,对比度最强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最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
恰如一片黑暗当中的一点亮光,那么无论这个亮光出于场景的哪个点上,都是被观众的眼睛瞬间抓到。
影片中的内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某某坏人在背后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枪,那么只要这把枪不是虚焦的状态,无论这把枪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所占比例多大,都会被人们一眼发现。
除此以外,黄金比例分割,引导线都是设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内容。
二灯光风格和色彩风格:首先灯光,是低调,高调,还是高反差风格,要说这个灯光可是相当的重要,拍电影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了。
一般来说灯光风格和电影主题气氛等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喜剧片,灯光就比较明亮,很少阴影布局,常用高调风格。
如果喜剧中压暗灯光的话,那么这个喜剧便一般会有些反讽的以为在里面。
悬疑片和惊悚片都趋于低调风格,很多阴影都采用透射式。
悲剧和好莱坞大片就一般喜欢用高反差的风格。
再次,关于色彩。
每部彩色片都有一个确定的基本色调。
色彩对影片象征性极强,一般来说,有名的彩色电影都有着表现主义的味道。
一般而论,冷色调代表着平静、疏远、安宁;暖色调代表着侵略、暴力、刺激。
具体说来,红色一般与激情和性有关,比如《美国丽人》;低调的灯光和暗色调一般表现压抑悬疑和一种宿命感,比如《教父》;褪色的暗黄色调表现的是保守,比如《纯真年代》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彩色片中的忽然出现的黑白片段都是象征意义最强最明显的部分。
一般用来表现法西斯时代的电影,都是用黑白片表现的。
比如《美丽人生》剧中后来忽然泛白的色调,就是象征着地狱般生活的开始。
当然,有些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就干脆用黑白来拍。
三镜头距离和镜头种类包括:大远景一般永远展现场景的所在。
如果人出现在远景中,那么只有斑点般大小,这种镜头在史诗作品中经常出现,西部片中也常有。
如何进行影片分析——主题结构人物场景景别空间机位光线影调对话一主题正像其它艺术作品一样,影片的主题是电影作品中的灵魂和精华,也是我们为之迷恋的“精神家园”。
更是我们在看了一部影片以后,力图总结分析出来东西。
主题——是电影中内容的核心与内涵;是电影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
电影作品中的内容与主题,渗透和体现创作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
电影的主题往往是多元化的、多侧面的、多切入点的。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电影的主题是电影的动作和人物的内涵,是电影的情节和事件的外延。
主题是编剧、导演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的暗示,艺术作品的主题转化为形象时,是导演思想欲望的情绪宣泄。
现代电影的故事和主题,往往是一句话可以讲清楚,一万句也讲不清楚。
现代电影的主题是深化的,是观众一种内心的情感体验。
电影的主题并不是我们在看完电影以后所总结、归纳出来的“心得体会”、“社会意义”和“思想价值”。
而是电影创作者的目标追求和灵魂净化。
电影艺术的主题往往不是简单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化的,多义的。
需要我们整体的把握。
通常人们理解的影片主题应该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层次:1.影片的内容或者是影片的作者力图告诉我们什么。
这一点我们从影片的叙事中、人物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和感悟到。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也不是概念的堆砌,而是体现在充满视觉造型特点的银幕效果上。
2.通过对电影的主题、立意及影片的整体视听形象表达理解,我们感悟到了什么。
主题虽然是影片所表达的创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态度、情感和审美观念,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色彩和风格样式,但不会是纯主观化的东西,一定是一种个人生活的感悟。
对于电影作品所表现出的主题,我们要全面的理解,切记不能片面化和简单化。
艺术作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一件最普通的故事,宣扬一种极有意义的思想,折射出丰富的思想内涵,照耀和抚慰人们的心灵,从而提高和净化人们的精神境界。
在我们分析、讨论影片主题的时候,往往为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领会导演的创作意图,应该查阅影片相关的文字资料,必须做如下十个方面的准备工作:1)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哪一部文学作品(名着)原着作品中作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思想,时代背景,人物形象作品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世界和情感效果2)这部影片的导演曾经导演过什么作品他(她)一贯的创作风格是什么在这一部作品中,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方法、风格、样式来完成影片叙事及主题表达3)这部影片属于哪一类型的风格样式同一类的影片思味都有哪些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区别4)描述一下,在这部影片中哪一些情节、场景、细节对影片主题的表达有特别重要的作用你能否做到准确、生动、完整地表达出这种心理的和艺术的感觉影片中哪一些东西令你激动的回味5)关于这部影片的事件、背景、人物及大众传媒的相关报道你知道多少6)从你个人的专业、性别、年龄、文化、修养、价值观、道德观出发,你是怎样认识这部电影的或者你认为这部影片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7)在一个什么样的层面上,我们认为可以充分理解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理解导演所要表达的思想,我们基于一种什么样的出发点8)我们在视觉生理上和审美心理上多大程度对影片产生认同和共鸣9)影片中你认为最优秀的,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影片中的风格样式、叙事结构、造型风格、手段方法、影像效果、人物塑造,哪一些是让你最感兴趣的东西10)对于这部影片除了大多数公众的意见以外,你有什么不不的意见和看法你认为影片中最大的不足是什么这十个问题,基本上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影片的理解。
重要的是,我们观看了一部影片,就要思考我们所感受。
感悟到的东西。
要反复地、深入地分析这种理解和感受,解释出对主题的认识、感受、理解的原因。
主题不搞清楚,分析就无法透彻。
关于影片主题的分析就形式而言,文章阅读、段落拉片。
同学间讨论和分析写作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二结构影片分析中对影片结构的分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在我们的影片分析中,大部分同学经常会忽略分析影片结构,甚至,根本不去关注。
其实,电影的结构是电影的最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结构——是影片的组织排列的方式和叙事组合的构造。
影片的结构,框架,就是电影的风格。
导演根据影片的主题、内容、人物塑造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将各诸要素合理、有机、完整地组成一个视听整体,达到艺术上的统一。
影片的结构分析是影片分析中的系统工程,我们认定的电影的结构分析应该包括:二.剧作结构分析:剧作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设置,情节的组织进行系统的分析。
从电影的创作规律研究表明:戏剧性结构的电影无非是无数件有因果关系、有内在联系的事件,有机地、有目的地安排在一起,最终构成一种结局。
纵观世界各国故事片电影的样式,电影的叙事结构、电影的剧作结构及故事的结局基本是四种存在模式:A、情理之中,预料之中;B、情理之外,预料之中;C、情理之中,预料之外;D、情理之外,预料之外。
但无论哪样的一种结局,都会充满了“因果关系”“偶然关系”“必然关系”和“戏剧关系”的味道,都会有一种人为主观的因素。
非戏剧性结构的电影,在表面构成上,会更为随意,更为自然和偶然的,许许多多的事件被十分有机地,有意地排列在上起,往往在影片的最后形成上,无非是形成两种模式“n个体无意识形成集体的有意识。
2)整体有意识形成风格的有意识”。
现代电影的剧作结构,往往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变异性,重点表现在剧作的合情与合理的处理上,有的合情不合理;有的合理不合情;但是,从大多数的影片的构成上分析,合情比合理更为重要。
2.情节结构分析:情节的分析主要是对电影的情节安排在排列方式上的整体分析。
传统的电影情节,往往是顺序型的,线型的排列关系,现代电影的情节则更为复杂,更为混淆。
但电影的情节和细节是影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影的叙事情节,在总体上构成影片的框架;电影的细节与元素构成影片的内容;电影情节的推动,一般不依靠外部的力量,而着重依赖于人物的动作和细节的设置。
电影情节的编排,往往是依据于人物的心理线索和发展。
以往的“戏剧式”电影叙事,对于精巧的外部情节的设计和设置是十分依赖的。
现代电影中,对于叙事中的细节越来越重视,用细节的动作和细节的场面积累来推动情节。
这种电影的特点是:重视细节的强调,重视细节的重复,形成影片内在的结构,注重细节的日常化和形象化对人物的塑造和对情节的帮助。
总体来讲,影片的结构是导演风格和主题思想表达的最重要的手段。
经分析发现,电影的叙事结构、剧作结构,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但是,影片最终结构的选择与确定,一定是有利于影片的主题,有利于人物的塑造,有利于风格的体现,有利于叙事的多样化。
---------------------------------------------------------三人物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创作中的核心,也是作品的核心。
反过来讲,人物的塑造,是电影导演创作的重中之重。
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是“文学是人学”“风格即人”。
同其它的艺术形式相比较,电影的创作也是紧紧地围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开的。
可以这样认为: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核心,是矛盾冲突的核心,是影片造型的基础。
对于电影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是在一系列的场景中,事件中,动作中,对话中看到的不是一般的人(具体的演员),而是鲜活的、有性格的人物。
世界电影中的常规情况是,观众对于电影中的人物(其实是对演员)感兴趣,对于电影中的故事感兴趣,对于电影的主题感兴趣,才会全方位的对电影给予关注。
我们所理解的“人”,是自然的人,社会的人。
电影中的“人物”,是电影叙事中、戏剧结构中的“符号”和“虚构”的人,是由演员(职业的、非职业的)扮演的银幕形象。
在我们的潜意识中,人物——演员,演员——角色,这两者交替的认同。
我们在分析电影时,对人物的分析应该把握住如下问题:1.分析N物在影片中担当的角色:我们理解的电影中的人物,往往是电影中演员扮演的“人物”十演员自身形象的综合感觉。
人物有时候是一个具体的概念,有的时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电影中的人物是叙事的主体;是电影情节中的主要情节的发动者和承担者;有的时候,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情节并没有特别大的帮助,仅仅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符号”。
我们的心理意识和思想意识无法超越的是,我们很难将某一个“演员”的形象,从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中分离出来,往往是三种思维定式:A:影片中的人物一演员本身。
B:影片中的人物一$员十人物。
C:影片中的人物一一人物。
2.分析影片中人物的表现方式:电影中的人物表现,不仅仅是影片的整体叙事及情节,也不在于其出现场影的多少,对白台词的多少,镜头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具体表演、表现的方式。
大体有如下四种方式:1)人物外形表现:影片中的人物的外形,是影片人物的重要的性格特征和重要的视觉信息。
在影片的制作过程中,更为重视其服装,发型,化装的处理。
例如:美国早期默片时代的经典人物卓别林,其外表很有特点,在电影中的视觉外形形象极为鲜明。
影片中的人物外形不但要符合影片的叙事,还要有鲜明的特征。
2)人物景别表现:某一个人物在电影的表现中,有时更多的是用某一种特定的镜头景别处理。
其目的是想充分地利用镜头的景别,着得对人物进行心理、情绪、表现的描写,即使是某一个人物用多种景别处理画面,或者是众多的人物分别用不同的景别加以表现,也是要对人物进行性格和心理的刻画。
例如:《我的父亲母亲》中,“母亲”年轻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近景、特写和全景、远景的交替应用,“母亲”年老时的叙事和人物形象,更多的是采用全景的镜头来完成,影片的总体风格基本是这样一种规律的处理。
3)人物形体表现:电影叙事和场景中人物的形体方式处理,大多数是经过导演和演员精心设计的。
因为,人物的形体处理的方式和状态,不光是为了叙事,为了场景,更多的是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甚至是为推动影片的情节。
例如: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彩色回忆时空段落中,年轻的“母亲”,人物的形体永远是处在运动之中,处在站立和跑动之中;而黑白现实时空段落中,年老的“母亲”,则恰恰是相反的处理,大部分形体表现处理成为静止的形态和坐姿状态。
4)人物位置表现:影片摄影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无论是在影片风格,画面效果人物塑造上都有其特殊的意义。
在具体画面处理的方式上,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中处理;有的人物在画面上是居边处理;有的人物位置干脆是不规则的卡头卡脚处理。
例如:影片《黄土地》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中处理。
影片《一个和八个》的人物位置的整体风格是居边处理。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得影片画面构图中的人物位置有一种鲜明的造型效果。
其实,这都是一种影片叙事、手段、风格的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