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隋到宋的山水画皴法发展概况
- 格式:docx
- 大小:558.73 KB
- 文档页数:6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初期发展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起源于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在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纹饰图案。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山水画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动荡的政治局势中,社会不稳定,人们渴望通过艺术来寻求安慰和心灵的寄托。
山水画正是在这个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山水画主要以描绘山川河流、悬崖峭壁为主,注重表达自然景观的壮丽和恢弘。
二、中期发展与繁荣隋唐时期(581年-907年)是中国山水画的中期发展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一个繁荣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隋唐时期的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运用墨色的深浅、线条的变化以及构图的布局来表现山水的变幻和气势。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王维、李思训、顾恺之等。
三、宋代的山水画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也是山水画达到了巅峰状态。
在宋代,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他们通过构图、墨色运用、笔墨的力度和变化等手法来表现山水的气势和韵味。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范宽、李唐、郭熙等。
四、元代以后的山水画元代以后,山水画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出现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
明代(1368年-1644年)山水画家注重对山水景色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清代(1644年-1912年)山水画家则更加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写实和细腻描绘,同时也注重对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绘画艺术的引入和中国社会的变革,山水画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些画家开始尝试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融入到山水画中,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中国山水画发展概况(一)山水画的兴起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代,在南北朝后期已逐渐发展成独立画科,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但现今能查到最早的山水画原作作品是展子虔的《游春图》,从《游春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山画技法虽未达到完美程度,但已在很大程度上趋近于成熟。
(二)山水画发展到隋唐开始繁荣,不同风格竞相出现,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山水画家如:李思训父子、王维、张躁宏、郑虔、王默。
(三)五代的山水画五代绘画达到了中古绘画的新水平,它对绘画自唐发展到北宋,起着桥梁的作用,五代设有画院的有西蜀与南唐。
西蜀在唐末时因少受战事影响,所以中原画家多避乱入蜀,致使蜀地绘画更为兴盛。
南唐中主李景,采取西蜀孟昶的办法,在宫廷也设立翰林图画院,因此各地画家闻讯,相继来到南唐。
有著名画家周文矩、顾闳中、高太冲、朱澄、曹仲玄、王齐翰、董源、卫贤、顾德谦。
五代的山水画总的来看“并非盛时”但有个别画家的成就是突出的,能代表这个时期的山水画最高水平的画家有荆浩、关仝、董源。
(四)宋代的山水画山水画至宋代,兴旺的景象前所未有,它向多方面发展,表现形式与表现方法也更加多样。
五代荆浩所提的“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创作方法已能充分掌握并运用。
两宋山水画的题材内容逐渐扩大,它不只是探索山川自然奥妙,多数作品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如行旅、游乐、寻幽、探险、山居、访道以及渔、樵、耕、读等活动。
《清明上河图》就是这个时代的名作之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1清明上河图局部2宋代山水画的丰富与它的深刻性、在于画家的师法造化,熟悉山川自然的特性。
杰出的画家不但师法造化,而且还强调中得心源。
宋代山水画北宋和南宋各有特点,如北宋多大水大山全景图,南宋常有山明水秀的一角之图。
北宋山水画的的著明画家有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末期有米芾父子。
他们的代表作有董源的《潇湘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万壑松风图》,李成的《读碑窠石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
简述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表现自然山水为主题,通过运用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手法,来表达画家对自然景观的感受和审美追求。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先秦时期的壁画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原始阶段(古代至秦汉):中国山水画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壁画艺术,这些壁画多以神话传说和狩猎场景为主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山水画开始脱离壁画,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在秦汉时期,山水画逐渐成为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并开始注重表现自然景观的意境和气氛。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至北朝):这一时期,山水画开始强调墨色的运用和笔墨的表现力。
画家们注重用墨勾勒山石和水流的形态,并运用淡墨法来表现远近和层次感。
同时,山水画逐渐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结合,强调意境和诗意。
3. 唐宋时期:在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高峰。
画家们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细腻表现,同时也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多以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题材,注重通过构图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画家的个人情感和审美追求。
同时,山水画也开始注重写生和写意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
4. 元明清时期:元代山水画家赵孟頫和明代画家沈周等人的出现,使得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注重以笔墨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强调笔墨的力度和变化。
清代山水画家石涛和郑燮等人则注重山水画的构图和用色,强调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气势。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既注重写实性,又强调艺术表现力,使得山水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的来说,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原始阶段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再到元明清时期的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成为了中国绘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山水画以其独特的审美追求和表现手法,表达了画家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也传递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怀。
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与起源中国山水画的皴法与起源皴法是历代山水画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艺术语言形式,并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而具有了独特的价值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皴法也体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特征。
皴法从理论到实践上的不断丰富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
魏晋之际玄学的盛行所导致画家的个性自由和向自然的贴近,为以后中国山水画科目的独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山水画是人类对自然万物充满智慧和创造性的阐释,是一种有意味的追求审美价值的情感活动。
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形之于绘画,也以体现在山水画上最为清晰。
绘画技法的发展给画种的演进和创新带来了巨大的动力,皴法也是如此。
一幅山水画中,山石画法的任务最为重要,它与笔法、墨法、章法、设色等相比,皴法在种类上也最为丰富,是山水画技法中最值得研究、也最能代表画家审美取向的一个重要方面。
故而贺天健道:“强调一些说,皴法可以当作山水画艺术中的一种生命看。
”从隋唐以前山水画中所表现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皴法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成为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
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皴法定型和发展的顶峰时期。
从荆浩的“斧劈皴”(原型)、董源的“披麻皴”,到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李唐的“斧劈皴”、“马牙皴”,马远和夏圭的“大斧劈皴”等,这些皴法成为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皴法作为“程式化”的典型形态,具有形式美的因素。
皴法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线条美、力度美、肌理美等方面,这是从皴法的外在形式因素而言。
从皴法包含的深层美学内涵看,中国艺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山水画强调精神与物质的沟通,超越有形的物质,达到通过外在世界感悟到内心的审美追求。
因此,皴法的价值超越了被描摹的自然物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象的一种外化。
(一)皴法——形式美的因素皴法虽然与自然有着亲密的关系,但是它自身又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
试论中国山水画皴法的流变及其成因中文摘要本文先从“皴法’’的定义,“皴法的形式特征以及在“皴法’’的审美性三个部分,对“皴法”做一些总结归纳。
再将“皴法置于山水画的发展过程中,探寻“皴法的发端、发展以至开宗立派的几个重要过程。
在中国山水画皴法的流变过程中,出现了三种非常重要的皴法形式,“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提到“皴法的演变,这三种皴法形式就是很好的线索,可以展开分析。
除了中国山水画皴法的演变,我们不能忘记探究隐藏在演变过程背后的推动力。
画家所处的地质环境、所游历过的名山大川以及代代相传的师承关系,都对“皴法的演变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而“皴法发展至近当代,个性化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在文章的结论中有所提及这一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皴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 ‘”, .‘”,, .‘”,, , ,‘”.‘’’,.:,,,Ⅱ中文文摘』『\中文文摘本文一共分为五个章节,在第一章节中对“皴法做了一个概括性的叙述。
从“皴法的定义、形式特征以及“皴法的审美性三大部分对“皴法概括论述。
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提出了“何为‘皴法’’’的疑问,从而展开对于“皴法’’定义多角度的分析。
最终得出的结论不止一个:“皴法可以理解为是表现山石结构,营造出阴阳向背立体空间的一种绘画技法;还可以将“皴法理解为中国山水画家的“名片,能够代表中国山水画家的个性山水风貌。
此外,“皴法’’还可以理解为中国山水画所特有的形式语言。
第一章的第二节,总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皴法表现的三大形式特征:点、线、面。
在古代画谱以及书论中,可发现“皴法”种类繁多,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卷云皴、“牛毛皴、“米点皴、“荷叶皴、“鬼面皴、“折带皴、“芝麻皴、“玉屑皴、“金碧皴、“解索皴等十多种皴法,根据它们的外形特点,可以将其归结为“点、“线、“面三种形态特征。
论证过程需要将“点、“线、“面三大形态同“皴法中的“点皴、“线皴、“面皴相对应,找出代表性的“皴法做分析。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流派之一,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题。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绘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代表作品。
一、起源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岩石绘画和篆刻艺术。
在古代,人们通过在岩石上刻画山水图案来表达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敬畏。
这种岩石绘画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成为后来山水画的基础。
二、发展阶段1.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发展迎来了第一个高峰期。
在唐代,王维、李思训等画家以写实主义的手法描绘了壮丽的山水风景。
而到了宋代,范宽、郭熙等画家则更加注重表现意境和气氛,形成了“写意山水”的艺术风格。
2. 元明时期:在元代,董其昌、黄公望等画家提出了“山水有形,有神,有意”的艺术理念,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意境的创造。
明代的文人画家们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将山水画与诗词相结合,形成了以“文人画”为代表的新风格。
3. 清代以后:清代的四王(石涛、郎世宁、唐伯虎、文徵明)和八大山人等画家,进一步发展了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
他们注重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描绘,同时融入了自己的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使山水画更加富有内涵和艺术性。
三、代表作品1. 《洛神赋图》:这是唐代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品,以洛水和神女的形象为主题,通过精细的线条和细腻的色彩表达了唐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2. 《溪山行旅图》:这是宋代画家李唐的代表作品,通过简洁明快的笔墨和富有变化的构图,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宁静。
3. 《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繁复的细节描绘了北方城市的繁荣景象,是中国古代城市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4. 《秋山图》:这是明代画家文徵明的代表作品,以淡墨轻柔的笔法描绘了秋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四、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岩石绘画到唐宋时期的写实主义,再到元明时期的意境表达,以及清代以后的技法创新,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题材,以描绘自然山水景色为主要内容。
它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早期山水画(唐宋时期)早期山水画主要浮现在唐宋时期,受到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壮丽和神奇之处,追求气势磅礴的艺术效果。
代表性的画家有李思训、李成等。
他们的作品以山峦起伏、水势奔腾为特点,给人以浩渺的感觉。
2. 宋元山水画宋元时期,山水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意境温和氛,追求以少入多的艺术效果。
著名的画家有范宽、郭熙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细腻的笔墨和构图,以及对自然景色的精准描绘。
3. 明代山水画明代山水画的发展更加成熟,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自然山水的神韵和意境。
著名的画家有沈周、文徵明等。
他们的作品以山水的灵动和意境的深远为特点,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清代山水画清代山水画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
著名的画家有石涛、郑板桥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山水的变化温和概,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情感表达。
5. 近现代山水画近现代山水画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
著名的画家有张大千、黄宾虹等。
他们的作品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和审美观念,追求独特的艺术风格。
总结: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早期的壮丽气势到后来的意境和神韵,再到近现代的个人情感表达。
它不仅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随着时代的变迁,山水画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展现出多样化的风貌。
它既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是对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山水画都承载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美术理论研究】皴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山水画中,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笔墨语言。
有关皴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五代荆浩所作《山水节要》一文中:“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
”皴法的成长由涓涓细流渐渐汇为江河,在巨然、范宽时,虽已经出现了披麻皴、雨点皴的用笔,但那是画家在描绘山石时注重对物象的自主表达,连郭熙都不曾给自己《早春图》中的皴法冠名,他虽第一次以画家身份提出了“皴”,但是仍和“擦”联用,其技法的区分,待后世艺术鉴赏家命名后才逐渐成立。
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列十六家皴法,也有人总结出三十六种,这些都是古代画家根据不同山石纹理构造的形态而创作出来的。
清代画家松小梦解释说:“皴法名目,皆以人两眼看出,似何形则名之曰何形,非人生造此名也。
”谢赫所写的“六法论”中,“应物象形”是要求表现事物要根据物体本身,合理地再现自然物象。
而皴法便是在“应物象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营造立体空间,也能表现山石结构,引起观者共鸣。
有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变得更为重要。
于是画家们在“骨法从隋到宋的山水画皴法发展概况殷贾点墨摘要:在绘画中,皴法是对自然山石纹理结构的总结,是用笔墨把意象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
山水画的发展与皴法息息相关。
隋唐五代时期皴法从青绿山水的笔墨中逐渐显现,发展到两宋时期,皴法发生了多样的变化,此时的山水画也在皴法的演变中走向顶峰。
文章简要概述从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中皴法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山水画;皴法;披麻皴;斧劈皴用笔”的基础上,对皴法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一、初见倪端的隋唐五代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画中延绵不绝的山岗渐远渐淡,平远的河水消失在云雾之中,给人一种恬淡之美。
六朝山水画的稚拙形态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王维所著的《山水论》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描绘自然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笔墨表现,展现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美丽。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山水画(公元前1000年-公元220年)最早的山水画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原始艺术时期。
这些作品通常以岩石、树木和水流等自然元素为主题,以简单的线条和纹样表现出山水的形象。
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主要出现在陶器、石刻和青铜器等器物上。
2. 唐代山水画(618年-907年)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出现在这个时期。
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安排,使山水画具有更加丰富的意境和表现力。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王维、李思训和顾恺之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构图而闻名。
3. 宋代山水画(960年-1279年)宋代山水画在唐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宋代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细节和变化,追求写实主义的效果。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范宽、郭熙和李唐等,他们的作品以细腻的笔触和精确的构图而著称。
4. 元代山水画(1271年-1368年)元代山水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元代山水画家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壮丽,追求笔墨的豪放和奔放。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黄公望、赵孟頫和王蒙等,他们的作品以气势磅礴和笔墨浑厚而著名。
5. 明代山水画(1368年-1644年)明代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艺术家们对于山水的表现更加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明代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的神韵和意境,追求笔墨的细腻和精巧。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沈周、文征明和唐寅等,他们的作品以情感丰富和笔墨细腻而著称。
6. 清代山水画(1644年-1912年)清代山水画受到文人画的影响,注重表现艺术家的个性和情感。
清代山水画家注重表现自然的意境和艺术家的情感,追求笔墨的洗练和意境的深远。
著名的山水画家有石涛、郑板桥和高剑父等,他们的作品以意境深远和笔墨洗练而著名。
7. 近现代山水画(1912年至今)近现代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它以山水为题材,通过艺术手法表现自然景观的漂亮与壮丽。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多个时期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以及山水画的五个发展阶段为主线,详细阐述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山水画的发展1.1 原始山水画的形成:原始山水画主要浮现在先秦时期,艺术家通过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表现出山水的基本轮廓和纹理。
1.2 唐宋山水画的繁荣:唐宋时期,山水画进入了繁荣期,艺术家开始注重山水的构图和细节表现,通过墨色的运用,创造出富有气韵的山水画作品。
1.3 元明山水画的创新:元明时期,山水画开始追求写实性和透视效果,艺术家注重山水的光影变化和远近关系的表现,使作品更加立体和生动。
二、近现代山水画的发展2.1 清代山水画的变革:清代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艺术家开始注重意境的表达,运用不同的笔法和色采,创造出更加抽象和富有情感的山水画作品。
2.2 水墨山水画的兴起:近现代,水墨山水画成为山水画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水墨的渲染和笔墨的运用,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意境。
2.3 西方绘画与山水画的融合:近代,西方绘画的影响逐渐渗入到山水画中,艺术家开始运用西方的透视和色采理论,使山水画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
三、当代山水画的发展3.1 抽象山水画的崛起:当代山水画中,抽象山水画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抽象的线条和色采,表达出对自然景观的内在感受和情感体验。
3.2 数码山水画的创新:随着科技的进步,数码山水画开始浮现,艺术家通过计算机和数码技术,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和虚拟的山水画作品。
3.3 生态山水画的关注:当代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使得生态山水画成为一种热门的表现形式,艺术家通过山水画作品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传递出环保意识。
四、山水画的国际传播4.1 山水画的海外影响:山水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不少西方艺术家受到山水画的启示,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以描绘山水自然景观为主题。
它起源于古代中国,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多次演变和发展。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原始山水画(公元前5000年-公元220年)原始山水画始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时期,最早浮现在陶器上。
这些原始山水画主要以线条勾勒山水轮廓,简单而朴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画逐渐浮现在青铜器和石刻上,并开始加入更多的细节和装饰。
2. 古代山水画(公元220年-公元618年)古代山水画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东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
在这一时期,山水画开始浮现在纸上,艺术家开始使用墨水和笔进行创作。
古代山水画强调表现山水的气势和神韵,注重山水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 唐代山水画(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巅峰时期。
唐代山水画家主要注重山水的写实性和构图技巧,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腻。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王维、顾恺之和李思训等。
4. 宋代山水画(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又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转折点。
宋代山水画家主张“写意”和“气韵生动”,追求笔墨的自由和意境的表达。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范宽、李唐和郭熙等。
5. 元代山水画(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代山水画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融合了蒙古、西亚和波斯等地的绘画风格。
元代山水画以线条的疏密和色采的对照为特点,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赵孟頫、黄公望和王蒙等。
6. 明代山水画(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明代山水画继承了元代的传统,同时也注重个人创作和表达。
明代山水画家追求笔墨的浓淡变化和构图的独特性,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
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和唐寅等。
7. 清代山水画(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清代山水画以文人画为主流,注重文人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的营造。
清代山水画家主张“意境超逸”和“笔墨淡雅”,形成为了清代山水画的独特风格。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的详细介绍。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萌芽在先秦时期,山水画的元素已经开始出现在青铜器、陶器和石刻等艺术作品中。
这些作品中的山水形象多为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图案,但已经体现了对自然景观的表现和追求。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逐渐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画家们开始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墨线的勾勒和水墨的渲染,表现出山川河流的壮丽景色。
代表性的画家有顾恺之、王羲之等。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时期唐宋时期是山水画的繁荣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山水画家。
他们在表现山水景色的同时,注重描绘自然的气韵和意境。
代表性的画家有李思训、李成等。
这一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多采用了写意的手法,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构图的创新。
4. 元明时期:山水画的变革与发展元明时期,山水画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
画家们开始注重山水画的写实性,追求更加真实的自然表现。
同时,山水画的构图和色彩也更加丰富多样。
代表性的画家有黄公望、夏珪等。
5. 清代: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清代山水画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
画家们更加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细节和气氛,追求更加完美的艺术表达。
代表性的画家有郑板桥、石涛等。
6. 近现代:山水画的现代化发展近现代以来,山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
画家们开始尝试用新的材料和媒介进行创作,使山水画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和风格。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初步发展,再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元明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清代的继承与创新,以及近现代的现代化发展,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也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和创造力。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起源阶段(公元前500年-公元618年)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221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山水画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山水”观念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山水是宇宙间最具象征意义的事物,代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在起源阶段,山水画主要以线条勾勒为主,表现出山水的轮廓和形态。
画家注重表达山水的气势和神韵,追求笔墨的简洁和纯粹。
代表性的作品有《郑燮山水图》和《张僧繇山水图》。
二、发展阶段(公元618年-公元1911年)隋唐时期(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山水画的发展阶段,绘画技法逐渐成熟,艺术风格多样化。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逐渐从线条勾勒转向注重色彩和构图。
画家开始运用水墨和颜料来表现山水的变化和气氛。
代表性的画家有王维、李思训和顾恺之。
宋元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368年)是山水画的黄金时期,山水画的技法和表现手法达到了巅峰。
画家开始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景物的写实性。
南宋时期的画家范宽和北宋时期的画家李唐成为了山水画的代表人物。
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山水画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
明代画家沈周和文征明注重山水画的构图和笔墨的运用,清代画家石涛和郑燮则注重山水画的气势和神韵。
三、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山水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流派,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山水画丰富了中国绘画的题材和表现手法。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和形式。
其次,山水画强调了中国绘画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理念。
山水画注重表达山水的气势和神韵,追求笔墨的简洁和纯粹,体现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审美追求。
最后,山水画传承了中国绘画的传统和文化价值观。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描绘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笔墨表现方式,传达对自然环境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量。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石刻,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石刻。
这些壁画和石刻中描绘了山水景观和自然元素,为后来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魏晋南北朝:山水画的起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开始成为一种独立的绘画形式。
艺术家通过线条和墨色的运用,表现出山水的景色和氛围。
代表作家有顾恺之、王羲之等。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唐宋时期是山水画的繁荣时期,艺术家们在传统的山水画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他们注重表达山水的气势和神韵,追求笔墨的自由和流畅。
代表作家有李思训、李公麟、范宽等。
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演变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变革。
元代山水画注重写意和表现主观情感,明代山水画追求写实和细腻,清代山水画则注重意境温和概。
代表作家有黄公望、文徵明、石涛等。
5. 近现代:山水画的现代化近现代,山水画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观念,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艺术家们尝试了新的题材、材料和表现手法,使山水画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代表作家有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
总结: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壁画和石刻,经过先秦、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法。
山水画以描绘自然山水景观为主题,通过艺术家的笔墨表现方式,传达对自然环境的赞叹和对人生哲理的思量。
每一个时期的山水画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形成了独立的画科。
隋唐时期,山水画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具体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形成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逐渐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了独立的画科。
代表画家有顾恺之、宗炳等。
2. 隋唐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逐渐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成为了一门独立的艺术。
代表画家有展子虔、王维等。
3. 五代两宋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成熟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和风格多样化,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和作品。
代表画家有董源、巨然、郭熙等。
4. 元明清时期:这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繁荣时期。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风格和流派多样化,出现了许多山水画流派和风格。
代表画家有黄公望、王原祁、石涛等。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山水画
的题材、风格、技法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变化。
但无论如何,山水画始终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表现自然山水景色为主题。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以下是山水画的发展历程的详细描述。
1. 起源和初期发展(公元前2000年-公元3世纪)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岩画和壁画。
早期的山水画主要以线条勾勒山石和水流,色彩较为简单。
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大禹治水图》和《女娲补天图》等。
2. 隋唐时期(公元6世纪-公元10世纪)隋唐时期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开始注重构图和造型,追求逼真的表现。
代表作品有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和张彦远的《泰山图》等。
3. 宋代(公元10世纪-公元13世纪)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鼎盛时期,也是山水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气氛和意境。
代表作品有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郭熙的《清明上河图》等。
4. 元代(公元13世纪-公元14世纪)元代是山水画发展的转折点,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山水画开始注重绘画技法的变化和创新。
代表作品有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等。
5. 明清时期(公元14世纪-20世纪初)明清时期是山水画发展的后期阶段。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技法更加成熟。
代表作品有沈周的《水墨山水图》和石涛的《千里江山图》等。
6. 现代山水画(20世纪至今)随着现代艺术的发展,山水画也开始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呈现出新的表现手法和风格。
现代山水画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表达,代表作品有齐白石的《竹石图》和黄胄的《黄山万壑松风图》等。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形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从起源和初期发展到隋唐时期、宋代、元代、明清时期,再到现代山水画,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山水画通过对自然山水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它以山水景色为主题,通过绘画表现自然风景的漂亮与壮丽,以及艺术家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在先秦时期,山水画的雏形开始浮现。
古代文人士大夫崇尚自然,对山水景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书写和绘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和思量。
在竹简和青铜器上发现的一些图案中,可以看到山水元素的浮现,这些图案被认为是山水画的起源。
2.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的初步形成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逐渐形成为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当时的画家开始注重山水的表现技法,通过勾勒轮廓线和使用淡墨渲染来表达山水的形态和纹理。
同时,画家们开始注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追求自然与心灵的和谐统一。
3.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繁荣时期在唐宋时期,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流派。
唐代画家王维和宋代画家范宽等人都是山水画的代表性人物。
他们通过精湛的笔墨技巧和细腻的表现力,将山水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同时,他们注重表达对自然的情感和审美追求,使山水画更加具故意境和思想性。
4. 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与变革元明清时期,山水画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与变革。
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了“以意传形”的画法,强调画家的个人情感和表现力。
明代画家沈周和文徵明等人则注重山水的写意表现,追求笔墨的自由和表现力的张扬。
清代画家石涛和郑板桥等人则在传统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形成为了各具特色的山水画风格。
5. 近现代时期:山水画的现代转型近现代时期,山水画经历了现代转型的过程。
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一些画家开始将西方绘画技法和观念引入山水画中,形成为了新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同时,山水画也逐渐走出传统的艺术圈子,向泛博的社会群体传播,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份。
总结:山水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流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先秦时期的雏形到唐宋时期的繁荣,再到元明清时期的发展与变革,以及近现代时期的现代转型,山水画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影响,同时保持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传统性。
山水画的发展历程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表现自然山水景色为主题。
它起源于中国古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形成为了独特的风格和技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山水画的发展历程。
1. 起源与初期发展(公元前206年 - 公元6世纪)山水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但最早的山水画作品已经失传。
在这个时期,山水画主要以壁画和绘画碑为主要形式,用于装饰宫殿和墓葬。
这些作品以简洁的线条和明快的色采表现自然景色,注重表现山水的气势和宏伟。
2. 宋代山水画(公元10世纪 - 公元13世纪)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期,浮现了许多著名的山水画家。
他们注重细致入微的描绘,追求写实主义的表现方式。
代表性的画家有范宽、郭熙和李唐等。
他们的作品以山水的壮丽景色和细腻的人物形象为特点,形成为了以“北宗”和“南宗”为代表的两大流派。
3. 元代山水画(公元13世纪 - 公元14世纪)元代山水画主要受到蒙古族统治者的影响,画家们开始将草原的风景融入到山水画中。
同时,传统的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发展和创新。
元代山水画家赵孟頫以及黄公望等人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构图方式,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4. 明代山水画(公元14世纪 - 公元17世纪)明代山水画在技法和题材上进一步发展。
画家们开始注重山水画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追求“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
明代著名山水画家有沈周、文徵明和唐寅等。
他们的作品以清新脱俗的风格和鲜明的个人特色而闻名。
5. 清代山水画(公元17世纪 - 20世纪初)清代山水画继承了明代的传统,并且在题材和技法上有所创新。
画家们开始注重表现自然的变化和季节的变迁,追求更加细腻和精致的画面效果。
清代著名山水画家有石涛、郑板桥和文震亨等。
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笔墨和构图方式,为山水画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6. 近现代山水画(20世纪初至今)近现代山水画延续了传统的技法和题材,同时也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影响。
画家们开始尝试新的表现方式,注重个人情感和内心表达。
从隋到宋的山水画皴法发展概况作者:贾点墨
来源:《美与时代·中》2019年第09期
摘要:在绘画中,皴法是对自然山石纹理结构的总结,是用笔墨把意象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
山水画的发展与皴法息息相关。
隋唐五代时期皴法从青绿山水的笔墨中逐渐显现,发展到两宋时期,皴法发生了多样的变化,此时的山水画也在皴法的演变中走向顶峰。
文章简要概述从隋唐五代到两宋时期山水画中皴法的产生与发展。
关键词:山水画;皴法;披麻皴;斧劈皴
皴法在我国历史悠久的山水画中,是一种举足轻重的笔墨语言。
有关皴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五代荆浩所作《山水节要》一文中:“丈山尺树,寸马豆人。
远山无皴,远水无痕,远林无叶,远树无枝,远人无目,远阁无基。
”皴法的成长由涓涓细流渐渐汇为江河,在巨然、范宽时,虽已经出现了披麻皴、雨点皴的用笔,但那是画家在描绘山石时注重对物象的自主表达,连郭熙都不曾给自己《早春图》中的皴法冠名,他虽第一次以画家身份提出了“皴”,但是仍和“擦”联用,其技法的区分,待后世艺术鉴赏家命名后才逐渐成立。
清代郑绩在《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中列十六家皴法,也有人总结出三十六种,这些都是古代画家根据不同山石纹理构造的形态而创作出来的。
清代画家松小梦解释说:“皴法名目,皆以人两眼看出,似何形则名之曰何形,非人生造此名也。
”
谢赫所写的“六法论”中,“应物象形”是要求表现事物要根据物体本身,合理地再现自然物象。
而皴法便是在“应物象形”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营造立体空间,也能表现山石结构,引起观者共鸣。
有了理论的支撑,实践变得更为重要。
于是画家们在“骨法用笔”的基础上,对皴法进行了更多的研究和探讨。
一、初见倪端的隋唐五代
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隋代画家展子虔的《游春图》。
画中延绵不绝的山岗渐远渐淡,平远的河水消失在云雾之中,给人一种恬淡之美。
六朝山水画的稚拙形态得到了基本的解决。
王维所著的《山水论》说:“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正是《游春图》中描绘的景象。
技法上,只用富有一定变化的线条勾出山石的轮廓和大的脉络,再以青绿颜色渲染充实,并没有出现较为明显的山石皴法。
展子虔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这种青绿勾填法山水画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李思训继承了展子虔青绿山水的画法,把青绿山水画推到了一个高峰。
其《江帆楼阁图》虽然运用的是展子虔的青绿画法,但是在细节上已经与之前有了变化,用线更加灵活,虚实相生。
而且在表现山石的时候,除了大轮廓的勾勒,还增加了细节的描绘,用笔变化丰富,线条或繁密,或疏朗,或柔和,或挺拔,对山石的纹理刻画更加深入。
从李思训对山石的描绘中可见皴的迹象。
李昭道继承父法,皴法在李昭道笔下有了一定的发展,他用类似斧劈的小斧劈皴表现石块较多的山体。
同时期的王维主要以水墨的形式作画,其《长江积雪图》表现山石结构的一些线条,颇似自然披挂着的长麻皮,这可能是后来披麻皴的开始。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说董源“水墨类王维”,披麻皴成熟于五代董源,可见董源受王维画法影响颇深。
唐代王维有“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的说法,在他的《山水诀》也说:“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水墨画的出现,也是中国山水史的一大变革,受到道家影响的山水画家们纷纷都选择了水墨山水,挥洒淋漓的写意水墨山水的地位也逐渐超过青绿山水,居山水画坛之首。
五代时期,董源画江南山水,荆浩画北方山水,一用披麻皴,一用小斧劈,分别开创了南北山水画派。
南方画派的董源创造出了披麻皴,开创了江南画风的披麻皴笔法。
其表达了一种与荆浩、关仝完全不同的高峻凝厚的艺术美学风格。
董源的皴法分两类,一是大披麻皴,二是
短条皴加雨点皴。
《潇湘图》(图1)是其使用披麻皴的代表作,笔法多变,有种清淡温润的江南情趣。
董源弟子巨然,将短披麻皴变长披麻皴。
其代表作《秋山问道图》(图2),长披麻皴浑圆质朴,浓淡相宜,加上苔点的结合,打破了墨的单一使用的风格,点线结合,骨法用笔,清丽秀润。
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中,皴法再一次有了新的突破,画家刻画山石时,用繁密的皴法,转折有力的用笔来表现结构,用笔苍劲有力,如篆书入画,再以淡墨渲染,使画面中的山石呈现出皴染兼备的形态。
五代的画家在前人山水画笔墨的基础上,将皴法加以整合归类,初步形成具有代表性的具体皴法。
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中,处于一个衔接的位置,代表画家董源、巨然等既传承了前人的笔法,又有了创新,对后世的山水画皴法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皴法走向成熟的两宋
两宋时期画家云集,大家辈出,当时的山水画呈现出一种繁盛的状态。
画家们的皴法种类更是复杂多样,皴法程式也趋于规范化和符号化,皴法发展也达到了高峰。
北宋时期,画家范宽擅用雨点皴,并与披麻皴相结合,皴染兼备,结构清晰。
他的代表作《溪山行旅图》,运用了大量的雨点皴,画面墨色沉稳大气,给人峰峦雄厚的感觉。
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在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的影响下有了自己的创新,他笔下的卷云皴又称云头皴。
线条圆中带方,有力又不失柔和,形如舒卷的云朵。
他的代表作品《窠石平远图》《早春图》,画面中的用笔中侧锋并用,以浓墨勾勒出山石的外形,线条流畅挺拔,用笔富有节奏,跌宕起伏,绵绵不绝。
郭熙的卷云皴与前人的对景写生、再现山水的风格不同,突破了对自然景物外貌的认知,在刻画上有了更多的见解,体现出画家独特的笔墨风格,使画中的山水在描繪自然之景的同时也呈现出笔墨的装饰之美。
北宋中期,画家们在原有皴法的基础上将点皴与线皴运用得更加娴熟、粗犷,皴擦融合,浑然一体。
到了南宋时期,斧劈皴的大量运用使山水的宏大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南宋马远的《踏歌图》中大斧劈皴气势宏大,笔锋苍劲有力,用笔潇洒又收放自如,整体与细节兼顾。
夏圭将笔墨的五分变化融入到斧劈皴中,他的拖泥带水皴,形成了水墨氤氲的效果。
李唐《万壑松风图》(图3)中的斧破皴用侧锋皴擦形成的山体,结构清晰,山石硬朗。
画面中的皴法疏密有序,分量十足,将山石的块面表现得非常生动。
同时,皴法用笔的速度和力度,对最终产生的画面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
北宋末期到南宋的画家用笔更加灵活,使皴法在柔与刚之间随意切换,不仅具备了面的形态,突破了程式化的描摹,更丰富了整个画面。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2]潘天寿.中国绘画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
[3]方向军.浅析宋代山水画的特点[J].甘肃高师学报,2005(4).
[4]付中承.中国山水画成熟的标志:隋、唐时期[J].艺术教育,2007(8).
[5]席明亮.形与意[D].中国美术学院,2012.
[6]杨辰.山水画皴法的历程与笔墨语言[D].南京艺术学院,2014.
[7]魏昆.山水画皴法的程式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3.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