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山石画技法
- 格式:ppt
- 大小:11.27 MB
- 文档页数:29
山水画技法——“北宗”山石的画法一点山水 2019-09-25 19:08:18一、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树干等物象结构、纹理、质感、体面及向背关系的重要形 式手段。
尤其是描绘山石,皴法一向被视为法之大端。
皴法名目繁多、面目各 异,具有较强的形式感和特殊的审美效应。
这里仅谈一谈“北宗”山水中常用的 皴法。
山石的皴法达五六十种之多。
就是同一种皴法,也有多种变 写各不同。
而且,有些皴法之间界线模糊,不易分辨。
有些 有些皴法会产生一些似是而非的变化,这些都使初学者难于据古今画谱所示,化,繁、简、工、皴法可互相混用,捕捉和把握。
为了便于领会,我们根据诸种皴法的形式规则、笔墨特点和构形 方法,将皴法大致分以下几种:% ' v图一图二(一)线皴类(见图一),即以线形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
其多为弧线形(如披麻皴、解索皴、荷叶皴、云头皴),也有直线折转形(如折带皴、叠糕皴)和硬笔直线形(如长斧劈皴、乱柴皴)。
弧线形皴法为“南宗”山水中的主体皴法。
(二)面皴类(见图二),即以较宽阔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多呈块面形,如大斧劈皴、小斧劈皴、鬼面皴、拖泥带水皴、刮铁皴、马牙皴、直擦皴等。
(1)“北宗”山水画技法(2)(三)点皴类(见右上图),即以点状的笔触组成的皴法结构。
其名往往依据点的形态所给予人的形象联想而定,如雨点皴、钉头皴、芝麻皴、豆瓣皴、泥里拔钉皴等。
亦有以创法者的姓氏定名者,如米芾所创的“落茄法”,又被称为咪点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皴法,不可硬性归于哪一类中,如傅抱石笔下的散锋团簇状皴法结构及张大千晚年彩墨渗破结构。
有的皴法之间的关系微妙,稍加变化便能互相转化。
如雨点皴略加放大便成豆瓣皴,雨点皴笔锋跳脱出尖即成钉头皴;小斧劈皴放阔即成大斧劈皴,拉长即成长斧劈皴,等等。
那么,哪些皴法属于“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呢?这是我们需要弄清的首要问题。
面皴类、线皴中的硬笔直线形及点皴类中的部分皴法(除米点皴、豆瓣皴之外),都可纳入“北宗”山水的皴法范畴之内。
国画的山水画基本画法-画山石法我国花鸟画有着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
如宋代花鸟画家赵昌“对花写照”,有“写生赵昌”之称,他既能画出花瓣的薄度,又能刻画出花朵迎风而动的优美姿态。
擅长画动物的画家元吉,为画猿猴曾进深山躲在洞穴里,长期仔细观察猿猴的生活,故称“穴窗写生”。
这些古代画家们对深入生活是重视的,所以创作出许多造诣甚高的作品,正如诗人白居易所赞扬肖悦画竹的诗句,说他画的竹“举头忽见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真实生动,似乎连竹叶迎风发出的声音也表现出来了。
山的外形可分为、丘、壑、峰、峦、岗、岭、巅等,又有坡度起伏连绵不绝的形势或因朝晖夕阴,风雨云雾变化流露出来的自然美,故画山之前必先远观其势,然後再近看其质。
山因地质的不同可分为水层岩、火成岩与变质岩等。
山石的质地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纹理也不相同,中国山水画家累积数百年来观察与剖析的综合体验,逐渐发长出个种皴法,用笔墨线条来表现不同纹理的山水感受。
吾师李霖灿教授用「山石纹理,笔墨组合」八个字来定义皴法,可以说是最简要而恰当的解释。
(一)画石,在谈到各种不同的皴法之前,先浅谈画石,石是山的局部;画石是画山的第一部,所谓「石分三面」就是要表现出山的凹秃凸阴阳,画出石块的立体感。
画石的部骤,大致可分成钩、皴(擦)、染、点,或再增加「提」的程序。
「钩」是用中峰或侧峰画石块的轮廓,确定其形状,钩的线条可依石的特徵灵活运用。
「皴」是依山石的纹理以各种线条(或点)画出石头的质感或立体感,也可酌情用偏锋(笔腹)乾笔「擦」以加强其凹凸或质感量。
「染」是以淡墨大笔湿画石之暗面,待淡墨乾後再做第二次、第三次的宣染,直到感觉充份为止。
「点」是用浓墨或焦浓加苔点,若墨色的浓度够了就算完成,若嫌不足,可用浓墨或焦墨依原有的钩、皴再「提」一次;提的线条并非依样重描,而要略相错开。
先以教淡的墨钩或皴,後以浓墨提,可救可改,且提後教为浑厚,富有变画。
(二)雨点皴,雨点皴又称为雨打墙头皴,北宋范宽以此表现北方黄土高原的景致。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包括以下几种:
1. 勾、皴、擦、点、染:这是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也是画家表现山石树木等自然景观的主要手段。
勾是勾勒山石的轮廓,皴是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擦是用来表现山石的暗部和阴影,点是用来点苔表现山石的细节和质感,染是用来表现山水的整体氛围和空间感。
2. 留白:留白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技巧之一,通过留出空白来表现云雾、水面、天空等元素,增强画面的空间感和层次感。
3. 笔墨浓淡:笔墨的浓淡变化是中国山水画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墨色的深浅和笔触的轻重来表现山水的层次和质感。
4. 干湿结合:干湿结合是指将干燥和湿润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干湿变化和质感。
5. 疏密结合:疏密结合是指将密集和稀疏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疏密变化和层次感。
6. 繁简结合:繁简结合是指将繁复和简单的笔触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繁简变化和节奏感。
7. 透视法:透视法是中国山水画的另一个重要技巧,通过透视和比例来表现山水的远近和空间感。
8. 墨色变化:墨色变化是指将不同浓淡的墨色结合使用,以表现山水的明暗和质感。
9. 线条美:线条美是指通过优美的线条来表现山水的轮廓和质感。
以上是中国山水画的一些基本笔墨技法,但不同的画家可能会有不同的风格和技巧,因此在学习和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门类之一,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技法,可以将自然景物、山水、江河、云雾等元素以特定的形式展现出来。
以下是山水画常见的表现技法:1. "写意"表现:山水画强调"以形写神",追求形、神、意的相统一,倡导笔墨自由流畅,通过变化的笔法和线条勾勒山石、树木、水面等景物,以及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表现大自然的神韵。
2. "以古为师"表现:山水画注重对古代名作的研究和继承,尤其是宋代的"北宗"和"南宗",通过临摹、模仿名家作品的构图、笔墨运用等方式,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技法,形成自己的表现风格。
3. "留白"表现:山水画强调"以虚居实,以实入虚",即通过留白来表达虚实相生、互动的关系。
艺术家通过故意不描绘或将画面其他部分有意模糊来制造想象空间,使观者能参与其中,形成更为丰富的意境。
4. "重墨"表现: 艺术家通过运用重墨、深色墨汁来强调画面的重要部分,如山体、树木等,以突显事物的质感和立体感,同时也突出了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的特点。
5. "水墨渲染"表现:山水画在墨色运用上,注重运用水墨的"渲染"特性,通过水与墨相互融合,可以表现出山水的柔和、深邃、灵动等特点,给观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6. "贴近自然"表现:山水画艺术家常常通过亲身感受大自然的气息、形态以及自然景物的沉浸体验,来表现真实的山水图景。
他们注重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精准的表现手法,令作品更富生命力和感染力。
这些技法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应用,旨在呈现出丰富多样的山水画作品,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然景物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国画山石的皴法及详解信!自古以来,岩石的画法不外乎绞、搓、打、染。
卞法是表现各种石纹的主要手段;它是中国画特有的绘画技巧和象征性的形式语言;它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它可以表现山水的具象景观,画家也可以通过它表现自己独特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气质;表现自然景观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绘画的主要特征之一。
五代以前就已经有了画岩石的方法,到了宋代发展成各种画法,到了元明清时期又不断完善。
皴法大体可分为:披麻皴、斧劈皴、云头皴、雨点皴、米点皴、解锁皴、牛毛皴、折带皴、鬼脸皴、乱柴皴、梯田皴、石卵皴、骷髅皴、荷叶皴、磐头皴等~~不同时期、不同画派、不同画家在运用以上绘画技法时也各有特点,各有变化。
有的先勾后皴;有的皴、擦、点、染一气呵成。
因此在学习各种技法时不能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否则就会缺乏变化,呆板不生动。
国画山石画法(披麻皴)披麻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王维、董巨是其画法的鼻祖,也是历代文人画所常用的画法。
此法在表现江南丘陵山峦有其独到之处,元代黄公望,清代四王多用此法。
其画法要领:多用“中”“偏”锋(笔含水份要少),行笔时用笔肚走出飞白来,尽量做到空灵透气,笔笔清晰,切忌粘黏。
也有高手用中峰画出“毛”而空灵之感,如元四家的黄公望,他的披麻皴多用中锋画成,难度甚大。
国画山石画法(斧劈皴)斧劈皴——是中国山水画皴法的主要方法之一,五代卫贤已初见苗端,成熟盛行于宋代。
李成、李唐是其画法的大师,南宋时期的马远、夏硅也是其画法的杰出代表,明代的唐寅又有所变化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此画法又有所兴盛。
此法之所以在北宋时期大为兴盛,主要是因为, 统治者要求画家着力表现国家的兴盛山川的秀丽。
斧劈皴法有利于表现北方大山大水的大国气度,比较应和北宋国情的需要,这一时期是我国绘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国立画院的设立,院体画风的兴盛,画家可以登堂入室,声名显赫,受朝廷俸禄,诸多力作多出于这一时期。
此画法的要领:中锋勾勒外轮廓线,侧峰皴擦渲染,也有高手在勾勒轮廓线时,与皴法巧妙结合,虚实相兼,变化多端。
积墨法山水画步骤
积墨法是中国山水画中常用的一种技法,通过层层叠加的墨色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以下是积墨法山水画的步骤:
1. 起稿:用铅笔或淡墨勾勒出山石的轮廓和大致的结构。
2. 分染:用淡墨对山石进行初步的渲染,以确定山石的明暗关系。
3. 积墨:从山石的暗处开始,用较浓的墨色一层层地叠加,注意要留下一些空白,以表现山石的高光。
4. 调整:在积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观察画面的整体效果,适当地调整墨色的浓淡和明暗关系,使画面更加生动。
5. 点苔:用浓墨在山石上点出一些苔点,以增强山石的质感和立体感。
6. 落款:在画面的适当位置落款、盖章,使画面更加完整。
需要注意的是,积墨法需要耐心和细心,每一层墨色都要干透后再进行下一层的叠加,以避免墨色混淆。
同时,要注意墨色的浓淡和明暗关系,使画面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中国画中画山石的技法聊聊中国画里那些画山石的技法,真的是一门既深奥又迷人的艺术。
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山水有着别样的情怀,那些文人墨客,一提笔,就能把心里的山水描绘得栩栩如生。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画山石的一些门道,看看这些传统技法是怎么把大自然的美,一笔一划地留在纸上的。
首先得说说这“皴法”。
皴法啊,就像是给山石披上了一层外衣,让山石看起来更有质感。
这皴法里头,有“披麻皴”、“斧劈皴”、“雨点皴”等等,每一种都有它的独到之处。
比如说披麻皴,画出来的山石就像被风化的老树皮,一条条的纹理,错落有致,看着就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岁月不饶人,山石也沧桑”。
斧劈皴呢,就比较刚猛了,就像是用斧头在山石上劈了一刀又一刀,那笔触锋利,看着就让人觉得山石坚硬无比。
雨点皴就更有趣了,画出来的山石就像是被雨点敲打过的,密密麻麻的点点,就像是给山石披上了一层轻纱,朦胧中带着几分神秘。
再来说说这“点苔”。
点苔就像是给山石添上了灵魂,让山石看起来更加生动。
这苔点虽小,但作用可大了去了。
它就像是山石上的小眼睛,让山石有了生气。
画的时候,得根据山石的纹理和形态来点,不能乱点一气。
点得好了,山石就像是活了过来,看着就让人觉得亲切。
点得不好,那山石就像是少了点什么,怎么看都觉得别扭。
还有啊,这画山石还得注意“留白”。
留白啊,就像是给山石留了一口气,让山石有了呼吸的空间。
画得太满了,看着就让人觉得压抑。
留一点白,那山石就像是有了生命,看着就让人觉得舒服。
这就像咱们平时说话,得留点余地,不能说得太满了,不然听着就让人觉得不舒服。
当然了,这画山石还得靠“墨色”来烘托。
墨色啊,就像是山石的颜色,有深有浅,有浓有淡。
画的时候,得根据山石的形态和质感来调配墨色。
浓墨重彩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山石气势磅礴;淡墨轻描的,看着就让人觉得山石温柔细腻。
这就像咱们平时看人,得看他的气质和性格,不能只看外表。
最后啊,这画山石还得靠“笔触”来体现。
笔触啊,就像是山石的纹理,有长有短,有粗有细。
画山石的四种表现方法
画山石一直是中国画中重要的构图元素之一,它不仅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感,也可以传达出山水的情趣和主题。
在表现山石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下面将介绍四种比较常见的表现方法。
一、写实法
写实法是一种最为传统的表现方法,它追求精确的细节和比例,以尽可能真实地再现山石的形态和特征。
在画山石时,需要仔细观察山石的形状和纹理,然后通过精细的笔触来表现出来。
写实法适合那些注重细节和精度的画家,也是初学者磨练技巧的好方法。
二、意境法
意境法是一种注重表现山水情趣和意境的方法。
它不是追求细节和精度的,而是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达出画家的情感和主题。
在意境法中,画家可以运用多种笔法和色彩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氛围,让观者感受到山水的意境和情趣。
三、写意法
写意法是一种比较自由的表现方法,它强调笔墨的自由和表现力。
在画山石时,画家可以通过简单的笔触和线条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特征,而不必过于注重细节和比例。
写意法适合那些喜欢自由发挥和表现力
强的画家,也是表现山水情感和主题的好方法。
四、半写实法
半写实法是一种介于写实法和意境法之间的表现方法。
它既注重表现山石的形态和特征,又强调笔墨的表现力和意境。
在画山石时,画家可以通过精细的笔触和色彩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同时也可以通过笔墨的运用来传达出山水的意境和情趣。
半写实法适合那些既注重细节又想表现情感和主题的画家。
总之,画山石有许多不同的表现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之处。
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风格来选择适合自己的表现方法,用笔墨来表达出自己对山水的热爱和情感。
画山石的四种表现方法
画山石是中国山水画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
山石的表现方法有很多种,下面介绍四种常见的表现方法。
1. 线条表现法
线条表现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以细线勾勒石头的纹理、山石的形态等。
线条的粗细、弯曲程度决定了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当然,线条表现也需要与色彩表现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表现山石的形态和质感。
2. 纹理表现法
纹理表现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表现方法,通过细致描绘石头的表面纹理来表达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画家需要仔细观察石头的纹理,运用笔墨技巧将其描绘出来,表现出石头的粗糙、光滑等不同的质感。
3. 色彩表现法
色彩表现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通过色彩的运用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特征。
画家可以运用不同的颜色和色调来表现山石的不同质感和形态,如灰黑色、褐色、翠绿色等等。
同时,画家还需要注意运用色彩的层次感,使得山石的形态更加逼真。
4. 构图表现法
构图表现法是山水画中常用的表现方法之一,通过画面构图来表现山石的形态和特征。
画家可以利用山石的形态来构造画面的组成,使得山石与其他元素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同时,画家还需要注意运用透视、比例等构图原理,使得画面更加有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总之,画山石有很多种表现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使得自己的山水画更加出色。
【国画教程】山水画入门(1)~山石结构基本原理石分三面是基本的山石结构法,我们用一个几何体来说明石分三面:1、2、3分别代表三个面,三个面形成体积感。
参照前面的几何体,我们来理解山石的三个面。
山石的三个面使我们可以表现出体积感,同时可以画出凹凸感。
同时山石还可以分出阴面和阳面,阴面是指不受光的这一面,阳面就是受光面。
画山石勾勒法,往上的用笔称为“勾”。
往下的用笔称为“勒”。
勾勒时要注意线条的额粗细、用笔的快慢。
墨色上要有变化。
山石有中间凸出的,犹如鼻隼。
勾勒外形之后就可用皴法,皴法是表现山石结构和地貌特点的方法。
山石下面这一笔不可画平。
否则这块山石就像个“饼”一样,是平的。
垒山石时,山石要有大小变化,山石的勾勒用笔要有提、按、转、折的变化。
这样的线条表现缺少提、按、转、折,线条不够丰富。
切忌两边的形状成对称。
注意石头的空间分割。
两块山石要分出一大一小。
垒石方法:小间大,大间小。
此为三块石头的表现方法。
四块山石的表现。
表现垒石时候切不可生搬硬套,要学会举一反三。
安排山石大小结构的同时,留意远近的表现。
1.勾勒好一块山石的外形。
2.在外轮廓的转折处添加皴法。
皴法也可理解为:把一块大的山石分成更多块小的山石,所以每加一笔皴法,山石就多了层结构。
3.继续添加皴法,理解皴法的意义。
山石的结构、大小、转承关系,均可由皴法来完成。
两块大的山石构成了画面的主要部分,下面的小石块起到了丰富画面的作用。
沿着山体画上一层松林,添以屋舍,再画远处的松林。
屋舍要藏,不可尽露,松林可不画松枝。
这幅作品运用对角关系来构图。
教案标题: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课寄情山水—山石画法|辽海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山石画法,使学生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巧,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创作。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2. 山石画法的基本技巧3. 山水画的构图原则4. 学生作品欣赏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山石画法的基本技巧,山水画的构图原则2. 教学难点:山石画法中的皴法技巧,山水画的意境表现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画属于哪种画吗?它们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寄情山水。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讲解山石画法的基本技巧,包括皴法、点苔法、勾勒法等,并通过示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些技巧的具体运用。
(3)讲解山水画的构图原则,包括主次分明、虚实相生、远近关系等,让学生掌握构图的基本规律。
3. 实践操作(25分钟)(1)教师示范山石画法的具体步骤,让学生跟随示范进行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山水画作品,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具有个人特色的山水画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10分钟)(1)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大家,分享创作心得。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引导学生从构图、技巧、意境等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总结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鼓励和建议。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山水画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山水画,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画山石的四种表现方法画山石是中国画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可以表现出山水的特色,还可以展示出画家的技艺和个性。
在中国画中,有许多表现山石的方法。
本文将介绍四种常见的表现方法:皴法、点法、笔法和洗法。
一、皴法皴法是中国画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也是表现山石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皴法主要通过交错或平行的线条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笔触:皴法主要依靠笔触来表现山石的纹理和质感。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笔触。
例如,对于坚硬且光滑的岩石,可以使用硬挺有力、略带棱角的笔触;而对于柔软且粗糙的岩石,则可以使用柔和而稍微有些松弛的笔触。
2. 控制线条粗细:线条粗细直接影响到山石形态和质感的表现效果。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掌握好线条粗细的控制。
一般来说,对于远处的山石,线条应该较为细小;而对于近处的山石,则可以适当加粗线条。
3. 注意交错方向:皴法主要依靠交错和平行的线条来表现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因此,在使用皴法时,需要注意交错方向。
一般来说,对于平滑的岩石,则可以使用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线条;而对于粗糙或凹凸不平的岩石,则需要使用斜线交错来表现。
二、点法点法是中国画中另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它通过点刻或点染来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形态。
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掌握以下几点技巧:1. 选择合适的笔触:与皴法类似,点法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笔触。
例如,在表现坚硬且光滑的岩石时,可以使用硬挺有力、略带棱角的笔触;而在表现柔软且粗糙的岩石时,则可以使用柔和而稍微有些松弛的笔触。
2. 控制点刻或点染大小: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掌握好点刻或点染的大小。
一般来说,对于远处的山石,点刻或点染应该较为细小;而对于近处的山石,则可以适当加大点刻或点染的大小。
3. 注意点刻或点染的位置和密度:在使用点法时,需要注意点刻或点染的位置和密度。
一般来说,在表现山石的质感时,需要在岩石表面上进行点刻或点染;而在表现山石的形态时,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位置和密度。
国画山石的画法跟技法我有个朋友叫阿强,这人对国画那可是痴迷得很,尤其是国画里山石的画法,颇有研究。
有一天,我去他家玩,正赶上他在画一幅山水画,那画纸上刚起了个山石的轮廓。
我凑过去好奇地问:“阿强,你这山石咋画得这么有模有样的?快给我讲讲。
”阿强放下笔,笑着说:“这国画里的山石啊,可不是随便画的,就像盖房子得先打好地基一样,得先把轮廓勾勒好。
你看这线条,得有粗有细,有浓有淡。
就像山有棱有角,还有些地方比较平缓。
我刚开始学的时候,那线条画得像蚯蚓一样歪歪扭扭。
”这时候,阿强的国画老师李老走了进来。
看到我们在讨论,就说:“画山石啊,轮廓勾勒很重要,但这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就是皴法了。
皴法就像是给山石穿上不同的衣服,有斧劈皴、披麻皴等等。
”我疑惑地问:“这皴法为啥有这么多花样啊?”李老耐心地解释:“你想啊,不同的山石质地不一样。
像那种陡峭坚硬的山石,就适合用斧劈皴,就像用斧头劈砍出来的痕迹,方方正正,很有力量感。
我曾经去黄山写生,看到那些高耸入云的山峰,岩石裸露,表面比较光滑,用斧劈皴来表现就特别合适。
我在山上找了个好位置,支起画架,一笔一笔地描绘。
那时候,太阳晒得我满头大汗,但我完全沉浸在创作中。
旁边有个游客看了我的画,惊叹道:‘这画出来的山怎么就跟真的一样,连石头的纹理都那么逼真。
’”阿强接着说:“那披麻皴呢?”李老说:“披麻皴就比较适合表现那些土质的、纹理比较细腻的山。
就像山坡上的土坡,一道道的纹理就像披散的麻线。
我记得有一次在乡村采风,看到远处的小山丘,长满了青草,在阳光的照耀下,那山丘的纹理若隐若现。
我就用披麻皴来画,先用淡墨轻轻地勾勒出大致的纹理,然后再慢慢加重墨色,让它有层次感。
画的时候,还得注意线条的疏密,不能太密,像一团乱麻,也不能太疏,不然就看不出山石的纹理了。
”我又问:“那画完皴法就完了吗?”阿强笑了笑说:“还早着呢。
接下来得染墨上色了。
这就像给山石化妆,让它更有立体感。
一般是先用淡墨染,把山石的明暗关系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