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认识平行线|冀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认识平行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含义,知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含义,掌握平行线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平行线含义中“同一平面”和“不相交”两个条件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教学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课件,展示长方形的桌面,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长方形桌面的对边有什么特点?(2)学生回答:长方形桌面的对边是平行且相等的。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长方形桌面的对边是平行且相等的。
2. 探究平行线的含义(1)出示课件,展示铁轨、双杠等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图片中的线有什么共同特点?(2)学生回答:这些图片中的线都是平行且不相交的。
(3)教师总结: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3. 探究平行线的表示方法(1)教师出示平行线的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如何表示平行线?(2)学生回答:可以用符号“∥”表示平行线,如直线AB ∥ 直线CD。
(3)教师总结:平行线可以用符号“∥”表示,表示两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不相交。
4. 巩固练习(1)判断题:在同一平面内,以下哪些线是平行线?①直线AB和直线CD②直线EF和直线GH③直线IJ和直线KL(2)选择题:在同一平面内,以下哪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①长方形②正方形③菱形④梯形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什么是平行线?如何表示平行线?(2)学生回答: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行线教学目标:1.认识平行线,初步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掌握平行线的基本特征,学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含义,掌握并灵活运用平行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导入】情境创设,感知平行1、新课伊始,教师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我们学校刚刚装修完,现在请大家帮老师把我们的班牌挂在门上,要求挂好后显得美观大方。
在激起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门和班牌模型板,小组讨论并展演。
教师引导,并采纳学生的建议把班牌挂“正”,出示模型板。
挂正过程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生1:班牌上边的框离门的上边线一样高。
生2:班牌上边的框是平的,它跟门的上边线是平行的。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两条平行的直线,分别代表门的上边线和班牌的上边框。
然后说明:这两条线可以看作一组平行线。
<板书:平行线>过度:美从平行开始,让我们一起寻找美丽的平行线。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时候,从整理班牌挂歪了入手,让学生想办法挂好画出发,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学习数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讲授】观察思考,认识、寻找平行1、课件出示两组线,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两组线分别向两边延伸是什么结果,再让学生在学案中自己动手画一画,然后教师演示。
得出一组相交、二组不相交的结论。
此时让学生小组讨论平行线的概念。
(1)有的学生会说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此时教师可以分别引出教室里两面墙上的一条线问学生:这两条线是不是平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同一平面”这个难点。
(2)有学生可以说到“在同一平面内”,老师可以让学生帮助自己解答为什么要在“在同一平面内”,并强调这一内容。
<板书:同一平面、不相交、互相平行>2、在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的基础上,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
平行线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学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平行线。
2).使学生能用画平行线和画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画平行线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能运用画垂线和画平行线的方法准确的画出长方形,正方形。
教学过程:【导入】活动11,回忆一下,什么叫平行线2,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边是互相平行的.我们怎么样才能画出一组平行线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画平行线.板书课题:画平行线【讲授】活动2(一)(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1,学生小组内交流如何画平行线.2.可以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平行线.教师示范,并总结出画平行线的步骤:(1) 固定三角板,沿一条直角边先画一条直线.(2) 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固定直尺,然后平移三角板(平移时一定要靠紧直尺)(3) 再沿着第一步中的直角边画出另一直线.3,教师在黑板上随便画两条直线,借助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4,学生自己画一组平行线,然后小组内的同学互相检查,对方画的是否平行.(二),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让学生先说出它的画法再验证,得出方法:(1)用三角板的一直角边和已知直线重合.(2)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平移三角板一直到点.(3)过点沿三角板的直角边画出直线.(三),研究平行线间的距离特点.1,在你画的这组平行线之间画几条与平行线垂直的线段,量一量这些线段的长度,你能发现什么2,全班交流,得出平行线间的距离是相等的.3,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见到的这种现象.(四),学习画长方形1,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特点.2,小组讨论: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3,全班汇报组内研究的画法.4,可以用垂线或平行线的方法来画,分别演示:用画平行线的方法:(1)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2)画距直线2厘米的平行线3厘米.(3)把两条3厘米的线段连接起来.用画垂线的方法:(1)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2)再画线段上的两条垂线各2厘米.(3)把两条垂线连接起来.5,学生利用所学的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独立画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活动】活动3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
四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平行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平行的现象。
2、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究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感知平行1、你见过这些东西吗?学生说说平时见到的类似现象。
生活中,这些现象是相交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
板书:平行线2、出示课件老师家里的新房子刚装修完,买了几幅装饰画,想把客厅装饰一下,可不知道怎样挂好,你来帮帮老师吧。
然后学生讨论发言。
老师引导学生把房顶线看成一条直线,把固定画的2根钉子看成一条直线,从而引出平行线。
这样引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观察思考认识平行线1、课件出示例3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动手画一画。
得出结论第一组两条直线不相交,第二组两条直线相交于一点。
同桌交流课件出示(桌面上一支笔,地面上一支笔)让学生概括总结平行线的定义。
老师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课件再次出示,两直线互相平行。
2、平行线在生活中的现象学生寻找。
3、让学生寻找教室里中的平行现象。
三、学习平行线的特点1、课件出示要求,在其中一条线上任选几个点向对边做垂直线段,再测量垂直线段的长度。
小组交流结果。
最后全班交流,课件出示结果。
教师板书:两条平行线之间所以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2、根据“两条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直线段的长度都相等”这一性质,说明长方形、正方形的对边分别平行吗?四、学画平行线提问:你能画一组平行线吗?1、我能在方格纸上画2、我用三角板可以画一组平行线(独立完成并展示)3、用三角板和直尺一起画(教师讲解)a)三角板或直尺先画一条直线;(b)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c)取一直尺,将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直角边(d)按住直尺不动,三角板紧靠直尺平移(e)沿三角尺画出另一条直线.所画的两条直线平行。
【四年级数学课程教案:平行线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平行线并能指出两条平行线;
2、掌握绘制平行线的方法;
3、学习简单的平行线应用题;
4、发扬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掌握绘制平行线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平行线并指出两条平行线;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直观呈现两条平行线的定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平行线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基础下演绎出平行线的定义。
2.例题演示
(1) 请观察以下横线,它们是平行线还是相交线?
[示例图1]
(2) 的线条中,哪两条是平行线呢?请自行判断。
[示例图2]
3.拓展练习
(1) 在课桌上画两条平行线。
(2) 请画一组平行线和相交线的图,并标明哪些线条是平行线。
(3) 下图中哪些线条是平行线,哪些线条是相交线?用示例图的方式表示。
[示例图3]
4.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平行线的概念。
在练习中,我们掌握了绘制平行线的方法,并学会了简单的应用题。
学会了一个新知识后,我们一定要勇于探究,发扬探究精神,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五、教学建议:
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配备画图工具,如直尺或者平行尺等,以更好地加深对平行线的记忆与理解。
在课外,也可设计一些动手练习,以增强对平行线的掌握程度。
同时,在平日的数学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基本的思维方法和数学分析能力,以提高数学成绩。
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优秀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正方形和矩形的特征。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正确运用数学知识的兴趣和信心。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1.教学内容:平行线和角的基本概念、正方形和矩形的特征。
2.教学重点: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正方形和矩形的特征。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导入与热身(5分钟)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平行线”。
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如认识数轴、比大小和数的加减法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讲授主要知识点(25分钟)(1)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平行线,并让他们发言,谈谈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引导他们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能力。
(2)正方形和矩形的特征引导学生观察正方形和矩形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掌握正方形和矩形的特征。
3.巩固与提高(20分钟)以练习题的形式进行练习巩固,让学生自己动手解题,并在解题过程中巩固和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选择合适的难度,同时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巩固学生的基本功和思维能力。
4.复习总结(5分钟)提醒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入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1.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2.教学内容需要有针对性,让学生知道平行线的作用和应用;3.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4.让学生自己动手解题,提高其数学水平和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1.完成本节课的课后练习;2.总结和复习所学的知识点;3.学习本节课后的拓展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在理解平行线的定义和性质时有些困难,我需要对讲解方法和方式进行改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点。
同时,我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认识平行线认识平行线1.引言在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中,我们将探索一个重要的几何概念——平行线。
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特点对我们理解几何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们建立对平行线的认识和理解。
2.平行线的定义在开始学习平行线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平行线的定义。
平行线是指永远不会相交的两条直线。
在几何学中,我们用符号"||"来表示两条平行线,例如AB || CD。
当两条直线平行时,它们具有以下特点:- 这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对对应角相等- 这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对同旁内角相等- 这两条直线上的任意一对同旁外角相等3.平行线的判断现在,让我们探讨如何判断给定的直线是否平行。
以下是两个常用的方法:方法一:通过角度判断当两条直线上的对应角、同旁内角或同旁外角相等时,可以断定这两条直线平行。
方法二:通过斜率判断直线的斜率是一种表示直线倾斜程度的数值。
如果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是平行线。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来判断给定的直线是否平行。
4.平行线的性质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对我们的几何学学习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平行线的基本性质:-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从一条平行线到另一条平行线的垂直距离是相等的。
- 平行线之间不存在交叉点:平行线永远不会相交,它们沿着同一方向延伸。
- 平行线可以用于构造相似图形:通过平行线可以构造出相似的三角形和各种图形。
5.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平行线的概念,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视觉辅助教具:使用模型、幻灯片或黑板示范来呈现平行线的性质和特点。
- 互动体验:让学生亲自绘制和观察平行线,以加深对平行线的理解。
- 实际应用:通过实际例子,如城市道路、运动跑道等,让学生发现平行线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6.教学步骤步骤一:引导学生了解平行线的定义及性质,通过讲解和示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二:通过角度判断法,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角度的直线,从而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平行线》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会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二、过程与方法:认识平行线,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平行线的问题,锻炼同学们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用三角板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教学难点理解“在同一平面内”的含义。
教学方法交流研讨、分组讨论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位置关系。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板书:同一平面两条直线)2.我们把这张纸当成一个无限大的平面,在这个面上有两条直线,它们会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自己动手画一画吧!二、新课学习(一)你能把它们分分类吗?1.2.讨论:你能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给它们分分类吗?说出分类的理由。
3.持不同分类方法的同学进行辩论。
4.教师小结:表面上看起来不相交,如果把两条直线无限延长后相交于一点,看来今后不能先看表面现象,要看到其实质。
5.教师讲解:这两组直线表面不相交,延长后也不相交,这才是真正的不相交,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平行线。
(板书课题:平行线)6.学生尝试概括:什么是平行线?7.师生进一步概括平行线的定义(给重点处加标记)学生讨论:平行线应具备哪几个条件?8.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行的例子?9.出示练习:下面各图中哪些是平行线;哪些不是?10.怎样画平行线呢?(1)学生自学:平行线的画法,并尝试画出一组平行线。
(2)教师小结平行线画法:靠紧、画线、平移、画线。
(3)探索与尝试:你还有其他画平行线的方法吗?(二)教学平行线的性质。
1.教师提问:你们所说的宽度是指哪一条线段?(板书:平行线间的距离)2.教师小结: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是平行线的一个重要性质,这一特性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3.实践操作怎样画一个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三、结论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①定义: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最新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垂线和平行线优秀教学设计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
2. 能力目标:能够判断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能够绘制垂线和平行线。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判断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绘制垂线和平行线。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冀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2. 教具:直尺、铅笔、橡皮擦、绘图纸。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
四、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垂线?什么是平行线?2.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简单的定义:垂线是与另一条线段相交,且相交角为直角的线段;平行线是在同一个平面内永不相交的线段。
Step 2 学习新知1. 教师向学生展示垂线和平行线的符号表示,并解释其含义。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垂线和平行线的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垂线和平行线的特点。
3. 教师向学生讲解垂线和平行线的定义和特点,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确保学生理解。
Step 3 拓展练习1. 教师出示一些线段图形,让学生判断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并解释判断的依据。
2.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互相练习判断线段是否垂直或平行,并相互讨论和纠正。
3. 教师随机抽取几组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垂线和平行线的理解。
Step 4 绘制垂线和平行线1. 教师向学生展示绘制垂线和平行线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2. 学生进行练习,使用直尺和铅笔在绘图纸上绘制垂线和平行线。
3. 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绘制的垂线和平行线,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Step 5 反思总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进行总结。
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认识平行线
教学内容:
冀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82-84页
教学目标:
1.在挂装饰画、画图、观察等数学活动中,经历认识平行线的过程。
2.了解平面上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知道平行线之间所有垂线的长度都相等,(原来此条教学目标中还有“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新教材中去掉了学画平行线的内容,相应目标也调整?)
3.对周围环境中与平行线有关的事物具有好奇心。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风景画模型,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学生回忆:直线的特点,从一点向已知直线画垂线,长、正方形特征。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