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一语文 第一课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4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5篇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毛泽东。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习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
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
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反动军阀赵恒锡通缉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5、赏析课文。
(1)上片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平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高中语文的第一篇课文为《沁园春·长沙》,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语文高一开学第一课:《沁园春·长沙》一、重点字词百舸(gě) 橘(jú)子洲廖(liáo)廓峥嵘(zhēng róng) 挥斥方遒(qiú) 遏(è)二、背景与主题《沁园春·长沙》创作于1925年秋。
这年2月,主席同志从上海回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主席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主席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伟人与词作《沁园春·长沙》不是普通词人的词作,它体现着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气魄。
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伟人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
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革命家的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词的下阙由景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阙集中描写了主宰大地命运的青年革命家群像,正值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有火一样的革命热情,有敢于藐视一切反动派的气魄。
高一语文第一课高一语文第一课:古文阅读与鉴赏导言:高一的语文课程中,古文阅读与鉴赏是必学内容之一。
古文是我们了解中国文化、传统思想的重要窗口,也是研究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基础。
通过学习古文,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综合素养,培养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一语文第一课中,古文阅读与鉴赏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古文阅读的意义及难点古文是汉字文字表达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遗产。
通过阅读古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观,认识到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古文阅读的难点在于古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
古代汉语的字词用法、语序、修辞手法等与现代汉语有很大不同,需要我们耐心学习和领悟。
此外,古文多蕴含哲理、寓意和象征,需要我们用心去理解,感悟其中的深意。
二、古文阅读的基本方法1. 通读全文:在阅读古文之前,我们应该先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大意和脉络。
通读全文可以帮助我们把握文章的主题,提前预设一些可能出现的重点词句,为后续的细读做好准备。
2. 细读文章:细读是古文阅读的核心环节,也是我们理解文章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注意分析各个句子的结构和成分,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字词的用法和修辞手法,领悟古文中的意义与美感。
3. 注释流派的选择:在阅读古文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
此时,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注释材料来帮助理解。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注释流派,如现代注释、古注现释等。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注释版本,但需要注意不要过于依赖注释,要保持独立思考和理解的能力。
三、古文鉴赏的要点古文鉴赏是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尊重的一种能力。
通过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人的审美观和创作特点,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在进行古文鉴赏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文章的思想内涵:首先,我们要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意图。
高一语文第一课高一语文第一课《修养与修辞》修养与修辞是语文学习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修养,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础。
而修辞,是指修饰语言,使其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手段和方法。
在语文学习中,修养和修辞都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修养是对人们道德品质的要求和培养。
道德修养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我们能够认识到一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例如,“四书五经”中的经典,教给我们忠诚、诚实、善良和勇敢等品质的追求,让我们在修养上能够明辨是非、守纪守法。
同时,修养也是对人们的心态和情感的塑造和培养。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角色的感情和心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人生的喜怒哀乐。
通过修养的培养,我们的心态能够更加坦然,对待人生的起伏有着正确的看法和态度。
其次,修辞是对语言进行修饰和翻译的手段和方法。
修辞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语言艺术的一种追求。
修辞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文字更加生动有趣、饱含情感。
在我们写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例如,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来描写一个人或一件事,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活泼;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突出事物的不同特点,可以使文章更加丰富多彩;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展示事物的层次和递进,可以使文章更加有条理和连贯。
通过学习和掌握各种修辞手法,我们能够用更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使我们的文字更加生动和有力。
修养和修辞是语文学习中相互依存的两个概念。
修养的提高能够使我们思想上更加开阔,情感上更加丰富。
而修辞的运用可以让我们的文字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要注重修养的培养,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和运用,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水平。
总之,高一语文第一课《修养与修辞》强调了语文学习中修养和修辞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荷塘月色》是一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被收录在高一的语文课本里。
《荷塘夜色》主要讲了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店铺网络整理的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一语文课本第一课《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高一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全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语文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课文解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语文必修一第一课《沁园春·长沙》【基础知识】重要字音:沁(qǐn)园春百舸(gě) 峥(zhēng)嵘寥廓(kuò)挥斥方遒(qíu) 漫(màn)江携(xié)来浪遏(è)飞舟多音字:汗水可汗数字数典忘祖数见不鲜重要字形:沁香分泌谩骂漫江惆怅为虎作伥苍茫沧桑阻遏碣石重要词义:峥嵘:本义形容山势高峻突出,引申为不平常。
挥斥方遒:热情奔放,劲头十足。
遒,强劲有力。
激扬:激浊扬清,批评坏的,褒扬好的。
近义词辨析:寥廓:(天空)高原空旷。
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
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
也指因主观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如讲义气。
遏制:制止,控制(一般只能是一定程度上的效果)。
遏止:用力阻止住。
如滚滚洪流,不可遏止。
文学常识:诗歌:古代文学体裁之一,起源于古代劳动。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开创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
战国时期在南方出现的楚辞体代表作《离骚》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
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界,诗歌分为新体诗和旧体诗。
“五四”以前的诗歌统称为旧体诗,其中旧体诗又以唐代为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唐代以前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从唐代才开始兴起。
古体诗和近体诗的主要区别在格律方面――即能否押韵、讲究平仄、对仗。
近体诗又分为律诗、绝句和排律。
律诗都是八句的,有七言律诗和五言律诗;绝句都是四句的,有七言绝句和五言绝句。
五四以后兴起的新体诗也有格律诗和自由诗之分,其中用旧格律填写新内容的称为格律诗,像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其它的称为自由诗,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和艾青的《大堰荷――我的保姆》等。
高一语文第一课高一语文第一课——《散文初步》散文是一种自由的文学形式,它以写作者的个人感受和思考为主,没有固定的格律和要求。
散文可以是短小精悍的,也可以是长篇大论的,通过文字的安排和表达,展示出丰富的艺术魅力。
在本课中,我们将初步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魅力,并学习如何欣赏和理解散文。
散文作品的多样性是其最大的魅力之一。
散文的内容可以涉及人物故事、自然景色、社会问题等各个方面,写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观察,自由地选择表达的对象。
这种文学的自由度使得散文书写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可以通过描写、叙述、议论等手法展现作者的独特思维和感受。
散文的语言也是其特点之一。
散文的语言风格可以灵活多变,可以采用诗化的语言,也可以使用直接、平实的表达方式。
通过对语言的运用,散文能够更好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和思维,使读者更加容易被感染和理解。
散文的主题多种多样,可以是轻松愉快的,也可以是严肃沉重的。
无论是描写美好的自然风光,还是抒发内心的烦恼与苦闷,散文都能以其独特的方式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
通过阅读不同主题的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
散文的阅读需要读者具备主动思考的能力。
与其他文学形式相比,散文更多地需要读者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理解和吸收其中的意义。
作者常常通过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读者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来领悟其中的深意。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应该主动思考,与作者进行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散文的内涵。
散文可以给我们带来无穷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阅读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散文以平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深入人心地表达着普通人的心声和观点。
它不同于诗歌的抽象和小说的虚构,更加贴近生活的真实和现实。
正是因为这种真实性,散文才能触动读者的内心,使我们产生共鸣和思考。
在高一的语文学习中,《散文初步》这一课程的开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散文的大门。
通过学习散文的特点和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一文学形式,拓宽自己的思维和文化视野。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博大胸襟和慷慨豪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一首诗:《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你知道本是谁所作吗?毛泽东。
看看毛泽东的情怀,想想我们现在考进华理大附中(许多人一副落丧的样子)的心态吧,我们不一定都具备毛泽东那样的领袖气质,但至少要自信啊!顺便再看一首毛泽东的诗:《立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引入到《沁园春·长沙》。
二、齐读全词。
正音。
三、了解大致背景。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诵读欣赏①结合欣赏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②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表明地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独”“立”“洲”。
关键词句:上片“看”字、下片“忆”字。
“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
有表现力的词句:上片“万”“遍”“漫”“争”“击”“翔”。
下片“挥斥”“指点”“激扬”“粪土”等。
2、整体感知思考:本词描述了几幅画面?试根据内容给各幅画拟出小标题。
讨论、明确: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160;湘江霜天图峥嵘岁月图#160;中流击水图五、再诵诗歌,品味鉴赏1、写壮景,抒豪情①独立寒秋图:注意“独”字。
②湘江秋景图:抓住“看”字。
注意视角、用词、手法。
品味明确:远眺:万山红遍#160;#160;#160;层林尽染#160;#160;(静)近观:漫江碧透#160;#160;#160;百舸争流#160;#160;(静、动)仰视:鹰击长空#160;#160;(动)俯瞰:鱼翔浅底#160;#160;(动)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高一上册语文第一课《劝学》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火烤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规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
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大,但听的人听得更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步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舶楫浆的人,不一定善于游水,却能横渡长江黄河。
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儿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千里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
雕刻一样物品但最后放弃了它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