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古代汉语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8
通论期末复习(一)字典辞书1.字典排列方法:音序排列法{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音字母顺序(词诠)、平水韵106韵(经籍籑诂)}、部首笔画排列(说文解字、辞源、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编码排列法(四角号码)。
2.字典注音方法:直音法(用同音字注音)、反切法(用两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3.字典分类:查字音字义(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中华大字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经籍籑诂)、查虚词及特殊词语(虚词:经传释词、词诠、助字辨略、古代汉语虚词通释;诗词曲语辞汇释)(二)古今词义的异同1.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情况:古今基本一致(鸡牛)、古今差别大(该—完备;应当、抢—突过,撞;抢劫)、古今同中有异(勉:勉励,鼓舞→+规劝,劝解;给:供应→给予;)2.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词义的扩大(菜:素菜、睡:坐着打瞌睡)、词义的缩小(宫:房屋→帝王宫殿、公共活动场所;瓦:陶土烧制的器物→盖屋的瓦片)、词义的转移(汤:开水→食物加水煮成的汁液;荤:有辛味的蔬菜→肉食)3.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褒今贬(复辟:失位的君主复位→反动势力卷土重来;爪牙:得力帮手→党羽和帮凶)、古贬今褒(锻炼:玩弄法律陷害别人→通过实践使思想觉悟,工作能力提高)、古中性今褒(祥:吉凶的征兆、预兆→吉祥)、古中性今贬(谣言:民间的歌谣谚语→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吹嘘:替人宣扬→说大话)4.古今词义轻重的差异:古轻今重(恨:遗憾,不满→怨恨,仇恨;诛:责备→杀)、古重今轻(怨:怨恨,仇恨→埋怨;感激:感动奋发→感谢)5.古今名物制度不同:尺、秋阳(夏阳)、饭、馒头(包子→面团)(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词的本义:词本来的意义,但不一定是原始的意义。
抓本义求引申是一种以简驭繁的研究方法(理:治玉→纹理→条理,规律→道理)2.辨别本义的依据:字形分析、古书的证据(书证)3.词的引申义: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即从本义发展出来的。
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隶变隶变:隶变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它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省为“书”,,是一次重要的简化。
从此,汉字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2.异体字异体字:异体字是形体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古代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自,例如:猿—猨(声符不同),畧—略(声符、义符的位置不同)。
从文字和词的对应关系看,异体字就是同一词的几个不同字形,即异形同词。
从古书上看,异体字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两个字并驾齐驱,都是常见字,例如:凭—凭,岳—岳,叹—叹;第二类是一个字常见,一个字罕见,例如:时—旹,哲—喆,野—野。
3.通假字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假借字(简称借字),例如:庄公寤生,惊姜氏(寤本应用牾)。
4.古今字古今字:古今字是不同时代为记录同一个词(或语素),先后使用的不同形体的一组字。
这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
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称为“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做今字。
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里,搜集了大量古今字,并强调说:“凡读经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如:“暮”字本写作“莫”,后来写作“暮”,在“昏暮”这个意义上,“莫”和“暮”是古今字的关系。
(大和太,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太叔。
花和华,早生华发)。
两个来源,四种情况夹95.六书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六书之名始于《周礼》,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首次说出六书的内容,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并明确提出六书是造字方法。
汉代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最详细地解释了六书,他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157常用字1愛愛爱,本义,行貌。
形声字,从夊suī㤅声。
㤅,慈爱的古字。
2謗謗谤:背后议论别人。
形声字,从言旁声。
3幣幣币:礼物。
形声字,从巾敝声。
4斃斃毙:倒下。
形声字,从死敝声。
按:《说文》从犬敝声。
5兵兵兵:本义兵器。
会意字,从廾从斤。
6除除除:本义宫殿的台阶。
形声字,从 余声。
7黨黨《说文·黑部》:“不鲜也。
从黑,尚声。
”党:居民组织单位,五百家为党。
8貳貳本义副,居次要地位的。
会意字。
从贝从弍。
9訪訪访:咨询。
形声字,从言方声。
10憤憤憤(愤):本义郁结于心。
形声字,从心賁fèn声。
11糞糞粪:扫除。
会意字,从廾。
12羹羹羹:带汁的肉。
会意字,从羔从美。
13購購:悬赏征求。
形声字,从贝冓声。
14館館馆:客舍。
形声字,从食官声。
15國國國(国):本义都城。
会意字。
从或从囗。
16恨恨恨:遗憾。
形声字,从心艮声。
17給給给:供应,使充足。
形声字,从糸合声。
18憐憐怜:爱。
形声字,从心粦声。
19賂賂赂:赠送财物。
形声字,从贝各声。
21窮窮窮(穷):本义尽头、完结。
形声字,从穴躳(躬的异体字)声。
22去去去:离开。
会意字,从大从凵qiàn。
按:未采用《说文》的形声字说法。
23勸勸勸(劝):本义勉励。
形声字,从力雚声。
24乳乳乳:人及鸟生子。
会意字,从孚从乙。
25色色色:神情。
会意字,从人从卪jié。
26售售售:把东西卖出去。
形声字,从口雔省声。
27樹樹樹(树):本义种植。
形声字,从木尌shù声。
28睡睡睡:坐着打盹儿。
会意字,从目从垂。
29塘塘塘:堤防。
形声字,从土唐声。
30涕涕涕:眼泪。
形声字,从水弟声。
31誣誣誣:本义说话虚妄不实。
形声字,从言巫声。
32寫寫写:铸刻成(某人、物形状)。
形声字,从宀舄què声。
33臭臭臭:气味。
会意字,从自从犬。
34淫淫淫:润。
形声字,从水㸒声35獄獄狱:本义争讼、案件。
会意字,从言从㹜yín。
《古代汉语》完整复习整理笔记十套试题答案1、六书汉代的语言学家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分析出来的六种结构类型。
即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
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示,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3、本意即词本来的意义,是从字形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4、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随之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采取了全面扩张的方式,使古义成为今义外延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演变称为词义范围扩大。
5、正义又叫“疏”,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注释方式,这种新的注释方式既对经文正文注释,也对前代人的注释做注释。
6、衍文校勘术语,也叫“衍字,衍”,指古书在传刻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7、脱文校勘术语,也叫“脱字,夺字,脱”等,指古书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脱落字。
8、对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指在一首诗中,同一联中对句和出句的平仄应当相对,尤其是双数字及句尾。
9、会意兼形声指兼含表音成分的会意字,即那些合体字既取其两个构件来会意,又取其中一个构件之音来表声。
例如“汲”,从水从及会意,“及”又表读音。
在《说文解字》中,凡是指出“亦声”的字,都属会意兼形声。
10、粘近体诗在平仄方面的要求之一。
指在一首诗中,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必须和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
11、三平调丁种句“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则为第五字)必须是仄声,如果用了平声,句式就成了“仄仄平平平”,末尾连续出现三个平声,这叫做“三平调”,是近体诗绝对不允许的。
12、孤平乙种句“平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为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句式就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除去韵脚字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字是平声这叫做“犯孤平”。
13、“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谓,“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读为。
古代汉语(1)期末复习提要一、各章节重点内容提示1、选文选文是学习古代汉语学科的基础,通过它町积累大量感性知识,是学好知识通论的前提。
重点掌握《博乐荐九方皋》、《欲学不畏暮年》、《郑伯克段与鄢》、《齐桓公伐楚》、《烛之武退秦师》、《晋灵公不君》、《齐晋率之战》、《召公谏弭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季氏将伐颛臾》、《子路从而后》、《北冥有鱼》、《齐桓晋文之事》、《齐人有一•妻一妾》、《劝学》、《天论》、《公输》、《历山之农者侵畔》;一般掌握《薛谭学讴》、《纪昌学射》、《竖谷阳献酒》、《景公置酒于泰山Z上》、《坎井之蛙》、《更法》、《自知》。
了解其他篇目。
2、知识通论绪论部分:重点掌握学习古代汉语的方法;一般学握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了解古代汉语的性质和对象。
工具书和工具书使用:重点掌握《说文解字》、《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的作者、体例和使用方法等,一般掌握《经传释词》、《词诠》、《古代汉语虚词通释》的作者、体例和使用方法等,了解使用工具书应注意的问题。
文字部分:汉字的形体构造--一重点掌握“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及教材中所举的例子:一般掌握转注、假借造字法;了解汉字形体构造的概述。
汉字形体的变界・重点掌握古今字、界体字及教材中举的例子;一般掌握繁简字;了解概述。
汉字通假----------- 重点掌握汉字通假的定义、通假与六书假借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汉字通假的条件;一般掌握教材其他内容。
词汇部分:词的古义和今义■■…重点掌握古义、今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古今词义差异的三个方面;一般掌握古今词义相同的情况;了解古今词汇和概述部分。
词的本义和引中义-一重点掌握词的本义、引中义,会判断词的本义和引中义;一•般掌握怎样推断词的本义、词义引申的方式;了解掌握词的本义的意义和概述部分。
单音词和复音词重点掌握单音词、复音词、合成复音词的定义、古代汉语单音词与现代汉语复音词Z 间的对应关系、会区分哪些词是单音词,哪些词是复音词、偏义复词;一般掌握复咅词的分类、合成复音词的分类;了解概述和教材其他内容。
古代汉语重点复习资料一、古汉重点——名词解释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
2.叶音法:为读诗歌押韵临时改变一个字的读音注音,如“筹”。
3.同义副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近语素组成的合成词,例如“恭敬”。
4.偏义复词:有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组成词语,只偏于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另一语素只作为陪衬,他的此意究竟偏落哪个词素只有联系上下文意进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判断,例如“得失”。
5.同义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有一个或几个意义相同,但在其他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以及用法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颈”和“项”。
6.词的本义:简单说就是指词本来的意义,即词的基本的最早产生的意义,我们现在所谈史前所见到的最早的古代书面语所体现出来的`词的本来意义。
7.四体二用:清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这叫做“四体二用”。
8.古今字:指某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先后所使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先出者为古字,后出者为今字。
9.异体字:指通行于同一时代的音同义同而形不同的字。
10.同音替代的繁简字:有些简化字与繁体字之间本来在意义上毫不相干或显然有别,只因音同而合并,例如“云”和“雲”。
11.古今同形词:有些简化字典古书中某个字字型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相同,简化字仅与它同形。
二、古汉重点——简答1.古今词义的演变①古用今废词,是指在汉语历史上被淘汰,已经失了交集作用,随旧事物的消亡而消失的词。
②古今义用词,多为基本词汇,古今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如马,牛,山,水等,但个别词义所指仍有细微差别,如“坐、雷”。
③古今异义词,有的词义完全不同,如“抢”古义“撞”,今义“争夺”,有的同中有异,如“劝”古义“鼓励”,今义“劝说”。
2.古今词义的差异⑴古今词义范围的差异①词义范围扩大。
如“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兼指肉类。
词汇1词:一定语音形式与一定词汇意义相结合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2词汇:语言中所有的词及固定短语的总汇。
词划分1实词:与虚词相对,有实在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在一定语言环境里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
现代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等。
古汉语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数量词2虚词:与实词相对,不具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表一定语法关系的词。
现汉语:介词连词助词语气。
古汉语: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
古今词汇和古今词义:古今词汇:1古用今废词:a反映封建等级制度的词:皇帝b因认识事物的改变:祠: 春祭2新产生的词3古今传承词:a古今义同词:自然现象名称亲属称谓肢体名称等从古到今意义相同b古今义异词4古今词义差异(针对古今传承词)①变化幅度:变化大: 涕:古眼泪,现鼻涕。
变化小: 勤:古辛劳与逸对,今勤快与惰相对②变化结果1词义扩大: 睡2词义缩小:汤:古泛指热水开水3词义转移:行李:使者—衣物4感情色彩变化.贿:财物,中性—贬义5词义局部变异:谢:道歉(常用义)感谢(非常用义)词的本意和引申义:词义、义项1词义:语言中的词所表示的意义2义项:一个词所表示意义的分列项目。
单义词多义词1单义词:只有一个意义的词2多义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
词义系统:多义词的各义项及各义项之间构成的关系构成词义系统。
词义构成: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本义:词的本来意义即造字时期的意义:鄙本义:边邑。
引申义:本义上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朝:本义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类型:近引申、远引申基础义:词众多义项中直接派生出引申义的意义。
朝:早晨→朝见→朝廷→1朝代2朝向3朝拜假借义:因本无其字,用依声托事方法所产生的意义:景:日光(本义)影(假借义)词义引申途径:1延展引申:将原词义中与新事物有相似点的某一特征突出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而派生出的意义:隆:山的高处→一般高→事业兴隆。
2条件引申(社会和自然条件):钱本义农具→货币。
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考试复习资料古代汉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
学习古代汉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古代文化,还可以提高我们对现代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为了更好地复习古代汉语,以下是一些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基础知识复习1. 语法规则: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例如,古代汉语的语序比较灵活,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此外,古代汉语还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例如“兼语”、“动宾结构”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语法书籍进行学习,同时多做一些语法题目进行巩固。
2. 词汇积累: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繁杂,包括了很多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的词汇。
复习时可以结合古代文献进行词汇积累,同时注意掌握一些常用的古代词汇,例如“吾”、“尔”、“乃”等。
3. 字形认读:古代汉语的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有些字在形状上有较大的差异。
复习时可以通过查阅字典、阅读古代文献等方式进行字形认读的练习,提高对古代汉字的识别能力。
二、文献阅读古代汉语的复习不仅仅是对语法、词汇的掌握,还需要通过阅读古代文献来了解古代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古代文献:1. 《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内容涵盖了从夏朝到汉朝的历史。
通过阅读《史记》,可以了解古代历史事件、人物等方面的知识。
2. 《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了风、雅、颂等不同的篇章。
通过阅读《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社会风貌、人情世故等方面的知识。
3. 《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阅读《论语》,可以了解古代儒家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三、练习题目在复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做一些练习题目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些可以参考的练习题目:1. 古代汉语中的“兼语”是指什么?举例说明。
2. 解释古代汉语中的“动宾结构”。
3. 阅读一段古代文献,尝试理解其中的句子结构和词义。
古代汉语自学考试复习(全集)1自学考试《古代汉语》复习材料(1)第一部分古代汉语基础知识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字典排列:1)根据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照声音顺序排列。
3)按编号排列。
2音标:1)直接声音:同音音标。
2)反向切割:用两个汉字拼出一个汉字的发音的注音符号。
方法如下:颠倒的上字的声母与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的韵母和声调与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例如:“手抱饭”是“手”的声母“H”和“抱”的韵母“敖”的组合,是“好”的“好”或“好”。
3)朱茵字母和拼音字母朱茵。
3解释方法:1)直接培训:它也被称为单词形式。
它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
例如:元,始也。
2)描述:解释被释放物体的特征、形状、位置和功能。
例如:这就是为什么酒和浆被填满,秦鼓被用作节日歌曲。
3)正义圈:也称为定义。
例如:窦,十升。
4)示例:也就是说,人们熟悉的事物可以与不熟悉或难以解释的事物相比较。
例如:黑色是火的颜色。
4种常见参考书:1)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所写。
这是我国最早的字典。
该书由540个汉字组成,创造了一种以部首控制汉字、篆书为主要特征的词典编纂方法。
2) 《康熙字典》:它是清朝康熙四十九年编纂的。
包括张玉书和陈廷敬在内的30人参加了这次由康熙55年编纂的编纂。
本词典根据笔画数将214个部首分为12组。
这十二集是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如子丑毛寅。
3) 《汉语大字典》:这是一本解释汉字的形状、声音和意义的大型中文参考书。
这本大字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汉字集,共有56000字。
4)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该书由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单位联合编写,于1979年出版。
古汉语中有3700多个常用词。
修订版于1993年出版。
5) 《辞源》: 专门用于阅读古籍和研究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参考书。
6) 《辞海》: 这是一本综合性词典。
除了单个的单词外,接收的对象主要是单词、字符、作品、历史事件、古代和现代地名、各种学科的组织和术语。
古语今天,旧的意义和现在的意义是结合在一起的。
名词解释1.文言: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形式之一。
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其后人用这种书面语仿写的作品。
2.白话:古白话是古代汉语的两种书面形式之一,是唐宋以来产生的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是自六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
3.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内容今文字的新时期,是汉字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4.异体字:指在某一时期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
由于读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可互换,而不会产生歧义。
5.通假字: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近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
6.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7.六书:是传统分析汉字结构的说法,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8.四体二用:代语言学家戴震分析汉字“六书”得出的结论,认为汉字六书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造字法,转注、假借两种为用字法。
9.《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本义、辨识音读的字典,也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训诂著作之一。
作者总结了汉字构造的“六书”理论,首创部首排检法,所收9353个汉字(另有重文1163个),依据540个部首分部排列,通过分析字形探求字的本义。
10.《尔雅》:是研究上古同音义词的重要著作,它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被认为是中国训诂学的开山之作。
作者不可考,多认为是古代小学家们逐渐集录而成的,大约开始编撰于战国中后期,至汉代形成现代所见的规模。
11.《方言》:作者扬雄,是第一部方言字典,仿《尔雅》作《方言》。
12.《释名》:刘熙著,第一部声训字典。
以声训解释名物,又集汉代音训之大成,为考见汉末语音,研究上古音提供了可靠的材料。
记录了当时一些语词的方言读法。
还保留了汉代的一些古语。
13.说文四大家:清朝时对《说文解字》的研究最为兴盛。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俊生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释例》、《说文句读》被尤为推崇,被称为说文四大家。
14.高邮王氏四种:指清代著名学者,高邮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
王念孙著《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引之著《经传释词》、《经义述闻》都是清代著名的训诂专著。
15.《史记》三家注:俗称“三家注”的《史记集解》(刘宋·裴骃注)、《史记索隐》(唐·司马贞注)和《史记正义》(唐·张守节注)。
16.本义:词本来的意义。
有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与字形相应的最早的意义。
但不一定是词的原始意义。
17.引申义:是与本义相对而言的,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它与本义有着一定得联系。
18.偏义复词:由两个单音近义或反义语素所组成的复音词,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代表了整个复音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
这种复音词称为“偏义复词”。
19.联绵词:由两个字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解的双音节单纯词称为连绵词。
组成连绵词的两个字只是两个音节的标志,它们各自的意义与整个词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
20.同源词:也叫同根词,指语言中由同一语源所派生出来的词,这些词在语音上有同音、双声或叠韵等关联,在语义上有同义、近义或反义等关联。
如“不”和“弗”,“阴”和“暗”,“柔”和“弱”等。
21.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
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叫做词类活用。
22.被动句:指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23.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使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和语译。
24.意动用法:其动词和宾语的关系,需要用“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语言形式去理解或语译。
25. 并提: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
26.互文:将两个句子大致相同,用词交错有致的语句组织在一起,语义上相互呼应、补充,从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叫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
27.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委婉一些,叫做委婉语。
古人常用的委婉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避粗俗⑵避忌讳⑶避冒犯⑷交际辞令28. 割裂:把古书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组割裂开来,只取其中的一部分,这中修辞方式叫做割裂。
29. 正义疏:古人给古书做注解时,除了解释古书原文之外,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经注兼释的注释叫做“疏”,也叫做“正义”。
如《十三经注疏》。
30. 笺:本指狭条形的小竹片,古代无纸,用简策,有所表识,削竹为小笺,系之于简。
指补充和订正“传”。
《毛诗》篇首“郑氏笺”指郑玄《毛诗笺》。
31. 互训:一种训诂方式,汉语训诂学术语。
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如老、考也;宫谓之室,室谓之宫等皆为互训。
32.右文说:宋代學著王子韶首倡從聲符推求字義的一種文字學見解,即聲符相同的字,其意義也相同。
如從“戔”得聲的字都有“小”義,水之小者曰“淺”,金之小者曰“錢”,貝之小者曰“賤”等。
這一學說對探討同源詞和文字的音義關係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後世學者也指出其具有牽強附會之弊。
33.十三经:宋代把十三部儒家经典集合在一起,称“十三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34. 十三经注疏:是我国文史方面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毛诗正义》、《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注疏》、《仪礼注疏》、《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经典释文》,这些经文以及两汉人对这些经文的注解,以及唐宋人对前人注解的再注解。
加上陆德明对这些文献的注音《经典释文》,统称十三经注疏。
35. 衍文: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36. 脱文:“脱文”简称“脱”,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37.异文:同一文献的不同版本以及文献的本文与该书在他书的引文用字的差异,及同一个词在不同文献中或同一文献中不同地方的用字差异。
38. 反切: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的最普遍最重要的注音方法。
兴起于东汉末年。
唐代以前称为“某某反”,唐代以后称为“某某切”。
反切是用两个汉字给一个汉字注音,前一个称为反切上字,后一个称为反切下字,被切字的读音取上字的声母,下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
39.直音法:是一种注音方式,即用同音字来注音,如“根音跟。
”40. 如字:这是指明异读词读音所用的术语。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的不同读音,其中表示常见的读音叫本音(如字),其余的读音是变读,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1. 叶音:是一种应当否定的注音法,它认为为了押韵可以临时改变读音,这完全是主观主主义的产物,如“筹叶音除”就没有根据。
事实上明人陈第、清初顾炎武就已经批判了“叶音法”。
42. 破读:是指在阅读古书时,用改变字(词)的读音以区别意义或词性的一种方法,破读音主要是声调的变化,而且大多数是把原来的平声(或上声、入声)字变读为去声。
破读的意义和本音的意义之间则有着历史的联系43. 读若:古人注释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被动句:指表示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的句子,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44. 四声别义是同源词的一类,它跟写成不同汉字的声调有别的同源词在语源上同质。
如果上古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间存在着写成不同汉字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的同源词,那么一定能证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四声别义。
通过对上古反映声调的材料的考察,这类跟四声别义同质的同源词在“平:上”“平:去”“上:去”“去:入”之间都存在着通转关系,所以上古汉语一定存在着四声别义现象。
清儒段玉裁、王念孙等人既承认上古汉语存在着这种类型的同源词,又反对上古汉语有四声别义,这两种主张是矛盾的。
45.三十六字母:唐朝末年有个叫守温的和尚,根据印度梵文的音理,制定了30 个字母。
到了宋代,30 个字母发展为36 个。
这三十六字母,大体上代表了唐末宋初时期的汉语声母系统。
三十六字母是: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端透定泥;知彻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见溪群疑;影喻晓匣;来日。
46. 全浊声母:中古时的全浊声母。
唇音:重唇并轻唇奉;舌音:舌头定舌上澄;47. 平水韵:《广韵》分韵细腻,从审音的角度看是有好处的,但是不利于作诗,后来宋代平水人刘渊著《王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为107 韵,后又经王文郁的《平水韵略》合并成106 韵。
“平水韵”是后代作诗押韵的标准,又叫做“诗韵”。
48. 阴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阴声韵是指元音韵尾的韵和没有韵尾的韵。
49. 阳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阳声韵是指以鼻音韵尾[m]、[n]、[-ng] 为韵尾的韵50. 入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入声韵是指以[p]、[t]、[k] 为韵尾的韵。
51. 古无轻唇音:指上古没有非敷奉微这一组轻唇音,只有帮滂并明这一组重唇音,这是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是通过古书的异文、注音资料、谐声偏旁、方言等方面论证的。
52. 古无舌上音:指上古没有知彻澄娘这一组舌上音,只有端透定泥这一组舌头音,这是这是清代的学者钱大昕在他的《十驾斋养新录》中提出来的,他是通过古书的异文、注音资料、谐声偏旁、方言等方面论证的53. 平分阴阳:中古声调演变为现代声调的规律之一,中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调(如平、才、文等),中古全清、次清声母的平生字,今天读阴平调(如天、飞、东等)。
PS。
集解:因為給一部書作註的人很多,就有人把各家的註集中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見解或判斷,就成為集註或集解或集釋。
(匯輯諸家對同一典籍的語言和思想內容的解釋,斷以己意,以助讀者理解。
)韵转:是训诂名词,又称“阴阳对转”或“一声之转”,指用音韵学上古韵分部的成果和韵表所体现的古韵部之间的关系,来说明训诂学上与词义有关的音变和音异现象。